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时 光合作用

第14课时 光合作用

第14课时  光合作用
第14课时  光合作用

第14课时光合作用(选修)

对应训练

1.如图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B.图中B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C.图中C、D代表传递电子的物质,E代表H2O

D.图中F代表NADPH,G代表NADP+

答案 D

2.下列关于叶绿体中色素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的作用是吸收和传递光能

②叶绿体中的色素均可以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③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可以吸收和转换光能

④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转换光能

⑤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

A.①③

B.②

C.③④

D.③⑤答案 D

解析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即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可以吸收和传递光能,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不仅可以吸收光能,还可转换光能。

3.在光照下,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随着光合作用时间的延续,在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C3化合物和C4化合物中,14C含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本题以坐标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C4植物固定CO2的C3途径和C4途径及相互关系的正确理解,属于中等难度题。供给玉米离体叶片少量的14CO2,因PEP对CO2具有很强的亲和力,14CO2迅速被固定成C4化合物,而叶肉细胞中的C4途径只是起到CO2泵的作用,故随着14CO2被叶肉细胞吸收,维管束鞘细胞含14C的化合物逐渐减少。

4.下面是关于N元素的供应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氮是光合作用所需酶及NADP+和ATP的重要成分,对光合作用有重要作用。给植物增加氮素供应,可使光合效率增强。随着氮素供应的增多,光合效率不可能无限增强,会进入平台期。当氮肥施用过多时,会造成农作物倒伏,甚至烧苗,从而影响光合效率,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5. (2008年烟台模拟)合理施肥的实质是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下列叙述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密切相关的是()

①氮使叶面积增大,增大了光合作用的面积

②氮是光合产物蛋白质的必需元素

③磷是NADP+和ATP的组成成分,可提高光合作用能力

④钾可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输

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C

光能转换

【例1】下图是发生在植物叶片细胞内的A 、B 两个生理过程之间关系的示意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A 和B 分别表示植物的 和 两个生理过程。如果A 和B 分别表

示一种细胞器,则A 是 ,B 是 。

(2)物质a 与b 分别是 、 ,而①过程需要在酶的作用下,经过 和

两过程最终生成a 物质。

(3)②过程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

③与④过程所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

(4)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③过程产生的CO 2将会迅速用于①过程,原因是 。

(5)根据图示,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光能转换为根吸收矿质元素所需能量的过程 。 答案 (1)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叶绿体 线粒体 (2)糖类 氧气 CO 2的固定 C 3的还原

(3)光能转变为电能,电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 稳定的化学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4)光照充足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 (5)②→①→③④→⑤

解析 本题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考查光能在植物体内的转换。

(1)从图中看出:A 过程中CO 2和H 2O 参加了反应,应为光合作用;B 过程中CO 2和H 2O 是生成物,应为有氧呼吸。

(2)、(3)从图中②过程是水的光解:2H 2O

→ 4H ++4e+O 2,产生的电子最终传递给NADP +

生成NADPH ,

与此同时,叶绿体利用另一部分电能,将ADP 和Pi 转化成ATP 。因此,②过程实现了光能→电能→活跃化学能的能量转换。①过程表示CO 2被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的过程,包括CO 2固定和C 3还原两个过程,实现了活跃的化学能→稳定化学能的转变。因此,图中a 表示糖类等有机物,b 表示O 2。图中③④过程表示细胞呼吸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细胞呼吸过程中也有[H ]和e 的传递,通过细胞呼吸,实现了稳定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的转变。

(4)在光照充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细胞呼吸产生的CO 2将被叶绿体吸收,用于光合作用。(5)ATP 是植物各项生命活动所利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 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光能,由图中看出,其转化过程为

②→①→③④→⑤。

C3植物与C4植物的区别

【例2】(2007年全国Ⅰ,30)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光照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被

染成,被染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植物,小麦属于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种,即。

答案叶肉细胞蓝色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呈蓝色 C4 C3 C3与 C4 2 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解析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片结构上的差异是,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而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中有不含基粒的叶绿体,能制造出淀粉。用碘液处理经光照一段时间的叶横切片时,若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则为C4植物,叶肉细胞被染色,则为C3植物;两者均被染色,则该植物既具有C3植物的特点也具有C4植物的特点,其固定CO2形成的最初化合物就会有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两种。

变式训练

下列关于C3植物和C4植物代谢和结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没有基粒

B.C3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C.CO2都是先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

D.CO2都是先与三碳化合物结合,形成四碳化合物

答案 A

1.(2008年北京理综,3)在光照下,小麦(C3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水光解释放O2

B.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C.产生ATP和[H]

D.光合色素吸收并转换光能

答案 C

解析 C3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不但体积小,而且也没有叶绿体,但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和[H]。

2.(2008年四川理综,2)分别取适宜条件下和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生长的玉米植株叶片,徒手切片后,立即用碘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前者维管束鞘细胞有蓝色颗粒,而后者维管束鞘细胞没有蓝色颗粒,后者没有的原因是()

A.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维管束鞘细胞能进行光反应,不能进行暗反应

C.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

D.叶片光合作用强度高,呼吸耗尽光合作用产物

答案 C

解析玉米为C4植物,它的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能合成淀粉,但在低温、低光照强度条件下,没有光合作用产物积累,故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蓝色颗粒。

3.(2008年山东理综,7)下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

上的分布。在图示结构上()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电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答案 C

解析叶绿体内膜为生物膜的一种,图示为囊状结构的薄膜,光反应在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光反应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

4. (2006年江苏生物,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为参与暗反应的必需物质是()

A.H2O、CO2、ADP

B.CO2、NADPH、ATP

C.H2O、CO2、ATP

D.NADPH、H2O、ADP

答案B

解析光反应和暗反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光反应可以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同时暗反应还需要CO2。

5.如图表示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条件下,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即达到饱和

B.C3植物比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更容易达到饱和

C.C4植物比C3植物光能利用率高

D.水稻是阴生植物,玉米是阳生植物

答案 D

解析玉米属于C4植物,水稻是C3植物。根据图示,两条曲线均呈正相关走向,水稻曲线的饱和点所对应的光照强度较玉米低,故水稻比玉米光能利用率低。水稻和玉米均为阳生植物。

实验设计核心——找准符合要求的实验方法

请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科学家发现生长在高温、强光照和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气孔关闭,C4植物能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则不能。

Ⅰ.取自热带不同生活环境下的甲、乙两株长势良好、状态相似的草本植物,已知甲是C4植物,乙不知其光合作用固定CO2的类型。请利用一个密闭大玻璃钟罩,完成初步判别乙植物是C3植物还是C4植物的实验。

(1)原理:。

(2)方法:将植物甲和植物乙一同栽种于密闭钟罩下,给予等条件培养。连续若干天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

(3)预期结果

①;

②。

(4)结果的分析:。

Ⅱ.对于以上的分析,用显微镜从形态学方面进一步验证。

(1)方法:制作乙植物的叶片过叶脉横切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

(2)结论

①如果视野中看到,则乙是C3植物;

②如果看到,则乙是C4植物。

Ⅲ.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观察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淀粉粒在叶片内的位置有何不同,用碘液对叶片染色后制成的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只能看到绿色颗粒,却看不到淀粉粒,这一操作过程的错误之处是。

答案Ⅰ.(1)在高温、干旱和强光照下,随着植物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密闭钟罩内CO2浓度逐渐降低,C4植物能利用较低浓度的CO2,生长良好,而C3植物不能

(2)高温、强光照和干旱

(3)①乙植物与甲植物生长状态相似②乙植物逐渐枯萎,而甲植物依然健壮

(4)若出现第①种情况,乙植株为C4植物;出现第②种情况,乙植株为C3植物

Ⅱ.(2)①没有“花环型”结构或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②有“花环型”结构或维管束鞘细胞中有叶绿体无(基粒)

Ⅲ.绿色叶片应该先在热的酒精中脱去叶绿素,再去染色制片

变式训练

(2008年海淀模拟)为了比较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主要区别,将小麦和玉米的叶片制成临时横切片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下面是涉及观察过程与观察结果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观察的目标主要是比较两种植物叶肉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

B.先用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光量,调焦观察

C.先用低倍镜对焦,寻找叶脉,观察维管束外是否具有“花环型”的两圈细胞

D.主要观察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有无基粒,这是C3植物和C4植物的主要区别

答案 C

解析

1.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A.将人参、三七种在遮阴处

B.向温室内通入一定量的CO2

C.在苹果树周围地面铺反光膜

D.白天适当降低温室内温度

答案 D

2.夏季中午强烈的阳光会导致植物气孔关闭。此时,下列植物中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

A.高粱

B.水稻

C.大豆

D.小麦答案 A

解析夏季中午,由于气孔的关闭,C3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而C4植物能够利用较低浓度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只有高粱是C4植物。

3.将小麦和玉米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片制成临时横切标本,然后分别用碘液染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 B

4.如图为水稻与玉米的叶片结构图。下列对它们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为水稻,乙为玉米

B.①与②细胞内都有正常叶绿体

C.③细胞内含结构完整的叶绿体

D.④细胞内含结构不完整的叶绿体

答案 B

5.抽出叶片中的空气后放入盛有新制的冷开水的三角瓶中,研究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下表四组中可以说明CO2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组合是(

A.1号

B.2号和4号

C.3号和4号

D.1号和4号

答案 D

解析分析题中表格的四组实验条件可知,1组和4组实验惟一的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因为新制的冷开水中无二氧化碳,而加入少许NaHCO3粉末是为了提供二氧化碳。

6.下列关于NADPH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NADPH形成于叶肉细胞中叶绿体的囊状结构薄膜上

B.NADPH为暗反应合成有机物提供能量和还原剂

C.NADPH的消耗主要发生于叶绿体的基质中

D.NADPH的生成标志着光能转变成电能

答案 D

解析考查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在光反应中能量的转变包括两步:①光能转变成电能,这是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不断失电子、夺电子的结果;②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当辅酶Ⅱ接受两个电子、一个氢离子变成还原型辅酶Ⅱ时,就标志着电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

7.(2009年宜昌模拟)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转变成(CH2O)需要ATP、有关的酶和[H]

C.NADP+在暗反应中起还原作用,并将能量转移到(CH2O)中

D.没有类胡萝卜素、叶绿素b和一般状态的叶绿素a的作用,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就不能独立完成对光能

的吸收和

转换

答案 B

解析本题是对光合作用的综合考查。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另外,保卫细胞、维管束鞘细胞中的叶绿体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在暗反应中起还原作用,并将能量转移到(CH2O)中的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不仅可以吸收光能,还能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8.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图)。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条件下,使植物吸收CO2量增加或减少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

B.植物在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一定比弱光下高

C.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

D.大多数农作物都是喜阳植物

答案 B

解析此题研究强光和弱光对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强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强,消耗的原料二氧化碳多;弱光下,植物光合作用弱,消耗的原料二氧化碳少,A是正确的。此图所列的几种农作物小麦、玉米、高粱都是阳生植物,实际上大多数农作物都是喜阳植物,D是正确的。阳生植物在强光下的实际光合作用量一定比弱光下高,净光合作用量=实际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量,而这几种植物生理活动的环境温度并不知道,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也强,消耗的有机物也多;阴生植物图中,强光下的光合作用量低于弱光下的光合作用量,所以B项不正确。据图分析,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所以C项正确。

9.(2008年中山模拟)下列有关植物叶绿体的成分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吸收光的色素位于基粒上,转化光能的色素位于基质中

B.得到电子后的某些叶绿素a即成为强氧化剂,能使NADPH转变成NADP +

C.光能转化为电能后,能使某些叶绿素b不断得到电子和失去电子

D.分解水的部位在基粒,分解ATP和NADPH的部位在基质

答案 D

10.将CO2最终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的还原剂以及使H2O氧化的强氧化剂分别是()

A.NADP+和叶绿素a

B.NADP+和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

C.NADPH和叶绿素a

D.NADPH和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

答案 D

解析 CO2被固定后形成C3,进而C3被还原成糖类等有机物,需要的还原剂是NADPH。色素吸收了光能后,经过传递到达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使叶绿素a被激发失去电子,成为一种强的氧化剂,并从水分子中夺取电子,使水分子氧化成氧分子和氢离子。

11.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中,叶绿体囊状

结构薄膜上发生的物质变化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A

12.下列有关C4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固定CO2的最初产物为四碳化合物

B.C4植物的产量低

C.C4植物与C3植物具有不同的固定CO2的途径

D.高粱、苋菜属于C4植物

答案 B

13.(2009年杭州模拟)一位研究人员将3种不同的植物放到10种不同的光照强度(光照强度从0到全日

光照)下培养几天。条件为正常大气,温度为32℃,所有植物都不缺水。研究人员测定了每种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并且将结果按a、b、c作图如下,对于这3种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为一种适应强光下生长的C3植物,b为一种适应强光下生长的C4植物

B.a为一种适应强光下生长的C4植物,b为一种适应弱光下生长的C3植物

C.b为一种适应强光下生长的C3植物,c为一种适应弱光下生长的C3植物

D.b为一种适应强光下生长的C4植物,c为一种适应弱光下生长的C3植物

答案 C

14.下图表示某植物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电子的最终供体和受体分别是、。写出NADPH 形成的方程式。

(2)A过程表示,发生的场所是;

D+E+F表示,发生的场所是。

(3)在a~f物质中代表CO2的代号是,e代表的物质是。

(4)该植物体内,二氧化碳的受体有,为碳的还原提供了能量。

(5)如把某植物突然从光下移到黑暗处,其他条件不变,则细胞中c、d的含量分别将、。

?酶NADPH

答案(1)H2O NADP+ NADP++2e+H+?→

(2)C4途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氧呼吸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3)a、b 丙酮酸

(4)PEP、C5 ATP、NADPH (5)上升下降

解析(1)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接受了光能,被激发而失去电子,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最后传递给一种带正电荷的有机物——NADP+。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变成一种强氧化剂,能够从水分子中夺取电子,使水分子氧化生成氧分子和氢离子,叶绿素a由于获得电子而恢复原状。所以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电子的最终供体和受体分别是H2O和NADP+。

(2)图中显示固定CO2的途径中有A过程即C4途径,所以该植物为C4植物,图中的A、B、C都属于光合作用过程。D+E+F则为有氧呼吸过程,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和线粒体(第二、三阶段)。 (3)在C4植物的光合作用中,CO2先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被一个C3(PEP)所固定,形成一个C4。C4进入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中,释放出一个CO2,并且形成一个丙酮酸,释放出的CO2被一个C5固定,很快形成两个C3。可见图中a和b都代表CO2;物质e则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其将进入线粒体中继续被氧化分解。

(4)由上面的分析可知,C4植物二氧化碳的受体有两种:PEP和C5;在暗反应阶段中,二氧化碳被固定后形成的一些C3,在有关酶的催化下,接受ATP和NADPH释放出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最终形成糖类等富含稳定化学能的有机物。

(5)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植物突然从光下移到黑暗处,则光反应的产物ATP、NADPH(d)将减少;由于一方面C5仍不断被消耗生成C3,而另一方面因缺少ATP、NADPH,C3被还原消耗再生成C5的量减少,故细胞中短时间内C3的含量将上升,C5的含量将下降。

15.某农科所为研究不同植物的光能利用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在可人工控制的大棚内种植了玉米和大豆。图甲表示在光照强度为7 000 lx,室温为18℃的条件下,两种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和CO2浓度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曲线A、B都说明了。

(2)大豆中固定CO2的物质是,其相应的场所在细胞中。

(3)当CO2浓度达到a点后,若要提高光能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4)为研究C在植物体内的转移途径,可采用的实验手段是。 (5)将两种植物叶片的横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图乙中右图所示的叶片应为的叶片。

(6)上述两种植物在大棚内种植一段时间后发现老叶发黄,可能缺乏的矿质元素是,为使作物正常生长,应及时施肥,同时结合以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

答案(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便不再增加

(2)C5化合物叶肉

(3)增加光照强度、适当提高温度、适当增加矿质营养

(4)同位素示踪法

(5)大豆(或B)

(6)N、Mg 松土

解析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温度、矿质元素等,同时也考查了C3植物和C4植物叶片结构的特点,分析该题应全面,确保前后知识点的连贯。

16.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CO2含量、温度等,其内部因素有酶的活性、色素的数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等。请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如果横坐标代表光照强度,其影响光合速率主要影响图A中阶段,此时内部限制因素最可能是。若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为c,则阳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最可能是。

(2)如果图A中横坐标代表温度,温度主要通过影响来影响光合速率。

(3)如果图A中横坐标代表CO2的浓度,则影响光合作用主要是影响的产生,此时内部限制性因素最可能是。

(4)在不同季节或一天内的不同时间,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一般不同,图B为验证温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主要实验装置,请回答:

①本实验的原理是:。

②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强度。

③请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预期的实验结果。

答案(1)光反应色素的数量 a (2)酶的活性 (3)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4)①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一定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量可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度

②一定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O2气泡数

解析(1)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且此时内部限制因子是一株植物能吸收多少光能,即色素的数量。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曲线为c,则阳生植物达到顶点时的光合速率和光照强度都应比c曲线的大,所以阳生植物的曲线最可能为a。(2)温度主要影响生物体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速率。(3)CO2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即C3的产生,此时限制因素最可能是内部C5的含量。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说课稿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2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基础上,分别从生物科学史、物质和能量转变、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三个角度进一步学习光合作用,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期望学生不仅能从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深化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本节与其他章节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绿色植物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2)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2)通过总结归纳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主要反应以对比及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阶段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源m]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把握和处理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我来说一下学情。 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有关实验的理解也得以顺利进行。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 二、指导思想: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提出:“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创设教学情景,留给学生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二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的第三个知识点。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包括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三个部分,其中有机物和能量的代谢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共同实现的。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生物界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同时,光合作用对前面学过的(细胞、ATP、酶等)知识的复习、巩固,对后面的(动物的新陈代谢等)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使学生牢固掌握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知识非常重要。光合作用部分共有五个问题:光合作用的概念、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重点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难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光合作用已经具有粗浅的了解和初步的基础,并且认知结构已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学习动机有一定内在的信念,认知活动能力明显增强;而在这一节知识中,既有微观上的、分子水平上(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等)的知识,又有宏观上的知识(光合作用的意义),有的知识(光合作用的过程)很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启发学生自主探索,通过设置适量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 2.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3.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 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含设计),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 3.利用精心设计的光合作用过程的多媒体动画,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4.利用巧妙设计的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科学观,增强环保意识。 五、教法设计: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师生共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学法指导:

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容“光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代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容之一。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容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课文还结合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这些经典实验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这些容能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科学家三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在科学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成都市玉林中学吕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 2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湟源二中白丰 一、教材分析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是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这节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第二部分是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与旧教材相比,本节内容大体上保持了旧教材的难易程度和编排顺序,仅在以下三个方面作了调整:一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进行了扩充,增加了英格豪斯、梅耶、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阐述的更加完整。二是新增了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探究实验,这个探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均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为此提供了相关的提示和参考案例。三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化能合成作用这两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没有被编排在《光合作用》这一节中,现为了内容的完整性和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这两部分内容移至本节中。 本节内容不仅和初中教材中有关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在高中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在第三章中为什么把叶绿体比作“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另一方面本节内容也为必修3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选修3中生态工程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1.知识方面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能力方面 (1)学会提取、分离绿叶色素的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使学生认同科学原理的创立是科学家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建立起来的;认同科学 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 精神与态度。 (2)通过对叶绿体结构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3)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增强STS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4)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中考生物复习练习 第12课时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知识梳理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 1.细胞利用,将有机物分解成和,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释放出来,供给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呼吸作用的反应式:。从反应式中,我们可以知道,呼吸作用的原料是,产物是,场所是,实质是。 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区别场所] 含有的细胞所有的细胞,主要在中条件只在 下进行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原料、、 产物、、 物质变化无机物――→ 合成 有机物有机物――→ 分解 无机物能量变化能量能量 实质有机物,能量有机物,能量联系 ①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②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被光合作用利用,产生的能量维 持所有生命活动(包括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有机物 也可被呼吸作用所利用 三、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保证作物的呼吸作用 农田适时,遇到涝害要及时,都是为了使作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气,保证的顺利进行。 2.抑制呼吸作用 在贮存粮食时,保持和;贮藏水果、蔬菜时,温度或浓度,目的是抑制植物的。 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甲瓶温度____,乙瓶不变种子呼吸作用释放____

澄清石灰水______ 种子呼吸作用产生 ________ 甲瓶蜡烛____,乙瓶正常燃烧种子呼吸作用消耗____ 方法原理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 适当补充二氧化碳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气肥) 中耕(松土),盆栽植物盆底留孔 保证根部呼吸,维持根的正常生命活动,以利于吸 收水和无机盐 合理灌溉和施肥保证作物的水肥需要 白天升温,夜晚降温白天促进光合作用,夜晚抑制呼吸作用防涝排涝防止根部缺氧引起烂根 将种子晒干。 达标检测 1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大棚甲乙丙二氧化碳浓度0.03% 0.1% 0.1% 温度30℃30℃20℃ 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D.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2益阳市会龙山自然风景区近年来森林茂密,植被保护好。这里空气清新,氧含量高,空气湿度大,这主要是由于植物能够进行()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C. 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 3右下图为某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的两种生理活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在白天只进行①生理活动 B.植物在白天只进行②生理活动

光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篇一: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案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莫爱霞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 一、概述 ·本节课为高中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一册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的第四节的内容。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本节课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为以后进行教学知识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学习有关能量来源问题和实验设计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节课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来源的实验设计,以及提取吸收光能的色素的实验操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力图使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在此过程中巩固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完成动手操作,根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重新完善设计方案。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4)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5)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6)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参与设计,养成勇于参与、大胆设想的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体验“猜测——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分析试验结果——协商讨论”的探究活动过程; (3)体会到科学实验需要正确的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生物现象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完成一份描述准确、过程科学的实验方案。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1)学生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高中一年级的学生;(2)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学生已经知道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及其实质,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具体来自哪里等知识了解不多; (4)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激趣策略:通过动手提取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的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播放光合作用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以问题解决为主教学策略:通过观察,引发学生提出关于光合作用实质以及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的疑惑,通过假设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得出科学性的结论,解决问题和疑惑。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生物学教材;(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3)本节课是在多媒体环境下完成的。 六、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因为叶绿素吸收最多的是光谱中的蓝紫光和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通过完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了解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同时知道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最后,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光合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到绿色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情感。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中的“生态系统”,第二单元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了解作为消费者,赖以生存的食物能量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打下理性知识的基础。本节课以光合作用中的一个经典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有机物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探究,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3、知识体系 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 光合作用的定义 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4、编写意图 本节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机物从哪里来”,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使学生知道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大自然生产了有机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生物之一,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还利用图片、表格、生动的文字创设发现解决问题的情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渗透对绿色植物的爱,激发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使教学内容的组织沿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逐步展开。 5、教材分析——重点、难点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第3单元 第12课时

第12课时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相关知识与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四川理综,3)有人对不同光照强度下两种果树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净光合速率以CO 2的吸收速率表示,其他条件适宜且相对恒定)。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 A .光强大于0.1 mmol 光子/m 2·s ,随光照增强两种果树的光能利用率逐渐减小 B .光强小于0.5 mmol 光子/m 2·s ,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叶绿素含量 C .光强大于0.7 mmol 光子/m 2·s ,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态因素是CO 2浓度 D .龙眼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大于芒果,但龙眼的最大总光合速率反而小于芒果 2.下列关于[H]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 B .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成丙酮酸,生成[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 C .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H]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完成的 D .光合作用产生的[H]在暗反应中还原C 3生成部分C 5 3.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B .A 点和 C 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 .B 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 点向右移动

4.如图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能量转变图解。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在强光下同一叶肉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供自身光合作用利用B.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只来自水,而呼吸作用产生的[H]只来自有机物 C.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植株的绿色细胞和非绿色细胞产生ATP的量可能相同D.在强光下一株植物所有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全部来自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5.如图表示某植物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①、④过程都产生[H] C.①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不只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B.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 C.高度分化的子代细胞中蛋白质种类、数量完全不同 D.基因突变只发生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7.某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存在两种主要的代谢过程,如图所示。对 此解释错误的是() A.a表示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产生 B.b表示有氧呼吸,只在线粒体中发生 C.a过程产生氧气和水 D.b过程会消耗氧气和水 8.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来龙去脉,下列错误的结论是 () A.光合作用的产物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H2O B.光合作用的产物C6H12O6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O2 C.有氧呼吸的产物H2O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O2 D.有氧呼吸的产物CO2中的O全部来自原料中的C6H12O6

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教案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 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兴趣小组做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人教版必修1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1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二课时作业 [课时跟踪检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 B ?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C.光合作用的产物一一淀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合成的 D ? 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O2的过程发生在基质中 解析:CO2的固定过程属于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内,A错误;叶绿体的色素分布在 类囊体薄膜上,不是分布在类囊体腔内,B错误;光合作用的产物属于暗反应过程的产物,淀 粉是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的,C正确;H2O在光下分解为[H]和02的过程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D错误。 答案:C 2 ?下列几位科学家的相关探究实验中,所用技术方法不同于其他三位的是() A ?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B ?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C.卡尔文探究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移途径 D ?科学家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途径 解析:恩格尔曼用极细的光束和好氧菌做实验,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 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即2H28O T 4[H]+ 18O2 ;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即14CO2T 14C3T(14CH2O);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进行了研究称,发现3H标记的亮氨酸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核糖体T内质网T高尔基体T细胞膜外。 以上分析发现B、C、D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只有A选项不同。 答案:A 3 ?如果突然中止光照,则以下选项中上升的是() A ? ATP的含量 B .三碳化合物的含量 C.五碳化合物的含量 D .糖类的合成量 解析: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阶段,而光反应能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如果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生成的ATP和[H]减少,影响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使NADP的消耗减少,五碳化合物的生成量减少,而短时间内不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所以叶肉细胞中的ATP 的含量、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糖类的合成量都减少,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增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第五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导学案光合作用第二课时.doc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2】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一、学习目标 1、光合作用的定义 2、光合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a 、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3、光合作用的过程 总反应式:CO 2 + H 2O (CH 2O )+ O 2 6CO 2+12H 2O C 6H 12O 6+6H 2O+6O 2 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光照:光强度、光质都可以影响光合速率。 光照强度:在一定光强度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光质:由于色素吸收可见太阳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最多,吸收绿光最少,故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不一样。白光下光合效率最高,红光和蓝紫光下光合效率较高,绿光下光合效率最低。 (2)CO 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CO 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3)温度:温度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 (4)矿质营养: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多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矿质元素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 二、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与疑点 1、重点难点是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等。 2、疑点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 三、学法指导 1.了解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从而理解研究光合作用过程的一般方法。 2.理解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种类及作用。 3.通过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分析,掌握光合作用过程的意义。 4.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5.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光合色素的原理及方法。 四、叶绿体的结构 结合讲解叶绿体的结构,教师归纳: 结构:外膜,内膜,基质,基粒(由类囊体构成)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中。 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色素的作用是 光能。 思考: 1.为什么植物的叶片一般是绿色的? 2.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3.植物体内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哪些? 4.生产上,用何种颜色的塑料薄膜做顶棚产量高? 5.绿色植物在CO 2等量时哪种光下光合产物最多? 6.用绿色、红色、蓝色、紫色玻璃罩分别罩住大小、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光照相同的时间后,罩内O 2最少的是哪种颜色的玻璃罩?为什么? 7.为什么要用酒精、丙酮和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来提取色素? 光 能 叶绿体 光 能 叶绿体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之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现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要达成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指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能力目标则包括一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三方面目标在具体的课堂中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有所侧重。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中,要达成的三维目标: 1、知识方面:要能够说出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作用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并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简述化能合成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能力方面:通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提取、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的方法,并在有关的实验介绍、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对任何一个知识体系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整个教学设计分3个课时完成,每个课时除了都有一定的知识目标要完成外,还各有侧重地要求完成情感和能力目标。例如:第1课时侧重于能力目标的达成,第2课时侧重于情感目标的达成,第3课时则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并不会感到陌生。但那也只不过是知道个大概,一知半解的情况往往更容易激发人的好奇心。借此,教师可以在第1课时上课之初就给学生一连串思考,比如说提出一系列问题:春夏季同学们看到的绿色植物的叶子都是绿色的,是不是这些叶子里只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呢?但到了秋冬季,叶子却变黄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到底绿色植物叶子中的色素有多少种呢?各种色素又是什么颜色的呢?在同学们都想一探究竟的情况下,引导同学们自己动手去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独立性。 教师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时刻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学完,自己还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在学生提取分离色素得出结果后,老师又可顺势创设情境,提出更多的问题。在此,教师可巧妙地用上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情境和问题了。问题不急于一时解决,只是给学生一个理由继续下面的学习。在色素的吸收光谱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当场演示一个?穿过色素滤液的太阳光再经过三棱镜得到其色散光谱?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总

4.2光合作用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1)

第二课时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问题导学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活动与探究1 填写以下表格。 1 ?光照是影响暗反应的条件吗? 2 ?联系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是什么? 3 ?在黑暗环境,暗反应能进行吗?为什么? 4?填充下列光合作用的过程的流程图。 巳迁移与应用1 光反应的产物中,哪些是暗反应进行所必需的条件?( ) ◎ ( CH ?。) ②C02③ATP ④[H ]⑤氧 ⑥酶 ⑦水 A .③④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⑥⑦ D .③④ 1. 光合作用反应式及其元素去向 t 6CO 2+12H 2O —- L T 叶録幣T t 2. 环境条件变化对叶绿体中 ATP 、[H ]、C 3、C 5含量变化的影响 在明确变化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比较被分析物质生成量和消耗量的大小确定其含量的升 降。具体分析如下: (1) 1简式: (2)完整反应式:

停止光照 a. ATP 不再产生 ADP 积麋 k 原有盘TP 仍魁歧卜舍呈增册 分鮮,直至全部 消耗 ATP 减少 3T , C 5J 。 (2) :-11. Ci II 」: 札G 不再生成 G 积累电會 h*昴有G 淮续还原生 ― 量増加¥ 成G-直至全部淌耗 G 减少 ATP 积羞+ 會昼堆加. ADP 咸少 即: CO 2 停,C 5T , C 3J , ATP f , ADP J 。 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豎活动与探究2 1 ?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并由此反应式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 ?绘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3 ?在进行植物温室栽培时,适量燃烧石油液化气或放一些干冰能够增产,你知道是什 么原因吗? 4 ?在大棚种植时,晚上有时适量进行人工光照,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巳迁移与应用2 下图表示某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O 点的生物学含义是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达到动态平衡 B ?光照强度在达到 A 点以前,植物不能正常生活 C . A 点以后,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D ?此图不能表示植物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 a. ATP 不再分崎 h 康有ADP 讎续 合咸ATP.直至 乩G 不再还席成G h.愿有G 仍缝续参 与「{的固宅■貢卡 全部消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