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岳麓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岳麓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岳麓版】
必修二经济史复习提纲【岳麓版】

岳麓历史必修二线索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2)距今七八千年前: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

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了一人挽犁

(5)唐朝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男耕女织(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技术,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春秋战国:a、芍陂。B、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使蜀地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2)两汉:开通漕渠、白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3)三国:曹魏马钧改进翻车。(4)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4、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公田”被抛荒,“私田”逐渐私有,井田制开始瓦解,各国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地主土地私有,自耕农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导致了土地兼并。这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5、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及特点:

(1)划分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

(2)构成:山东、山西(中原):自然条件优越,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江南:气候炎热潮湿,多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开发,与山东、山西经济实力差距较大。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3)特点:多样性;不平衡性。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原因:中原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过程:孙吴、东晋、南朝时,南方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手工业和商业取得进步,出现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影响: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上古时代:养蚕缫丝(2)西周以后: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3)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素纱禅衣”是其中精品。(4)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黄道婆改进纺棉技艺。江苏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5)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炼业主要成就:

(1)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2)春秋时期发明了炼铁和钢的技术。铁器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杜诗发明水排鼓风冶铁。(4)南北朝灌钢法。(5)南宋末年焦炭冶铁。

3、陶瓷业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2)陶器:原始时代彩陶。唐朝:唐三彩

(3)瓷器: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南越窑,北邢窑——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彩瓷(青花瓷)——清代粉彩珐琅瓷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

1、商业(1)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2)周朝:“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起来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3)春秋时期:许多庶人成为实力强大的商人。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4)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元代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7)明清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出现地域性商邦(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

2、城市周秦迄唐代:县治以上的城市,有官设的市,设市长或者市令管理;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启闭。宋代:打破坊市界限;草市;夜市,晓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明清:南北两京传统大都会;江南地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四)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基本表现:重农(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减负等)抑商(贬低商人地位,限制商人活动;对商业征收重税)

实行原因: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

影响: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但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伍。(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限制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分析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缓慢发展的原因?

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江南兴起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品经济发达;税制改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白银成为市场上的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缓慢发展的原因: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官府的沉重盘剥,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以及海禁政策;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地价征购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地主商人“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观念也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根本(经济根源):14-15世纪欧洲社会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直接原因:土耳其扩张控制了传统商路。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地追求东方的贵金属和香料,《马可·波罗游记》加剧了这种诱惑。宗教原因(精神动力):基督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重要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具备远洋航海条件。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有力地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

②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使世界市场有了雏形。

③美洲传统社会遭受灭顶之灾(种族灭绝、金银矿的开采、种植业经济)。

④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重要场所。

⑤白银流入,玉米、马铃薯传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总之,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殖民扩张

1.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动:

(1)葡萄牙①时间:16世纪②区域:凭借武力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③方式:侵占据点,建立商站,暴力掠夺,敲诈勒索。

(2)西班牙①时间:16世纪②区域:在中南美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③方式:掠夺金银;屠杀土著;建立大种植园,役使土著和黑奴。

2、荷兰①时间: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②方式: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政府作后盾。

3、英国的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

(1)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2)方式:得到政府支持的海盗掠夺;与荷兰、法国进行的一系列商业战争;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4、殖民主义的罪恶:野蛮的掠夺;残酷的屠杀;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

5、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对世界: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世界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三角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

对殖民国家而言: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②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③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⑤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迎来了“铁路时代”。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4)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5)造成环境污染、人际关系冷漠和残酷的殖民统治。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电的广泛使用: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新的交通工具如汽车和飞机的出现(3)新兴化学工业发展(4)钢铁工业的大发展。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②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五.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六.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过程: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

(3)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七、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八、洋务运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列强的侵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

(2)内容:①19世纪60年代“自强”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第一家官办军事工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1865年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规模最大的一家

②19世纪70年代开始“求富”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3)结果: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山富强的道路。

(4)影响: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科技人才。

九、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断发易服①中山装与旗袍出现;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不留辫不缠足:辛亥革命革除结辫陋习。不缠足先于“断发”,但完成时间较晚。

2.报刊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②太平天国后,民众有了“新闻”观念③1872年《申报》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④清末通俗性报刊⑤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纲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⑥新文化运动后,读报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3.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②1905年,中国人第一次摄制电影《定军山》③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④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4.习俗风尚:

(1)寒暄方式:清末民初:握手寒暄、鞠躬、免冠代替三跪九叩,长拜作揖。

(2)称谓:“大人、老爷”取代“先生、君”

(3)婚姻风俗:自由恋爱取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式婚礼取代六礼旧俗。

(4)丧葬方式: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取代厚葬。

5、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最早出现在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

(2)过程: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广大农村几乎没什么变化。

7.交通:

(1)铁路: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

(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

(3)航空: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8.通信:

(1)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1920年中国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2)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专题三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支持国内的叛军,政治形势严峻;经济形势严峻。

2.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

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余粮收集制、工业国有化、强制劳动、取消贸易、集中分配等

4.评价:A.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保证战争胜利。B.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C.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采用

军事性行政命令方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D.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9)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需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开始: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4.内容:固定粮食税、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允许自由贸易等

5.评价: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⑵放弃了直接过渡的设想,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6.特点:1)、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4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2.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3.主要表现: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客观评价(1)有过突出成就:①迅速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工业化;②巩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2)存在严重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2.措施:①农业方面,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4.失败原因:①改革在理论上没有实现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具有很大的盲目性。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

五、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①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②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

2.失败原因: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②1975年以后,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①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②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措施:①经济方面:初期主要在经济领域进行,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政治方面:后期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政局逐渐失控。

3.结果:①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②政治改革导致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苏联解体。

4.失败原因:①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②经济改革的宏观政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七、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反对照搬他国模式。

3、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5、国民经济比例要协调,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8、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9、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八、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贫富分化严重,群众购买力低,而企业却盲目扩大生产,生产与销售矛盾激化;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导致股市崩溃。2、标志及表现: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3、特点:来势凶猛;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②引发政治危机: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③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5、教训:①此次危机原因之一是各国自由放任政策。说明政府要居安思危,适时调整和干预经济。②此次危机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的原因之一是危机后,各国政府纷纷设置关税壁垒、提高关税,使危机加深。说明各国要加强国际合作,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九、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

(2)目的:①尽快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走出来;②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3)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主要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②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它一些立法,力图复兴工业。③调整农业生产——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④实施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实质:①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改变。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评价:积极作用:①帮助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③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

局限性: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作出调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5)成功的原因: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②美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③美国的民主传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④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强大思潮,提供了理论依据。⑤借鉴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6)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体制的比较

相同之处:①都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②都暂时解决了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不同之处:①从实施目的看:斯大林体制是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罗

斯福新政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②从实施效果看:斯大林体制存在很多弊端,给苏联造成了社会危机,后经历届政府改革仍然无法改变。罗斯福新政所体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为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十、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革命

1、背景: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2、基本主张: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①积极作用:取代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②局限性: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逐渐陷入“滞胀”状态。

十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手段(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①方式:铁路、电力等投资大、见效慢、利润低,个人无力投资或难以承担的行业收归国有

②结果: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以外出现了国有制(被称为“混合经济”)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目的: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有序(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影响:利:避免盲目生产,保证生产社会性。弊: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十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

1、“人民资本主义”:含义:股票的分散化,企业的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

评价: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并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福利国家的出现

1、资金来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2、特点:①是公民的社会权利,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并非单纯的救济);②福利种类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实质:是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4、福利国家的利与弊利: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②扩大了社会消费。弊:③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④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十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1、“黄金时代”(1950-1973年)

2、“滞胀”(1973年之后)含义: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应对措施:①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②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专题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①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2)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国民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1、正确的趋向

(1)中共八大(1956年)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0年冬)

2、错误探索的表现

(1)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的运动。(错在:片面的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3)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1966—1976):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线上。

3、历史教训:

(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3)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照搬别国模式。(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水平。

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1)基本内容: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

(2)历史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①“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②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根本改变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生产组织形式;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全面展开):

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国有企业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过程:①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观点;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1993 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宪法。④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

创办:1980年起,先后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原因:是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特殊政策: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2)沿海经济开放区:

沿海开放城市:14个

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浦东的开发:1992年

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

(3)对外开放格局: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新格局。(4)加入世贸组织:

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过程: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会议;1986年正式申请复关;2001年正式加入。

意义: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总体上符合我的根本长远利益;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5)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近代开放是被动的,不平等的,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现代开放是主动的,平等互利的,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进程:

(1)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2)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如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等。(原因: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

(3)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专题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金融货币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大危机和二战,各国吸取教训,主张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②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德意日战败、英法实力消弱,美国经济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实力大增,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形成: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国际金融机构的建立,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这两个组织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

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3)内容(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4)影响:①积极:A.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B.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A.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B.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

(5)瓦解:20世纪70年代美国放弃固定汇率,采用浮动汇率,并宣布美元贬值。

瓦解原因:西欧、日本等崛起;美国经济实力衰退。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背景:①必要性: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②可能性: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2)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3)性质: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多边组织,不具有法律约束性。

(4)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5)评价:客观上创造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3.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2)作用: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二、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1)背景:①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②近代以来欧洲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③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威胁。④有识之士认为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重塑昔日的辉煌。⑤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成立过程

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②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成员国内部逐渐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率。④1968年,共同的农业政策。三原则:一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二是共同体优先,即进口或出口首先面对成员国;三是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⑤1979年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

⑥统一的大市场: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

2、欧洲联盟初具规模

(1)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从欧共体到欧盟的发展,意味着单纯的经济合作深化为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多重合作,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2)欧元诞生:2002年启用,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3)欧盟的扩大:2007年,欧盟扩大到27个成员国,力量日益增强。

3、欧洲一体化的意义

(1)对欧洲: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稳定。

(2)对世界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三、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1、东南亚国家联盟

(1)背景:东南亚地区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冲突时有发生,加上二战后刚刚取得独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发展经济、维护和平稳定,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

(2)成立及发展历程

①1967年,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在曼谷发表《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②1976年,东盟举行第一次首脑会议,签订了《东南亚友好互助条约》和《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宣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③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④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3)积极作用:①培养了“东盟意识”,增强了内部凝聚力和团结意识。②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稳定③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上的影响。

2、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

(1)背景: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经起步,都对美国的经济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地区经济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2)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特点: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没有形成关税同盟,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

(4)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了三国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较好地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墨西哥的民族经济受到冲击。

3、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1)成立原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亚洲太平洋地区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推动。

(2)建立:1989年,成立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

(3)中国的加入:1991年,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同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4)特点及原则:①特点: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既有最发达的国家,也有大量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复杂。

②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方式实现目标的原则等,被称为APEC方式。

(5)作用: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时间:新航路开辟开始了全球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加速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

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动力)②新型的交通通讯方式和信息技术兴起,提供了技术手段。③两级格局结束为全球化清除了障碍。④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表现: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生产的国际化,国际分工日渐成熟③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④资本的全球化。

(4)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评价:积极意义:有效的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弊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冲突

加剧。

(6)我国将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②中国应该坚持改革开放,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强化版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易错点: 1,西周受封诸侯对土地享有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买卖; 2,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3,井田制下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无权支配劳动产品;个体农耕下农民能够支配部分劳动产品; 4,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与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是汇票,不是货币。 山东历史: 1,春秋时期齐鲁的税制改革,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 2,农业书籍:西汉氾胜之《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代王祯《农书》; 3,手工业:齐国盐铁纺织业发达;西汉设“三服官”;西汉丝绸之路的源头; 4,商业:战国秦汉时临淄和陶是著名经济都会;

考点一:农业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小农经济成为封建基础组织形式 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结合,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 1,铁犁牛耕,开垦私田;2,战争频繁,遭到破坏;3,税制改革,承认私有。 土地兼并: 原因: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买卖制度 影响:政治上政府收入减少,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农民普遍贫困,工商业者买田置地,影响工商业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小农经济成长因素: 有利因素: 1,生产工具的使用:铁犁牛耕; 2,封建政府的扶植:重农政策; 3,农民自身的努力:拥有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耕作技术,提高单产产量。 不利因素:

1,规模小,条件差,剥削重; 2,天灾人祸,土地兼并,人口增加,威胁破产; 3,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的农业,始终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表现: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3,封闭性:老死不相往来; 4,脆弱性:容易受政策、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 5,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小农经济的影响: 1,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我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其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漫长。 明清时期小农经济的成就: 1,14-18世纪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衣食结构变化:双季稻的扩种与增产,玉米番薯的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 3,赋役制度变革: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前期摊丁入亩,标志着赋役制度的成熟; 4,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大量增长; 5,农业科技进入经验总结阶段。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教材整体分析 08级历史学一班 郭军 40803012

一、教学内容说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决定着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政治和文化对经济发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本教材选取的八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都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来认识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使其了解我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学会用横向联系的方法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本专题主要讲授的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与曲折发展的原因、历程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通过讲授,要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复杂性,认识其中的最大变动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主要包括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主要史实,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改革开放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结合史实,探讨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开原高中高三历史组 一、单项选择题 1.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2.“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5.193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6.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6中最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课中思考题] 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提示: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由此,过度的土地兼并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破坏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明清时期农业雇工与佃农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理解这一变化的意义。提示:①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到了明清时期雇工和佃农在法律上已享有与地主平等的身份,没有主仆之分。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促成这一变化;这一变化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2课鸦片战争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

第26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第28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必修二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 第8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O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2课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复习提纲 (金沙县第五中学万飞制)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知识迁移注重实战 本书叙述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展示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复习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知识梳理和体系构建。 【核心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三要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本单元掌握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的区域分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西方的工业文明进程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B 、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冲击,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 【核心内容】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14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促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与扩张,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建立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壮大了西方国家的实力,闭关锁国的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导致了洋务运动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以及交通通讯也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复习指导】理清两条主线:A 、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B 、资

本主义国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核心内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尼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关内容;罗斯福新政、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相关内容。

最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时间轴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西汉 魏晋 东汉 南北朝 唐 南宋 北宋 清 元 明 原始社会末 1840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宋朝不抑兼并 重 农 抑 商 有 所 放 松 重心南移完成 王一景牛治一理人 黄 河 经 济翻重 心车 开 始 南 移 曲辕犁犁评筒车 石器锄耕 土地国有制(贵族) 集体耕作 西周·井田制 重 农 抑 商 开 始 土 地 私 有 制 确 立 商 鞅 变 法 都 江 堰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牛 耕 推 广 早期:耦 犁 中期:犁 壁 晚 期:二 牛 抬 杠 北魏均田制 土均南地田方兼制超并崩过严溃北重 方 (中唐) 重 农 抑 商 加 强 铁犁牛耕出现、自耕农 小农经济出现、男耕女织 农作物种类增多、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青铜器出现 官营手工业 工商食官 木 炭 冶 炼 铁 钢 私 营 手 工 业 出 现 家 庭 手 工 业 出 现 炒钢法 青瓷、水排 丝国、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灌钢法、白瓷 邢窑白瓷、越窑青瓷 普遍用煤冶铁、瓷都 缂丝技术 棉纺织业出现 开始焦炭炼铁 黄道婆 彩瓷:青花瓷、釉里红 资本主义萌芽 五彩、斗彩、松江(棉布) 粉彩、珐琅彩 西 周 ————明 中 期, 官 营 手 工 业 占 社 会 主 导 地 位 明中期后,私营手 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商出现 工商食官 (秦—唐以前)重 农 抑 商,商 业 发 展 缓 慢 唐朝繁荣: 邸店、飞钱、柜坊 周——唐,实行坊市制,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集市有空间(坊市分开)和时间限制(日中为市) 宋朝出现纸币、打破坊市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集市,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瓦子、勾栏)。元朝商业繁荣,宋元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会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但实行海 禁、闭关锁国,阻碍了发展。 1765—1850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轻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

岳麓版教材必修二《历史?经济成长历程》第11课 《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教学设计 清远市华侨中学黄顺和 《课程标准》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材分析]教材以“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为题,主要围绕着中国近代工业由无到有的过程。教材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洋务派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及取得了初步发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近代化的含义,已有了解。学生也知道:工业革命后,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强大的西方国家疯狂地在海外进行殖民扩张,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学生学习此课,难度不会太大,所以打算多给学生一些材料,让他们通过分析材料,加深对本课的理解,从中也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的基础知识 洋务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及兴办的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民族工业出现和初步发展的概况;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 2、理解与运用 ①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企业的影响。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的原因。 ③民族工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专制势力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理解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及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分析史料过程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生、合作探究,在探究中掌握历史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②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深刻体会一些洋务派代表人物和中国实业家的爱国思想和探索精神。 ③通过近代工业的起步和早期发展的艰难历程,在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特点及评价。 难点:民族工业产生、初步发展的原因及艰难处境。 教学用具 制作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 一、洋务与官办 1、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外交困” 2、洋务派的产生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及其特征 (1)军用企业----近代工业的起步 (2)民用企业 4、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的出现 (1)时间 (2)原因 (3)代表企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必背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地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厂手工业时代。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但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中国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周到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军事中心,市场规模不大;宋代以后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乡村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和经营范围限制,出现了夜市草市晓市,政府放松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和工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厂,占据了主导地位。 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流通扩大,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在流通中广泛使用,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4.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的发展、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维护社会的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明清时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闭国锁国政策尽管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课本版】 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②明清时期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 ③官府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等“重本抑末”政策的打压。 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迟滞)的原因【总结版】 ①市场因素:沉重剥削导致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锁国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导致国内市场狭窄。 ②资金因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将赚来的钱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③政策因素:对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收、收取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很难形成海外市场。 ④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7.近代前夜的危机 ①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西方工业文明巨大飞跃。 ③到19世纪,英国退市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教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莱尔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32页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53页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