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另辟蹊径,感悟孔子的人生悲喜《论语选读》

另辟蹊径,感悟孔子的人生悲喜《论语选读》

另辟蹊径,感悟孔子的人生悲喜

——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教读《<论语>选读》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它详细记述了孔子的言论,也对孔子的个性气质做了传神刻画。教学过程中,另辟蹊径,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孔子的人生悲喜,会使教学既有趣又有得,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形象分析孔子人生悲喜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不少言论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详细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对答,或启发论辩,均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孔子是著作记述的中心人物,著作还着意通过人物的语言、情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举止的细致描写,还有对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贤良温雅,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个人物个性鲜明,给人深刻印象。然而因其仅仅只言片语的记录,没有故事情节,且距今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因此造成学生阅读上的困难,艰涩的语录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枯燥无趣。言者谆谆,听者渺渺。其实,只要我们把《论语》这部书好好的通览几遍,不难发现其中的生动有趣之处。笔者甚至认为,《论语》就是以孔子为核心的一群儒人的人生悲喜剧。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物群像无不栩栩如生。只要我们变换一下角度,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就会发现《论语》这部著作并非那么枯燥无趣。下面笔者就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谈谈怎样让教学既有趣又有得。

一、引用材料,丰富人物形象

突兀的一句话,一段文字,不管它如何的深刻优美,总不如把它放到一定的环境中理解来得透彻,来得丰富。在讲授《论语》时,教师如果能够拓展

教学内容,引入大量的史事和文献,就能够让人物形象丰满生动,这样不仅能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涵。

例如: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此则的意思很好懂,就是说颜渊死了,孔子很悲痛。但是孔子为何这么悲痛呢?孔子的悲痛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如果教师不引入相关的材料,孔子

的悲痛也就显得矫情做作,学生更体会不了孔子与学生深厚的感情以及这种感

情的由来。教师引入以下资料: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

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从以上几则材料中不难看出,孔子之所以这么悲痛,是由于颜渊聪明好学,安贫乐道,品行优良。孔子和颜渊与其说是师生关系,还不如说是情同父子。孔子的悲伤就变得那么悲切,那么感人至深了。孔子并非只有理性的圣人,

更是具有情感的普通人。孔子也喜欢优秀的学生。孔子更看重学生的品

行。这和我们现在把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的道理一样。将孔子从圣坛上拉

下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崇拜他。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再来学习有

关孔子师生之间的感情的话,就可以理所当然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了。类似的例子还有"伯牛有疾”等篇章。

二、品味语言,琢磨人物形象

《论语》是一部文质兼美的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语言,记述了孔

子和弟子们的言行。它充满了哲思,充满了智慧,给人无限遐思和启迪。教

师在讲授过程中,不应该重思想轻文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语言的

品析,体味出丰富的内涵,加深对思想的把握。如: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此则文字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子路拱而立”,看似闲笔却含义丰富。这五个字并非简单的写子路的姿态,更是写出了子路的形象,他外表粗鲁,却文雅有礼。联系到有关子路的材料,特别是子路"君子死,冠不免”的风度,又让人不禁感叹孔子对子路这个"性情粗率直接,好勇力”的人的巨大影响。此外这五个字,又是此则文字的一个转折点,没有这五个字,也就没有

了后面的文字,没有了后面的文字,孔子和弟子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无以体现。《论语》一书,体现出来的文笔简约而含义深刻的高超的写作

技巧让后人惊叹。

再如: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教师结合《论语》中: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可以知道子贡能言善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再展示《史记》中"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此人言语不凡,机智善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

此则的语言表达技巧入手,领会人物的风采和《论语》语言的优美。这短短

的几句话,逻辑严谨,比喻形象,说理透彻,一个机智敏捷,锦心绣口的子贡

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论语》中,孔子是个很喜欢使用反复修辞的老师,说得不好听就是婆

婆妈妈,这也符合学生对老师的一般认识,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孔子的婆婆妈

妈中体会出他丰富的内心情感。如: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

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孔子的这些感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圣人的孔子,

首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凡人。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反复的品位诵读,结

合学生的人生经验,不难让学生感受到一个苦口婆心,内心情感丰富的师者形象。

三、合理想象,还原人物形象

作为"万世师表”"圣人”形象的孔子,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总是风度

翩翩岸然挺立。《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记载了孔子不知所措的尴尬处境。难

道是孔子的后学们不知道维护老师的形象?当然不是。如: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教师讲授此则,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想象当时狂人之狂和孔子欲与言而不得的尴尬。一个"下”字,让人想象出孔子从车上慌忙爬下,又是拱手又是作揖,等他抬头,准备请教狂人的时候,却发现狂人早以不屑一顾的扬长而去

了。孔子看着狂人远去的身影,又是怎样的表情呢?他想和狂人说什么

呢?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此刻孔子的落寞尴尬的心境。但是这

种形象不但无损孔子的伟大,反而更加突出了他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恐怕正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也是儒家思想的魅力所

在吧。

再如: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南子是何许人也,教材的注释,强调南子的品行不好,又是美女。子路不悦的原因是可以想见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矢”的情状。如果教师此时让学生做出想象,在"矢”前加上状语,或者能更加能体现孔子的形象。例如,加上"气急败坏”一词,那么孔子和子路的形象都凸显出来了,同时也更加说明了孔子和学生之间那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再如: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通过孔子的话我们可以知道人物的形象与情感,但是人物的形象并不生动,情感并不深刻,如果让学生想象出孔子面对颜渊的棺木时说出这几句话时的情景,然后添加上适当的状语,或许更能体现孔子的悲痛。如加上"呼天抢地”"捶胸顿足”等等,那么孔子悲痛欲绝,老泪纵横的形象就十分感染人了。

《论语》是一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剧本,是一部孔子人生的悲喜

剧。这部剧本除了直接的用语言来刻画孔子的形象以外,有更多的地方需要

读者加以想象,通过形象的探究更加深入的理解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难怪有

人说,《论语》"以实录的现实主义手法,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一种思想,一种信念,一种道德,一个时代”,正象巴尔扎克说的"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了最大量的思想”。我们教读《论语》,如果从把握人物特别是孔子的形象入手,

无疑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的精彩有趣,学生对《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对孔

子这个伟大的人物有更加深刻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