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朵带刺的玫瑰——解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玫瑰”寓意

一朵带刺的玫瑰——解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玫瑰”寓意

一朵带刺的玫瑰

——解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玫瑰”寓意

【摘要】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描绘了一位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福克纳却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玫瑰既象征爱米丽对爱情的渴望,也预示其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毁灭。可以说,爱米丽·格里尔生就是一朵生活在杰弗逊这座黑屋中带刺的玫瑰,她追求爱情,渴望婚姻,也曾努力抗争,但还是不幸沦为了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最终只能在黑屋中慢慢凋残。

【关键词】爱米丽;玫瑰;爱情;悲剧

引言

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美国作家,1897年生于密西西比一庄园主后裔家庭,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等。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但最终依然回到美国南方,并且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1949 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在1930年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故事以玛丽·路易斯·奈尔逊小姐为原型,讲述了在南方杰弗逊小镇一位贵族老处女因爱生恨,毒杀情人,终生与尸首相伴,过着隐居生活的悲剧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刻画了一位深受南方社会传统道德迫害的贵族老处女的形象,但是他却献给了这位古怪、高傲而又悲凄的老处女一朵红红的玫瑰,更确切的说,福克纳笔下的爱米丽小姐就是一朵玫瑰,一朵静静绽放后凋残于格里尔生家族大宅这座黑屋子中红玫瑰。

小说名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可玫瑰一词仅在小说结尾处出现两次,也无人给爱米丽献玫瑰花。那么小说是如何点题的呢?玫瑰又有着怎样的特殊寓意呢?

一、带刺的玫瑰——爱米丽

“爱米丽打破了传统的谦恭、隐忍、温柔、忘我的女性模式。她孤高倨傲、桀骜不驯、自负执拗、我行我素。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意识。她与镇上人屡屡冲突更揭示了她的性格—带刺的玫瑰,一个有着惊人的意志力、敢于自由选择并勇敢承担其后果和责任的叛逆女性。”其实,爱米丽就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她父亲死后第二天,所有的妇女都准备到她家拜望,表示哀悼和愿意接济的心愿,这是我们这里的习俗”,但是高傲的爱米丽“在家门口接待了她们”,她甚至都没有请她们进屋;她的心上人离开之后,“少数几位妇女冒冒失失的去访问过她,但都吃了闭门羹”,爱米丽,这个傲慢的格里尔生,又一次拒这些妇女于千里之外;爱米丽去买毒药,但她拒绝说出原因,她“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了砒霜包好”;代表团前往催缴税款,“她没有请他们坐下来,只是站在门口,静静的听着,直到发言的代表结结巴巴的说完”,她用冷冷的声音说了四次“我在杰弗逊无税可纳”,然后就让托比,她的黑人男仆“把这些先生们请出去。”

作为最后以为格里尔生,爱米丽有着高贵的血统;作为杰弗逊的“纪念碑”,爱米丽是傲慢的。这位高贵而傲慢的格里尔生就是一带刺的玫瑰,可是谁又能否认这朵高贵、傲慢、带刺的玫瑰心中不曾有过温柔的爱呢?

二、玫瑰的绽放——爱情

玫瑰象征美丽和爱情。在希腊神话中,玫瑰是美神的化身,又溶入爱神的鲜血。玫瑰也是美国的国花,是爱情、和平、友谊、勇气和献身精神的象征。柔美绚丽的玫瑰也作为新鲜、年轻、女性温柔及一般意义上的美的符号和隐喻。火红的玫瑰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如爱米丽对霍默·巴伦(Homer Bar-ron)的情感:专一、专注而专横。爱米丽与父相依为

命,可自父亲去世后,她陷入悲伤与无助之中。她没有朋友,也无人与之分享快乐,或分担忧伤。她甚至不愿承认其父已死,当人们安慰她时,她整整3 天“衣着如常,脸上没有丝毫的悲伤”,她说“她的父亲没有死”。安葬父亲后,“她病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幽闭已久的心灵渐渐地试着向外界敞开,她“剪短了头发”,“看上去像个姑娘”,没有父亲的“保护”,她终于可挣脱南方淑女的形象,尝试过正常女子的普通生活。她开始大胆掌握自己的命运,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此

时,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霍默闪亮登场了。这位来自北方新英格兰的建筑工头,个子高高,皮肤黑黑,声音洪亮,目光有神。他风趣幽默,擅长社交,他所到之处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位北方男子的粗犷与豪放无疑给她幽闭的心灵注人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因此,霍默很快就赢得了爱米丽的芳心。其实,爱米丽对爱情的盼望已久,可其父亲却剥夺了她爱情的权利。这家人如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身着白衣的爱米丽站在父亲身后,而其父叉开双脚站在前面,背对着爱米丽,手执马鞭不仅赶走了所有向爱米丽求婚的年轻小伙儿,而且夺走了爱米丽的青春、爱情和幸福,也打断了爱米丽的社会化过程。于是,爱米丽鲜活的青春和获得幸福的机会如东去的江河之水,直到三十余岁还未体验过爱情的滋味。她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虽被压抑,如同一粒种子一旦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就会生长。当活泼开朗的霍默微笑着走来时,爱米丽的心房就打开了。爱米丽与霍默相恋之后,星期天的下午,两人一起驾着轻便马车兜风;人们看见她去了珠宝店,定制了一套男人用的银质洗漱用具,每一件上都印着H. B(.霍默名字的缩写);还买了成套的男人服装,包括睡衣。可见,她浪漫、细腻而优雅,对霍默倾注了自己所有的爱。

故事结尾,人们在楼上的房间里看见“褪了色的玫瑰色窗帘和玫瑰色灯罩”。这说明爱米丽也曾年轻过,也曾热爱过生活也曾向往美好的未来。为了爱,她排除了一切阻力。小镇其他人纷纷在背后议论,动员她的两个堂姐妹去劝阻,还请神父前去劝说,但爱米丽对霍默之爱坚如磐石,她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每次与霍默出门时,“她都把头抬得高高的”。霍默点燃了爱米丽心中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爱米丽心中的玫瑰就如此绽放了。

三、玫瑰的凋残——悲剧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鲜血滴入泥土,十字架下便长出玫瑰花。这似乎已暗示爱情之磨难和苦痛。相传爱神为救情人,跑得太匆忙,玫瑰的刺刺破其手脚,鲜血染红了玫瑰花。而在古希腊神话中,第一束红玫瑰是从维纳斯(Venus)的情人阿多尼斯(Adonis)的鲜血中长出来的,可见,玫瑰所代表的爱情是始于玫瑰并终于玫瑰的一场悲剧。爱米丽的爱情也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悲剧。

爱米丽的父亲“破坏了她所有能过上女人的正常生活的机会”。在父亲“过度保护”的阴影里,爱米丽对外封闭的心灵也成为孕育怪诞的温室。她傲慢、蔑视他人,“年近30 尚未婚配”,被镇上人看成是偶像,是纪念碑,体现着南方的传

统和义务。她活着时,被禁锢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下,被禁止与外界接触,不能寻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父亲去世之前和之后,爱米丽都深受非人道的道德观和清教主义的束缚和摧残。在这样一个世界中,玫瑰作为一种符号被扭曲被压抑。爱米丽与霍默相恋后,大家都认为“这是全镇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坏榜样”。这位游移于社会边缘的女子虽有过抗争,但最终还是孤独终老一生。而爱米丽之死则标志一个南方没落贵族的纪念碑的倒塌,一个为捍卫爱情而毒杀负心人的带刺的“玫瑰”也就凋谢了。

爱米丽和霍默是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霍默代表四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感的北方新兴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爱米丽则固守家园、秉持高贵、鄙视新生事物,挣扎在南方旧时代没落的瞬间。爱米丽对霍默之爱注定是一场悲剧。来自北方的霍默一味追求自由生活,追逐个人利益,而缺少道德自律;他沉迷于酒和女人却拒绝承担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他热衷谈情说爱而不愿对婚姻承担责任。而爱米丽是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她生长于南方庄园,喜欢忠贞,她恪守着一切南方淑女的礼仪。在小镇人以为她要跟霍默之时,却遭情人的遗弃,为维护贵族的名誉,她也不能作为小镇耻辱和不良妇德的榜样,同时,被抛弃的悲惨命运与性的极度压抑使“她的内心永远失去宁静,精神上永远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她的性格和心理逐渐发生了扭曲畸变,最终产生了以毒死恋人的手段来留住爱情的变态之举。她毒杀了霍默,与尸长眠四十载,守护自己的爱情。当爱米丽毒杀霍默之时,这朵刚欲绽放的玫瑰就凋谢枯萎了。之后,她闭门不出,“心上人离去之后,人们简直就看不到她了。”她把自己囚禁在老宅里,老宅似乎成了阴森的囚房,一个死气沉沉的坟墓,毫无生机,“她居住周围惟一的生命迹象就是那个黑人拎着一个篮子出出进进”。而爱米丽本人犹如一具行尸走肉,“她看起来象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这种爱情带给爱米丽的不是幸福,而是摧残,她人不像人,仿佛鬼魅一般,生不如死。那间爱米丽当年精心布置的新房就如同棺材,安葬着这一对曾经花前月下的恋人,所不同的是霍默是真死人,而爱米丽是活死人,是殉葬品,她用整个余生来祭奠这份爱情。

固执己见的父亲使爱米丽在精神上一无所有,而霍默的背叛则使其精神完全崩溃。爱米丽只能扮演无欲无爱的南方淑女,她再次蜷缩于自己封闭的世界,最后沦为怪癖和孤独的老处女。她掩藏一切,直到她死后,小镇上的人才发现爱米

丽之谜。可怜的爱米丽,“为了不被背叛,她选择了毁灭,为了不被发现,她选择了掩藏,独自蜷缩于记忆和过往的问题里”。

三、结语

爱米丽·格里尔生,杰弗逊这朵带刺的玫瑰,在父亲的马鞭挥走了她的青春、爱情和婚姻的权利,所以她是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她也无法斩断那“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条红线”,无法割断与杰弗逊镇上的人们之间千丝万缕、错综复杂而又紧张的关系,从而无法将心中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准则抛之脑后,自然也就无法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她七十四年的生命历程中,她曾享有过须臾的爱情的欢乐,也正是由于这片刻的欢乐,她叛逆了反抗了。但是,她所生长和生活的环境,以及她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无论彻底与否,毕竟她勇敢的反抗过。正是由于她勇敢的反抗,福克纳献给她一朵玫瑰,也正是由于她的勇敢反抗,千百万南方妇女也开始反抗那些限制她们追求自己幸福和爱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福克纳.福克纳短篇小说集: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2】苗群鹰.黑屋中的玫瑰———试析爱米丽的悲剧成因和主题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丁少玲.福克纳的玫瑰隐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苏兴莎. 谈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意义与悲剧色彩[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2(2):80-82.

【5】王道水. 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1):121-1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