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如何防范和治理暗中陪标

浅析如何防范和治理暗中陪标

浅析如何防范和治理暗中陪标
浅析如何防范和治理暗中陪标

浅析如何防范和治理暗中陪标

12物流2班小组成员:汪涛吴雪峰付少强胡文宇

一、背景介绍

《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我国招投标事业快速发展,招投标范围不断扩大,竞争性缔约活动从隐蔽走向公开,从分散走向统一,有了长足的发展,行业自律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监管力度明显加大,部门协作配合逐步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目前,从建设工程发包、机电设备进口、产品和服务采购(特别是政府采购)、医药购销、产权交易、资源开发到科研课题立项以及土地使用权出让,基本上都实行了招投标。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市场的暴利也日渐减少,部分施工企业不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上下功夫,而是通过采用围标、陪标等非法手段串通投标,谋取超额利润,并有愈演愈烈、越来越隐蔽的趋势。

二、案例分析—问题提出及原因

案例中的高校基建处负责人与建筑公司进行私下交易,决定将此工程给这家建筑公司。而建筑公司出面邀请了5家私交甚好的施工企业前来暗中陪标,帮助其成为第一中标候选人。这是一起典型的陪标行为,这种由供应商与采购人恶意串通并向采购人行贿或者提供不正当利益谋取中标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也是政府采购最难控制的。

这是一起典型的陪标行为。这种由供应商与采购人恶意串通并向采购人行贿或者提供不正当利益谋取中标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也是政府采购最难控制的,它已经成为政府采购活动的一大恶性毒瘤!

这个案例是俗称的“围标”,其操作之所以能够成功,归根结底是竞争参与人均是来围标的,如果说这个案例中看到招标公告后来参与竞争的不限于围标的这几家单位,那么结果也就不是这些围标人员所能操控的,所以招投标可信度评价标准是将这一问题作了如下理解:招标公告公开方式是否足以在一个较大范围内产生竞争;其公开的信息是否充分体现了项目的竞争的价值以引起充分竞争。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里,有价值的招标项目进入交易市场后,参与竞争人实质上是处于不可确定的状态,而这种不可确定的状态恰恰是围标的天敌。

所谓陪标,就是在某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前,招标单位已经确定了意向单位,然后由意向单位根据投标程序要求,联系关系单位参加邀标,以便确保意向单位达到中标目的的举动。陪标可以分为三方面:(1)发标方主导型:如政府早就看中了一家投资商,甚至早就签订投资协议了,为了体现“三公”,还得冠冕堂皇地搞个招标会,这时候,就需要动用陪标技术了,万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政府会用“由于技术性问题”等托辞来暂时中止混乱游戏。又如开发商引入建筑商,基本上都是内定的,但是各地政府都定了“超过一定规模的项目都要公开招标”的制度,一般是例行公事地从陪标库里找几家来参演一下就可以了,而且不用报酬,因为以后也会用得着别人的时候。

(2)投标方主导型:为了抬高标底或垄断局面,投标人会事先串通一家或数家陪标者集体参与。

(3)承办方主导型:如一般土地拍卖必须要求三家以上的开发商参加,承办的

拍卖行如果预感到人气不足,必须及早下手收买陪标者,否则,拍卖会搞不成,拍卖佣金就泡汤了。案例中的陪标行为属于投标方主导型,该建筑公司为了顺理成章的成为高校机房工程的中标候选人,邀请5家私交甚好的施工企业前来暗中陪标,而它们不是报价过高,就是服务太差。而这种陪标行为严重背离市场经济规则和价值规律,甚至成为非法行为合法化的“挡箭牌”和“避风港”。

它有以下几点危害:

(1)陪标破坏了招投标市场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招标投标活动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招投标活动就是为投标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按经济规律参加竞争,公平竞争是让各个竞争者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共同接受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的法则,独立承担竞争结果。陪标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招投标的本质和积极意义,扰乱了正常的招投标秩序,妨碍了竞争机制的发挥,危害了招投标市场的健康发展,使市场竞争变成了人情、贿赂和关系网的博弈,使中标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操纵在少数几家围标人手中,伤害了其他投标人的合法权益。

(2)助长了腐败现象陪标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关系网进行行贿受贿的过程,它败坏了社会风气,腐蚀了行业道德,助长了腐败现象在招投标市场的蔓延。

(3)破坏了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诚实守法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陪标现象的本质是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投机取巧,操纵市场,是与诚实守信背道而驰的。

(4)打乱了正常的投资规划陪标现象的直接恶果是打乱了国家和地方正常的投资规划和投资体制,严重损坏了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利益和其他投资人经济利益。

(5)串通投标严重影响了招标项目质量参与陪标的企业不是靠实力和信用取胜,往往不大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由于其竞标的起点就是通过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它们编制的投标文件着眼点仅仅放在利润上,对投标项目不可能认真研究,即使中标,也是首先弥补因串通投标造成的成本加大,给招标项目的实施留下了隐患。如案例中的这个建筑公司它的工程质量和一系列服务也许并没有别的公司好,这就影响了机房工程改造的质量,从近几年曝光的工程建设领域中通过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的串通投标案件来看,危及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招标环节中出现陪标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是违规操作、无序竞争,实质是利益驱动,根源在于体制不健全、市场不规范、管理监督不到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现行建设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为部分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虽然我国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由于起步较晚,缺乏长期实践考验和及时修订补充,如《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三条对陪标投标行为规定了处罚办法,但处罚偏轻,操作起来人为掌握的空间大,如对投标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罚金数额就较小,其违规违法的成本远小于所得,难以有效遏制少数不法企业的投机心理;再如处罚对象从规定上分析应是所有参与陪标投标的单位,但是如果串通不成一般是不会到处罚的。发现陪标投标的单位中了标,有关部门在处理时一般会只针对中标者,而对其它参与串通的单位不会予以制裁。各行业规章往往尺度不一,执法的力度和水平也有差别,缺乏协调统一,难免会给不法行为留下空子。

(2)市场的过度竞争,使部分实力较弱的施工企业的生存面临危机,他们为了维持企业的运转,在正常竞争中往往不惜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的报价进行投标竞争,这样如果中标了,才有机会利用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等各种战略再挽回损失甚至争取一定的利润;在这样的环境下(招标投制度实行的开始阶段)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甚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企业利润越来越薄,使各施工企业都面临了严重的生存压力,从而促使其采用一些非法手段来提高利润,而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在某些具体项目上临时结盟(陪标投标),共同获利。

(3)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只要其在陪标投标中的成本小于收益,就会存在进行陪标的动力。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相关制度方面缺乏以及对此类行为查处的难度较大,此类企业获取的利益往往远远超过其成本支出。

(4)招投标工作透明度不够。招投标工作总的要求是公开进行,但由于对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程序目前缺还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让不法分子有空子可专。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自己的利

益,有意将本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该严格把关的不严格把关,进行暗箱操作、私下交易。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中标价格,在开标前串

通形成价格联盟等形式,试图实现高价中标的企图。由于陪标一般较为隐蔽,无形中助长了少数投标人的嚣张气焰。

(5)陪标是一种投机行为,其根源是工程建设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由于政府、企业、公众的诚信问题,工程建设上的种种不良、不法行为屡见不鲜,围标、串标、陪标只是其一。作为陪标的行为主体,施工企业内部管理落后,注重短期行为而不是长期效益,忽视诚信建设,加之对失信现象目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预防和惩戒体系。

三、解决方案解决投标中陪标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做到防范在先,管控严密,执行有力,令行禁止。由于针对陪标行为的认定困难,我们只能从制度上和招标的方式、方法上尽量严格规范招投标行为,尽量防范串标、围标、陪标行为。

(1)提倡建设单位要带头诚信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背信、失信者和腐败、不公正的制造者,维护政府诚信和社会公正,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国家投资的项目中,项目法人应保证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在招投标、合同谈判和合同履行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做"两不拖欠",切实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2)完善招投标资格预审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格预审条件,防止招标人利用资格预审限制和排斥潜在投标人或组织虚假招标,让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单位参加投标竞争,即使在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申请人过多、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并大幅度提高评标成本时,也要使用随机抽签等不易被人为控制的方法确定入围投标人,从而大大压缩陪标的操作空间、显著提高陪标成本并大大降低陪标招投标成功的概率。

(3)尽可能采用公开招标由于邀请招标在陪标投标的操作中是最容易的,因此在邀请招标申请的审查中应严格控制。这包括新建项目的邀请招标申请,也包括续建及附属项目的邀标申请,防止建设方在新建项目招标中预留过多的暂定项目,主体项目招标后,续建及附属项目采用直接发包或邀请招标的方式规避市场竞争。

(4)合理确定标底聘请技术过硬、信誉高、实力雄厚的造价咨询机构编制标底和工程量清单,使编制出的标底符合社会平均水平,防止高估冒算,防止工程超额利润的发生,降低围标的期望收益。标底与清单往往又是同一家咨询机构编制,而清单的准确性也与工程造价控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较大的工程在标底编制时,可以聘请两家相互独立的单位各自编制一份标底,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底的准确性,也可以进一步防止投标方与标底编制单位串通的可能性。

(5)对评标过程的监督①在评委会组成时, 全部评标专家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招标人不允许参加评标(取消招标方评委)。招标方的代表可作为监督人员参与评标过程,而无评分权,因为在较多的情况下,陪标的行为与招标方的默许是有很大关联的,招标方代表以评委身份出现在评标过程中,比较容易左右评标过程,而且这类评委往往只是临时评委,出现具体问题时,往往可以用不是专业人员等理由推托责任,也不能用取消其专家成员等办法进行处罚;②实行异地评标专家评标的评标制度,以减少评分过程的人情分等现象;提高评标专家的人数,变5位评标专家为7人,甚至9人;③对评标过程及结果进行公示,虽然这对评委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对于各投标单位来讲,一方面可以明白此次投标过程的得失,提高其日后的投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杜绝评标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

(6)严厉打击陪标行为。建立相应的失信惩戒和守信奖励制度,对失信行为采取教育、行政及经济处罚、法律制裁等方式,加大失信者失信成本。例如建立“不良记录清出市场”制度。对投标人出现围标、串标、陪标、违法分包、转包、虚报工程造价、偷工减料及行贿等行为的,一经发现,一律记录存档,并按规定通报给有关部门或向社会公布。四、方案评估

通过以上解决方案,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1)完善现行建设管理制度,解决现行法规体系存在的不配套、不细致、不完善和不严谨的问题,使不法行为无机可乘。

(2)招投标资格预审制度的完善让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的单位参加投标竞争,大大压缩陪标的操作空间、显著提高陪标成本并大大降低陪标招投标成功的概率。

(3)加大了对暗中陪标的惩罚力度,使更多的投标人对陪标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冒险,维护了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秩序。

(4)能够提高招标的项目质量,因为通过方案中的措施可以确保参与陪标的企业是靠实力和信用取胜,它们往往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技术升级,对投标项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最终能提供优质的工程质量和一系列服务。

关于陪标现象的思考案例中的陪标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陪标是招投标市场的毒瘤,任其发展将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严重腐蚀我们的干部队伍。陪标的发生概率和法律的查处和惩罚力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当惩罚损失超过陪标预期收益所能承担的最高限制时,陪标人会选择退出陪标。当陪标不被查处的概率很大时,陪标的欲望就很强烈。因此,加大陪标的查处力度,使用各种手段方法,提高整个招标投标过程的透明度是降低陪标发生的重要举措。法律固然是打击陪标的利器,但是在招标中采用各种方法抑制陪标人的陪标欲望也是不可或缺的。陪标欲望和投标人的数量成反比,投标人数越多,陪标的费用也就越高,陪标的欲望越低。陪标欲望和招标的保密工作成反比,保密工作做得越细,陪标的信息费用也越高,陪标的欲望就越小。陪标欲望和陪标费用成反比,陪标费用越大,投标人陪标的欲望也就越小。

每一个招标工作者都要把时刻把抑制陪标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来遏制陪标事件的发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