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茹志鹃《百合花》“成功”的探究解读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所属院系:人文学院

姓名:董晓辉

指导老师:任晓兵副教授

内容摘要 (1)

一、引言:1958年文学环境与症候 (2)

二、花开得好,园丁的功劳少不了 (3)

三、花儿本来就很美 (4)

四、嗅到多样百合香 (5)

(一)军民鱼水情 (5)

(二)人际关系与人情人性 (5)

1. 人际关系角度: (6)

2.人性美人情美角度: (6)

(三)女性视角 (7)

五、栽花人的美学思想 (7)

注释: (10)

参考文献: (11)

内容摘要

在政治高压、烈日暴晒的时代环境下,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的幸存、开放、以及此后成为当代文学史中的珍贵标本,让人不禁对这株香气飘散不尽、色彩经久不褪的百合产生好奇。本文旨在从外部环境、文本自身美学、接受者不同解读、作者美学思想等四方面对茹志鹃《百合花》的“成功”进行探秘解读。

关键字:茹志鹃《百合花》文本美学美学思想

一、引言:1958年文学环境与症候

经过了1956年“双百方针”的昙花一现,1957年毛泽东发表文章《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在全国上下开展了一次空前浩大的“反右运动”,这次运动使许多文学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很多反应真实生活、表露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文艺作品,被斥为修正主义或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一批干预现实、揭露矛盾的作品被批判为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毒草”。紧接着,1958年,为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大跃进”运动,为了响应经济上的“大跃进”,文艺界也开始了文学上的“大跃进”。

那时蒋光慈在《关于革命文学》一文中宣告:“革命文学应当是反个人主义的文学,它的主人翁应当是群众,而不是个人;它的倾向应当是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1]确实,以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讲,对已经被认定为政治婢女的文学来说,重个人轻集体是一项不小的罪过。作家好像也只能放弃自我去当政治的传声筒。作家们“若以为是受到了侮辱,那没有同你说话的余地,只好敦请你们上断头台”[2]。

这种略带威胁性的宣告和主张,不仅造成文学作品个性的消失,而且使作家个人创造力创作激情的消退。作家担心自身想法太过新异而影响群体意识的发扬,担心主观发声使自己陷入不安全的境地,因此在创作活动中如履薄冰。这种想写而不敢写的谨慎使作家的个性化色彩和风格特性,淹没在众口一声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海洋里。

总的来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越来越走向单一化。艺术创作越来越走向概念化、公式化。在创作一部作品时,作家要考虑作品政治上是否正确,是否有方向性的问题,内容上是否塑造了浴血奋战可以突显无产阶级精神风貌的英雄人物,是否描写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题材上则需要担心评定作品等级的标准,绞尽脑汁的向尖端题材靠近,描写工农兵的生产与斗争及能够突出时代精神的政治事件。而像“家务事”、“儿女情”这些小的浪花,不管对读者还是作者,都是不受青睐的。现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对自身生活的诉说、内心世界的探索、常态的人性描写、城市的日常生活叙事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都被迫迎接“合法性”的考验。另外,那时的文学批评是简单而粗暴的。批评者手握决定作品生死的重权,常以路线、人民、文艺界的守护者和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他们使用“反现实主义”“个人主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的低级趣味”等概念来限制作家的个性书写。如果作家执意违反游戏规则,写出一些探求人性与诉说情感的作品,该作品连带作者都会受到批判,甚至遭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以“双百方针”时探求人情人性和“干预生活”的作品为例。宗璞的《红豆》描写了因思想觉悟不同、政治追求不同而最终分手的一对大学生恋人的故事,但是小说中隐含着女主人公对恋人的不舍,对爱情的惆怅。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写出了处于“婚姻围城”中的“我”的一次婚外情经历,最终我回头是岸,回归了家庭,但是作品写出了普通人都会有的“喜新嫌旧”的心态。

这两部作品都是先引起议论后又被上纲上线的批判。一开始大致是探讨人物的塑造与作品的主题思想,但以后随着左倾越来越严重,对两部作品的批评也愈发偏激,最终落得了一个“鼓吹资产阶级的爱情至上”“表现腐朽的人生观”的大帽子。在以后的“反右”斗争中,她们的作品成了罪证,很快被打成右派,此

后在文学界销声匿迹20余年。

那时带有“干预生活”倾向的作品同样没能逃脱厄运,在“反右”浪潮中几乎全部被打成“毒草”,理由不外乎是这些作品给“党的组织抹黑灰”、美化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丑化了党的领导干部、暴露了社会主义的阴暗面等等。被打成“毒草”的作品里就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反右”斗争刚刚开始,这篇作品便遭到了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的批判,作者因作品的“毒草”性质被打成“右派”,其后流放新疆十数年。

相较而下,在左倾越来越严重的1958年,当代革命小说中最富于人性书写且同时被《人民文学》转载的《百合花》无疑是个奇迹。这一株清新俊逸的百合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中非但没有使茹志鹃陷于危险境地,而且还成就了茹志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对于《百合花》的研究和解读依然在继续。那么,到底是什么使这株看似柔弱的花常开不败呢?

二、花开得好,园丁的功劳少不了

在“十七年文学”中,短篇小说《百合花》在文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

其在“十七年文学”中受到的关注和成就来看,《百合花》不可不谓之成功。从

这种成功来看,外在因素是极其重要的。洪子诚先生分析时认为《百合花》之

所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 50 年代

短篇艺术上所达到的示范性成绩,再就是在一种‘规范性主题’的成功表达上

受到肯定的。”[3]确实,规范性主题受到肯定,方向性上没有出现问题,是这个

作品成功的基本因素。而这种“规范性主题”之所以受到肯定,茅盾扮演了很

重要的角色。

1958年对时任上海《文艺月报》编辑的茹志鹃来说应该是一波三折,充满

戏剧性的一年。丈夫王啸平被划成右派“开除出军,开除出党”[4],这使身为

党员的茹志鹃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惶恐之中。家庭风波让茹志鹃对自己的前途

一片迷茫。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在有关文章中称1958年的这段时间“是我母亲

心情灰暗的时期”[7]。而那时《百合花》的发表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篇小说

在《延河》第4期发表,但它“感情阴暗”[8]“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因此被人们看成是不合常规。其后更是有人批评说“茹志鹃已经走到反党

危险边缘”[9]。惴惴不安的茹志鹃眼看就要步《红豆》与《在悬崖边上》的后尘,遭受与宗璞邓友梅相似的命运。

不幸中的万幸,时任文化部长和中国作协主席的茅盾很欣赏这篇小说,他

在1958年第6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分析了《百合花》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给《百合花》定了性。茅盾认为它“反映了

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

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并提到“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篇中间最使

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10],显然正因为茅盾将《百合花》中的人物关

系设定为高尚的军民关系,才使《百合花》幸免于难。值得一提是,《人民文学》在这一期还破例转载了《百合花》。就这样,茅盾的阐释将《百合花》中特殊的、个体性的情感表达趋于“合法化”、使《百合花》处于一种安全模式。

此外,茅盾还赞赏《百合花》严谨的结构、浓郁的抒情风味,尤其在《谈

最近的短篇小说》中对小说的人物塑造赞赏有加,他写道“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段,“文学批评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11],毫不夸张的说一篇批评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政治生命,甚至决定一个作家人生的走向。“茹志鹃的《百合花》一度被批评,茅盾出来讲话,赞扬这个作品,茹志鹃就站住脚了”[1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茅盾的支持是多么重要。

茅盾对《百合花》的欣赏不但使茹志鹃在文坛崭露头角,而且使她摆脱了政治上的不如意,给茹志鹃此后的身份转换提供了机会,使之以后能够更专注于文学事业,这对她的写作生涯有着深远影响。后来茹志鹃在《说迟了的话》一文中写道:“已蔫到头的百合,重新滋润生长,一个失去信心的、疲惫的灵魂又重新获得了勇气、希望,重新站立起来”[13]。

茹志鹃在南方,茅盾在北方,与茹志鹃素不相识的茅盾之所以欣赏《百合花》无非是其符合茅盾自身的美学思想,茅盾关注作品的艺术个性,在他眼中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的《百合花》吻合着毛泽东在《讲话》中关于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原则,可以作为推广的对象。

三、花儿本来就很美

《百合花》自身的美丽彰显了其成功的原因。

《百合花》的主要人物有:我,通讯员,新媳妇。它描写了1946年一次战役间隙的插曲,一开始写,对敌人发动总攻之前,通讯员小战士护送文工团员“我”到前线包扎所去帮助工作。一路上,一对青年男女一前一后的走着,他们单独相处时,“我”表现得大方自然,而小战士则十分害羞局促。他始终和“我”保持着距离,在休息时间的闲聊过程中,他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身汗,以至于用毛巾擦汗。在这段路程中,小战士在他的枪口上插了几根树枝,可能是伪装,但让人感觉更像一种装饰。

到达包扎所后,小战士到老乡家借棉被,以供伤员使用,却被一位刚过门的“新媳妇”吃了闭门羹。“我”上门像新媳妇解释情况,才知道是因为小战士的表达出现了问题引起了误会,所以才没能借到棉被。在这里,小说中并没有写小战士与新媳妇的误会是什么,使后文耐人寻味。当新媳妇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拿到我手上时,我才了解到,这是她唯一的嫁妆,是对新婚的纪念。接着小通讯员拿过被子有些慌乱地往外走时,衣服不小心被门钩挂破了,肩膀处的破布在风里忽上忽下的飘着。后来新媳妇因为肩膀处的破洞一眼认出了被抬到包扎所的小通讯员,通过别人的讲述,我们了解到小通讯员在刚才的战斗中,为了保护抬担架的人,用自己年轻的躯体扑在了手榴弹上。刚刚还是一个鲜活的,在女性面前害羞的出了一身汗的小伙子,危急时刻竟显出了英雄般的勇敢与自我牺牲。对我和新媳妇这两位与之有过短暂接触的女性来说,这是震惊并且悲痛的。最后新媳妇含泪把小通讯员肩上的破洞,一针一针地缝好,在别人要将棉被拿走时,她劈手夺过,将绣着百合花的新被子盖在这个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心灵却还没来得及成熟的小通讯员身上。

从文本来看《百合花》有着自身的美,它擅长以侧面、横断面来进行诉说,作者将对敌人发动总攻的正面战场设定为背景,将小通讯员的牺牲通过别人的描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另外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时发生的冲突,作品中没有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采用了留白的方式,一如中国的山水画,虽没有过多笔触,却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作者截取几个普通的生活横断面,通过各各面让人体会具有真挚的情感。一如欧阳文斌的评价“由于艺术构思精巧,剪裁组织严密,能把平凡的事件处理得枝叶扶疏,灿然可观”。[14]

《百合花》在构思上以小见大。小说用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象征纯洁的情感,用一床普通的洒满百合花的被子做为连接全文的线索将小通讯员、“我”、新媳妇紧紧联系。作者通过描写三人关系的发展,将情感描写富有多义性,使作品主题充满朦胧感,加之看似是闲笔的环境描写,使一幅诗意的画卷跃然纸上。作者不仅仅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朦胧的情感为以后的深度解读提供了可能。另外,作者还以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由于小通讯员只是自顾自的走,没有关心到女同志的感受而生气,接着又对他保持一定距离的做法充满好奇,通过聊天,“我”对这位年轻的同乡越发亲切,接下去更是对这位一说话就脸红的小同乡更加喜欢。故事的最后,“我”怀着崇敬而悲伤的心情,看着那条缀满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我”这样一个热情、大方、善良的人物形象,变得饱满而鲜活,为读者所熟悉,读者脑海中“我”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

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当属出色的细节描写,比如反复被提到的小战士衣服肩膀处的破洞,小小的一个洞使人们认识到了小战士面对女性时的慌张,并且由这个洞使新媳妇在伤员中认出了小战士,后来新媳妇坚持要一针一针的为牺牲的小战士缝补这个洞,最终将故事推向高潮,触动了读者心中那块柔软的地方。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细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引发了读者的情感波澜,表现了小说人物必不可少的精神与情感。

此外,不得不提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小说从我的视角看事件看人物,作为叙述者我观察着新媳妇和小通讯员,他们的表情、动作乃至内心世界都看在我的眼里。而我没看到的是他们俩唯一的一次单独接触,我其实并不清楚新媳妇对通讯员是怎样的一种看法。正因为那一段叙述的缺失,才使最后新媳妇的感情爆发让人动容。

四、嗅到多样百合香

《百合花》的主题对接受者来说是丰富的,是多样的;在中国文学史中,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正是它可供阐释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它“提供了一个引发可能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的发源地”。[15]可以说,主题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功。下面将多样的主题一一梳理:

(一)军民鱼水情

对《百合花》解读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茅盾的“军民鱼水情”主题。茅盾认为《百合花》“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16]。

为了一种叙事的安全,《百合花》在表层来看,确实体现了为无产阶级英雄歌唱和为政治言说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一刀切的把社会学的解读看成是唯一的解读作品的模式。毫无疑问,这种狭隘的社会学解读会使文本的丰富性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我们能将眼光放远,脱离政治话语与意识形态束缚,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的对于这篇小说的想法与见解。

(二)人际关系与人情人性

陈思和先生认为它“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17]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同样认为这个作品“着意去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18]由陈思和与王庆生来看,军民鱼水情主题下实际上还隐藏着作者对和

谐人际关系的渴望,以及对人情人性美的欣赏,下面进行一一印证。

1.人际关系角度:

从茹志鹃的童年少年经历来看,由于经受了太多人间冷暖,她对家庭与爱是格外渴望的。而这个家在她十八岁参加革命时终于找到,她将这个充满关心与温暖的革命队伍亲切地称作“家”。但是58年前后那种不纯洁的缺少人情味的人际关系 ,打破了她对“家”的美好认识。她回忆着当初那种温暖的感觉,对以前美好的人际关系越发渴望,于是便有了《百合花》。

当“反右斗争”被否定后,茹志鹃回忆《百合花》创作经过时这样写道:“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19]”在当时人人自危的环境中,茹志鹃总会“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20]。回忆与现实相对比,作者当然怀念那种哪怕只有一面之缘,一眼的对视便可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纯洁高尚的人际关系。“《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21]。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在自身家庭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茹志鹃开始寻找安放自己心灵的避难场,以上的追述可以看作是茹志鹃创作《百合花》一个心理动机。

面对政治高压下,人与人之间的背叛、埋怨、猜忌。茹志鹃无能为力,她只能躲在文学的一隅构建一个她所渴望的一如从前的纯洁世界,那个世界里有纯洁的百合花棉被,有可爱的小通讯员,有一个真实的“我”,有充满爱心的新媳妇,还有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他们真诚、纯洁,互相关爱,他们甘愿为这份爱付出生命的代价。小说围绕“我”、小通讯员、新媳妇进行诉说,放大了这种真诚、纯洁,互相关爱的人际关系。在那段前往包扎所的路程中“‘我’对通讯员建立起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22]”“我”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关爱人的母性照顾他关心他。此外,小通讯员与新媳妇间真挚的情感同样让人动容、让人感觉到人情的温暖。

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好空间,空间深处隐藏着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当时不健康人际关系的焦虑与不安。在这单纯的美和诗意的抒写背后,有一颗心痛的心,一双流泪的眼睛。因此,《百合花》可以看成是茹志鹃对单纯健康人际关系的一次呼唤。

2.人性美人情美角度:

作者谱写了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没有爱情是说它没有限于单纯的男女之爱;爱情牧歌是指更普遍意义上的情感,这种情感蕴含着人性美人情美。

小说的人性书写是吸引人的。在与我对话中,通讯员回答的木讷与出汗的表现都显示了这个十九岁大男孩的腼腆与羞涩。他借不到被子时说“老百姓死封建”,又透露出他身上的可爱。但是当他知道这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的嫁妆,是她的新婚纪念时,他歉疚的要送回被子,这又表现了他关心人的美好品质。同样的,新媳妇咬着嘴偷笑,要给小通讯员缝衣服,主动到包扎所帮助救治伤员,这些也显示出了新媳妇活泼、纯真、善良的美好人性。

小说中还隐约涉及到了“我”和小通讯员之间在革命战友身份下隐藏的朦胧好感,以及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在军民情谊掩盖下的微妙情感。“小说很大篇幅写的是‘我’眼中的小通讯员:年轻、质朴、羞涩、热爱生活和美。‘我’关心他的一切,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眼睛里,甚至心里的。不难看出,这是一种女性对异性朦胧的爱。”[23]但是这种爱是朦胧的、潜意识的,作为当事人“我”并没有想到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样的,这份感情因为其若有似无的微妙让人心动。

由此分析到三人之间朦胧而纯洁的爱情关系。对研究者来说,小通讯员一开始与“我”相处的局促隐含着小通讯员心底的秘密。“他年轻,质朴,羞涩。羞涩的原因是他的年轻。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24]一种对爱情的渴望深埋在他的心底。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小战士与“我”保持距离,在交谈过程中紧张的出现,正说明了他性别意识的觉醒,对他而言,“我”首先是个女性,其后才是革命同志。在护送任务完成后,他精神活泼起来,向我敬个礼就跑了。由此可以预想他对这次女性接触经历的兴奋。

另一段感情则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在小说中小通讯员与新媳妇出了初次的借被子所发生的误会,再无任何情感交集,茹志鹃意图用新媳妇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25]但是小通讯员死于还没有涉足爱情的年纪,这让人不免感到惋惜,但是“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暇的爱,晶莹的泪。”[26]小说通过这两人之间短暂的情感交流,以及其后的各自行为,赞美了一种如百合花般纯洁的爱,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将人间小爱升华为大爱,爱情之美随之升华为人情之美。

可以看出,他们三者之间的情感绝不是庸俗的三角恋,而是青年男女纯洁无瑕的精神之爱。爱情对他们来说是朦胧的,若有若无的。有人曾经指出:“正是由于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都处于青春年少,性意识初步觉醒,朦胧而恍惚,才使他们之间心理与感情的微妙变化和纠葛更呈现出轻戏剧的色彩,洋溢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生活的情趣,收到了很好的美学效果。”[27]随着百合花被盖住了小通讯员的身体,先前朦胧的爱转换生成了一种对生命敬畏与疼惜。

在细如流水般的抒情诉说中,我们看到了有伤心有微笑的健康人性,看到了与战斗机器不同的真实的英雄人物,看到了纯洁的友情、没有爱情的爱情。

(三)女性视角

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的兴起,使《百合花》再次成为被解读的对象。女权主义要求用女性自己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依靠以往男性的眼睛。宣扬男女都一样,实际上是以男性为中心,抹杀了女性的特殊性。

“小说用通讯员对新媳妇的误解(没有从新媳妇那儿借到被子,说“老百姓死封建”)来微讽通讯员的“封建”,并通过“借被”、“献被”来表现女性在战争中的顾大局,识大体。”[28](文学史意义)研究者认为这种把女人当男人看的书写揭示了男性话语中心对女性叙事的压抑。此外茅盾在分析《百合花》时说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而作为叙述者的“我”却被忽视了,这同时是对女性话语的一种压制。

以上是接受者对《百合花》的几种解读,正因《百合花》主题的多义性,给了人们不断阐释的空间,同时造就了它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地位。

五、栽花人的美学思想

《百合花》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美学思想。下面由作者对文学的看法、《百合花》的写作与风格、作者自身性格把握茹志鹃的美学思想。

在单一的创作氛围中,在严格的写作要求下,茹志鹃同其他作家一样,其美学思想的组成都不能逃脱掉历史语境的限制。但是对于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茹志鹃是怀着热情去接受的。作为“一个革命女战士,毛泽东的文化兵,光荣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好儿女”,茹志鹃乐于“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扎扎实实的深入生活”,[29]在《〈百合花〉后记》中茹志鹃心潮澎湃地写到:“在这样一个伟

大的时代里,社会风貌的新变化,新人,新事,新的思想,新的感情,新的矛盾,这一切都使我热情难抑,心潮逐浪,我努力去认识,去挖掘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中人们独有的精神面貌,这个时代特有的人与人的关系。我努力去认识,去领会。”[30]茹志鹃正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用自己手里的笔写下对这个时代的无限热爱,这些是茹志鹃美学思想中很重要一部分。

同时也是由于这种思想,使她深陷只能写好浪花却写不好大海的苦恼。她无法得心应手的把握尖端题材,她无法用恢宏的语气赞美她心爱的时代。她向往的是描写“革命斗争的火热生活”。[31]但是她所擅长的恰恰是一些“身边事,儿女情”。[32]面对这种现状,她烦心而苦恼。她开始自我反省,认为自己是“去为追求资产阶级艺术上的高峰而奋斗了。[33]”她甚至批评自己“从世界观到创作都出现了曲折。”[34]

然而这一系列的想法毕竟没有完全压制住作者的独特思考,茹志鹃在大方向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保留并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这样才有了《百合花》。作为一名情感细腻的女性,《百合花》风格的形成,乃至作者本人美学思想的养成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性格的影响。爱看《红楼梦》的茹志鹃敏感、多思,“对感情要求很高”。[35]正是这份对情感的高要求,“不容忍低级趣味”[36],使她在描写《百合花》的情感时,并没有局限于男女之间的小爱,而是将其升华为人间大爱。此外,由于气质使然,茹志鹃“总是被生活中的诗情吸引”[37]正是这种对诗意诗情的追求才有了《百合花》散文诗般的叙述,才有了炮火中对风景的诗意描写。自身的气质与性格造就了茹志鹃对清新俊逸风格的喜爱。

真实同样是茹志鹃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在人物塑造方面,她按自己的想法写下了真实的人们。“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虽然不是‘风口浪尖’上的风浪人物,也不是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但他们都是实实在在,从各自的起点迈步向前,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的。他们一不矫揉造作,二不自命不凡,是一些一步步走在革命队伍行列之中的人。”[38]为了这份真实,她注重“针脚绵密、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39]。所以我们在《百合花》中看到了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她遵守着现实主义原则,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向我们展现了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英雄、真实的群众。

在茹志鹃美学思想中,对短篇小说的思考占了很大部分。茹志鹃说过,自己的记忆就像筛子“把大东西漏了,小东西却剩下了,这本身就注定我成不了写史诗的大作家”[40]。于是她“追求象前辈作家那样,能在一个短短的作品里,在一个简单、平易的事件、人物身上,却使人看到整个时代脉搏的跳动;一个普通人物的遭遇,却能反映出整个国家社会的命运”。[41]在她看来,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一样都是值得写的,这些都坚定了茹志鹃进行短篇小说创作的决心。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也说:“她很早就发现短篇小说是她的最好的媒介,最适宜于发挥她的天赋:缜密、准确、概括……因而一直写短篇。”[42]

同样的,美学思想的养成与作者早期的经历是不无关系的,她自己也承认,身为业余作者的时候“倒写了一些东西,而且双方的机会凑巧了,一方面没有人来过问我,另一方面,我是叫做初生的猫儿不怕虎,头脑里很简单,没有这个线,那个线,也没有这个主题,那个什么东西呀,我就想什么写什么。什么东西最感动我的,我就写什么。”[43]早期的自由为《百合花》的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以上分析来看,“茹志鹃的美学思想是交织着革命政治的目标、主体性格以及艺术期待等各因素的合力”[44]。综观茹志鹃一生的创作以及她对生活、文学的认识,其实都是在主流思想可以“宽容”的范畴内,她并没有野心勃勃的企图

超越意识形态束缚,相反她从思想深处接受这种带着脚链的舞蹈,她承担起作为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但是在一些关于作品的美学思想上,茹志鹃是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的。

今天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研究和解读依然在继续,毫无疑问外部环境、文本自身美学、接受者不同解读、作者美学思想这些造就了茹志鹃《百合花》的“成功”。

注释:

[1]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载《太阳月刊》第二期,1928年2月2日。

[2]麦克昂.英雄树,载《创造月刊》第一卷第8期,1928年1月1日。

[3]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117 页。

[4]茹志鹃.今年春天,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 13 页。

[5][6]王安诺.茹志鹃,患难与共伉俪情,《东方剑》2004 年 02 期,第 29 页。

[7]王安忆.遭逢一九五八年,王安忆整理《茹志鹃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108 页。

[8]茹志鹃.今年春天,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 13 页。

[9][18]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10][16]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47 页。

[11][12]陈思和.批评与创作的同构关系———兼谈新世纪文学的危机与挑战,2012 年第 3 期

[13]茹志鹃.说迟了的话,《惜花人已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第 74 页。

[14]欧阳文彬.试论茹志鹃的艺术风格,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21 页。

[15]泛经典化时代的文学

[17]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M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9. 70.

[19][20][21][22] [24][25][26]茹志鹃. 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 J ]. 青春. 1980,(11)[23]程万荣、李强、李发海.附庸与裂变[J/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5-25:

[27]钱理群等. 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M ]. 北京 :蓝天出版社 , 2004. 180

[28]《百合花》文学史的意义

[29]茹志鹃.风格应该多样化,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9 页。

[30]茹志鹃.后记,《百合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第 316 页。

[31][32][33][34]茹志鹃.毛主席给我手里这支笔,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7-28 页。

[35][37]王安忆.遭逢一九五八年,王安忆整理《茹志鹃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110页

[36]王安忆.茹志鹃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年,第 78 页,第 25- 26 页

[38][40][43]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39 页,第 41 页。

[39]侯金镜.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132 页。

[41][42]茹志鹃.追求更高的境界,转引自孙露茜、王凤伯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 21 页。

[44]论茹志鹃创作的焦虑韩一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参考文献:

[1]论茹志鹃创作的焦虑韩一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2]《百合花》中叙述者“我”的重要作用纳张元;-《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12-30

[3]论《百合花》对政治功利主义和意识形态解读的超越方贤绪;-《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26

[4]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5]《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李从云;-《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15

[6]《百合花》:一部革命年代的爱情牧歌田璐莎;-《文学教育(下)》-2011-02-25

[7]“革命时代”的一脉温情——重读茹志鹃段崇轩;-《理论与创作》-2010-05-15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选题:《百合花》里的百合花 原因:作为1949年至1976年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学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百合花》。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的意义。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纵然在某些方面该小说还具有一定的瑕疵,但总的来说,它也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扩宽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在那样的年代里,《百合花》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样的一条被子,包裹着的是人们稚嫩弱小的人性,谁也不确定是什么损伤了它,可是它终究是不完整了。也恰恰就是这份残缺,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层神秘保护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泪流满面。 意义:红色历史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亲历者,崇高的使命感使他们渴望以实录的姿态,以记录者和记者的身份,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斗争。英雄主义的美学理想,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构筑史诗颂歌般的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历史文学的审美规范,与此同时,相对于“十七年”现实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突破现实题材的拘囿而得以展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欲,从而使得红色历史小说在人性尺度上具有了感人的质素。茹志鹃的短篇《百合花》就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一大力作。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鹃作为一个女人,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很赚人眼泪的作品。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 关键词:清新百合花 我是很抵触看红色颂歌类的作品的,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语文课本里,政治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哪儿哪儿都是。真的有些审美疲劳。无外乎都是一味地唱赞歌,不切实际的的浮夸。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百合花》,却让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在《百合花》里,“我”、新媳妇儿、小通讯员、乡干部、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即使在战火交加的时刻,大家的心都是宁静祥和的,各自自觉自动地忙着。彼此没有刁难,没有嫌隙。人性中最本真的那一部分善良在这里熠熠生辉。 百合花素有「云裳仙子」之称。由于其外表高雅纯洁,天主教以百合花为玛利亚的象征,而梵蒂冈、法国以百合花为国花。自古以来圣母就被基督教视为清纯的象征,因此它的花语就是纯洁。该小说作为红色小说以百合花命名,可以极大限度地吸引女性读者的目光。这就促进了作者的创作和再创造,当然还包括了读者的再创造。使得整个文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作者和读者的眼前,如同一个新的时空,给人的存在赋予了另一种可能。 白色的百合含义是纯洁、庄严、心心相印。白色百合花作为小说的一部分,还有其他的意蕴。也可以说这篇小说就是白色百合花的花魂。 第一,什么样的人就喜欢什么。“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它是新媳妇儿的,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 洁的女人。她可以一直“咬着嘴唇笑”,可以“把被子从我面前一送”只为 故意气气小通讯员,跟他闹着玩儿,全然一副稚气未脱的样子。也可以不好 意思地说着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这样的话只有心地善良的 人才说得出口。可以把借来的棉絮整整齐齐地分别铺在门板上、桌子上,可 以在明知通讯员去世了,还依然缝着肩头上的大洞,可以气汹汹地嚷半句: “是我的。”然后固执地将“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 上通讯员的脸。“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的和谐,这是因为新媳妇儿是一个典型的过着蜜似的 生活的农村妇女。她还没来得及接触到这个世界,她的新人生才开始三天。

《百合花》作品赏析-1

《百合花》作品赏析 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茅盾评价这篇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他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 19 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惟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同时,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小战士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呼后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神态

茹志鹃《百合花》阅读理解汇编及答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借完被子后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备参加战斗,较详细地记叙了某战斗连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2.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试探究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A(没有写备战的全过程) 2.①动作描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体现了革命战士憨厚朴实的纯朴美。 ②对话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

单纯的年轻战士的纯真美。 ③行为描写。小通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答对2点即可。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8.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宏大战争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在政治主题之外,还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B.男主人公本是一个稚气、腼腆的小通讯兵,却在残酷战争中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形象真实、立体、丰满。 C.小说中描写的中秋的温馨场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小通讯兵的牺牲更刺痛人心,增强了艺术张力。 D.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通过“我”串联男女主人公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并通过“我”的细腻感受,增强了抒情性。 9.文中划线部分描写新媳妇从“笑”到“不笑”再到“笑”的神态变化,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10.小说中两次写到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有什么作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百合花》 茹志鹃 教案

第三课 百合花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 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主题建构) 2. 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细节描写) 3. 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分析) 4. 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语言特色) 5. 培养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品析清新俊逸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预习 (一)字音 宽ku ān 恕sh ù 害h ài 臊s āo 撂li ào 木m ù讷n è 挪nu ó步b ù 讪sh àn 笑xi ào 踌ch óu 躇ch ú 尴ɡān 尬ɡà 掂di ān 量lian ɡ 鹿l ù寨zh ài 虔qi án 诚ch én ɡ 忸ni ǔ怩n í 跌di ē宕d àn ɡ 执zh í拗ni ù 磕k ē磕k ē绊b àn 绊b àn

(二)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应时代本质。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代表作:《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三)创作背景: 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1957年7月,毛泽东在南京计划召集华东各省的省委第一书记开会,部署反右派斗争。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但斗争被某些人严重地扩大化了。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进行全面复查,将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平反。 (四)作品评价: 茅盾:《百合花》结构上细致严密,同时富于节奏感。它的人物描写也有特点,人物形象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人看清了他的外形,也看到了他的内心。它的风格清新俊逸,是一篇结构谨严、

茹志鹃《百合花》导学案答案

《百合花》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一、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三. 1.茹志鹃当代《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高高的白杨树》 2.liào nèni?níniùshàn gān gàxiéqián 3.(1)拘谨,不自然。(2)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3)形容很窘迫的样子。(4)形容说话迟钝。 四、4.时间“我”的所见所闻借被缝衣 5.小通讯员新媳妇纯真、高洁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 五、6. 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她在情节中,其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人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一句话,小说通过新媳妇对百合花被子处置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或者说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7. 对通讯员的崇敬、歉疚、难过的心情。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前后的变化,写出了她对为百姓捐躯的通讯员的崇敬,更加展示其善良、纯真、高洁的品质。 六、略 八、巩固练习 1.pīshuòqán shǎng毡忸躇 2.D 3.A 4.背挂挎提走 九、布置作业 百合花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有百合花一样美好的心灵,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纯洁感情的象征,同时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 “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 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 “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在取得总攻胜利的前夕,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英勇捐躯。表现了他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读茹志鹃《百合花》有感

读茹志鹃《百合花》有感 我是在一个夜晚读完这篇短篇小说的。那个夜晚的风很大,但依然不能减轻暑天里的那份燥热,所以就临窗依着那盏昏黄的灯看了起来。只记得那开篇处我就重复的看了好多遍,这倒不是说那处文字有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而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怎么喜欢那类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总是带着很多的偏见呢!抑或是我不很喜欢战争带来的一切血腥的场面以及我个人情感不愿意接受的某个事实。我想,要不是害怕老师的责备,这个时期的作品我是不会去读的,在我的印象里,就当这是一段空白的文学历史。所以心里就这么想着,读的进度也由于我激烈的思想斗争而好久无法进行下去。僵持到了最后,我还是妥协了。毕竟那个年轻的、带着几分羞涩的送“我”的小通讯员的出现,无疑是让我无法再去拒绝了的,或者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女作家笔下的异性人物一般都好像是有看点的,这不能不说又是我的一种认识偏见。 书中的小通讯员话语不多,作者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也只是那么几笔随意的像工笔画所勾勒出的几个粗线条。不过这个已不重要了,在送“我”回包扎所的一路上,作者着墨很多,小通讯员一直和“我”保持着很远的距离,这个让“我”很好奇也很生气,甚至在我们歇息的时候,“我”的上前搭话更让他“立刻张皇起来”,不知所措。为此,作为一个读者的我禁不住笑出了声,感觉那小通讯员是一个佛门弟子,单纯可爱,不免又让人觉得可亲。现在较为流行的一个词来说,俨然是个“可人儿”的形象,也许这个词用的有点鄙俗,毕竟在时下流行的言情小说里这个词是司空见惯了的,属于那类美丽、可爱、小巧的小女生的代名词,而我却用在了他的身上似乎很不合情理,可是我极力搜索着好多的词总不称我心意,总之除了可爱还是可爱吧!可在后来的战斗中,那个“我”有了许多好感的小通讯员还是走了,永远的走了…… 不知为什么正赶上那两天中国文学课上学习《窦娥冤》,尽管那是我国文学史上出了名的悲剧,可我却没有太多的感动,抑或也失去了为那屈死的窦娥申冤而叫嚣两句的正义感都没了。可读完它,我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那一夜几乎处在一种失眠状态。我一直为它的结局而耿耿于怀,因而又很自然的把心里油然而生的那缕仇恨转向了作者,甚至妄想地又给设想了两个结局: 一、也许那个单纯可爱、心地善良的小战士后来回到了连部,在战争爆发后穿梭于交通沟之间及时传送了我军几个方面的信息,在后来的转送伤员过程中,“我”又和他见面了。 二、也许那次战争胜利了,“我”也光荣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回文工团的路上,上级领导依然派来了那个小通讯员送“我”,然后在我们消除性别差异的困扰之后,我们很愉快的回到了“我”所在的团。 总之我怎么设想感觉总不尽如人意,好像那个小通讯员是注定非得死的才足以有他的感人之处。我现在已不再去恨作者了,我想只有这样的结局才足以使这篇小说有它情节最动人

茹志鹃百合花教案

【篇一】茹志鹃百合花教案《百合花》教案(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⒉理清小说思路,题目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 ⒊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⒋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⒈多媒体教学仪器,《百合花》课件。 ⒉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教程

一、导入新课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用鲜花来传情达意,赠给亲朋好友,这样我们在选择鲜花的时候,就要注意每一种花卉的象征意义,不然会闹出笑话。比如玫瑰象征爱情,莲花象征高洁。那么,大家可知道百合花象征什么吗?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百合花的特点,然后出示其象征意义。 那么在现代著名作家茹志鹃的成名小说《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小说的结构。 1.那么大家初读时获得的印象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探讨这(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故事情节的?(2)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 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我” ↘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3.学生就此将小说分为四部分。 五、讨论交流二人物的形象。 1.“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 2.学生快速阅读“带路”、“借被”、“牺牲”部分,归纳出小通讯的性格特征。 3.根据学生的发言一步步明确 小通讯员——热爱生活,憨厚纯朴,拘谨腼腆,关心同志,觉悟高,忠于革命。 4.学生快速阅读“借被”、“缝衣”、“献被”部分。归纳出新媳妇和性格特征。 5.明确

统编版上册《百合花》-茹志鹃-教案

统编版上册《百合花》-茹志鹃-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课 百合花 茹志鹃 学习目标: 1. 明白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主题建构) 2. 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细节描写) 3. 分析人物形象。(形象分析) 4. 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语言特色) 5. 培养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品析清新俊逸的语言特色。 一、课前预习 (一)字音 宽ku ān 恕sh ù 害h ài 臊s āo 撂li ào 木m ù讷n è 挪nu ó步b ù 讪sh àn 笑xi ào 踌ch óu 躇ch ú 尴ɡān 尬ɡà 掂di ān 量lian ɡ 鹿l ù寨zh ài 虔qi án 诚ch én ɡ 忸ni ǔ怩n í 跌di ē宕d àn ɡ 执zh í拗ni ù 磕k ē磕k ē绊b àn 绊b àn (二)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43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应时代本质。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代表作:《百合花》、《静静的产院》等。 (三)创作背景: 茹志鹃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反右派斗争【1957年4月】: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乘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之机,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甚至扬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西方"轮流坐庄"的政党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一、作品分析: 1、主题: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2、艺术风格: 《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2)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3)作者还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作法而“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

茹志娟《百合花》读后感14

茹志娟《百合花》读后感 乍一眼,看到小说的开头,我还以为这是一篇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小说。但当我满怀好奇心一步步读下去,并且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双眼已经微微润湿了。“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的脸。”相信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会被这位青年感动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在部队前沿阵地包扎所里。他是一位十九岁的通讯员,为了掩护几名抬担架的民工,扑在敌人突然撂来即将爆炸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个结婚才三天,同他有过短暂接触并有过一点误会的新媳妇,用自己的一床印有百合花的新婚被子,为他送了葬。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人物性格也不复杂,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令人感动。小说先写了这位年轻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的事情。一上路他就撒开大步,走在前面,把“我”撂下几丈远。在发觉“我”跟不上时,他又坐在离“我”远远的一块石头上,把背对着“我”。在这些表现中,一个纯朴、腼腆的小战士的形象就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试想,这一路上,他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同志走在一起,而这个女同志又走得那么慢,他心里该有多别扭啊,所以只好捡起路旁的树枝,聊以解闷,自寻一点乐趣。这小小的举动又恰好反映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童心,同时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不断升温中。后来,小说开始写“我”和这个通讯员去村里向老百姓借被子的事情。此时,通讯员遇上了新媳妇,把新媳妇结婚才三天的新被子借走了。但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情感出现了矛盾和误会,并且逐渐加深。同时,这又为后文写到的牺牲了的通讯员恰巧被安放在新媳妇用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铺好的门板上;当要把通讯员的尸体放入棺材时,新媳妇又把这床新被子一半铺在棺材底,一般盖在通讯员的遗体上等一系列情节做了铺垫。这些都体现了通讯员的一颗纯朴、善良、赤诚的心。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一个情节是在小说快结尾处:“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两个馒头是他回团部前从自己挎包里摸出来,放在路边石头上给“我”开饭的。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了通讯员那张微笑的脸,是那么的天真无暇,内心不由地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伤。他的笑是如此像那百合花般纯洁美丽。百合花——纯洁与感情的花,伴随着通讯员的躯体,映衬着他高贵的灵魂,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也不乏人情美的东西。人生最可贵的莫过于拥有一颗纯洁、愿为他人奉献的心灵。现如今,生活如此幸福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那通讯员学习吗?像他那样盛开一朵纯洁与感情的花。

新教材 百合花(核心素养练习)(word解析版)

百合花核心素养练习 一、核心素养聚焦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讷.讷(nè)忸怩 ..(niǔ ní)啄.(zhuó)木鸟长吁.(yū)短叹 B.嬷嬷.(mó)踌躇 ..(chóu chú)呱.( guā)呱叫柳荫匝.(zā)地 C.禅.(chán)让尴尬 ..(gān gà)冠.( guàn)名权不容置喙.(huì) D.包扎.(zā)蹑.(shè)足应.(yīng)届生磕.(kē)磕绊绊 【答案】B 【解析】A.“吁”读xū,C.“禅”读shàn,D.“蹑”读niè。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 ....地转身就走。 B.大家习惯了加班加点、熬夜透支,对此都不以为然 ....,这导致身体过劳现象更加普遍。 C.在竞技场上,要放松心态,专注比赛;一味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反而 ..容易背上包袱。 D.蓝天保卫战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行百里者半九十 .......,还应继续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 【答案】B 【解析】A项,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使用正确。 B项,“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望文生义,根据语境,应该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C项,“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使用正确。 D项,“行百里者半九十”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要坚持到最后。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目前汽车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各级工商部门将坚持放管并重、宽进严管的原则,通过专项整治行为,进一步解决汽车市场秩序。 B. 随着4K、超轻薄等技术的发展与成熟,4K超高清电视持续热销,它的普及率也正式攀上高点,成为了当前高端电视市场的标配。 C. 国家版权局下发通知,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行为,并明确规定于7月31日前,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 D. 今年以来,国内出版界紧紧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策划出版和重印再版了一批关于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精品力作。 【答案】C 【解析】A.搭配不当,将“解决”改为“规范”。B.成分残缺,“成为了”前加上“4K 超高清电视”。D.句式杂糅,“关于”改为“以”,或去掉“为题材”。

《百合花(茹志鹃) 》 教案

《百合花》导学教案 课前自学: 文本解读: 《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 它表面上表现了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但更深层面上,它歌颂了人性美、人情美。它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文中写到小通讯员插在枪口上的几根树枝,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点缀装饰,后来“他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和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些描写无不是在写小通讯员的爱美之心。而小通讯员不好意思和女同志同行;在得知向新媳妇借来的被子是人家唯一的嫁妆时的内疚不安和对新媳妇的同情;新媳妇在护理伤员时羞涩得只同意给“我”打下手,以及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牺牲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强烈的人性至爱。小通讯员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担架员生命的英雄壮举,是至高至善的人间至爱,展现了他崇高的人格美,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二、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

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2.介绍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三、.识记字音字形,夯实基础 (1)间歇撂下包扎着恼讷讷忸怩憨憨执拗挽髻尴尬讪讪瞅挟嬷嬷虔诚瞟了一眼 磕磕绊绊 (2)解释下列词语 张皇忸怩憨憨执拗尴尬讪讪虔诚 课堂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 2.理清小说思路,标题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

《百合花》赏析16780资料讲解

《百合花》赏析 16780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一、作品分析: 1、主题:小说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 2、艺术风格: 《百合花》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中的小通讯员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另一个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其次,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1)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情景通过民工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是做暗场处理,不做正面描写。作品仅仅截取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从几件平凡的小事中深入开掘,展开对军民关系饶有诗意的描写。(2)在构思上善于以小见大。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上洒满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做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范文

茹志鹃百合花赏析范文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但描写的却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读这篇小说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一些画面,“小通讯员在前面脚步匆忙的带着路,我在后面追赶”“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缀满百合花的枣红底子的新被子”。作者如画家一般将这一切鲜活的展现在我眼前,淡淡的,散发着清香,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 整个故事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用一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连缀全文,用委婉细腻柔美的笔调去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那种纯洁美好又微妙含蓄的感情。 《百合花》写于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与这期间的其他文章相较,风格迥异。十七年文学是歌颂与回忆,百合花也不例外,但他又跳出了这一时期那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描写方式。

每当读到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补破衣服,每当读到新媳妇在棺材里铺上她的嫁妆那一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时,一种感动深深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 一篇佳作之所以流传于世,就在于它能激起人感情的激荡,能历久弥香,这便是《百合花》区别于这一时期其他小说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小说有着太多的激情与梦想,有着太多的斗争与革命,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美的关系描写反而置之于后,那种用激情和口号写成的文字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再次欣赏就味同嚼蜡。 当文学遭遇政治,成为其附庸,文学的灵性就会被掩埋,只有抛开这些束缚,重归对人的关怀时,文学才能散发出他的光芒。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赏析 《百合花》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年代,线索是一张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了一个见了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他的腼腆和害羞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与好感。因为包扎所的伤员流了血,怕冷,部队上的被子未发下来,所以必须向老百姓借被子。“我”和通讯员先后向一个年轻的媳妇借被子,起先她不愿借被子,为此事,小通讯员蒙羞两次。后来,通讯员为了掩护战友牺牲在战场上,新媳妇用自己唯一的嫁妆——一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小战士“送行”。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人物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的化身,象征了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和他们的心就像百合花一样洁白无暇。 通讯员,我习惯叫他“小”通讯员,十九岁,确实还只是一个孩子,“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与女同志“我”说话时,表现得张皇不安,腼腆羞涩;谈到娶媳妇时,更是飞红了脸,越发扭捏。然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十九岁的小通讯员却已经担当起了解放人民的重任,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传递战报。包扎所条件艰苦,缺少被子。在向新媳妇借被子时,他遇到了困难——新媳妇没把被子借给他。可“我”却很轻松地向她借到了。这让通讯员感到委屈和不服,怪新媳妇“死封建”。从他不多的话语和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的性格,农家穷苦孩子的特征。可当“我”告诉他,这条新被子或许是新媳妇做姑娘时起早熬夜为自己新婚缝的,小通讯员觉得误会了人家,愧疚地想把被子还回去。这种感情态度的变化表现了他的淳朴、善良和单纯。当通讯员回团部时,他不忘关心“我”,给“我”留了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份对战友真挚的友情和关爱,平凡而亲切珍贵。更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小说通过三个场景来描写小通讯员: 第一个场景:小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小通讯员送我时,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就撒开大步,把“我”撂下几丈远;在我走不动的时候,很自动的站下来等;在路上休息时他背向着“我”得远远的,对“我”随便问及的一些家常话羞红了脸,甚至憋了一头大汗;在第一个场景中里,从小通讯员护送我路上的动态以及与我对话的过程中,体现了小通讯员纯真、善良、憨厚、木讷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小通讯员和我分头去借被子,认识了新媳妇。小通讯员在新媳妇处碰了钉子,我怕他得罪了老百姓,叫他带我去看看时,他却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这个片段刻画了小通讯员耿直、有点小孩脾气却又开通的性格特征。而借到被子后,了解到这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他觉得不合适,心里很过意不去,皱着眉,默默看着被子,要把被子送回去则更表现出小通讯员为人着想,可爱,傻乎乎的性格。 第三个场景:小通讯员救人牺牲后,新媳妇仔细为他缝补衣服上的破洞,并将自己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在战斗中,当敌人投下手榴弹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时,小通讯员临危不惧,毫不犹豫地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他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体现了小通讯员高贵的自我牺牲精神。也从侧面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 《百合花》运用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节描写传达人物内心的律动,刻画人物形象。

茹志鹃《百合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茹志鹃《百合花》阅读练习及答案(北京市房山区2020届九年级上期末) (二)阅读《百合花》,完成第18-20题。(共9分) 百合花 茹志鹃 ①一九四六年的中秋,部队决定晚上发起总攻。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被分配到各个战斗连队帮助工作。送我去的通讯员是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高挑挑的个子,厚实实的肩膀,一张稚气的圆脸。他穿了一身淡淡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②我们刚到包扎所,卫生员就告诉我们,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哪怕有一二十条棉絮也好。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送我来的那位通讯员帮忙,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③不一会,我就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④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⑤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⑥ “哪一家?你带我去。” ⑦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⑧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⑨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了白色的百合花。 ⑩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