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青龙

小青龙

小青龙
小青龙

定喘汤: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苏子、款冬花、白果、甘草

【主治】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趣味记忆:冬夏【定喘】芩麻草苏桑白果杏仁冬夏【定喘】亲妈炒熟桑白果杏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炙甘草(麻桂芍干姜五炙甘草夏细)

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鸡子大)、甘草、生姜、大枣(麻杏石甘汤+桂枝、生姜、大枣)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功效。

猪苓汤: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各9g]合成清热滋阴利水之剂,主治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猪茯术肉桂泻)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真武汤:茯苓三钱9g 芍药三钱9g 白术二钱6g 生姜三钱9g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桂枝人参汤: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

A: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B: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而在,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为利,利即俗谓泄泻是也。不止,里虚不守也。痞硬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否塞①而不通也。以表未除也,故用桂枝解之;以里下虚也,故用理中以和之;干姜兼能散痞硬之功,甘草亦有和协热之用。是故方则从理中,加桂枝而名,义则取表里,其两解之必效。《伤寒论条辨》(否(pi)塞:阻塞不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炙甘草12克。方出汉·张仲景《伤寒论》(明·赵开美本)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饮证:陈某某,女,52岁。大便秘结,5-6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晚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昏眩则更甚。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则水滑。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服2剂,头晕、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二诊仍于上方加肉桂3g,泽泻12g,服2剂,口干止,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有进一步的减轻。三诊用苓桂术甘与真武汤合方,服3剂,诸证皆除。

2.咳嗽:胡某某,男,34岁,少年体弱,常患咳嗽,吐痰沫,轻则用生姜擦背即愈,重则延医治疗,至成年后,每发则背心怕冷,需热手按摩觉舒,屡发屡治,难获远效。近因伤风,旧病又发,咳唾清痰,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口淡食少,心下如有物跳动,背部怕冷如掌大之处尤甚。脉沉细而弦,舌嫩,苔白滑,无发热身疼证,呼吸短浅难续,尿清量少,大便自调。宜用温阳化饮之苓桂术甘汤。茯苓4钱,桂枝2钱,焦术2钱,炙草2钱,外用药饼熨其背部冷处。5剂药尽,诸证悉平,现已观察2年,竟未复发。

3.咳而遗尿:姜某某,女,35岁,农民。患者于1962年6月生产一孩(第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咳嗽1月余即发现咳嗽时小便滴滴而出,夜间咳嗽尤甚,小便淋漓尤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显效。胸部X线透视正常,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湿性罗音,未见其他异常病变。就诊时病已逾16个月,咯痰不多而色白,纳

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细。处方:茯苓15g,桂枝6g,白术9g,甘草3g,服药3剂症大减,服6剂咳止,尿遗亦愈。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现代: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3枚)厚朴炙(6克)杏仁(6克))【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白虎汤: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主治

1.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2.及三阳合病,脉浮大,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语遗尿,发汗则? 语,下之则头上生汗,手足逆冷,汗出者。3.通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头痛自汗,口渴舌胎,目痛鼻干,不得卧,心烦躁乱,日晡潮热。4.或阳毒发斑,胃热诸病。

归经:此足阳明胃和手太阴肺药也

方义:1.热淫于内,以苦寒发之,故以知母苦寒为君。2.热则伤气,必以甘寒为助,故以石膏为臣。3.津液内烁,故以甘草、粳米甘平益气缓之为使,不致伤胃也。4.又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石膏清肺而泻胃火,知

母清肺而泻肾火,甘草和中而泻心脾之火。或泻其子,或泻其母,不专治阳明气分热也。

变化方:1.本方加人参三两,名人参白虎汤,治伤寒渴欲饮水,无表证者,口干舌燥者。亦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亦治太阳中暍,身热,汗出,足冷,脉微而渴。亦治火伤肺胃,传为膈消。2.本方加苍术,名白虎加苍术汤,湿温脉沉细者。3.本方加桂枝,名桂枝白虎汤,治温疟,但热无寒,骨节疼痛,时呕。4.本方加柴胡、黄芩、半夏,名柴胡石膏汤,治暑嗽喘渴。5.本方除粳米,加人参,名化斑汤治胃热发斑脉虚者。煎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白虎汤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白虎加人参汤:【别名】化斑汤知母18克石膏30~45克(碎,绵裹) 甘草(炙)6克粳米12克人参9克【功能与主治】治伤寒发斑,口燥烦渴。热渴伤津,口渴,脉大无力。

【主治】伤寒或温病,里热盛而气阴不足,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柴胡桂枝汤:桂枝(去皮)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 半夏7.5克芍药4.5克大枣6枚(擘) 生姜4.5克柴胡12克()

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主要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引起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

功用解表和里

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

复方大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药生大黄(后下)各9克枳壳木香生甘草各6克蒲公英15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和解表里,清泻热结。

【主治】溃疡病急性期缓解后,腹腔感染。症见上腹或右下腹压痛,肠鸣,便燥,身热,苔黄,脉数等。

小柴胡汤:柴胡(24g);黄芩(9g);人参(6g);半夏(9g);甘草炙,(5g);生姜(9g);大枣(4枚)。【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芩人枣半夏炙草生姜桂枝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桂芍姜枣草)小建中汤: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大建中汤:蜀椒(6-10克)炒去汗干姜(10-15克)人参(6-1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现代服法:水煎服,饴糖冲服)。

【主治】虚寒腹痛。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1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接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

大柴胡汤:柴胡(12克)黄芩(9克)芍药(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大黄芩枳药枣胡半生)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四逆散: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只烧干柴)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

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当归四逆汤: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方诀】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临床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睾丸鞘膜积液、偏头痛、新生儿硬肿症等属于血虚,阳气不足,寒侵经脉所致者。

桃花汤:赤石脂3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9克粳米30克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方论】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二枚

功能:滋阴降火安神:用于心肾不足,阴虚火旺较重的心烦失眠,舌红苔燥,脉细数者。

白通汤:附子(15克)干姜(6克)葱白(四根)或:葱白4茎干姜3克附子10克(生)

【功用】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方解】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

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白头翁: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白头翁练百琴)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内经》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为主,认为系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壅阻经络而成。《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说:“热而痉者死。”汉《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不仅以表实无汗和表虚有汗分为刚痉、柔痉,并提出了误治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以及产后血虚、汗出中风等,致使外邪侵袭,津液受伤,筋

脉失养而引发本病。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痉叙论》明确痉病的病位在筋,病机是“筋无所营”。明代对“阴虚血少”导致痉病有较充分的认识。《景岳全书,痉证》说:“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又说:“痉者,强直之谓,后人所谓角弓反张,古人所谓痉也。瘛者,蠕动引缩之谓,后人所谓抽掣、搐搦,古人所谓瘛也。”肝主筋,脾土可营肝木,肾水可滋养肝木,且《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因督脉其络“合少阴……贯脊属肾”,故本病与肝、脾(胃)、肾及督脉密切相关。

喝病:中暑、伤署。暍者,夏月而伤风寒,郁其表热。表热盛则内气虚,故不可汗下。以寒则伤形,故外闭而为实,热则伤气,故外泻而为虚。当内度本气之虚实,不宜外泥时令之热寒。汗、下、温针之法,所以伐正而扶邪,不可轻犯也。

甘草附子汤:甘草6克(炙) 附子12克(炮,去皮,破) 白术6克桂枝12克(去皮)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历节病:又名白虎风、痛风。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

侯氏黑散:菊花300克白术75克细辛23克茯苓23克牡蛎23克桔梗60克防风75克人参23克矾石23克黄芩38克当归23克干姜23克芎藭23克桂枝23克

【功能主治】清肝祛风,化痰通络。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大黄廑虫丸:熟大黄、黄芩、生地黄、廑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干漆、甘草十二味药物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散结、缓中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形体赢瘦、腹满不思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证。

甘草干姜汤:甘草4两(炙),干姜2两。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杏仁、半夏、白术、车前子、白芥子各15g,麻黄6g,桂枝、陈皮各10g,茯苓20g。水煎服,日1剂。

瓜蒌薤白半夏汤:【药物组成】瓜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功效】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创伤性气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肺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三物汤:【药物组成】荆芥、藿香、臭椿皮各等分。【主治】产后子宫不收

厚朴三物汤: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功用】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主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24g)甘草三两(9g)大黄三两(9g)大枣10枚枳实5枚(12g)桂枝二两(6g)生姜五两(15g)

功用:解肌发表,行气通便。

主治:外感表证未罢,里实已成。腹满,大便不通,发热,脉浮而数。

【方药歌诀】厚朴七物表里方,桂枳姜枣草大黄

大承气汤: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溶服。使用本方时,应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

气营两潘证:指温病过程中气分热毒未解,邪已深入营分,出现灼气分、营分热毒俱盛之证。该证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脑、乙脑、中毒性肺炎等多种危重型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中的常见证候,是目前温病学研究领域巫待解决的课题。

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身热不扬,证名。病人自觉发热,按其肌肤却不甚热的症象。见《王旭高医案》卷一。见于湿温病,热为湿遏,以致发热在里,热势不扬。治宜用渗湿透热或清泄芳开之法。

太阳头痛,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阳明头痛,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少阳头痛,上至两角,痛

在头角。太阳头痛加羌活,阳明头痛加白芷,少阳头痛加川芎

生姜:性味辛温,有散寒发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喝生姜红糖水治感冒;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生姜还可用于治疗肠炎、痢疾等;生姜外擦对白癜风、斑秃、手癣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干生姜:治因寒冷引起的咳嗽。或入山中含一片姜则可避免受到湿气、山中瘴气的侵袭。干姜治体虚常於寒冷时引起胃痛。

炮姜:即干姜炒黑,姜的性能改变,可止痛、止痛、止血,所以民间上生产后的妇人,常服生化汤,其中含炮姜,就是这个意思。

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薤白:主治:胸痹心痛彻背;胸脘痞闷;咳喘痰多;脘腹疼痛;泄痢后重;白带;疮疖痈肿。

败毒散:【处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主治】气虚外感证。证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黄龙汤: 大黄[9g]芒硝[6g]枳实[9g]厚朴[9g] 甘草[3g]人参[6g]当归[6g]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或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甚则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燥裂,脉虚。

十枣汤:芫花(熬)、甘遂、大戟

【歌诀】十枣汤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芜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胀服之佳

【主治】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济川煎: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趣味方歌】止泻当用生牛肉——枳壳、泽泻、当归、(用)升麻、牛膝、肉苁蓉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

脉沉迟。

温脾汤: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黄干姜附草人芒归【方论】方中附子、干姜温阳祛寒,人参、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相配,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

【主治】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幽门梗塞、慢性痢疾等属于脾阳不足(中阳虚寒),冷积内停者。

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12克(四两)牡丹皮3克(一两)桃仁9克(五十个)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趣记】黄涛担冬瓜忙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证见少腹肿痞,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五神汤:【组成】茯苓30克车前子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15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多骨痈。

疔疮毒邪走散称为走黄,其他疮疡引起疮毒走散,称为内陷。走黄来势急暴,正盛邪实;内陷来势较缓,除邪实之外,尚有正虚的一面。

玉女煎:【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协热下痢(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葛根黄芩黄连汤【组成】葛根15克甘草6克(炙) 黄芩9克黄连9克

赤多白少的热毒痢———白头翁汤

赤白相兼的湿热痢———芍药汤【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

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将军(大黄)要(芍药)秦(黄芩)香(木香)莲(黄连)当(当归)兵(槟榔)炒(炙甘草)肉(肉桂)。

泻白散: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上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主要有解热,抗菌,镇咳等作用。1.解热;2.抗病原微生物;3.祛痰止咳。

凉膈散: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功用】凉膈泻热。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趣味记忆】竹麦吵米膏瞎生——竹麦草米膏夏参

【分类】清热剂-清气分热。【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清营汤: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15克)元参(9克)竹叶心(3克)麦冬(9克)丹参

(6克)黄连(5克)银花(9克)连翘(6克)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犀角地黄汤: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黄(24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丹溪扫地——牡丹皮,犀角,芍药,生地。【主治】热入血分证,热迫血溢证。

1.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常用于重症肝炎、肝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尿毒症、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白血病、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血分热盛者。)清暑益气汤:黄耆1钱(汗少减5分),苍术1钱(泔浸,去皮),升麻1钱,人参5分(去芦),泽泻炒曲5分,橘皮5分,白术5分,麦门冬3分(去心),当归身3分,炙甘草3分,青皮(去白)2分半,黄柏(酒洗,去皮)2分或3分,葛根2分,五味子9枚。笔者备注:1钱=10分=3~5g

小青龙汤打油诗

小青龙汤打油诗 学中医难,中医难学,难就难在古今语言的不习惯,而伤寒论作为中医精髓,又是必须要背记的一道门坎,但它毕竟离现在有2000多年了,张医圣的话着实不好记。 不过,这倒难不倒很多对中医有深厚兴趣的学友,他们纷纷脑洞大开,为自己快速记忆伤寒论的条文编了打油诗,既顺口,又好记。 下面按主证、使用方剂、用药思路、用量、煎煮方法,喝药要求等6个方面对比一下,看看哪一首好点。今天就罗列一下网友们文采多样的打油诗,看完赶紧收藏。 先看看伤寒论的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乾薑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伏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再看看帮助背记的打油诗 打油诗一: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厦甘和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点评:此诗押韵,但太笼统,只能记了个大概,只记下了小青龙汤有什么用,用了什么药,然后就没有,而小青龙汤证、剂量、用法没有,特别是主证没讲清楚。打30分!打油诗二: 小青龙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急, 姜桂麻黄芍药草, 细辛半夏五味齐。 点评:此诗押韵,好记,比上一首好用。但只是讲了主治、病证、用药三个方面。不齐全,打40分。 打油诗三: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昧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点评:此诗押韵,好记,但和第一首差不多,打30分!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文章目录*一、小青龙汤概述*二、小青龙汤功能主治*三、小青龙汤服用方法*四、小青龙汤副作用*五、小青龙汤注意事项*六、小青龙汤药典记载 小青龙汤概述 1、定义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别名小青龙汤。 3、组方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4、制法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即得。 5、性状液体,色褐,味甘微苦。

小青龙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2、临床应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证属外寒内饮,水寒相搏于肺者。 小青龙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 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为小青龙汤发出呐喊 《桂林本伤寒病杂论.卷七.第八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我们先这样想:一般《伤寒论》里讲到“心下”,多数指的是“胃”;只有这一条讲的是“肺”。因为如果是“胃”里有水气,那是苓桂术甘汤,而不是小青龙汤,所以,这里讲的“心下”是指肺,讲一个人长年因为体质的关系,肺中积了很多死水;也有人讲小青龙汤这个不是肺里积水,是渗出物,肋膜炎之类的渗出物,因为小青龙汤的确对这类的病很有效。所以总而言之是身体里有没用的死水。 寒邪进到身体里穿过皮表、穿过肺的时候,一般肺里没有堆着这些水邪的时候,它会继续往血脉、骨头里去钻、去找它的同类。 但如果它在经过肺的时候看到这些死水,同气相求,它是不是就会觉得“这里有游泳池、观光盛地!”然后就全部聚在肺里面留下来了? 所以当肺里面有东西跟这个寒气相遇的时候,往往这些寒气就全部聚到肺里去了,肺里面原来的那滩死水,就变成塞满寒气的死水,然后肺就再也受不了了——原来只是死水的时候都还好,还装没事——这下就开始狂咳嗽了。通常小青龙汤越有效的时候,就是这个肺里面塞满寒气的死水越多的时候,这种咳嗽会咳得非常猛烈,这时候小青龙汤就会非常好用。但如果肺里面的死水只有一点点,这个病毒觉得这里不够好玩,东一点西一点散在身体各处的时候,小青龙汤就不会太好用。所以小青龙汤要好用,这个死水的“水气”要够多才行。基本上小青龙汤是某种体质的人特别会有的,某种水毒体质的人感冒特别会变成小青龙汤证,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一旦有小青龙汤证出来了,这个人就会狂咳嗽,或者是平躺下来以后就咳得更凶,这个狂咳嗽的咳法,一定是比较有稀痰的,因为肺里面的死水遇到病邪以后就变成稀稀的痰,这时候身体就会想把它排掉,所以咳的时候就会有一种白白透明或者白泡泡痰、或者是鼻涕,咳出来那个痰吐到水里很快就化掉了,因为它跟水还很接近,“痰饮很多”这是个辨症点。如果是小青龙汤证但是咳黄痰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小青龙汤还可以加石膏,因为小青龙汤主要对付的是“水邪为病”,热水邪也还是水邪,所以治法上差不多,只是要清热而已,这是对于小青龙汤最基本的认识。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辨证应用

小青龙汤对哮喘的辨证应用 江丹 小青龙汤是来自《伤寒论》的传统经方,至今仍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虽然小青龙汤的传统方义在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实际上,在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合理应用,可适用于寒、热、痰、饮等各型哮喘。虽英人痰热较多,但本人多年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应用小青龙汤灵活加减,仍可取得满意疗效,故总结经验与典型验案如下: 一小青龙汤的组方与方解: 《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 综《伤寒论》之原意,小青龙汤是用以治疗喘急或咳嗽,表寒内饮,而热像不明显的。 麻黄桂枝:辛温表散、宣肺平喘; 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且润肺育阴; 乾姜细辛:温化内饮、兼散表寒; 五味子:温敛肺气、平逆止咳; 半夏:燥湿化痰、降气和胃; 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白芍,酸甘化阴以佐麻桂之辛散太过。 小青龙汤一派温药组方,但其配伍合理,组方严谨,温而不燥,散而不过,其内外均顾,定喘止咳的作用十分确切。临床治疗哮喘,适当配伍,可改变其温化的特性,仍保留其确切的功效。 二各型哮喘的辨证要点与小青龙汤的灵活加减 哮与喘在中医当有别,古人云:“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医学正传》。我们今天临床遇之哮喘,实则难以分别开来。但我们的哮喘概念,实际上包括西医的哮喘病、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肺气肿等各种以呼吸喘促、胸中憋紧、喉中痰鸣为主症的病证。 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哮喘常为以下几个类型,现择几例活用小青龙汤见效者,辨证分析如下: (一)外寒内饮: 患者素体偏寒,或湿盛。消瘦、体弱、畏寒、四肢不温、胸闷气短,又逢外感风寒。卡它,鼻流清涕、头痛、周身困痛、喘促气急、咳吐白痰;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 辨证要点:1内外均无热象;2见于慢性哮喘,体质较弱,但哮喘程度并不甚者,感冒数日或反复外感不清者。 方药选择:小青龙汤原方

小青龙汤医案

小青龙汤医案 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 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 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 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 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 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血常规;白细胞12,60 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予小青龙加石膏汤: 炙麻黄、甘草、干姜、桂枝备6克,细辛5克,石膏(打碎先煎半小时)45克,五味子l0克,法半夏、杏仁、芍药各12克,苡仁15克。 服一剂,热减,咳喘皆减,胸部仍觉闷病,连服三剂,热退神爽,咳喘已平,胸病亦消,唯口淡,偶有稀白痰;前方去石膏,续进3剂,诸证若失,唯纳食欠佳。胸透双肺野清,有下肺炎病灶影完全消散;白细胞6,8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z6%。予陈夏六君丸调理善后,病去人安。(新中医l989)按语:本案感受外邪,胸闷咳喘,痰多质稀,脉浮滑数内饮,兼有郁热,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法取效。 四、胸痹(冠心病) 刘景棋医案:马某某,男,59岁,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巳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鹰,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年后复查末加重。(《经方验犯987;18)按语:寒饮相搏,阻于胸府,胸阳痹阻,而病胸痹。用小青龙汤温化寒饮,治本之措也。据报导,冠心病患者表现有痰饮证候者,本方有较好疗效。 五、悬饮(胸膜炎、胸腔积泊) 熊曼琪医案:陈某某,女,59岁,美国华侨,1986年9月l7日诊。咳喘痰多反复发作四月余,伴胸痛一周,入院前曾在美国多方求治数家医院,用多种抗菌素及止咳药无效,咳嗽渐甚,痰多质稀,近一周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心得

浅谈小青龙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 陈舒强 福建中医药大学 小青龙汤是张仲景伤害杂病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其中方药组成言简意赅的概述为:“解表宣肺药有麻黄、桂枝、细辛,降肺药有半夏,收敛肺气药有五味子,益营补血药有芍药,益气药有甘草,方药组成决定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兼益气血”。方中宣肺药、降肺药同用,敛肺药、益肺药兼有,从而达到既祛邪又益正的目的,这为临床活用小青龙汤开拓研究思路与应用方法。 临床运用小青龙汤既是主治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证相兼的重要代表方,又是主治寒饮郁肺证的重要基础方,更是主治溢饮寒证的常用变化方。此汤方病位主要在肺、心、肾、胃四大方面,常运用来治疗肺源性心脏病、阻塞性肺疾病之水肿等肺病证在病变过程中而出现溢饮寒证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之水肿等肾病证及内分泌失调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溢饮寒证者;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肺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等心病证在其病变过程中而出现“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符合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根据小青龙汤方药组成如干姜、桂枝、半夏均能温胃化饮,无论是水气在肺,还是肺气不降,影响胃气不能气化水津,以此而演变的胃脘水气证,只要病变证机是寒饮郁结,即可选用小青龙汤。张仲景设小青龙汤,既论方药基本组成,又论随证加减用药。此外,小青龙汤加减变化用药仅仅是举例而言,临证治病用药并非仅限于此。假如夹气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补益中气;若血虚者,可加当归、阿胶,以补血养血;若咳嗽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以降逆止咳;若气喘甚者,可加葶苈子、蛤蚧,以降气纳气定喘;若夹有郁热者,可酌情加入石膏,以解肌除热;若寒饮上逆者,可与射干麻黄汤合方应用;若痰阻气逆者,可与皂荚丸合方应用;若夹虚寒者,可与理中丸合方应用;若肾阳虚甚者,可与真武汤合方应用等等。 张仲景设小青龙汤中细辛用量为三两,结合多年临床中用细辛治疗肺寒证体会,我们正常认为治病单用细辛则不能超过一两即3g,而在小青龙汤复方中用细辛量为三两即9g ,既能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又能制约芍药、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所以用小青龙汤治疗肺寒证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为三两即9g。该方在临床应用中不论肺寒饮证有无表证,均可应用麻黄、桂枝、细辛,若病有表证,它们发挥解表散寒作用;若无表证,它们发挥宣肺温肺散寒作用,即麻黄、桂枝、细辛因病证表现不同而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张仲景设小青龙汤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即先煎麻黄10分钟,再纳入其余药煎煮25分钟,然后去滓,每日分3服。我们临床应用小青龙汤辨治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证时,可每剂药煎2次,每日分3次温服,以续药力,则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本来在临床工作中将小青龙汤进一步加减,治疗不同类型咳喘病,取得很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1风寒引动老年哮喘 张某,男,70岁。于2008年4月20日来就诊。反复哮喘,咳嗽,痰多30余年。3天前因受凉后,出现恶寒、胸闷、气憋、伴咳嗽,痰少咯吐不爽等症状。平日短气、疲乏、轻度哮喘、痰多,夜间口干苦等。体胖,面色晦暗。听诊,呼吸急28次/分,双肺弥漫性哮鸣音。心率100次/分,血压120/70mmHg,体温37℃。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白厚根苔干,脉浮紧。证属风寒客表,痰饮内停,兼阴虚内热。治以解表蠲饮,化痰平喘,兼以清热养阴。处方:炙麻黄、桔梗、前胡、法半夏、枳壳各9g,桂枝、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6g,杏仁、全瓜蒌、花粉、大力子各12g,芦根、葶苈子各15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19、小青龙汤证 (1)寒饮咳喘案 医案:张××,男,40岁。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 求取“百喘朋”。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 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 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二剂 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

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但

伤寒论——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学习体会——小青龙汤证 12级中西医临床2班王永倩201202030241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辛温解表剂。 【原文】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方解】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

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在原文中,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以致形成外寒内饮的证候。外寒引动内饮,寒饮犯肺,则咳嗽喘息;饮停心下,横犯胃腑则呕,构成小青龙汤证的基本证候。而水饮为患,常随气机升降随处流溢,因而会出现相应病变。 水饮下趋肠道,清浊不分则下利;水饮停蓄下焦,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冲逆于上,阻碍气机,则咽喉有梗塞

小青龙汤一方加减治疗咳嗽方法

小青龙汤一方加减治疗咳嗽方法 经常上网,看到很多患者被小小咳嗽所烦恼,感觉有必要介绍下余治疗咳嗽方法。余虽然治疗咳嗽病人不是很多,但觉得甚是容易,确没有遇到治疗无效的,基本上都一方愈,轻者三帖,重者七帖。余只用一方加减治疗,此方就是小青龙汤。当然加减不是余发明的,余只是有好方法就依样画葫芦而已。 咳嗽病五脏六腑皆有之,然必传之于肺而始作,内经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凡内外合邪之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故凡诸病之气合于肺则为咳嗽,不合则不咳嗽,本症无一定方,然水饮,凉为咳嗽之根,伤寒论云咳嗽者去人参,以人参多液助水饮也,故金匮以小青龙汤一方加减为五方,皆行水为主也,麻黄桂芍可以去,取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不可离,寒者可加附子;热者可加石膏,大黄;湿者可加白术,茯苓;燥者可加天门冬,麦门冬并阿胶,玉竹,枇杷叶;下虚者可加巴戟天,鹿角胶;上虚者可加黄芪,白术;多痰者可加桑白皮,茯苓。孙真人颇得其秘。 小青龙汤证机理探微 王兵河北医科大学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第40条:“伤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后世多用外感风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来概括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治病必求于本”,小青龙汤证的机理本质到底为何众说不一,笔者想根据《伤寒论》原文试探讨小青龙汤证的本质机理所在。 “伤寒表不解”,是表寒太重,发汗力量不够,还是正气虚羸,无以运邪外出?显然,此证当为正气虚羸卫阳不振,不能“卫外而为固也”,营阴亏乏,不能“藏精而起亟也”。正气不能奋起与表邪相争,鼓邪从汗而散解,而使表邪盘踞久不得解。又肾中精气化生的肾阴肾阳,为人一身阴阳之根本,而其中犹以肾阳真火为人身立命之根基。三焦为水火气机的通道,内通脏腑,外联肌表,络属膀胱,主一身之表,肾中真火通过三焦膀胱道路而充养卫阳,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亦言:“肾者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根结丹田,内主呼吸,达于膀胱,运行于外,则为卫气,此气乃水中之阳。”故肾阳真火不足,必致卫阳偏虚,卫阳不振,外表则更容易受到邪气侵袭,而肾中真火乃龙雷相火,只有相火以位,心之君火才得以明,此时肾中相火不足,不能循三焦道路上济心火,必致君火昏聩不明,君相二火不振,不能震摄群邪,必然浊阴四起,凝而不行,而为病患。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半夏,方中麻黄辛温行散,外散表寒,内畅三焦;半夏交通道路,使表里得通,中下二焦得畅;桂枝在下入肾,缓补肾阳真火,在中入心助君火以明,又得麻黄入心肾为助,则火焰愈明;细辛达肾壮真火,使真火能上出,以行补卫阳、明君火之功用。诸药合用,使肾火得旺,阴寒之邪得散,此即《内经》“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之意。 小青龙汤证咳吐清稀白痰唾沫,又是从何而来?这关乎到水谷精微在体内的运行转化,尤其是水液的传化。水谷入胃,何以腐熟?夫肾中真火经循冲脉上济胃阳,胃阳藉肾阳之用使“饮”与“食气”得以腐熟而化变成初始精微,其中水之精主入脾,谷之精主走肝,共达心之包络而入心。若心之君火不振,水谷之精不能全部禀受心之阳气而化赤为血,其中一部分凝为痰湿水气结于心下而感觉“心下有水气”,此痰湿水气主要为水之精凝结而成。因脾阳需肾阳真火以煦,而肝肾同寄相火相互为用,故当肾阳真火不足之时,肝阳受影响较小,而脾阳受影响较大。所以谷之精入肝可以得到进一步化变,而水之精入脾则不能进行化变。谷之精只有极少部分凝结为痰湿水气,而水之精则大部分结聚为痰湿水气,故临床上多见咳吐清稀白痰唾沫,此为脾阳不足偏甚,如果是咳吐浓稠偏白痰唾沫则为肝阳不足更甚。水之精既凝心下就使上输的水之精相应减少,则肺中受纳的水之精也会减少,故而出现“或渴”的症状。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源,肺为华盖在上为天,膀胱位居下极为地,水气循环,天地相交,人体津液得到周流敷布。但是此时,肺中所纳水之精不足,不能正常下降,天地水气循环被打破,而同时在下的膀胱的气化功能由于肾阳的不足也出现紊乱,故而天地水气不行,就可能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

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作用 最近食用中药方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小青龙汤,那么小青龙汤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来看一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处方】 半夏(汤洗.七钱),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皮)、芍药,各一钱半。甘草(炙.一钱),五味子(五分)。 【功能主治】 治伤寒表证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肺经受寒,咳嗽喘急。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

干姜(炮)、细辛(去叶)、麻黄(去节.根)、肉桂(去粗皮)、芍药、甘草(炒),各三两。五味子二两,半夏(汤洗七次.切作片)二两半。 【炮制】 上将七味为粗末,入半夏令匀。 【功能主治】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咳嗽微喘。又治溢饮,身体疼重,及咳逆倚息不得安卧;或因形寒饮冷,内伤肺经,咳嗽喘急,呕吐涎沫,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炙)6克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 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 【备注】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摘录】 《伤寒论》 以上介绍的小青龙汤这种中药方剂,已经经过临床研究使用,并得到了很高的有效率,有相关疾病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1组成 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2基本信息 方名:小青龙汤。 来源: 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汤头歌: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1] 功效及功能: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用法指导: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汉代计量的话,两=15.625克,升=液体200毫升)。 3方诀

1、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2、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3、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4趣味方剂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芍药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 5方组趣味记忆 马老五跪下细心烧干姜。解:马(麻黄),老(国老,即甘草),五(五味子),跪(桂枝),下(半夏),细心(细辛),烧(芍药),干姜(干姜)。 6方剂速记法 姜五麻细辛半草药枝(想象:姜五妈细心拌草药汁;解:干姜五味子麻黄细辛半夏炙甘草芍药桂枝) 7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过服本方,容易伤阴,因此,一般只宜在风寒引起的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待症状缓解之后,即改用其他方剂善后。比如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或者苓桂术甘汤等等。 8方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素有水饮之人,一旦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药虽八味,配伍严谨,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9名字由来

《伤寒论》之小青龙汤辩证与应用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方剂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 克,五味子12 克,半夏15 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此为外邪里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40 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注解:心下有水气,虽发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发热;激动里饮故干呕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则少腹满;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别故或利;水气冲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龙汤主之。 按:表证而里有水饮者,无论伤寒或中风均须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前于桂枝剂已屡有说明,故不再赘。胃中有饮本无渴证,今谓或渴者。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与五苓散证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读在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句,此以上为主证。或咳以下为客证。只若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41 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注解:气冲饮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发热,胃有饮故不渴,宜以小青龙汤主之。服汤

后则饮去胃中干,故遂渴,此为服药有效之验,故谓寒去欲解也。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 条: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倚息,即凭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饮,复被风寒,因而咳逆呼吸困难。以至倚息不得卧者。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 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上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解:见大青龙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7 条: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为小青龙汤证。而医反下之,故心下痞,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为寒饮之候,本条当指咳吐涎沫,为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若呕吐涎沫,则宜半夏干姜散;若头痛者,则宜吴茱萸汤,此均为胃有寒饮而无外邪者。互参自明。 【辨证要点】外邪里饮而致咳喘者。 【验案】何某,女性,30 岁,病历号74177,1965 年10 月22 日初诊。自1954 年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支气管扩张,常咳逆倚息不得卧,近鼻塞流清涕,咳吐黄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饮,苔白浮黄,脉细略数。证属外邪内饮之咳喘,治以温化寒饮兼以解表,与小青

小青龙汤的临床医案分析

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乃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小青龙汤主要功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用于治疗外有表寒、里有寒饮所致之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重浮肿,舌苔白滑者。近年来关于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多,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感冒及流行性感冒;其他系统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胃炎,胸膜炎,肾炎,角膜炎;也有用本方治疗肺失宣肃之便秘;寒饮内停之多唾症;尚有用此加减治疗失音、遗尿等。小青龙汤的原方组成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在临床运用中,审证求因,灵活用之,疗效显著。 1病案一 杨某,73岁,素有哮喘病史,今日因天气变化,感受风寒后哮喘发作,初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喘促加剧,喉中痰鸣如水鸡声,咳吐稀痰,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诊断:哮喘,治法:宣肺散寒,豁痰平喘,处方:小青龙汤,方药:麻黄15克,芍药15克,细辛5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桂枝15克,五味子15克,半夏15克,上方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本病病机感受风寒后,新邪引动在里之伏痰,壅于气道,痰气相搏,故呼吸迫促,哮鸣有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皆为风寒束表之征;咳吐稀痰,面色苍白,为寒痰在里之象。痰气阻于气道,肺失清肃宣发,气机不得流通,故不得平卧,胸膈满闷如窒,苔白滑,脉浮紧,是外有风寒,内有寒痰之象。应用本方麻黄宣肺平喘,利水,半夏化痰降逆,与干姜相配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五味子敛肺止咳,细辛、五味子一开一阖,以利肺气的升降,干姜、桂枝以温化水饮,炙甘草调和诸药,则全方可奏外散风寒,内除水饮之力,哮喘可止。 七日后复诊,偶有咳嗽,哮喘未发作。 2病案二 刘某,78岁,胸闷,喘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多稀薄如水状,恶寒,发热,形寒肢冷,背冷,面色青晦,口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心电示:肺型p 波,st-t改变,诊断:肺源性心脏病,治法:温肺散寒,解表化饮,处方:小青龙汤,方药:麻黄15克,芍药15克,细辛5克,干姜20克,甘草10克,桂枝15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上方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本病病机乃患者脾肾之阳不足,因此饮邪得以产生和留聚。当外寒即可引动内饮,阻塞气道,肺气不得宣降,遂发气喘。饮邪内伏以背冷,痰多而清稀,小便不利等症。本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细辛、干姜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半夏降逆化痰,全方共奏温肺散寒,解表化饮平喘之效。 七日后复诊,无胸闷,无喘息,可以平卧,但乏力,形寒肢冷。在上方中加入六君子汤,此乃脾肾阳虚,水饮不化所致,用药后喘证缓解,即当改从治本入手,加入六君子汤后,脾肾双补,温阳化饮。十四日后复诊乏力,形寒肢冷等症明显好转。 3病案三 王某,男,60岁,病人汗出,背冷,恶寒,头晕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诊断:汗证,治法:温肺化饮,调和营卫,处方:小青龙汤,方药:麻黄15克,细辛5克,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桂枝15克,干姜15克,半夏10克,浮小麦30克,上方七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本病病机乃饮邪内停于肺,使肺失宣发,汗孔开合失常,营卫失调,汗孔开合失司,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