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参考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

教或

研观

室摩

指教

导学

教意

师见

教案

教案内容备注

[定义]

中风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引起的,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历史沿革]

●中风一病,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描述了中风病不同阶段的主要临床表现。

▲在病因病机方面,《内经》记载较多。提出“内虚邪中”的外因论。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认识到病变部位在头部。●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金匮要略》认为中风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并创立了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分证方法。在治疗上主张驱散风邪,补益正气。②唐宋以后,尤其是金元时代,多以“内风”立论。③金元时代:

──刘河间提出“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强调“湿痰生热”;

──王履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④明代:

──张景岳倡“非风”说,提出内伤积损是中风的病因。⑤清代及近代:

──叶天士、沈金鳌、尤在泾、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方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证治理论。

──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近年来对中风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标准与规范,治疗方法多样化,临床疗效有了较大的提高。[范围]

中风病大体上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型,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一、主症: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二、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三、常见舌象:舌体: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紫,或红绛、有瘀斑。舌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

四、常见脉象: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五、主症的临床特征:①神昏:初起即可见,也有起病时神清,数日后渐见神昏者。轻者:神思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重者:昏迷或昏愦。多数神昏病人伴有瞻妄、躁扰不宁等症。

②半身不遂:轻者: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肢体完全瘫痪。

③口舌歪斜:伸舌时多歪向瘫痪侧肢体,可见病侧口角下垂,常伴流涎。

④言语蹇涩或不语:言语迟缓不利,吐字不清,患者自觉舌体发僵,重者不语。

六、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或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七、变证:病情重者急性期可出现呕血、便血,壮热,喘促,顽固性呃逆,瞳神异常,四肢厥冷等变证,多难救治。

[病因病机]

病因:积损正衰,劳倦内伤,饮食不节,五志过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病性:本虚标实,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为主,恢复期多虚实夹杂,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多在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的基础上,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或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痰浊、瘀血内生,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为中风病。其病因病机示意图如下:

[诊断]

①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②多急性起病。

③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状。④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

⑤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临床按有无神识昏蒙可分为中经络、中脏腑。

中风

轻症重症中经络(神清)中络中经中脏腑(神识昏蒙)

中腑

中脏

●中风病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恢复期: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发病半年以上。[鉴别诊断]

中风病应与口僻、痫病、厥证、痉病、痿病相鉴别。

病名主要证候特征

基本病机

中风病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口僻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正虚邪中,经络痹阻痫病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

脏腑失调,肝风内动

厥证突然神昏,四肢逆冷,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气机逆乱,阴阳失调

痉病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邪壅经络,伤津耗液,筋脉挛急

痿病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筋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

辨证要点]

①细访病史,多有征兆中老年人,有中风先兆症状,急性起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为主症者,一般诊断不难。若突发神昏,需进一步了解既往病史,以防延误病情。

②明辨病性应根据病人的症状、舌象、脉象,辨明虚实寒热。如半身不遂者,肢体强痉拘急多为实,松懈瘫软则为虚。舌红苔黄腻属痰热,舌红无苔则属邪热伤阴。面红目赤,为邪热炽盛,畏寒肢冷,为阳气虚衰。

③辨病势顺逆应注意观察病人神志及瞳神的变化,根据“神”的变化判断病势的顺逆。

④辨闭证、脱证闭证:邪气内闭清窍,属实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阳闭──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脱证:五脏阳气外脱,属危候──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

自遗。[治疗原则]

①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熄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治疗方法。闭证当以祛邪开窍醒神法治疗;脱证则以扶正固脱为法;“内闭外脱”者,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可以兼用。

②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分型论治]

中风急性期多以标实证候突出,轻症以风火痰瘀痹阻脉络为主,不伴神识昏蒙;重症则因风火痰热上扰清窍而出现意识障碍。恢复期以气阴不足,瘀血阻络为主。其分证论治如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基本方药:化痰通络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象: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脉象:弦而有力。治法:平肝泻火通络。基本方药: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舌象:舌质暗红,舌苔黄或黄腻。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基本方药:星蒌承气汤。气虚血瘀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白,气短乏力,自汗心悸,手足肿胀。

舌象: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沉细、细缓或细弦。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基本方药: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

主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

手足心热。

舌象: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弦或细弦数。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基本方药:镇肝熄风汤。痰热内闭清窍

主要症状: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项强身热,躁扰不宁。舌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象: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基本方药:羚羊角汤合安宫牛黄丸。痰湿蒙塞心神

主要症状: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痰涎壅盛。舌象: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沉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基本方药: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元气败脱,神明散乱主要症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肢冷汗多,二便失禁。舌象:舌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缓、沉微。治法:益气回阳固脱。基本方药:参附汤。转归预后]中风病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诊疗的正确及时与否等多种因素。

▲起病时神清,属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若及时治疗,半身不遂等症可获得较好的恢复;若邪恋经脉,气血运行不利,日久耗伤正气,则半身不遂诸症难以恢复而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人虽发病时神清,但因正虚邪盛,数日内病情恶化,出现神识昏蒙而转化为中脏腑,如治疗得当可获转机,若正不胜邪,邪盛正衰,则难以救治。

▲病初即神昏,属中脏腑者,病位深,病情重,若正气不衰,治疗及时得当,可望清窍得开

而转化为中经络;若邪盛正衰,阴阳离绝,则难以救治;若出现呕血、便血、呃逆、高热等变证,多属危候。一般缺血性中风,多病情轻,预后相对较好,少数病情危重者,相当于大面积脑梗塞的病人,预后较差;出血性中风,多病情重,急性期常伴有意识障碍,出血量大者预后不良。

预防与调摄]

①重视先兆症状的观察和治疗,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②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神志、瞳孔、呼吸、脉搏的情况。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勤给病人翻身拍背,防止肺部、口腔、皮肤及泌尿系感染。

④出现高热、呃逆、呕血、抽搐等变证时要及时对症治疗。

⑤病人神志转清或病情稳定后,即尽早进行言语及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可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方法,以循序渐进为原则。教学参考]

●病因病机的探讨

关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经历了从外因论到内因论的发展过程。近代学者多认为,中风病皆由内因所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任氏认为中风病是由于邪气上犯脑髓血脉,下侵脏腑经络,引起脑髓神经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医药1983;(4):12]。王氏提出,“气血逆乱犯脑”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痰瘀互阻,气机出入升降失常”是中风病急症的主要发病机理,认为“风”指病势而言,说明起病急骤,而痰热瘀血为生风之源[辽宁中医杂志1984:9];1]。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分析,认为中风病是在气血阴阳亏虚的基础上,风、火、痰、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而产生的。●辨证论治的研究 1.辨证规范化、定量化研究从近10年的文献资料看,国内学者多采用不同的分证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这些方法虽各有所长,但不利于协作攻关进行大宗病例的前瞻性有对比的临床观察总结。为此,198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制订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提出了病名、病类及证类诊断标准,对中风病的规范化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为科研观察病例创造了条件,也为临床治疗、疗效评定、科研及学术交流、中药新药开发、临床药理研究指导原则的制订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表明我国中风病中医诊断已达到新的水平。近几年,有学者开始把计量学的内容渗透到中风病的量化诊断研究中,如王氏等引用国际量表学设计的原则,遵循中医学理论,并吸收了部分专家的经验,将中风病分为风证、火热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六大证候,选择有特征性的症、舌、脉作为辨证项目,经过临床验证及统计学处理,制订了《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并于1993年在全国急症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从而使中风病辨证诊断向客观化、定量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3):64]。

2.通腑化痰法治疗中风病王氏等运用化痰通腑饮(栝蒌、胆南星、大黄、芒硝)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158例,总有效率85.4%。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应用通腑法的三大指征。中风病急性期常由脏腑功能失调,中焦气机紊乱,痰热互结,消灼津液,而出现便干便秘症状。若腑气不通,浊邪上犯,蒙闭清窍则可见神识昏蒙,病情加重。临证需及时通腑泄热,腑气畅通则气血得以敷布,利于神志及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中国医药学报1986;(2):22]。目前。这方面报道甚多,通腑化痰法,来自于临床疗效总结,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由风、火、痰、瘀导致的腑实、窍闭证。古代虽有记载,但临床广泛应用此法还是近10年的事。

3.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活血化瘀是古今广为流传的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近10年来,中、西医界对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其临床报道也较多。活血化瘀法是否

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治疗,虽然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从近几年的临床观察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符合中医离经之血即为瘀血及治血必先以祛瘀为要的理论。活血化瘀疗法,是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结合西医学理论,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各家报告的疗效,则仍然存在选例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难以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诸多问题。●预防与康复的研究近10年来,中风病的预防得到了重视。张氏等根据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诊断230例中风先兆病人,将其分为肝阳上亢、痰浊瘀滞、肾虚不足三型,分别辨证治疗予口服汤剂,同时设61例西药对照组,予阿斯匹林治疗,并服降脂降压等药,均以2个月为1疗程,半年内达“安全”的病例分别为98.7%、60.7%,中药防治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0:(4):25]。为了深入开展中风病预防的临床研究,有利于大宗病例的观察总结,全国中风病科研协作组于1988年5月初步制订了《中风病预防方案》。1993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脑病协作组又讨论通过了《中风先兆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明确了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及防治措施等。说明中风病的预防将是今后中风病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由于中风病致残率高,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要有大康复的概念。目前,虽有一些有效的康复方法,但尚无大宗病例的观察报告,未选出最佳康复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中风病针灸治疗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

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 1、闭证 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取督脉和十二井穴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三经穴位。 取穴:主穴素髎、人中、十二井穴、太冲、四花中、手解穴、 配穴:牙关禁闭配下关、颊车;两手握固配灵骨、大白;语音不利配天突、上廉泉。 刺血:十二井点刺放血,或向上斜刺;耳尖放血。 方义:本方组穴有平肝熄风,清泻火热,豁痰开窍之功。阳闭或阴闭症乃因肝阳暴涨,气血上冲夹杂痰火、痰湿,闭阻清窍所致。取十二井穴点刺放血,以清心泻热,豁痰开窍。人中是督脉的要穴,有调和督脉气血,启闭开窍之功,肝脉上达巅顶,泻肝经的原穴太冲,以镇肝降逆,潜阳熄风,脾胃失和,运化失职,痰浊内生,取阳明经的四花中穴,以调理脾胃,除湿化痰,取手厥阴心包之荣,手解穴,以清心泻热。 2、脱证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针灸治疗中风

针灸治疗中风 (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 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有人认为脑电图动态改变对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针刺能使脑电图α波幅增高,δc/s慢化波改善,异常β、Q、δ波减少,调幅、调率、对称性改善,各项指标逐渐接近正常水平,尤其是对中风合并多发性脑梗塞痴呆患者针刺后脑波波平趋于增快,波幅趋于增高,α波指数明显增多,β波指数趋于增大,而Q波指数稍减少。说明大脑皮层兴奋性有所提高,可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智力和记忆力。证实了针刺能调节中风患者皮层的抑制状态,以增加其代偿功能,促进患者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提高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身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患者朋友,可以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我们自己的穿衣住行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还会影响我们的夫妻间的生活,很可能造成家庭关系破裂,那么当我们出现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针灸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能大家对此还不太清楚。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方法。 方法: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

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 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 以上内容为我们介绍了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我相信我们对于护理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护理知识同样适用于照顾我们的老人,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将以上的内容分享给更多行动不便的人,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够尽快的恢复身体健康。

中医内科学试题库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二章心系病证 一、填空题: 1.心悸的病位主要在————,由于————或————,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2.心悸以————居多,亦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3.————为治疗阴虚火旺型心悸主方。 4.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其病位以————为主,然其发病多与————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5.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的亏虚,其中又以————最为常见。 6.《灵枢·厥论》篇说:“真心痛,————,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7.痴呆的治疗首当分清————,其实证类型以————为基本病因。 8.痫病系指脏腑受伤,————,元神失控所致的一种————疾病。 9.痫病源于《内经》而称“————”,属“巅疾”范畴。 10.痰火扰神型痫病选方为————。 11.控制————是防止痫病发作的重要措施。 12.痫病发作期尤要注意————,保护舌头。 13.癫病除药物治疗外,————亦格外重要。 14.狂病以动而多怒、————精神失常为证候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心脾两虚型心悸的主证?( ) A.心悸气短 B.善惊易恐 C.头晕目眩 D.神疲乏力 2.归脾汤治心悸哪一型最适宜?( ) A.心虚胆怯 B.心脾两虚 C.心阳不足 D.阴虚火旺 3.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首选何方?( ) A.桃仁红花煎 B.血府逐瘀汤 C.丹参饮 D.瓜蒌薤白白酒汤 4.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属心悸何型? ( ) A.心脾两虚 B.阴虚火旺 C.心虚胆怯 D.痰火扰心 5.下列除哪项以外,皆是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年老体虚 D.肝阳上亢 6.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多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或不促,属胸痹心痛何仲类型?————( ) A.寒凝心脉 B.痰浊闭阻 C.瘀血痹阻 D.心阳不振 7.瘀血痹阻型胸痹的主证,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心胸疼痛剧烈,痛有定处 B.伴有胸闷 C.感寒受热则痛剧 D.舌质暗红脉弦涩 8.下列哪项是寒凝心脉的主要指征?( )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 C.胸疼灼热,烦闷不适 D.胸中闷痛,心悸不宁 9.痴呆患者若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耳鸣如蝉,舌瘦质红,少苔,脉沉弦数者,选用何方?( ) A.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 B.知柏地黄丸合转呆丹 C.知柏地黄丸合还少丹 D.知柏地黄丸合七福饮 10.患者头晕耳鸣,记忆力明显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可选何方治之?( ) A.七福饮 B.洗心汤 C.转呆丹 D.还少丹 11.痫病的病理以下列哪些最为重要?( ) A.脏腑失调 B.气机逆乱 C.痰邪作祟 D.风阳内动 12.以下哪项不是痫病的主证?( ) A.突然仆倒 B.口眼歪斜 C.两目上视 D.四肢抽搐 13.某女,30岁,半年前因情志不遂,整天抑郁不乐,渐至表情淡漠,沉默痴呆,时出

针灸治疗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 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1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扇,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心神昏冒而发病②。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得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得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就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得特点得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就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就是中老年人得常见病、多发病,且有20%得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得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得工作与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得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得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得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得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 中风就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得特点得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就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就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就是主要得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就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就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得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得为数更多得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就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得重要任务、 1 病因病机 中风得发病突然,就是其病理就是逐渐形成得。与肝、肾、心、脾得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①情志所伤或所老肾衰,致阴阳失调,发为本病。或因暴努伤肝,使肝阳暴动,引起心火,风火相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和中风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2.00) A.心、肝、肾√ B.心、脾、肝 C.脾、胃、肝 D.脾、肾、肝 E.心、肺、脾 解析: 2.中风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何方最佳 (分数:2.00) A.桃仁红花煎 B.天麻钩藤饮 C.当归四逆汤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补阳还五汤√ 解析: 3.平素头晕头疼,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其治疗宜选用 (分数:2.00) A.镇肝熄风汤 B.菖蒲郁金汤 C.苏合香丸 D.牵正散加味 E.天麻钩藤饮√ 解析: 4.室外劳作,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身热面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应首先灌服 (分数:2.00) A.紫雪丹 B.玉枢丹 C.安宫牛黄丸√ D.牛黄清心丸 E.苏合香丸 解析: 5.从病因学角度归类,对中风提出“真中”、“类中”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东垣 C.刘河间 D.王清任 E.王履√ 解析:

6.下列哪项不是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的依据 (分数:2.00) A.口开目合与口噤不开 B.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 C.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 D.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 E.肢体软瘫与肢体强痉 解析: 7.中风脱证的治疗方法是 (分数:2.00) A.益气回阳,开窍豁痰 B.养阴熄风,通络开窍 C.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D.益气养阴,化痰熄风 E.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解析: 8.平素头晕耳鸣,寐少梦多,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口眼喁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滑。治疗选用 (分数:2.00) A.天麻钩藤饮 B.镇肝熄风汤√ C.牛黄清心丸 D.安宫牛黄丸 E.局方至宝丹 解析: 9.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角喁斜,言语不利,手指动,半身不遂,舌质红好,脉弦细数。其病机是 (分数:2.00) A.脉络空虚,风邪人中 B.肝火偏旺,阳亢化风 C.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D.痰热阻滞,风痰上扰 E.以上均错误 解析: 10.中风的病理性质是 (分数:2.00) A.正虚邪实 B.阴损及阳 C.阴盛阳衰 D.本虚标实√ E.气血亏虚 解析: 11.阳闭的病因是 (分数:2.00) A.痰湿中阻 B.痰热壅盛 C.心火炽盛 D.肝火上炎 E.痰火瘀热√

中风针灸治疗

中风针灸治疗 常用穴位:合谷/101次、百会95/次、曲池82/次、足三里/80次、风市65/次、颊车/62次、肩髃、地仓、人中、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外关、风池、手三里、臂臑、下关、丰隆、悬钟、三阳络. 对症取穴: 1(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随症加减:手肿胀者加液门/手拘挛者加后溪、三间、八邪/腕部拘挛者加大陵/肘部拘挛者加曲池、尺泽/膝部拘挛者加曲泉/踝部拘挛者加太溪/足趾拘挛者加八风/足内翻加照海、申脉。 2(语言蹇涩)内关、人中、哑门、廉泉、通里、中冲、金津、玉液等. 3(口眼斜)地仓、颊车、内庭、合谷、承泣、下关、攒竹、迎香、瞳子髎、上关等.流涎者加承浆。 4(吞咽困难)廉泉(舍三针)、天突、人迎、内关、照海等. 辨证取穴 1(肝阳上亢)水不涵木——肾腧、肝腧、太冲、太溪/肝阳暴张——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 2(风痰阻络)——丰隆、阳陵泉. 3(痰热腑实)--天枢、丰隆、中脘、上巨虚。 4(气虚血虚)-—气海、关元、血海。 5(脾虚痰恋)——脾腧、丰隆、公孙、三阴交. 大接经法:就是按照静脉流注次序取井穴针刺。分两种: 1-—从阴到阳:从手太阴经开始{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 2——从阳到阴:从足阳明经开始{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 操作方法:用0、3细针1寸针,一般每日或两日一次,十次一疗程。不要求出血,捻转10秒,出针后按压,每次取一侧穴位,两侧交替使用。 分期论治法

1急性期【发病2周内】-人中、内关、健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委中。2痉挛期【发病2周到4周】-极泉、尺泽、间使、臑会、天井、四渎、外关、八邪、殷门、承筋、照海、三阴交、伏兔、津丘、申脉、解溪、八风. 3相对恢复期【发病5周到半年】-同痉挛期,后期可加鱼际、阳池、大陵、髀关、血海。 4后遗症期-配合扶正固本。 中风恢复期并发症得治疗 1中风后抑郁处方一:百会、印堂、内关、三阴交、太冲。 处方二:四神聪、神庭、本神、神门、太冲、膻中。 2肩手综合症温针灸——阿就是穴—-蜡疗—-推拿-—康复——中药外敷. 体针 取穴:主穴:分二组。甲组:内关、水沟、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乙组:肩榭、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悬钟。配穴:分二组。甲组: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手指屈曲不能加合谷;失语加金津、玉液;乙组:肢瘫加肩贞、后溪、风市、秩边、昆仑、丰隆;面瘫加颊车、地仓;失语加哑门、廉泉。 操作:每次取一组,主、配穴对应选用。内关,直刺1~1、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泻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三阴交,成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病人下肢抽动为度。极泉,宜直刺进针1~1、5寸,提插泻法,至肢体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委中针法与极泉同。风池、翳风,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合谷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针刺得气后,持续捻转提插2分钟,留针15~20分钟。每5分钟运针一次.亦可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强度以病人肢体抽动并感舒适为度。每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第一组针法称醒脑开窍法,适于脑出血恢复期及脑梗塞任何一期治疗,共治疗671例,其中脑出血患者54例,基本痊愈28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脑梗塞617例,基本痊愈366例,总有效率为99.4%.第二组穴共治疗中风后遗症1013例,总有效率在83%~96、9%之间。 半身不遂 治则:滋养肝肾,通经活络。一般刺病侧穴,病程较久者“补健侧,泻患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补虚泻实。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位治疗

脑中风脑梗塞的针灸穴 位治疗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脑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为主症的疾病。 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中风—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包括TIA发作。 ?病因病机简述 ?中风的产生原因及机理复杂,多为风、火、痰、瘀、虚所致。且与心、肝、肾三脏失调有关。 ?肝主风,肾主水,心主火,脾主湿,气血经络易瘀,五脏易虚。 ?中风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亦称“卒中”。又称“大厥”,“薄厥”,“偏枯”,“风痱”。 ?作为病因,《金匮要略》认为“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根据病位深浅和病症轻重表现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唐宋以前多以外风是论。唐宋以后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为内风所致,称为“类中风”,以区别外风。多以风、火、痰、虚论。清代王清任中风则以血瘀而论。 中脏腑-病情急重,病位深。 ?闭证:卒然昏倒,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阳闭:属阳症。兼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颜面潮红,躁动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等。用药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阴闭:属阴症。兼见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静而不言。用药苏合香丸。 ?脱证:属阴阳离决。兼见面色苍白,瞳孔散大,四肢厥冷,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汗出如油,舌苔白滑,脉沉细缓。用药参附汤加生脉饮。 中经络型-病情较轻,病位较浅 ?无神志意识改变,表现为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视物模糊等。 ?肝阳上亢:兼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风痰阻络:兼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弦滑。痰热腑实则腹满,便结。 痰粘不爽,脉弦滑有力。 ?气血两虚:肢软无力,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暗淡无华,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健忘,口干不欲饮。脉细无力,舌苔白,质淡。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 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 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 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 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 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 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 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 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 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13、噎嗝是由于饮食情志,房劳年老等因素导致食管阻隔不通,以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甚 则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4、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气阻滞不通,临证见心窝 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15、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七情及脏腑亏虚等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下渗,而出现以粪 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并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一类病证。16、痢疾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而导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损, 肉败血腐,出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17、腹痛主要由外感、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引起的气机阻滞不通,以胃脘以下、耻骨毛 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或伴有呕吐、便秘等症的一种病证。 18、便秘是因情志、饮食、劳损等因素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 便时间或间隔时间延长,或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且有20%的中风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失语。随着我国人口构成结构的逐渐老龄化,中风失语越来越困扰着我国中老年人的工作和生活,而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方法,在治疗中风失语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了更好的将针灸应用于中风失语的临床治疗,现将近2O年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的文献概述如下。 关键词中风失语头针舌针体针综合应用 中风是以突然昏扑,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的疾病中风也叫脑卒中。中风,西医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是指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急性脑部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侯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类型国家,脑血管意外都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与致残原因。中风在我国古代是四大难症之首,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如今有调查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完全性脑卒中220-25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者100-140 万人,死亡率在城市占第三位,在农村占第四位,积累下来的为数更多的存活者中约75%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重要任务. 1 病因病机 中风的发病突然,是其病理是逐渐形成的。与肝、肾、心、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虚、风、痰、火四者密切相关,发病机理罗为复杂。①情志所伤或

中医内科学题

的病证。 2.内伤咳嗽是指因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的宜肃功能;肺气上逆而致的咳嗽。 3.外邪袭肺,治不及时,邪不外达,外邪未解,·使风寒化热,称之为“客寒包火”。 五、简答题 1.咳嗽虽为肺失宣降而产生,但临床上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只要影响到肺失宣肃,肺气 上逆,皆可咳嗽,如肝火犯肺,脾湿生痰,肾水上泛及肾阴不足的“子盗母气”,都能影 响肺之宣降而咳嗽。 2.(1)辨痰色: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属痰浊; (2)辨痰质:稀薄属风寒,虚寒;痰浊厚为湿痰;痰稠属热、燥、阴虚。 (3)辨痰量:量少属燥,阴虚;量多为湿、为饮; (4)辨痰味:热腥气或腥臭气为痰热;味甜属脾;味咸属肾;味苦属肝。 3.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事辨别标本缓急。外感咳嗽应祛邪宣肺,用药宜轻清上扬,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嗽多虚实夹杂,发作时标实为主,当化痰止咳以治其标,缓解时当扶正补虚以治本;久咳之纯虚无邪者可用收涩之品如粟壳、诃子之类,但早期咳嗽,咯痰多者切忌使用,以免闭门留寇。 4.外感咳嗽与感冒均可能有表证与咳嗽,而感冒则表证明显,咳嗽较轻,咳嗽则表证较 轻而咳嗽较重。 5.肺痨的病因为感染痨虫,并具备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特征,而咳嗽仅以 咳嗽和咯痰为主,可兼表证,且肺痨有传染性可资鉴别。 第四节喘证 二、名词解释 1.喘证 2.喘脱 五、问答题: 1.喘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重在培补摄纳 3.喘证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4.试述肺气郁的主证、治法及方药。 二、名词解释 1.喘证是以气息迫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一种病证。 2.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唇青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者谓之喘脱。 五、简答题 1.辨病位.凡外邪、痰浊、肝郁气逆等致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而喘者病位在肺;久病劳欲, 肺肾出纳失常,呼多吸少,其病位在肺肾。而因情志诱发者涉及到肝,伴心悸者,涉及 到心。 2.实喘主要是邪气郁痹于肺,如风寒、风热、痰浊、痰热及肺气致使肺气不利所致;而虚喘则是肺自主气无力及肾失摄纳所致,故实喘在肺,重在祛邪利气。虚喘在肺肾,以扶正为要,采用补肺、固肾、益气养阴、温阳培补摄纳之法。 3.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平素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结合体检和X胸片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4.(1)主证:喘急气促,胸胁闷胀,精神抑郁或易怒,喘多由情志因素而发。 (2)治法:舒肝解郁,降气平喘. (3)方药:五磨饮子加减。沉香、木香、枳实、乌药、槟榔等。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33例

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致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为特征[1-3]。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范畴,不仅死亡率高,存活者一般都会遗留偏瘫、失语、痴呆等后遗症。本科2008—2011年采用针灸与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治疗中风后遗症(卒中后遗症)各133例,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将266例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133例。 1.1.1针灸组133例患者中男46例,女87例;年龄42~78岁,其中42~<55岁26例;55~<65岁68例;65~78岁39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3个月。 1.1.2对照组133例患者中男62例,女71例;年龄42~75岁,其中42~<55岁28例;55~<65岁62例;65~75岁39例;病程最长9年,最短1个月。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以意识有无障碍分为中经络、中脏腑。266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1.3治疗方法 1.3.1针灸组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针灸以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后再刺灸患侧。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髎、肩贞、臂臑、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随症配穴:肝阳上亢配太溪、太冲;风痰阻络配丰隆;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气滞血瘀配气海、血海;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口眼歪斜配颊车、地仓;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配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配解溪、太冲;便秘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操作方法:穴位、针具常规消毒。急性期用捻转泻法,手法运针10~15min;恢复期用补法,手法运针20~30min,并在针刺穴位上艾灸。每天1次,10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 1.3.2对照组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中风半身不遂,瘫痪时间短,加穿山甲、水蛭、丹参、桑枝等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心悸、心阳不足加桂枝、炙甘草。半身不遂时间长,患侧瘫痪严重以补肝、肾为主,加桑寄生、川断、牛膝、熟地、山萸肉、杜仲、补骨脂、肉苁蓉。半身不遂,并出现语言不利加天麻、全虫、白附子、菖蒲、胆南星、天竺黄、郁金、远志等以祛风除痰,醒脑开窍。 1.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定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2结果 2.1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 2.2典型病例患者,男,汉族,干部,63岁。于2011年3月12日门诊以中风半身不遂收住本科。患者家属代诉:两个月前在上班工作时突然昏迷,即送县人民医院进行抢救。经头颅CT检查,提示:右侧颅内出血约8mL,经抢救、治疗1周后,转入本院针灸理疗科治疗。专科检查:患者神志清醒,语言障碍,口眼歪斜偏向健侧,左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皱眉,眼裂增宽。左半身不遂,重度瘫痪。望诊:痛苦面容,舌淡苔薄。切脉:双手弦细。辨证属中风中脏腑,气虚血瘀症。治疗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主。针灸取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腧穴加减治疗。头部取语言区,运动区;面部取颊车、下关、地仓;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肩髎、风池。下肢取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丰隆、解溪、太冲。手法平补平泻,每天1次,每次30min,10d为1个疗程,休息3d继续治疗。经第1个疗程针灸治疗,口眼歪斜基本恢复,上肢能持物拿东西,下肢可在病房行走。继续针灸治疗两个疗程,中风半身不遂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3讨论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5-6]。该病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预后,但由于绝大部分中风患者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中风疾病发生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即针对中风的危险因素积极地进行早期干预预防[7],以减少中风的发生。 该病常在急性期病情迅速恶化,进而威胁生命。因此,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把握病势的逆顺,关系到抢救的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133例 宋占德,李满荣,金淑兰(康县中医院康复理疗科,甘肃康县7465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与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治疗中风后遗症(卒中后遗症)临床疗效的可靠性。方法随机将266例患者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各133例。针灸组:急性期手法以泻为主;恢复期手法以补为主,并用艾灸。针灸每天1次,每次30min,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结果针灸组133例患者中痊愈28例(21.05%);好转99例(74.43%);未愈6例(4.52%),总有效率为95.48%。对照组133例患者中痊愈12例(9.03%);好转78例(58.64%);未愈43例(32.33%),总有效率为67.67%。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补阳还五汤/治疗应用;对比研究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165-02中图法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针灸组对照组133 133 28 12 99 78 6 43 95.48a 58.64 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