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模拟卷--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模拟卷--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模拟卷--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高考模拟卷--重庆市巫溪县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巫溪中学高2018级高三(上)十一月月考语文试题卷

总分 150分答卷时间 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

丰富的物质资源。

B.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

济由此产生了。

C.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

分享经济的特征。

D.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

分享经济中获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享经济在近些年很火。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

个人。

C.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D.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

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

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

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D.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

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鉴宝聂鑫森

夕阳西下时,五十岁出头的阳欣走出了他下榻的北城宾馆。他的鼻翼有力地翕动了几下,分明嗅到有饭菜的芬香自西边的一条小街飘来,心中一喜:那儿该有个好吃处!

阳欣是个著名的文物鉴定家,供职于南方的一家省级博物馆。他的强项是古瓷鉴定,已有十几本专著问世。他之所以来到这北地小县,是该县博物馆邀请他来看一看历年库存的一批古瓷器,帮忙“掌掌眼”,以便向公众开放展览。

阳欣还是个美食家,不但会吃,而且会做,没事时喜欢琢磨各种菜品的制作。家中小院种着许多花草,芙蓉花、晚香玉、马齿苋、荠菜、小青竹……他随手采来便可成为菜肴的原料。比如用芙蓉花和豆腐做成“雪霁羹”,洁白的豆腐上飘着淡红的花瓣,真如雪后飞霞;小笋子出土时,拔几根洗净去皮,切成细段,下油烹炒后,再打两个鸡蛋,煎出黄中泛翠的“金镶玉”。至于各种禽畜之肉,他都有妙法烹饪。朋友称他是“儒厨”,因为他做的菜既有书卷气,也有诗的想象,调和五味,管领水火,一般的烹饪师难以比肩。

他七弯八拐走进了这条小街,从油烟味中知道这些小饭馆多以牛羊肉为主要菜料。北地多牛羊,取之方便,但不知烹饪得怎样。他喜欢清静,便走进了街尾的一家门脸很小厅堂很小且没有一个客人的“习均羊肉馆”。刚到门前,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迎了上来,殷勤地说:“先生,里面请。”

阳欣看了看小伙子,眉清目秀,上下也穿得干干净净,就点了点头,跟着走进厅堂,挑一张桌子,坐下来。小伙子手脚麻利地泡上茶,然后递上单薄的菜单。阳欣猜测,这小饭馆的名字应该是小伙子的名字,这冷清劲说明生意不好,只好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阳欣扫了一眼菜单,说:“我先点个焦酥羊肉,来二两酒,好吗?”习均喊声好咧”,进厨房去了。随即,厨房里的刀、砧、锅、勺也响了起来。过了一阵,一大盘焦酥羊肉端了上来,还有一把小酒壶和一只小酒盅。阳欣斟上酒,不忙着喝,先举筷夹了一块焦酥羊肉放进口中,细细品嚼。嚼着嚼着,他眉头皱起来了,然后把筷子重重一搁,叫道:“小习,你来!”

小习慌忙跑过来,毕恭毕敬地站着。

“这不行,焦过头了,有糊味;却又不酥,咬着粘牙,你得重炒!”

小习和气地说:“先生,对不起,我重炒,您稍候。”焦酥羊肉再次端上来时,阳欣又尝了尝,依旧说:“难以下咽,谁教你的活?”

“一个乡下厨师,还花了两干元拜师钱哩。先生,我再炒一次试试。”

阳欣叹了口气,说:你是个老实厚道人,就别浪费材料了。你到街上去买几个小秋梨来。今儿我反正没事,教你几招。”

习均飞快地去买了梨来。

阳欣系上围腰,走进了厨房。厨房很洁净,各种菜料、配料、调料摆放得井井有条,这让他有了一种“技痒”的感觉。

先炒焦酥羊肉。阳欣取一块肋条羊肉,去骨,烙去残存的毛后用温水浸泡一阵,再刮洗一净,升起猛火,放入锅里烹煮。煮熟后捞出来又清洗一遍,装入盆内(皮朝下),放入盐、糖、拍破的葱和姜,还有桂皮、料酒……

阳欣接着做梨丝爆羊肉。习均记住了,切条的羊肉爆炒到快出锅时,才将洗净切好的粗梨丝放入,铁铲搅拌几番,赶快入盘,又香又脆,这条街上没有这道菜。

习均特意寻出一瓶茅台,一老一少,坐在小厅堂里边吃边聊。

临走时,阳欣搁下五百元钱,说:“你不要推辞,先放下。庖厨虽小艺,却不可不读书明理。你先把这两道菜推出去,准火!明天傍晚我再来,再教你做两道菜。”

四天过去了。第五天的傍晚,阳欣没有来!习均想:只知道这个人叫阳欣,住在北城宾馆,是那里的大厨师吧?明天上午一定去找找他。

北城宾馆没有叫阳欣的厨师!习均却从住房登记册上看到订房间的单位是县博物馆,便又赶快去了那里。

年轻的馆长听了原委,哈哈大笑。

“习均,你遇到高人了。他是文物鉴定专家,不到一个星期,把馆里的古瓷都鉴定了一遍。还会鉴人,说你是个可以造就的厨师,为人忠厚、谦和,脑瓜子也灵,所以要帮帮你。”习均愣了,然后问:“阳先生呢。”“他家里有事,匆匆回南方去了。他给你用宣纸写了个匾额,又用小楷字写了一叠菜谱,托我交给你,还嘱咐我们,如上馆子就到你那里去。制匾的钱,他也留下了。”

习均展开一张四尺宣纸,上写六个隶字:一街香羊肉馆;落款是:湘人阳欣。

习均的手抖动起来,泪花哗哗地涌出了眼眶。

(有删节)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阳欣烹饪羊肉的过程,不仅展示了他的高超的厨艺,也可以看出习均积极认真、潜心学艺的态度。

B.对阳欣作为美食家的介绍,生动而富有诗意,体现了他作为“儒厨”的文化修养,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阳欣的厨艺高超。

C.“习均羊肉馆”地处街尾,且门脸和厅堂都很小,导致了生意非常冷清,习均只好身兼数职,老板、厨师、跑堂一肩担。

D.小说开头写阳欣嗅到饭菜芳香时心中一喜,这一细节既符合人物的社会身份,暗合人物的兴趣爱好,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5.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阳欣的形象特征。(5分)

6.小说以“鉴宝”为题,但大量篇幅似与“鉴宝”无关,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做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

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

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C.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D.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

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文

对传主钱穆的正面叙写。

B.钱穆的学生严耕望感叹老师“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是因为钱穆在各地演讲,阐扬传

统文化,激励了抗战士气。

C.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人,

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钱穆先生不仅根底深厚,著作宏富,而且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年来

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E.“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

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9. 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相关链接信息第二则中,钱穆将其化用为“我宁愿失

言,也不肯失人”。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阐释钱穆这句话的含义。(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中生七

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易之。都中遇事剖析,

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

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阙,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

合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

..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

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

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

辄暴著,虽古循吏

..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选自《元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B.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C.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D.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徭獠,古代民族,在湖南多有分布。“徭”,指瑶族,因历经征伐,部分成劳役,故有“徭”之称谓;“獠”是当今壮族先民。

B.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器具。竹制为笾,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果品等;木制为豆,开关像高脚盘,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C.循吏,是指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执法严格,不考虑民情,理政、治民一概遵循上级指令的州县级地方官员。

D.廉访使,宋、元时期职官员。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廉访”,意为考察、察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都中才能卓越,善于断案。初入仕途时,他分析事情就能切中要害;在处理昆山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案件时,他能查得实情。

B.王都中注重学舍建设,改善了教育条件;他聘请著名儒士教授义理,开导百姓,使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C.王都中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即使是古代的循吏没有超过他的;他还擅长文学,著有诗集三卷。

D.王都中淡泊名利,他将朝廷(或皇帝)赐予他的东西全部捐献,用俸禄周济贫穷亲族,人们因此而更加称赞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

②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小题。

碛西①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②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渔家傲·寄仲高③

陆游

东望山阴④何较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词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①碛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③仲高:陆升之(1113-1174),宇仲高,陆游的堂兄。④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14.下列对以上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岑诗本为送朋友入京,起笔却写自己从长安入安西,着墨不多而内涵丰富,很自然地引出二、三联对安西景色的具体描写。

B.陆词最后三句描述自己现状——韶华已逝,浪迹天涯,夜不能寐,只有饮茶消忧。这流露出诗人落寞消沉之意。

C.两首诗歌数量词的运用耐人寻味。岑诗中“一身”“万里”的悬殊,表现诗人的胆魄和勇气;陆词中“一万三千里”言离家之遥远,归家之难。

D.两首诗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岑诗除最后一联叙眼前之状外,其余都是回忆,属虚写。而陆词上片属于虚写;下片属于实写。

E.两首诗歌用典不着痕迹。如“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典出杜牧“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题落花风”,诗人以杜牧自况来抒写情感。

15.两首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

自答,写出重闻琵琶曲后,自己超出其他听众的悲伤情怀。

(3)《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李晨一身披风,两手豪举超大哑铃,略显傲气的眼神侧.

目而视

...,一派武林盟主的气势。

②《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应当解决的群众合理合法诉求消极应付、

让枣推梨

....,造成严重后果的都应追究责任。

③这十年间的悲欢离合,白云苍狗

....,令人在冷静沉默中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前尘往事久久萦绕于心,郁积于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