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

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

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
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

系统科学与系统哲学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除了较多地受维纳(Wiener) 最初两本控制论基本著作的影响外,我们在提出泛系理论研究以及以后近十年的研究过程中,没有机会了解现代系统科学发展的具体细节。虽然泛系理论只是就便地关注了古今中外的学术研究,相对独立地去筹建自己的学术体系,但是由于总的时代背景是相同的,总的理论与实践的社会存在是类似的,因而对许多问题的研究及其方式方法就有部分的殊途同归或殊归同途的情况。从1985年后,我们有幸了解了国际上一些系统科学的著作与研究结果,现在来反思它们泛系理论的联系:从泛系观来评注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与成果,这对泛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不同研究辩其异同以及显生某些新的鸟瞰、概括、显微与深化是有意义的。

泛系理论上挂哲学与基础理论,下涉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与应用,是多种学科或领域或内或外的广义交通网或联络网,它也与许多学科或专题有区块性非网络性的交缘,特别是与系统科学的一些专题交缘,这一部分自然可以地地道道地看成是属于系统科学群中的有自己一定特点的研究,至其成效如何,则只能由具体研究的发展来评定。

当代对系统一词的定义有近百种,但都可用我们的广义系统概念或方式来再描述、再定义、再概括。有的把系统看成数学模型的某一类,例如认为:“系统是用来表述动态现象模型的数学抽象”。实际上,泛系理论广义系统可以用来拟化任何主体有一定认识的事物,包括动态现象与过程,包括形式、内容与量的各种方面,也包括各种数学或非数学的模型。而且泛系理论显生了拟化的机制、规律、基砖与某些方法和技术。

有的是通过“元素”、“关系”、“联系”、“整体”这些概念来给系统下定义的,例如认为:系统是“诸客体连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的集合”。这一些都可用广义系统的广义硬件或广义软件来描述,而软件的基因是什么,等等泛系理论给出了更充分可观控建模、更能三兼顾的形式,而整体性则可以用广义系统的内外软件硬兼设来刻划。属性不外是一种一元关系,属性的关系就是关系的关系,它们都是广义软件的特殊形式,而且都可用两大关系来生成。整体性、优化性、联系等用充分可观控建模并三兼顾的广义软件来刻划有很大的优点。

有的系统概念是通过所谓“输入”、“输出”、“信息加工”、“管理”这类本来就有理解分歧而多义不定的或有待进一步研究才可了解的概念来下定义的,例如:“系统是本质或实物、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的集合,它接受某种输入并按照输入而产生某种输出,而其目的则在于使特定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得到最佳的发挥。”在泛系理论的广义系统既简单、既三兼顾又多能的形式描述中可以更好地刻划所谓输入输出关系与功能,它们不外是扩形大系统或鸟瞰系统中的某些广义软件,而所谓最佳的发挥与目的这些概念也可以通过特定的一些广义系统的广义硬件和软件用显生来刻划,而且层次更为清晰,相对性的参量可以得到科学显化与显生,也不必涉及一些更难于驾驭或分析的诸如本质、实物、生命等概念。

有人定义系统S是集合V1,V2,...Vn 基础上确定的一种关系S V1XV2X...Vn。这是用泛系理论中非常特殊的一种广义软件--n元关系来定义系统,实际上是广义系统(A,B),________ 的一种变型,而这种广义系统是很特殊的一种形式。下面一些关于系统的定义都可用广义系统来模拟或概括:

1.是客体、客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的属性间的关系的集合。

2.系统是相互关联而组合在一起的元素的集合。

3.执行特定功能而达到特定目的互相制约关联着的元素的集合称为系统。

4.系统定义为客体的集合,在此集合上实现着带有固有性质的研究关系。

5.系统定义为客体的集合,这些客体具备预先确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带有在它们之间

固定的关系。

对于一个事物原型客体可以有多种方式拟化为多种广义系统,这就是共原系统的概念,它体现了系统元理论分析中的多样性原则。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已自然表现在广义系统的局整关系中,特别是内部结构(系统内的软硬兼设)与功能(系统的外展广义软件)的关系。广义系统的广义硬件元素与广义系统的关系是一种泛序关系、层次关系或等级性关系,这种泛序关系一般不满足自返性和传递性,也没有一般的反对称性,只有严格的非对称性。

有的系统理论区分出所谓子系统与分系统的概念。在泛系理论中,对子系统是可以更数学化地定义的,而且可以推广集论的大多数局整关系及关的集论运算,并容易论证系统的非加和性,而不只是举例作解释性的描述。所谓分系统,在泛系理论中表现为广义硬件相同,而广义软件不同的不同广义系统,是一类共硬系统。同样有共软件系统与类软件系统、近软系统的概念。共原系统、共硬系统、共软系统这些概念的引人,既自然清晰,也易于把握系统论的一些本质形式。

泛系理论从自己特有的角度概括或发展了许多新的关于控制、信息、系统、协同、突变及分析或综合的概念、原理、方法或技术。例如层次律、三层法、目标法、宏五法、网五法等都是系统分析的新概括。泛系因果分析法又把与系统科学、系统工程、运筹学有关专题中表观相差甚远的方法与技术统一起来。与社会生克和价值论有关的大系统的分析对策,泛系理论更总结出了所谓泛系十律十五法(见下节)。

泛系理论发展了现代控制论中关于可观控性、黑箱、白箱、灰箱、解耦原理、功能模拟等方面的概念,并与真善美不同层次(从哲理到技术)结合,开拓了新的

研究。对超繁生克动态大系统概括了简化、相容、协同、对策、模拟、转化的原则、方法与技术。诸如三变法、公因法、泛导法、活治法、侦破法、设计法、解题法、识别法、因果法、泛权场网法、权谋法等,它们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性原则与方法。对一些特殊领域,例如治学、成才、教学、写作、研究、创新等,泛系理论还提供了更具体可行的原则与方法或技术。

从泛系观来看,传统控制论中的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可看成一种泛导,因而可用于泛导法的泛权场风的形式处理。传统的所谓系统分析主要对系统的目的、功能、环境、费用、效益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运筹,相当于对对象系统的一些协模型进行泛系商化、积化、显生分析。传统的系统分解协调技术则是对对象系统的一些泛模型商化、积化、显生的转化运筹技术。系统分解一般可分为部分、层次、阶段、功能、变量,等等,他们都可以化为广义系统的软或硬的相对泛系聚类。

系统思潮是历史的必然,贝塔朗菲有很大贡献。但这一思潮其实在许多领域与专题研究中,或先或后都独立于贝塔朗菲的工作而有所开拓与发展,有的发展甚至更具体、更系统、更深入。这种思潮遍及语言学、心理学、数学、控制论、哲学与社会学等等,只不过人们不一定用某些系统论流派的专业名词。辩证法早在儿千年前就侧重了联系观、整体观与发展观,若后来的系统论只不过改名换姓重复这些辩证观而没有实质上的发展,或者把数学与运筹学已系统研究的工作中的高级科普来转用,那肯定不能算是什么真正的开拓,虽然显化一种研究并强化普及是对社会进步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一门新的研究领域的开拓,总是与某些新的概括、鸟瞰、显微、抽象有关,总要在观点、概念、原理、方法、模式、定理、技术的某些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而不是名称变换。任何科学技术都有自己应用的

条件与范围,都有其显生的自由区与约束边界。在一定层次,例如对物理与生物特殊系统发展的理论,在进行跨层次、跨学科泛化时应遵循最基本的科学要求,不能光靠思辩性的比附与类推,后者只能作为推动的激因,但不能作为科学性论断的证明。这些观点属于常识的老生常谈,但对当代系统科学流派及其成就的跨域泛化的宣传,是可作为分析与评价的一种参考的。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主要体现在他传之于世的一本论文集。他力图研究各种系统的一般方面、一致性和同型性,要阐明或导出适用于一般化系统或其子系统的模型、原理和规律。这一方向是极好的,也是许多科学工作或明或暗的趋势,问题是要三兼顾而创造性地研究。可能由于历史条件,贝塔朗菲主要研究了三种系统理论:机体系统理论、开放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在机体系统理论中他批判了机械论与活力论,认为生物体是一种稳态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结构、能动性和组织等级。这种工种属于对生物科学的卓越见解,可以作为一系列新开拓的宣言与引导,真正系统的科学工作还有待开展,而就其内容看仍不能算是贝氏自认为的那种一般系统的理论,虽然其发展的前景与重要性都将是极为可观的。贝氏的开放系统理论是指计及输入、输出和状态的系统,解释了系统有关的稳态、等终极性;有序性的增加等总是。这方面传统与现代控制论以及自动机、自动控制数学等研究得更三兼顾一些,早已不是自然或半自然语言类比归纳的研究方式了,已经建立了许多三兼顾的六体系。贝氏的动态系统理论是通过特殊的常微分方程组_____________来感悟性地解释系统的一些典型性质:整体性、加和性、竞争性、机械化、集中化、终极性、等终极性等。这仍是特殊的系统,虽可作为典型以资启发,但是三兼顾而系统地扩及贝氏自认为的一般系统,还有一个过程。贝氏的研究比一般数学家的研究有一种优点,就是注意背景,注意可否

引申于一般系统,注意概念的新概括而不是算法技巧的雕刻。一般系统论的建树要达现代理论物理三兼顾的水平还有一个过程,而贝氏试图以一般系统论为基础实现科学的统一,建立系统哲学,这种探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我们认为后来拉兹洛的工作(有许多也是独立于贝氏的研究)在哲理阐发方面可谓是卓越的一家之言。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有人也列为现代系统科学。实际上它是利用局域平衡假设(原连续介质力学和平衡态统计力学采川过的方法)、连续介质力学描述、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分叉数学理论、涨落理论来研究的一种非平衡的热力学,重点在研究所谓耗散结构形成的特征或条件,特别是力学、物理与化学中的扩散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它发现了结构、功能、涨落、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等之间典型的但主要属物理科学范围内的联系,而推广于生物、社会、经济等其它非物理系统,由于时连定义与条件都难于描述或把定,所以只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启发与引导。更不能按科普宣传那样,在物理系统内尚需特定条件才有的规律作臆想性地外推,把物理中诸如开放的概念与社会改革中的开放混同起来。

哈肯的协同学原意是研究一般系统中子系统的协同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由一种特殊的泛导方程--主方程(表示系统的几率分布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度所能表征的系统的协同过程或自组织过程。协同学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求得了一种支配原理,按泛系观来看就是一种泛对称原理:慢变模或组态或运动支配快弛豫模或组态。它的推导在于对主方程的特有数学简化。正如哈肯自己所说的:在物理或化学中,序参数的确定以及快速衰减的被支配模的确定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当我们着手处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工厂的生产过程或者群体动力学或者经济系统时,一个重要的任务,也许是将来的任务,就是如何识别慢变模与快变模。

普利高津与哈肯的理论比之贝塔朗菲的理论是更数理化也更现代化的,同时导出了许多凭直观思辩无法得到的形式具体的新规律与原理,这对一门新学科按现代化的意义来说是较重要的,虽然直观思辩也极有价值以致不可或缺。

埃根的超循理论是研究生物大分子自组织的机理的,重点探索由非生命分子到生命个体进化中超循环的作用。埃根把循环反应网络分成三个等级:反应循环是一种特殊泛网,是一种有多层的泛对称系统,由低层次的泛对称作为广义硬件形成高次的泛对称系统----超循环,它是确保功能上相关联的一些自复制单元所能菜存的最简单的实际分子组织,是使可以自复制的功能联系、能够进化的最简单的系统。多层协调的泛对称系统提供了信息保存、物质能量代谢与突变的基础,而这三者又是生物大分子大系统或扩形大系统中具有生命雏型、选择与进化的基础。埃根的工作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可看成是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生物物理学领域中的进化论,它是一种特化的系统理论。自然,理论的价值并不全由是否一般来决定。

米勒的一般生命系统理论研究一切实存的活着的具体系统的异同性。由小到大,他分出八个层次: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超国家系统。这并不是新创,但最重要的是他提示了这种层次的具体系统的共性,它们都要处理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流通与输出,尽管这一点也不属新见解,而米勒的新见解在于对这众所周知的共性具体列出20种功能子系统或分系统:复制器、排放器、驱动器、支持器、输入转换器、内部转换器、输出转换器、定时器。从泛系观来看,不外是为了系统在大系统或环境中实现一般或广义生命功能的公因泛系而提供一种归纳与概括。而广义生命功能仍是泛系意义下的功能的特例,不外是特化的三大显生,是外展的泛系关系。20种功能子系统不外是关于物质、

能量与信息的观控功能以及为实现特化观控功能起集散作用或集散伺服作用的子系统。集散包括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等的广义集散。也即其模式可归纳于下:伺服集散->集散->局部观控物能信三流->广义生命功能:整体观控物、能、信三流。

从泛系观来看,米勒的任何层次系统,任何层次的任何功能子系统(分系统)都可用广义系统(特别是泛语型广义系统、多层泛权场网、泛网、多层多端自动机网)来拟化,都可用三层法、网五法来反复拟化与分析。更可用泛系关系来分析。例如复制器与连界本就是一种特殊的观控器。分配器是为了物能的集散用的。生产器是特殊的物能控制器。驱动器是解决系统的外展空间集散用的。支持器是解决系统内部空间的集散显生问题的。输入转换器或感觉器官是为了广义的观测。联想与存储是不同形式的集中或集散显生。定时器是为其它集散而起伺服作用的,它也是时间上的集散显生与活动上的集散显生。决策器就是控制器,也是信息集散转化显生器。决策是多变到少变的泛对称显生,也是限定(局整关系)显生,等等。从泛系观来看,这些一般生命系统及其功能子系统都是多层多端三流自动机网,这一泛系模型的数理研究将会开拓理论的新前景,而泛系关系的协同转化,特别是集散关系观控关系的协同转化以及多层三层法网五法的应用将具有特别的参考或引导意义。

日本槌田敦的资源物理学类似于耗散结构理论某些泛化应用设想中的定性直观类比,它宣称是统一科学理论,实际上是研究物流与能流,并认为流的基础是扩散能力,更认为所谓熵是物与能的扩散程度的指标,后来就把流与熵定性直观类比引申于非物理系统。

从泛系观来看,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一般生命系统理论、资源物理学等都有意无意涉及不同类型的集散关系、扩散过程(扩散方程)、主方程、泛化的熵等,它们都不外乎是描述集关系或其泛导关系,因而一种广义的动力学泛系框架可以把动静(泛导)、集散、因果、生克等关系结合起来,而生态动力学、军事动力学也属于这种范畴。

一些以数学为背景的系统,诸如莫萨洛维克(Mesarovic,1964)、怀莫尔(Wymore, 1967)、克勒(Klir, 1968) 等的工作大都是一些简单的广义系统,用的模型或者是多无关系、或者是自动机与微分方程的变型,从概念到数学工作。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背景的系统理论技术性具体结果较我,但哲理性的概括与创新却有待发展。他们的具体研究对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很重要,也是进一步概括泛化极好的原型素材,泛系理论注意了这方面的探索。关于福雷斯特的系统动力学与卡尔曼的可观控性理论,泛系理论已有所补充与新的概括或哲理数理方面的发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形成的运筹学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数理基础之一,通常包括规划论、对策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若作为系统科学的分支,运筹学要比其它分支在数学理论与数理技术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虽然哲理性的概括相对淡化,其具体成果之丰富应是泛系理论发展规划的楷模。我们认为别的系统理论也应学那样来开展三兼顾的研究。从泛系观来看,运筹学不外是一些三大显生的特化数理技术性研究,从这一角度看,运筹学不可有许多新的专题待开拓,泛系理论也作了一些补充、推广与探索。

非线性分析是现代引人注目的跨域研究,侧重研究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叉、突变、浑沌、怪引子,数理成果比较多面具体。从泛系观来看,主要属典型的动静关系的数理研究,但偏重于高度光滑的微分流型,对具有跨学科性的(特别是

离散型的)研究还有待发展,个别研究限于简单释例,属解释性描述性分析,这有待进一步升华泛化。这个领域同运筹学一学一样,是极有成效和有价值的,也是许多系统科学分支(例如耗散结构理论与协同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本书中作了一些泛系化的探索。

享誉国际的投入产出法是里昂惕夫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法。它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当作一个输入输出的网络系统,并探索和解释系统的结构和运行,从而为经济系统计划和管理提供依据。简单说,它是根据各部门间产品交易编制一个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表中各横行反映某一部门产品在其它部门中的分配,各纵列反映某一部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从其它部门得到的产品投入。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即各部门每单位产出所需由其它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并编制投入系数表。这些系数可以用来建立一个线性方程组,通过矩阵代数的求逆,计算是终需求的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或进行其它方面的分析研究。从泛系观来看,投入产出法不外是一种技术化了的用泛权场网表征的因果关系的特化泛导法对经济系统的应用,其中投入系数即局部泛导,投入系数表即泛导网(或泛导矩阵),是局部泛导的直积描述,也是另一种泛导,而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则是一种总体综合泛导。由原始因果关系(投入产出表)而求出泛导之间的关系(泛导方程)最后求解。这就是投入产出法的泛系实质。从泛系观来看,研究多元泛权关系或泛语基础上各种泛导关系或议程及其求解的技术化就可发展一种把投入产出法的推广作为特型的一般系统泛导法或泛导技术。泛系理论已发展了一些定性定量的泛导研究,与投入产出法的泛系观结合起来,可能产生更有泛实用意义的泛系技术。

兰格把控制论用于经济学而形成经济控制论,发现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凯恩斯乘数与里昂惕夫矩阵在数学形式上的共性,并强调经济管理科学水平的意义。从泛系观来看,以一种理论用于或注释另一理论或对象并研究一些异同关系或转化关系(动静关系)往往是准转化、准模拟过程,也是类似于泛注法的一种特化的泛导法。兰格发现的三者共性都基于控制论反馈原理的传递函数形式的统一模式,而传递函数本质上是因果关系或泛导因果关系,也是一种泛导,也即三者共性是一种有反馈因果的简化泛导的共性。控制论的具体研究很多,涉及可控性、可观性、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博弈等已有许多具体理论与技术,它们可用于经济研究。对此国际上也开展了许多工作。

基于热力学、熵的定律及其类比泛化而研究经济系统的有化学家索迪、经济学家保尔丁、乔治斯库一柔根,但这些研究大都类同于槌田敦资源物理学,不拟另评。(注1)

从事社会学工作的一些学者自发或自觉地发展了有关的系统理论研究。巴克莱(Buckley,1967)的探索曾引起多方的关注。他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系统、边界、输入、输出、反馈等概念,并强调这些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批判了社会的力学、有机体与生物学模型,认为对社会系统,常态、稳定性、变迁、冲突与竞争应兼顾研究。巴克莱发展了一种有宏微多层次的适应性系统模型,认为系统的各层次的互动的,并且影响着其它层次,一个由互动组元组成的系统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着交易,以致外部环境中的信息以某种方式进入该系统。从泛系观来看,巴克莱自发或自觉地注意分析社会系统的某种泛对称显生或三大显生的机制,提出了自己一家之言,例如认为社会系统逐步发展选择机制以适应环境的多样性。这实际上系统内外的软件兼设在动态中的适应或三大显生。

加拿大哲学家邦格(Bunge,1979)的系统主义也是系统科学界关注的一种立论。他论述了对社会本质认识的三种基本观点:个体主义、整体主义与系统主义,并认为系统主义抛弃了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把讲究实际的观点与强调总体和的突现的观点有机结合起来。这些观点对一般系统学者是共同的,贝塔朗菲对生物学就用系统观批判了还原论(原子论、机械论)与活力论,拉兹洛的工作则更具体体并富于创造,跨域哲理化也更深入。从泛系观来看,个体主义侧重于广义硬件、显微、子系统分析、硬件公因泛系、解剖、硬件解耦,而整体主义侧重于外展黑箱化、鸟瞰、某种特化的影系统分析、功能或软模拟,忽视了结构。系统主义则是三层或多层局整、宏微关系的软硬兼设分析、公因泛系分析以及功能结构动态全局分析。邦格对社会系统管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四步骤:

1.认定社会组元、环境和结构;

2.提示系统的状态变量,至少是其输入输出;

3.假设状态变量之间的确切关系;

4.对于这些假设,或者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或者在经验中进行检验。

从泛系观来看,步骤1、主要是列定社会系统内外的一些软硬兼设,但侧重在广义硬件;步骤2、则是列定社会系统的特定扩展系统的特定硬件或其影系统;步骤3、是对2之硬件列定或假设有关的广义软件;步骤4、是保证3的技术性工作。所以总的来说就是弄清社会扩形系统的广义系统模型以便分析运筹与管理。四步骤是泛系分析模式社会系统--三生克五泛系--显生(分析、运筹、观控、管理)的一个更为弱化的特殊形式。

从方法学来看系统科学,一般认为基本方法有所谓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历史方法,而基本原则大致包括整体、相关性、综合性、目的性、层次性、历时性等原

则。从泛系观来看,这些方法与原则都可从系统的广义系统模型的内外广义系统性或软件硬兼设性以及其它泛系原理派生出来。

对一对象事物,有的人由于历史与个人的偏好惯性,往往只容许从一种观点、一种角度、一种理论思维方式来分析运筹、观控显生。从认识方法论与泛系观来看,这是不可取的。泛系理论的共原统、共模系统、共硬系统、共软系统以及不同类型泛系模拟的概念,有助于澄清一些误解以及系统理论与其它理论的关系。

(注1)有关研究见H.E. 达尔《弗雷德里克的经济学思想》,载《政治经济学史》,杜克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保尔丁:《超出经济学》,学习研究社1968年日文版;格尔哥斯库-罗根:《熵律和经济过程》,剑桥,哈佛大学出版社会1971年版。

系统哲学是一种进化的多元论。系统哲学是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和系统科学基础之上,广泛吸收东西方各种哲学的成就而创立的新型的综合哲学,它以“系统”为中心范畴,用系统科学原理和系统说法对各种哲学问题做出新的解答,以满足未来多极化的信息社会的理性的需要。系统哲学赞赏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的成就,重视它们对自我的深刻理解。系统哲学认为,人是进化造成的最复杂的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也是最高的系统,是社会系统内的原始变异点,并对人性和心灵做深层次系统分析。在这些方面它同存在主义是相通的。可是,系统哲学跳出个人内心世界这个透视基点,在每一个哲学问题上都寻求一个同对象拉开距离的尽可能客观的科学的透视基点。

(《光明日报》2000.1.18)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 (1)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两大阵营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唯物论 物质观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要求我们要用物质的观点看问题。 3、运动 (1)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4、规律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关系【科学实验中政治和技术的关系】

编者的话种田简单吗?不简单,因为种田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稳产高产。这一点,很多人已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了。搞科学实验,是科学种田的很重要的内容。但是,怎样来搞科学实验呢?如果用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去搞,就会把科学实验引到死胡同里去。要搞好科学实验,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正确处理政治与技术的关系,正确处理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科学实验中,也要突出政治,开展两条道路、两种思想和两种方法的斗争。下面这几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凡是把工作做对做好了的都是符合辩证法的。我们希望大家把科学实验中,治山治水中,思想改造中,团的工作中,运用辩证法的体会,写成稿子寄来。 搞科学实验,需要知识和技术,技术不过关不行。但是首先必须解决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问题。方向一错,整个试验就会走岔路。技术要用政治来统帅,政治要通过技术来落实,这就是在科学实验中政治和技术的辩证关系。 农业合作化以后,为了解决水稻的倒伏问题,我和社里的一些青年组成了一个青年种子队,繁育良种,有了一些成绩。同时,我又搞了水稻远缘杂交的试验,搞出了一点点名堂,得到了专家的赞扬。就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出了轨。对个人荣誉、上展览会发生了兴趣,不专心致志于解决生产上的问题,丢掉了为大田生产服务、为群众需要服务这个搞科学实验的根本政治方向。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远缘杂交上,结果钻进了牛角尖。

这时,老农看了我的试验,有的说“邓炎棠试验的东西,好看不好吃,不中用!”有的说“这是高脚灯笼,照远不照近。”群众的批评,真是一针见血呀!可是我当时还想不通。后来,县委书记对我说“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搞科学试验,最重要的是要为当前生产服务,应该针对大田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踏踏实实地进行试验,才能对农业生产做出贡献。”县委书记的话,使我的思想震动起来。可是要转过来为当前生产服务,一切就得从头做起,这样会不会影响自己当模范,影响过去获得的荣誉呢?思想又有斗争。后来县委书记指示我学习《为人民服务》。我看了毛主席这篇文章以后,思想就亮堂了。我开始明白育种工作是为千百万群众服务的事业,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一切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要培育出一个为群众所需要、为当前生产服务的良种,首先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 我决心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根据群众的要求和愿望来培育良种。群众告诉我,最好有个中熟抗病高产的矮种。我把群众的意见记在心。经过调查研究,在群众的帮助下确定了新的育种方案。 思想一摆正,技术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试验也很快就跟上去。六年多来,我们的实验已有七个新品种先后推广到大田生产中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南高广”,去年在广东广西种植面积达七十万亩。当看到自己培育出来的良种推广出去,得到丰收,社员喜悦的时候,我感到了最大的幸福。 我在育种的过程中,思想上经历着兴无灭资的斗争,即为革命育种,还是为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1

浅谈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薛飞 (贵州师范大学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其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劳动特点、评价标准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逻辑的分析、概括、总结。 关键词:科学技术 科学与技术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1]。所以,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做历史与逻辑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现代的科学更加技术化,现代的技术更加科学化,科学与技术逐渐一体化”[2],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但是科学与技术仍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名词,具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性质,在许多问题上不能混为一谈。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涵义 “科技”一词作为“科学技术”的简称,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很高,但究其涵义,在学术界却未有定论。实质上科学与技术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科学,英文叫“SCIENCE”,据新华字典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是一种方法,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一种社会

建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地位日益提高;科学也由个人的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众多的人组织起来共同从事的社会活动事业;是通过特殊的社会创造活动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知识体系和知识的社会创造过程的统一。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由五部分有机构成:实验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及定律、演绎体系及理论体系应具备的逻辑和谐性、可预见性和可检验性。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英文叫“TECHNOLOGY”,解释为:进行物质生产所凭借的方法和能力,从事某项项目所具有的专门的技能。技术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经验性技术主要是根据长期实践经验而创造发明的各种物质手段以及方法、技能等。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科学不是技术,但又关涉技术。从历史上看,技术先于科学,科学源于技术,技术是科学之母;从近代后期以来看,科学上先有重大发现,技术上才有重大突破,科学是技术之父,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延伸和应用。科学是“知”,技术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哲学大题唯物论答题方法 高考政治大题哲学之唯物论怎么答题?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 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 (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大全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内容: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原理一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 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正确的意识对物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重视意识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二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 观的。 【方法论】:①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三人与自然的原理 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方法论】: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四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能够 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作用。 原理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方法论】:①我们办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 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唯意识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原理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事物的规律。 【方法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核心内容:实践、认识、真理)原理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