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

(一)开篇简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经过了后人的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继孔子之后,孟子是又一位深化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孟子的管理思想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孟子主张“民重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就是作为企业,要把顾客当作上帝,拿员工当兄弟。作为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全心全意的为顾客和员工服务。孟子还认为“通功易事”、“得道多助”、“尚贤与礼遇巨室”、他主张实行仁政、这些观点用到当前企业管理上都表现出了一些积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认识、尊重人才,我们要重视顾客,通过给顾客创造高价值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服务)来赢得顾客的信赖,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通读孟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很多对我们当代管理起重要作用的思想。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二、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

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道家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

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三、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

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法家基本观点:

1,事断于法,制度管理。这是法家的最基本的观点,法家管理上主要就是重视法律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2,识人辨奸,明察秋毫。在管理上我们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正确的来评价员工的成绩。

3,任贤使能,唯才是举。要留给员工足够的空间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

4,生杀予夺,以术御下。上司要知道怎么来管理下属。

5,恩威并施,赏罚分明。领导者必须端正赏罚态度,对下属要一视同仁,这样才能维持制度的严肃性。

(三)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性

儒家:

第一,儒家管理思想是古代最完备的、最系统的管理理论,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理论。它以人本为核心,从尊重人出发,以人性善的假设为基础,以道德自律为核心,以阴阳互补为其方法论,以富民安人为宗旨,建立起了系统的人性的管理模式,它是人类古代文明史上的最高管理理论成就。

第二,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天地之性人为贵”出发,儒家对其治

理思想进行了长期的不懈的探索,从管理模式的人性论基础,到管理手段的和管理方法的人性化,人的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求,社会的和谐理想等等,都是儒家管理思想研究中心问题,并且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三,儒家通过对人性的认识来建立符合人性的管理模式,是儒家对人类管理的巨大贡献。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和孟子的“仁政王道”的管理模式是以人性善为基础的;荀子的“隆礼重法”是一种“性伪合而治”的人性管理模式,它是以人性恶为其基础的。儒家不断地对人性进行探索,直到张载、朱熹的人性“二重化”理论,都是为了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而作出的努力。儒家这一管理学上的形而上学理论,西方在人际关系学派出现以后才有了这样明确的认识,因而与西方管理学的“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是与一定人性假为依据”现代管理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儒家始终坚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路线,强调“自律化”的管理,因而要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实践能力,使百姓“有耻且格”。羞耻感是人的道德自觉的最高表现,所以需要不断地培养人的“羞恶之心”,使能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性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是文明的。同时,还应用宽猛相济的管理手段,必要时也必须要运用法律的猛的惩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第五,儒家强调政治清明和富国富民始终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这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必然要求。儒家不但强调政治要文明,还强调要勤政廉洁,要求为政者要有德,要正,是遵守礼法的模范;同时,“富国富民”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因为财富是国家、人民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健康存在,也没有社会的健康存在。历史上任何时候、任何社会,如果国家贫弱,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都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根源。所以政治上的清明和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一直是儒家管理思想所追求的。

第六,儒家的人格魅力与管理效率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儒家的人格为水型人格,即刚柔相济型人格。它包含了仁义、公平、公正、勇敢、矢志不移之德;明察、善化等行为以及宇宙之道等。儒家的水型人格易于上下级的沟通,易于领导权力的有利发挥,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等等。从儒家道德人格力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突出了儒家管理思想的人体特征。

第七,儒家的用人之道,从人才的教育理论、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以及人才政绩的考核与奖赏,都作了认真的分析。如何用人不仅是古代管理中的大问题,也是今天的国家管理、军事管理、科技管理、社会各种组织以及企业管理中的大问题。管理是生产力,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这种生产力得以变成现实的关键。从儒家的人才理论、人才的培养和使

用中,可以得到的许多的启发。

第八,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管理的目标结合起来,不但使人们加深了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理解,而且增加了它的现实感,使儒家学说的生命力跃然于纸上。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价值诉求。儒家管理思想有其明确的目标追求,充分表明其系统性、先进性和完备性。

第九,儒家管理思想的思维方法,中道中和是儒家思想方法的特点。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就会有不同的改造世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儒家用中道和谐的方法认识世界,形成了和谐的世界观,得出和谐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的认识,于是他们力图用和谐的管理方法去追求和谐的社会目标,进而追求社会大同的理想。

道家:

信奉道家管理思想的管理者的主要特点是为政宽简,息事宁人、自奉俭约。他们善于调和各方矛盾,与组织内的各种派系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特征是领导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因此,有人认为道家管理思想是重视领导的,是一种领导哲学。

(一)“道法自然”——管理应符合一定的规律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没有任何作为,而是指人应该辅助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逆“道”行事。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人不能违背自然,妄自作为。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性,管理也是一样,在教育管理中,如果违背教育管理规律开展的管理活动,管理地越好,可能效果越糟。在教育管理领域,类似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政府教育行政不断强化对学校的管理,事无巨细都想控制,到学校发展的状况却每况愈下,等等。

(二)“无为而治”——领导的至上境界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

1、“无为”的实质

“无为”既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

取放任的态度。但道家提倡无为,不是为了更加发挥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而是为了把私人的活力和积极性尽量减弱减小。在实施统治的过程中,老子反对依靠才智治理国家。他主张无为、清净使人民潜移默化,以无事无欲使人民富足、淳朴。他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民返回无知、无欲、淳朴、自然的状态中去。“治大国若烹小鲜”。

2、“无为”对领导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表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表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3、“无为”提倡的管理方法。

老子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老子也反对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手段,不主张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定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规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而使用的刑罚越苛刻,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4、“无为”的作用

“无为而治”在某些领域是得到不断验证的,比如说在沙漠治理中,研究得出的最新结论是:在沙漠上不停的种草种树,还不如让沙漠自行恢复生态效果好。这种理论在生态治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利用。在城市绿化中也有类似现象,浇水施肥的人工绿化草地,长势反而不如没人理会的地方杂草。

(三)“以弱(柔)克刚”、“反其道而行之”——低调行事的管理作风

老子认为“反”与“弱”是“道”的运动及其作用的特点,“道”的运动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具体表现在“有”、“无”相生(即“反”),和天下万物就是从“无”(即“弱”)到“有”上。老子主张的“柔弱胜刚强”并不全对,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把这种思想解读为“低调行事”的管理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以此成就霸业的君主不在少数,最典型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他采取朱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发展生产,且耕且战,为军需奠定了雄厚基础。在企业领域也有“努力做好,让人知晓”说法,也就是说在产品和服务不是尽善尽美之前,让尽量低调一些,不要张扬;如果没做好就张扬,结果必定是“过街耗子,人人喊打”。为人处事也是一样,正像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的,在单位里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不要过于张扬。这种思想可能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说的谚语“枪打出头鸟”,“雷辟参天树”,“出头的椽子先烂”思想来源。

(四)“上善若水”——胸怀宽广、真诚仁爱的领导艺术

老子认为水具有种种美德,用水比喻真正的善与美,不知道《水知道答案》这本书的灵感是否来自这里。在很多学校《水知道答案》是老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应具备善与美的启蒙书。

(五)“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不求最优但求满意的决策方略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目盲,五音(震耳欲聋)令人听觉失灵,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追求尽善尽美是不能如意的。在教育管理决策中,也是一样,追求最优的决策,可能导致一事无成,所以,满意是我们制定决策的合理目标。

(六)“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36章)——管理中的权谋思想

(七)“祸福相依”——管理中的危机意识。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法家:

法家管理的精髓,在于制度的完备以及员工忠实地完成这些制度,过犹不及,做过了同做得不够同样是违反管理制度地行为。所以,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暗合了现代法制管理的精神。

管理企业依靠的是缜密的制度,而不是寄希望于员工个个都是活雷锋。只要员工能够按着企业的制度去工作,就是一个好员工。如果一个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没有人违反制度的话,这个企业一定会是一个步调一致、科学严谨的企业。法家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管理之道:任何一个企业要维持它的发展壮大,制度的完善绝对是必需的。只有完善的制度,企业的一切才能按部就班的来进行。

二领导之道: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呢?法家思想对此有着完善的理论,作为领导,我们要知道怎么来辨别下属的能力与工作的态度。我们要知道怎么来选择优秀的员工而淘汰差的员工。做到赏罚分明。

三安危之道:现代市场经济的风险是很大的。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企业长久的健康的发展下去。法家告诉我们怎样来居安思危。在这方面有着它积极的作用。

四决策之道:在企业的发展壮大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法家告诉我们要制定完善的战略。按计划来进行我们的长远发展。

五授权之道:当今企业,怎样授权一直困扰着许多领导者,法家中关于授权方面的思想给了我们指导和帮助。

六赏罚之术:企业的绩效考核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激励员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法家的思想中找到正确的解决之道。

(四)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局限性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来到2000年的今天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的不符合现实情况的东西,特别是一些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造成的一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并不能适应今天的具体环境和情况了。因此,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局限性,并改进他们的落后思想,联系当今的现实情况来解决我们遇到的管理上的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三家管理思想上的一些局限性。

儒家:

儒家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显示出了它的一些局限性,像儒家的所说的管理的理想境界,是缺乏一些实施的前提的,目标的理想化使得儒家的很多思想不能很好的实施下来,儒家的一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在当今的实际操作中,他说的“小国寡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都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影像产生的思想,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也没有他们发挥作用的地方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儒家过分的强调“礼”,没有认识当现实的复杂性,这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当今管理上,必须需要一套完整的制度规范来规范员工的行为,而单靠儒家所说的“礼”是不合适的,只有建立一

套规范的制度,员工的行为才有一个标准,大家才能在制度的约束下更加有效的工作。才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当然,慢慢品读儒家经典,你还会发现有很多在现实中已经没有意义的东西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的对待儒家这一我国的正统文化。

法家:

韩非的厚赏重罚的思想,是在战国时期社会严重动乱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需要拔乱反正的时期,厚赏重罚无疑是可行的做法,是迅速煞住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使社会从无序转向有序的有力武器。当社会严重混乱,歪风邪气已占优势,形成恶习时,如果不对这种恶习施以重罚,而只进行正常的惩处,是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拟提倡的新的社会风气,如果不以厚赏加以鼓励,也是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因此,对于在这样历史条件下韩非的厚赏重罚的主张,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当前社会,我们的主题是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切都是围绕着经济的发展来进行规划的,因此,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经济和那时的社会的不同点,在当前管理上越来越提倡“软管理”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谨慎的运用法家的思想,注意到我们在现在的管理中要更加注意人文关怀,要注意处理好员工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让他们产生一种依赖感,把企业真正的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更努力的来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将厚赏重罚运用于现代管理时,是必需谨慎注意的。它的适应范围,大体是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企业整体处于无序状态,百废待兴,需要拔乱反正时;二是需要集中力量打击、煞住某方面的歪风邪气,或者需要集中力量提倡、培育某种新风尚时,可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方面有限度地施行厚赏重罚。实践证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实行厚赏重罚的效果,总体是比较好的。在当前的管理中,我们要注意赏罚的尺度。知道什么时候该“罚”?什么时候该“赏”?

道家:

当然,也勿庸讳言,和任何传统思想文化一样,道家思想既有精华亦有其糟粕。我们在总结道家思想的历史贡献时,也不应忽视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而是应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对道家思想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例如,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不过,虽然道家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消极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可以作为僵死了的思

想化石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实际上,道家思想迄今仍具有“活的精神”;与其他的传统思想相比,它甚至包含了更多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真理颗粒,也包含了更多的可以走向现代化、走向未来的古老智慧,特别是由于道家所提出和关注的基本问题,往往都是一些贯通古今中外、属于全人类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最大的广泛性、普遍生和永久性的价值和意义,而道家思想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更是充满了深厚博大的东方智慧,因此道家的思想的许多基本精神仍是一种“活的精神”,仍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五)小结

面对我国古代的这些思想,我们或许应该很高兴和自豪,但是我们更应该来积极的探索他们的深刻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研究管理学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儒家、法家、道家他们三家管理思想在当前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所在。

以上三种思想各有特色,但独立开来,便显出了缺点与不足,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强大,但切不可颠倒了顺序或过分强调某一种思想,凡事过犹不及。

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甚至觉得不平等,受压迫,与公司貌合神离,完全是利益驱动。这样的企业一旦遇到重大的危机或困境极容易轰然倒塌,土崩瓦解。

而过于注重儒家的思想,又极容易导致像前面案例中提到的李总遇到的现象。

道家思想更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曾经听过某个企业的领导在大讲无为而治,但我知道的却是现在他们企业连罚款制度都没有成熟完善。此时想无为而治只能是天下大乱。

或许我们应该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或许你的企业团队将在商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亦或许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都应用到当今的管理上,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来选择他们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管理的思想总是在不断的在发展着,我们现在也不可能完全的理解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我们依然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的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三家思想的作用,更好的为我们现实中的管理服务!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62110320 梁宇地探学院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不同点 提纲: 儒家讲得就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 佛教讲得就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道教讲得就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正文: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论语》等。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一.与而不同:君子与而不同,小人同而不与。 二.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中与知道: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四.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一部分,代表人物孔子。一、“仁”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核心。孔子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進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贯穿了孔子思想学说得各个方面。 二、“礼”就是孔子思想学说得另一个重要范畴。“礼”

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她最为崇奉得就是周礼。三、孔子还提出了“中庸”思想。其要点有二:第一就是“中”,第二就是“与”。孔子所谓“中”,不就是折衷与调与,而就是指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适度”与“恰如其分”得基础就就是从实际出发。四、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得经验。“教”与“学”得思想就是她思想学说中得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无常师,一生虚心好学。她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知也”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得儒家思想重视人得道德修养,讲气节,重道义,关心别人,提倡宽忍平与、豁达乐观;关注国家、人民得整体利益,讲求修齐治平,这对于提高人们得道德修养,保持与谐得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等具有重要得意义。 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得代表作,道德经等。 1、、道法自然,无为自化。(自然) 2、宽广包容,厚德载物。(大地) 3、阴柔慈爱,养育万物。(母亲) 4、复归婴儿,保持本真。(婴儿) 5、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性)

儒家、道家。比较

儒家和道家管理思想比较分析比较项儒家管理思想道家管理思想 产生背景 1.时代背景:东周后期,周王 室衰微,诸侯割据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 的出现 3.思想基础:早期华夏文化的 积淀和新兴思想的融合先秦:老子、庄子--提出了“无为”的管理最高原则,在领导艺术、人力管理方面提出了基础性的思想观点。汉魏:淮南子、葛洪—对人力管理、领导心理,信息、决策等有关的管理问题作出更为具体、全面的论述。 汉魏之后:未出现本学派的大思想家和大学者,在道教著作中,鼓吹治身不死的方术成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 主要观点1、以“礼”为核心的直接管 理目标 2、以人为本的民本管理思 想 3、重义轻利的管理原则 4、教育是首要的管理手段 5、举用贤才是人事管理的主 要内容 6、经济管理思想1、“无为”的管理思想 2、矛盾辨证的管理艺术 3、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 人性观性善论性恶论 实践成果1、儒学与现代柔性管理 2、儒学与团队管理 3、儒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4、儒学与信息管理“无为”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领导者不能统治过死。(2)领导者首先要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3)领导者要做到“为而不争”。(4)领导者要举贤用能,大胆放权(5)加深与下级的情感交流。 (6)领导者应有功不居 “弱者道之用” (1)“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2)“以正治国”——以弱

胜强的基础。 (3)后动制敌、“以奇用兵” ——以弱胜强的战略、策略。评价: (一、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影响中国人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力。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个体的“人”是民族文化代代沉积的载体。一个人、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割裂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对儒家管理思想加以总结借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弘扬优秀的儒学文化,充分利用儒学文化蕴涵着的有效管理思想。对于促进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有些企业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管理服务理念。员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感觉有了努力方向,谁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变强制规范为自觉行动。总之,企业应适应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使以人本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儒家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让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得到持续的发展。同时儒家所强调的以农为本,以商为末的思想与西方的工业化和商业化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我们采用儒家思想的时候,要进行批判地吸收。为了正确地利用儒家思想,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扬儒家思想的精华,同时必须关注二个维度,这就是管理层次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一般来说,在基层行为引导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企业的成熟阶段适合应用儒家思想,在大企业中适合应用儒家思想。 (二、道家)对企业而言,要“无为”,方能“清静”,正所谓“清静无为,方有真花真果”。从社会角度看,企业界的清静无为,更有大利益可谈。大自然的清静无为,表现在万物各居其所,互不相争,同理,整个企业界大大小小的企业,门类不同的企业,如果都不知道本位是什么,都不安于本位,都处在无休无止的“妄为”之中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讲,确实应当有一套运用起来灵敏、可靠的“宏观调控”机制。这套机制的作用就在于“调控”企业行为,其“调控”目标应当是,致力于保持企业的“清 静”“无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儒家、道家、法家的治国理念

1、孔子:政治上主张“德治”与“仁政”,着重伦理道德教育。“仁学”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就是其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以及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前提。1、“仁学”的内容: 1)、孝悌——仁学之血缘基础2)、“仁者爱人”3)、恭、宽、信、敏、惠4)、克己复礼为仁 2、“克己复礼”——孔子的救世“良方” 1)、礼制文化2)、礼与仁3、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理想人格4、“仁学”现代价值之思考:1)、积极的入世之主体精神。2)、自觉的道德自律意识。3)、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4)、恭敬与尊重的礼仪文明导向。2、孟子的“仁政”思想: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主张与“民贵”“君轻”的思想,发挥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与性善论的伦理观,2、孟子的仁政学说:A、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B、薄税敛,这就是属于财政问题;C、深耕易耨,这就是属于经济建设;D、教化,以孝悌忠信为大要。6、“仁政”学说的当代价值A、孟子的仁政学说,对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德治国”B、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的主张,对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观念的贯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即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所谓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统治-人。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自我价值完善方法。“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义胜利为治世,利胜义为乱世。”见利思义、舍生以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把人治与法治统一起来,把自律与她律统一起来,把教育感化

与强制约束统一起来。提出的隆礼重法、王霸并用的治国模式,把儒家的人文精神渗透进法治理论当中,强调执法者应当抱着“爱民”的态度,又把法的精神引入儒家思想里,实现了儒法两家传统治国理念的优势互补。历史证明,荀子的这一构想,为未来的统一大帝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案,为汉代以降历代王朝所实际奉行。 1. 老子它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崇尚自然,倡导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无为而无不为的社会、政治、人生论1、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老子所提出的“道”,开辟了一个超越了现实世界的本体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开辟,为以后中国哲学家、中国知识分子安顿自己的心灵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从而开启了超越的人文精神。超越的人文精神与入世的人文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老子的无为而治,也对以后中国政治思想与现实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上,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总就是相辅相成的。西汉初年,就通过无为政治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成效。 范文澜对老子思想的总的评价。她说:“老子就是有极大智慧的古代哲学家。她观察了自然方面天地以至万物变化的情状;她观察了社会方面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古与今相互间的关系与因果,她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比任何一个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就是杰出的无与伦比的伟大哲学家。”(《中国通史简编》第五章)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对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相信早已耳闻目睹许多许多。但是即使今天问我儒家和道家的价值观,我却脑袋空空,什么也说不清楚、说不出来。更何况这个大题目,要我谈谈这两者的相异之处。我自认为这不是我能力范围内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只能依我目前的能力简略的浅谈这个题目。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思想核心方面比较: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其思想的核心归纳为“重仁尚礼”,而道家则讲求“无为而治”,其思想的核心则为道法自然,儒家尚仁,强调仁者爱人,必须克己复礼,以对人的尊重和具备同情心作为“仁”之核心标准,而以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提高道德水平作为其达到标准之必须手段。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 (一)开篇简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 区别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

【摘要】儒家、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儒道有关性哲学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的性哲学思想同源同质,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儒道两家性观念异同之比较,以增强人们对其性哲学思想的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性哲学 1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pkuhsc,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派,占居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道家强调以“道”为最高信仰,相信人通过某种修炼能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儒道共同构成中国传统信仰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渗透在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以及社会心理、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体系之间,既有共同点和联系,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下面仅就二者性哲学观念的异同,做一分析比较。 1性的本体论之同异 1.1同源同质的“阴阳说” 在性哲学本体论上,儒道两家是同源同质,都赞同阴阳天命观,将《周易》之阴阳说作为性哲学的基础。《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万事万物分成阴阳两个基本范畴,阳象征雄性、光明、主动和渗透,它出现于山中,用连续直线、天蓝色、奇数或龙等表示;阴象征雌性、黑暗、被动和吸附,它出现于河流之中,用六道不连续的短线、红色、偶数或虎等表示。阳与阴都始于太极。为此,天为阳、地为阴,君为阳、臣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互补。世界所有过程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表现。《易》卦中,组成乾卦的阳爻为“―”符号,组成坤卦的阴爻为“--”符号,上面两个符号分别是男女性器官象形之简化,各代表男根和女阴。《老子》中提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雌性生殖器官),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法自然。”孔子指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认为两性与阴阳相符、相通,性行为符合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1]。 1.2性本体差异:性为“人之本性”与“天地之法” 儒道两家虽都同取法《易》,崇尚“阴阳说”的性哲学本体论,但也有异见。如《孟子•告子上》中说:“食、色,性也”,性被儒家看作是人之本性;而道家则把阴阳、雌雄、男女两性关系推崇到崇高、极致、主导的地位,认为性的结合导致阴阳作用,产生新的生命。如《周易•系辞》中指出:“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老子《道德经》中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玄牝门”(雌性或女性生殖器)为天地之根本。“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因而,它是天地之大义、宇宙之大法则的“道”,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和构成万物、人类、社会的本源。这正是道家性观念的基础和核心[2]。 2性的崇拜分歧:女性生殖崇拜与男性生殖崇拜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人类性系统、性功能的逐渐完善,人们感受到男女生殖器接触获得的极大愉悦,认识到性、性交与怀孕、生育的关系。同时,中国古代泛灵论哲学认为,每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 (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法 儒 道 三种思想打造强大企业管理模式

李总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人员很少,算自己在内只有十几个人。他想这个时候没必要太严格,要与大家兄弟般相处,大家才能尽力为公司做事,于是和下属兄弟相称,不分彼此。可一段时间后,李总发现自己的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员工经常有令不从,自作主张,迟到、早退,纪律散漫。虽然拿李总当兄弟看待,也认真做事,但工作效率却很低。有时员工间或工作中出现矛盾、问题时,无法可依,李总作出的裁决80%大家都是不满的,虽然李总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与牺牲,大家却依然不满意,不理解。此时李总才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错的,决心整改。于是,推出了严明的公司章程、客户拜访制度、差旅报销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本指望可以扭转目前的散漫、混乱局面,可谁知刚一推出就遭到所有员工的抵制,一时间,怨声载道,口水漫天:认为李强不是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了,赚了钱,公司壮大了就拿元老开刀…… 已经习惯了散漫工作环境的员工哪受得了严格的约束,虽然这些规定合情合理。有辞职的,有消极怠工的,有我行我素的,一时间,公司几乎进入了瘫痪状态。正在此时,一次酒会上我与李强结识,他谈到公司的现状,眉头结成个疙瘩。我给他的建议是:坚决“王左断臂”——把阻碍公司发展的员工果断裁减。这个大手术必然会伤公司元气,但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必须如此,而后推荐给李总一套“法、儒、道管理想”。现在李总的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做到了两个全国知名品牌的东北区域总代理。而什么是“法、儒、道管理想”呢?

如今在管理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管理尺度与方法上的问题。比如和员工相处太过亲密,本以为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方便管理与沟通,可结果却是走的越近,越难管理,失去了威信,员工随意妄为,有令不从;而严厉些吧,员工又觉得你很苛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依然工作效率不佳。此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积淀下来的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高深,其中争鸣的诸子百家文化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即具有很高地借鉴意义。其中主要代表有: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灵活运用则可打造一种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中国,儒家文化盛行了2000余年,一直为历代君王治理天下所用,而儒家文化更普及于民间。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在依然是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人际交往,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以仁德为本,和谐处事的思想观。在早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体制下,更是把儒家的思想无形中发挥到了及至——能力是次要问题,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就可以平步青云。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当中。和谐关系,仁德载物,这种管理思想不能说不对,但运用这种理论思想的时机是否正确才是关键。有这样一句话:事情本无对错,只是看是否做对了时间。 笔者之见是: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哲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秦国就是依靠法家的思想,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1)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 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儒家与道家的区别和联系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文明发展至今还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思想流派,同时也都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和儒家,均起源于春秋末期,道家最早来自于老子的思想,到汉才被人们称为“道”,而儒家思想是孔子在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 思想体系。 道家的起始阶段,老子领悟了矛盾的某些重要法则,特别是正反两面互相转化的法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阴阳,这随后成为老子学说的精髓。这种思想在后来开创了经久不衰的中医养生学。老子的思想的哲学体系结构较为明显,以阴阳做出基础,提出了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句流传千年还给人们以思想启迪的话,个人认为其目的在于顺应天道,效法自然规律,从而达到治国养生的目的。 而同时儒家思想也进入了起步阶段,与道家不同的是,当时社会处于动荡状态,儒家及同时期出现的流派多提出的是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办法,孔子把过去的时代精神注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去,为了在乱世中寻求一种新的和谐秩序。而“礼治”“德治”“人治”的核心思想因为符合当时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被长时间奉为正统思想。儒学至今大部分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指导性思想,但是诸如要求“三从四德”的妇女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则必须被抛弃。 因为流传的颇为广泛,可以不夸张的说儒家思想形成了我们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主流思想核心,是中国文明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道家一直传承延续,给人们的生活以更多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对于自然,修身,处世方面都有很大帮助。两种思想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融会贯通,但在不同方向上的蓬勃发展,各取所长,却正好从多方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了国学的精粹,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粹。

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点研究论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同点的研究 姓名 (学校学院地点邮编) 摘要:儒家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两座对立的高峰,其核心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变现为儒家的“人”与道家的“道”相对。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不同点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从古到今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研究两者的异同,合理地利用两者的优势,将会对我们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儒家以人为中心,道家不以人为中心 儒家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的孟子说,人一生下来,先天就具有四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人性”:其一,恻隐之心(爱心);其二,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其三,知礼之心(辞让之心);其四,是非之心。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对后人很有启发。首先孟子认为人必须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忧患对人有好处,因此不要害怕忧患,它可以使人成长、成熟,取得经验;而安乐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停止进步。其次,孟子认为人必须说真话,他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每天早上总是说王公大人请他赴宴,久之他的妻妾就有点怀疑,你的宴会何以如此之多?齐人之妻跟踪而去,才发现原来丈夫是到坟场上去吃上坟的东西。妻回到家里告诉了妾,说此人不值得我们托付终身,两人遂抱头痛哭。故事很生动,道理极深刻。 道家不以人为中心,而以道为中心。道的特征是浑沌,混沌是浑沌的表象,浑沌是混沌的实质。人类中百万分之999999人看到的世界是混沌现象,唯有那百万分之一人看到的世界是浑沌现象,耶稣、释迦牟尼、老子等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浑沌的,而不是混沌的。混沌认识是狭义的、片面的、局部的、线性的;浑沌认识是广义的、全面的、整体的、非线性的。 《老子》一书中指出,天道有一个特点:“不言”。天道广大无边,囊括一切,但它“不言”,不需争斗,不管亲疏,大公无私。对于人道,老子提出了“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勉强去做。老子强调,要用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关系来梳理自己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一心扑在真理上,不计名利;人还应该做到心胸阔大,能够容纳百物,做到为而不露,勇而不显。老子追求的境界,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发现天道和人道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天道自然而然,但人道却不是这样。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名混沌。倏与忽在混沌之地受到混沌的友善对待。倏与忽见混沌身上没有七窍,看不到美景,听不到音乐,吃不到美味,闻不到花香,就想办法给混沌开窍。七日开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不要以人道的模式去改造自然,要保留自然的特色,允许“混沌”的存在。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而自汉代始,道家和墨家也开始相互融合,它们亦和阴阳家,特别是先秦神仙方术相结合,组建了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即以墨家的严密组织与纪律,与道家的精神有机结合,而笼罩以神仙方术阴阳五行。 个人观点: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何以自先秦严重对立而于汉代如此结合?从根本上说,儒家法家都是为统治者着想,道家和墨家均代表没落或下层知识分子,或劳动者的利益,各自所代表直接层利益一致。在先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明显带有区域性色彩,当是时,国家尚未统一,全国性的统一阶层亦尚未形成,故百家争鸣、互相攻讦。一俟统一与一统,则全国文化整合,阶级、阶层整合,故诸子百家之儒道墨法重新有机整合,瓦解构建、优势互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2级初教一班 姓名:徐林山学号:1237105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