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附说明版

毕业论文-附说明版

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楷体_GB2312,小一,居中,加粗】

题目: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制【黑体,小二,居中】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Rural Land Transfer in China

【Times New Roman,小二,居中】

学院法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法学072班

学号074020244

姓名朱小琪

指导教师石绍斌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1年5月18日

诚信承诺【楷体_GB2312,一号,居中,加粗】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制》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宋体,四号,行距“固定值35磅”】

承诺人(签名):【楷体_GB2312,小三,

加粗】

2011年5月18日

【论文正文内容:宋体,五号。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不同于论文正文内容,请注意】

一级标题格式:【宋体,二号,加粗,居中,段前和段后都是“自动”】

二级标题格式:【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三级标题没有格式要求

行】

【摘要】【宋体,五号,加粗】农村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而农村土地的流转关系到农业水平、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处理好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能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要求越来越多,因此法律的保障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本文将结合实际对目前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制提出意见,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土地流转。【仿宋_GB2312,五号】

【关键词】【宋体,五号,加粗】农村土地流转法律规制【仿宋_GB2312,五号】【“摘要”和“关键词”前面空两格】

The Legal Regulation of Rural Land Transfer in China 【Times New Roman,小二,居中,加粗】

【A bstract】The rural land is the basis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related to the pillar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Rural land circulation related to agriculture level, the rural economy, the farmers' income. Handle rural land circulation problems can provide safeguar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 to enter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demands more and more. So laws safeguard function is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This article will accord actual conditions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relevant legal research. Find out the deficiency and for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 legal regulation comments. To better serve the circulation of rural land.【Times New Roman,小五,1.5倍行距】

【K ey W ords】Rural L and t ransfer【注意此处作为一格词组的英文大小写】Legal R egulation 【Times New Roman,小五】

【英文关键词的首字母大写请注意!关键词的首字母才用大写】

[请注意红色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大小写情况,注意]

【英文标题,实词首字母大写,冠词首字母不用大写。】

目录自动生成后要调整到一张页面上。

目录自动生成方式:“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目录”摘要【两个字中间空一格】

关键词

Abstract【首字母大写】

Key Words【两个单词首字母都大写】

引言 (1)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现状 (1)

(一)法律的规定 (1)

(二)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 (2)

(三)国家政策的规定 (3)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 (3)

(一)立法缺失 (3)

(二)主体模糊 (4)

(三)执行失范 (6)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应对 (7)

(一)完善立法 (7)

(二)明确主体 (8)

(三)规范执行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附录1 (12)

附录2 (17)

引言【宋体,小二,居中,加粗,中间空3格】

正文内容:宋体,五号,1.5倍行距

土地流转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的必然选择。农村人口结构自进入21世纪就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外出从事第二、三产业者不断增多,留在农村并且懂得种地者大大减少,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出现了大量荒废的农地和疏于经营管理的农地。因此,农村出现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流转无序和流转不规范情况。具体表现为,农民之间对土地流转方式随意单一;农民之间达成的流转协议多为口头协议且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土地承包人随意将土地非法转租;土地流转纠纷增多且难以解决,对农村土地利用造成恶劣影响。目前国内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较多,但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虽然在研究中都提交法律规制,且均从宏观上提出法律完善的建议,很少涉及具体法律制度的研究,缺少对法律规制的具体阐述,本文将结合实践情况对当前的法律进行研究,揭示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提出确实有效的法律意见,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现状【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段前和段后都是“自动”】

农村土地流转就是指农村土地权利的流转,因为我国农村现行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性质是全民所有制及集体所有制,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制度中不含有私有权。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应该是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流通,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权利流转的狭义概念单纯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简单讲,就是农民保留农村土地的承包权,而转让其使用权。1

(一)法律的规定【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体现在我国《宪法》第十条第二款中,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之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山、自留地,也属于集体所有。因此,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只能是使用权的流转,不能是所有权的流转。自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土地私有制、土地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逐步建立起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土地所有权自由流转、土地所有权严禁流转和土地使用权

1王力军:《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实用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自由流转三个阶段。1988年我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明确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该法条奠定了我国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土地立法模式。

承包经营权归属于物权还是债权,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有着长期激烈的争论,但随着2007年《物权法》的颁布结束了这一争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确定下来。该法在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物权的属性,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了物权法上的依据,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的法律依据。

为了规范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杜绝农村土地随意流转,保护耕地,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和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第四章耕地保护提出农村土地流转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这为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提出了限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第五节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具体规定,这是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原则、主体、方式、协议的最初法律规定,至此开始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法律指导。同时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相关的民事法律规定也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支撑,譬如,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所订立的合同就适用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加大,农民土地权利意识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带来的纠纷也随着增多,已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为了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国家及时颁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纠纷时可以选择多途径选择纠纷解决方法。当事人可以依法协商解决,可以和解、调解,也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提高农村土地的流转效率。

(二)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增多,各地出现了损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诸多现象,例如,丢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民与土地转包者发生纠纷时候,农民处于劣势,其权利得不到保护。因此,为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承包方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农业部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专门用于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管理,该法中详细规定了农民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方式、颁布机构、变更手续、管理机构、包括的内容等,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法律依据,减少了因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引发的纠纷。

虽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专门章节对农村土地流转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却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土地流转的趋势,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部于2005年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该办法中用更为详细的法规规定了流转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等。该办法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扩展和丰富,自实施以来对农村土地流转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法院是解决纠纷最后的权威,也是农村土地承包权利益的最后保护者,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规

范性法规不断出台,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纠纷适用的法律却越来越混乱,为了更好了指导法院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对法院受理案件的类型作出明确规定,对家庭承包纠纷和其他承包纠纷的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使法院在处理相关纠纷时候有法可依,健全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解决机制。

(三)国家政策的规定【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我国的法律渊源中,执政党的政策也是非正式法律渊源之一,最新的关于农村土地资源流转政策的提出,是在中共十七届三中会上,该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由此可见,中央政策明确许可和鼓励农村土地权利的流转。该决定继续肯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并赋予了农民更加充分的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提出了政府应当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而后服务的政策,强调应当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从2004年到2008年,连续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已农业作出全面工作指导的重点,特别是强调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同时做好好农村土地的保护,突出在农业耕地保护这一块。农村土地流转的保护和引导最终还是落实在法律保障这里,因此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支撑。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段前和段后都是“自动”】

虽然当前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较为完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有的立法早已跟不上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有的立法只有原则性规定,操作性不强,在农民、政府和法院中的解释和操作都不尽相同;有的立法之间存在冲突;有的立法模糊,农民无法理解其确切含义以至于纠纷出现时无法解决。

(一)立法缺失【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农村土地立法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粗略规定和农村土地流转保障的缺失。

1.流转方式的规范缺失。我国法律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方式,这些流转方式是农村土地流转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流转方式的探索也是农村土地制

1王力军:《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实用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首先,目前对农村土地流转方式仍有限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该法条中规定转让需要经过发包方同意,虽然在保护农民土地权利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农村土地流转多样化需求的今天,这种规定却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

其次,相关法律中只对流转方式做了列举,却从不关注流转方式与实际流转的适应程度。其中流转方式的具体注意事项也只在法律条文中一带而过,如前面所列举的法条,只对各种流转方式是否要采用合同,是否要经发包方同意,是否要备案做了简单规定。实际上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之多也给农村土地流转带来困惑,很多农民并不知道哪种流转方式需要怎样的操作,大多随便协议,这样就埋下了隐患。应该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方式的操作规定得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

2.流转保障的立法缺失。农村土地流转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流转后的农民的土地保障遭到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采取以地养老的方式保障农民的权利,传统的保障方式保护农民利益的同时也打击农民将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将农民捆缚在土地之上,天真地认为农民就算失业仍然可以从家庭承包的土地上取得生存的资本,但是在城乡经济差距不断加大的今天,农民不再甘于土地上的收入,农村土地的流转明显加快起来,这对以地养老的传统农民保障制度也是挑战,因为,农村土地流转可能会导致农民土地的流失,这将会损害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这几年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农村土地的保护,在取消农业税后又对种田农民给予补贴,但是这些措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显然起不到很大的积极作用,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刺激作用依旧很弱。农民依旧深深地依赖于土地,希望土地流转以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又担心土地流转后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反而失去了土地保障。这样的矛盾顾虑在广大农民心中长期存在。这些顾虑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保障体制的缺陷,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中没有关于农村土地的保障措施,我国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又严重落后。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保障机制的缺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

(二)主体模糊【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农村集体所有权的归属最为关键的在于对集体概念的理解,目前法律规定模糊,学术界的解释也多且杂。

1.集体概念的内涵不清。根据我国《宪法》第十条的规定,农村和城市近郊的土地,只有在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情况下才是国家所有的土地,除此之外的其他农村土地都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即我国农村的广大土地主要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但是我国《宪法》中对“集体”的概念没有明确。根据我国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中对“集体”概念的理解可知,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集体”通常包括:乡镇政府,村集体,村

集体可以有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三个层次,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所有者代表。但“集体”到底是指哪一层次,法律规定含糊不清。这些规定,表面上确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是集体,实际上却没有具体的法定产权主体。就中国的现有农村国情而言,农业(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不复存在,而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也都不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代表者,因此,“农村集体”或“农民集体”便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群体”,无法成为真正的产权所有者。1实际操作过程中是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代替农民成为“集体”概念的主体。

长期以来学界对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集体概念争议颇多,但大多持批评态度,在对集体概念的探讨过程中也致力于寻求取代方法。

2.集体概念的不科学。在现实生活中,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往往被混为一谈,使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在这两概念的混淆中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价值,但实际上是有着本质区别。

我国《民法通则》使用了“村民集体、“村农业生产合作社”、“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概念。《土地管理法》和《物权法》使用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村小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等概念。《农村土地承包法》使用了“村农民集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等概念。综合以上各法律,我国对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应该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内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三个主体。这些对集体概念的描述都十分抽象,相互之间相包容又有不同。上述全部法律都没有明确“集体”的法律内涵,集体好像仅仅是来自宪法的一个抽象名词,部门法律的精确性好像对“集体”无能为力。2

由以上法律对集体概念使用的词汇可以看出,现存法律中对集体的认识也是混淆的。对农村土地享有所有权的是“集体”还是“集体经济组织”,法律中无统一明确规定,实际生活中常被村委会所盗用。我国集体经济组织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就名存实亡,村委会盗行集体的概念和权限,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大多控制在村委会手中。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自组织法》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村委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可见,村民委员会只对农村土地享有管理的权利,而非农村土地的“集体”概念的所有权者。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法律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没有确切的定义,没法辨别到底谁才是对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实际享有者;另一方面村委会却行使者农村土地所有权,使得乡镇、村干部干涉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损害了农民的土地权利。

3.学界对集体概念的探索。对集体概念的探索实质是对集体所有权主体的探讨,其目的在于

1蔡婕萍:《浅谈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载《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二期。

2张广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法律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将农村土地所有权落实在实处,一方面考虑要将一个抽象概念落实在农民头上,保证农民对其土地享有真正的所有权;另一方面又要保证不改变我国现有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要将这两者结合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对此研究也就是对农村经济组织结构的创新研究。

目前学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集体组织所有说。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主体为乡镇、村或村内不同集体组织的独立所有权形态,农民集体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同一概念,集体组织是集体所有权的具体主体。1该观点不区分农民集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貌似可行,实际上夸大了经济利益在农民集体中的比重,值得商榷。2.农民集体抽象所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是高度抽象的,因为其主体既不是由劳动者或集体组织的成员构成,也不一定是法人组织。2该观点将抽象的概念解释为抽象的,等于没有解释清楚,笔者认为根本不可取,也不符合现实对集体概念的要求。3.特殊共有说。认为集体所有权中的集体和成员不可分割,集体所有是小范围的公有,集体的成员共同享有所有权,但财产又不可实际分割为每一个成员所有,也不得将财产由成员个人转让。集体财产与成员的收益具有密切联系,与比较抽象的全面所有是不同的。所以集体所有不是一般的共同共有或按分共有,而是特殊的共有。3该观点有可取之处,在于将集体成员的利益和集体财产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农民集体对集体的认可和关注;但该观点也有瑕疵,忽略了集体成员之间对集体财产的利益分配研究,成员离开时并不能对集体财产进行分割。

(三)执行失范【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规定的较为全面,但是却仍缺少积极的应用,执行中很多行为都与法律法规不相符。

1.合同订立混乱。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是保护农村土地流转的最重要环节,在纠纷发生时起到确定原始真实意思表示的证据作用,但在农民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合同观念不强的现象,因此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许多合同订立方面的问题。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从整体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村集体内农户之间的部分土地流转;一种是村集体与外面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之间进行的土地流转。

第一种流转方式规模小,涉及到的主体只有村集体内部成员,他们大多以口头方式订立合同,几句话就实现土地的流转,几乎不会到村集体备案,但是发生纠纷时候却各执其词,都从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做出解释和争辩,不仅增加了纠纷解决中的成本,而且不利于农村土地效益的提高。

第二种流转方式规模较大,一般涉及到整个村集体的利益,虽然会订立土地流转合同,但合同的订立却很不规范,农民缺乏专业合同知识,又无专业指导,订立的合同往往出现内容过于简单,权利义务不明确,合同条款不合法。在后期又不会订立补充合同,往往造成纠纷发生时举证困难,加大了解决纠纷的难度。虽然我国相关法律中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农村中依旧大量存在合同不订立,订立不规范的现象。有待规范合同订立的混乱局面。

1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90页。

2孔祥俊:《民商法新问题与判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78页。

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04页。

2.政府指导混乱。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缺少不了政府部门的帮助,其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管理者和帮助者,但实际生活中,政府部门特别是乡镇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干涉较多。

首先,乡镇政府指导混乱体现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干涉上。一方面,乡镇政府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不熟悉,自身管理水平有限,平时乡镇政府很少关心农村土地的流转,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农村土地的流转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在涉及农村土地流转的时候,乡镇政府又积极参与其中,名义上招商引资,协助农村土地流转,实际上直接干涉农村土地流转的自主性,使农民失去对其土地的使用权的支配。乡镇政府往往忽视农民的想法,只从片面的角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考虑,出现许多强制流转,不合法流转的现象,损害了农民积极性和农村土地价值。

其次,乡镇政府指导混乱还体现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缺失。一方面乡镇政府所建立的登记备案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变更不及时,农民很少主动到政府进行备案,乡镇政府也很少主动到农村中对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解,造成乡镇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了解失实;另一方面乡政府缺乏对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政策的宣传,农民缺少对农村土地流转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在流转土地时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应对【宋体,二号,加粗,居中,

段前和段后都是“自动”】

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趋势,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问题,需要对上述诸多问题进行立法修改,从法律上完善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规则,更好地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法律支持。

(一)完善立法【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需要继续结合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情况对现有法律进行调整和完善。

1.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流转方式不仅是对农村土地的利用,更是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探索。

首先,取消对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限制。农村土地的流转是农民对其享有的土地使用权的处理,根据我国物权法用益物权的规定,农民对其家庭承包经营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赋予农民准物权的权利,农民就权利决定其土地流转方式,而不受发包方的限制,应该相应的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限制,取消经发包方同意的条件,以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

其次,在法律中具体规定各种流转方式的操作。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多样化,但也能从细节上将流转方式做归类,大体上可以这样分类:转包、出租和入股属于一类,转让属于一类,互换属于一类。转包、出租和入股使农民不再享有使用权,但却不缺少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收益权;转让使农民失去占有权和使用权,却享有收益权;互换只是使承包的土地位置发生变化,并不丧失对土地的

占有、使用、收益。这三种模式的流转应该有相配套的法律进行规范,不能一概而论。第一种流转方式需要加大对占有权和收益权的保护;第二种流转方式需要法律加大对收益权的绝对保护;第三种流转方式的法律规范就可简单化,以方便农村土地流转。

2.建立农村土地社保新机制。需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地养老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建立新的农村土地社保机制。

首先,明确农村土地社保的目标。农村土地社保的目的在于将农民从传统的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单纯地依赖土地的保障,虽然目前很多农民外出打工,但实际上仍捆绑于土地上。农村土地社保的建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不降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第二,提高农民养老保障的水准;第三,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便利。农村土地社保的执行主体由政府部门执行,将各地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专门用于保障农民土地社保的实施。

其次,农村土地社保的构想。农村社保机制的建立将农村承包土地与养老保险相结合,根据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管理情况来确定社会保险的等级,农民可以不亲自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耕作,可以采用流转的方式继续维持对承包土地的占有和使用,维护农村土地承包的土地利用方式。养老保险不再单纯根据农户人口多少来确定,而是结合家庭承包的土地利用和维护情况决定,每年由村委会对每户承包的土地进行统一考察,将考察结果统计到乡镇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再根据考察等级发放相应的养老金。农民不购买养老保险就得不到养老金,该方式徒增了农民负担,因此很少有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国家给予老年人一定的养老金的方式对农民养老虽然有一地帮助,但却无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二)明确主体【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我国现有的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关键在于主体的明确,结合学界的讨论,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

集体构造的新考量。笔者认为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创新应该突出在保证集体内部成员切实享有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因此建议建立适应农村土地发展新需要的村民法人组织。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村委会对农村事务享有管理权,因此其不能是直接集体经济组织的代表,应该创新新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组织方式,将集体的概念用新的经济组织方式进行代替。将乡镇政府所管辖辖区划分为多个村,村中不再分组,以村为单位进行经济组织的构建。村中保留村委会,依旧发挥其对村内事务的管理,同时建立村民法人组织,统一对村内经济事务进行管理,村内经济事务其实就是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的管理。

村民法人组织由每家每户派选出代表参加,该法人组织是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组织,有权利决定本村土地利用的方式、承包及流转;由法人组织选出代表者组成执行机构,按照法人的意思执行本村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村委会作为监督机构,村委会的组成人员不能是法人执行机构中的组成人员。村委会只能对村民法人组织的经济行为提出法律上的监督,不能对其经济行为进行干涉。村民法人组织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落实本村内所有村民的权利,使得村

民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享有切实的归属感,改变以往村委会对集体土地所有权一把抓的局面。

村民法人组织是社团法人,而非村民自治组织。它与村民委员会是相互区别的,两者是并列的组织机构,性质不同,职责不同。村民法人组织管理本村内部的经济事务,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村民委员会管理政治、民主和文化事务。村民法人组织构成由村内每户家庭代步构成,组成该组织的决策机构,再由村民法人组织选出执行机构和监管机构,成员不能重叠和交叉。由执行机构公布村民集体财产的信息,接受村民的监督和监督机构的质询,它与经济相接轨,执行农村土地流转。

村民法人组织能把与政府相衔接的村委会和与市场相衔接的法人组织区别开来,改变长期存在于农村中由几名村干部决定农民土地流转的现状,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真正回归到农民手中,享受主人翁的权利。这样对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适应我国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

(三)规范执行【空2格,宋体,五号,加粗,段前“自动”,段后“0行”】

法律要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还在于公民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和政府都要学习法律,并按照法律的规范开展工作,才能趋利避害。

1.规范流转合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具体规范体现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缺少合同意识的农民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订立合同,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将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以强制性的法律形式予以规定。

首先,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范本,其中将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条款都作出示范性规定,各地可以根据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范本对本地的流转合同进行适当调整。针对村集体内部农民间的部分土地流转,应该取消口头协议这一弊端极大的合同方式。规定只要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就要订立书面合同,这样虽然增加了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程序,但是却可以避免发生纠纷时相互扯皮的情况。订立书面合同之后要到村委会进行备份,村委会应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备份档案,方便以后查阅土地流转情况。

其次,需要将农村土地流转权利的取得和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相结合。目前我国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采取的是登记对抗第三人制度,并不要求强制登记,其目的在于为土地流转提供便利,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很多人忽视土地流转合同的重要性,不设立合同,更不要说登记备案,发生纠纷时就造成举证困难。因此建议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生效制度,使得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具有强制性,以便更好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纠纷。

目前我国学界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共有十二种,法律明确规定的有五种,包括转让、转包、出租、交换、入股。法律虽然有流转方式的明确规定,但农民对法律规定的流转方式有认知错误,将多种流转方式混淆为一种概念。解决的方式,我认为要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合同制度上做调整,在论文中也有涉及。主要就是改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合同登记对抗第三人制度,建立强制合同登记备案取得制度。将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免费发放给村民,涉及农村土地流转时候订立合同,到

相关部门登记备案公告,之后取得农村土地流转权利。

2.规范政府指导。政府指导对农村土地流转是必不可少的,但失格的政府指导对农村土地流转却是有害的,应该从法律上对政府的行为给予规范。

首先,针对乡镇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干涉而言,应该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中将政府的职位作出明确规定,规定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地位只能是管理者,只能是法律政策的宣传者,只能是纠纷解决时的协调者,禁止一切干涉农民自主流转的行为。对其越权行为应该给予惩罚,农民有权对政府的越权失职行为进行诉讼。

其次,针对乡镇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管理缺失而言,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要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定期到农村中了解土地流转情况,对应该订立合同没有订立的行为给予纠正,对应该登记备案没有备案的给予备案。多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知识,提供一对多的帮扶,协助好农村土地流转的,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和合法化。

把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规定在《土地管理法》中,法条的构建由管理职责、法律责任和诉讼程序构成。笔者对法律条文的设计如下:“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做好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法律宣传,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得强制干涉农村土地流转,否则,将由行为人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承担法律责任,对其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分。村民对政府的越权行为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提出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者可在接到行政复议通知日起15日内向基层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结语【宋体,小二,居中,加粗,中间空3格】农村土地流转对提高农业规模,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国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关注程度值得提高,不光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量,更要从法制的角度进行保障。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法律的视角进行思考,发现目前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中的一些瑕疵,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但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更是法制与社会结合的缺陷。在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加快的今天,需要尽快调整法律中对农村土地流转不利的规定,以更好的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宋体,二号,居中,加粗,字字间一空格】

[1]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军连:《土地法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许月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7]胡吕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法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刘鑫:《土地市场清查治理整顿及典型案例评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年版。

[9]董黎明、林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0]邓和、王江:《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经营制度的完善——从物权法的视角考察》,载《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1]盛雷鸣:《土地储备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黄松有:《土地承包司法解释实例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3]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4]张广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法律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5]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勇、赵永茂主编:《土地流转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7]韦素琼、陈健飞:《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平华:《土地承包经营权(第1 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9]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0]吴越:《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问题及法律规制——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证研究》,载《法学》,2009年第2期。

[21]韩利琳:《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特征探析》,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2]王力军:《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实用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23]朱坤、胡延龙、王欢:《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法律缺陷及对策》,载《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7期。

[24]刘俊、吴红缨:《怎样才能真正建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载《理论参考》,2009年第1期。

[25]杨建雄:《以政府制度创新引领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载《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26]James R. Carret.Land Transfer -- A Reply to Criticisms of the Torrens System,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893.

[27]John T. Hassam.Land Transfer Reform,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891.

【英文脚注尾注,只有“期刊名”和“文章名”要斜体,其他都不用】

致谢【宋体,小二,居中,加粗,中间空3格】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石老师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学校图书馆和数据库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资料收集上的便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宁波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黑体,三号,居中】文献综述【楷体_GB2312,小一,居中,加粗】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制的文献综述【宋体,

小二,加粗,居中】

论文题目: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制【宋体,小四,加粗,居中】法学072班074020244 朱小琪【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研究,学术界的研究和观点的体现主要有专著和论文,体现在专著研究和论文中,其中关键问题如集体概念的争议较大,现将收集整理的资料做总结和论述如下: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宋体,五号,加粗】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日趋完善,但在

理论和立法上仍存在一些不统一和不科学的地方,学界对相关问题尚有争议。1、所有权主体虚位。1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明确规定了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该规定实质上是模糊的,“农民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无论是村民小组还是村委会都不可能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这样就造成了农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实践中,村民小组、村委会、乡政府,甚至一些集体经济组织都成为集体土地的实际支配者,行使着所有人的权利。由此导致现实中的严重后果是,村干部和乡干部成了农村集体土地的实际支配者和最大受益者,集体土地所有权实际已被虚化,乡村干部“寻租”成为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2、所有权效力的相对性和权利内容的不完全性。与国家土地所有权相比,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受到相对保护。2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及其运作来看,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所有权。国家对其用途、流转、处置进行严格地管制。对照所有权的权能构成,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能则表现残缺不全。我国农村土地的法律所有权(即名义所有权)与实际所有权完全不一致。我国农村土地的所有权的真正主体是国家(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只是这个所有权主体的代理人,乡、村、组集体是国家所有权的基层代理人。这些规定违背了所有权平等的要求。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不清【宋体,五号,加粗】

前我国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物权说与债权说之间,除上述两种观点外,还包括劳动关系说、物权兼债权说、债权兼物权说、(复合)所有权说、田面权说(所有权为田底权)、附加土地所有权说、社会保障说等。1、梁慧星教授认为,尽管土地承包经营权被规定于民法通则第5章第1节,并且通常认为该节是对物权制度的规定,但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然是一种债权。32、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物权,在认为是物权的观点中,亦有区别:(1)王利明认为承包经营权是一种新的物权形式,承包经营权是因承包合同产生的物权,具有一般物权所具有的优先权、追及权等效力。承包经营权在内容上以使用和收益为主,从而与传统民法的用益物权相似,但是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在社会主1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2江平:《土地民事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3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物权形式,与用益物权必然存在着差别。4(2)彭万林认为将此物权称为“承包经营权”并且确切,应当称为“承包使用权”。因为此类物权具有的使用权的特征而不具有经营权的特征,它是使用权的一个类型而不是经营权的一个类型。承包使用权是在农村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类新型物权。5(3)张俊浩认为承包经营权是种他物权,是对标的物直接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因而是物权;承包经营权的作用主要是保障承包人对发包人的物进行使用和收益,所以它应属于用益物权。6

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文件的不规范现象。【宋体,五号,加粗】

农村土地流转文件不规范,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性质不明确。在理论界,农地承包合同的性质有行政合同说和民事合同说两种观点。行政合同说认为,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使农民通过与政府签订行政合同获得土地使用权,以行政合同代替了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或指令性计划,国家在农业领域管理方式上行政合同占据了主导地位。7而民事合同说认为,农地承包合同如同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一样是平等主体间签订的双务、有偿、诺成合同。8理论上的争议在立法上也得到了相关的支持。由于行政与民事关系不分,承包合同已不限于发包人与承包人的民事权利义务,失去了本来的含义,成为地方政府和乡村干部对农民进行全方位治理的手段。

四、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缺陷。【宋体,五号,加粗】

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了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但我国农村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如流转客体有限,流转性质不明确,流转种类的不科学性和流转程序的不规范性。流转障碍主要在于:一是将农业承包合同定位于债权合同,因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转包土地或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需经发包人同意;二是依我国《担保法》第37条之规定,耕地、自留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原则上不可抵押。不可抵押限制了农地流转。9对此,有学者提出了质疑:“这一规定未必合适,农地使用权都可以转让,为何就不能设定抵押权呢?”10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生产力无法重新配置,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处于要么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要么放弃规模经营的尴尬局面,土地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五、个人观点简述【宋体,五号,加粗】

笔者认为,我国土地流转的基础就是土地产权的地位,需要在法律中将土地产权明确化,为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的说法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土地的保护,但是农村土地相对于一般物权有自己的特点,应该在此基础上出台司法解释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细致规范,以便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富农强国的作用。

4王利明:《民法新论》(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5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6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7王平:《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之比较及启示》,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版,第76页。

8郑立、王作堂:《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9江平:《土地民事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10郭明瑞:《担保法》,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是政府指导制定的,虽然有政府的参与,但是从其本质上是符合合同法的要素的。而且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定义为一般民法意义上的合同有利于利用民法进行保护,这样对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能起到实质的作用。

土地流转的方式应该有所突破,不能僵硬得限制于之前的模式中,农地使用权不能设定抵押权,一旦设定抵押权就意味着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同于一般物权,这对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会造成侵害,也不利于农用地的保护。应该将农用地留流转的方式多样化,机动化,这样有利于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

【空三行】

参考文献:【宋体,五号,顶格,有冒号】

[1]刘彦随、郑伟元:《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论》,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靳相木:《中国乡村地权变迁的法经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毕宝德:《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张军连:《土地法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许月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7]胡吕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法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刘鑫:《土地市场清查治理整顿及典型案例评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年版。

[9]董黎明、林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思考和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10]邓和、王江:《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经营制度的完善——从物权法的视角考察》,载《广州大学学

报》,2007年第6期。

[11]盛雷鸣:《土地储备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黄松有:《土地承包司法解释实例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13]陈健:《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14]张广荣:《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民事法律研究论纲——从保护农民个体土地权利的视角》,中国法

制出版社,2007年版。

[15]郭洁:《土地资源保护与民事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6]徐勇、赵永茂:《土地流转于乡村治理:两岸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7]韦素琼、陈健飞:《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张平华:《土地承包经营权(第1 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9]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20]吴越:《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角色、问题及法律规制——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区实证研究》,载《法学》,2009年第2期。

[21]韩利琳:《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特征探析》,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6期。

[22]王力军:《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实用指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23]朱坤、胡延龙、王欢:《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法律缺陷及对策》,载《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第7期。

[24]刘俊、吴红缨:《怎样才能真正建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载《理论参考》,2009年第1期。

[25]杨建雄:《以政府制度创新引领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载《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26]James R. Carret.Land Transfer -- A Reply to Criticisms of the Torrens System,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April 25,1893.

[27]J ohn T. Hassam.Land Transfer Reform.,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January 15, 1891.

【英文脚注尾注,只有“期刊名”和“文章名”要斜体,其他都不用】

【论文正文中的脚注是“每页重新编”,文献综述中的脚注是“连续编”】请一定要注意此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