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玩指南》—赵汝贞(白话译文版)

《古玩指南》—赵汝贞(白话译文版)

《古玩指南》—赵汝贞(白话译文版)
《古玩指南》—赵汝贞(白话译文版)

导读:

此文为本人学习古瓷鉴别时的学习之作,为方便阅读兼之加深对早期文字书写方式的

探索学习,以方便阅读其他类似书籍时不至于磕磕绊绊,难通其意。实为偶尔为之。

其次,本文全程采用白话的方式叙述,皆因方便自我阅读习惯。但并未对文中只言片

语有过增减、修饰、添彩、弱化等方法,实欲保持此道前辈之心血,且我等才疏学浅,尚不致加注自我参悟之道。况文中若干文言,确非本人能力之所及,故不足或不明之

处皆以红字标注,以期有其他相较本人之所能,更加深明之辈能解我懵懂,助我醍醐

为谢。

另,因本文乃专业论述,且原文成文之时较之现代相距若干年月,故,多有前后言语、谚语、用词、命名等之差别。因思虑今人学习之方便,乃采用当代普遍采用之说法,

而非故意更改原文之意,且多有自我理解之处亦另行标注。欲通之读者,希对照赵前

辈之原文共勉。

下启!

古玩指南

赵汝珍

(瓷器部分)

一瓷器概述

瓷器的好坏大多要看胎。胎有多种,如瓷胎、浆胎、缸胎、石胎、铁胎等各有不同。

所谓的瓷胎,就是把石头碾成粉末,并研磨精细,就可以做成瓷器的胚胎了。下面来

分别说一下各种胎的区别。

1、瓷胎:除以下所说的胎体以外,大多普通的瓷器都属于这一类。。

2、浆胎:取研磨得最精细的瓷泥,注水让它澄清之后下面的泥浆所做而成的瓷胎

称之为浆胎。一般用浆胎做成的器物都特别轻而且薄。

3、缸胎:缸胎又叫瓦胎,沉重坚硬;因胎质粗糙如瓦片一样而得名。缸胎一般都

比较凝重而且粗厚,没有吸水性,大多是半陶半瓷的器物。

4、石胎:用新疆和田页岩层白玉(已经绝迹)掏膛作胎。北宋宋徽宗时就已经烧

成。当时,宋徽宗曾派专人寻找此玉,并用半年时间掏膛修胎上釉,最后精心

烧制而成,算是瓷器中的一个新品种。因为这种玉难以找到且烧制难度特别高,所以成品极其珍贵。康熙时期的瓷胎三彩,就是这种东西。

5、铁胎:胎土含铁量较多的一种胎体。颜色黑褐如铁,胎壁厚薄程度也不一致,

因此而得名。如宋代的建窑兔毫盏之类的瓷器大多就是这一类的胎体。

所谓沙底胎,就是胎体的底部不上釉。沙底胎以白、细为好。缸胎以底色亮,声音响

的为好。年久的缸胎大多叩击时有铜音。因此,很多鉴赏家往往听它的声音就知道它

经历了多少岁月。

除此以外,还有所谓的脱胎器。它的胎之薄,就好像卵壳一样,所以,这种东西又叫

做卵幂,就好像没有胎体一样。最好的脱胎器,就是手指的螺纹也可映照。这种东西

从永乐才开始有的,而且以永乐时期所制的最为精美,宣德时期制造的也非常不错,

足可与永乐时期媲美。而清代康熙、雍正所做的脱胎器就大不如前了,虽然也非常薄,但只能映照花朵与字迹而已。

浆胎必轻,缸胎必重,这是惯例。不过宋代某些珍品倒是出过轻且薄的缸胎,大多非

常罕见且珍贵。而瓷胎不管是特别轻或者特别重的也可以算是好东西(译者注:有失

偏颇,需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瓷器上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蘸釉,也称浸釉。把釉料倒入缸中,将需要上釉的胎体

浸入装了釉料的缸中片刻后取出,利用坯的吸水性使釉浆附着于坯上。釉层厚度由坯

的吸水性、釉浆浓度、浸渍时间进行控制。蘸釉时间稍长,则釉过多坯体可能破,应

该快速进行,但又不能漏釉,要求掌握时间能恰到好处。用蘸釉法上釉的器物一般釉

层都比较厚,所以,像钧窑、哥窑等常见釉泪,因为它不止一次蘸釉。还有一种叫吹釉,又名喷釉。截取一段中空的竹筒,一端蒙以细纱,蘸釉浆后,于另一端用口吹釉

于坯面,反复喷吹使坯表施一层厚度均匀的釉。釉层厚薄以吹的次数控制,薄则吹三

四遍,厚则吹十七八遍。吹釉多用于琢器和大型圆器。使用吹釉的方法制作的器物往

往釉层都比较薄,所以某些瓷器中有玻璃釉的说法。其最薄的,甚至就好像卵膜一样。

凡是只上一次釉的,称之为一道釉;如釉色为单一颜色,比如青、黄、红、黑等,称

之为纯色釉(现亦称单色釉);若是只有白色的话,则称之为本色釉;古瓷中施釉比

较厚的称之为密淋釉。这种器物在其接近底部位置往往有滴状釉凝结,这种状况称之

为鼻涕釉或者釉泪。釉不到底部,露出较多胎体的器物称之为露胎,露得少的称之为

缩釉(与现代称谓有所差异。现代称缩釉是指瓷器烧造时的一种瑕疵。);釉面出现

粗纹,垂直往下,看起来高低不平的称之为泪痕;如果釉下出现弯弯曲曲的痕迹,则

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釉中出现蓝斑,大的斑点称之为霞片,小的斑点称之为星点;若

摸上去不平整,就好像受伤结痂处刚刚脱落一样的,称之为疙瘩釉;另外还有釉汁中

含有细小的黑点,摸上去有向下凹感觉的,则称之为麻癞。

明代的祭红釉釉汁比较厚,成木纹,就好像山峰叠嶂,又好像波浪起伏,我们把它称

之为鸡翅木纹。另有一种祭红釉,釉下微微露出本白色釉,有凸起之感,这种釉称之

为露骨。更有一种涂抹的祭红釉,釉中有涂抹不均匀而造成中空,就好像阴刻文一样

的花纹,称之为盖雪鸡翅露骨,这是祭红中的极品。

烧造好的器物上有凹缩的点称之为棕眼,又叫发眼;棕眼浅且看上去较滋润的叫橘眼;隐含黑点但是没有凹下去的称之为犀尘;点形较大而微发老米颜色的称之为褐斑;白

中有黑的,称之为尘星;有形如水泡一样小沫的,称之为泡沫;没有星的泡沫但看上

去有水晕的,称之为水浪;尘星中略显黄色的,叫鹧鸪斑,又叫兔毫。

釉汁中最贵的称之为宝石釉。宝石釉有红、绿、蓝、紫等颜色各不相同。大多数人只

以为宝石釉只有红色,其实绿色、蓝色、紫色等也是有的。

最好的宝石釉莫过于亮釉,明如镜,润如玉,红得就像鸡血一样,通透犹如羊脂白玉。《博物要览》中所谓的宝石红者,就是它。

亮釉,又叫玻璃釉,是薄釉的一种。宝石釉有薄釉和厚釉两种,厚釉比起薄釉来,其

价值稍逊。

釉汁呈翠色,间或有鱼米一般大小的紫斑,或者有鸡翅木文理的,称之为均釉。其中,紫斑布满星点,其光亮犹如铁器之光的,称之为铁锈;星点稍长,其光闪烁不定的,

称之为蝗股纹,又叫蚱蜢腿或者蜻蜓翅,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形容其长相相似的。苟元是等纹者,则不足观矣。(翻译不出来)

把几种颜色混合,其纹饰就好像五色玛瑙,又像蚌壳上之五颜六色的釉彩称之为混釉,又叫云釉,是形容这种釉彩就好像云蒸霞蔚一样。这种釉彩一般用在小件上。

乾隆时期有一种瓷器,远看上去就好像木头做的,可实际上它是陶瓷的,这种器物我

们称之为仿木釉;仿漆器的称之为仿漆釉;仿景泰蓝的叫仿景泰蓝釉。除此之外还有

玳瑁釉、石釉、花釉等。骤然看上去一点也不像瓷器,但如果细看的话才知道釉质变

化的神奇(现在统称为仿生釉)。

釉上有裂纹的,称之为开片。开片有大开片和小开片之分。开片大且稀疏的,称之为

牛毛纹、柳叶纹或蟹爪纹。开片小且细碎的,称之为鱼子纹。

开片有自然与人为两种。自然开片是因瓷器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

的排列;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釉层收缩率大而自然形成。人为者,则是用药物烧成。这种方法始于宋代的哥窑,其后各朝都有烧造的。

开片仿哥窑中大开片的,称之为冰纹或冰裂纹;开大片而瓷器颜色发红的,称之为格瓷。不管是器型小开大片还是器型大开小片的,都比较珍贵。但晚清过后,哥窑之开

片就不如郎窑之开片那样珍贵了。或许是因为人们都觉得开片瓷器以摸不到痕迹的为

好了!

辨别瓷器的新旧一定要学会看瓷器的底部,这是学习陶瓷所必要的。宋元时期,底部

多半露胎。明朝的器物如果底下有款的话,那必定挂釉;康熙雍正时期仿明朝所制无

款露胎的也不在少数。如果是露胎,但有印字款的,当年恐怕不值钱,但今天就比较

稀罕了。底部写款处有釉,但周边无釉的,不管是明代或者康熙年间都有。如果碰到

有釉但是没有款的,就应当仔细分辨釉质的新旧了。如果釉色微黄,称之为米汤底;

底色稍黄就像烙痕一样的,称之为炒米底或糊米底;如果颜色跟豆青比较接近的,称

之为苹果;自从流行底下写款开始,露胎器就渐渐开始少了。

古瓷的底部如果看见有钉痕的话,那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用铁钎支起器物入窑烧制,烧

成后撤去铁钎而形成的。另有一种底部露胎但做了各种花纹的,大概是因为古人想要

掩盖掉支钉痕迹所做的补偿,这也是古瓷特色之一。如果底部呈螺旋纹,这种旋纹在

明代经常出现。清初的时候,底部挂釉的瓷器中也经常出现螺旋纹。

以深浅数种之青色交汇画成的器物称之为青花;白地绘五色纹饰的,称之为五彩;三

种颜色的称之为三彩;彩色底加彩色纹饰的称之为夹彩;先画圈栏,再在圈栏内填彩

作画的纹饰称之为开光;黑地或白地而画绿、黄、红三色的,称之为素三彩;由窑变

而来的红、绿、紫三色称之为天然三彩;里外都有图案的称之为两面彩。

若用彩浓厚,在上面施釉后用手可摸到微微凸起感觉的称之为硬彩;而粉彩因彩色稍淡,因此又称软彩。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豆彩者。究竟这里的“豆”字作何解释,各家说得都不一样。有

人说所谓豆彩大概指的是古时候大多数器物都是杂彩,而单色釉中豆青色居多。因此,如果是纯色的话,就叫豆青,如果夹杂了其他颜色就叫豆彩。还有人说所谓豆彩是说

多种颜色相印成趣,“豆”亦即“逗”的意思。另有人将豆彩称之为“斗彩”,即多

种颜色在同一件器物上比拼的意思。因为在古时候,并没有瓷器的官方称谓,所以各

家作坊便随意命名。然而瓷器中的名词解释不清的太多,并不止豆彩一种也。

青、黄、赤、白、黑通称五彩。五彩是泛指,并非真的只有五种颜色的才叫五彩。由

于深浅以及各种颜色交汇所新演变出来的颜色层出不穷,五彩的种类已经非常之多。

只一个红色,就已经不下百多种,其次是青色,青色演变出绿和蓝,这三种每种颜色

都有数十种变化。黄色比较少,比较著名的,也有十多种。而黄色和绿色的范围经常

混淆。黑色最少,仅只有数种,是因为黑色比较难变化。白色也有数种。本文将最流

行的颜色,做一次系统的区别。

红的种类有祭红、积红、醉红、鸡红、宝石红、朱红、大红、鲜红、抹红、珊瑚红、

水胭脂红、胭脂红、粉红、美人祭红、豇豆红、桃花浪红、桃花片红、海枣红、娃娃

脸红、美人红、杨妃色红、淡茄红、芸豆红、均紫红、茄皮紫、葡萄紫、葡萄紫、玫

瑰紫、乳鼠皮、柿、红枣、红橘、红矾、红翻、红肉、红羊肝、猪肝、苹果、青苹、

果绿等。

青则有天青、东青、豆青、梨青、蛋青、蟹甲青、虾青、毡仓青、影青、青花、夹紫、新橘、瓜皮绿、哥绿、果绿、孔雀绿、翠羽、子母绿、菠菜绿、鹦哥绿、秋葵绿、松

花绿、葡萄水、西湖水、积蓝、洒蓝、宝石蓝、玻璃蓝、鱼子蓝、抹蓝、海鼠色、鳖裙、褐绿、粉色褐等。

黄有鹅黄、蛋黄、蜜腊、黄鸡、油黄、鱼子黄、牙色、淡黄、金酱、芝麻酱、茶叶末、鼻烟、菜尾、鳝鱼皮、黄褐色、老僧衣。

黑有黑彩、墨彩、乌金、古铜、墨褐、铁棕等。

白有月白、鱼肚白、牙白、填白等。

以上原本共计有八种大色,但世俗以紫色为红的变化色,蓝、绿为青的变化色,因此,都附在原色之内,仍然以五色计。

中国瓷器的颜色,从来就没有正式的命名。就算是帝王大内的瓷器,也是以样式和物

品名称注册,并不以颜色称呼。现在所有瓷器颜色的名称,大多来自于个陶瓷作坊和

商贾之间随意起的名字,既没经专家决定,也没有专书记载,自古以来只是以口传口,所以才导致经常出现偏差和毫无意义的名称。瓷器术语中经常出现不可理解的词语,

就是这个原因。上面所说到的各种颜色,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颜色的,人们很容易知道

其颜色的概念,而其他的如果不解释则难以明了。所以,在此特将比较特别的名词做

一个简略的解释如下:

祭红:祭红的颜色比较深,就像刚凝固的牛血。然而什么叫祭红,其来历出处是什么,也是各家说得都不一样。有人说是宣德朝发明了祭红,是用来作为祭祀的专用颜色而

创造的。但颜色的名字,大多为实物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所命名,从来没有以用途命名的。如果祭祀所用的红色叫祭红,那吃饭喝茶的红色瓷器岂不是应该叫饭红、茶红?

因此,用于祭祀的器物,你可以限制它的颜色,但不能限制它的深浅。适合用红色器

物时,凡是红色器物应该都可以用才对啊,怎么能限制某种程度的深浅呢,没道理嘛。所以,世俗中有这个称谓,大多是文人穿凿附会,以求合理。哪里知道越是想要解释

得合理却越是不合理。其实前人已经明白这种称谓不合理,故而有把祭红写作霁红的。意思是与朝霞之红类似。但是朝霞的红有牛血那么红吗?这就更加显得不合理了。(译者注:且“霁”为“青”的意思,霁红翻译过来谓之青红,何来此种颜色?)另

外还有写作积红的,就更加没有意义了。其他还有写作鸡红的,貌似还有些道理,但

还有写作醉红者,则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祭红中之宝石釉,称之为宝石红。

朱红,既类似朱砂的红色。

祭红中非宝石釉的,称之为大红。

较大红稍淡的称之为鲜红。

较鲜红稍淡的称之为抹红。

抹红釉,釉质清淡;其中有微带黄色的,称之为珊瑚。

胭脂水色发明于雍正时期,乾隆时期也有做。因其颜色跟胭脂化水相似而得名。雍正

时期的胭脂水瓷器,胎极薄,里釉特别白,因为外釉的关系,因此呈现粉红色。而乾

隆时期所做的胭脂水瓷器则胎体渐厚,颜色略微发紫,但里釉依然洁白。

美人祭,比祭红淡但比祭红艳丽,俗称美人霁。创始于雍正时期。康熙时期只有苹果绿,起初并没有所谓美人祭,因此也有人把美人霁说成是苹果绿的。

豇豆红,由祭红变化而来,因与豇豆的红色相似而得名。釉中大多有绿色苔点或大片

绿斑,也有纯红的,以写康熙款的居多,若写雍正款的,其釉色与豇豆红也没有差异,都可以算是同一种红色,人们也把雍正时期的豇豆红称之为雍正祭红。比豇豆红稍暗的,俗称乳鼠皮,价值就要差了许多。稍微深一点的跟芸豆红相似,带点紫色的又跟

茄皮紫雷同。豇豆红之所以受到追捧,其可贵处在于它莹润无比,处于鲜明和黯然之间,妙在难以形容。

粉红是鲜红的化身,也就是最淡的积红,或者称呼为娃娃脸、牡丹芍药、桃花片、海

棠红,不外乎形容其艳丽而已。

朱红,若为正朱,则为康乾时期所制,其颜色鲜明夺目,往后所制则稍带绿色。(译

者注:原文“以后则比之自桧。”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意思。)

抹红釉,质地极薄,夹彩中常用,以乾隆年间最多。抹红釉又有柿红、橘枣红之别。

而橘红与朱红的差别只在微妙之间。抹红带黄的,又称之为杏子衫。

珊瑚红,釉质极薄,乾隆时期做得最好。此后就差了许多。

至于羊肝红、猪肝红在红色系中则无足轻重了。只因为红色变化极大,但今天最看重的,只祭红一种耳。

天青色,创烧于北宋,出自于周世宗柴荣。自宋朝开始,每代都有人做,一直到清朝

的康雍时期乃大成。康熙初年的天青色,釉极厚,其色微浮于表面(译者注:原文为“而色微表”,这里的“表”不知是形容浓淡还是浮于表面的意思。),釉色相混,

仿佛鱼脑一般,直到康熙末年,其釉略混,颜色偏蓝。雍正时期的天青,其釉亦混,

而颜色与天蓝没什么大的差别,但底款多写成化。从康熙到乾隆,无论天青、天蓝,

其釉都比较厚而且润,新仿的则釉混而且多粗糙,跟鱼脑则差别更大。

豆青、豆绿二色,以宋朝之哥窑和弟窑为最。哥窑多豆绿,而弟窑多出豆青,两者都

特别滋润莹洁,甚为可爱。弟窑流传比哥窑较多。明清时期仿弟窑较多,雍正时期所

仿的,人们多称之为果绿。明以前的豆青微带黄色,清仿的则近绿。

跟西瓜皮颜色比较接近的称之为瓜皮绿。

较深的绿称之为孔雀绿,稍黄则称之为蟹甲青。深绿带有棕眼的,称之为新橘,就是

还没成熟的橘子;较黑的称之为鳖裙,即俗称的王八绿。

葡萄水绿跟新长的葡萄比较接近,西湖水、松花绿也相差不远。淡绿微黄的,称之为

秋葵。绿青跟河虾差不多的,称之为虾青。这几种绿都比较新奇,殊为珍贵。颜色微

微接近浅蓝的称之为鹦鹉绿,鹦鹉绿和发黄较多的梨青两者则稍显平庸。

蓝色中最著名的是积蓝和洒蓝两种,都是较深的蓝色。积蓝又名霁蓝,乃将蓝色与釉

水融合之后挂于瓷釉之上。洒蓝则是先要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色,再上一层薄釉,因此,洒蓝较之积蓝釉薄,但颜色却差不太多。

较浓的青色称之为天蓝,浅蓝近绿的称之为翠蓝,深蓝且带有芝麻星的,称之为鱼子蓝,只因其形与鱼子比较相似,而不是说颜色跟鱼子相同,这也是瓷器术语中的无理

名词。除此之外,另有一种呈蓝紫色,且釉特别浓厚的,称之为膻包青,也只是市井

称谓。

宣德瓷器中有一种黄如蜜蜡的,世人比较喜欢,称之为宣黄。到嘉靖年间开始加了青

花色,青花色如同鱼子蓝,颜色深的又称之为鸡油黄。康熙以后,大多喜欢淡黄色,

统称蛋黄,稍深的,称之为熟蛋黄,稍浅的称之为生蛋黄,间或有黑绿两色的,则名

茶叶末。茶叶末说起来最为古老,一是纯正之茶叶末,另一个是不纯之茶叶末。不纯

正的,或偏黄,或偏绿。纯正者,就好像将茶叶研磨成细粉,融在釉里,其颜色古雅

幽穆,足以当做进攻朝廷的贡品了。另有黑色稍浓而有黄色碎点散布于整个器身绕于

底足间的,称之为鳝鱼皮,也是象形语。不管是像鼻烟的,像菜尾的,像僧衣的,都

是茶叶末釉的变体。就其颜色来说,鼻烟最浓,菜尾较淡,至于有黄、黑、紫色相交

叠砌成斑点的,则称之为虎皮斑,这种釉色早些时候人们比较喜欢,现在就很平常了。

有紫、黄、绿三色花纹的,称之为素三彩。以黑地素三彩最贵,亦有浅黄、浅绿等地,花彩是指黄绿较深的,也有间或露出白地的,还有只有黄绿二彩的,这些统称为三彩。另还有“绿套绿”,“黄套黄”,只区分深浅的。因此,实际上有四五种颜色的,也

统称素三彩。

最难分辨的是黑彩和墨彩。黑彩实际上说的是地,而墨彩通常绘于瓷器表面。凡是墨

地带五彩或三彩的,皆称黑彩。墨彩则是在白地上用淡墨绘彩。墨彩稀松平常,而黑

彩则价值昂贵,素三彩兼黑彩的,堪为绝品。五彩兼黑彩的,稍次。黑彩中莹亮光滑的,叫乌金。深黑色的茶叶末,名叫古铜。和古铜类似,但颜色更泛深紫色的,叫铁锈。花茄紫和深黑叫铁棕。整个器物涂满墨彩的,叫黑褐。以上都是黑彩、墨彩的变种。

白色最淡的,叫月白、鱼肚白;稍黄的叫牙白;稍闪红色的,叫虾肉;白地之上再涂

以粉料,再上釉汁的,称之为填白。

瓷器有款是从宋朝开始的。宋瓷款有“内府”,“政和年制”等。而钧窑器底所写的

数字,虽然不像后日瓷器底款一样有规律可循,然而依然可以把它看做是底款的一种。

元瓷中只有官窑有“枢府”二字款,其余民窑有款的很少,即便有字也不挂釉,只是

在器底随意划几笔就成,几乎在认识和不认识之间,也有划成花纹及辘轳纹的,但绝

对没有以年号为款的。

明代瓷器之款识叫前代进步许多,其书写方式大不相同,有凹雕款挂黑釉的,有印花的,有绘花的,有雕花的,最奇特的要属永乐窑,器底绘狮子滚绣球,球内藏款字特

别罕见。其次是嘉靖官窑底款,有写成环形的,也有在器物中心书写的都比较特别,

比较难以遇到。明瓷款识多为某某年造,用“制”字的极少。清代则大多用“制”字,用“造”字者反而少得多。说是“造”与“肇”同音,需避皇帝姓的原因。

题款位置以在底足内居中的最多,如果是高足,则在足内层靠边位置,或者足外侧靠

边位置,但都是横款。还有提写在腰部位置的,但也都是横款。据考证,横款书写方

式是从明朝中期开始有的,一直到清嘉庆年才出现其它款识。

下面我们以分代的方式来说一下清代的款字。

顺治时期开窑时间很短,瓷器很少,其款字均为楷书,其它不容易见到。

康熙朝款字比较多,现汇录如下:

单圈、双圈、无圈、栏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凸雕、凹雕、地挂白釉字,挂

黑釉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写蓝字、白地写红字、绿地写红字,楷字、篆书、半行楷、虞永兴体、宋椠(qiàn)体、欧王体,红紫色款、天青色款、湖水色款,沙底不

挂釉而凹雕天字、方栏内不可认之字、满文、回文、喇嘛文等。

以上都是文字款,此外还有图形款,如双圈秋叶、梅花、团龙、团鹤、团螭及各种花形、物形等,也有没写款的。

有写“开元年制”四字款的,是仿古铜器并仍用其原款的,另有一种写“景镇康熙年制”六字款的,是康熙时期的商品瓷。

雍正时期的书写方式较康熙时期要少,有六字双圈款、四字无边款、六字凹雕、四字

凹雕、六字单圈、双边正方形、双边长方形、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红字、白地蓝字、楷书、篆书、虞永兴体、宋椠体、图书款、方栏内不可认之字、满文、回文、喇嘛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亦有各种花形、物形等图形者,其种类大

抵与康窑相同。

款识用花形、物形的,以康雍两朝最多,是因为康雍两朝都有一段时间禁止在瓷器上

用款字,但时间都不长,后来又恢复了。这样的款识大多是出在这个时候。因明代官

窑器用花、物形款的被后世所追捧,所以才有了这种变通的方法。

康雍两朝仿明器多用原来的款,康熙瓷器写宣德,雍正多写成化,并不是要冒充它,

只是一种寄托款。

乾隆时期的款识又微有不同,计有六字双圈、六字单圈、六字无边栏、四字无边栏,

四字方边、双线正方形、凹雕地与字统挂一色釉、白地蓝字、白地红字、绿地红字、

绿地黑字、楷、篆书、欧王体、宋椠体、宋体书图书款、沙底不挂釉、凹雕满文、回文、喇嘛文、西洋文等各式文字款。此外有印花、团花等图样,也有没写款的。

嘉道以后,大多沿袭前朝制式,因此不另行赘述。

清代瓷器有写“大清年制”四字款的,是同光时期肃顺当朝时所制。当时肃顺权势滔天,有篡权的可能,督陶官想着如果肃顺将来做了皇帝好巴结他,遂故意用这样的款

来献媚。

清代瓷器的款有以堂名或斋名来命名的,大多都用楷书,这种瓷器大多是用来给帝王、亲贵、名仕或大官用的,下面分别说一下:

属于帝王的有:康熙时,有乾惕斋,中和堂,乾隆时,有静镜堂、养和堂、敬慎堂、

彩华堂、彩秀堂、古月轩等,都是内府的堂名款。属于亲贵的,康熙时有拙存斋、绍

闻堂,雍乾时,有敬畏堂、正谊书屋、东园、文石山房、瑶华道人、红荔山房、友棠

淡砚,书屋;乾嘉时,有宁静斋、宁晋斋、宁远斋、德诚斋;嘉道时,有慎德堂、植

本堂、行有恒堂、十砚斋、竹主人、文甫珍玩等,都是属于亲贵私用制品。另外,康熙时还有深珍藏; 乾嘉时有略园、荔庄、坦斋、明远堂、百一斋; 道光时,有听雨堂、惜阴堂等,在当时都比较有名,可惜到底谁做的不清楚,没法儿说出其来历。属于名

仕或者大官的,乾隆时有雅雨堂、卢雅雨故物也; 玉杯书屋,董蔗林所制也; 听松庐者,这些都是张南山监制的,跟他一起也比较出名的有宝啬斋、陈国治、王炳荣、李裕元等,这些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行家,因此有以姓名代款的。清朝末期有写“大雅斋”

三字的,是孝钦显皇后时期所烧造的瓷器,因不属于前面所说的几种身份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单独拿出来说说。

二、瓷器的作伪

瓷器的真假不像书画那么难确定。就好比甲做的画,但落的是乙的款,在书画界这样

也叫作伪。但瓷器不同,不能根据款识来区别真假,况且,早先的瓷器大多是没有款

识的。出自官窑的,固然是真品,但其他窑仿官窑,而作品上又没有款识,且作者又

没有故意说我这个是官窑的,这能算作伪吗?说起来明器虽然大多有款,但仿明器却

有很多没有款识的(这里说的是明仿明或清仿明,非现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瓷器的,大多按照明代制式书写款识,烧造者认为,即是模仿,那自然要与原本的样子尽

量相同,更不能作假,把本朝制作的瓷器说成是前朝的,虽然人家是模仿了前朝瓷器,但那是为了将好的器物传承并发扬广大,这样的瓷器能说是作伪吗?因此,瓷器的真

假不易确定,而且瓷器的烧在极难,既受限于地理位置,又受限于人工条件,并不是

谁都可以做的,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的。只因为瓷器的烧造需分工合作,经过许多

人的手才能烧成,因此造假极为不易。本篇所说的造假,专指作假以欺骗世人者,其

他不在这里赘述。现在讲讲一般作伪的方法。

瓷器造假的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假底,即将破碎的带款名瓷之底,从新安装到新瓷器

之上,再用铁锈将周圈痕迹抹去,然后将铁锈烤干,再抹上一层白蜡,这样一来,接

胎的痕迹就不见了。但这样的方法仅限于瓶罐之类,盘子碗这类东西就不能这样做了。而且,这种作假以康雍乾三朝且带款的居多。

辨别瓷器的新旧,第一眼要看有没有火光。火光大盛,那肯定是新作的,不用问也知道。因此,自古以来造假者都以除去火光为最重要的手段。新瓷必然明亮异常,年代

久远的,则温润似玉,两相对比一下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要想除去火光,手弄盘磨都行,只不过这种方法需时太长,造假的大多不这样干。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先用浆砣轻

轻摩擦,摩擦之后在器物上会留下细痕,用放大镜可以看到。然后用蘸了油的牛皮胶

砣摩擦,就可以磨平那些小的细痕,并使之看上去更润泽。这样乍看起来就跟真古玩

没多大区别了,如果只是从火光上观察,谁也看不出真假。

年代较近的好瓷器,经常有将底釉及款全部磨去,复窑重烧,并将年代近的款识重新

写成年代远的款识的作伪方法。如:将清末民初时期比较好的瓷器经过复烧后,将款

识写作清三代的方式来作伪。这种东西比较难判断,不是专业人士很难明辨真伪。且

虽经复烧,但底釉与器身其他地方颜色必然有所差别,所以制成之后必然要用汗手盘

弄几个月之后,就很难分辨了。

明代瓷器很多没有款,而且器底无釉,如果遇到如青瓷之类两件颜色比较相近的,就

将款识及底釉磨去,用来冒充明代瓷器。(译者注:后面还有一句“此事,盖私藏御器,为法律所不许,故设法磨去也。”但不清楚是什么意思。)

偶尔遇到有些微笑瑕疵的名器,在不重要的地方,将破损的地方洗刷干净之后,把原

来的釉磨去一点点,然后重新上釉吹烧,如果刚好破损处是在有花纹的地方,则补救

就更加容易了,只不过这种匠人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况且,就算朋友,也因为修补

一次其价格常在原来物品三分之一以上,所以这样做的不多。

宋代及宋以前的单色釉,因收藏不慎,或埋藏久远,经常有磨伤或掉釉的情况发生。

有些不良商贩,或游摊小贩仅用画片敷在破损的地方,很多买家贪便宜,无暇细看,

很容易上当。比这种好一点的,在画片的背面敷一层漆,不沾热水永远不知道这是个

残器。

名贵瓷器残缺的,如炉缺耳朵或足,瓶子破了瓶口或棱等,经常以旧补旧,再用一些

其他方法复烧,这样看起来就跟好的没什么区别了,如果用吹釉法来补的话,则补过

的地方就更加无迹可寻了!

瓷器的样式很多,单说瓶子这一种,就数不胜数。作假的就利用买家见识少的缺陷来

作伪。如长颈瓶,假如颈部以上发生破坏的情况,就将整个颈部完全磨去,改成短颈瓶,口沿处则用吹釉法复烧之后,看上去跟好的也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擅吹釉,则干

脆直接弄成涩口,当做有盖但盖以丢失的完品卖。最低级的就是直接用胶水之类的粘

上去,比如瓶罐缺个耳朵,佛像人物缺了手臂之类最为平常。如果不用力拿,基本上

很难发现是粘上去的。

宋代的时候有用铜器修补瓷器的方法,作伪者就利用这一点,将现代的瓷器把口沿打

碎或磨伤,再镶上铜圈,用以冒充古玩。因为很多名瓷如果发生破损,大多使用这种

方式来修复,所以,遇到这类修补过的瓷器要多加注意。

雍正以前有很多未施釉的涩胎。作伪的人把这些涩胎弄来重新补画。小件画花鸟,盘

碗则多绘过枝花卉,并用一些不常见的材料来作画,让人很难找到相似的东西来加以

考证。而且,西方人不喜欢白地,所以,数十年来,作伪者遇到有白地的好瓷器,必

定要添绘彩画,用来出售。其中有些画得好的,让人十分难以分辨。这样的作伪方式,行里叫做真坯假彩。意思是说瓷器是瓷器是老瓷器,但画工确是新画工。不过话又说

回来,如果真的画得特别好,也不应该因为它是假货而忽视它,因为它也有一定的收

藏价值。

瓷器作伪的方法比书画作伪要少,只因为瓷器的真假之分不在款识、形式、名称,而

在于实质。好的瓷器,就算是仿造的,也十分可贵。如果东西不好,就算是真的,也

不值钱。造假者其实并没有多大利润,因此都不太努力去学习造假的方式,因此,作

伪的事情也不太多(译者注:赵大师如果看到今日文玩市场的情形,当情何以堪?)。

三、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新旧、真假,本人不难辨认,但不入行的多受蒙蔽。因为他们并没有去仔细的

研究这个东西。各个朝代的瓷器,其式样、颜色、花纹及做工,都有其独特之处。每

一种都各有准则,凡是一朝的瓷器,其式样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颜色虽

各有深浅,但看上去就像一窑烧出来的;其款识虽各有不同,但不会偏离当时固有的

制式;其他一切都差不多;跟机器制作的比起来毫不逊色,甚至犹有过之。造假的人,无论怎么用心仿制,都绝难做到和真品一模一样,把真假两件东西放一起比较,相差

极为悬殊,如果能详细检查,就很容易判断。然而,瓷器鉴定和书画鉴定又稍有不同。书画作品如果能够确定某一部分是真迹,即可决定其全部为真品,瓷器则不然。有改

换旧底的,有改装口、耳的,有后绘加彩的,还有许多其他作伪的方法,必须整个检

查才能确定物品的真假,不能仅靠一个特征断真伪。

造假者中,以换旧底的最多。因为买家多数只注意款识的真假,甚至还有些认为款识

是真的那就肯定是真的,其他不必考量。这就使接胎成为了造假的良方。这种造假其

实不难识别,虽然在外观上不易察觉,但是如果用加了碱的水在器内进行刷洗,很容

易就会露出接口痕迹,况且,不管是釉色、式样、火光,跟真的比起来终究是有差距的,不可能瞒过所有人。

火光极亮的固然可以认为是新瓷,但也绝不能认为没有火光的瓷器就是真品。因为新

瓷在作伪者手中必然会用尽办法去除它的火光,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辨别之法,

就是用50—100倍放大镜去看,做旧的必然会留下痕迹。因为真品在悠久的岁月中,被人们所使用盘玩,必然会留下没有规律的痕迹,而做旧的痕迹则很有规律,或呈圆

弧形,或成直条状。

造假的人经常将年代较近的瓷器拿来磨去底釉和款识,用来充当年代久远的砂底瓷器,或者直接更改其款识,再进行复烧。因此鉴别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底釉的颜色跟器身

是否一致,款识之神势是否与该器融合。伪造者无论如何用心,也肯定会有破绽可循。

还有作伪者,遇到有微小瑕疵的旧瓷,就将有瑕疵处直接经过打磨复烧,再于磨损处

重新绘画,让人很难察觉。因此鉴别的时候如果遇到花纹不连续或任何不合理的地方,又或者颜色与其他地方有微笑差距的,则可直接判定为造假。虽然不能发现其他痕迹,也可以直接断定为仿品。

带有足或耳朵等容易碰碎部分的瓷器,鉴别时,一定要详细查看其连接处,因为这些

地方特别容易受伤,很多都是后补上去,在入窑复烧。如果采用吹釉法,则其痕迹就

更不易被人所察觉了,只能以釉的新旧以及火光的强弱来判断。

瓷器的式样一定要合理。遇到有不伦不类的,大多是已经损毁后重新烧造的臆造品。

鉴别时,特别要注意口沿部分。如果某种式样你没有见过,而口边颜色与其他部分不

太一致的话,大多就是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类造假大多是用普通的粘瓷胶直接粘上的,鉴别的时候不是特别困难,如果买到这种假货,不仅经济上受损失,还易惹人笑话,

不可不注意。

遇到嵌铜的瓷器,首先要看其铜的成分、做工及口沿之情形。只因有很多损坏的瓷器

用来冒充真品。

白地夹彩的瓷器务必详细查看其彩色与白地是否同样光泽。若白地质地温润,独独绘

画部分光泽较强,大多为真坯假彩之伪作。以前御窑厂或其他作坊做了很多涩胎作为

供品运到宫内,再由宫内的瓷器作坊添彩烧造,但通常不会精确计算,多有盈余。民

国后,这种涩胎瓷器很多都流向民间,因此,此类作假很多,要特别注意。

修补的瓷器,如果能从表面上发觉端倪固为上策。如果不能,则需要从指尖叩击其器

身之声音上进行判断。完整无暇的瓷器,其声音清脆悠长;修补的瓷器沙哑短绌。在

分辨新旧时也可藉此判断。老瓷器声音必然清脆,而新瓷器听上去声音就比较糠、散

且声音更长。专业人士闭上眼睛听一听,就可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宋元以上的瓷器,其釉水和颜色比较难鉴别,不过尽管如此,各个窑厂也有其特殊之

优点,如果能对其特点有相当的认识,就不难分辨真伪。现将各3名窑瓷器的特点列

述如下:

古代名窑,如越州秘色瓷,今天已经见不到了,只空留下一个名词,另今人羡煞。柴窑,虽少而难得,然以前故宫尚有。所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肯定不

会是胡说的。其釉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良,颜色迥异,为各类名器之首。

定窑有南北之分,带有竹丝刷纹的(译者注: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

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叫北定,以政和、宣和年间所烧的瓷器最好;带有颜色的,为南定。北定比南定要好。定窑瓷器瓷土细腻,有光泽,常见装饰手法有凸花、

画花、印花、绣花、划花等多种;大多为牡丹、萱草、龙凤等样式,做工精巧,其中

又以画花做得最好,但素器也颇为俊美,以颜色洁白,釉质滋润,白胎上釉,挂泪痕

的最佳;质地稍粗并带黄且间或夹杂紫色的叫紫定;黑色的叫黑定;都不是特别珍贵。汝窑,淡青色,相传其釉中掺有玛瑙粉末,颜色较哥窑略深,微带黄色,更接近卵白,釉汁特别浓厚。如果上面有棕眼且棕眼的痕迹看起来像蟹爪的就是真的,底部有芝麻钉,不管是瓷土或釉质都较官窑更加滋润,薄胎的更加难得。官窑,青色中带粉红,

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都是官窑器的特征。哥窑,色青,浓淡不一,胎土较细,足亦为铁足,表面很多开片纹,俗称百圾碎,釉水纯净的最好。龙泉窑,胎土细腻,胎质厚重,颜色青翠,好的龙泉可与官、哥两窑争艳,但没有开片纹和紫口铁足。钧窑,都是五色器,有兔毛纹,红若胭脂或朱砂一样的钧窑最好,青翠、紫黑的稍次。纯色露胎的也行,最好底部有数字编号。器身青丝错杂并带有泪痕的都比较不错。唯

独釉色不匀,俗名茄红紫、猪肝红、鼻涕釉的不算稀奇。

这几大名窑一直到明代时烧造的东西都非常不错,清朝康乾两朝仿制的也还算精美,

可惜与明代的相比仍觉小巫见大巫。至于赝品,无论如何精心仿制,终究与真品有天

壤之别。现将各朝代烧造的名窑瓷器用彩特点简述如下:

明朝白地瓷器都略微发青,釉汁浓厚,其光泽犹如古玉,润泽细腻。到清康熙时期,

就出现深浅不同的现象。主要有纯白地、浆白地、青花白地三种。白地瓷器比之明朝

时期生产的白地瓷器更白,比起乾隆时期略黄,那种白更接近于象牙白。五彩器一般

采用白地居多,浆白地白如米浆,因此也叫米汤娇,白地微黄,跟宋朝时期的粉定那

种白差不多,但不如粉定那么透和细腻。纯白瓷器一般采用这种地子,青花白地,白

中略发青,白地青花的白,多为这种白地。赝品其白地多半不够润泽莹亮,且对光看,均有棕眼,宛如人身上的汗毛孔,其釉汁不够纯净,胎也比较糠。

明代瓷器的绿色比较艳,更接近翠油绿。康熙时期的绿釉瓷器,其釉透亮,跟祖母绿

的颜色差不多。一直到乾隆时期,其釉虽然跟康熙时期差不多,但绿色略淡,微有发黄。仿造的绿地瓷器,釉厚的那颜色必然偏黑,釉薄则颜色偏淡,或发黄、或发黑,

绝不适中,只因新仿瓷器所用的釉料为现代化学制品,无法达到矿物料的颜色。因此,凡是赝品,一般在出售之前要先去火光,且釉汁也必然含混不清。

明代红色瓷器,颜色红中泛紫,犹如熟透将烂的大枣,然而到了康熙时期,那种红则

变得娇艳欲滴,跟正熟的大枣雷同。到了乾隆时期的红色,又变得柔润莹亮且清澈,

犹如刚熟的枣子。但不管那种红,其红上均有光亮,这是由里及表的天然光。而新仿

之红色,或发黄、或发黑,虽然也比较亮,但那种亮一看就知道是人造的。其方法各

有差别,有将新瓷烤热,再上薄薄的一层白蜡的,有直接用油皮砣进行轻轻打磨的,

还有直接用药水抛光的。真器之光,是由釉里透出来的,因所用材料多是珍贵矿物质,仿造者限于方法和成本原因,无法仿造,因此就采用这些人为抛光的方法,但如果仔

细查看,真假依然还是有所区别的。

明代的黄色瓷器,有的好似金珀的黄,有的好似松香的黄。松香黄后世尚能仿造,但

如果要仿造金珀黄就比较困难了。康熙时期的黄是金珀黄,但颜色略淡。到雍正时期

发明了浆黄料釉,跟鱼子黄差不多。乾隆的黄跟康熙差不多。仿造的黄色,或发绿、

或发红,釉汁也含混不清,不透,与真品有天壤之别。

明中期以前的紫完全是葡萄紫,一直到明末康熙时期才出现了茄皮紫,但比真正的茄

子皮颜色略淡,比煮熟的茄子皮又要稍微重一些,并非绝对一样,但都是玻璃釉。到

雍正时期,才开始有紫色粉彩料釉,即将制作粉彩的料釉微调成偏紫色。然而,从雍

正到乾隆,虽然偶尔有茄皮紫釉,但其颜色发黑,釉料比较薄且浑浊。仿造的茄皮紫,釉薄则色淡,釉厚则色混,且颜色不纯,要不就发红,要不就发黑,显然是通过几种

颜色调配而来,跟真品比较起来,却有差别。

明代蓝色瓷器,类似靛蓝,而且釉不怎么透亮。到康熙时期,其釉才开始向透亮且莹

润方向发展,跟明代比起来更加鲜艳明亮。但康熙一朝的蓝色,前后却都有差距,共

分三个阶段:康熙初年的蓝色略微发黑,中期闪绿,因此也叫翠蓝。到了末年又开始

闪红。乾隆时期的蓝,泛灰白,间或微有发黑,翠蓝之色到这里已经很难再见到了。

仿造的蓝,不是偏黑就是偏红,且颜色浮于表面,不能深入釉内。明代之蓝色,即可。一直到康熙时期,虽然也不能深入胎地,但也能深入釉中。嘉道时期的蓝色和仿造者

的蓝色多是半入釉,就好像抹在釉上一样,因此,均比较浮。

乾隆以前的玻璃釉,虽大多都透如玻璃,但跟金泊、紫晶、祖母绿(译者注:这里所

说的并非是这些实物,而是此类颜色的瓷器。)等比起来,终究还是有些浑浊。虽说

是透如玻璃,但跟玻璃其实还是有些差距的。赝品,无论釉厚釉薄,虽然也偶然会出

现像玻璃一样不错的仿制品,却很难呈现混融之气(译者注:混融之气,说的其实是

自身对釉质及瓷器本身的一种个人感受,无法用语言解释。像此类词语,在瓷器鉴定

中经常出现,且非常之多,需学习者根据自身体会加以实践。),与真品大相径庭。

粉彩之色不同,是因施彩的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康雍时期的粉彩,是将粉彩配成之后,直接施在器物上,其颜色就好比在藕粉中加点儿红色,再用开水冲熟,然后直接作画。唯独雍正时期,虽然方法跟康熙时期相同,但他的釉汁略混。到了乾隆时期,施彩的

方法又不同了,先上一层白粉釉,再用粉红色的水点在白釉上,得费两次功夫。嘉道

之后,就开始用笔沾红色直接刷到白粉釉上,因此,其颜色较浅且发紫。至于仿雍正

时期粉彩瓷器,虽做法相同,但受限于原料,因此其颜色发紫或呈黑红,釉也比较混。

雍正时期的瓜皮绿,颜色娇嫩,就好像春天的柳枝,秋天的葱。乾隆时期跟雍正差不多,只是颜色稍微深一点。釉汁都比较滋润光亮,开片也比较细,纹理不发黑。仿品

多数粗糙而且不滋润,绿色接近于黑,火光也比较强。真正的鱼子黄,是干黄釉,都

比较滋润,有开片,纹理也不发黑。赝品颜色较淡,较灰,或发绿,或发青,那种亮

也是火光亮,而不是釉汁本身的光亮。

康熙初年的蓝料,釉汁通透犹如玻璃,颜色跟深色的蓝宝石差不多。到了康熙末年,

又发明了一种磁料蓝釉,是将蓝色加入瓷粉内,再用油调和而成,即堆料款所用的颜色,因此,其釉汁细腻滋润。仿造的玻璃蓝,其不仅釉薄,颜色也较淡,近看较蓝,

远看又偏灰,有些甚至发黑。而且,仿造的蓝色,釉质较粗,釉中多有空泡,颜色发黑,不像真品那么鲜艳油润。

豇豆红,老豇豆红瓷器釉厚且滋润,釉内多有白珠,就像水滴落到釉里面一样,但跟

釉色又不相混淆。绿斑细腻滋润,其颜色是由釉中泛出来的。赝品釉质薄且粗糙,绿

斑呈正绿且大块或者绿斑发黑。

老胭脂水瓷器,其釉色偏暗但比较滋润,红中略带紫色,跟月季花的颜色略有相似。

仿品的釉色,微泛焦色,且较之真品更加明亮,整体看上去要不发黄,或者发粉红色,不像真品,发出柔润的亮光。

从康熙到乾隆,无论天青、天蓝,其优质都比较厚而且莹润,其间虽然略有变化,然

而大致还是相同的。真品的釉色,好比将蓝色加入藕粉,并用开水冲熟之后的样子,

然后抹于器物之上,整器虽有深浅的差别,然而其丰润确是整体如一的。仿品的釉质,浑浊粗糙,没有真品的丰润,想要做到像鱼脑一样混融根本不可能。

上述鉴别的方法,如果能悉心学习,加以领会,对于鉴定瓷器的真假就能有几分把握。但瓷器的可贵在于即真且精。真品未必就是精品,真而不精,其实也没什么价值。另外,遇到有瑕疵的精品,就要看瑕疵对整器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些瑕疵本身就是艺

术创作的一部分,就好比哥窑。有些东西,有瑕疵就是劣品,而有些东西,即便有瑕

疵也可以看做整器,到底什么才是瑕疵,什么是艺术创作,鉴定者不可不知。

有些瑕疵无关紧要,如缩釉、短釉、粘釉、麻癞等。什么叫缩釉?缩釉就是指瓷器入

窑的时候,窑温突然升高,釉汁出现紧缩至胎骨的现象。短釉就是挂釉不到底足。这

样的上釉法,容易造成上釉不均匀,因此容易成为短釉的弊病,而短釉本身却不能称

之为瑕疵。两件釉汁还没有干的器物偶然碰触,拿开之后碰触到的地方呈现的现象叫

粘釉。麻癞,即瓷器入窑时,器身上偶然沾染上火炭,釉汁稍缩成堆垛形状,就像麻

癞一样。这几种瑕疵在宋元时期名窑瓷器上经常出现,且因为正是因为这些瑕疵而佐

证了它们的真伪,因此,这些都不能称之为瑕疵。

有小的瑕疵,不影响整体的情况有窑缝、冷纹、惊纹、爪纹。所谓窑缝,是指制作器

坯的瓷土弄得稍微干了些,被猛火一烧,即出现短缝的现象。冷纹是指瓷器出窑时被

冷风激了一下,导致微裂,但没有影响其他地方的现象。所谓惊纹,专指薄胎瓷烧成

之后偶然碰到,力使得稍微大了些,导致器物内部出现微痕,但表面没有损伤的现象。爪纹是指器物有裂痕,形状像爪子一样。这些瑕疵对整器的影响极低,基本无伤大雅。

什么是真正的瑕疵?串烟、伤釉、崩釉、暴釉、冲口、毛边、磕碰都算。串烟是指瓷

器还正在烧呢,忽然被浓烟侵袭,形成像泼墨或是成熟的果子一样的形状,遇到这样

的东西,要看串烟的部位浓淡和大小来定。伤釉是指器物用久了,经常摩擦,导致表

面有很多细如牛毛的细纹,使瓷器色泽变得枯暗的现象。崩釉大多出现在硬彩一类的

瓷器上,因时间久远,导致彩釉剥离,胎釉脱离的现象。暴釉是指釉质凸起,就好像

水泡一样,只因上釉的时候不均匀,大火一烧就成这样。遇到这样的东西,要看瓷器

本身地位,以及伤处多少来判断。冲口是指瓷器口沿部因冲撞导致口部微裂成直缝形。毛边、磕碰都是之瓷器口边沿有微小伤损的现象。如果伤处微小,摸上去有棱的,叫

毛边,伤处较多,且缺少胎骨,但边际还没有露出棱角的,叫磕碰。碰到这样的,要

看伤处多寡来定其价值。

唐寅《落花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唐寅《落花诗》 1、风雨突至的愤慨 《落花诗》的许多篇章即展现了风雨对美丽和生命活力的摧残,融入了诗人的极大愤慨,诗中风雨意象频繁出现,象征着恶劣的外部环境:“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饶风雨葬西施。”“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可怜窗外风鸣树,辜负尊前月满轩。”“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落花诗》第二首: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流。倾盆恠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愁。 2、悲怆沉郁的生命感伤 春风百五尽须臾,花事飘零剩有无。新酒快倾杯上绿,衰颜已改镜中朱。 绝缨不见偷香椽,堕溷翻成逐臭夫。身渐衰颓类如此,树和泪眼合同枯。 光阴易逝、年华易老,诗人对此有无限的感慨。较之《白发诗》的“怆然百感兴”,《落花诗》更添了几分英雄落寞的暮气。

诗中多处暗示了自己痛苦的遭遇:“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无疑是其经历的写照;而“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等句则借“落花”之意象,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世俗的认同,社会的承认,需要掌声。而现实的无奈带给他的是无法排遣的寂寞心境。“烧灯坐尽千金夜,对酒空思一点红”;“长洲日暮生芳草,销尽江淹黯黯魂”;“满堂欢笑强相陪,别有愁肠日几回”;“恻恻凄凄忧自惔,花枝零落鬓丝添”, 3、颓放与自由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这里流露出某种自我调侃的情绪,颓放中洋溢着对个性自由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 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 仅用十日,最用2日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 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学》全文及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9【原文】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落花诗点评

岁月无情人有情落花不落传千古 一、落花人 花开花落。得意之时如桃花绽放,落魄之时飘零落寂!恰如唐寅的人生路。唐寅,明中期诗书画三绝的江南艺术家。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不料明弘治十二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而归家。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妻子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他落魄之极,其“胸中块垒郁勃之气,无由自泄,假诸风云月露以泄之”。 花神相伴迷佛门。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俨然是一位与自然相 伴的桃花园主人。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 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 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最终落花飘零水东流,桃花有情伴终老。 二、落花情 唐寅的和作七律《落花诗》,诗书益彰,华美感 伤,首首抒怀,“柔情绰态,如泣如诉”,情作线亦 成珠,晶莹剔透,光耀千古,是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

“春尽愁中与病中,花枝遭雨又遭风”,“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哀伤如雾霾,一种英雄落寞的暮气滋润着江南的朵朵“落花”。落花诗看似伤春,实则自摅其才情。诗中惜花怜花叹花的万千感慨“伤”字当头,知己难觅和友人别离,华年易逝又真情退去,身老体衰兼怀才不遇,瞬间高歌却无以报国……感伤抑郁,真情累牍,千重重雾障障,不见光明不能释怀。遭遇误解,他只能以诗真实地袒露自己内心的隐秘情感,让世人看到自己的任情狂放和洒脱背后的巨大不平。才情多悟得,罹后有新知,人生无常,心中了了,当超脱旷达,而这恰又是不能超脱的呼告! 三、落花韵 《落花诗册》结字萧散疏朗、斜中求正、向背得宜、外廊方正;用笔虚实相生、方圆互见、粗细相称、笔势回环、洒脱随意。用笔结 体皆为上品,流动有深意,娴熟有余韵。举例如下:上有天下 有地,凡事必须敬,人卑微如拜到脚下的微尘,当如“神”;波光潋 滟中水流,外柔中刚破空来,当如“水”;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身居寒宫如美娥,当如“月”;眉开眼笑尽欢颜,泪落 东吴不言愁,当如“笑”;月当空太阳升,雾霭沉沉上朝 早,当如“朝”;北斗悬空定南北,耸立若山身下虚, 当如“北斗”星空闪;大道两旁翠荫生,潺潺流水罅 隙涌,当如“绿”;展翅欲飞送吉祥,负重前行亦如轻,当如“凤”。 不难发现,《落花诗》结体用笔具晋人韵味,疏放蕴精致,流美

落花双璧照史册

落花双璧照史册 落花双璧照史册 ——唐伯虎与梁晗曦《落花诗》之对比 樊兴国 一·古今才子才女——有趣的同题诗赛 赫赫有名的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落花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落花最宏大优美的一组诗作。 唐寅(1470~1523年),苏州人。字伯虎,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比曹雪芹早两個半世紀的唐伯虎,因被受賄案牵连,落拓江

湖,筑室桃花庵,诗酒放浪,写过不少以落花为主题的诗篇。唐寅的落花诗为和作。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春,沈周撰写落花诗七律十首,除唐寅外,文徵明、徐祯卿等皆有和诗。 唐伯虎之后490年的今天,在这大白话和现代诗统治文坛诗坛的今天,竟然有个年轻女子用七言律诗步韵唐伯虎的30 首《落花诗》,这不能不令人惊叹。这女子是谁,她的芳名叫梁晗曦。 梁晗曦,创作颇丰,现代诗和古体诗词无不涉及,文集诗集不断问世。特别是七言律诗,以“救救美人鱼”为名,从《诗中国》、《中华诗人》等网络诗坛一路赛来,喝彩连连,掌声不断,赢得了“当代才女”的美名。为了飞得高远,便跟古人竞技:《次韵红楼梦菊花诗》12首《莲花诗》七律;次韵清人黄仲则《绮怀》16首七律等,后来看上家喻户晓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落花诗》30首七律,便上演一场明代才子和当代才女的“同题诗赛”,一场诗坛高手别开生面的心智和才气地比拼。结果如何,请看笔者评析。 二·佳词丽句,妙语如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总体来看,唐伯虎和梁晗曦的《落花诗》主要思想感情都有共同之处,且表现深刻,感人肺腑。 1·叹花开花落,时光易逝,青春难再,佳人命薄 唐伯虎《落花诗》佳句: 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第2首) 纵使金钱堆北斗,难逃风雨葬西施。(第4首) 国色自来皆命薄,桃红又见一年春。(第6首) 红颜春树今非昨,青草空埋土一丘。(第13首)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第15 首) 名薄错抛倾国色,缘轻不遇买金人。(第20首)

大学英语课文翻译

Unit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经济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互联网经济,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以推动互联网与医疗、交通、教育、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结合。这将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发展潜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必将与更多传统行业进一步融合,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hot issue. As represented by the promising E-commerce, the Internet economy has become a strong driving for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ur governmen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developing the I nternet economy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Plus”, aiming to integrate the Internet with other industries, such as health care,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finance, and public service. This will create great potential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conom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et Plus” strategy, the Internet is certain to be integrated with mor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help build “the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唐伯虎诗词作品

诗词作品 《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谁共论? 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醉诗》 碧桃花树下,大脚墨婆浪,未说铜钱起,先铺芦席床。 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 《绝笔》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 唐寅诗词 问,只当飘流在异乡。 《题落霞孤骛图》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叹世》之二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感怀》 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 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诗赠宁王》 信口吟成四韵诗,自家计较说和谁?白头也好簪花朵,明月难将照酒厄。 得一日闲无量福,作千年调笑人痴;是非满日纷纷事,问我如何总不知? 《怅怅词》 怅怅莫怪少时年,百丈游丝易惹牵。何岁逢春不惆怅?何处逢情不可怜? 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梦中烟,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 老后思量应不悔,衲衣持盏院门前。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 唐寅祠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臵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 上九,亢龙有悔。 (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

大学全文及译文(参考文章)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

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

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

【内容提要】落花”主题,乃是中国古代咏物诗的重要品类。明代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无疑自标一格。他们的作品缘情尚趣、不计工拙,真率地抒发自我情感,既摆脱了白居易、李商隐写作范式的影响,拓展了该主题写作的内容和手法,又表现出与同时的“格调派”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明中叶诗界多样共生、复线发展的特征;不仅在明代诗坛,而且在中国古代咏物诗史中,均具有不能忽视的价值。【关键词】沈周唐寅落花组诗价值 弘治十七年春,七十八岁的沈周赋《落花》诗十首;自此以后,其弟子、友人纷起倡和。一时间,吟咏落花,令吴门诗坛热闹非常①。最终,堪称吴门文苑领军人物的沈周、唐寅皆写成七律三十首,数量之多,非他人可比;在此项文事中,无疑最为引入瞩目②。所谓“落花”主题,乃是中国古代咏物诗中的重要品类。无论唐之白居易、李商隐、韩偓,还是宋之宋庠、宋祁,皆有佳篇传世。不过像沈周、唐寅这样的大规模写作,似乎并不多见。我们不由得提出疑问:沈、唐这些作品,在写作上表现出哪些特点?与前人名篇相比,体现出哪些异同?而此种写作所表现出的审美旨趣和创作风貌,又在诗史流程及其特定时代中有何意义?尝试解答这几个问题,也就构成了本文的主旨。一在三十首《落花》诗的最后一篇,沈周写道:盛时忽忽到衰时,一一芳枝变丑枝。感旧最关前度客,怆亡休唱后庭词。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莫怪留连三十咏,老夫伤处少人知。不难看出,诗中的情感,是颇为曲折的。一方面,沈周写得出“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这便是故作达观之语,承认死生循环乃生命世界不可违抗的规律;而另一方面,他终归以“莫怪留连三十咏,老夫伤处少人知”收束全篇,可见至少在这首诗中,伤感战胜了豁达。而此篇又似乎是有给整个三十首作总结、定基调的意味。如此收束,恐怕便是多少要将整个组诗的主旨引到伤时叹逝、怜香惜玉上了。应该承认,在沈周的组诗中,表达这种感伤情绪,的确是主题之一。细加分析,此种表达,对于他来说,实有两种途径。其一便是借吟咏落花散乱飘零的形态而生发出对“美好事物难久存”的叹息。落花在这里,自然不仅仅是物象,更是美丽而脆弱之生命的象征:芳华别我漫匆匆,已信难留留亦空。万物死生宁离土,一场恩怨本同风。株连晓树成愁绿,波及烟江有倖红。漠漠香魂无点断,数声啼鸟夕阳中。而另外一种途径,便是在诗中将自然物之永恒有序与人生的变幻无常对比写出。如此下笔,便是把落花之“落”看作自然生命周而复始循环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样,“落”便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给下一次新生做好准备。可是,与自然之物的生生不息相反,人的生命流程,却是一去不回的。有此比照,诗人就将对容颜易老、青春难留的感叹,更刺目地表现出来了:芳菲死日是生时,李妹桃娘尽欲儿。人散酒阑春亦去,红消绿长物无私。青山可惜文章丧,黄土何堪锦绣施。空记少年簪舞处,飘零今已鬓如丝。然而,沈周的洋洋三十章落花诗,其内蕴仅在于此吗?如果这全部作品皆不过是咏叹“感伤”二字,则对它们,读者恐怕也就再无详析的必要。事实并非这样,沈周的这组作品,实还有更值得玩味之处。细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沈周以“老夫伤处有谁知”收束组诗,可他在具体的吟咏中,却常常自然地流露出另外一种意识,那便是随顺自然、委运观化。前引组诗末篇中的“春如不谢春无度,天使长开天亦私”,最终被伤感吞没;不过在组诗的其他地方,此种开通、豁达的念头,是随处可见的。它们的时时出现,其实冲淡了前几篇作品制造的浓重感伤,从而也就调节了整个组诗的气氛,令其面貌不再单一了。我们先看此首:香车宝马少追陪,红白纷纷又一回。昨日不知今日异,开时便有落时催。只从个里观生灭,再转年头证去来。老子与渠忘未得,残红收拾掌中杯。相比前面引过的几篇作品,此诗的伤感,就远不是那么浓重。“只从个里观生灭”中的一个“观”字,清楚地拉开了吟咏者与物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此处,“落花”不再与诗人主体情感紧密地相系,而更近于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在这样一个整体语境中,所谓“昨日不知今日异,开时便有落时催”,也就更近于一种对生命循环过程的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图文稿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全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易经全文及白话翻译 第一卦:《乾卦》 乾:元,亨,利,贞。 (译)《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贞正。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象辞》说: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初九,潜龙勿用。 (译)初九,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象辞》说:龙象征阳。'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此爻位置最低,阳气不能散发出来的缘故。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九二,龙已出现在地上,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译)《象辞》说:'龙已出现在地上',犹如阳光普照,天下人普遍得到恩惠。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九三,君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译)《象辞》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因为要避免出

现反复,不敢有丝毫大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译)《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九五,龙飞上了高空,利于出现德高势隆的大人物。《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译)《象辞》说:'龙飞上了高空',象征德高势隆的大人物一定会有所作为。上九,亢龙有悔。(译)上九,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译)《象辞》说'龙飞到了过高的地方,必将会后悔',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了尽头,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译)《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第二卦:《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译)《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象辞>>说:坤象征大地,君子应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初六,履霜,坚冰至。(译)初六,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译)《象辞》说:'脚踏上了霜,气候变冷,冰

大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 唐伯虎——《桃花庵歌》诗词赏析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作者简介】唐寅,唐伯虎,才气放,武夷游,洞庭荡;称才子,风流样,隐苏州,装颠狂。传画艺,名声响,孤骜图,意清朗;松声图,雄伟壮,松与泉,合声唱。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悠闲的生活。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赏析】: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名天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将车马权贵视如尘土,将酒盏花枝分者奉为天人,自有傲骨。疯颠也好,痴狂也罢,花间独坐自饮自斟,自有风流。关于这首诗的赏析还是与唐伯虎的个人背景相关。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唐伯虎这个名字称

《大学》全文及解释

《大学》全文及解释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于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5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6【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7【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像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 8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译文】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人生本来的)的品德,在于亲厚百姓,在于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而后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而后能够心静(志向专一,心无旁骛);心静下来而后能够身心俱安(不为外物所牵累、所转移);身心俱安而后能够慎思明辨;慎思明辨而后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和始终的道理(有纲目,有步骤,有层次,有递进,有因果),就接近了(人、物、事的)自然规律。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想要治理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德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德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明辨事理;明辨事理的途径在于探究万事万物。 对万事万物探究之后,就能明辨事理;明辨事理之后,意念就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就能端正;心端正之后,德性就得到修养;德性得到修养之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之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之后,就能管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上自天子,下至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德性为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却想把家庭、国家、天下都治理好,那是不可能的。心想厚待而实际薄待,心想薄待而实际厚待,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有人都不会违背自己的内心,其做任何事情都是受内心的支配。诚于善则行善,诚于恶则行恶)。 【原文】

digao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命的悲歌——唐寅《落花诗》赏析 盛敏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唐寅的三十首《落花诗》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记录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挣扎与奋进的过程。该组诗是对知己友人的唱和,它真实地袒露诗人内心的隐秘情感,隐隐传出梦醒之后的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孤独和哀伤。《落花诗》与《葬花吟》情绪格调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传递了某种共同的时代精神。唐寅的人生追求渗透了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更让世人看到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江南才子对传统人生道路的怀疑与否定,对新的价值实现的个性追求,在中国历史上率先实现了文人的真正自由。关键词:唐寅《落花诗》感伤颓放与自由 [正文] 唐寅,明代中后期江南极具个性的文学家,兼擅书画。惜其流传下来的诗文作品不多,七律《落花诗》三十首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传世经典。唐寅对自己所作的落花诗十分喜爱,曾多次书写,诗与书相得益彰,带给世人一份华美的感伤。 《艺圃撷馀》有云: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恸哭。至花落,遣小僮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寅和沈石田韵三十首。1 沈石田即沈周,苏州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唐寅的老师。明弘治十七年(1504)春,沈周丧子,作落花诗七律十首,唐寅葬花而想起此诗,唱和了三十首。唐寅在自跋中说:“石田先生尝咏落花十篇,人情物态,曲尽无遗,而用意炼语,超越前辈……间以示予,读之累日,不能释手。顾予方被翳林樾,自付陈朽载。瞻飞英辞条,委厕有不撄怀者哉.勉步后尘,政不自知其丑也。”2于暇日书之,并附有小图。在这段话中,诗人回首往事,仍有一种酸涩的情绪挥之不去,可见其书写落花诗时的复杂情感。各种唐寅的诗文集刻本都收录了《落花诗》,但根据 1《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附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2《落花诗》,辽宁博物馆藏本

最新《大学》原文和翻译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

唐伯虎的诗

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般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 言怀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警世 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褔悠悠。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花下酌酒歌 九十春光一掷梭。花前酌酒唱高歌。枝上花开能几日。世上人生能几何。 好花难种不长开。少年易过不重来。人生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 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题画师周东村之郊秋图 鲤鱼风急系轻舟,两岸寒山宿雨收;一抹斜阳归雁尽,白萍红蓼野塘秋。 伯虎扮乞儿,作诗骗酒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伤内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扰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 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题沈石田壑舟图 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窗榻类画舫,山水清且嘉。 流水诗 浅浅水,长悠悠,来无尽,去无休。曲曲折折向东流,山山岭岭难阻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