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借《三国演义》聊“思维”

借《三国演义》聊“思维”

借《三国演义》聊“思维”
借《三国演义》聊“思维”

借《三国演义》聊“思维”

所谓思维,是通过感知和已有经验,分析并预测未知的事。是一个人的“内功”所在。我们今天试着通过《三国演义》,跟大家聊一聊“思维”。

1、直观行为思维

在《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罗贯中先生描写道,“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云长刀起处,程远志被挥为两段。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士兵见主将被杀,做出了判断——

战斗必败,所以选择逃跑。这种根据直观行动做出概括和判断的思维就是直观行为思维。还有像闻鼓则进,闻金则退,摔杯为号,举火为号都是直观行为思维。

直观行为思维指导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对眼前形势做出分析和判断。

2、具体形象思维

我们还是拿《三国演义》第一回举例。罗贯中先生在描写刘关张三兄弟外貌的时候,运用的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hàn,指下巴)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是“面如重(ch óng指重阳节)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这种比喻的描写方法,使人物的形象具体生动。读者在读到此处时,就会产生如闻其声,如睹其人的感觉。

3、抽象逻辑思维

这种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它主要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思维,是人类最基本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思维方式。

刘备一直塑造一个仁义君子的形象,他可以带领三千人去解徐州之围,为了正义不惜与强大的曹操为敌。他甚至在身无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下,仍坚持“三让徐州”。他可以收留走投无路却声名狼藉的吕布。“刘备摔孩子”的故事更是堪称经典,为了得到赵云及众将的忠心,刘备竟然把自己当时唯一的骨肉摔在地上:“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为了请孔明出山,刘备三顾茅庐。

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概念:刘皇叔是汉室宗亲,是仁义君子。人们通过比较就会做出判断,曹操是奸贼,应该加入刘备的战队。

刘备“仁义君子”概念的形成,确实给他带来了很多好处。比如西川之主刘璋,就不顾众人反对,把这个素有“仁义君子”之称的同宗兄长请来帮忙,抵御张鲁的入侵。刘备终于得以顺利入川,为日后成立蜀汉政权,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

好的概念给人带来美好的推理和判断。坏的概念一旦形成,也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推理和判断。

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其实三国时期的其他诸侯也是这样做的,只不过曹操勇敢地说了实话。再加上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被扣上了“奸雄”以及“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帽子。

大家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和推理:曹操一定会废帝篡汉。

同样是巧借名目,攻城掠地。曹操打着为父报仇的幌子攻打徐州,遭到了孔融和刘备的反对。而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发倾国之兵攻打东吴,却没有人怀疑他的正义性。

由此看来,概念的形成尤为重要。概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判断和推理。

4、上升性思维

孔明在隆中耕读时,一无指挥作战经验,二无做官为相履历,却自比管仲、乐毅。最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接着,是徐庶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之后,孔明终于出山。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孔明通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一系列近乎神奇的成功案例,在当时,乃至千年之后的读者心中形成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千古第一军师”大神一样的形象。

像这种从个别认识,逐步上升为普遍认识的思维,称为上升性思维。

5、求解思维

官渡大战前夕,曹操聚众谋士商议,面对十倍兵力于自己的袁绍,是打是降?谋士们各抒己见,郭嘉根据袁绍与曹操各自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表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赤壁大战之前,面对曹操诈称百万军队的威胁,孙权多次聚众商议。文臣主降,武将主战。后来经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智激孙权后,东吴团队最终做出决定,誓死保卫家乡,血战到底。

像这样,围绕问题展开思维,依靠已有的知识去寻找与当前现状之间的中间环节,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思维,称为求解思维。

6、决断性思维

在“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中,由于马谡恃才抗命,不听孔明事先的军事部署,不顾王平一再劝阻,在山头扎营,丢了军事重地街亭,导致蜀军大败。为了维护严明的军纪,孔明不惜斩杀唯一的接班人——马谡。

这种以规范未来的发展为中心的思维称之为决断性思维。

我们再举个贾诩先生的例子。官渡大战前夕,袁绍和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都来拉张绣加入自己的战队。当袁绍主动派使者前来招降时,张绣当然倾向于投靠表面实力强大的袁绍了。贾诩此时从幕后倏(shū指极快地)然闪身说:“替我谢谢袁本初的好意。再转达这样一句话,一个连自家兄弟袁术都不能相容的人,不可能成就大事。”张绣大惊:“方今袁强曹弱;今毁书叱使,袁绍若至,当如之何?吾先与操有杀子之仇,安得相容?”贾诩回答道:“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

决断性思维对一个人的长期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时候我们失败,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了错误的抉择。

身处乱世,贾诩却能得以善终,与他的决断性思维是分不开的。

7、灵感思维和跳跃思维

曹操的《短歌行》从古至今,无人不知。以饮酒开篇,突然又跳跃到“朝露”、“苦多”。从“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联想到曹操自己的朋友。从“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联想到贤才无处投奔的苦闷。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曹操的灵感思维和跳跃思维可见一斑。

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你在讲科学课的时候,他会突然问你其他学科的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这是一种发生在学生心里的学科迁移现象。我更愿意称之为“学科纵横”。在当今,无论是美国还是我们中国,都在对学生的这种跳跃思维进行研究。

灵感思维和跳跃思维可遇而不可求。我们无法坐等灵感的到来,也无法抑制跳跃思维的产生。明确这一点后,在上课时,对待那些所答非所问或是突发奇想的学生,我们是否可以耐心地听他们把想法说完呢?

我们越来越接近核心思维了。

8、再现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中,杨修让张松看曹操编著的《孟德新书》。张松看完以后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zhì书一套叫做一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

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张松把《孟德新书》看完以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靠的就是再现思维。再现思维是我们学习时最常用的思维,但只能再现是远远不够的。

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和孔明灯,在诸葛亮发明之前是没有的。诸葛亮是一个创新思维极优秀的人。他可以根据天时地利等各种现有资源,创新出各种战术,使敌人疑神疑鬼,闻风丧胆。

创新思维,是当今教育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从无到有是创新,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也是创新。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万众创新、百舸争流的创新型国家。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呢?

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之后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我个人认为,潜心学习、合作交流是通往创新的捷径。可以专心学习某一领域,像我专心研究《三国演义》一样。不仅读原著,电视剧,甚至动画片我都看,只为博采众长。

我通过新媒体,传播我讲的适合中小学生听的《三国演义》。在与小听众的交流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最后,用一首小诗感谢您的阅读: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听我三国事,思维悟中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