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

新编教育管理学

第一篇教育管理学总论

第一章管理、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意义和特性

一、管理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1.管理的定义:在组织中,有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以完成预定

的目标和任务。

2.管理的要素:(1)组织

(2)目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非盲目行动>

(3)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管理以这些资源为中介>

(4)效率<付出少,得到多>

二、管理和行政

行政与管理无本质上的区别,很多情况下,两者交换使用。

三、管理活动的意义

1.管理是一个组织正常运转,并最终完成组织任务的根本条件,缺乏管理的组织只不过是一盘散沙;

2.提高工作绩效最主要的手段;

3.提高士气,维护组织生存;

4.使组织成员职责分明,减少推诿;

5.组织机构内部信息更加通畅;

6.能够较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7.可以缓解组织中的矛盾冲突,维持组织稳定等。

四、管理活动的特性

1.管理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活动虽然有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但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等>。

2.管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位的。<涉及诸多的管理对象,如人、财、物、时、空等>

3.管理活动就整体而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短暂的、暂时性的动作。<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决算、报告等>

4.管理活动的技术手段和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9c前,生产力的限制,管理凭借经验判断;19c末—20c中近代大工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管理科学化、标准化;20c后—21c信息时代的到

来管理呈现民主管理特征,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关注人的素质和人际关系。因此时代变换,管理方式也随之变化。>

第二节教育管理活动概述

一、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

教育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1)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的权利;(2)实现国家的教育理念;(3)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1.现代教育以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事业。现代教育已成为一个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体系,且教育经费开支大,面对这一庞大事业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体系庞大:学前教育到中小学义务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到在终身教育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成人教育。>

2.为了协调教育的发展。A.国家越大,各地差异性就越大;B.同一地区,学校之间存在差距,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活动来协调教育的发展。<协调手段包括经费补助、人员调配、师资培训、技术帮助等。>

3.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教育资源。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为了服务于教育。教育管理不仅为了领导教育,更重要是为了服务于教育。

二、教育管理活动与其他管理活动的比较

1.相同点:a.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b.对象都是人、财、物、事、时间、空间等;

c.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d.管理方式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等。

a.教育领域中很多东西难于定论和把握。<教育目的、教学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氛

围等>。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难以将其具化为明确的、可操作的方案。

b.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导致教育管理很

多方面难以量化,并直接影响评判标准。

c.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涉及伦理、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这就决定了

教育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如在分配教育资源时,不能像企业那样主要

依据效率原则形式,更多需要依据统一标准和公平法则。倾向对薄弱学校的分配资源。>

d.教育系统中,教学专业化导致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学专业人员之间容易出现矛

盾冲突现象。

e.教育管理工作成效的评价比其他管理工作的业绩评价复杂多,因为其中的影

响因素太多,管理者在主观上往往无法控制。

f.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使得教育管理工作趋于保守,

在制定教育政策时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三、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

经验管理:个体的亲身感受、直接体验、传统的习惯定势,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科学管理模式:a.管理过程中更加看重管理理论指导,不盲目轻信个体感受;

b.管理机构层次分明没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职权责一致;

c.管理过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常用技术手段分析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统计>

d.管理注重民主;

e.较强适应性,和较普遍的推广价值。

四、教育管理的元价值

元价值:指超越其他一切价值的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个人元价值是生存;学术元价值是理性;管理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

教育管理的元价值=效率+效果。教育管理中,效率不容易测定,学校中的投入—产出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教育投入的回报往往是间接地、长周期的、难以量化的。因此,在考虑效率原则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社会效果<效用or效能>,也就是对社会起的作用。主要从“质”的方面考察,而不是“量”。

五、教育管理:蓬勃发展的事业

A.数以千万计的人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B.一大批人研究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节教育管理学学科分析

一、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管理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学校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核心。>

教育管理学以学校组织的管理为核心,并探讨与学校教育事业有关的种种教育管理现象和问题。

<应将教育管理活动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没有不涉及学校事务的单纯的教育行政,也没有可脱离教育行政的单纯的学校管理。> <教育行政:研究国家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学校管理:专门研究学校内部的管理工作。>

二、教育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原因:教育管理学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自身实践: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对教育极大需求,导致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进而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入学人数加大,教育投入增加,使得教育管理工作复杂起来,政府对教育事务及管理日趋重视,客观上促进对教育管理进行专门研究的需要。>——学校组织自身的发展。

<理论基础:20c兴起的工业管理理论,为教育管理工作超越经验是管理提供可能。>

2.产生时间: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教育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初。

三、教育管理学与相关学科领域

政治学、社会学、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

四、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本书设计为六个部分:教育管理学总论、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上)、(下)。

五、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成本较低,能对研究者无法直接参与的事件进行研究>

<对文献的准确性、可信度、代表性不易把握;有些原始资料与当事人政治态度、个

人偏好等个人因素夹杂在一起,并非客观中立的事件报道,因而对研究者有较强的

知识基础和判断能力的要求。>

问卷调查法——<只要问卷编制合理,样本选择科学,其得到的结果一般比较客观可靠>

<设计有较强信度和效度的文件不太容易;研究成本较高;所需时间较长;研究者需

要掌握一定统计学方面的知识。>

访谈调查法——<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几乎任何研究课题都可运用;能了解到问卷调查法所难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花费时间较多;研究者主观倾向较浓,易带有主观偏见,影响研究客观性公正性。> 实验研究法——<通过控制变量,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科学的测量手段,因而难度较高。>

人种学研究法——<强调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描述、定性判断,类似自然观察法。>

比较研究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校与校、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利于扩大研究者视野,加深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跨国家、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还能增进对未来教育管

理发展趋势的认识。>

<研究者容易只看到表面现象,对深层次因素把握不够;由于对不同地区或者国家政治

经济制度以及人文传统的了解有限,导致比较研究只是单纯“介绍”;研究成果较难

推广>

行动研究法——<不关心研究成果的普遍意义,研究指向非常明确,就是着眼于帮助基层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对研究条件跟理论基础要求不高,属于应用研究。如果运用得好,不仅能

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是一种极佳的训练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

六、教育管理学的未来发展

1.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并重。<借鉴国外相似的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如管理体制问题、学校效能问题、

校长领导问题、教师的顶级和职业发展问题等;与对本国实际探索

中形成的本土色彩,如校长负责制对其他国家就不一定适用>

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体现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信息革命将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产生重大印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进学校管理实

践。教学软件选择、文档建立管理、教育财务

信息处理等。>

4.学科的分化趋势。<分支:教育法学、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政策学、教育评价学等。一方面加强

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术地位;另一方面使这门学科演变成为一

个学科群,拓展其研究领域,加深人们对教育管理现象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我国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一、稷下学宫:古代教育管理实践的典范

早在公元前2000年奴隶制时代,我国就有了系统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学校。稷下学宫便是其中值得一提的学校管理范例之一。

稷下学宫目的:齐国君主齐桓公,为了发展国立,网罗天下贤才和培养新一代贤士。

新的特点:

(1)办学体制。官方出资<君主出于养士的目的而办,一切费用由国家包下。保证了充足的办学经费>;私家主持<学校实行门户开放,教者可以自由讲学择徒,学者可以自由求学选师。保证了学术的

繁荣和活跃>。

(2)教学管理形式。其教育过程将讲学、著述、育才等因素融合为一体。<讲学:包括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是学校主要教学形式>;<著述:为活跃学术研究气氛>;<育才:是办学目的>;三合一的管理形式,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学术环境。

(3)教师管理制度。学术上不干涉,生活上提供优厚待遇。<设各种学术职衔,祭酒、博士、先生等,使学者们免于生活所累,专心学问>

宽松的学术氛围+严格的教学管理+良好的物质条件=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二、《学记》:历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

《学记》是我国如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后期,是中外文明史上最早的教育管理文献之一。篇幅不长,但蕴含丰富的教育管理思想。

(1)关于学制与学年的设想。本着“见过君民,教学为先”<治国安民,第一要务即推行道德教化>的儒家德治精神,强调教育重要性。学制: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办学<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学年:将学校教育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1、2、3、4、5、6、7“小成”;8、9“大成”>

(2)关于教学管理的主张。①重视入学教育<隆重典礼,君主率领百官与师生同祭先圣先师>;

②教学过程须有一定训诫仪式<鼓声上课、诫尺训戒etc.>;③君主每年夏季到校观察,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④教学安排多样<课堂授课、课外活动、自习,张弛有节,劳逸结合>;⑤学不躐等<正对学生年龄安排学习不逾越等级>;⑥考试制度<第一年完毕隔年考察>。

(3)关于教师管理。①重视教师<师尊然后道尊,道尊才懂得敬学>;②保证教师素质;③保证教学有方;④教师要有进取心<教学相长>。

三、先秦诸子的管理思想

1、儒家学派。

(1)孔子: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心、爱护和重视人来实施有效的管理<重视管理对象>。

(2)孟子:着重分析管理中为什么要重视尊重人。人性善主张内省说,强调管理不是对人的强加和制约,而是发掘、顺应其内在的自觉过程。

(3)荀子:人性恶主张化性起伪,看重制度、法令对管理的重要影响。在教育管理中,提倡师道尊严,欣赏管理尊严和管理的权威性。

2、墨家学派。

倡导天下相爱,不应如儒家提倡亲疏尊卑。用人主张唯贤是举。<不党父兄、不偏富贵>

3、道家学派。

崇尚“法自然”,认为社会失序并非缺乏管理,而是管理过度。主张顺应对象的自然本性,尊重个性,不要对管理对象过于压抑束缚。

4、法家学派。

人性“好利恶害”,倡导“依法为教”。

四、隋唐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期。<从文教政策的制定,到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从学校管理制度化,到科举考试制度的确定反映出教育管理时间达到的水平>

(1)文教政策。“重振儒学,兼重佛老”。<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形成灿烂文化>

(2)教育管理体制。①中央成立国子监<专门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②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③对性质不同的学校实行统

一管理和对口管理相结合方法<中央国子监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专科性学校归划到各个对口部门中>。(3)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相当完善,从入学到毕业几乎有制度化的规定<入学年限和制度规定;考试制度;放假规定;教师考核制度;规范教学秩序的法令法规>。

五、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教育管理思想:

(1)把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小学<学其事:洒扫应对之事>和大学<明其理:明理修心>两个阶段。(2)德育管理方面,主张将道德思想灌输与道德行为训练结合起来<《童蒙须知》详细规定道德行为训练的内容>。

六、书院的教育管理实践

书院始于唐代,兴于宋朝,在整个宋元明清时期,是与官学并行的教育机构。私立、官办、官私合办三种形式。

(1)教学上。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结合的方法。(2)管理上。自治色彩<经费自筹、管理自主、办学方针自立、课程自定等>。

七、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管理

(1)学校管理方式<新式学堂的创办带来了新的学校管理方式>:①招生范围扩大<不受门第出身限制>;②入学考试和入校甄别;③在职培训课程设定;④担保人制度<要求学生有担保人,如学生无故退学担保人赔偿学校经济损失>;⑤学生分配制度<国家统一分配>;⑥教学管理制度严格<入学、转学、退学、升留级、课程设置、考试等方面都有>。非常接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2)教师管理:教师大都实行聘任制<明确职责,严格管理>。

八、近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创设

过去:“行政决策——学校执行”的管理模式。

20C初:“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学校执行”管理模式。<增加了中间环节,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

(1)改革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设学不,省设学务公所,县设劝学所。

监督机制随之建立:中央设中央视学,省设省视学,县设县视学。

(2)规范视学制度:《视学官章程》。<规定视学官资格、责任、视学区域、业务范围等>。(3)工作任务:a.对视学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当事者立即改正;b.同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情况。

(4)意义:①对改变教育管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起到一定作用;

②为后来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经验。

九、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

其教育管理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法治。

(1)主张根据各地的实际实施教育,将普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以往一概行之不论是否适宜>;

(2)提倡教育立法<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立法的高潮由此产生>;

(3)提倡用民主的精神管理学校<“兼容并包”聘用真才实学者,北大因此学术繁荣>;

(4)主张学生自治<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唤起国民自治的精神;学生自治委员会>。

十、陶行知的教育管理实践

为促进现代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以及普及驾驭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建立学校董事会<管理学校最好的组织形式,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管理方式>;

(2)提倡学生自治,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节西方国家历史上的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

从古希腊的学校到中世纪的教会教育,从近代学校的兴起到现代公共教育的建立,体现人类在教育管理领域表现出来的智慧。

一、古希腊:西方教育的起点

1、斯巴达。

实行国家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制度。<政府完全控制教育,高度垄断教育的表现:①教育行政高度从属于普通普通行政,专职教师和督学则从高级行政官吏中选拔,政府安排德高望重的长者实施教育;

②实施完全免费的教育政策,绝对禁止私立学校。>

2、雅典。

a.最早尝试依法治教的国家。<颁布了有关的教育法令,但不主张国家对教育干预过多,因而法令中对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不做任何的规定。>

b.提倡多种形式办学。<存在私立学校,尊重人们选择教育机构和教育方式的权利。>

<斯巴达和雅典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后来的西方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管理体制集权和分权分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贤哲的教育管理思想

三大教育理论时期:

1、古希腊时期:

·代表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教育管理理念:①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可以改造人性,须由国家来管理。<制定教

育方针政策,统一管辖教育事业。>

②把教育看做理想国家or理想政治的一部分,要精心设计一套教育制

度。<柏拉图设计了从幼儿到哲学王长达30多年的教育计划;亚里士多德构

思了对青少年施以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蓝图。>

③提出在教学管理中要重视教材的选择。<都认为教材对儿童道德品质的

形成影响巨大>

④都重视被教育者的身体训练和理智发展。

·差异:柏拉图——重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通过教育去追求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2、古罗马时期:

·代表人:昆体良

·教育管理理念:A.关于教师——德才兼备的合格教师。<①首要条件是德行,②其次是学识,

③第三要懂得爱护学生,④第四要掌握教学艺术。>

B.教学管理——①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之上;②

各学科教学要交替进行,不可单科独行;③因材施教,照顾个别差

异。

C.学生管理——①不可体罚<体罚只会造成儿童压抑沮丧消沉>;②劳逸结

合<不能过度疲劳,特别通过游戏来消除疲劳>。

三、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改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了这一时期教育管理思想的主流。<与中世纪通过教育培养压抑人性、盲目服从上帝和教会的人的目标→教育以人为本,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实践:维多利诺创办“快乐之家”。<①努力使教育过程适应儿童的天性和个别差异;②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学生自治,减少惩戒。禁止体罚>

·教育管理:A.学生管理:尊重儿童个性,教师不要对学生管过紧。<蒙田、拉伯雷>

B.教师管理:选择教师要慎重,对教师工作系统训练,不要频繁更换。<伊

拉斯谟>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管理观

夸美纽斯,捷克,“现代教育科学的真正奠基人”。

1、国家应担负起管理教育的责任。<国家应该普遍设立学校,选择合适的人担任国家督学。督学的职责包括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检查校长教师的工作、了解学校教学情况等>

2、建立全国统一的学校制度。<目的: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机会;内容:每个家庭有母育学校,每个村庄有国语学校,每个城市有高等学校,每个省有大学。儿童依次接受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3、学年制和学日制。<学年制:教学计划混乱无序,没有固定开学日,学生随时入学→基本固定的开学日和结束时间,时间外不可入学,保证学习进度一致,便于学末期考试升级。学日制:每日安排4h 上课,每上课1h休息半小时,每周三、六下午自由活动>

4、班级授课制。<学校教学形式松散不宜,同一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都不一致,教师只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按年龄和程度分班,作为教学组织单元;每个班有个教师以免干扰其他班级.><每班配备一名教师。使得教学管理制度化、标准化成为可能>

5、考试制度。<依照学时、学日、学周、学月、学季、学年而建立不同考察形式。课堂口头提问、抽签进行检查考试,考试结果作为能否升级的依据>

6、学校人事管理。<学校应由三部分人所组成: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教育管理已由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

7、学校纪律。<重视纪律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维护纪律的3种方式:①及时监督;②谴责;③惩罚。惩罚既要严格又要温和,以利于错误行为的纠正>

五、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富有争议的人物。

1、极力主张教育心理学化。<必须把培养学习者的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培养儿童多方面兴趣>

2、在儿童管理方面持有严厉立场,甚至提出惩罚性威胁是管理儿童第一手段。<认为儿童天性顽劣不驯服不守秩序,听之任之发展会扰乱成人计划,近期妨碍教育教学顺利进行,远期则会发展为“反社会”。>

<一方面,不可否认在使教育心理学化、科学化方面巨大贡献,提倡发展儿童兴趣,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人们又为他在儿童管理方面持的保守态度不解,对儿童不放心,要求学校严密见识,强制管束。>

六、杜威及其实验学校的管理实践

杜威,美国,“杜威学校”儿童实验学校。

教育理念: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教育措施围绕儿童组织起来。

七、欧美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管理

19c末、20c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西方教育迅速发展,唤起世人

对教育创新的重视,即“新教育运动”或“进步教育运动”。

1、学校设置方面,选址在乡村并采取寄宿制。<贴近自然开阔视野,增加活动空间。>

2、教学管理方面,不硬性规定课程,不强制灌输知识,不单纯强调智力成绩,切合现代生活需要。<倡导开设体育、收工、社会教育、艺术等科目><教学方法也力求灵活富有弹性,培养学生兴趣、能力和探索精神。>

3、学生管理方面,尊重儿童,为其活动和发展留下更多空间。<痛恨传统束缚儿童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学校应是学生自由快乐的活动场所;教师通过自己表率帮助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第三节现代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发展

20c兴起的现代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研究学科的影响巨大。

一、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泰罗、法约尔;

2、人际关系管理理论。——梅奥;

3、结构主义管理理论。——韦伯;

4、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巴纳德、西蒙、豪斯、马斯洛等。

二、古典管理理论:提倡制度化的教育管理

·代表人:泰罗<美>、法约尔<法>、韦伯<德>

·基本主张:

(1)把提高效率地完成组织任务视为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过分重视效率原则>

(2)分工和专业化。<认为这是管理活动的最基本手段>

(3)统一指挥。<组织内部建立一套自上而下明确的权利等级系统,严格服从上级指挥>

(4)工作标准化。<将工作细分成若干部分,员工依照标准程序展开工作>

(5)注重严密的规章制度。<认为这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证>

(6)看中经济上的奖励和惩罚制度。

(7)重视正式组织的作用。

(8)坚信管理是有规律可循的。

·评价:

正:当时普遍采纳,直至今日,一些原则仍广泛应用,“管理实践的最好的思想基础”。

负:①视个人与组织无关联;②无视非正式组织;③根据经验发展观点,而非收集客观充分证据来支持假设;etc.

·对教育管理影响:

1、启示:教育管理活动是可以控制的。<①合理的组织结构+②完善的规章制度+ ③科学的管

理原则+④严格的奖惩手段=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最佳管理目标。>

2、问题:①它针对工厂企业的管理提出来的,完全照搬到学校管理会有较多局限性;

②它所推崇的管理方法在学校管理中不完全适用;

展,影响人才培养>

③过于强调外部控制手段的重要性,忽视人生理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调动

人的积极性。

三、人际关系学说:改善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

·基本主张:

(1)“社会人”观点。<“经济人”→“社会人”。经济利益不是最重要的激励因素,工作中的人具有社会属性。>

(2)工效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因此要把新的激励重点放在社会、心理方面,强调个人价值,通过人际合作

的协调管理增强人的归属感>

(3)非正式组织对个人行为有很强的控制作用。<正式组织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规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范围。以感情非逻辑为基础的非正式组织满足了人们能在正式组织中不

能得到的满足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①非正式的领导与正式的管理人员同等重要;②非

正式与正式相互作用影响;③非正式对产量影响更大;④工人以非正式组织团员身份对待管

理而非单个个人,所以往往利用非正式组织捍卫自己,以免受到专断管理之害> ·评价:

强调人的动机、工作满意度、非正式组织的意义等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价值。只有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组织;人际关系管理理论强调人。>

·对教育管理影响:

①提倡改善学校人际关系、民主管理学校的著作论文大量涌现,推动了人际关系理论在教育界的传播;

②学校行政对满足教师心理需要、提高教师士气的意义有了一定认识;

③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在制定计划时,倾听教师意见,做到民主参与决策,以求改善学校上中下级关系;

④部分教师开始有意识向学生灌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四、结构主义:学校组织性质的再认识

·代表人:马克思·韦伯“科层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学派>

·基本主张:

(1)注重组织内部结构设计,最有效率的组织即科层组织;

(2)分工和专业化;

(3)非个人取向;<做事不讲情面,不受个人感情色彩影响,公事公办>

(4)权利等级体系;<组织中每个成员按其职务大小排列成自上而下的系统,受上级控制,遵照上级指示严格执行>

(5)规章制度;<组织中要有严密的规章制度,规范组织运作>

(6)职业导向。<依据能力、成就、资历等提高晋升员工,以鼓励员工对组织忠诚>

·对教育管理影响:

1、局限:学校不属于典型科层制,有科层制一面,更有教学的专业化的一面。科层制

与专业化之间通常会产生很多冲突,所以科层制理论应用到学校有局限性。

2、科恩“松散结合系统”:认为科层理论解释教育组织不合适,因为它具有特殊性质

①教育目标不是具体明确的;

有一致看法>

②教育组织所运用的技术也是不清楚、模糊的;<不同于工

厂装配,运转不灵可以直接找到症结,而教育过程是综合的,难

以精确过程中的症结点>

③教育组织呈现出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人员流动

性大。决策过程异常复杂,影响决策的因素也旺旺把握不定>所以,学校系统和学校事实上是以结构松散为特征的。学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在教室上课的教师只是及其一般地受到校长的控制指导,虽然相互关联,却保持其特殊性、个别性。——“现代教育组织理论”。

五、行为科学:教育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科学

行为科学运用心理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探讨人的行为问题。<古典管理理论只重视组织的结构与科学的管理;人际关系理论只注重组织中的人;行为科学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两种理论的偏颇,力求实现管理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人的统一、协调和平衡。>

1、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位将行政和行为科学加以关联的人,最早运用行为科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的人,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强调组织是一个内外协作、平衡的社会系统。

2、西蒙的决策理论

当代行政学的代表人物,决策理论的创立者。阐述了决策的意义、类型和过程,并对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作了深刻分析。主张以行政行为的研究替代行政学的传统研究方式。在组织决策研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3、领导行为的研究

①领导行为描述问卷;②“以员工为导向”和“以生产为导向”两维层面理论;③“管理方格理论”;④菲德勒的“权变理论”;⑤“情景领导理论”;⑥豪斯“路径——目标理论”等。

4、激励理论

①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②麦格雷格的“X理论、Y理论”;③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④弗鲁姆“期望理论”;⑤亚当斯“公平理论”;⑥“超Y理论”等。

·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从理论角度来说,20c50年代以前教育管理的理论要么属抽象哲学思辨,要么是单纯的经验总结;50年代中期后,在行为科学影响启发下,教育管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化工作,研究者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大量理论,充实了教育管理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是教育管理的“理论运动”和科学化运动时期。

(2)在研究方法上,行为科学出现以前教育管理研究主流属“根据常识的价值判断”,实证研究虽然有但不被重视。行为科学基本的手段是实证研究<包括编制问卷、访谈调查、实地观察、个案分析等>,研究手段大量运用到教育管理领域,使得教育管理研究更为严谨和科学。

(3)在学科建设方面,由于采用行为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极大改变,科学成分大大增强,学科体系也日趋严密和完善。

教育管理学自20c50年代以后才真正走上科学道路,并被学术界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六、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教育管理思想

·概述:后现代主义思潮指20c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社会文化思潮,涉及众多领域,认为以往的社会被“现代主义”所统治,随着社会知识爆炸、高度工业化、城市化、价值多元化等趋势发展,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后现代社会”。<现代主义基本特征:普遍崇尚科学技术;坚信现实世界存在某些潜在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相信人们只有运用量化、实证、实验等科学方法才能发现这些潜在的逻辑模式和固有秩序;理性、科学技术的力量不但能征服自然界,也能改在人类社会>;<后现代主义:以理性、科学和技术为基本宗旨的传统观念已经不能解释许多新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所以必须以后现代主义观念体系取而代之>

·观点:①拒绝科学技术的霸主地位;<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都不可避免渗透价值信仰等因素>

②认为知识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发展性的性质;<质疑现代主义寻求的永恒真理>

③认为实验研究、逻辑分析也不是唯一认识世界的方法;<直觉、体验等>

(尽管后现代主义思潮内容庞杂,是多重理论混合体,但对科学的怀疑、信仰多元、提倡通过主观体验认识世界等成为后现代主义共同特征。)

·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1)重视事实问题,更重视价值问题;<反对盲目崇尚组织,否认教育管理中的价值问题,即不能指关注组织的结构、形式,而将更重要的教育的目的置于脑后,进而削弱教育管理的意义和价值>(2)提倡人本主义,而非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

(3)持有女性主义教育管理主张。<从女性视角出发体验、观察教育管理问题;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女性特点,如善于支持、感情色彩、善于表达;如此管理更为完善,管理过程中人际交流和理解得以充分展现>

第二篇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

第三章教育管理体制

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概述

一、教育管理体制含义

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或可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与工作制度的总称。

<教育领域中关于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以及权限划分等方面的制度。其中,核心问题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围绕教育事权方面的权限划分。>

二、教育管理体制的制约因素

(1)国家政治体制的制约;

>

(2)社会经济状况的制约;

>

(3)本国教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任何国家尤其自身文化教育传统,这些传统保存下来,对教

eg.美国初期移民村落散居,各村镇自行办学,后发展学区,后在学区基础上

>

(4)国际改革潮流的影响;<借鉴他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经验、措施,效仿他国做法,以调整或变革吱声教育管理体制。一些国家由教育集权式管理向分权式管理改变,分权式管理向集权式管理变

革。>

(5)管理主体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管理者也其管理者自身素质修养的内在因素对管理体制的设计、评价标准和偏好有所不同,在体制选择、具体制度制定、效能发挥等方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实际的管理形态。>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功能

教育管理体制①从静态上

说是一种教育系统内的组织体系;②从动态上说有事一种运行机制,两者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为一个统一体,具有四项功能:

(1)领导和指挥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只有在管理体制上强调地方参与、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才有可能进行。>

(2)权利分配的功能;<教育管理体制解决的是 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关系,这些关系既是一种权利与责任的关系,又是一种权限与利益的管理。在教育管理体制规制下,按“游戏规则”办事,明确权利义务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3)分工协作的功能;<通过各教育主体权利的行使、职责的履行、义务的承担、利益的享有,实现有效分工与协调合作。>

(4)提高效率的功能。<研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四、正确认识教育管理体制的意义

(1 (2更可行。

第二节 从宏观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制(最基本的,后两者受其制约)

·划分依据:中央和地方关于教育管理权责的分配关系。

·含义:A.中央集权制:社会公共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服从和接受中央

政府的领导统治。<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领导管理整个国家

的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以实施中央制定的教育法律

法规、政策、规划和指令为己任。><美国>

B.地方分权制:国家管理教育的权责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执掌,以地方

自主管理为主的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管理上有各自的权责范

围,维持一种相对独立而非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呈现一种平行的管

理体制。><法国>

·利弊:A.中央集权制:

利:①利于统一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从而制定统一的教育发展规划;

②利于中央调节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事业

扶持和帮助;

③促进教育标准的统一,各地根据统一的标准评估和检查教育发展状况。

弊:①不顾地方特点强求一致,不利于因地制宜;

②不利于调动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责任感;

③地方缺少自主权,客观上使得地方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趋于保守、僵化,

缺少灵活性,降低了教育管理的效率。

B.地方分权制:

利:①利于地方因地制宜管理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②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发展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

③利于地方及时处理有关教育问题,避免出现是事情是中央,提高效率;

④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履行宏观管理职能。

弊:①不易在教育领域统一政令、统一标准、统筹规划、统筹兼顾;

②容易造成教育不平衡发展;

③各地自主行政,中央调控能力减弱,不利于组织地方之间的协作。

·注意:

(1)两种体制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文化基础;<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实行中央集权式还是地方分权制,有其产生、形成、运作的客观基础,是该国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

所造成的>

(2)两种体制各有利弊,难断言孰优孰劣;<对这两类教育管理体制的利弊不可偏执一段,不可因为一定时期某些改革的需要过度推崇某一而贬斥另一种>

(3)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解决教育领域的所有教育问题。<更多影响国家教育制度、政策及管理层面的事务,对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改进课堂教学入手。> 2、从属制和独立制

·划分依据:教育行政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含义:A.从属制<完整制>:指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

长的领导,不是脱离政府的独立组织。<我国各级教育委员会

或教育厅(局)都是各级政府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在各级政府首长领

导下专司教育行政管理>

B.独立制<分离制>:一般应用在地方教育管理,主要指地方教育管理机关脱

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

门,也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美国地方学区制> ·利弊:A.从属制:

利:①利于政府统筹规划,协调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府领导下行使管理职权,利于加强教育管理权威性。

弊:①由于教育是周期长、见效慢的社会公共事务,容易使政府在工作安排上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情况;

②由于政府首长任期限制,容易导致教育管理上热衷于追求短期效果而

忽视教育特殊性,不安教育规律办事,对教育发展带来损害。

B.独立制:

利:①利于避免同级一般行政对教育的不必干扰;

②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弊:①不利于发挥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②不利于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协调发展。

3、专家统治制和非专家统治制

·划分依据:教育管理决策权是否由教育专家掌握。

·含义:A.专家统治制:只有教育专家才能充当教育行政首长。<教育行政首长必须是从事

过教育工作且卓有成效的专家>

B.非专家统治制:教育行政首长或领导者由非教育专家担任的制度。<一般应

用于教育决策或政策执行机关。也有采用专家与非专家想喝喝的方式> ·利弊:A.专家统治制:

利:①有利于教育行政首长专业化;

②利于对教育事业进行科学管理,按教育规律办事。

弊:易将注意力局限于教育内部各种关系,忽视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导致教育行政决策的片面性。

B.非专家统治制:

利:①利于密切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全社会关心教育的发展;

②利于加强学校与家长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弊:①易出现不顾教育特点和规律,瞎指挥、乱决策的现象;

②教育决策、政策易受到利益集团影响,进而影响教育决策和政策的公

平性和科学性。

二、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

1、历史: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也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①在改造旧教育、公布新学制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52年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公办、私立小学由市县政府统一领导;中学由省市文教育厅遵照中央和大行政区的规定实际统一领导。②1954年,《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的指示》,中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省辖市内的中学由省辖市管理,县(市)内的中学逐步做到由县(市)管理>。③1958年《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扩大地方对教育管理权限。④195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公办一般全日制小学由公社直接管理;民办小学由生产大队直接管理。<逐步扩大地方对教育管理权限>

·20世纪60年代初。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要求各地讨论试行。“国家举办的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设置和停办,由县(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全职日初级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全日制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一般由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局管理”。<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垂直领导的作用,而对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鼓励不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受“文化大革命”印象,原先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小学领导和管理体制遭到极大破话,全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处于混乱状态。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①1978年,修订颁发《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中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大政方针和公关规划中央决定,具体教育政策、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利都交给地方>。③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期管理的制度。由此,“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强调地方对发展基础教育的权责>

·21世纪初以来。国务院确定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①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支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②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

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申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③2006年9月1日,新《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始终贯彻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的和首要的责任者。<强化了中央与省级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管理和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明确了以县为主的体制,初步划分了中央、省、县义务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地方负责纳入正式的管理体制。>

2、意义:

50多年的演变表明,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我国目前确立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1)有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办学积极性;

(2)有助于发挥社会各界兴学助学的热情;

(3)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地方化”的要求,做到因地制宜办教育、兴学校,提高全民主的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水准。

三、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

1、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实施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P59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目前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意义表现为量大转变:A.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变到由政府承担;B.把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

2、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对基础教育管理重心上移、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一些县、乡领导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一些地方还没有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或“以乡为主”的旧体制中走出来>(2)矛盾突出+权责划分不清楚;<体制转型本身的矛盾比较突出,加之各级政府的权责划分不是非常清楚,易造成管理上的缺失>;<体制变化,乡镇不再管理,而县还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制转型,未能及时接管>。

(3)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致使教育质量出现地域差异,教师队伍不稳定,引起许多不安定因素,阻碍基础教育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把宏观调控与微观放权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体现中央统一领导的精神;<对基础教育大政方针的导向,发挥宏观指导。eg.提出中小学办学规格和育人质量的基本要求,调动社会各界的办学积极性,协调各地的普通教育事业发展计划,进行各种调控活动etc.>

(2)要体现地方分级负责的精神;<要负责,就要有相应的权限。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教育事业的决策权&统筹权;中心城市和县级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权,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分工管理模式又应是动态的,随主客观条件调整和发展>

(3)要注意理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只有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有了切实保障,农村地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才有基础和可能。>

(4)要体现调动有关各方面积极性的精神。

第三节从学校层面看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管理体制之所以要进行适当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激发学

校的内部活力,从而使学校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校长负责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含义: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校长对外代表学校,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内有各项工作的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我国公办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

(1)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学校领导体制;<“权责对等”,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的权利。权利主要有:①决策指挥权;②干部任免权;③职工奖惩权;④学校财经权>;<在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前提下,按照自己办学理念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目标、规划和实施方案;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和具体策略;并承担全面职责>;<还要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并保证学校教职员工民主参与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

(2)党组织的保证监督;<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党组织仍然居于学校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证对各项工作的监督,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主要体现在:①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

②加强学校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形成坚强的政治核心,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建立由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党、政、工、团齐抓公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并由党组织协调、检查、督促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④加强对干部政治和工作作风上的把关;⑤组织对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实行政治思想组织领导;⑥做好统战工作。>

(3)教职工民主管理。<是在实施校长负责制的条件下实行民主管理、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教职工代表大会有以下职权:①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办学方针、学校发展规划、学年工作计划、教育教学和管理制度等重大改革方案或措施,并提出意见和建议;②审查和通过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的实施方案、奖惩条例及其他重要规章制度;③审议决定有关学校教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④评议、监督学校行政领导干部,提出表扬、批评和奖惩建议。意义:①加深对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共识;②体现教职工自身价值,促成学校主人翁意识;③增强学校对教职工的凝聚力。>

二、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末,岗位聘任制→聘用合同制。

1、现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合同制与教职工岗位聘任制不同之处在于:

(1)学校和教职工双方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同,建立聘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

(2)在此基础上再签订高位聘任协议,落实岗位职责任务等,以进一步完善岗位职务聘任双向选择。

<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职务能上能下,工资待遇随岗而定,利于教职工合理流动,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2、意义:

(1)激发学校内部活力;

(2)利于鼓励教师多上课、多承担工作任务;

(3)初步解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职工对学校的人身依附关系,为自身特长的发挥提供有力条件;

(4)利于教育劳动利市场的形成和教师的流动。

三、学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

教职工聘用合同制,必须以学校劳动分配制度做保障。

1、校内结构工资组成=基本工资+教龄津贴+

2、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新机制。<分配制度方面,除了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外,近年来,许多学校还进行了住房、医疗保健、离退休保险等福利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思路是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合理分担的新机制,逐步创造条件过渡到社会化运作。>

第四章教育组织机构

第一节组织及组织理论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①静态上看,组织就是社会集团,是一个集团内各种关系系统的总和;

②动态上看,组织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构成模式,是人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分工合作、相互影响的活动系统。

③生态学上看,组织有事一个有着生命活力的生长体,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演变而不断进行自动调整,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总之,组织不是人与物或者人与人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复杂的、永远处于活动状态、又不断在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综合系统。

二、组织的功能

(1)实现组织机构的目标;<组织通过设定共同的目标,在其引导下协调组织成员工作,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共同目标><巴纳德组织三大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联系>(2)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组织一方面需要让每个组织成员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组织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鼓励成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满足成员的物质和精神合理需要,保证其对组织的信任和忠诚。否则组织中的契约关系会遭到破坏,组织分崩离析,那一起到协作系统应该起到的作用。>

(3)确定每个成员的位置;<组织通过分工、建立权利等级链等手段,使组织中成员认识自己所处位置与权责义务。只有清楚认识到才能使成员高效且协调地完成组织任务。>

(4)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结构。<有效的组织会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机构设施和人员关系,适应变化而发展。>

并非一切组织都具有上述的功能,要使组织功能发挥出来甚至发挥到最大限度,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机构设置、人员安排、资源分配、信息掌握等方面下功夫>。

三、组织的分类

(1)按照社会功能所作的划分:生产经营性组织<以解决生存和供应问题为目标的>;政治团

体或政府机构组织<以解决社会适应和平衡问题为目标的>;法院、政党等利益团体<以解决社会统一问题为目标的>;文化组织<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文化形态为目标的。eg.学校、教会、博物馆等>。(2)按照谁是受益者来区分:公益组织<受益者为全体民众。eg.政府组织、军事组织、警察机构等>;企业组织<受益者为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eg.公司、银行、商店等>;服务组织<受益者为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那部分公众/服务对象。eg.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互利组织<受益者为组织内的成员。eg.工会、学会、俱乐部等>。

(3)按照是否能自由参加所作的区分:自主的组织<人人可自由参加及自由脱离。eg.协会、学会、商会等>;半自主的组织<人员参加需要一定的资格条件并经由遴选程序,但对脱离组织多无限制,担任成员期间各有明确权责。eg.企业组织、政府组织等>;非自主的组织<对参加或脱离组织都有严格的限制,无自由选择机会。eg.监狱、精神病院等>。

综上,学校组织表现出:

①不是盈利性组织,不追求直接经济效应,而要继承发展人类文化遗产;<非功利主义>

②属于服务型组织,服务对象是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利益;

③主要依靠规范化的手段,将一定的规范、信仰、道德习俗等灌输给学生,要求其遵循发扬。<非强制性>

四、组织的管理幅度

·含义:组织的管理幅度主要指组织结构的层级及管辖范围。

·目的:使组织更合理地设计管理层次、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分类:A.垂直型管理架构:管辖人数少,管理层次多。

B.扁平型管理架构:管辖人数多,管理层次少。

<最适当管理幅度通常认为7个人最合适,是上司保持彼此间有效沟通的最大数目> ·实际中的管理幅度:

虽然管理幅度有一定的范围,但组织的性质和任务不同,管理幅度也有所不同。

①工作性质明确、简单、固定、易衡量,管理幅度课较大;

②工作要求不明确、部属有较多自由处理权、工作责任较大、结果难评价,管理幅

度则适当小一些。

·学校系统:教师工作性质与工厂企业大不同、专业性较强、教师对教学往往有较多自主权、教学成效的评价不容易,因此在一般的学校里,管理幅度不宜过大。<校长下面设2到3位副手较为合适;中小学年级组教师不宜过多,避免影响教学管理效果。>

五、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含义:根据组织编制、章程或其他正式制度、规范而建立起来的系统,是人们长时间置身其中、作用明显且直接的社会群体,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载体。

·特征:成员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有正式的公事往来、明确的协作义务等。

<教育领域中的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各样的社会教育机构等>

2、非正式组织

·含义:在正式组织内部,由于部分成员的性格、气质、爱好、兴趣等较为接近,因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结下比一般成员更加密切的朋友关系,并形成特有的小团体,且这样的小团体有子自己的特有的权威和领袖,甚至有自身不成文的规范或章程。

<虽没有明确的组织边界和固定的组织形式,但对组织的成员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3、两类组织间联系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个正式组织不能完全排斥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关键是要处理和协调好彼此的关系,以有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

五、组织的基本形式

1、概念:

组织各要素经过排列组合后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形式即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织性质、目标、运作方式的不同。>

2、种类:

(1)直线式组织

·含义:直线型组织结构,就是按照管理的纵向层次进行结构排列,由低到高,事权逐级集中,构成一个垂直分叉的金字塔形态线。

·优点:指挥统一、权责明确、便于控制、利于监督。

·缺点:缺乏横向协调、应变能力较差。

(2)功能式组织

·含义:功能式组织就是按照管理的专门职能进行横向结构排列。

·特点:在领导层下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具体负责某些专门性工作,并有权在本职业务范围内向下级下达指令,下级必须执行。

·优点:分工明确,对各项业务工作能进行直接和具体的管理。

·缺点:容易产生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不利于集中统一指挥。

(3)直线及功能式组织

·含义:即直线式与功能式的结合。

·优点:行动迅速、专业分工

·缺点:组织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在专业幕僚与业务主管单位之间引起相互抱怨和不合作的现象。<专业幕僚/行政管理单位的意见建议,必须经过首长或单位主管而

下达>

(4)委员会式组织

·特点:决议与执行分开,决议部分的组织由若干委员会组成,执行部分的组织则跟直线式组织相似。一经决议后,既由有关负责人代表委员会去全权

执行。

·优点:集合多数人智慧,对问题做出明智判断和决定;同时避免权利过于集中。

·缺点:不容易达成一致的协议,且达成的协议往往是多方妥协的结果,不一定是最好的决议;且决议发生偏差而需追究责任时,往往责任不明。

(5)扁平的组织形式

·特点:结构扁平,组织内尽量扩大管理幅度以减少管理层次,鼓励幕僚人员与业务主管单位及其所属经办人员互相沟通,交换意见。

·优点:维护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自尊心;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成就感。

·缺点:管理幅度易超过应有的限度,以致失去有效控制;幕僚、专业人员的设置有时会区域浮滥,甚至冗员。

<以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改革,对于学校组织机构的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第二节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建设

在我国,1st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为中央教育部;2nd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