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13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物质不但可以发生固态、液态间的相互转化,液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还可以发生固态、气态间的相互转化。总之一切物质都可发生状态变化。

二、复习过程

(5).升华:

升华现象:

①加热碘,可以看到有紫红色的碘蒸气出现。

②衣柜中防虫用的樟脑片,会慢慢变小,最后不见了。

③冬天,湿衣服放在户外会结冰,但最后也会晾干。(冰升华成水蒸气)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6).凝华:

凝华现象:

①霜和雪的形成(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

②冬天看到树上的“雾凇”

③冬天,外界温度极低,窗户内侧可看见“冰花”(室内水蒸气凝华)

凝华放热:略

附录:①电冰箱原理:利用制冷剂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②南极地区以冰雪为水源。先将冰雪放入壶中加热熔化成水,至水沸腾,可看到

汽化出的水蒸气在壶嘴上方液化成雾状小水珠,俗称“白气”。

③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钨丝受热,发生升华现象,由固态变为气态;钨丝冷却,钨蒸气又在灯泡内壁上凝华。

④干冰“人工降雨”:干冰进入云层升华成气体,从周围吸收大量热量,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高空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熔化成雨滴落到地面上。

例题1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例题2下列对自然现象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早春黄河中渐渐消融的冰凌——熔化

B.夏天的清晨草坪上附着的露水——液化

C.深秋的霜冻——凝华

D.冬天空中飘落的雪花——凝

例题3雨、露、霜、冰都是自然界中水的“化身”,其中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是()

A.雨

B.露

C.霜

D.冰

三、堂上练习

四、教学反思

九年级物理《物态变化》中考总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章节复习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 掌握物态变化的规律及特点。 3. 掌握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现象及它们的吸、放热问题。 4. 掌握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应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知识框架;明确熔化、汽化与液化是中考物理中的高频考点; 难点: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1、 温 度 (1)温度的定义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①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②规定 0 ℃是指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是指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沸水的温度 2、 温 度 计 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 ②测量范围 0~100 ℃ ;分度值1℃ ③内装液体 煤油或水银 ④使用前要观察 量程 和 分度值 ⑤使用方法: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中、等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实验 室温度计 结构上 有无缩口(弯管) 量程与分度值0~100℃与35~42℃),1℃与0.1℃ 使用上 可否取出读数,是否需要甩动 (3)体温计 ①结构 玻璃泡、圆柱体、刻度线、缩口(弯管) ②测量范围 35℃~42℃ ;分度值0.1℃ ③内装液体 水银 ④与实验室温度 计的不同之处 (4)水银温度计的优点 水银的比热容小,测量的精确度高 (5)酒精温度计的优点 凝固点低,适合寒冷地区使用 (1)工作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3、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由固态到液态;凝固由液态到固态 (2)固体的分类 (3)晶体 (4 )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晶体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常见的非晶体糖、沥青、蜡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熔化规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凝固规律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熔化规律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凝固规律凝固时,继续放热,温度降低 4、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是指由液态到气态,汽化要吸热 ②两种方式 (1)汽化 特点: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影响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的快慢 液体蒸发时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特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蒸发 ①液化是指由气态到液态,液化要放热 ②两种方法 (2)液化冷却 加压 (1 (2 5、升华和凝华 6、自然界的水①冰的形成凝固;②霜的形成凝华; ③露的形成液化;④雪的形成凝华; ⑤雾的形成液化;⑥雹的形成凝固; 基础型练习题:课件上边讲边练教学后记: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总复习讲义、教案

2018年人教版初中物理中考物理 总复习讲义、教案 (全册) 第一讲、机械运动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考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米尺、皮卷尺、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00 m;1 dm=0.1m;1 cm=10-2m;1 mm=10-3m;1μm =10-6m;1 nm =10-9m 常考的物理长度估测 课桌的高度约0.75 m,物理课本的宽度约18 cm,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为20~30 cm,一支铅笔长度约20 cm, 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1.5 m,教室每层楼高约3 m,一张纸的厚度约0.1 mm (3)测量:要做到四会;会放(刻度尺与被测长度平行);会看(视线与尺面垂直); 会读(数据包括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单位);会使用磨损刻度尺进行测量。 特殊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用积累法测微小长度,比如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用尺规配合法测硬币直径、乒乓球直径、圆锥体高度;用化曲为直(棉线)法测量地图上铁路长度、圆的周长;用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秒表、手表等。 (2)单位:国际主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小时(h)分(min)等。 1h= 60 min= 360 s. (3)测量:累积法估测时间,比如测脉搏跳一次的时间:先用秒表测脉搏跳若干次所花的时间,再用时间除以次数得到脉搏跳一次所花的时间。 常考的时间估测 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0.4 s;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 s;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5 s;脉搏1 min内跳动的次数约75次. 考点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不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案例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能描述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 (3)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难点:(1)区分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3 教学过程 师:我们今天这一堂课一起来复习第二章《物态变化》. 教师同时板书:物态变化 师:下面请同学们熟读课本第二章有关知识点.

学生熟读、熟记课本上的相关知识点. 师:物质有哪三种状态? 生:固态、液态、气态. 师:什么是物态变化? 生: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 师:什么是温度? 生: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师:0 ℃和100 ℃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生: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 ℃. 师:实验室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 生:温度计. 师: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生:根据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师: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有哪些? 生:选、放、读、记. 师:哪位同学能说的具体点吗? 生: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

1-5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

第五节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体会物理与社会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②通过引导学生检索资料,调查研究,使学生学习文献探究和调查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自然界水三态的循环的学习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境保护意识和节水意识。 ②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难点]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高压锅电冰箱的工作过程. 三、导入新课 高压锅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炊具,利用它可以将被蒸煮的食物加热到100℃以上,所以食物容易被煮熟. 电冰箱也是家庭厨房中必不可少的.那么它们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学完本节后,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四、教学过程: 1.自然界中的云、雨、雪、雾、霜等现象,都是水的物态变化形成的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霜是地表面的水蒸气在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条件下直接凝华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2.地球上水的循环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欧姆定律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欧姆定律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概括本章内容 (2)、知道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会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 掌握欧姆定律 (3)、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9世纪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岀了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匸U/R 伏安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串联电阻: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并联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电路中串联的电器越多,电流越小每个电器的电压越小串联分压限流并联的电器越多,总电流越大,各电器的电压不变。、 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和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三、知识梳理 作用 电压单位 测量仪器:电压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电阻单位 应用:滑动变阻器 内容表达式 I 应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安全用电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 1、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八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 Q。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 Q =1000K Q 1 K Q =1000 Q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 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 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所以定论“电阻的大小与哪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指明“相同条 件” 3、实验分析: ①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大小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②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③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④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_______________ 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由于经验的积累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为复习课考虑到学生学完这部分知识后,对于比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生还是掌握的比较好,学生只是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把握得不是太好。学生学完几章物理知识,已经具有一定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但有待于提高。 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主要是理清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进行重点强调,并教会学生判断物态变化的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及产生的条件,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特别是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相关现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形式展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水的沸腾,对科学探究中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专题训练,比较表格和图像的优缺点,会利用表格或图像归纳结论.让学生掌握章节物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物态变化及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以情景、问题为线索的启发式教学. 【复习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以观察、思考、讨论、归类对比等为辅的复习方法. 【教学准备】因为在新课教学中已经进行过实验探究,结合复习课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在复习课教学中实验探究主要借助于图片展示为主,所以准备如下资源:包含雾、露、霜、雪、雨、固体熔化和凝固、水沸腾、温度图象、水与人类、水资源现状、节约用水等内容的ppt课件. 【教学流程】

《物态变化》复习课 教案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一、六种物态变化 附题单:二、熔化与凝固 晶体:有熔点(凝固点) 非晶体:无熔点(凝固点)三、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 蒸发和沸腾 (二)液化: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物态变化》章末复习 一、六种物态变化 二、熔化与凝固 晶体: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__; 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_________. 2. 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3. 三、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吸热) 1..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持续加热。 3.液体在的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_。气压减小,沸腾时的温度降低;气压增大,沸腾时的温度升高。 (二)液化(放热)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_________。 练习题 1. 请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物态变化用线连接起来。 河水结冰 升华 露水的形成 凝华 冰化为水 凝固 冰冻的衣服被晾干 熔化 雪的形成 液化 放在阳台上的水逐渐变少 汽化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01)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1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元复习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 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内容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它是解释各种声现象的基础。 四、知识梳理 传播条件 传播形式 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来源和危害 定义 防治 声传递信息 声传递能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二、基础练习 做下面一组填空题。 ⒈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⒊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⒋乐音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⒌噪声减弱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_,在传播过程中减弱_,在耳朵处减弱_。 三、复习过程:基础知识讲解(教师边讲基础边穿插基础题目练习):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1)、例题分析 例题1:莱芜市200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一复习教案

物态变化 章节(课题)名称物态变化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时 17 三维目标知识 技能 1.知道常用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2.正确使用温度计; 3.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异同点; 4.会用汽化和液化解释一些现象。 过程 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学生特征分 析 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这方面存在误区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 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 影响。 复习提问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 2.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 3.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现 象的辨识 讲解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 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学生思考 讨论问题创设情境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及使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 人体读取。 ②用前需甩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大家相互 讨论 引入课题 培养学生认 识图象、利用 图象的能力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三物理教案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淇滨区第一中学活页教案—九年级物理 九年级物理班执课教师:执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课时安排1第1课时 教学课型新授课□实(试)验课□复习课□实践课□其他□ 教学目标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课前准备试卷-课件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温度与物态变化-复习 1、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物态变化复习课_教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六种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并能去解 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并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不同点; 3.知道沸腾的两个特点,并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感知熔化和沸腾发生的条件,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回忆复习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尝试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知识联系起来,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2.感悟物态变化在物质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中起到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对物态变化整章的知识进行建构。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 导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第五 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今天这 堂课我们一起来对这章的知识做 一个总复习。物态变化与我们的 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是 中考的一个重点部分。我们着重 从三个专题来复习。 对本章知识提起高度 的认识,大致浏览题单上 的主要内容,明确本节课 的学习目标。 开门见山的方 式导入,说明 本章的重要 性,可以有效 提高学生的认 识。 专题一:六种物态变化 1.知识建构 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题单专题一 的“物态变化三角形”: 2.对应练习 学生完成对应练习题第1题, 教师来回走动,接收学生练习过 程中反馈的信息。 1.完成题单上的专题 一:“物态变化三角形” 中的六种物态变化以及 相应的能量转化关系,老 师予以指导和纠正。 2.完成对应练习第1题。 对六种物态变 化的讲解基本 到位,但是如 果在加些生活 中的例子辅 助,效果应该 会更好。 所花时间稍 多,可以让学 生分组做,使 课堂更加高 效。

物态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物态变化课型复习课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主要涉及了温度的概念,固、液和气三种物态,以及三态之间的变化过程。通过本章的复习,使学生巩固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熔化和凝固、气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及物态变化中伴随的吸放热等基本特点。并且会利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现象。 学情分析 由于本章知识贴近生活,知识体系简单,学生学习较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有些物态变化只 能理解,不能直接感受,需要记忆的概念例子也比较多,容易混淆,因此,掌握还不够扎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列表、图像等方式分析、总结、概括和归纳知识

2.通过对各种现象的分析,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形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列表、讨论、讲解、总结

教具投影仪、温度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知识体系投影出示知 识结构 教师巡视 学生自己复 习 巩固知识点 二、应用知识1.在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前应首先了解温度计的 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思路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首先要了解它的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分度值.如图是液态温度计的结构 示意图.(测量前要了解温度计!) 答: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分度值 2: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下列要求中正确 的是( ) 引导学生回 顾测量工具 使用方法 生讨论交流 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会用 所学知识解 释问题做到 学以致用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课程

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 3.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2.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溶解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2) 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 三.教学过程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三态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0.1℃①可离开人体读取。②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 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②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1℃①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不能甩 (三)、物态变化 1、汽化和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液体汽化时要吸热。 (2)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或自身)中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降低,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 (3)影响蒸发快慢因素: a、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快。 b、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得越快。 c、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得越快。 (4)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在相同气压下,不同液体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 液体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要达到沸点,且要继续吸热。沸腾时要吸热,液体温度保持不变。 (5)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6)发生液化的两个条件: a、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b、压缩体积:压缩有助于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再压缩体积才能使它液化。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教案

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4.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5.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6.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7.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本章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4)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5)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 (6)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方法有哪些? (7)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2.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人教版2019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2019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 (完整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考点聚焦】测量的初步知识涉及到的考点有: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长度的测量。 2.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体积的测量。 3.误差和错误。 4.长度的测量方法。 【知识结构】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主单位:米(m),其它单位km、dm、cm、mm、μm、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①基本工具:刻度尺;②精密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会选: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分度值; ②会放:尺要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③会读:视线正对刻度线,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 ④会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二、体积的测量

图 1 图2 1.体积的单位:主单位:立方米(m 3)其它单位:dm 3、cm 3、 mm 3、L 、mL 。 2.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3.量筒的正确使用:①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②视线要与液 面齐平 三、测量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差异 2.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采用精密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方法 (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对应训练】 1.单位换算:8.5m = cm ; 36000nm = km 15cm 3= m 3。 2.如图1所示,用刻度尺测量A 、 B 两个小木条的长度,其中对木条 的测量是正确的,这个木条的长度是 cm 。 3.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图2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

图3 〔 〕 4.如图3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 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作的步骤如下: A .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 1; B .用细线栓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 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 2; C .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 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 下此时的总体积V 3; D .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 (填步骤前的序号) ②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 = cm 3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误差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 .测量中误差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C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尽量减小 D .使用精密仪器和改进实验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6.把一根刻度尺均匀但不准确的直尺跟标准直尺进行比较, 当两尺零刻度线对齐时,不准确尺的30.00cm 刻度线正好与标准尺

最新[中考物理]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中考物理]初三物理总复习教案 初三物理总复习教程(一) 主讲:宋世敏(金陵中学高级教师) 一、本讲主要内容: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一册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 第二章简单的运动 1. 长度单位及其换算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为了使用方便,还有一些比米大的和比米小的导出单位,主要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231米,10千米; 1米,10分米; 1米,10厘米; 1米,10毫米; 631米,10微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毫米,10微米. 2.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 在使用刻度尺前,必须先对刻度尺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观察: (a)零刻度线是否完好,有无磨损.如零刻度线是完好无损的,则可以用此刻度线为测量的 起始位置,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必须另外确定一个完好的刻度线作为测量时的起始位 置,但读数时要注意减去起始位置前的数字.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就是指刻度尺的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由该数值才能确定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c)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量程就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2)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做到下面几点:

(a) 尺放正、不歪斜,使刻度尺边缘与被测物边缘齐平. (b)刻度尺的刻度线必须紧贴被测物.用较厚的尺测物体的长度时,要特别注意做到这一 点. (c)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而且要正对刻度线. (3) 正确记录好测量结果.测量应记录的数字是由准确数字和估计数字两部分组成,准确数字是指由刻度线直接表示出来的数字,也就是指最小刻度值以上的各位数字;估计数字是指最小刻度值下一位的数字,这数字虽已不准确,但和准确数一样都属于有效数字,都应记录. 测量结果必须要有单位,没有单位的结果是毫无意义的. ,可归纳如下: 因此 单位 测量结果准确数字 数字 估计数字 (4) 要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刻度尺.在实际测量时,应根据被测物的长度和测量所需 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确定所用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例如,为了安装玻璃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应准确到毫米,就要选择最小刻度是毫米,量程 大于玻璃长度的刻度尺较适宜;如果为了给此玻璃窗配窗帘而测量窗户的长度,则选用 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米尺就可以了. 3.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物态变化复习课教案

课题: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物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常用温度计的原理,会测温度 3.知道物态变化的几种具体形式、产生的条件和吸、放热情况 4.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能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2.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讲解 教学过程: 一、小试牛刀 1.物体的叫温度。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测量温度,该仪器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 2.正确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②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③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且要待玻璃管内液柱后再读数。视线要跟液柱上表面。 3.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温度计把甩下去。 4.物体的三种状态与六种变化的关系图 注意:(1)每种物态变化有其特定含义,也有其变化的条件。例如熔化是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要达到; ②还要继续。(2)六种物态之间的变化每两种互逆。例如物质经汽化可由液态变成气态,相反物质也可经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 5.固体分为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确定的,非晶体则没有。 6.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点跟液面的气

压关(选填“有”或“无”)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时要吸热.有作用。 8.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先是温度要达到;②要继续。 9.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①②。 1O.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要热。霜的形成属现象。 二、大显身手 1、图2-1是两支水平放置的温度计,且这两支温度计的两端都没有画全。你能读出它们此时的示数分别是多少吗?甲的示数为,乙的示数为。 2、下面是使用常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实验步骤。 A.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其分度值和测量范围 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 D.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F.整理仪器 请在横线上按实验的正确步骤顺序排列 3、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人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看到水面上冒出一股“白烟”,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和________. 4、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成小水滴落下来。 5、有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用它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示数为-2℃;用它测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为103℃。如果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是19℃,那么该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A.16.2℃B.18.1℃C.19℃D.20℃ 6、(多选)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及练习(含答案):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中考物理总复习课教案 第十三章 压强和浮力 三、知识梳理 压力 压强 固体压强压强的公式:P =S F 改变压强的方法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ρgh 定义 产生原因 定义 浮力 大小——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F 浮=G 排=ρ液gV 排 方向 适用范围 F 浮> G 物 上浮 漂浮 物体浮沉条件 F 浮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 G F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2)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73图1 3、1-3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将图甲图小桌上的砝码去掉,将 看到的现象是:泡沫塑料压下深度减小。该现象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 :帕斯卡(Pa );F :牛顿(N )S :米2(m 2)。 A 、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 (一般F=G=mg )和受力面积S (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 、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 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 。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 Pa 。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灵活运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1)利用p =F /S 计算固体压强的关键是确定受力面积,解题时,要抓住“受力”二字, 分析物体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受到压力作用,而不能取任意的一个面积代入。 (2)解题的思路:①根据物体平衡条件和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求出压力F ;②确认受力面积S ;③再根据公式p =F /S 求出压力对受力面的压强,要特别注意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⑹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 容+G 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规律: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ρgh 。其中:P 表示压强,单位帕,ρ表示液体的密度,g 取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中可取10牛/千克。H 表示深度,强调是自由液面到所研究点的竖直高度。 3、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4、大气压强:验证大气压存在的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5、大气压的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标准大气压的值: 105P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