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框架结构

知识框架结构

知识框架结构
知识框架结构

第一章管理概述

第一节管理的概念和特性

一.管理的概念

概念:管理就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社会活动。

含义:1.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和类型

一、管理的职能

1.计划

2.组织

3.领导

4.控制

二、管理职能的发展

1.决策

2.创新

3.协调?

三、管理的类型

(一)公共管理

概念:公共管理是指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含义:1.公共管理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目标

2.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

3.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力运用的过程

4.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

5.公共管理接受公共监督

(二)企业管理

特点:1.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

2.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3.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

4.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第三节管理者的职责和技能

一.管理者和管理者的类型

(一)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的10种角色,并组合成三个方面:人际关系、决策制定、信息传递。(二)管理者的类型

1.管理者的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2.管理人员的领域分类(领域宽度和专业性质的不同):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概念:概念技能是指能够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

包括:把组织当成一个整体的能力;能后识别某一领域的决策会对其他领域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能够提出新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

第四节管理环境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影响:提供新的机会;产生威胁

环境的分类:一般或宏观环境、具体或微观环境、内部环境

二、组织的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2.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文化水平、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等)

3.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包括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以及这些指标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速度等;微观包括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就业程度、储蓄情况等)

4.技术环境

5.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

三、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的选择(新内容,要多看)

(一)组织环境的变动特性

两个: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管理模式的类型

1.直线管理系统

2.科层系统

3.直线—参谋系统

4.矩阵系统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发展(记忆盲区)

一、国内外早期的思想

(一)国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1.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巴比伦颁布的“汉穆拉比大法典”,体现了管理的思想。

2.公元前370年前,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对劳动分工进行论述。

3.公元前284年,古罗马建立了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实行了一种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4.中世界,管理实践和思想有了很大发展。15世纪世界最大的工厂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厂、16世纪意大利马基埃维利在《王子》中提出著名的四项领导者原则。

(二)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1.儒家的管理思想

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2.道家的管理思想

3.法家的管理思想

核心是法治

法、术、势

4.商家的经营管理思想

范蠡“积著之理”;白圭“治生之学”

(三)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国富论》阐释了劳动分工的作用

2、罗伯特欧文

3、巴贝奇

4、亨利普尔

二、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1.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2.其他代表人物

(二)古典组织理论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2.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三、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

1.霍桑实验

2.梅奥及其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二)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

四、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2.行为科学学派

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4.决策理论学派

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

7.权变管理理论

8.经验或案例学派

五、当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目标管理理论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绩效管理理论

4.知识管理理论

第二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特征

(一)决策的含义

简单定义: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行动方案的过程。

含义:1.决策是为达到一个预定目标

2.是在某种条件下寻求优化目标和优化达到目标的手段

3.是在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一个作为行动方案

4.准备实施的方案可能出现的几种后果可以预测和估计组成部分:决策主体、客体、信息、理论与方法、结果

(二)特征

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二、决策的分类与原则

(一)分类

1.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同,分为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2.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划分,分为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

4.按参与决策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人、群体决策

5.其他(见书本)

(二)原则

满意、系统、信息、预测、比较优选、反馈、效益原则三、决策的基本过程

1.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2.确定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分析方案

5.选择方案

四、决策的主要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保守法(小中取大法)

2.冒险法(大中取大法)

3.折中法

第二节预测和决策

一、预测的含义

含义: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二、预测的程序

1.确定预测的目标

2.搜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选择预测方法

4.评价预测结果

5.编写预测报告

三、预测的主要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两大类:定性和定量

(一)定性预测方法

1.专家调查法(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

2.德尔菲法

(二)定量预测方法

1.时间序列法(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

2.因果预测法

第三节决策与心理

一、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

3.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注意容易出现从众效应的几种情况)

5.定型效应

6.反衬效应

7.投射效应

8.黄灯效应、乐队效应、新闻效应、颂歌效应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一)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常表现为心理冲突)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二)逆反心理

典型的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反应、自我价值保护逆反(三)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

根据塞赖的压力反应理论,承受心理压力的过程包括惊恐、抗拒、力竭三个阶段。

(四)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第四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利弊

(一)群体决策的含义及利弊

1.群体决策的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

2.利弊

优点:提供更多信息;产生更多方案;增强决策的可接受性;增强决策的合法性

缺点:消耗时间长;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屈从压力;责任不清。

(二)头脑风暴法(新内容,详见课本50页)

1.1939年美国人奥斯本提出。

2.基本点概括为“开动脑筋、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3.实施的四项原则

4.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独立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5.时间宜为1-2小时,参加者5-12人。

6.专家的选取原则

二、参与决策的流程及其利弊

(一)参与决策的含义与流程

含义: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影响决策,是一种与独裁式管理体制相抵触的民主决策形式。

(二)利弊(见课本)

三、群体决策的基本择案规则

1.完全一致

2.商议一致

3.多数通过

4.等级决定程序

5.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赞成投票制、正负表决法

第五节计划的编制

一、计划与决策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在实际工作中,决策和计划相互渗透。

二、计划的类型与作用

(一)类型(注意与决策类型区分)

1.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2.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按职能空间划分)

3.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4.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5.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计划

(二)计划的作用和意义

1.意义:计划是一种协调过程;可减少不确定性;可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的活动;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2.作用:为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为有效筹集和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为检查、考核和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三、计划的编制

步骤:估量机会;设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条件;拟定备选防范;评价和选择方案;拟定备用计划或应急计划;拟定派生计划;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原则:近细远粗

制定方法:1.制定程序;2.计划修正因素。

优点:计划、战略性计划的实施更切合实际;使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加强了计划的弹性。

第三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组织是静态意义上的有机整体或社会实体单位和动态意义的组织行为或组织过程的有机统一。

2.特征:目标一致性、原则统一性、活动协作性、资源整合性、结构系统性

二、组织的类型

(一)按照组织建立的正规化程度,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二)按照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程度,分为机械式组织和有机式组织

1.机械式组织

2.有机式组织

三、组织的功能

1.整合功能;

2.凝聚功能;

3.服务功能;

4.管理功能;

5.激励功能

第二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原则1.目标一致;2.分工协作;3.权责对等;4.精简高效;5.动态适应

二、组织设计的内容

1.职能与职位的分析设计

2.部门化和部门设计

3.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分析及设计

4.决策系统的设计

5.横向协调和联系的设计

6.组织行为规范的设计

7.控制系统的设计

8.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的规划

第三节人员配备

一、人员配备的概念和原则

原则:1.经济效益原则

2.任人唯贤

3.因事择人

4.量才适用

5.制度规范

6.促进发展

二、组织人员的选聘

(一)选聘标准

1.较高的政治素质

2.良好的道德品质

3.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

4.良好的决策能力

5.较强的执行能力

6.富于创新精神

7.健康的身心素质

(二)选聘程序

1、程序:制定选聘计划—进行职务分析—发布招聘信息—搜集相关信息—测试与筛选—正式聘用人员

2、内外部选聘的对比

三、组织人员的考评

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评:道德品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个性特征。

四、组织人员的培训

(一)人员培训的作用

1.激发组织人员积极性

2.培养组织人员的团队意识

3.提高个人素质,发挥个人潜能,承担更多责任

4.提高组织效益

5.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人员培训的内容

1.态度培训

2.技能技巧

3.应知应会的知识第四节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注意理解以及记忆优缺点)

1、直线型

2、职能型

3、直线—职能型

4、事业部制

5、矩阵型

6、虚拟网络型

二、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1.扁平化

2.网络化

3.虚拟化

4.柔性化

5.多元化

第五节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一)含义:是一种群体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总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

(二)特征:

1.无形性;

2.实践性;

3.独特性;

4.传承性;

5.可塑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一)结构

1.物质层:组织名称,组织外貌,工作性质、特点,特质性、

创造性的内容,徽、旗、歌、服、花,组织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组织造型和纪念性建筑,组织纪念品,文化传播网络

2.制度层:一般制度、特殊制度、组织风俗

3.精神层:组织最高目标、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组织道德、组织宗旨

(二)类型:

1.河野义弘的组织文化类型:活力型、独裁活力型、官僚型、僵化型、独裁僵化型

2.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类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赌博文化,过程文化。

3.科特尔和赫斯科特的组织文化类型:强力型、策略合理型、灵活适应型。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和内容

(一)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约束功能;

5.辐射功能

(二)内容

1.显性内容:组织标记、工作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管理行为

2.隐形内容:组织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组织精神、组织素养

四、组织文化的塑造

1.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

2.强化人员认同

3.提炼定格

4.巩固落实

5.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第六节组织的变革与创新

一、组织的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

1.含义:是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结构及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根本性重构或再设计。

2.过程(早期组织变革理论家Lewin):解冻;变革行动;再冻结

(二)组织变革的动因

1.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2.领导层的忧患意识

3.科技的飞速发展

(三)组织变革的类型

1.综合性变革

2.结构性变革

3.技术主导型变革

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5.以任务为基础的变革

二、组织创新的路径

1.战略先导型(战略——文化、结构同步;带有内源性根本组织创新的特点)

2.技术诱导型(结构创新——文化——战略创新;属于内源性的渐进组织创新)

3.市场压力型(文化创新——战略——结构创新;属于外源性创新,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根本的)

第四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1.含义: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视线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2.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二、领导的构成要素

1.权力或影响力

2.对人的理解或激励

3.营造组织气氛,构建组织文化

三、领导艺术与权术的区别

1、领导艺术的含义:指领导者在非程序化的管理过程中,依据自己掌握的领导科学知识和经验,熟练地处理各种事务,以实现高效领导的技巧。

2、领导艺术的特征:创造性;应变性;综合性

3、领导艺术和权术的区别:目的不同;实施标准不同;活动方式不同;实际效果不同。

四、权力的构成

(一)领导者的基础性权力

1、法定权

2、强制权

3、奖励权

4、专长权

5、个人影响权(二)领导者用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合法原则

2.公正原则

3.民主原则

4.例外原则

五、领导者素质

(一)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及特征

1.含义: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德智体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

2.特征:综合性、时代性、动态性、层次性

(二)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详见课本)

(三)公共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德才兼备”的基本要求

2.具体素质要求: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第二节人性假设和领导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一)X理论-Y理论(麦格雷戈1957年《企业中的人性面》)(二)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四种假设(沙因)

1.理性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3.自我实现人(马斯洛)

4.复杂人(沙因)

二、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理论

(一)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斯托根梯与沙特尔)

(二)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

五种典型管理方式:贫乏型、任务型、中庸型、团队型、乡村俱乐部型

(三)领导风格理论(勒温提出)

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

(四)领导风格的连续统一体理论(1958,坦南鲍姆和施密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怎样选择一种领导模式》,提出该理论)

三、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权变理论(3、2、8)

(二)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重点放在下属人员的成熟度上)

四种领导风格:命令型、说服型、参与型、授权型

(三)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提出)

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指导型领导、成就型领导

(四)领导替代理论(克尔和杰迈尔提出)

第三节激励理论与技巧

一、激励的含义含义:针对人的各种需要而给予适当满足,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指引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一个过程。

关键因素:需要、努力、组织的目标

二、需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43《人的动机理论》)

5个层次: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二)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1959)

又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三、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弗罗姆1964《工作与激励》)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提出)

(三)强化理论(斯金纳)

四、激励技巧

(一)了解人的真实需要,预见和引导人的行为

(二)激发人们积极性的管理技巧

1.成功的激励管理技巧

2.可考虑的奖励及表扬方法

3.使员工充满干劲并不难

第四节人际沟通

一、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1.含义:意义的传递和理解

2.特点:语言;非语言

3.主要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信息获取

二、沟通的过程与流向

(一)过程:发送者、连结的各个部分、编码、渠道、译码、接受者、反馈

(二)流向:横向沟通、纵向沟通(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三、沟通网络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常用五种形态:链式、环式、轮式、全通道式、Y式四、网络时代的沟通

(一)网络对管理沟通的影响

1.在沟通方向上打破传统沟通界限

2.使沟通方式的选择和组合更为自由灵活

3.为沟通网络提供更好的技术平台

(二)网络沟通的特征及主要方式

1.网络沟通的特征:流程扁平化、模式透明化、活动互动化、对象个性化

2.网络沟通方式:电子邮件、电子内部刊物、网络会议等等

五、沟通障碍及其克服

1.障碍:个人因素、结构因素、人际因素、技术因素

2.克服障碍的原则:理解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培养“听”的艺术;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建立特别委员会,定期加强上下级的沟通;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

六、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体)1.冲突产生的原因:沟通差异、结构差异、个体差异

2.冲突的管理:消除冲突产生的负面效应;激发、利用和扩大产生的正面效应。

(二)有效谈判的实现

1.谈判的两种基本方法:零和谈判和双赢谈判

2.实现有效的谈判需坚持的原则:理性分析谈判事件;了解谈判对手;抱着诚意开始谈判;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章控制

第一节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

(一)含义:根据既定的标准,检查和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若有偏差就查找分析原因,并作出改进,以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过程。

控制的主要目标:限制偏差的扩大;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控制的必要性

1.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3.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性

二、控制的基本条件、特点与功能

(一)控制的基本条件

1.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2.建立专门履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

3.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特点

1.整体性

2.动态性

3.控制是作为人的控制并主要由人来控制

4.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功能

1.监督功能

2.纠偏功能

3.协调功能

4.激励功能

三、控制的类型

1.根据控制活动的性质,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型控制

2.根据控制活动进程的阶段,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

3.根据控制信息的类型,分为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4.根据控制的手段,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四、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1.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2.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3.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适度性

4.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

5.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

6.控制工作应注意培养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二节控制过程

一、制定控制标准

(一)控制标准的实质和要求

行之有效的控制标准应具备:简明性、适用性、一致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相对稳定性、前瞻性

(二)制定控制标准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

1.确定控制对象

2.选择关键控制点

3.制定控制标准

方法:

1.统计计算法——统计标准

2.经验估计法——经验标准

3.工程方法——工程标准

二、衡量实际工作

(一)确定适宜的衡量方式

1.衡量的项目

2.衡量的方法:观察、报表和报告、抽样调查、召开会议

3.衡量的频度

4.衡量的主体

(二)衡量实际工作的要求

1.以系统检查为主,综合运用各种衡量方法

2.定期进行

3.要有制度保证

4.抓住重点,对于关键环节要重点检查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1.信息及其分类

按照组织运营的不同层次可以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及作业信息。

2.管理信息系统

三要素是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

三、鉴定偏差与纠正偏差

(一)明确偏差的性质与原因

偏差可以分为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偏差产生的原因有:

1.外部环境的变化

2.组织调整了经营方针和策略

3.原来制定的计划不合理,需要调整

4.管理不佳

(二)确定纠偏措施实施的对象

(三)采取恰当的纠偏措施

1.常用的纠正偏差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法律手段

2.纠偏过程中,管理者需要注意的问题:保持纠偏方案的双重优化;充分考虑原有计划实施的影响;进行纠偏时要努力争取多数人的支持。

第三节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法

(一)含义:是运用财务预算对经济系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二)种类:经营预算、投资预算、财务预算(又称总预算)(三)预算的危险倾向

1.预算过繁

2.目标置换

3.效能低下

要克服上述危险,就要运用可变预算和零基预算法。

(四)编制可变预算

(五)零基预算法

1.菲尔于1970年提出了“零基预算法”概念

2.含义: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

(六)项目预算法

含义:是一种主要应用于政府部门的将“规划——计划——预算”结合在一起的系统控制方法

二、非预算控制法

1.实地考察法

2.报告制度法

3.比率分析控制法(主要用于组织的财务和人事控制)

4.会计审计控制法

5.统计控制法(分为统计数据控制法和统计概率控制法)

6.计划评审技术法

第六章创新

第一节创新及其作用

一、创新的涵义

1.熊彼特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一词,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他列举了五种存在形式:引入一种新品种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技术、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源;实行新的组织形式。

2.我国学者王德中认为创新一般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以新的思想为指导,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方法、新手段,并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周三多教授认为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下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

二、创新与维持的关系

1.创新与维持

2.创新与发明创造

3.创新与研究开发

4.创新与模仿

三、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一)创新的类别

1.局部创新与整体创新(创新的规模及对系统的影响)

2.消极防御型与积极进攻性(创新与环境的关系)

3.系统初建期的和运行中的创新(创新发生的时期)

4.自发创新与有组织的创新(创新的组织程度)

5.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新的内容)

(二)创新的特征

1.创造性

2.风险型

3.效益型

4.动态性

5.时效性

6.综合性

四、创新的作用

1.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之道

2.是提高效率之途

3.获得高效益之法

4.加强管理之路

5.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本

第二节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目标创新是管理创新行为的先导,技术创新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创新是管理规范有序的保障,组织创新是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环境创新是管理活动的精髓。

一、目标创新

创新目标在设置过程中的要求:

1.可实现性

2.协调性

3.经济性

二、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特征:市场性、收益的非独占性、系统性、不确定性、投资的高风险性

2.类别:技术推动型创新、市场拉动型技术创新

三、制度创新

1.实质:利益格局的调整

2.步骤: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第一集团提出制度创新的方案——对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形成第二行动集团——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

3.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应注意的:选择合适自身的企业制度形式;建立创新制度体系;保证制度创新的目标

四、组织创新

1.组织创新的主要内容涉及价值观的创新、工作方式的创新、考核评价的创新、职能结构的创新、组织结构模式的创新、企业重组并购等,组织结构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组织结构创新的方式:兼并、分割、创新全新组织

3.企业价值观的演变:最大利润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4.企业工作方式的演变:工作专业化时期、工作轮换和工作扩大化时期、工作丰富化及特征再设计时期、运用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时期

5.企业组织创新表现的层面:企业组织创新、企业内部组织体制构造的创新(保持组织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弹性化)五、环境创新

企业环境创新的模式:被动适应型、互动融合型、主动改造型

第三节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指管理者积极探索环境与组织自身发展中的未知领域,开拓和创建组织发展新局面的思维活动。

2、激发创新思维的因素:目标(首要因素)、意志、兴趣、情感

3、特征:新颖性、灵活性、探索性、艺术性

二、创新思维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1.是一切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源泉

2.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可以开辟管理活动的新局面

(二)创新思维的意义

1.知识和经验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2.知识和经验为管理者确定创新思维的聚焦方向

3.知识和经验决定着管理者创新思维的质量

第四节创新的过程与组织

一、创新的过程

1、寻找机会

2、提出构想

3、采取行动

4、持之以恒

二、创新活动的组织

1、正确理解和扮演创新“管理者”角色

2、创造促进创新的环境和分为

3、制定弹性工作计划

4、正确对待失败

5、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6、处理好维持好和创新的关系

第七章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

第一节管理方法概述

一、管理方法的内涵与分类

1.含义管理方法是实施管理活动,完成管理任务,达成管理目标的方式、手段、形式和程序的总称。

2.层次:具有指导意义管理哲学、管理理论方法、管理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如行政方法、经济方法等;具有特殊管理职能的具体管理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技术、工具、手段等。

3.分类:根据管理活动依据的对管理对象人性的假设,针对的管理对象需要的层次以及管理者运用权力的不同,可以分为刚性的管理方法和柔性的管理方法;按照管理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管理方法;按照管理对象的性质分为人事、物质、资金、信息管理方法;按所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分为定性和定量方法。

二、管理工具的含义和类别

1.含义:指管理主体实现特定目的或履行特定职责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机制、策略和手段等。

2.分类:(主要根据资源特征和权力特征分类)常见模式是二分式、三分式、四分式。

三、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

(一)管理方法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

1.管理哲学基础(管理辩证法、管理认识论、管理文化、管理的科学价值观)

2.管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二)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综合运用

1.两者的主要区别:基础不同;适用对象不同

2.两者各自的优缺点

3.综合运用: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润滑剂,是刚性管理的升华。

(三)管理工具的选择、应用和组合

1.管理工具选择

影响因素为目标、工具的特性、工具应用的背景、以前的工具选择、意识形态。

2.工具效力评价:效果、效率、公平、回应

3.工具优化组合

第二节刚性管理方法

一、法律方法

(一)法律方法的内容与形式

1.立法

2.司法

3.准司法

(二)法律方法的特点

1.权威性

2.强制性

3.规范性

4.稳定性

5.预防性

(三)法律方法的作用

1.保证必要的管理秩序

2.调节管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3.使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法律方法的局限性和正确运用

1.谨慎地运用法律方法

2.法律方法必须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

3.创造条件,促使宏观法规的顺利实施

二、行政方法

(一)行政方法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形式是行政决定、行政命令、强制、指示、指导等(二)特点

1.权威性

2.强制性

3.层级性

4.针对性

(三)作用

1.是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2.是实施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必要手段

3.可以增强管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四)行政法法的局限性和正确运用

1.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2.必须与其他方法综合使用

3.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行政方法的本质是服务

三、经济方法

(一)内容和主要形式1.预算

2.税收

3.信贷(最为灵活、有效的经济杠杆)

4.价格

5.工资

6.奖金

(二)特点

1.诱导性

2.间接性

3.灵活性

4.平等性

(三)局限性与正确应用

1.要注意将经济方法和心理、情感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2.要注意各种经济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不断完善

第三节柔性管理方法

一、传播方法

(一)内容与主要形式

1.新闻发布会

2.沟通性会议

3.公务谈判

4.游说策动

5.政务信息公开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毕业论文框架结构

论文框架 摘要,要写五分之四页左右。分为三段。 *@@首先,用三行左右描述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实现意义。 *@@接着,介绍你想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系统,有哪些功能,最后完成的系统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功能,是先后带来的好处。 *@@最后,用四五行介绍你这个系统是在什么框架结构下开发的,用到了什么技术,什么开发平台,用到了那些软件来实现的,不同软件完成那些部分的功能 关键字;四到五个 第一章绪论,用不低于五分之四页不多于一页去介绍你的系统开发背景和意义。分两到三段。*@@首先介绍系统在什么背景下开发的 *@@开发的意义是什么 *@@你要开发出来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包含大致的功能。 *@@再用一到两页去介绍你的课题的开发目的,开发内容,技术路线 *@@用半页左右介绍你的论文结构安排和提纲。 第二章开发工具介绍,介绍开发过程中用到的各种框架,技术,软件。 *@@先介绍框架,技术这类虚的,再介绍开发平台,所使用的软件这些具体的东西。第二顺序是先介绍重要的,宏观的东西,再介绍次要的,局部用的东西。 *@@开发过程中用到的主要软件都要进行介绍,每种软件介绍(除图表外)不超过一页,过于复杂的可以多一些。图表要清晰,有具体文字说明。 第三章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写这一章, *@@先介绍可行性分析,什么是可行性分析,有什么作用,你都进行了哪些可行性分析 *@@再写需求分析,什么事需求分析,为什么要进行需求分析,进行了哪些需求分析 第四章系统设计介绍你的系统是如何设计的, 首先是结构设计,然后是数据库设计 *@@结构设计时你的软件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宏观的先描述一下,配上系统总的结构框图 *@@然后对每一部分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条描述,配上该部分的结构框图,注意介绍次序,按照一定规律介绍,不要混乱。在这部分介绍里可以通过用例图来说明用户功能。 *@@接着是数据库设计,先介绍数据库设计的重要性,和你对数据库的需求。然后进行概念设计,先介绍系统中有哪些实体,用实体属性图配合介绍,要有文字说明,然后用ER图描述实体之间的关系,要有文字说明,接着用带有文字说明的数据流图介绍系统数据处理过程。 *@@接着进行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介绍你用什么软件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数据库中有哪些表,都存储什么东西,然后对每张表进行详细介绍,该表存储什么信息,有哪些字段,有什么约束。 第五章系统实现本章要详细介绍你的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顺序是,先从主页开始介绍,然后再介绍每一个部分。 在介绍的时候,要以用户为主线,先介绍一个用户的所有功能,全部介绍完了再介绍另外一个用户的全部功能。 每个功能介绍的格式是首先四五行对这个功能进行文字描述,然后是截图,然后粘代码,代码要有注释,要粘贴功能代码而不是页面的格式代码。一些重复的功能操作可以不粘贴代码。第六章测试 *@@先用一页半左右介绍测试的原理,有哪些测试,测试的重要性等内容

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必修二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的内容,具体内容: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 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下面由我为你提供的,希望大家喜欢。 欣赏 1 2 3 4 5 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

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二 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第三章 知识的状态空间表示法

第三章知识的状态空间表示法 1 课前思考: 人类的思维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搜索的过程。 某个方案所用的步骤是否最少?也就是说它是最优的吗?如果不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优的方案?在计算机上又如何实现这样的搜索?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本章我们要介绍的搜索问题。 2 学习目标: 掌握回溯搜索算法、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宽度优先搜索算法和A搜索算法,对典型问题,掌握启发式函数的定义方法。 3 学习指南: 了解算法的每一个过程和细节问题,掌握一些重要的定理和结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程序实现每一个算法,求解一些典型的问题。 4 难重点: 回溯搜索算法、算法及其性质、改进的A*算法。 5 知识点: 本章所要的讨论的问题如下: 有哪些常用的搜索算法。 问题有解时能否找到解。 找到的解是最佳的吗? 什么情况下可以找到最佳解? 求解的效率如何。 3.1 状态空间表示知识 一、状态空间表示知识要点 1.状态 状态(State)用于描述叙述性知识的一组变量或数组,也可以说成是描述问题求解过程中任意时刻的数据结构。通常表示成: Q={q1,q2,……,qn} 当给每一个分量以确定的值时,就得到一个具体的状态,每一个状态都是一个结点(节点)。

实际上任何一种类型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来描述状态,只要它有利于问题求解,就可以选用。 2.操作(规则或算符) 操作(Operator)是把问题从一种状态变成为另一种状态的手段。当对一个问题状态使用某个可用操作时,它将引起该状态中某一些分量发生变化,从而使问题由一个具体状态变成另一个具体状态。操作可以是一个机械步骤、一个运算、一条规则或一个过程。操作可理解为状态集合上的一个函数,它描述了状态之间的关系。通常可表示为: F={ f1 , f2,……… fm} 3.状态空间 状态空间(State Space)是由问题的全部及一切可用算符(操作)所构成的集合称为问题的状态空间。用三元组表示为: ({Qs},{F},{Qg}) Qs:初始状态,Qg:目标状态,F:操作(或规则)。 4.状态空间(转换)图 状态空间也可以用一个赋值的有向图来表示,该有向图称为状态空间图,在状态空间图中包含了操作和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节点表示问题的状态,有向边表示操作。 二、状态图搜索 1.搜索方式 用计算机来实现状态图的搜索,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树式搜索和线式搜索。 2.搜索策略 大体可分为盲目搜索和启发式(heuristic)搜索两大类。 搜索空间示意图 例3.1 钱币翻转问题 设有三枚硬币,其初始状态为(反,正,反),允许每次翻转一个硬币(只翻一个硬币,必须翻一个硬币)。必须连翻三次。问是否可以达到目标状态(正,正,正)或(反,反,反)。问题求解过程如下: 用数组表示的话,显然每一硬币需占一维空间,则用三维数组状态变量表示这个知识: Q=(q1 , q2 , q3) 取q=0 表示钱币的正面q=1 表示钱币的反面 构成的问题状态空间显然为: Q0=(0,0,0),Q1=(0,0,1),Q2=(0,1,0),Q3=(0,1,1)

框架构件设计

框架构件设计 6. 3 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抗规 一、延性结构的概念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具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一般用延性比表示。 二、延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延性越好,结构的抗震能力也就越好。 在大震下,即使结构构件达到屈服,仍然可以通过屈服截面的塑性变形来消耗地震能,避免发生脆性破坏。在大震后的余震发生时,因为塑性铰的出现,结构的刚度明显变小,周期变长,所受地震力会明显减小,震害减轻。 因此在地震区,结构必须具备一定的延性。并且设防烈度越高、结构高度越大,对延性的要求也越高。 二、延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结构的耗能能力用往复荷载作用下构件或结构的力-变形滞回曲线包含的面积度量。在相同的变形情况下,滞回曲线包含的面积越大,则耗能能力越大,对抗震有利。 梁的耗能能力大于柱的耗能能力,构件弯曲破坏的耗能能力大于剪切破坏的耗能能力。 三、延性框架设计的一般原则 1、强柱弱梁 从抗弯角度来讲,要求柱端截面的屈服弯矩要大于梁端截面的屈服弯矩,使塑性铰尽可能出现在梁的端部,从而形成强柱弱梁。 在梁端出现塑性铰,一方面框架结构不会变成倒塌机制,而且塑性铰的数目多,消耗地震能的能力强;另一方面,受弯构件具有较高的延性,结构的延性有保障。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对工人的管理不亚于对混凝土强度的控制; 2、柱子与楼板体系的混凝土应分别浇灌; 3、混凝土的保护层必须得到保证; 4、钢筋的绑扎务必按照规定办理; 5、混凝土的蜂窝现象不可草率处理。 2、强剪弱弯 要求构件的抗剪能力要比其抗弯承载能力对应的剪力强,从而推迟或避免梁、柱构件过早发生剪切破坏。 构件弯曲破坏的耗能能力大于剪切破坏的耗能能力。 3、强节点(核芯区)、强锚固 节点区域受力复杂,容易发生破坏。节点的可靠与否是关系梁、柱能否可靠工作的前提,必须做到强节点。钢筋锚固的好坏是构件能否发挥承载力的关键。 4、局部加强 提高和加强柱根部(加密箍筋)以及角柱、框支柱等受力不利部位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经验选定.

柱截面尺寸 柱截面尺寸初选,要同时满足最小截面、侧移限值和轴压比等诸多因素影响。 一般可通过满足轴压比限值惊醒截面估计。 由《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637条和表637知,当抗震等级为三级时框架柱的轴压比最大限值[卩N为0.9。 由《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第281页(4-11和式(4-12估算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式(4-12 N = P FgEn其中 N—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B—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的轴向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1.3,等跨内柱取1.2; F—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 本设计柱网尺寸大部分为7.5m >7.5m,部分8.4m 84m。 gE—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12-15KN/ m2 ;在此取gE =12 KN/ m2。 n—演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由式(4-11 N/(fcAc < [ MN]Ac > N/[卩N] X fc 由《抗规》知,框架柱按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在本设计中框架梁和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 C30。 由《建筑抗震设计》教材第四章第七节知矩形截面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以下两点要求: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 ;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为此对于首层选用800mm< 800mm部分采用900mm< 900mm。 对于其他层,考虑到施工方便,柱截面不宜变化太多。通过初步估算以及PKPM 验算,最终确定框架的截面尺寸为: 首层-八层:选用800mm<800mm部分采用900mm< 900mm。 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主梁截面尺寸: 主梁截面高度:h =(1/10~1/12 L =(1/10~1/12 8400=(840~700mm,取h =800mm; 主梁截面宽度:b =(1/2~1/3 h =(1/2~1/3 800=(400~267mm,取 b =400mm。次梁截面 尺寸 (1大部分房间次梁布置形式采用一字形,则次梁的跨度与主梁相同,L =7500mm。同理,取次梁高度h =600mm ;次梁宽度b =300mm。 (2在五层学术报告厅抽柱处采用井字形楼盖,相邻次梁间距为2500mm和2800mm (井字梁间距一般在2米左右。 井字梁截面高度:h =L/16=7500/16=469mm,取h =600mm; 井字梁截面宽度:b =(1/2~1/3 h =(1/2~1/3 600=>(300~200mm,取h =300mm。 4.1.3板厚 板厚根据板的跨度而定,次梁布置方式不同,板的跨度也不同,从而板的厚度也不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了确定板厚的方法 简支单向板h/L > 1/35两端连续单向板h/L > 1/40简支双向板h/L > 1/45多跨连续

论文框架结构介绍

论文框架结构 特别说明:以下的框架只是普遍意义的写作思路和基本框架,各位同学在写作时,可以按照此框架整理自己的思路,具体拟订写作提纲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和调整,不一定完全按照此框架写。 对于不同类型的选题,论文的框架各有不同,一般而言,电大论文选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研究企业现存问题为主,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选题。重点写存在的问题接解决措施。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引言 (一)(二)?…… 二、XX 公司XX 管理的重要性(研究对象的特点、必要性) (一) (二) (三) ?…… 三、XX 公司XX 管理的现状 此处可以加一小段文字对所研究企业进行简单介绍,不必单独列出二级标题 (一)(二)(三)?…… 四、XX 公司XX 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处可以加一小段文字对所研究企业进行简单介绍,不必单独列出二级标题

(二) (三) ?…… (一) (二) (三) ?…… 六、解决措施(解决对策、改进建议、在XX 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二) (三) ?…… 七、小结(结论) 第二种类型:某一种管理方式在某企业中的应用,如“电子商务在XX 企业中应用研究”。重点写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引言(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300-600字左右的一小段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可不要单独列一级标题)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 二、XX 管理在XX 企业推行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 (一) (二) (三)

三、推行的主要措施 此处可以加一小段文字对所研究企业进行简单介绍,不必单独列出二级标题(一) (二) (三) ?…… 四、推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二) (三) ?…… 五、解决措施(保障措施或进一步注意的问题) (一) (二) (三) ?…… 六、小结(结论) 第三种类型:以总结企业现有的成功经验为主(相当于一个案例研究),该企业的成功经验对类似企业的借鉴意义,如“雅芳直销模式的研究”,这类企业的一些做法比较成熟、成功,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重点要总结经验,提出其借鉴意义。对于问题型研究主题,主要内容的展开可以参考以下分析框架: 引言(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有300-600字左右的一小段引言,引出所研究的内容,可不要单独列一级标题) 一、理论概述 (一) (二)

框架结构构件截面尺寸选择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构件截面尺寸选择 1、梁的截面尺寸 (1) 梁的一般要求 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时,首先要确定梁的截面尺寸。其一般步骤是:先由梁的高跨比h/l0确定梁的高度h,再由梁的高宽比h/b确定梁的宽度b(b为矩形截面梁的宽度或T形、I形截面梁的腹板宽度),并将其模数化。对变形和裂缝宽度要求严格的梁,尚应按规定进行扰度验算及裂缝宽度验算。 ①梁的高跨比 下表列出了梁的高跨比下限值,该值可以满足一般正常使用下的变形要求。但对变形要求高的梁,尚应进行扰度验算。 梁的高跨比下限值 构件类型/支承情形简支一端连续两端连续悬臂 1/12 1/3.5 1/15 1/6 独立梁及整体肋形梁的 主梁 整体肋形梁的次梁1/16 1/8.5 1/20 1/8 注:1. 表中数值适用于普通混凝土和fy<=400N/mm2的普通钢筋; 2. 当梁的跨度超过9m时,表中系数宜乘1.2; 3. 对比重γ为15~20kN/m3的轻质混凝土结构,表中系数宜乘以(1.65-0.03γ)且不小于1的系数。 ②梁截面的高宽比 梁截面的高宽比h/b对矩形截面,可选2.0~3.5;对T形截面,可选2.5~4.0。 ③模数要求 当梁高h<=800mm时,h为50mm的倍数;当h>800mm时,h为100mm的倍数。当梁宽b>=200mm时,梁的宽度为50mm的倍数;200mm以下宽度的梁,有b=100mm、150mm、180mm三种。 ④主、次梁的截面尺寸关系 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00mm,通常为250mm及以上;次梁宽度不应小于150mm。主梁的高度应至少比次梁高50mm或100mm(当主梁下部可能为双排钢筋时)。 (2) 框架梁的截面尺寸 除满足梁的一般要求外,框架梁的截面高度h一般在(1/12~1/8)l0间,截面宽度b可取(1/2~1/4)h;截面宽度b不宜小于200mm;截面高度和截面宽度之比不宜大于4,梁净跨度ln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为了确定框架梁的截面尺寸是否选择合适,可在截面尺寸选择后作简单验算:将初步估算的竖向荷载设计值的0.8倍,作用于相应简支梁,进行受弯受剪计算,若其配筋适中,则截面选择合理;配筋过大或过小时,均宜调整截面尺寸。 2、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1) 截面尺寸的一般规定 在抗震设计中,框架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的截面直径不宜小于350mm;柱的截面高度与宽度的比值不宜大于3;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 柱截面宽度一般不小于框架主梁截面宽度+100mm,通常在(1/15~1/20)H

(完整)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图

单位: 基本工具:刻度尺 基本工具:停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 运动的快慢 速度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主单位:米/秒(m/s) 公式: t s v=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用平均速度表示变速运动的快慢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t s v= 机 械 运 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长度的主单位: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 时间的主单位:秒(s),其他单位:小时(h)、分钟(min) 运动的描述 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章声现象 声现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条件:发声体在振动 (3)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较慢、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点 (1)需要介质 (2)真空不能传播 (4)声音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 (5)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声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 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音色 又叫做音品,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噪声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被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和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KHz的声音被称为超声波 声音的利用 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检查身体、回声定位等 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

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工法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第一章 装配式第一节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工法 一、特点 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具有以理特点: (一)标准化施工: 以标准层每层、每跨为单元,根据结构特点和便于构件制作和安装的原则将结构拆分成不同种类的构件(如墙、梁、板、楼梯等)并绘制结构拆分图。相同类型的构件尽量将截面尺寸和配筋等统一成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同时对钢筋都进行逐根的定位,并绘制构件图,这样便于标准化的生产、安装和质量控制。(二)现场施工简便: 构件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注定了现场施工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施工变得更方便操作,使工人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施工要领和安装方法。 (三)质量可靠: 构件图绘制详细,构件工厂加工,都使构件质量充分得到保障。构件类型相对较少,形式统一使现场施工标准化、规范化,这更便于现场质量的控制。外墙采用混凝土外墙,外墙的窗框、涂料或瓷砖均在构件厂与外墙同步完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窗框漏水和墙面深水的质量通病。 (四)安全: 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外墙,取消了砌体抹灰工作,同时涂料、瓷砖、窗框等外立面工作已经在加工厂完成,大大减少了危险多发区建筑外立面的工作量和材料堆放量,使施工安全更有保证。 (五)制作精度高: 预制构件的加工要求构件截面尺寸误差控制在±3mm 以内,钢筋位置偏差在±2mm 以内,构件安装误差水平位置控制在±3mm 以内,标高误差控制在±2mm 以内。 (六)环保节能效果突出: 大部分材料在构件厂加工,标准化统一化的加工减少了材料的浪费;现场基本取模板除在梁柱交接的初装修均采用装配施工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消湿作业, 核心区使用外,基本不再使用,大大降低了木材的利用率;钢筋和混凝土的现场用量大大减少,降低了水、电的现场使用量,同时也减少了施工噪音。 (七)计划和程序管理严密: 各种施工措施埋件要反映在构件图中,这就要求方案的可执行型强,并且施工时严格按照方案和施工程序施工。构件的加工计划、运输计划和每辆车构件的装车顺序紧密的与现场施工计划和吊装计划相结合,确保每个构件严格按实际吊装时间进场,保证了安装的连续性确保整体工期的实现。 二、工艺原理 梁、板等水平构件采用叠合形式,既构件底部(包含底筋、箍筋、底部混凝土)

框架结构设计说明1.

结构设计总说明主要内容 工程概况 1工程地点、工程分区、主要功能;2各单体(或分区建筑的长、宽、高,地上与地下层数,各层层高,主要结构跨度,特殊结构及造型,工业厂房的吊车吨位等。 设计依据 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2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基本雪压、气温(必要时提供、抗震设防烈度等;3工程地质勘察报告;4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必要时提供; 5风洞试验报告(必要时提供;6建设单位提出的与结构有关的符合有关标准、法规的书面要求;7初步设计的审杳、批复文件;8对于超限高层建筑.应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9采用桩基础时,应有试桩报告或深层半板载荷试验报告或基岩载荷板试验报告(若试桩或试验尚未完成,应注明桩基础图不得用于实际施工。10本争业设计所执行的主要法规和所采用的主要标准(包括标准的名称、编号、年号和版本号。 图纸说明 1图纸中标高、尺寸的单位;2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3当图纸按工程分区编号时,应有图纸编号说明;4常用构件代码及构件编号说明;5各类钢筋代码说明,型钢代码及截面尺寸标记说明;6混凝土结构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方法时,应注明所采用的标准图名称及编号或提供标准图。 建筑分类等级 应说明下列建筑分类等级及所依据的规范或批文:1建筑结构安全等级;2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3建筑抗震设防类别;4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5地下室防水等级;6人防地下室的设计类别、防常规武器抗力级别和防核武器抗力级别;

7建筑防火分类等级和耐火等级;8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 主要荷载(作用取值 1楼(屋面面层荷载、吊挂(含吊顶荷载;2墙体荷载、特殊设备荷载;3楼(屋面活荷载;4风荷载(包括地面粗糙度、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等;5雪荷载(包括积雪分布系数等;6地震作用(包括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场地特征周期、结构阻尼比、地震影响系数等;7温度作用从地下室水浮力的有关设计参数。6设计计算程序。1结构整体计算及其他计算所采用的程序名称,版本号、编制单位;2结构分析所采用的计算模型、高层建筑整体计算的嵌固部位等。 主要结构材料 1混凝土强度等级、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轻骨料混凝土的密度等级;注明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2砌体的种类及其强度等级、干容重,砌筑砂浆的种类及等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3钢筋种类、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种类及对应的产品标准,其他特殊要求(如强屈比等;4成品拉索、预腕力结构的锚具.成品支座(如各类橡胶支座、钢支座、隔震支座等、阻尼器等特殊产品的参考型号、主要参数及所对应的产品标准;5钢结构所用的材料见本条第10款。 基础及地下室工程 1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各主要土层的压缩模量及承载力特征值等;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及技术要求,抗液化措施及要求,地摹土的冰凉深度等;2注明基础形式和基础持力层;采用桩基时应简述桩型、桩径、桩长、桩端持力层及桩进入持力层的深度要求,设计所采用的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必要时尚应包括竖向抗拔承载力和水平承载力等;3地下室抗浮(防水设计水位及抗浮措施,施工期间的降水要求及终止降水的条件等;4基坑、承台坑回填要求;5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要求;6当有人防地下室时,应图示人防部分与非人防部分的分界范围。 钢筋混凝土工程

框架结构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经验选定.

柱截面尺寸 柱截面尺寸初选, 要同时满足最小截面、侧移限值和轴压比等诸多因素影响。一般可通过满足轴压比限值惊醒截面估计。 由《建筑抗震规范》 (GB50011-2001第 6.3.7条和表 6.3.7知,当抗震等级为三级时,框架柱的轴压比最大限值[μN]为 0.9。 由《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第 281页(4-11和式(4-12估算框架柱的截面尺寸: 式(4-12 N =βFgEn, 其中 N—地震作用组合下柱的轴向压力设计值; β—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后柱的轴向压力增大系数,边柱取 1.3,等跨内柱取 1.2; F—按简支状态计算的柱的负载面积。 本设计柱网尺寸大部分为 7.5m×7.5m,部分 8.4m×8.4m。 gE—折算在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可近似取 12-15KN/ m2 ;在此取 gE =12 KN/ m2 。 n—演算截面以上楼层层数。 由式(4-11 N/(fcAc ≤[μN] 得Ac ≥N/[μN]×fc 由《抗规》知,框架柱按二级抗震等级设计时,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在本设计中框架梁和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采用 C30。 由《建筑抗震设计》教材第四章第七节知矩形截面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以下两点要求: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 300mm ;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 3。 为此,对于首层选用 800mm×800mm,部分采用 900mm×900mm。 对于其他层,考虑到施工方便,柱截面不宜变化太多。通过初步估算以及 PKPM 验算,最终确定框架的截面尺寸为: 首层 -八层:选用 800mm×800mm,部分采用 900mm×900mm。 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主梁截面尺寸: 主梁截面高度:h =(1/10~1/12 L =(1/10~1/12 ×8400=(840~700mm, 取 h =800mm; 主梁截面宽度:b =(1/2~1/3 h =(1/2~1/3 ×800=(400~267mm, 取 b =400mm 。次梁截面尺寸 (1大部分房间次梁布置形式采用一字形,则次梁的跨度与主梁相同, L =7500mm 。同理,取次梁高度 h =600mm ;次梁宽度 b =300mm 。 (2在五层学术报告厅抽柱处采用井字形楼盖,相邻次梁间距为 2500mm 和2800mm (井字梁间距一般在 2米左右。 井字梁截面高度:h =L/16=7500/16=469mm, 取 h =600mm; 井字梁截面宽度:b =(1/2~1/3 h =(1/2~1/3 ×600=(300~200mm, 取 h =300mm 。4.1.3 板厚 板厚根据板的跨度而定,次梁布置方式不同,板的跨度也不同,从而板的厚度也不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了确定板厚的方法: 简支单向板h/L≥1/35;两端连续单向板h/L≥1/40;简支双向板h/L≥1/45;多跨连续双向板h/L≥1/50。为了设计偏于安全,对所有的板厚均按 h/L=1/35进行估算。

钢结构各构件及其做法的图解(图文)

1、建筑体系 1-1、门式刚架体系 1-1-1、基本构件图 1-1-2、说明 力学原理 门式刚架结构以柱、梁组成的横向刚架为主受力结构,刚架为平面受力体系。为保证纵向稳定,设置柱间支撑和屋面支撑。 刚架 刚架柱和梁均采用截面H型钢制作,各种荷载通过柱和梁传给基础。 支撑、系杆 刚性支撑采用热轧型钢制作,一般为角钢。柔性支撑为圆钢。系杆为受压圆钢管,与支撑组成受力封闭体系。 屋面檩条、墙梁 一般为C型钢、Z型钢。承受屋面板和墙面板上传递来的力,并将该力传递给柱和梁。 1-1-3、门式刚架的基本形式 a.典型门式刚架

b.带吊车的门式刚架 c.带局部二层的门式刚架 1-1-4、基本节点 a.柱脚节点

b.梁、柱节点 ■局部二层节点参照多层框架体系。 1-1-5、刚架衍生形式

■吊车和局部二层可在衍生形式刚架中布置。 ■山墙刚架其本质也是多连跨刚架,不过中间柱与刚架柱比截面旋转了90度。 1-2、多层框架体系 1-2-1、框架图示

1-2-2、说明 力学模型 a.纯刚接框架:纵横两个方向均采用刚接的框架。 b.刚接-支撑框架:横向采用刚接,纵向采用铰接,并在纵向设置支撑,以传递水平力。 c.支撑式框架:纵横向均采用铰接,两向均设置支撑传递水平力。 d.有时为保证足够的刚度,在刚接框架中亦设置支撑。 框架柱 框架柱可采用H型截面、箱形截面、十字形截面、圆管形截面等。所有上部结构的力都通过框架柱传递给基础。 框架梁 框架梁一般采用H型截面。楼盖和屋盖上的力通过框架梁传递给框架柱。 支撑 支撑采用一般采用热轧型钢制作,其功能是传递层间水平力和保证结构的刚度。 1-2-3、基本节点 a.柱脚节点 ■柱脚节点同门式刚架体系。 b.柱、梁节点

文章结构框架

文章结构框架 一篇论文必备以下几个部分:题目、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表格、图片、参考文献和推荐信。 方法:方法部分是你论文的基石,在这部分内容中,需要介绍你的研究类型和实验设计,操作步骤以及所施加的干预和结果,说明你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提供充足的信息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并保证真实性。此外,期刊指南会为你论文的方法部分的写作提供更多细节信息。 结果:该部分应该在实验全部完成后书写。对应方法部分给出实验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强调你的实验结果。编辑通常不鼓励在图表中重复文中已有内容,尽量保持简洁,但提及图表中的结果数据是完全可以的。注意,涉及统计结果的数据要包括相对测量和绝对数。 表格:要清晰、可读性强。注意形式,包括小数点的位置,表格顺序要与文章内容相对应,对使用的缩写给予说明。 图片:图片可以是照片、流程图、各种形式的图表或是任何能帮助你解释实验结果的东西。确保图片在文中有对应的描述内容并提供独立的、高分辨率的图片文件。注意:绝对不要使用已发表论文中的图表。 讨论:结果之后通常是讨论部分,在这部分需要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肯定你的结果,讨论你研究的亮点和不足,说明你的结果与其他已发表的相关研究的异同点,强调你的文章将在领域内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推进作用。注意一些论文格式要求在讨论部分后面有一个结论,这种情况下,以上内容要写在你的讨论部分而结论部分就是对你文章做一个简短的概括。 引言:引言就是要尽可能简洁的说明你的研究方向,要激起读者的兴趣,总结所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解释你的实验如何支持你的课题猜想或目的。专家建议,引言部分不要超过你全文的15%。 摘要:不要过度夸大你的成果。期刊常会要求摘要的字数在150-300 之间。摘要反应了你文中的主要标题,要保证读者在没有阅读全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摘要弄懂你的研究。要做到使你的摘要可以独立于你的论文,能够用来搜索查阅,甚至是独立发表。对其中使用的缩写必须给出说明。 参考文献:引用与你的讨论和研究设计相关的全部概念和论文是最好的,不

PKPM框架结构步骤

一、执行PMCAD主菜单1,输入结构的整体模型 (一)根据建筑平、立、剖面图输入轴线 1、结构标准层“轴线输入” 1)结构图中尺寸是指中心线尺寸,而非建筑平面图中的外轮廓尺寸 2)根据上一层建筑平面的布置,在本层结构平面图中适当增设次梁 3)只有楼层板、梁、柱等构件布置完全一样(位置、截面、材料),并且层高相同时,才能归并为一个结构标准层 2、“网格生成”——轴线命名 (二)估算(主、次)梁、板、柱等构件截面尺寸,并进行“构件定义” 1、梁 1)抗震规范第6.3.6条规定:b≥200 2)主梁:h = (1/8~1/12) l ,b=(1/3~1/2)h 3)次梁:h = (1/12~1/16) l ,b=(1/3~1/2)h 2、框架柱: 1)抗震规范第6.3.1条规定:矩形柱bc、hc≥300,圆形柱d≥350 2)控制柱的轴压比 ——柱的轴压比限值,抗震等级为一到四级时,分别为0.7~1.0 ——柱轴力放大系数,考虑柱受弯曲影响, =1.2~1.4 ——楼面竖向荷载单位面积的折算值, =13~15kN/m2 ——柱计算截面以上的楼层数 ——柱的负荷面积

3、板 楼板厚:h = l /40 ~ l /45 (单向板) 且h≥60mm h = l /50 ~ l /45 (双向板) 且h≥80mm (三)选择各标准层进行梁、柱构件布置,“楼层定义” 1、构件布置,柱只能布置在节点上,主梁只能布置在轴线上。 2、偏心,主要考虑外轮廓平齐。 3、本层修改,删除不需要的梁、柱等。 4、本层信息,给出本标准层板厚、材料等级、层高。 5、截面显示,查看本标准层梁、柱构件的布置及截面尺寸、偏心是否正确。 6、换标准层,进行下一标准层的构件布置,尽量用复制网格,以保证上下层节点对齐。 (四)定义各层楼、屋面恒、活荷载,“荷载定义” 1、荷载标准层,是指上下相邻且荷载布置完全相同的层。 2、此处定义的荷载是指楼、屋面统一的恒、活荷载,个别房间荷载不同的留在PM主菜单3局部修改 (五)根据建筑方案,将各结构标准层和荷载标准层进行组装,形成结构整体模型,“楼层组装” 1、楼层的组装就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 2、楼层组装完成后整个结构的层数必然等于几何层数。 3、确定“设计参数”,总信息、地震信息、风荷载信息等。 二、执行PMCAD主菜单2,布置次梁楼板 1、此处次梁是指未在主菜单1布置过的次梁,对于已将其当作主梁在主菜单1布置过的梁,不得重复布置。 2、对楼梯间进行全房间开洞,“楼板开洞”

内控制度手册框架结构

内控制度手册框架模板 一、单位简介 二、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1、内控领导机构成员、工作职责、工作内容 2、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 3、议事决策机制 4、重大经济事项认定标准 5、重大经济事项议事决策机制 6、关键岗位责任制 7、关键岗位轮岗制度 8、会计机构管理制度 9、信息内部公开制度 三、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制度 (一)预算业务 1、预算编制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预算编制业务工作流程 ④预算编制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预算编制业务管理制度 2、预算执行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预算执行业务工作流程 ④预算执行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预算编制业务管理制度 3、决算管理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决算业务工作流程 ④决算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决算业务管理制度 4、预算绩效管理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预算绩效业务工作流程 ④预算绩效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预算绩效业务管理制度(二)收支业务 1、收入业务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收入业务工作流程 ④收入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收入业务管理制度 2、支出业务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支出业务工作流程 ④支出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支出业务管理制度 3、债务业务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债务业务工作流程 ④债务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债务业务管理制度 (三)政府采购业务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政府采购业务工作流程 ④政府采购业务流程点控制措施 ⑤政府采购业务管理制度(四)资产业务 1、货币资金业务 ①归口管理部门 ②岗位设置及职责 ③货币资金业务工作流程

《框架结构》——案例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5、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1、认识实际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用三角形加强框架的方法。了解斜杠的“拉” 和“推”的作用。 3、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问: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建筑吗?这些建筑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这种骨架式构造叫框架结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框架结构。 二、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 1、谈话:你们还知道哪些框架结构的物体?这些框架起了什么作用?(如果改成实体的结构会怎样?) 学生回答。(能支撑起物体,花费的材料又少) 2、提问:观察框架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猜测。 三、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⑴利用筷子捆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⑵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⑶哪一个容易变形? ⑷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框架的记录。 3、思考:⑴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 (起到“拉”“推”的作用,使框架不变形) ⑵为什么巨大的框架中都有三角形?(三角形最稳定) 四、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思考:我们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呢? 2、讲述: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运用我们的数学知识,计算需要多少横杆、竖杆、斜杆? 学生画草图,计算需要多少材料。 3、提问: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4、思考:从节约材料方面考虑,哪些地方最需要斜杆,哪些地方不一定需要斜杆? 学生思考并交流。 5、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提问: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明斜杆的加固作用。 7、比一比,哪组的正方体框架的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工法

第一章装配式 第一节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工法 一、特点 整体装配式框架结构施工具有以理特点: (一)标准化施工: 以标准层每层、每跨为单元,根据结构特点和便于构件制作和安装的原则将结构拆分成不同种类的构件(如墙、梁、板、楼梯等)并绘制结构拆分图。相同类型的构件尽量将截面尺寸和配筋等统一成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同时对钢筋都进行逐根的定位,并绘制构件图,这样便于标准化的生产、安装和质量控制。 (二)现场施工简便: 构件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注定了现场施工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使施工变得更方便操作,使工人能更好更快的理解施工要领和安装方法。 (三)质量可靠: 构件图绘制详细,构件工厂加工,都使构件质量充分得到保障。构件类型相对较少,形式统一使现场施工标准化、规范化,这更便于现场质量的控制。外墙采用混凝土外墙,外墙的窗框、涂料或瓷砖均在构件厂与外墙同步完成,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窗框漏水和墙面深水的质量通病。 (四)安全: 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外墙,取消了砌体抹灰工作,同时涂料、瓷砖、窗框等外立面工作已经在加工厂完成,大大减少了危险多发区建筑外立面的工作量和材料堆放量,使施工安全更有保证。 (五)制作精度高: 预制构件的加工要求构件截面尺寸误差控制在±3mm 以内,钢筋位置偏差在±2mm 以内,构件安装误差水平位置控制在±3mm 以内,标高误差控制在±2mm 以内。 (六)环保节能效果突出: 大部分材料在构件厂加工,标准化统一化的加工减少了材料的浪费;现场基本取消湿作业,初装修均采用装配施工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模板除在梁柱交接的核心区使用外,基本不再使用,大大降低了木材的利用率;钢筋和混凝土的现场用量大大减

各技术框架架构图

各种系统架构图及其简介 1.Spring 架构图 Spring 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J2EE 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架。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J2EE 环境(Web或EJB )、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组成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BeanFactory ,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转(IOC )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JNDI 、EJB 、电子邮件、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Spring AOP :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AOP 。Spring AOP 模块为基于Spring 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通过使用Spring AOP ,不用依赖EJB 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Spring DAO :JDBC DAO 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Spring DAO 的面向JDBC 的异常遵从通用的DAO 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ORM :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个ORM 框架,从而提供了ORM 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JDO 、Hibernate 和iBatis SQL Map 。所有这些都遵从Spring 的通用事务和DAO 异常层次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