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士文化的特点是朴素淡雅的书卷气。不讲究尊卑等级,也不要求表现权力意志,也不追

求豪华富丽的气派,纯粹只是文人们高雅的审美趣味的追求。在建筑上主要有私家园林、文

人宅第、书院、书楼书斋、风景建筑等。文人艺术尤其对自然情有独钟,尤其以山水诗、山水画为典型代表。文人艺术还喜欢以自然的某种事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如文人画的所谓“四君子”等。

俗文化即民间文化,其基本特征是追求欢乐吉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间艺术既不关心官方的社会政治的问题,也没有文人们那种高雅的书卷气息,关心的都是自身生活的实际

问题。如家庭财富、婚姻、官禄、健康和寿命等。其艺术形式的表现是稚拙的、朴素的、甚至粗俗的。例如大红大绿的年画等。民间建筑主要有民居、寺庙、祠堂、会馆、店铺等。

三种文化形态在今天仍然有着明显的表现。

官方建筑继续注重权力意者的表现。各级地方政府建筑极度地宏伟豪奢;等级观念仍然

延续,“僭越”的现象时有出现。

建筑师作为“士”阶层,其思想往往既不被官方接受,也不被作为俗文化代表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所接受。

一般的建筑开发商和建筑所有者是今天的俗文化的代表。当今俗文化的特点是强烈的商业气息。三,中国哲学与中国建筑

1,科学思维与建筑科学

科学思维与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哲学的起源看

西方哲学起源于自然科学;中国哲学起源于政治学说、道德学说。

西方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中国哲学家大多是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

西方哲学是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运行的规律;

中国哲学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研究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

西方哲学重逻辑、重推理,具有思辨性的特点;

中国哲学重直观,重经验,具有教育性的特点。

因为哲学思维的习惯,中国不善于建立学科体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等,同样也因此没有建筑学。所以,中国一直没有从真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建筑。

《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等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建筑学研究专著,而是建筑法规

和规范。

因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者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阶层的工匠。

2,自然观与建筑

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西方哲学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

人与自然对立,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服务。这两种对立的自然观是因为中西两种文化各自特定的地理条件的产物。

中国古代哲学流派思想观点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但是在自然观上几乎都是统一的。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等,都是同样的思想,阴阳五行说的风水“龙脉” 之类,也是顺应自然思想的另一种表现。象荀子那样提出“人定胜天”思想的极少。

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尊重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例如“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贯穿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建筑和工艺制造等方面也不例外。例如古人砍伐树木“必以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按

照自然规律来行事。

这种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在园林艺术方面表现得最明显。中国园林表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审美情趣;西方园林表达的是改造自然的人工之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在今天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西方古代哲学自然观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到近代以后,大规模工业生产,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带来巨大的破坏,西方人看到了中国古代哲学自然观的优点,转而学习

和接受中国哲学。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却又因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完全破坏自然规律,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文子. 上礼》中记载:“老子曰:衰世之主 ....... 构木为台,焚林而畋,竭泽而渔,

积壤而邱处,掘地而井饮,浚川而为池,筑城而为固,拘兽以为畜。则阴阳谬戾,四时失序,雷霆毁折,雹霜为害,万物焦夭,处于太半,草木夏枯,三川绝而不流。”

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最大的行业之一,保护地球生态,建筑行业责无旁贷。而目前关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关于建筑节能减排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问题上。没有人考虑建筑材料的问题,真正不生态的建筑,主要是因为建筑材料的不生态。

从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的眼光来看,木材是最生态的建筑材料,木造建筑才是真正的生态建筑。

木造建筑的生态优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从其材料来源来看,木材不需消耗有限的地球资源。只要植树,取之不尽。

②,木材的生产不需冶炼、烧制,不需消耗能源,也不会因冶炼烧制而带来环境污染。

③,木材废弃后可以回归自然,不会因为建筑垃圾问题而带来环境的压力。此外还有如木材对人体的

好处等优点。

但是要采用木造建筑首先要处理好植树造林和木材砍伐的辩证关系。一般人的认识误区

是木造建筑就要砍树,但是人们没有想到植树,只要大量植树,形成种植和砍伐的良性循环,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木材资源。还可以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改善。

另外,木造建筑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利于抗震。因为木材的韧性,木造建筑是最利于抗震的建筑。这一点已经被中国和日本的地震历史所证明。

3,阴阳五行与风水阴阳五行也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阴阳家”本来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流派。

阴阳五行说将世界万事万物分为阴阳两种属性,如天地、乾坤、日月、男女、正负、南北、奇偶等等。将万事万物的构成分为五种基本元素,如金木水火土(五行)、东南西北中(五方)、青赤黑白黄(五色)、宫商角徵羽(五音)、甜酸苦辣咸(五味)、心肺肝胃脾(五

秦汉时期关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 的思想就和五行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东南西北中五岳庙祭祀与北京社稷坛五色土的象征意义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与阴阳五行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其主要的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都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学说。

风水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关于“气”的理念。“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晋郭璞《葬书》)

古人的风水思想中有关于人才培育的意识,“风水塔”的信仰就与此有着重要的关系。

《鲁班经》和鲁班尺是风水吉凶思想在民间建筑中的集中体现。

4,“善”的美学理念

“善”与“美”的关系。

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以善为美,或“美善同一” 。

功利主义美学观,“善”即功利,包涵道德功利和现实功利。功利主义的美学思想是来自于功利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基本倾向是功利主义。

“美”字的起源

有人认为是“羊大为美” ,有人认为是“羊人为美” 。不论是“羊大为美”还是“羊人为美”,都是从功利目的出发的。

《国语/ 楚语》中的“伍举论美” ,是中国美学理论的第一个关于美的定义。“灵王为章

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对曰:‘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为乐;不闻其以观大、视侈、淫色以为明,而以察清浊为聪。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 儒家美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问题。认为“文以载道”,艺术有教化作用,陶冶人的情操。反对奢侈浪费。

道家是超功利的相对主义美学观,“厲与西施,道通为一” 。老子从“有”和“无”的空间意识表达了哲学的辩证思想。“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墨家是贫民哲学,反对美和艺术。认为艺术浪费,劳民伤财。法家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反对美和艺术,认为文学害政。韩非子曾经论述墨子和鲁班的争论,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美学观。

四,中国政治与中国建筑

1,王权思想与都城、皇宫规划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 ,第一次论述了中国古代建城的礼仪制度,同时也道出了诸侯国都城规划的基本思想。

秦始皇第一次以辉煌的建筑来体现政治权威。著名的“政治工程”阿房宫、长城、骊山陵等,耗尽了国家的财力,导致了强大的秦王朝的灭亡。

汉朝初年,刘邦虽然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以勤俭治国。但是萧何的“非壮丽无以重威”观点,促使汉朝再一次掀起大建宫室的高潮。并且这一观点成了此后中国历朝历代大建宫殿的理论依据。

北京城及其皇宫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城规划的基本思想。

2,礼仪制度与建筑制度

中国古代被称为“礼仪之邦” ,礼制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和治国方针。礼制的本质是等级制,它涉及到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礼仪制度在建筑方面的最主要表现是建筑制度,而建筑制度中最主要又是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等级制度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屋顶式样、建筑开间数、建筑色彩、彩画式样等等。

3,城市规划与城市文化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表达了浓厚的政治意图和政治色彩。不仅仅在都城和皇宫规划上的王权思想,在一般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上都体现出来。例如地方城市中的衙署(政府机构)、学宫文庙等一定在城市的中心位置。

另外,对城市的管理也包括在城市规划的范畴之内。例如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就是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一方面表现在政治意识上,另一方面则较多地表现在商业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例如城市广场,中国古代没有城市广场,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聚会演讲的习惯,也没有城市社交的习惯。

五,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

1,中国宗教的特殊性中国本来是没有宗教的国家,上古时代只有迷信(迷信不等于宗教)。东汉时期佛教传

入中国。随后本土宗教道教产生。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入则是很晚的事情。

注意一个错误的概念。道教是在佛教传入以后,仿照佛教的形式,结合春秋时期道家哲学的内容而创立的,不要和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混为一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不懂宗教,没有宗教感情。

①,宗教只信“一神”,而一般中国人是见神就拜。在中国的寺庙里可以同时供奉着不同宗教的神祇。

②,宗教的本质应该是奉献,而不是求取;应该是苦行,而不是享乐。而中国人拜佛都是有目的,有所求的。

2,宗教意识与儒家文化

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有儒家思想的信仰, “仁、义、礼、智、信” ,其内容与宗教 的道德观相似。

儒家是哲学, 不是宗教, 把儒家叫做 “儒教” 是错误的。 儒家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 “子 不语怪力乱神” ,“敬鬼神而远之” 。所说内容全都是现实政治、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现实 生活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祭祀不是宗教, 祭祀的本质是感恩和纪念。 祭祀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对天 地神灵的祭祀和对人物的祭祀。

祭祀建筑与宗教建筑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祭祀建筑具有礼仪教化的作用, 如天坛、 地坛、 社稷坛、孔庙、家庙、五岳庙等。

3,外来宗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宗教建筑除了塔和石窟以外, 没有什么特色。 其平面布局和建筑造型与宫殿、 祠 堂、民居建筑没有太大区别。

塔是印度“ Stupa ”(窣堵坡)和中国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喇嘛塔、金刚宝座

塔等藏传佛教建筑除外) 。

外来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 表现出文化传播过程中本身的特性。 例如 清朝的“中国礼仪之争” ;又如伊斯兰教在内地的传播等事例。 六,中国艺术与中国建筑 1,礼乐文化的约束 本来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礼”和“乐”是相对应的两个东西, “礼”是社会政治和伦 理道德,“乐”是文学艺术。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形态 ——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礼乐文化,对文化艺术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

中国古代产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的文学艺术, 在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出现 了偏颇的、片面的发展。

中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思维也被约束在礼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不能超越礼乐文化所限 定的“体统” 。

2,象征性艺术

中国古代艺术喜欢采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概括起来有形的象征、 色的象征、 数的象征 以及自然属性的象征等。

形的象征主要表现手法是以建筑形体象征天地自然的某种属性, 并延伸到社会人文的属 性。例如天坛、地坛建筑象征天圆地方;风水观念中的山水地形的象征。

色的象征是以建筑的色彩象征某种特定含义的事物或某种特殊的信仰。 例如天坛建筑的 色彩象征;五方五色的方位观念等。

数的象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道教神仙方术中的“术数” 。例如天坛建筑的数字象征;建 筑等级制的数字概念也包含有象征意义。

自然属性的象征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 中国古代文人喜欢用某些自然事物的自然特 性来比喻和象征人类的某种道德品质。例如中国文人画中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等。

3,工匠和艺术家

中国古代建筑不是由建筑师设计, 而是由工匠按照经验来建造。 工匠不是知识阶层, 没 有很高的文化知识修养,在建造建筑的时候一般要听命于主人的意图。

除了官方的建筑以外, 更多的建筑是由文学家、 艺术家来决定的, 尤其是园林建筑更是

如此。《园冶》中所说“三分匠,七分主人” 文人艺术家有较高的文化水品和艺术修养, 是照他们的旨意行事,实现他们的设计意图。

符合美学规律。但是同时往往又因为不受法式约束,而带来随意的、巧妙的创造。

4,文学艺术与风景、园林

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风景园林建筑,和文学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是由 于文学艺术家参与设计,另一方面是源自于中国古代欣赏自然美的风景文学和风景文化。

文学艺术家参与建筑和园林设计,

促使他们对建筑和园林研究, 并用文学的手段予以记 录和描写。

另一方面,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情趣,

导致了风景文学和风景文化的发达。 对风 景和园林建筑的爱好和文学描绘, 推动了对建筑艺术审美观念的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 “三大名楼”、“四大名亭”就都是因为和文学的关系而著名的。 ,就是这种特殊现象的表述。

他们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识来设计, 工匠们只 因此,如果没有国家指令或者文人设计的, 纯粹由工匠决定的民间建筑, 往往并不一定

中国传统文化 建筑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辉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后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明清 一、原始社会建筑: 这一时期的建筑史中国建筑的初始时期,主要有天然洞窟和人工挖掘的洞窟,穴居与巢居非真正建筑,只能算是建筑的雏形。。到了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阶段,真正建筑才诞生 二、奴隶社会建筑 夏代本了宫室、民居、墓葬等建筑类别,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室遗址。商代的建筑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城市周围壕沟和城墙较为常见。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它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筑并无不同。 三、封建社会建筑 (一)战国时期大规模宫室和高台建筑开始兴建, 出现了瓦和砖,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七国之间因险为塞,竞筑长城。,秦郑国开渠三百里和李冰兴修都江堰,规模都相当巨大,秦始皇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历史上著名的阿房宫、骊山陵、至今遗迹犹存。由于秦国统一时间极短,而当时经济生产条件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因此,秦代建筑的发展只是集中在宫殿、园囿方面。 (二)汉 汉朝时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个繁荣期。从西汉到东汉的400年间,木构建筑逐渐成熟,为后世木构架的几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奠定了基础。砖瓦生产和砌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使中国古典建筑三段式(台基、屋身和屋顶)的外型特征基本定型。主要表现形式有长安城、陵邑、陵墓、宫殿、私家园林、长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前的城池都是土筑,而东晋时北方十六国都城城墙则有部分使用了包砖,这对于整个建筑史来说,是一大进步,甚至是一大创举。这一点也是与当时处于多个政治势力割据的局面,建筑注重防御的社会形势相关联的。 佛寺、佛塔和石窟是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各地郡县也都有佛寺。初期佛寺的结构与布局基本都是模仿印度,而后人们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构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有了中国的色彩。 佛塔传到中国后和中国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石塔和砖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建筑为中国的古典建筑和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石窟是建筑、雕刻、壁画等艺术的综合体,因而石窟的大量开凿,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情况与佛教建筑的繁荣,我国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始凿于南北朝时期;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四)隋唐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1)城市和宫殿建设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名句整理 1、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3、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三字经》 这几句已经给孩子解释了意思背起来应该不难。 4、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都要相爱。头顶上的是同一个天脚下托的是同一个地。 5、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才能出众的人威望自然就大。人们佩服他并不是由于他说话的声音大。 6、勿谗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不要巴结富人不要看不起穷人。不要讨厌故友不要只喜欢新朋友。 7、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能亲近仁德的人就会有很多的好处道德就会一天天增进错过就会一天天的减少。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现用以说明要成就大业必须立足于当前脚踏实地干下去。 ----------《老子》 9、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能钻进老虎窝怎么能得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后汉书》10、凡事预则立无欲则废。凡是有预见就能成功没有预见就要失败。---------《礼记》 11、知无不言言无不行。知道的内容没有不说的说出来的话没

有不去做的。这就是说要毫不隐瞒的说出自己的话并坚持言行一致。---------宋.苏轼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个学者应该是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求学的人应尽心尽力不知疲倦。--------《论语》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石不经雕琢就不可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事理。------《礼记》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习才会发现自己很多事物不懂通过教学才会发现自己知识贫乏。------《礼记》1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冥思苦想但徒劳无益还不如用心学习片刻有所得。-------《荀子》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去的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的流去。劝告人们要珍惜光阴抓紧工作。---------《论语》 17、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壮时不好好学习长大就没有本领。 --------《孔子家语》 18、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少年时多受点辛苦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千万不要偷懒而虚度一寸光阴。-------唐.杜荀鹤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_经典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阅读精选(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礼貌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四个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一样的历史时期 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一样。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度---高深莫测。 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中国传统文化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五行学;易学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 宋尚宫女论语 (1) 朱子家训 (5) 弟子规 (6) 《太上感应篇》 (7) 宋尚宫女论语 宋若昭?贝州人?世以儒闻。父棻?好学?生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荀?皆慧美能文。若昭文词高洁?不愿归人?欲以文学名世。若华著女论语?若昭申释之。唐贞元中?诏入禁中。试文章?论经史?俱称旨。若昭以曹大家自许。帝嘉其志?称为女学士。拜内职?官尚宫?掌六宫文学?兼教诸皇子公主?皆事之以师礼。号曰宫师。 立身章第一 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 坐莫动膝。立莫摇裙。喜莫大笑。怒莫高声。 内外各处。男女异群。莫窥外壁。莫出外庭。 男非眷属。莫与通名。女非善淑。莫与相亲。 立身端正。方可为人。 学作章第二 凡为女子。须学女工。纫麻缉苎。粗细不同。 车机纺织。切勿匆匆。看蚕煮茧。晓夜相从。 采桑摘柘。看雨占风。滓湿即替。寒冷须烘。 取叶饲食。必得其中。取丝经纬。丈疋成工。 轻纱下轴。细布入筒。绸绢苎葛。织造重重。 亦可货卖。亦可自缝。刺鞋作袜。引线绣绒。 缝联补缀。百事皆通。能依此语。寒冷从容。 衣不愁破。家不愁穷。莫学懒妇。积小痴慵。

不贪女务。不计春冬。针线粗率。为人所攻。嫁为人妇。耻辱门风。衣裳破损。牵西遮东。遭人指点。耻笑乡中。奉劝女子。听取言终。 学礼章第三 凡为女子。当知礼数。女客相过。安排坐具。整顿衣裳。轻行缓步。敛手低声。请过庭户。问候通时。从头称叙。答问殷勤。轻言细语。备办茶汤。迎来递去。莫学他人。抬身不顾。接见依稀。有相欺侮。如到人家。当知女务。相见传茶。即通事故。说罢起身。再三辞去。主若相留。礼筵待遇。酒略沾唇。食无刈筯。退盏辞壶。过承推拒。莫学他人。呼汤呷醋。醉后颠狂。招人怨恶。当在家庭。少游道路。生面相逢。低头看顾。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遍乡村。说三道四。引惹恶声。多招骂怒。辱贱门风。连累父母。损破自身。供他笑具。如此之人。有如犬鼠。 早起章第四 凡为女子。习以为常。五更鸡唱。起着衣裳。盥漱已了。随意梳妆。拣柴烧火。早下厨房。摩锅洗镬。煮水煎汤。随家丰俭。蒸煮食尝。安排蔬菜。炮豉舂姜。随时下料。甜淡馨香。整齐碗碟。铺设分张。三餐饱食。朝暮相当。莫学懒妇。不解思量。日高三丈。犹未离床。起来已宴。却是惭惶。未曾梳洗。突入厨房。容颜龌龊。手脚慌忙。煎茶煮饭。不及时常。又有一等。餔餟争尝。未曾炮馔。先已偷藏。丑呈乡里。辱及爷娘。被人传说。岂不羞惶。 事父母章第五 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朝早起。先问安康。寒则烘火。热则扇凉。饥则进食。渴则进汤。父母检责。不得慌忙。近前听取。早夜思量。若有不是。改过从长。父母言语。莫作寻常。遵依教训。不可强梁。若有不谙。细问无妨。父母年老。朝夕忧惶。补联鞋袜。做造衣裳。四时八节。孝养相当。父母有疾。身莫离床。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祷告神祇。保佑安康。设有不幸。大数身亡。痛入骨髓。哭断肝肠。劬劳罔极。恩德难忘。衣裳装殓。持服居丧。安埋设祭。礼拜家堂。逢周遇忌。血泪汪汪。莫学忤逆。不敬爹娘。才出一语。使气昂昂。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 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外观造型、工艺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 地域特色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地理气候条件;二,历史传统的、民族的文化;三,特殊的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 地理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材料、结构形式、工艺技术方面,也在建筑造型方面反映出来。如北方由穴居发展到窑洞,南方由巢居发展来的干栏式住宅;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天井院。 文化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如北方建筑的厚重质朴;南方建筑的轻巧精致。 社会原因和生活方式的原因常常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的土楼式民居,就是历史上的移民为自我保护而建的;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是因为游牧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层次,它们分别是:官文 化——宫廷艺术——宫廷建筑士文化——文人艺术——文人建筑 俗文化一一民间艺术一一民间建筑 官文化的特点是突出政治和权力的意识。大到城市和皇宫的规划,小到建筑甚至服装的 装饰,突出皇权和等级观念。在规制上体现政治意识,在艺术上以庄重、华丽为特点,体现皇家气派。在建筑上主要有宫殿、坛庙、皇家园林、皇家寺庙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曲目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2015年秋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一年级: 9.1---9.5 江南敕勒歌 9.6---9.11 长歌行咏鹅 9.12---9.18 登鹳雀楼春晓 9.19---9.25 静夜思春夜喜雨 9.26---10.2 绝句悯农 10.3---10.9 赠范晔、送别、 10.10----10.16 五岁咏花、牧童、 10.17------10.23 官仓鼠、夜宿山寺、10.24-----10.30 条山苍、微雨夜行、 10.31-----11.6 闲居初夏午睡起、送春、 11.7-----11.13华山、乡村四月、 11.14-----11.20读书、七岁诗、 11.21-----11.27题画、偶成、 11.28----12.4渔歌子、杵声齐、 12.5----12.11落梅风·春晓、一年之计 2015年秋季每周古诗背诵目录 二年级: 9.1---9.5 风咏柳 9.6---9.11 回乡偶书望庐山瀑布

9.12---9.18 游子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9.19---9.25 池上小儿垂钓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9.26---10.2 清明小池 10.3---10.9 白马篇、易水送别、 10.10----10.16 山中作者王勃、塞下曲、 10.17------10.23 山中作者王维、望庐山瀑布、 10.24-----10.30 咏柳、归雁、 10.31-----11.6 碛中作、早梅、 11.7----11.13 梅花、麦田、 11.14-----11.20 出郊、题秋江独钓图、 11.21-----11.27 明日歌、今日诗、 11.28----12.4 生查子·元夕、渔父词、 12.5-----12.12 天净沙·秋思、陶母拒鱼 2015年秋季每周古诗背诵目录 三年级: 9.1---9.5 凉州词出塞 9.6---9.11 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9.12---9.18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19---9.25 别董大江畔独步寻花 9.26---10.2 枫桥夜泊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3---10.9 惜阴子夜四时歌·秋歌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主题:吟诵国学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借国学诵读的比赛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在道德劝戒、历史文化知识、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得到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比赛要求: 1.一、二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入则孝】;三、 四、五、六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任选《弟子规》原文的其中两篇。 2.比赛分低年级组(一、二年级)和中高年级组(三至六年级)两个组别。每组参赛人数5—15人。 3.参赛形式以诵读为主,也可辅以伴奏、舞蹈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但要注意,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只是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时间控制在3—5分钟以内。

4.诵读时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5.各校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初赛,在初赛的基础上按组别择优推荐学生参加校性比赛。(校性比赛名额分配附后,校性比赛拟定于下学期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6.各小学统一于12月22日(星期四)自行举行选拔赛,届时中心学校将派人参加。各小学应于12月23日前将比赛情况图片发送至中心学校邮箱。 五、评选方法:各小学成立评委组,由评委打分评选。计分方法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参赛学生的最终得分。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评奖,然后择优选送参加中心学校比赛。 六、评分标准: 1.服装统一、整洁,佩戴红领巾,举止大方、得体,充满自信。10分 2.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30分 3.诵读正确流利整齐,吐字清晰,不破句,能很好把握节奏,能够脱稿。30分 4.诵读时能辅以合理的动作。10分 5.诵读形式富有创意,如配以适当乐曲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诵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分 七、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及建筑历史 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 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 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 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

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及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所以中国古代及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政府将建筑当作政治观念的表现,如建筑中的等级观念、城市规划中的皇权意识、礼制建筑中的伦理思想等等。 而民间则将建筑看作是社会身份的象征,如宅第、宗祠、牌坊以及建筑上的装饰等,都表达人们对人的社会性的看法。 3,地域文化及地域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表现在建筑的材料、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1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1、(),路远莫致之。(),但感别经时。 2、(),终岁常端正。(),松柏有本性。 3、(),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 4、泽国江山入战图,()。凭君莫话封侯事, ()。 5、巴陵一望洞庭秋,()。闻道神仙不可接, ()。 6、飒飒西风满院栽,()。(),报与桃花一处开。 7、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 ()。 8、(),向余东指海云生。()?如此风波不可行! 9、(),总是玉关情。(),良人罢远征。 10、(),不击元无烟。(),不学非自然。(),他得非我贤。(),岂能长少年? 11、(),两朝开济老臣心。(), 长使英雄泪满襟。 12、(),称名忆旧容。(),语罢暮天钟。 13、(),龙池岁月深。(),山蝉处处吟。 14、(),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 ()。 15、(),水清心亦闲。求之不可得, ()。 16、泺水发源天下无,()。时来泉上濯尘土, ()。 17、冰霜历尽心不移,()。( ),风吹柏树将可为? 18、人家多近水,()。(),长堤一线平。 19、孰知不向边庭苦,()。 20、知有儿童挑促织,()。 21、淮水东边旧时月,()。 22、缟素临江誓灭吴,()。 23、(),霜鬓明朝又一年。 24、我自横刀向天笑,()。25、此曲只应天上有, ()。 26、(),冲冠一怒为红颜。 27、(),山雨欲来风满楼。 28、爱好由来落笔难,()。

29、世事相违每如此,()。 30、别无相赠言,()。 31、(),白鹭飞来无处停。32、(),芭蕉先有声。

相关文档: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稿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 ?中华传统文化与诵读 ?小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稿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小报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稿件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培训报道 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c11672895.html,/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_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文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_中华传统文 化知识作文 【--经典手机短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将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以下是收集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作文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

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建筑 建筑是历史的纪念碑,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史书,它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伦理观念、科学技术等为一体。更确切地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在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切入点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一个封闭而稳定的发展过程,自成体系,一脉相传,一成不变,原因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同传统文化一样都是缓慢而逐步成熟的。以易学、五行学说、儒学、道学、地理学、天文学等为经典的相关学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宇宙观和科学观,一旦成熟就成为一种具有很强约束力和渗透力的规范,如《考工记》的营国制度、皇宫及居住建筑的规划布局等等。这种规范不仅制约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而且也制约着戏剧、服装、绘画、医药等学科的发展。同时传统建筑的保存、延续、传播又丰富了传统文化,二者紧密地结合和互相影响着. 二、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构筑了精美的建筑体系,从北京四合院、闽南的圆楼、云南的一颗印住宅、河南和陕西的窑洞住宅等到都城的规划、宫殿的布局、皇室贵胄达官显贵的陵寝等,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结果,笔者仅从五行学说、易学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试图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一)五行学说的运用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采用木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常的解释都是找些客观原因来说明问题。如刘致平所说的“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筑甚少”。徐敬直的看法是:“因为人民的生计基本上依靠农业,经济水平很低,因此尽管木结构房屋很易燃烧,二十多个世纪来仍然极力保留作为普遍使用的建筑方法”,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勉强。试想,西方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各种社会形态里,他们的国力不比中国强盛,更何况他们大量的住宅建筑也用木头。侯幼彬教授用综合推力的理论解释是“多因子合力作用的结果”,可概括为木结构的起源成因、因袭继承、合理优越、持续远用,即多方面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运用五行学说去解析这一历史现象,就会客观、全面得多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认为这五种常见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说明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这种观念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五行学说认为,木为组成五行的要素之一,出于土地,入于阳光,生生不息,乃自然生命力旺盛之象征,它承天之雨露,向阳而长,乘地之养育,入阴而生。即阴阳合和之产物,采用这种材料,是最为合理的选择,乃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必然结果。五行中五气之木气代表四季之春天。木气属阳,是人生少年,是出生、生长和统一的象征。中国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造化之首,而建筑为人所居,乃天地阴阳相聚之处,即阴阳之枢纽。故而建筑须得天地之气(道法自然),选用木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赠从弟 【三国】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送梁六自洞庭山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横江词 【唐】李白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子夜吴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少年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劝学

苏州园林的建筑建筑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 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 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 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 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 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 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 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 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 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 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 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

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 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 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 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 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 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

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古代传统建筑论文: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 [摘要]: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礼制;风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由于它是一种能亲眼目睹、长期保存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常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从纵的方面看,建筑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有民族性、地区性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如古希腊罗马的神庙、教堂与中国的寺庙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态;中国、日本、泰国的佛教寺庙,即使采用相同的木料材料、相同的结构方式,佛殿、佛塔的形式与风格也大相径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这种木结构建筑的优点之一是能防御地震。当遇到地震,房屋受到突然的、猛烈的冲击时,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之间都是采用榫卯连接,富有韧性,不至于发生断裂。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一般人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包括乡土建筑)。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本文主要从“礼制”与“风水”两个方面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礼制与建筑《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礼记》第一篇《曲礼上第一》说得很清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是决定人伦关系、明辨是非的标准,是制定道德仁义的规范。《易传》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左传》说:“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 在建筑上,等级制往往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从建筑类型看,坛、庙、宗祠、陵墓等礼制性建筑的地位,大大高于实用性建筑。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为立国治人之本,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坛,祭祀圣贤的庙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支配下,丧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环节,丧葬之礼也就成了礼制的重要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礼制性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礼制性建筑还有阙、华表、牌坊等建筑小品。不仅如此,礼制性空间还渗透到居住建筑中,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堂”就是渗透在宅第中的礼制性空间,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都在这里举行,是传统宅第空间布局的核心和重点。 从周代开始,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历代都有相应的规制法典,对城制等级、组群等级、间架做法等级、装修装饰等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