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修三第2单元_第2课

历史选修三第2单元_第2课

历史选修三第2单元_第2课
历史选修三第2单元_第2课

高二历史选修三导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一、单选题 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这反映了明朝()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 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 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课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结合当时时代特征,把握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已搜集到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本目重点、难点】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在于通过对这些思想主张的学习,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西欧在14-17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作为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对西欧旧有思想文化造成了冲击,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与夺取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什么思想?在思想领域是否发生了变化? 一、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 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3、阶级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反。 二、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人物生平简介: 结合书中图片和《福建泉州李贽故居》介绍李贽生平 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粗看其穿戴的衣冠,就能推断他为明朝人,实际上他生活的时间为1527~1602年,寿命较长,75岁。细看其面部,五官端正,眼睛中透着一股锐气和正气。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正气的思想家,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新潮流。 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晋江人,祖与父两辈都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是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后被明政府以“惑世诬民”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2、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东南沿海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②自然经济瓦解③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3.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没有坚决抵抗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B.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C.利用封建生产方式经营近代企业 D.封建顽固派极力破坏和阻挠 4.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 ①洋务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②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③洋务运动与民族资本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④两种企业属于不同性质的近代企业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陈老爷做丝生意‘发’起来的时候老通宝家养蚕也是年年都好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两进的一座平屋……可是以后两家都不行了老通宝现在已经没有自己的田地反欠出三百多块钱的债‘陈老爷家’也早已完结。”根据以上内容推断两家“发起来”的十年可能是( ) A.1853-1863年 B.1885-1895年 C.1912-1922年 D.1937-1947年 6.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 ) ①甲午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 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7.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8.“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 9.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采用机器生产,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其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扩张②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③促使新的政治力量发展壮大④为民主革命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 归纳近代思想的演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0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人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新青年》的带动作用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历史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十年高考真题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1)图5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4.(2014·天津高考·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5.(2014·北京高考·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6.(2014·江苏高考·11)右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1975年进行“全面整顿” B.1979年试点创办“特区” C.1983年提出“三个面向” D.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 7.(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8.(2020·天津高考·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1949年12月,在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动员国外留学生早日回国,统筹解决回国留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安排。50、60年代,2500多名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效力,为新中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邓稼先、钱学森等。 ——摘编自《中华留学教育史录》(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留学生归国的原因。(6分)以近代以来一位杰出的留学归国历史人物为例,简评其志向情怀和历史贡献。(4分) 9.(2016·北京高考·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 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 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 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2、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 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

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 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3、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过程 导课:本课引言讲述了山西一个小山村通过办教育面貌焕然一新的事例,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 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 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 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 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

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 事业初具规模。 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 二、动乱中的教育 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 “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 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 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提升题答案与解析 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无为”到“有为”,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是汉初采取“无为而治”思想的客观原因,与设问要求“主观原因”不符,故排除;C项中“消极无为”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无为而治”思想不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的表述错误;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故本题应选B项。 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材料表明: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B;A夸大个人因素,排除;汉武帝是尊崇儒学,并非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排除C;材料反映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没有反映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排除D。故选B。 3.【答案】B【解析】B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思想,体现外儒内法特点,故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汉初的儒学家把阴阳家和道家的部分思想融入到儒学中,这些思想与董仲舒的新儒学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因此为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A项出现在汉武帝时期以后,排除; 根据材料可以知道,当时儒学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儒学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故D项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5.【答案】A【解析】由“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可以看出董仲舒批判不同思想,最终给予统一的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要是通过此措施来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本题答案选A项。C项不选,“神化儒学”材料没有体现;B、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通过独尊儒术等一系列的措施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权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故C 项正确。A项颠倒了因果关系,B项中的君权神授思想表述片面,D 项是说影响而非关系 7.【答案】B【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错误;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主有过失,天降灾异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 项错误。 8.【答案】A【解析】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神化了皇权,同时材料“屈君以伸天”又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A项正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而不是主张以儒法合流为治国方略,故B项错误;材料“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体现了神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基础达标 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 答案:C 2.(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 “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时间提示“1978年”可知题干描绘情景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相关,故选A项。B项发生在1978年底,C项开始于1995年,D项是在1986年。 答案:A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A项为改革开放之后;B

项体现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C项为了适应“一五计划”需要;D项是建国初期。 答案:B 4.(2013·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党和国家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实行() A.“教育革命”B.整风 C.“科教兴国”战略D.工农教育 答案:C 5.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答案:C 6.(原创题)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精神的是()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①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②有利于保证适龄学生就学得到法律保障,③是教育事业发展方针,④有利于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故①②④正确,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现代中国各级教育发展状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小明在家里翻阅旧报纸时看到了一张写有毛主席语录的《人民日报》(下图是报纸的一角)。以下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这个教育方针至今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B.“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战线也坚持这一教育方针 C.改革开放后国家制定新的教育方针取代这一方针 D.这是“四人帮”别有用心利用毛泽东思想的产物 2.有人对“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教育估计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大破大立。”你可以选择下列哪些论据来驳斥上述观点( )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将扫盲教育作为重要目标 ②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③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下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图中2018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 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5.(2018·湖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并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思想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6.(2018·黄山高二检测)右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教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职业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7.“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 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②颁布《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2018·银拟)刘少奇在2018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农忙的时候种地,农闲的时候读书,或者一个星期做工,一个星期读书。”2018年,我国制定《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 ) A.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8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201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 教案 本课是“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承近代前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潮之势,下启近现代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之端,是近现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陈独秀与《新青年》一目,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德先生”与“赛先生”一目,概述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重点揭示了这一运动的本质——用民主科学对抗 专制,启发人民的科学民主意识。“打倒孔家店”表明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了维护封建统 治的精神工具——儒学,这既是运动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凸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性质。“鲁迅与《狂人日记》”一目反映了鲁迅对新文化运动的重大贡献,也表明新文学形式为反对旧思想、旧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胡适与白话文”一目讲述了推动中国文化承载形式巨变的白话文运动。摈弃旧思想、旧文化的“载道工具”,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平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解放的作用【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教具准备】 投影或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学过白话文和文言文,大家感觉哪一种文体好学呢? 生:白话文。 师:那同学们知道白话文什么时候普及的吗? 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投影或多媒展示课题】【板书】第21课新文化运动 师: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概括: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社会状况如何? 生1:政治方面:尽管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上台以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后来又积极图谋称帝,资产阶级渴望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没有真正实现。 生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生3:思想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师:其他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1:在政治上,由于袁世凯图谋复辟帝制,积极寻求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帝国主义国家趁机加紧侵略中国,最典型的莫过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生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在进一步壮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