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设计(德:立身之本)

教学设计(德:立身之本)

教学设计(德:立身之本)
教学设计(德:立身之本)

教学设计

人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十一课(在人群中挺立)

第一框德:立身之本

宣威市落水镇第一中学陈留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道德是成功的基石,是个人立身之本,道德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辩证的认识到道德的作用,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理解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点】

道德是成功的基石,是个人立身之本。

【教学难点】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创设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参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和交流等环节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45分钟。

【教学流程图】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出示道德名言

学生分析感悟

精讲点评,探究新知故事续编探究交流

现象分析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

思考分析

感悟归纳

发散思维,提高能力

实战演练,检测效果

画龙点睛,归纳总结学生落实,指导行动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康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思考得出】德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特别重要,没有德,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为什么德是立身之本?德对我们来说究竟有什么作用?让我们通过下面的内容来了解吧。

(引入课题:德立身之本)

板书:德:立身之本

第二环节:【精讲点评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故事续编并分角色表演

1.阅读教材123页“故事续编”。

2.探究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选2-3名学生在班上交流,并请同学表演):

你会为这个故事续编怎样的内容?这个丢失了美德的人在现实中将如何生活呢?

多媒体出示:续编:(发挥想象,言之有理即可。)

到了学校,才记起今天是自己值日,一想到干值日工作那么辛苦,怎么办呢?对了,装病!于是谎称自己感冒了,然后老师就安排其他同学代替自己做值日工作。同桌向自己借钢笔,可怕他弄坏了,不借!下午数学测试,糟了,有几道题不会,怎么办呢?偷偷的给同桌传了张纸条,请求支援……结果被监考老师发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你,同学们都向你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再也没有人愿意和你打交道了。老师

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结果装病感冒的事情也被揭穿,父母伤心,觉得这个孩子变质了……

这个丢失了美德的人在现实中将如何生活呢?

这个人丢失了这么多美德,现在劣迹斑斑,今后他肯定没有朋友、不受欢迎、四处碰壁,最后一无所得。

可有的同学不同意,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事实并非如此。

(设计目的:让学生初步认识美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培养美德。)

探究活动二:现象分析

1.阅读教材124页“现象一”和“现象二”。

2.想一想:(请2-3名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类似的不道德行为能否取得持续的成功)

对于生活中的这类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这是否说明不讲道德、虚伪欺骗是得到赞赏、走向成功的捷径?

这种现象是虚伪欺诈、丧失美德的行为,会令我们感到有些不平衡。但是,通过欺骗、虚伪得来的荣誉和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真相迟早会暴露,谎言总会被揭穿。只有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为自己赢得真正的尊重和成功。

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出示)

1.谎言不能挡住真相,欺诈也无法遮掩丑行,在事业征途中失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从反面说明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多媒体出示:(郭明义图片三张)

教师介绍(材料)郭明义 ,不管时代风云怎样变换,不管价值追求怎样多元,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天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他先后捐款2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无论是身边工友、同事,还是社会上素不相识的群众遇到困难,他都毫不犹豫伸手

相帮,被人民群众亲切的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他曾说:“有人说我是郭傻子,问我做那么多事图个啥,图啥?我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出示)

2. 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的精神追求。一个讲道德的人,不仅能收获内心的充实、锤炼人格和提高思想境界,也会享受到真情的温暖和别人的尊重,所以他们能活得更加愉快、更有价值。(从正面说明德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板书: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设计目的:使学生认识到美德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石,只有讲道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内心的喜悦。)

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

(1)如果你是那个报到的新生,你会怎么想?

(2)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感受到季老先生怎样的人格魅力?

(3)如果请你给季老留言,你会写些什么?

(请多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分析归纳:

①如果我是那个报到的新生,我会被季老先生的人格深深的震撼。

②季老先生用他的行动表现出尊重、平等、关爱晚辈的美德,这是青年学生在学业之外更需要学习的东西。

③季老先生你高尚的人格,深深的震撼着我,我将以你为榜样,终身向你学习,为社会多做贡献。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多媒体出示)

3.德是成功的基石,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格的光彩。纯洁而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

板书:德是人格之树的根本。

现在你能归纳“为什么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了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白人格、道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既然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我们青少年更应提高自身修养,树立以德立身的理念,逐步走向成功的明天。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检测效果】

(多媒体出示)

单项选择题:

1.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表明()

A.对个人和国家来说,思想道德都很重要

B.加强道德建设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D.讲不讲道德对个人和国家都无关紧要

2.对漫画中经营者的行为我们想说()

①谎言挡不住真相②欺诈无法遮

掩丑行③在事业征途中失掉人格

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

大的事业④德才是成就事业的基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3、我市客车司机宋丰升在驾车途中被突然飞来的货车轮击伤的情况下,仍然忍着剧痛把客车停靠在应急车道上,保证了37名乘客的安全。从中你能看到他()

①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②在奉献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不珍爱自己生命,不能自尊自爱④爱护和尊重他人生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说一说

1.请你列举校园生活中道德缺失的现象。

2.为构建和谐校园,请你为学校道德建设献计献策。

参考:

1.考试作弊、故意欺骗老师和同学、上课故意迟到、用餐插队、乱丢垃圾等。

2.举办先进道德人物报告会;举办“道德文明小卫士”评选活动;举办以“提高道德修养,做道德高尚之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故事会等;加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张贴道德名言警句;等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适度点拨)

(设计目的:通过实战演练,拓展学生的知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请学生总结,然后多媒体出示))

谎言不能挡住真相,欺诈也无法遮掩丑行,在事业征途中失

掉人格和操守的人,一定不会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德是成就事业的基石,也是人的精神追求。德使人活得更加

愉快、更有价值。

德是成功的基石,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人格的光彩。纯洁而

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的做人之本。

(设计目的: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掌握德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设计或搜集一则道德格言。

附【板书设计】

德:立身之本

1.德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2.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3.德是人格之树的根本。

【教师寄语】

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希望你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明明上学》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明明上学》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质。 2.学习按顺序仔细观图画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通过人物动作,体会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11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知道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孩子) 2.通过人物动作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具准备四幅挂图,生字卡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25课,板书课题:明明上学。齐读课题。从题目上你能知道什么?(明明是个学生。这篇课文写的是和明明上学有关的事。)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学生呢?在明明上学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图。 二、看图: 老师把四幅图贴在黑板上。学生先把四幅图大概地看看,然后一幅图一幅图地说说,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每幅图的意思。 一图,可这样引导:告诉学生图上的小朋友就是明明。问:你能看出他干什么去吗?(上学。)从哪儿看出来的?(背着书包。题目上告诉了。)他为什么老盯着路边的草丛?(他听到了蛐蛐的叫声)蛐蛐也叫蟋蟀,夏天草丛里很多,许多小朋友都爱把它们逮来玩。明明紧盯着草丛说明了什么?(明明非常喜欢蛐蛐。)用一、两句话说说第一图的意思。(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听到蛐蛐的叫声。) 二图:看看明明听到蛐蛐的叫声后怎么做的?(图意:明明在草丛里捉蛐蛐。) 三图:路边的孩子叫小文,他张着嘴,还指着前边,他这是在干什么?(小文喊明明赶快去上学。) 四图:问:这是哪里?(教室)明明和小文迟到了吗?你从哪能看出来?(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也刚要坐在椅子上,说明马上就要上课了。明明满头大汗地跑进来,小文紧跟在后面,他们没有迟到。)图意:明明和小文满头大汗跑到学校,他们没有迟到。 再请一个同学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明明在上学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看图,对明明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明明到底捉到蛐蛐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为政以德》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

以德立身 以德立教

以德立身以德立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训心得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来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呢? 首先加强师德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的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的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的一般常识,讲究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其次开展各种积极有效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师德修养 1、挖掘本校的资源 充分挖掘内部人才,发挥我校具有高尚师德、经验丰富、学识水平较高的各类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优秀教师、特色班主任等模范引领作用,通过现身说法,专题讲座或示范课,不定期开展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育德行为、育德能力的经验交流活动,以及学校发展对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培训。 2.举办系列讲座 为教师知识学习、职业礼仪、文化考察、专题研究等提供条件,组织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讲座,使教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中提高人文素质,赶上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确保教师把“纲要”的学习、先进教育文化思想的学习以及有关教育发展的信息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为德育课程的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提供帮助,拓展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教师育德

为政以德教案讲解学习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

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心理健康三上教案

上学前的准备 (一)[档案馆] 出示课件:《快开学了……》 快开学了,苗苗同学静静地坐在书桌旁,检查自己的暑假作业,回顾自己的暑假生活,正打算写一份暑假报告。开学前一天,他去学校报到,向老师询问了开学要做哪些准备,并用笔记在笔记本上,回家后,苗苗开始了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二)[咨询台] 1.教师:暑假快结束了,苗苗同学在做什么?侈赞同他的做法吗?上学前,你是怎么准备的?出示投影。 2.即将开学了,侈准备好了吗?如果临近开学你的生活中政治家下列事项,请在括号内打上“!”。 A快开学了,还和父母在外地旅游。() B晚上看电视看到深夜,第二天早上起不了床。() C暑假作业还有一大半没做完。() D不清楚开学时间,也懒得打电话问同学。() E希望暑假继续延长,继续玩下去。() F妈妈要你写新学期的打算,你觉得没必要。() J时间过得太快了,暑假里好像什么也没做。() H明天就要形式学了,书包、学具都没准备。() 学生对应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我判断。 3.教师总结:如果你有上面的情况,请赶快改正。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就一起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学期吧! (三)[活动区]( 1.学生分小组交流暑假里的收获,教师用微笑给予鼓励与肯定。 2.教师出示“拾贝园”的纸板。 3.学生把自己在暑假获得的成果用各种形式展现在纸板上。 4.学生畅谈新学期的计划(教师应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5.教师摄像,同学播放。

6.对每个发言的学生给予鼓励,同时要求其他学生督查他们今后的言任是否一致。 7.教师总结:为了明天更好地学习,请做好上学前的准备。 (四)[实践园](6-8分钟) 1.学生自行设计课堂剧的角色。 2.学生自秆设计课堂剧的情节。 3.出示课堂剧简介投影。 4.学生自荐表演。 5.教师扮演新学期姐姐与学生招手、握手,热情欢迎学生投入新学年的怀抱。 微笑是最美的语言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换想法,换取好心情。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出示课件)如下: 我经常被老师批评。 原来想法:老师总是针对我,真倒霉! 换个想法: 同学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原来想法:我的家庭条件差,他们看不起! 换个想法: 我心爱的东西弄丢了。 原来想法:我为什么总是不好运! 换个想法: 这次考试王聪比我好。 原来想法:有什么了不起,他没有我聪明。 换个想法: 学生讨论

《走 近 孔 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走近孔子》教案 一、导入新课 导课: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祭孔大典上诵读《论语•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穿越时空的吟唱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去亲耳呤听一位圣人的谆谆教诲,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他是谁?(孔子) 二、提出学习目标 请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每个同学都能牢记自己的生日,那么,你们知道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9月28日是孔子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在孔子家乡山东曲阜都要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孔仪式。从1984年以来,曲阜都要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今年是第23届。全世界崇尚中华文明的人

们每年的九月都把目光聚集到这个被称为东方圣城的地方。老师也想用这节课的时间引领同学们走近这位被尊为圣贤的老者,和同学们共同感受他的睿智、儒雅、虔诚与豁达。 三、了解孔子生平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段描述孔子生平的影像。在看的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思想主张,二是他有哪些作为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即言与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那个大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战乱年代,孔子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谈仁、话义、讲礼、论孝,他的诸多语言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他的博大思想对后世影响举世无双,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他为人类社会留下了通贯古今未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文人倾毕生的精力来研究他的学说。接下来想老师想和同学们进一步探讨四个问题,即“仁、礼、教、学。” 四、探究孔子思想与教育主张 (一)“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的精髓,在《论语》中出现一百多次,“仁”究竟是什么呢?老师想先听同学们说说。“仁者爱人”“仁”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地爱别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体现“仁爱”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孔子观念中,人的生命比马贵重。奴隶社会,奴隶生活不如牛马,“人祭、

以德立身 以身立教

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而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直接体现。如果失去了教师基本的道德标准,纵然你的教学理论再高,教学方法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不是天生赋予、自然生成,师德需要不断锤炼和时时内省。 一、师道在勤。“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新时代为人师者,要对科学负责,以渊博的学识和知识的更新作为支撑。我们不必有那些耀眼的世俗光环,但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却应该是我们永远的追求。讲台是老师的舞台,要让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精彩的演出,让学生有所收益,教师必不可少的功课就是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改进方法,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效。我们要有敏锐的视角和灵动的心思,要带着智慧去教学、去管理。多年来,我一直抱有一种朴实的理念,就是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学一门就要像一门,做一行就要像一行,不让别人为你操心,说你的闲话。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器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有时精神丰富一点。 二、师道在德。教师,应该有高尚的个人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肩负着教授学业的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布道者,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递者。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有德,严于律己,才能让学生坐得端,行得正,每个教师不由自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眼里,烙印在学生心上,这就是无声的魅力,这种人格的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无形的内化力。黑板上,我们写下的应是真理,擦去的应是功利!老师不需要反复念叨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细微处见精神。学生更愿意用自己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四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明明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难点是有些字音不容易读准。 课前准备 1.投影片、蛐蛐标本。 2.生字词卡片。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20课明明上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你们在上学时,有没有因为贪玩而迟到过?今天我们看看明明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迟”、“室”的母是翘舌音,“刚”的韵母是后鼻音。课文中的“着”是多音字,在“走着”中读zhe,在“找不着”中读zháo。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早上,明明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只蛐蛐。) 出示蛐蛐标本,简要介绍蛐蛐特点,请玩过蛐蛐的学生讲讲怎么玩蛐蛐。 出示句子:“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指名读句子,读了句子后,你知道什么?(可以看出,明明喜欢

一年级语文:20《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新增]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20《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继续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的方法,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语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德。 3.看懂图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按要求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难点

1.课文较长,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为什么“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学习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 课文篇幅较长,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个叫明明的小同学,他可喜欢蛐蛐了,一次上学的路上他逮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 语文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论语》之《为政以德》教学实录语文版 《为政以德》总共十二节,体现的是孔子的德治思想。怎么德治?大概两方面,一是以德正己,包括“向善”、“庄重”、“孝慈”等内容;一是以德待民,包括富民,用礼德教化,讲诚信等。而德治的效果,就是人君“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些内容,又以富民为基础,因此,本课选择以这为切入口,也就是“子适卫”这一节。有了切入口,就好办了,以下是我在另一个班级的上课实录。 师:拿起《论语》这本书,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众说纷纭,不过和另一个班感觉很相似) 师:古人读《论语》是摇头晃脑,看着都晕,我们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摇头晃脑去读了,不过,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寥寥数语中,读出点滋味,读出乐趣来呢?我想大家可以来点想象,来点体验。我们一起来读第三节。 生:齐读第三节。 师:孔子是什么时候去卫国的?能不能从书本附录迅速找出? 生(很快地)找到孔子五十五岁的时候去鲁到卫的。 师:孔子在离开鲁国的时候,是心里受了一点点伤离开的,他离开的时候,有点失落,大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生:是齐国用美人计,让鲁国君臣荒于政事,不理朝政,孔子很失落,所以去鲁适卫。 师:孔子之前在鲁国做什么? 生: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做官做到大司KE(相当于丞相) 师:有政绩吗? 生:鲁国大治。 师:据记载,孔子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民风淳朴。所以引起齐国的恐慌,想办法让孔子下台。才有孔子带着受伤的心离开鲁国。重新看到第三节,“子适卫”,大家想想他和谁一起去? 生:和很多的学生。 师:应该是很多的,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很有名气的有七十二个,那去卫国的时候是很多人的。驾车的人是谁? 生:冉有。 师:看来冉有的驾驶技术很好!孔子到卫国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庶矣哉!就是很多人啊! 师:大家想象一下,孔子说这句话的心情? 一生:开心,(随后又说)激动! 师:你能不能读一读,把他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师:全班来读读,把这种开心激动读出来。 生读(开始有点低沉,后感觉好了) 师:这话用现在话就是:人很多啊!大家一起用现代话齐说一下。 生念(开始兴奋) 师:用本地话怎么说? 生:多兮多!(兴奋地)各自说“多兮多!” 师:孔子到卫国看到人很多,很开心很激动,为什么? 生:孔圣人来了,大家找他签名! (全班笑)师:孔子是很出名,不过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现在的人那样追星。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三-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三-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早上、叫声、扒开、路边、迟到、身上、教室”等词语。认识道、丛、钻、追”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懂图意,激发学生想像力。运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一定要遵守纪律。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学法引导: 本课教学可先从课题质疑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再围绕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用关键字切入理解的方法”,即先由教师读这句话,故意漏掉好”字,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好”与没有好”字的句意相同不相同?为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明明不同时候的不同心情。最后运用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几个重点句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 他们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 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的理解,明白要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投影片两幅。 2、写有本课生字新词的幻灯片。 3、录有蟋蟀叫声、生活习性的录像带或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故事,题目是《明明上学》。板书课题:明明上学。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由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看出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学生?(课文讲的是明明听从同学们的提醒,放弃了捉自己喜爱的蛐蛐,按时到校上课的事。看出明明是个遵守纪律的学生。)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哪幅图的?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打出幻灯片) 2、指读课文。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⑴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⑵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法教具问题探究法、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儒家文化闪烁着智慧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概念:所谓诸子百家,是对先秦至汉代初期各学派的总称,“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法、墨四家。“争鸣”说的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主要是在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⑴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⑵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⑶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⑷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⑸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生先看书完成表格,然后再进行讲解。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1、孔子——创始人 ⑴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⑵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为人师表,以德立身

为人师表,以德立身 “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是人们对教师道德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成为人们可以师从的表率,必须以高尚的道德为基础。孔子说:“君子之爱人也以德。”认为教师要以德爱人,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曾经当过教师的鲁迅先生说:“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的新人。”意思是说,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去培养新一代;用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新人的培养作出贡献。这些话的核心均是一个“德”字。自古以来,人们都把以德立身看作是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以德立身”的师德标准,曾经孕育了多少人才,玉成了多少可以彪炳史册的教师。今天,以德立身,又注入了时代的新意义: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以德立身”是师德的崇高的境界。那么,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达到这一境界呢?我们说,途径有好多种,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位教师就是要讲一身正气,就是要突出“为人师表”,就是要追求“以德立身”。如社会公德方面,我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市“七不”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教养的现代中学生。我自己就首先做出榜样,并且和学生们约定互相督促、检查,若发现我在任何场所有违反社会公德的现象,可以加以批评;而我也同样要指正他们。对待中学生行为规范也是如此。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争当“好好小市民”,同时也把这股正气带到学习上,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正己,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因为学生往往是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受到思想品德的陶冶的。 第二个途径是:坚持学习与实践。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富有教育教学的经验。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做到坚持学习与实践。处在跨世纪的今天,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要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不断增强业务水平。现在 第三个途径是:热爱教育事业。这是指教师应积极地参加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实践。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体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 为政以德 教案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德的本义,借助海德格尔的“存有场”的概念加深对“德”的内涵的理解。 2、在理解阐释德的内指与外指的过程中解决文言字词句。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从德的内指和外指两个方面理解“为政以德”。 【教学方法】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探究孔子学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德的本义——心正为德 (一)德的本义探究 1、甲骨文(板书):左边是“彳”,右边是一只眼睛加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行动正直,目不斜视,就是德。 2、金文(板书):“目”下加“心”,是说目正、心正才是德。 3、小篆(板书):右上改为直,直心为德。 (二)重点语句探讨:“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重点字词补充:“为”意为治理;“以”意为用。“为政以德”是“以德为政”的倒装。“德”,此处也可解释成有德之人。 2、根据甲骨文、金文和小篆中对德的本义的解释,以及孔子开篇的第一句话,你认为“德”的根本是什么? [解析]德的根本是“心正”,即直下明心,一切皆由心生。 比如《品质》中的鞋匠格斯拉,以制鞋为乐,甚至在工作的劳苦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跳动和喜悦,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靴子里。就像一个婴孩,面对鲜活的生命,你能不产生怜惜之情吗?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尤其是父母,呵护、疼爱,期待着他长大、成才。这种情感像流淌的清泉一般,是自然流露的,没有丝毫的矫饰。然而,后世的当政者却将“德”高高挂起,作为一种政治资本来炫耀、挥霍,那些所谓的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内心却肮脏不堪,这完全违背了孔子的初衷。 孔子将“为政以德”的当政者比作岿然不动的星辰,星辰能发光,这种光就是德行之光,百姓受到德行之光的感召,自然会归顺。 二、德的内涵——内指与外指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有个概念叫做“存有场”。举一个非常简单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例子,一个刚刚对自己的名字有反映的孩子,当你叫他的名字让他去做某事时他会马上去做,但当你问他某某人(即是这个孩子的名字)是谁时,他却不知所措,可能指向你或者其他什么人。但在几个月之后再问同样的问题时,他会毫不忧郁地指向自己。这是由于在达到这个阶段前,他听到他的名字,会以为是指一个和他有关而他要反映的存有场。这一现象很快被社会和习俗所掩蔽而被彻底忽略。由此,他认为“存在本身表示站在自己的外面、超越自己”。一个完整的人是由其自身和与他自身相关的事物共同构成的。 (抽象的理论解说学生可能未必理解,再举例。)再比如一块磁铁的存在是由磁铁本身和与其生发出来的磁场共同构成的,如果没有磁场,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反之,如果没有磁铁,也不会有磁场存在,这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磁铁如此,人亦如此。因此,一个完整的人有内与外两个指向。海德格尔“存有场”的概念在儒家学说中能够得到充分印证,比如“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这是内指;在“外王”方

明明上学_教案教学设计_1

明明上学 本文是关于明明上学,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话,认识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明明遵守纪律、不迟到的好品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明明是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难点是有些字音不容易读准。 课前准备 1.投影片、蛐蛐标本。2.生字词卡片。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22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同学们,你们在上学时,有没有因为贪玩而迟到过?今天我们看看明明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他是怎么做的。二、初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三、检查初读情况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式,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迟”、“室”的母是翘舌音,“刚”的韵母是后鼻音。课文中的“着”是多音字,在“走着”中读zhe,在“找不着”中读zháo。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的读音。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早上,明明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只蛐蛐。)出示蛐蛐标本,简要介绍蛐蛐特点,请玩过蛐蛐的学生讲讲怎么玩蛐蛐。出示句子:“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指名读句子,读了句子后,你知道什么?(可以看出,明明喜欢蛐蛐,玩蚰蚰也很有经验。所以他能从蛐蛐叫声中知道是一只好蛐蛐。)明明发现了一只好蛐蛐,这时他心里会怎么想?这一句应该怎么读?(要用高兴的语气来读,“好”字要

以廉为本以德立身——廉洁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以廉为本以德立身——廉洁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了加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 从学生思想实际和心理特征出发,把廉政文化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自觉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 自我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以廉为本、以德立身、正直无私、 自律自强的好孩子。 二、活动目的: 1、本次活动使同学们知道清廉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永远的道德标准,增强学生以德立身、清政廉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2、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懂得廉洁教育从我做起,防腐拒变,讲诚信话,做诚信事,努力学习。 三、活动准备: 1、故事《唐朝宰相卢怀慎》、《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人 民的好儿子——孔繁森》、《贫穷的方志敏》。 2、童谣《八荣八耻拍手歌》。 3、诗歌《廉泉》、《廉》。 4、小品《同桌》。 四、活动过程: 1、全体起立。 2、出旗。 3、唱队歌。 4、中队长讲话。 5、活动过程: 主持人甲:在我们漫漫人生道路上,什么不可丢弃? 主持人乙: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时,什么永留身边? 主持人甲:它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样近; 主持人乙:它虽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又那样远。 主持人甲:它是我们远行路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主持人乙:它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挚友,伴随着我们一生走正道。 主持人甲、乙:它就是——清政廉洁!“以廉为本以德立身”主题班会现在开始。21教育网 第一部分:认识廉洁人物 主持人甲:廉洁自律,立身之本。 主持人乙:反腐倡廉,众志成城。 主持人甲:清政廉洁是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诚信、廉洁、正直。 主持人乙:清政廉洁是一种个人修养,它要求人们遵纪、守法、不贪婪。 主持人甲:惟有清政廉洁,才能善待父母,善待朋友。 主持人乙:惟有清政廉洁,才能心智清明,择善而从。 主持人甲:从古至今,我们国家清政廉洁的人数不胜数。请听唐朝宰相 卢怀慎的故事。 主持人乙:其实,清政廉洁的典范远远不止包拯一个,下面我们以热烈 的掌声欢迎同学为我们讲其他廉洁人物的故事。(故事《共和国三位总理的廉洁小故事》、《贫穷的方志敏》、《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 第二部分:明辨身边小事 主持人甲: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勤政为民、廉洁清政的高尚品德 真是值得大家学习啊!或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清政廉洁是大人的事,与我们小 孩子无关,相信大家看了下面的小品,一定能找到答案的。(小品《同桌》) 主持人乙:看了刚才的小品,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了答案了吧!其实,廉洁离我们 很近。那么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来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呢? 主持人甲:那就是诚信。做人要诚实,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古时候 有一个寓言,一个牧羊孩子在放牧中觉得无聊,就说起谎来,让村民上山打狼, 觉得好玩谎称“狼来了”。村民几次上山打狼,但都没有狼。到后来,狼真的来了。他拼命地喊:“狼来了,狼来了。”但村民不相信他了。结果狼把羊群都吃光了。请欣赏童谣《八荣八耻拍手歌》。 主持人甲:是啊,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燃烧一片星空。 主持人乙:的确,拥有诚信,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以飞溅整个海洋。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 第一、二课时 “为政以德”讲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德治”,与之相应的是社会上所流行的“法治”。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将首先疏理字词,概括各段要义;然后分析孔子“为政以德”的具体措施;最后将“德治”与“法治”相比较。 二、分析各章内容 (一)总起:“为政以德”的作用 2.1 为政以德 1.成语:众星拱北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后因以比喻四方归向一处。 2.分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李零《丧家狗》:西方最早的乌托邦,是柏拉图的哲人王;我国最早的乌托邦,是孔子的道德王。它们都是幻想,人类最古老的人文幻想。 2.3 以德为政,以礼为政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状语后置 2.无耻 课文为动宾词组,指没有羞耻心,与“有耻”相对。现代汉语中为形容词,与“高尚”等相对。古义较今义宽泛。耻是一种道德观念,是指违背道义礼法而产生的羞辱感,与光彩、体面、荣誉之类的概念相对。这一点古今是相同的。但在古代不能自学遵守道义礼法、为社会所公认的不光彩不体面的言行都可以称为无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有品德方面的问题,也有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贪污腐败,甚至富贵子弟家道中落沦为劳动者都叫“无耻”,因为这样不体面,使父母宗族蒙羞。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比古代窄。 3.格 《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遁心”相对成文,“遁”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4.分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思考:免而无耻确实不好,问题是有耻且格后能免吗? 小结:2.1 2.3是全篇的总起部分,主要讲“为政以德”的作用 (二)在这些章节中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什么措施?(13.9 12.7 11.17 12.9) 13.9 富民、教民 1.庶:人多。 2.又何加焉 3.富:使动 4.分析: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孟子、荀子也都继续发挥了这一主张。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

小学一年级语文《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三

20《明明上学》教学设计之三-免费教案,教案大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早上、叫声、扒开、路边、迟到、身上、教室”等词语。认识“道、丛、钻、追”4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顺序观察图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懂图意,激发学生想像力。运用各种形式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但一定要遵守纪律。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学法引导: 本课教学可先从课题质疑入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在朗读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字音。再围绕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用“关键字切入理解的方法”,即先由教师读这句话,故意漏掉“好”字,然后让学生讨论:有“好”与没有“好”字的句意相同不相同?为什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加深理解、体会明明不同时候的不同心情。最后运用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几个重点句“明明一听,就知道草丛里有一只好蛐蛐。”“他们刚走进教室,上课铃就响了。”“明明看了看小文,笑了。”的理解,明白要处理好兴趣爱好与遵守纪律的关系。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投影片两幅。 2、写有本课生字新词的幻灯片。 3、录有蟋蟀叫声、生活习性的录像带或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故事,题目是《明明上学》。板书课题:明明上学。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由读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看出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学生?(课文讲的是明明听从同学们的提醒,放弃了捉自己喜爱的蛐蛐,按时到校上课的事。看出明明是个遵守纪律的学生。) 2、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哪幅图的? (三)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打出幻灯片) 2、指读课文。 (四)图文对照,理解内容。 第一自然段。 1、自己学文。提示:

高中语文 《为政以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之《论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为政以德”的积极意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 3、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古今异义。 三、课前准备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寻找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在课内进行交流,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大概的认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好《论语》选修课。 第一教时 设计意图: 开始学《论语》应对《论语》与孔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要培养学生学生自我检索资料的能力。教师在作充实与总结时,要根据学生的发言,灵活处理。要注意对学生发言中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作此解释,因为这个年代实在很遥远。为增加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对孔子的出身、在鲁与季氏及阳虎的纠葛、周游列国的经历及《论语>>的成书及影响适当多讲一些。这些故事性强,很吊学生胃口,有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挑选两位同学跟据所搜集资料介绍一下孔子与《论语》,教师可作以下的补充与总结:《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须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须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他跟母亲过着较艰苦的生活,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完整地保存着西周的文化传统,孔子自幼就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于鲁国。孔子自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年过三十,就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其学既非当时一般人之所谓学,其教亦非一般士人之所谓教,至是孔子乃成为一教育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立创新的以教导为人大道为职业的教育家。年轻时曾做过小吏。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礼、乐,学生越来越多。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作乱失败,叛鲁奔齐。次年孔子开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当权后,他“张公室,抑私门”,打击操纵国政的大夫的势力,一心想改变“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与当权者季氏发生了矛盾。季氏又接受了齐国的女乐,迷恋声色,三日不朝,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到别的国家寻找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但他的思想被认为不合时宜,虽受人尊敬,但不受重用。晚年应鲁人之召而归鲁,鲁国以国老待孔子,虽遇事多有征询,又不听用其言。孔子也不求仕,专心于古代文献的整理工作。 “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既以宗法等级的人际关系为基本内容,又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这两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是有着现实基础。在政治方面,孔子以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为追求目标,他怀念周公,欲从周礼,幻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在教育方面,孔子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完整的思想理论。他主张以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主张“有教无类”,并亲自实行。在哲学方面,他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他的思想博大精深,来源复杂,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消极的东西。在当世他不愧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