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在《红楼梦》中,围绕着中国“仕”文化的讨论情节非常多。在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贾宝玉说“如今你也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你就是不愿意去读书学知识,更不愿去考举人进士,闲暇的时候,你也应该市场与那些官宦人士多多走动走动,谈论一些与仕途先关的问题,学习其中涉及到的诸多知识,也好为将来应酬事务提前打好基础”,于是贾宝玉便骂史湘云说的是混账话。红楼梦中,劝说贾宝玉求官走上仕途的人不胜枚举,但是站在贾宝玉这边的却独有林黛玉一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氛围中,都把“仕”图当成正途看了。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中国文化中诗词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人自古对诗词十分热衷,文人墨客都把诗词称作“雅兴”。中国人对“诗词”甚至可以执着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诗词”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的地位。

而《红楼梦》中体现出的是中国古代贵族生活中的诗词文化。单第三十八回,众人聚在一起吃螃蟹赏菊,用诗词助兴,文中便出现诗词十五首,并且首首都体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林黛玉咏螃蟹,“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殇”,不光体现出林黛玉的才气,还是她多愁善感性情的反映。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自古有之。红楼梦中也有讽刺这种恶习一二。《红楼梦》第十三回中,宁国府秦可卿病死。贾珍为儿媳妇料理丧事,恣意奢华,先是找做棺材的盖板“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郎,味若檀麝,以手扣之,叮当如金玉”,用薛蟠的话说,就是现在有千两银子也不一定能买得到。后来贾珍又觉得儿子贾蓉官职不大,写在灵幡经榜上不好看,又花一千二百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官。后到荣国府中请王熙凤主理丧事,说的话也是“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这个“好看”,就是贾珍最在乎的“面子”了,于是秦可卿的葬礼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作为一部古典文学名著,首先要讨论的自然是其文学价值。《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有着独特的艺术风貌,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的将现实社会中的生活现状予以呈现,通过对理想化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并且其艺术语言精准、简练,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使其具有较强的艺术色彩魅力和韵味。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红楼梦》另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于清朝时期生活的细致描写。芸芸众生,世间百态,皆毫芒毕现,巨细无遗,中华民族因其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将生活中的多方面进行了极好的展示。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将世间百态展现的淋漓尽致。结构的完整性使得该部小说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从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以及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中,展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呈现出我国南北文化的绚丽多彩。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曹雪芹花费了诸多笔墨塑造的纸上园林——大观园,历经数百年以来,一直是红学家和建筑学家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大观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范,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是中国园林的典范。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精心构筑了诸多园林。其中,涉及了金陵宁国府、荣国府的花园、都城宁国府的会芳园、荣国府的花园、大观园、江南甄家花园、史湘云家的花园和赖大家的花园等。而大观园无疑是所有园林中的经典之作。

总结

当代著名女红学名家吕启祥认为:“如果今人真正用心灵和她对话了,那么经典就会鲜活起来,穿越时空,活在当下,经典的现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也就会

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阐释《红楼梦》对当代人生的启悟,旨在审慎开掘、整合、利用《红楼梦》显在潜在人生意蕴的普世价值,尽量避免流于庸俗的实用主义解构。

参考文献

[1]王蒙.《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6)

[2]李劼.《论红楼梦: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新星出版社,2006(1)

[3]刘再复.《红楼梦悟》.北京三联书店.2006

[4]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金兰.《红楼梦饮食文化研究》.2008

[6]张艳.《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2002(6)

[7] 张再林 . 《红楼梦》———人类文化的一部新的《圣经》[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5) :12-19.

[8] 刘再复,刘剑梅 . 共悟红楼[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9.

[9] 贺信民 . 红楼拾翠[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10] 吕启祥 . 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J]. 红楼梦学刊,2008(5) :46-5

红楼梦分析感想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红楼梦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曹雪芹(1715~1763年) 字梦阮,雪芹是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他是一位见多识广、才气纵横、琴棋书画皆能、诗词曲赋无所不精的小说家、诗人和画家,他的最大贡献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其异名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金玉缘》等等。《石头记》主要写贾府的兴盛和没落,其中的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书中还写着警幻仙令十二个舞女演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给宝玉听,由于这十二支曲子暗示了全书的主要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最后的归宿,所以在小说的流传过程中,有人就把《石头记》也称为《红楼梦》。又因《石头记》中写的宁、荣二府是一个显贵之家,是一个巨户望族;大门是红的,女子住的楼阁是红的。所以“红楼”又是富贵人家的代称,也是女子住处的代称,甚至富贵人家的高贵小姐也以“红楼”而代之。梦,即梦幻。古人认为人生一世,富也好,穷也好,最终还是一死,这就好像一梦破灭,所以说“人生一梦”。又再美好的儿女之情,最终也是生离死别,没有不散的宴席;宴席一散,一切落空,这也如同一梦,梦破一切皆空,到头来还是一个悲剧。而《石头记》写的正是这样一个梦,这样一个悲剧,贾府最终的结局也是这样一个悲剧。曹雪芹在写前八十回时,贾府的终局还未写完,但已经多处有走向灭亡的暗示,所以书名叫《石头记》。高鹗续书按照曹雪芹前八十回所暗示的线索,写了贾府的终局,也就是曹雪芹所写的“梦”的最后破灭展示出来了;而这个“梦”又是在贾府的红楼里发生的,所以就以《红楼梦》的书名取代《石头记》了。 文学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主要指:掌握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把握和分析艺术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领悟、评判艺术作品的主旨;赏析、评价语言特色、写作特点;发现并概括作品的美感因素,体会其审美趣味。具体到某种文学体裁,鉴赏的角度要有所不同。 ①诗歌的鉴赏的角度主要在:分析领会诗句的含意,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情感旋律;赏析意境,领悟并概括诗歌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及其表达作用;鉴别诗歌的不同类别及风格等。戏剧的语言具有诗的特色,所以戏剧鉴赏在某些方面跟诗歌鉴赏相同。 ②小说的鉴赏则以人物的刻画、情节结构、环境描写、主题分析、语言艺术等为重点。 ③散文的鉴赏着重分析句子深层含义。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散文的主旨和文中隐含的哲理与寓意;品味散文凝练的语言,鉴别散文的风格特点。 近几年高考中,文学鉴赏题以诗歌鉴赏为主,兼及小说与散文,备考时有所侧重。“文学鉴赏”的考核,一般不要求学生动笔作大段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就命题者对作品的各种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近几年高考中,这类试题多为短诗(近体)的赏析。要注意诗题和小注的提示,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 品悟《林黛玉进贾府》的语言功用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对王熙凤出场一段描写,一般分析皆重其肖像与服饰描写,其实,本文尚有一处“绝活”对全面了解王熙凤,深刻理解其内心深处极为重要。它即王熙凤见黛玉时那一段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此段话虽只有三句,但其中的内涵却大不可轻视。可以说此段话至少包含了五层深意:其一,王熙凤深知此时的黛玉孤苦伶仃,且还寄人篱下,这就极需有人去温暖那颗凄楚的心!所以,老于世故的王熙凤,一见面就对黛玉忙忙进行恭维:此种人物,天下少见,我今儿才见。虽说黛玉天生丽质,但王熙凤这样一说,让黛玉在刚踏进外祖母家中时不至于自惭形秽,同时那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心情轻松了许多,所以对王熙凤产生最初的好感! 其二,“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方面将黛玉与老祖宗的血缘拉近了一步;另一方面,她明知老祖宗见到黛玉如同见到自己的女儿贾敏,必然疼爱之至,哪管嫡亲不嫡亲。但经王熙

(完整版)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浅析《红楼梦》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一部作品的生命。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之作,《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极为深广的,然而,它却不是不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情节和宏大场面引人,不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而是通过出色的细节描写,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典型的社会环境,表现了重大的主题思想,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楼梦》描写的大都是日常生活细节。这些生活细节,组成了一幅春华秋月、结社吟诗、饱食起居、儿女痴情、婚嫁丧葬、家政经营等生活图景,是那样逼真,未见藻饰,妙若天成,充满着诗情画意,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细节描写的典范。 一、通过人物形象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 细节描写可以单独分支,但一旦与人物描写相结合,就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有力地揭示作品的主题。可以由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形象。 (一)、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 在众人眼里,刘姥姥是个“女清客”,是给贾母说笑解闷的对象。殊不知外表村朴粗俗的刘姥姥其实深谙人情世故,能说会道,且别说此中人所不熟悉的乡野风味,她往往能有用极简单的几句话,就把大家的兴趣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果然她的每次言谈都哄得贾府里老少主子开怀大笑,舒畅之至。她的故事大概是小说中场面最热闹、气氛最轻松的地方。不过,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这几回,其作用绝不只是制造欢乐场面,而是要从一些细节的地方,刻画贾府,例如从食物、食具上写出贾府的奢侈无度——“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经过繁复精巧工艺制作的“茄鲞”,以及“雕镂奇绝”的黄杨木套杯,“四楞象牙镶金”和“乌木镶银”筷子,无不显示出贾府在“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际的气象,同时也下正是这种气象,预示了贾府日后的命运——以如此奢侈方式生活,不但在经济上是巨大负担,更必然造成家人子弟的不通事世务、一味享乐,与社会以、世人的完全隔膜。可以说,贾府主子们在尽情享受人间锦衣美食的同时,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变成了荣华富贵的牺牲品,贾府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这种种富贵荣华促成的。 在细节描写中,有时候单是一个词的运用,就能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如第四十回,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由许多人陪同,先在潇湘馆黛玉的卧房里坐了一会儿,后来贾母说:“这屋里窄,再往别处逛去。”刘姥姥接着贾母“这屋里窄”的话茬,说:“人人都说大家子住大房。昨儿见了老太太正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威武”一词极普通,人人都熟悉,人人都会用的,可极少有人用来形容房子和家具,但刘姥姥用在这里却是用得再好不过,不但准确,而且传神,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刘姥姥的这番话,特别是用上“威武”这个词,是从贾母的一个“窄”字引出来的。刘姥姥作为一个从偏远农村来的贫苦人家的老妇人,她对贾府里房屋家具的感受当然同贾母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两种身份,两种眼光,两种感受。“威武”一词用在这里,至少包含两方面的深刻含义:其一,刘姥姥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没见过大世面的妇女,从来没有见过像贾府这样气派的房子和家具,因此在这些大家面前,自然地产生一种威压感。“威武”这个词,就最真实、最生动地表达了刘姥姥在此情景之下的独特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红楼梦》的思想文化价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大概不会想到,在他身后,一部《红楼梦》成为世人永远评说的对象。 一部小说要受到读者的关注,决不仅仅是因为它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和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表达出来的主题。对于《红楼梦》来说,似乎还不止于它那个众说纷纭的主题,更重要是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提升和超越。 首先,《红楼梦》在艺术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自宋元以来的话本模式注重故事情节的特点,把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完美地融入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中,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具有中国古典诗歌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于宋元时期的话本和拟话本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故事的情节性和内容的道德说教性。这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形式诗歌注重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浓郁的抒情性是相悖的。《红楼梦》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隔阂,把古典诗歌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技巧引入了小说的创作之中,使之呈现出与传统古典小说皆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红楼梦》不是以情节的故事性取胜,而是以充溢其中的诗情画意吸引读者。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其数量之多,超过了任何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并且这些诗词歌赋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仅仅是故事情节的点缀,而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些诗词歌赋,整部小说的结构就会受到伤害。另外,《红楼梦》中的这些诗词歌赋几乎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如《红楼梦曲》、《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等。另一方面,《红楼梦》中很多场景和情节都极富诗情画意,最典型的如“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宝琴立雪”、“秦雯撕扇”、“湘云醉眠海棠”、“黛玉焚稿断痴情”等,这些场景和情节都深得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小诗。 其次,《红楼梦》在思想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的价值取向,明确表达了“褒女贬男”的价值取向。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在西方,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人们逐渐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取向的合理性,当然,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似乎比西方更为严重,而且从法理上否定这种价值观念的思想始终没有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嬗变出来。不过,几乎和西方思想启蒙大师同时,曹雪芹用文学作品这种相对感性的方式表达了和西方的启蒙大师几乎一致的内容。在《红楼梦》中,他曾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言语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论,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公然挑战。曹雪芹不但借贾宝玉之口明确提出了这种与传统的“重男轻女”皆然相反的“褒女贬男”的观点,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红楼梦》全书的创作中。在《红楼梦》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几乎全是女性:贾府地位最高、最受人尊敬的是贾母,贾府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红楼梦分析(全)

《红楼梦》阅读指导讲义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情节梳理填空】 1、石头记 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此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因未被选中补天常悲伤自怨。一日,听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谈及红尘中荣华富贵,心切慕之,便恳求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师见其可爱,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后由神瑛侍者?携入红尘?走了一遭。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又由东鲁孔梅溪改名为《风月宝鉴》,最后因曹雪芹在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分出章回,则题名曰《金陵十二钗》。 2、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的绛珠仙草,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曾灌溉绛珠草,使其久延岁月,脱掉草胎木质,修成女体。后来神瑛侍者携带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下凡造历,绛珠仙草为报答灌溉之恩,随之而去。决定用一生的眼泪偿还甘露之恩。故有?木石前盟?之说。 3、贾雨村与甄士隐 姑苏阊(chāng) 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谐音真事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他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某日,贾雨村造访甄士隐,无意中遇见甄家丫鬟娇杏,以为娇杏对其有意。中秋时节,甄士隐于家中宴请贾雨村,得知贾雨村的抱负后,赠银送衣以作贾雨村上京赴考之盘缠,第二天,贾雨村不辞而别便上路赴考。 元宵之夜,甄家仆人霍启在看花灯时,不慎丢失了甄士隐唯一的女儿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月十五日,葫芦庙失火祸及甄家。甄士隐带妻子投奔如州岳丈封肃,遭白眼,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又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真正走投无路了。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并为这首歌做了注解,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而他的女儿后来被人称为?呆霸王?的薛蟠强夺去,改名叫香菱。 贾雨村因甄士隐赠银之后,不料他十分得意,会了进士,先入外班,升了姑苏知府。到任时看到甄家大丫头娇杏在门前买线,晚间便传封肃前去问话。 【经典情节复述】 木石前盟 小说中的贾宝玉为石(前世是神瑛侍者),他的?通灵宝玉?是当年女娲补天之时弃在青埂峰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林黛玉是木(前世是绛珠仙草),?木石前盟?表示宝黛两人的前世姻缘: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在神瑛侍者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恩,也要同去走一遭,用一生眼泪还他。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有一个癞头和尚看见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曾含了四句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凌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此诗后两句在文中所指何事? 答:指的是在元宵佳节时霍启抱着英莲出去赏灯,将英莲丢失,在甄士隐夫妇为女儿走失悲痛欲绝之时,祸不单行,葫芦庙的和尚炸烘不小心引起大火,祸及甄家,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所以说在元宵之后,甄家便家破人亡,烟消火灭了。 2、在《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住在甄士隐家,甄家的丫环娇杏曾无意回头看了两次,在此曹雪芹为后文埋下了什么伏笔? 答:贾雨村看见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以为她对自己有意,在贾雨村升为知府后,便娶娇杏为妾,不久贾雨村正室死去,娇杏便被扶正,并为贾雨村生下了一个儿子,从此便成为人上人,所以后文有

红楼梦等文学常识考点

《红楼梦》常考知识点汇总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侍者”是(贾宝玉)。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探春)。 17、《红楼梦》中,“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说的是(史湘云)。

红楼梦研究综述只是分享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 一.研究热点综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 723。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三个月后生子即雪芹,他的生年便解决了,他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六月降生的。其二是雍正二年说,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五章《雪芹生卒》中,根据自己曹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观点,又据敦诚《挽曹雪芹》.‘四十年华付杳冥”的诗句,上推四十年,得出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另外,吴新雷曾提出康熙五十年说。他在《<朴村集>所反映的曹家事迹——兼考曹雪芹的生年和生父》(1981年《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中认为,据张云章《闻曹荔轩银台得孙却寄兼送人都》,其“‘得孙诗’中的孙子就是曹雪芹,他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初在北京出生,康熙五十一年春随曹寅到南京,至雍正五年十二月家破时已17岁。”1991年第4辑 《红楼梦学刊》发表李春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兼评“自传说”》,也论证了“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年”,最后享寿52岁。 3.通州墓石是不是曹雪芹的墓碑: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于一九九三年出土曹雪芹“墓石”,碑上写着“曹公讳霭墓壬午”。2005年5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一篇冯其庸、曹可凡的文章,“坚信不疑”认为农民李景柱前一年发现的曹雪芹墓石是真的,“确凿无疑”地证明了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1883年2月12日)。但是中国姓曹名霭的人有几万人,况且也没有文献或其他资料说明曹雪芹到过张家湾,所以墓石并不一定真正是曹雪芹之墓碑。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全院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各个领域,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课只能从中择取儿个专题作一些基本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贾府家族与姓名、贾府中的仪礼、岁时节庆、养生文化和佛道文化五个部分。以此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化内涵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扩大知识面和深入探讨,在思想素质和认知能力上得到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包涵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以及各种文化习俗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五大部分:①贾府中的家族文化与姓名文化,理解中国文化家庭观念和命名文化;②贾府中婚嫁、丧葬和祭祀仪礼,从繁琐的礼仪中理解中国文化对秩序和规则的重视; ③贾府中的岁时节庆文化,主要从作品中过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中的习俗,来理解中国节庆文化。④《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了解中医养生及饮食养生在作品中的体现,理解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⑤《红楼梦》中体现的佛道文化。一僧一道贯穿作品始终,如何认识和理解其中的佛道文化。通过专题研究,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具备专题研究的能力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课时以外,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古典名著《红楼梦》。对中国节日文化进行专题研究,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探究其如何继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注重亲情、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摘要 “红楼梦”自清朝中期问世以来,已有200多年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底蕴,一方面,以其无穷的魔力吸引一代又一代表文学爱好者对红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同时,《红楼梦》也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著作。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目录 摘要 ...................................................................................................................... I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文化;时代价值............................................................... I 一、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 (1) 1.2研究的意义 (1) 二、红楼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2.1《红楼梦》与中国“仕”文化 (2) 2.2《红楼梦》与中国“诗词”文化 (2) 2.3《红楼梦》与中国“面子”文化 (2) 三、红楼梦的时代价值 (3) 3.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3) 3.2《红楼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3) 3.3《红楼梦》的艺术价值 (3) 总结 (4) 参考文献 (5)

一、绪论 1.1研究的背景 在当代红学的研究过程中,《红楼梦》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使得红学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得以不断的发展,因红学文化的广泛传播,受到了国人极大的追捧,使得国人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红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的媒介也在相应的发展转变,同时,因红学的广泛传播使得其在当代的价值上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1.2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在于人们从自我回答中找到终极问题。在人们找寻其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过程,在人们讨论传统思想的艰难过程,人们可以从《红楼梦》中找寻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答案对该问题的提出者的价值是唯一性的,但每一个提问者可以从中找到其所需的慰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管市场经济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还是计划经济,每民族以及各民族的文化都未曾发展任何的转变,即使社会的趋势对文化有一定的决定性,但民族文化的构成却是根深蒂固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中。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不仅在教育意义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启发,哈再影视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四大名著文学常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四大名著文学常识一、《红楼梦》 1、金陵十二钗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李纨、史湘云、秦可卿、妙玉)。 2、《红楼梦》中,有“小宝钗”、“小黛玉”之称的两个人分别是(袭人)、(晴雯)。 3、《红楼梦》的两条主线是(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4、《红楼梦》中,“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时从分。”说的是(薛(xuē)宝钗) 5、《红楼梦》中,“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如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说的是(贾宝玉)。 6、《红楼梦》中,“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缝必主淫。漫言不有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说的是(秦可卿)。 7、贾府的媳妇,稳重贤惠,本分随和,青春丧偶,统领众姐妹,曾负责海棠诗,此人便是(李纨(wán))。

8、“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的作者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诗的名字是《葬花词》,此诗意在喻人,悲叹自己的命运,控诉社会的黑暗,其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最高境界。 9、《红楼梦》的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相传后40回是(高鄂(è))所作。 10、《红楼梦》中有两句诗评论王熙凤在贾府衰亡中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 12、《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贵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说的是(袭人)。 13、“四春”之中,性格比较懦弱的是(迎春),精明志高、具有管理才能的是(探春),最后出家为尼的是(惜春)。 14、《红楼梦》中结的两个诗社分别是(海棠社)和(桃花社),社长是(李纨和林黛玉)。 15、《红楼梦》中,“绛(jiàng)珠仙草”指的人物是(林黛玉),“神瑛(yīng)侍者”是(贾宝玉)。 16、《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未世运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说的是(贾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文档

论《红楼梦》政治主题思想 西南大学:谢远锋 摘要: 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深刻揭露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红”是一部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而宝、黛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带有更其鲜明的叛逆性质,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随着阅历的增加,经过反复阅读之后,总觉得《红楼梦》的主题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可能有不少红学研究者要站出来指责,我却管不了那么多,《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空间,不应该是那几个人说了算才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当然,《红楼梦》有多个层面: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哲学的、道德的……我就其中一点来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个“闺阁昭传”很重要呀!这就说明该书的主题是为众女子鸣冤叫屈的。书中的众女子“无一不冤”,可以说各有各的冤屈! 就拿全书第一个出场的女子——甄英莲来说吧,她是甄士隐的独生女,“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父母爱如掌上明珠,但被人贩子拐走卖与他人作奴作妾,最后惨死,“平生遭际实堪伤”,甄英莲真的是“真应怜”,命运最为悲惨。大家说冤不冤? 林黛玉、薛宝钗空有“停机德”和“咏絮才”,最终的结局是那么的冷落与凄苦……难道她们不冤? 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深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辨”了二十年,以没辨明“是”与“非”,虽贵为妃子,却死于非命,这就是元春大小姐的悲剧,真死得冤! “金闺花柳质”的迎春,却嫁了忘恩负义的凶恶丈夫孙绍祖,一年就被折磨而死,冤否? “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却因“庶出”而遭歧视,后远嫁海隅,“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只能在梦中见到亲人。探春犹如断线的风筝,一去不返,冤!

红楼梦民俗文化

红楼中的“俗事” ——浅谈《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曾被誉为“形象的百科全书”。负此盛名不仅源于曹公创造了一个红楼的世界,更在于他将传承于民间的民俗事象融入到小说的背景与氛围中,再通过其中的细节一一展现出来。所以,当我们在研究《红楼梦》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属时代的“风俗概况”。一部《红楼梦大辞典》,就是一部《红楼梦》的民俗描写的最有力的证明。试看《红楼梦大辞典》开列的细目:语词典故、服饰、器用、建筑、园林、饮食、医药、称谓、职官、典制、礼俗、岁时、哲理宗教、诗歌韵文、戏曲、音乐、美术、游艺、红楼人物(命名)、文中人物、地理,等等,共21项。[1]这些详尽的记载也揭示了《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红楼梦》;民俗文化;民俗事象;艺术价值 【正文】 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这部经典名著:“《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的确,我们不能将《红楼梦》的成功单纯归于它所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抒写的动人凄婉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贯穿的所谓“生活场景”也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代的家庭生活、社会习俗及文化风貌。 如今,随着新版《红楼梦》的热映,人们又将眼光聚焦于这部传世经典之作上。且不论此次翻新的成败,仅从忠于原著的角度出发就已是竭尽之能事了。大到节令时俗、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之俗;小到送往迎来、吟诗作赋、参禅医卜之事,都尽显当时的世风民情。让人们在观赏和品读红楼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俗文化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于是,当我们体味《红楼梦》中千姿百态的民俗风情,闲话红楼中的“俗事”时,真的不可不赞叹这部精彩的“风俗画卷”!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事象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浅谈《红楼梦》中的人生和人性 禄丰一中李国平 【摘要】“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读者通过阅读小说,感知小说中主要人物个性特点,从人物个性特点中获得了对小说中人生与人性的统一认识,从而让读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同时得到了心灵上的愉悦。 【关键词】小说、红楼梦、人物、人生、人性 “文学即人学”,伟大作品对人生和人性的表露总是真实而深刻的,这就是文学经典长盛不衰的原因,被鲁迅先生定位于“人情小说”的《红楼梦》更是如此。 一、相似的人生感受 虽然红楼儿女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确实久远了,现代读者有不同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但红学家吕启祥说:“这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作品时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就如宝黛初会时感到似曾相识、故友重逢一般。这里不是指对故事的熟悉,而是指透过故事所传达出的人生感受的切己和普泛。”[1] 比如,贾宝玉在精神上的极端孤独感。宝玉是贾府长辈寄予厚望的继承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除了感到家人的约束使自己“一点儿做不得主”之外,并没有感到由此带来的幸福和愉悦。宝玉从小的言行就不被人理解,周岁“抓周”,这个孩子其它东西一概不取,只抓了些脂粉钗环,父亲因此大怒,断言他“将来酒色之徒耳”;母亲称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府中小厮评价他“成天家疯疯癫癫,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是个“外清而内浊”的糊涂虫;宝玉最钟爱的姐妹们,像宝钗、湘云这些人,常嫌他不思进取,劝他要

立身扬名。宝玉在世人眼里,就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异类。在这种极端的孤独中,唯有林黛玉能够理解和包容他,成为他唯一的知己,这也促使他爱情的天平向黛玉倾斜,并且终生不渝。 贾宝玉这种极端孤独感,我们从“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身上,从“世人皆欲杀”的李白身上,从“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身上,从“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身上,都能发现。观之今人,那些锐意改革但遭遇重重阻力的政治家,那些勇曝行业黑幕但从此难以在圈中立足的良知者,那些青春叛逆常被父母亲朋批评指责的年轻人,甚至于我们自己,在某时或某事上,也都会产生如宝玉般的孤独感。 再如,使宝黛产生心灵共振的青春易逝、生命匆促感。整部《红楼梦》可以说就是一部青春的挽歌,其中尤以心灵敏感的宝黛感受得最为深切。“黛玉葬花”一节,林黛玉流泪咏叹的《葬花吟》表达的就是这一主题:“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当宝玉听到这些伤感的语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想到“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则自己又安在哉?……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这种人生须臾、世事无常的哀感引起了宝黛二人的心灵共振,也引发了我们读者的心灵共鸣,因为这是人类生命中共有的惆怅。这种惆怅我们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喟叹中,从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赋诗中,从莎士比亚那“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的感慨中,都能找到。 还有,贾宝玉所经历的人世沧桑感。宝玉是个博爱多情的人,但他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高一作文:浅析《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巨着《红楼梦》就是这样一曲封建制度下女性哀婉的悲歌。 《红楼梦》以宝玉和表妹黛玉、表姐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要线索,展现了一幅封建大家族由兴而衰,直至灭亡的历史画卷,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红楼梦》不仅写出了封建大家族的悲剧命运,更具有深刻意义的是它还写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各种不同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清香甘冽的艺术之酒“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文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美丽聪慧,由于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形成了孤僻清高敏感多疑的性格,别人眼中“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在她眼中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一座愁城,无奈最后落了个“冷月葬诗魂”的悲剧。作为林黛玉对立面的薛宝钗,她言行举止恪守封建礼教,蕙质兰心,堪称大家闺秀之典范,只是,她与宝玉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的一杯苦酒,“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些诗一般优美的女性枉送性命? 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究、去询问。“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

害死人!”我定睛一看,是曹雪芹曹老先生,他鬓发已染秋霜,全身佝偻,坐在山上的茅屋里,外面雪花纷飞,他烤起火炉,正写着作《红楼梦》。是呀!如若不是封建社会,宝玉、黛玉这对鸳鸯又怎会被无情地棒打,宝钗又怎会更香长伴,还有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远嫁的探春,出嫁不到一年就被丈夫折磨而死的迎春,青灯缁衣长伴的惜春,早逝的王熙凤、元春,上吊缢死的秦可卿、鸳鸯,……她们是“薄命司”上注定没有好结果的人。 这时,我听见水边有一凄凉的声音,原来是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她身着一身朴素的衣装,用麻布做的衣服逝去眼角的泪。“我只不过是和宝玉开了两句玩笑,王夫人就骂我是‘下作的小娼妇’将我逐出院子,把我给逼死了!……” 接着,我又看到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她脸色苍白,用微弱的声音抽噎着说:“我只不过生的好看一点,伶俐一点,太太就一口死咬定我是个狐狸精,最后导致我抱恙而死!……” 真是“游幻镜迷指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只是那青春年少,只落得梦里花落满苑残! 读《红楼梦》,就是聆听一部封建社会里唯一赞美女性、颂歌女性的大合唱; 读《红楼梦》,就是品尝作者那隐藏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春秋笔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