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海方言词用例

临海方言词用例

临海方言词用例
临海方言词用例

臨海方言中所保留的古漢語舉例

——朱倪葛

【摘要】

臨海方言保留了大量古語的音和用法,通過對臨海方言詞匯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證古代漢語的辭彙使用,也可通過這些字在方言中的意義探究其在古文本中的意思。

【關鍵字】

方言古代漢語語音用法意義

臨海最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其語言文化也是十分悠遠。臨海方言屬於臺州方言的一種,是吳語的重要一支。歷史上幾次大移民,北方漢人南下,也帶來了北方官話,但是,儘管北來雅音官話的力量很強,但遠離京城而被稱為“蠻夷”的臺州一帶仍然保持較多的古老特徵。我們通過對臨海方言中一些辭彙的整理,仍能看考古人方言的痕跡。下麵,我們就各舉臨海方言中名詞、形容詞、動詞三方面中的例子來敘述。

一、名詞

1、老倌一個意思為年老的男子,如“老年會裏一幫老倌在搓麻將,你過去做甚麼?”這裏的老倌就是我們口語中的老頭之意。明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就習慣喊年過半百的男子為“老倌”,這也可以看出臨海方言在稱呼上對明白話的繼承。“老倌”在臨海方言中的另一個意思為老公,如“我屋裏的老倌中意吃綠豆湯。”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家的老公喜歡喝綠豆湯。”

2、箸筷子的意思。在了臨海方言中,普通話中許多帶“子”的名詞,如“桌子”、“椅子”、“兒子”、“屋子”等,都採用單字,這與古語習慣有著莫大聯繫。“箸”,筷子,《韓非子·說林上》:“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意思為紂王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感到恐懼擔憂。從許多古籍上我們都不難發現箸字的使用,臨海方言至今沿用這一用法也是對古語的一種印證。

3、鑊(huo)鍋的意思。商務印書館的《古漢語字典》解釋為古代的一種大鍋。《呂氏春秋》:“嘗一肘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解釋為品嘗一小塊肉,就知道整鍋裏的味道了。臨海的百姓仍沿用鑊字,如“鑊底刮刮下,後次好燒。”意思為將鍋底刮刮乾淨,下一次方便燒。

4、湯熱水的意思。在臨海方言中,熱水和喝的湯均為湯,比如“洗麵湯”、“綠豆湯”、“燒一壺湯”等。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持湯沃灌。”又如成語“赴湯蹈火”。在古代,湯本意為熱水,後引申為帶汁的配菜,如菜湯、魚湯等,臨海方言的這種沿用正是古漢語辭彙之意的體現。

5、面臉的意思。臨海方言沒有“臉”一字,而均使用“面”一字,如“洗面”、“麵筋骨(臉頰)”等。《戰國策·趙策四》:“老婦必唾其面。”這裏的面也是臉的意思。

6、理常人妻子的意思。這個名稱特別具有風味,“理常人”,就是管理家

常事務的人,以這樣一個妻子常規事務的意義來表示妻子,與“司機(掌控機器的人)”、“鐵匠(打鐵的工匠)”等有著相似的造詞原則。

7、彘豬也。彘作為豬的意思在文言中常常出現,但在現代漢語中就基本不使用了。而在臨海方言中,“彘”仍表示“豬”的意思並一直延續使用,如“彘肉”、“彘油”等。

8、日晝頭中午。在表示時間的辭彙上,臨海方言十分接近古漢語,又如用“黃昏頭”而不用“傍晚”。另外,表示早上的“睏醒頭”卻十分具有形象性,“睏”,睡的意思,“睏醒”就是睡醒,睡了一晚醒來以後就是早上了,因而叫“困醒頭”。

9、氣力力氣的意思。臨海方言中許多雙音節的詞兩字順序與普通話相反,這與古代漢語中的語法結構相似。

10、學堂學校的意思。臨海方言把學生受教育的地方—學校稱為學堂。如:“拒到學堂報到。”在《北齊書?權會傳》裏就可見到“令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瞥然,吹雪入戶。”段成式《西陽雜姐》”十二《語資》有“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

二、形容詞

1、齷齪髒的意思。古代“齷齪”意為卑鄙,如“齷齪寧堪處,卑污奈此逢。”後引申為骯髒。在臨海方言中,“齷齪”即是髒。比如“現在的小細佬都不曉的清爽,房間齷齪很。”意思是“現在的男孩子都不知道乾淨,房間弄的很髒。”在臨海方言中,習慣將程度副詞放在形容詞後,這也是繼承了古漢語的語法特點。

2、柴意思為“瘦”,臨海方言的字體為“疒+柴”,因電腦不支持,故暫寫作“柴”,如“柴夾夾”,形容人瘦得只剩下骨架子了。這是一個十分形象的字,契合成語“骨瘦如柴”之意。

3、儇聰明聽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儇,慧也。”臨海方言對該字的使用是對古漢語的繼承。

三、動詞

1、嬉玩的意思。“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臨海方言的“嬉”繼承古代漢語用法,絕對具有文言風範。

2、忖想的意思。比如“忖幹麼?”就是說“想什麼呢?”《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餘忖度之。”中的忖與臨海方言中的忖就是一個意思。臨海方言有另一個特點,就是動詞可疊用,如“忖忖”,意思為想想或推測一下。

3、著穿的意思。如:“這件衣裳著人了還是蠻好看的。”意思是“這件衣服穿在身上還是挺好看的。”《二刻拍案驚奇》:“說著了小服,從西門進來了。”這裏的“著”也是穿的意思。

4、中意喜歡的意思。《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合意;滿意”。臨海方言的“中意”表示喜歡,作動詞用。如:“你中意哪本書自己托(拿)。’“中意”原本是‘當(合).?…這意”的意思,如《漢書。杜周傳》:“奏事中意,企用。”後引申為喜歡。如《醒世恒言?賣油郎獨佔花魁》:“九媽道:‘我家這幾個姐姐,都是你認得的,不知你中意那一位? ”這些意思在臨海方言中均在使用。

5、過除了與普通話相同的幾個用法外,臨海方言“過”有兩種用法是比較特殊的。一是用於“過飯”,意思是就菜下飯。如:“格只菜過飯蠻好格。”意

思為“這個菜下飯不錯。”這個用法最早可見於《齊民要術》:“鯉魚脯,過飯下酒,極是珍美。”二是指“傳染”,如:“格種病是要過人格。”意思為“這種病是要傳染人的。”這種用法可見《紅樓夢》第五十一回:“晴雯睡在暖閣,只管咳嗽,聽了這話氣的喊道:‘我那裏就害瘟病了,生怕過了人……’”。

臨海方言中還有許多辭彙與古代漢語音義相同,以上僅是其中幾例而已。方言是中華文明中一大瑰寶,更是古漢語語言研究中的活的化石。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 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 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 1. [ni:]。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即: b p m f d t n l g k [gn] h j q [ni:] x zh ch sh r z c s 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语音多出的声母就是人们熟知的翘舌音:zh、ch、sh。因此,四川方言中大多数地区的居民,在学说普通话时,都要下相当大的功夫,才能从自己的全部z、c、s中,准确剥离出zh、ch、sh来。 " 大多数"以外的少数地区,即由自贡市市区及富顺县,内江的隆昌县及宜宾县北部(靠近自贡市区部分)、泸县靠近富顺县的边界地区组成的连片翘舌音地区;

最新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精品

邵阳方言语气词研究 邵阳,旧名宝庆,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水上游。北邻娄底,南界永州,上通云贵,下接长衡。根据《湖南方言区划及其历史背景》一文中的描述,邵阳方言属于湘方言中的南片。邵阳方言语气词数量极多,其中有些语气词的语用功能与现代普通话里的语气词基本一致。因此笔者将对仅邵阳方言特殊语气词做一个分析,分别从它的句法特征、语用功能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邵阳方言语气词的句法特征 邵阳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就是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并一直占据优势,本文仅对邵阳方言的特殊单用单音节语气词做一个简要描述。它主要有:咋[tsa]、子[tsε]、是[s?蹋荨⒙?[man]、咧[liε]。 (一)咋[tsa]1.句末语气词咋[tsa]“咋”既可以位于句末,也可以位于句中。当它作句末语气词的时候,可用在陈述句、是非疑问句句末,来表达语气,具体用法如下:(1)果样个菜还是好恰咋。(2)喊你你嗯应,等哈咋。(3)小把戏,你切嗯切咋?嗯切我就切里。以上例(1)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对某一观点的赞同,有确认和肯定某一事实的语气;例(2)表示说话人的一种无奈,一般含有警告之意。当“咋”用于是非问句末,如例(3)则表示缓和语气及不耐烦之意,要求对方作出肯定回答。另外“咋”还有一种表善意友好的意思,如在分发物品时,分发者可能会先发给小朋友,这时,他们会对着小孩儿说“先把你咋”。此时这个“咋“则表示自己很在乎对方,很关心对方。2.句中语气词咋[tsa]当“咋”作句中语气词时,主要用在句首词语或称呼语后,一般是位于主谓结构间。即可用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也可表示强调的语气。如例(4)、例(5)、例(6):(4)果样个菜咋还是恰得。(5)干部咋,当然要起带头作用。(6)喊我咋,喊我就单糖把你恰。例(4)中加上“咋”,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跟听者强调这种菜是很好吃的。例(5)中有了“咋”,则侧重是强调个别或特殊人群所具备或所应具备的特点。例(6)表示对“先决条件”的强调。 (二)子[tsε]“子”在邵阳方言中,是一个极具灵活力的句末语气词。其可附于多种句型后,语气意义丰富多样,又相当能凸显情感。当它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平和的语气,具有完句作用。且常用于肯定句,一般与“点 (滴)”“哈(下)”搭配使用。如“好恰就多恰滴子”“得空里进屋来坐哈子”,两句话加上“子”,会使句子的语气变得更具有亲切感。反之,若没有,句子便会显得生硬,别扭。“子”用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表示一种对积极意义的肯定和认可。含有轻微的赞叹语气。如“老妈炒各菜香喷喷里子,嗯是好恰”“各件衣衫捞软子,穿起舒服得很”,两句话附上“子”后,使得整个句子富有些许褒义色彩。也正是因为“子”有着赞叹语气,自然它也就不能和具有贬义色彩的句子在一起使用。比如,“其没黑”,我们就不能说成“其没黑子”。否则,听起来会感到很怪异。此外,“子”用于感叹句句末,使感叹句变成疑问句,即“子”作为语气词有成句作用,帮助构成疑问句,表询问。如:“那杂鱼好大子?”这个疑问句,若没有语气词“子”,在邵阳方言中就不能构成疑问句。

客家方言研究

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调考查与研究》课程论文 课程号:1101020 任课教师王宝刚成绩 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言研究 (题目要求:手写。) 正文 (正文要求:打印;另起一页;页面横排,分两栏,留装订位置。每页上都需手写学生信息,包括: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 )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约3700万。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征。 先从语音上来看: (一)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归纳从语音角度来划分,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可归纳为单音节叹词、双音节叹词和多音节叹词三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叹词有亥[xai51]、、的[ti35]、、嗯[en51]。 2.双音节叹词有哦喉[o33xo35]、妈嘞[mɑ55lei55]、啊嘞[ɑ55lei55]、。 3.多音节叹词有妈嘞家嘞[mɑ55lei55t??ɑ55lei55]、啊呀嘞[ɑ55i??55lei55]。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语义特点叹词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叹词分为表情感的叹词和表指示的叹词两大类。 (二)表情感的叹词 1、亥[xai51](发音短促) 1表惋惜之情。例句:亥,冇哩哇!(亥,没有了哇!) 2表失望的感情。例句:亥,考得介差!(亥,考得那么差!) 3、哦喉[o33xo35] 1表惋惜之情。例句:哦喉,介荷包跌了哩哇!(哦喉,我的钱包掉了!)2表示突然想起忘带了某物或忘了某事。例句:哦喉,记蒙!(哦喉,我忘记了!) 4、啊嘞[ɑ55lei55] 表惊讶之情。例句:啊嘞,[niu??55]处的样子哟!(啊嘞,怎么这个样

南京方言语气助词

南京方言中的文化现象探析 丁晓雨 090100002 班级:09文21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对南京方言中的各种语气助词感到非常的亲切,总能让我感到浓浓的家乡味。已经有不少前辈对南京方言的语气助词做出了贡献性研究,我在这里就主要罗列一下研究发现及成果。 南京方言中的语气助词虽然不多,但用法相对固定: 一、“啊”“喃”“噢” 在一般问句句尾中,与普通话的“啊”字同义,可用“啊”“喃”,不区别意义。如:那你自己阿来啊?/那你自己阿来喃?一般说来,选择问句的前一句只用“喃”,后一句皆可,使用习惯多与南京话语调普遍是一种降调有关,问句在末尾处有一个升调,而一般不会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升调,所以一般只在选择问句的后一句用“啊”。如: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喃?/是今天去喃,还是明天去啊?名词作问句时,只能用“喃”,如果换成“啊”,表达的 意思不同。如:刘顺喃?表示刘顺在哪儿。/刘顺啊?用在有人来访或来电时,还未见到对方或还未确定对方是谁的时候问的话。/你喃?表示征求你的意见。/你啊?有一种“原来是你啊”这样的意思。 但是,与“喃”不同的是,在普通话用ma吗作问句时,南京方言大多数使用的是“啊”,而不是“喃”,并且在南京方言中几乎没有“吗”这个语助词。南京方言的是非问句的格式为阿V,句末用“啊”而不用“吗”。如:你 阿知道啊?/阿是本来有的啊? 在表假设的意义中,相当于普通话“ne呐”。如:要是突然下雨了喃,那就……这种假设问句如果句末用“么”,则完全没有疑问的意味。在南京话用“喃”,却也并没有多少疑问的语气在其中,仅表达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在表示设想的句子中,普通话里用“呐”,南京方言中用“噢”,带有一种警示、嘱咐的口气。如:这个很危险噢! 在表示“还”“还不”的时候,普通话均用ne呐。而在南京方言中,在表示“还”时,大多用“啊”字,有时也可用“喃”,但缺少反问语气,多含鄙夷口吻。如: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啊?/老朋友啊!“还老朋友”喃。在表示“还不”的时候,基本上用“喃”,如还没完喃。/还不用这么多喃。 表示申明有的时候,南京方言用“喃”字,这里的“喃”是降调,不拖沓,如:有三十万喃,阔地很喃!/听说还有个姓张的喃。 二、习惯性的“唠”字结尾 普通话中表起事和完事时使用“le勒”,南京话中可以用“唠”或“赖”,使用时区别不大,用“唠”的时候,感情不丰富,叙述平淡,用“赖”的时候,一般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如“下雨赖”表惊讶,没料到会下雨。“进来吧,吃饭赖”有较强的催促意。“我不高兴去赖”更突出不高兴的

黄梅方言语气词

黄梅方言语气词小论 2008221102410033 李纯 摘要:黄梅人日常交谈中语气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语气词比较丰富,表情达意复杂细腻。本文描写分析11个语气词的用法。 关键词:黄梅方言;语气词 湖北黄梅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传统上即有“吴头楚尾”的说法,当地居民又多是江西移民的后裔,方言属江淮官话黄孝片,是比较有特色的方言之一。 一、麽(咪)/mo/ “麽”可以表示疑问,它用于陈述句的末尾,可以构成是非问句(作用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吗”)。但是这种是非问句陈述的事情必须是已经发生的事,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例如: 1..恩孩子上学麽?(含义:问你的孩子上没上学) 2.爸爸下班麽?(含义:爸爸下班了没) 3.小红到恩屋去麽?(含义:小红到你家去了没) 陈述句加“麽”是对既成事实的提问,对它的回答也是肯定或者否定的。“咪”一般表示的是长辈对晚班的提问,语气比较随便、轻蔑。例如:恩妈妈叫恩去上学,听到咪? 二、啵 “啵”也能表示疑问,他同样用于陈述句的末尾,构成是非问句。但是他所问的事情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表示的是对将来发生的事的提问。例如: 1.小明来啵?(小明要来吗) 2.恩喜欢吃鱼啵?(你喜欢吃鱼吗) 3.他困醒啵?(他要睡觉吗) 简单的说,“啵”是对将来事情的提问,而“麽”却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提问,两者有着时态上的不同。 三、呢?/ni/ (1)“呢”也同样表示疑问,它的结构很简单,一般是“主语+呢”,表示对主语的提问。例如: 1.爸爸呢?(表示爸爸在哪,怎么样) 2.椅子呢?(表示椅子在哪,怎么样) (2)用于表示假设的句子,又让对方或自己思考的意思。例如: 1.我要是不同意呢?你有么办法。 2.小红要是没来呢?恩将麽办? 在黄梅方言中还有“嘚”(表示对事实肯定的提问,如:恩来了嘚?),“哝”(加在陈述句后,如:恩屋有几口人哝?)等疑问词,也是用于陈述句末尾,但用的范围比较小。 四、哒[·ta] (一)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提醒、责怪等语气。 1.还有三个人冒来哒。(还有三个人没有来呢) 2.你不信我的话哒。(谁叫你不信我的话呢) (二)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催促、请求、建议等语气。例如: 1莫哭哒(你别哭呀) 2恩走快走哒(你走快点吧) (三)用于句中,表示列举。例如: 1恩家有么事人哝?(你家有些什么人呢?)爸爸哒,妈妈哒,奶奶哒。 2菜里放滴么事香物哒?(菜里放些什么作料呀)葱哒,生姜哒,茴香哒,味精哒。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浅谈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

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

方言研究

浅析我国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如皋分院中文与社会科学系徐静静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方言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出现了若干观点,部分专家认为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以完成民族语言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另一部分专家呼吁保护方言这种历史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保护方言的同时合理推广普通话。本文试图从以上几种角度出发,对方言的存在意义进行讨论,进而对如何保护传承方言提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方言;现状;保护与传承 一、引言 方言的起源应该就是语言的起源。最先的方言实际上就是语言,当然,最先的语言实际上也就是方言。语言刚刚产生,分化与统一都还谈不上,语言和方言就是一致的。语言的统一和分化,往往和社会的变迁联系在一起,社会的变迁,语言就发展、变化,逐渐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支———方言。 二、我国方言的现状 我国的汉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的影响,根据语言特点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有此可以看出,汉语的分布也存在相对分散的南北差异。 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普通话。语言交流的障碍消除了,普通话成为我国正式的官方语言。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竟将其与保护方言对立起来,致使近年来中华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很多地方的方言都在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甚至发展到了只有几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还会说方言的情况,一旦这些老人百年之后,这些地方的方言也将彻底成为历史。 方言日渐衰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普通话的冲击:大力推力普通话是现代人交流的大趋势,而且讲普通话是从孩子抓起,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随之也会带来方言的萎缩。 2、部分人主动选择放弃方言:农民进城打工者遍布中国甚至世界,一些青壮年纷纷告别了故乡走进了城市,在家留守者大多数是老人。随着国家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给这些打工者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于是这些打工者进入城市后更愿意在城市扎根下来,自然而然的就放弃了方言,从而讲起普通话。 3、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我国的大交通已经建成立体便捷的交通体系,全国各地的县级以上城市都慢慢加入了这样便捷的交通网,交流联系上日益密切,民众迁移变得更加容易,各地都可以逐渐成为一个个不同大小的移民区,这更加速了方言的消亡速度。 4、以普通话为基础的外语热潮兴起:近年我国的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必然会掀起一股又一股的外语热,讲外语及外语的翻译也是以普通话为基础,所以这也会加快方言的消亡。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汾阳方言的语气词“咧” 摘要:“咧”是山西汾阳方言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气词。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相当广泛。从它作为方言语气词的特殊性角度入手,可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同时它还有连用的现象;不论是单用还是连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汾阳方言语气词“咧” 汾阳位于山西晋中偏南部,因在汾河之北而得名。汾阳方言属山西晋语区吕梁片汾州小片方言,该方言中的语气词相当丰富。本文对汾阳方言词“咧”进行调查分析,主要说明其特点和用法。 一、汾阳方言语气词“咧”的分类 ?摹斑帧钡墓τ米攀郑?参照李小凡(1998)《苏州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观点,可以将其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疑问语气词。 (一)事态语气词 作为事态语气词,“咧”一般用在陈述句句末,表示平白、客观地对实际发生的事进行铺叙;语调为平调。方言语气词“咧”在实际的应用中,显著地表现在对时间的界定上。 1.仍然态

指动作行为的进行或者事态的持续发生。通俗地来讲,就如同语法范畴中的现在时和进行体,二者常常共同表现出来。如: (1)下雪咧。 (2)睡觉咧。 在汾阳方言中,语气词“咧”可以表示说话时动作正在进行。可以单用,如例(1)和例(2)。也可以在前加“正”,组成“正……咧”的形式;还可以加汾阳方言中表示持续的词“的”,组成“……的……咧”或“正……的……咧”的形式。如: (3)正刷锅咧。(正在洗碗。) (4)睡的觉咧。 (5)孩儿耍的咧。(孩子正在玩着呢。) (6)爸爸正吸的烟咧。(爸爸正在抽烟。) “咧”多用于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性非主谓句以及连谓句中。如: (7)他上课咧。 (8)小丽的脸红的咧。 (9)下雪咧。 (10)他低的头想事情咧。(他低头思考事情呢。) 2.将然态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说话人说话之后,一般出现在陈述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 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安庆潜山方言的语气词 提要:安庆潜山方言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潜山方言语气词数量多,具有多功能性。句末语气词能表示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多种语气,可以独用也可以连用;句中语气词只能单用,有延缓语气和对比的功能。 关键词:赣语潜山方言独用连用 壹引言 1.1潜山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东南麓,长江北岸,皖河上游。潜山话与岳西话、太湖话、宿松话、望江话、怀宁话同属于赣方言潜怀方言片。 1.2潜山方言的语气词特点: (一)数量比较多,共25个; (二)同一个语气词可表示多种意义; (三)语气词位置大部分位于句末,有的也可以位于句中; (四)语气词连用比较常见。如:“了啊,着吧,的哟”等。 贰单用于句末的语气词 潜山方言中单用于句末的单音节语气词有14个,分别是:“着、了、啊、噢、欸、哟、咧、那、耶、哇、呐、唛、咳、的、吧。”其中“噢”是“啊”发音开口度变小历时演化而来;“欸”出现在“u”韵尾的字后面连读时会有语流音变,用“喂”字来记字;“啊”前韵尾为“u”时,用“哇”记字。单用于句末的还有一个三音节的语气词“就是了”。 2.1着 (一)用于陈述句,表完成或事态发生变化,并有成句作用,不能删掉。如:(1)作业做好着。(着 2 ) (2)错误!未指定书签。渠家人来着。(着 1+着 2 ) (1)中“做好”表性状的实现,这里的“着”是语气词“着 2 ”;(2)中“着”在动词“来”后面表动作的实现,“着”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掉一个。 (二)错误!未指定书签。用于正反问句,一般用在“可”字句中,希望对方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如: (3)错误!未指定书签。渠昨日可去着?(着 1+着 2 ) (4)错误!未指定书签。可好着?(着 1+着 2 ) (3)例的回答只用两个:“去着。”或“没有去”,对方只能从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4)例也是只能选择肯定的回答或否定的回答。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浅议客家方言俗语的研究与保护 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并已处于濒危境地,需要予以特别的关注、研究和保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保护客家方言,特别是保护客家俗语重要性的认识;要创造条件建立赣客俗语语料资源库;要对客家俗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此外还要重视客家俗语的当代发展研究。 标签:客家方言俗语价值研究保护 “俗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结构相对定型的通俗而简练的语句。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以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具体语言类型。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堪称中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俗语是客家方言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客家人精神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现象、社会发展和人生哲理的经验性总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记录着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客家人心理意识层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也是透视客家人文化心理的窗口之一。 一、客家俗语的研究现状 正是因为客家俗语具有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近年来已有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一)论文方面。有的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探讨客家俗语的语言类型和文化价值。例如:郭起华的《客家人价值观的民间视野——客家谚语解读》(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卢小燕的《从客家谚语透视客家人的农业文化心理》(农业考古,2007);温珍琴的《从客家饮食谚语看客家饮食文化》(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练春招的《从客家谚语看客家的家庭观和家庭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等。这些文章从不同文化侧面对客家俗语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在文中列举了不少客家俗语例句。 (二)论著方面。随着“客家热”的兴起,已有一些论著对客家俗语语料进行了搜罗和整理。例如:何石松的《客谚一百首》(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涂春景的《形象化客话俗语1200句》(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冯辉岳的《客家谣谚赏析》(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4)等。以上三部专著均为台湾出版,说明在搜集整理客家俗语语料资源方面,台湾学者走在了前列。大陆方面也稍有类似成果,如陈泽平、彭怡玢的《长汀客家方言熟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此外,罗家珍、林立芳、饶长溶所主编的《客家话通用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中,辑录了300多条客家地区流行较广的谚语、歇后语。较之单篇论文,这些编著所搜集整理的客家俗语资料要丰富得多。

方言对于普通话推广的影响

方言对于普通话推广的影响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中国语言的发展的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了解到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同时,本学期我进行了普通话的测试,使我对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关键字:普通话推广方言因素影响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程。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这是由于中国很早就统一了语言,而各个地区又由于其自身的传统和习惯而保留了自己的一部分特点,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所以我们称之为“方言”。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 普通话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下,得到了迅速发展,无论是从推广的广度还是学习质量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仍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的飞速普及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明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在于国家标准语的普及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普通话的推广有其无可代替的优势。然而,半个世纪以来的推普过程中,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仍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诸多碰撞,我国的语言文明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着。 一、七大方言简介 (一)北方话区 北方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它以北京话为代表,又叫北方方言或官话,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和西南各省区,占汉语分布面积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分布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方言。在语音方面,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二)吴语区 吴语也叫江浙话,从现在的影响看,应以上海话为代表。分布在江苏省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及其毗邻的赣东北、闽北地区,安徽省南部十余个市县也穿插 分布有吴语。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是北方话之外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语音方面,声母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至今仍保留浊音音位,全浊声母在起首或单念时通常清化,即“清音浊流”,只在词或语句中维持浊音。清塞音爆破性较其它汉语强,韵母在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 (三)湘语区 湘语也叫湖南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少数

客家方言的形成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合音语气词“哒”与方言“哒” 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结构中的语气词“哒”同方言中语气词“哒”都是“的啊”合音而成的。通过对网络语言“XX哒”结构中“哒”的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可以看出方言“哒”对网络合音语气词“哒”的影响。此外,作为新兴网络语言的构成要素,网络合音语气词“哒”还具有方言“哒”所不具有的“萌化”“贬义形容词褒义化”等特性。 标签:哒网络合音语气词方言词汇化 一、合音词“哒”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哒”[ta55]是作为拟声词存在的,如“哒哒的马蹄声”,同“嗒”[ta55]。作为语气词的“哒”则是伴随着网络语言“么么哒”“萌萌哒”“棒棒哒”等的流行才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虽然在普通话中“哒”并不作语气词使用,但在方言中语气词“哒”的运用却十分广泛,例如:江苏仪征方言、湖北荆州方言、湖南新化方言、湖南长沙方言、湖南汝城方言等,其中,江苏仪征话中的疑问语气词“嗒(哒)”是“的、啊”的合音,表示对已然状态的询问。这种疑问句的答句,在形式上都需要用“的”作为句末语气词。 普通话中语气词合音现象广泛存在,如:了啊→啦、了哟→喽、吧欸→呗、呢啊→哪、么啊→吗、嚜啊→嘛,这主要是因为语气词连用现象的普遍。丁恒顺(1985)将最基本的六个语气词“的、了、么、吧、呢、啊”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中“的”属甲组,“啊”属丁组,“的啊”连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对听话人的提醒或警告。有时也表示“不得不如此”的意思。于亮(2008)将6个常用语气词分为5类,其中“的啊”连用,“的”表示确实如此,“啊”表示舒缓语气,“的啊”表示用舒缓的语气来确认或肯定某件事情或某种情况。例如: (1)那样的往昔,于任何女人来讲都是不堪回首的啊!(《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2)年轻人学手艺,就是要付出一番心血才行的啊!(《李嘉诚家族传》) (3)“谢谢夫人,有你在身旁,我没有什么可以担扰的啊!”孙中山先生哈哈大笑,殊不知此时病魔已在向他进攻。(《宋氏家族全传》) (4)“酱紫的啊!你要不说,我还以为你去公园画肖像是为了体验生活呢!”她略显惊讶地看着我,似乎我的回答出乎她的意料。(《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4)中“酱紫的啊”为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可以用“酱紫哒”替换。由此可以看出网络语言中的语气词“哒”也是“的啊”的一种合音形式,其意义也是“的啊”两者的融合,当然,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增值、减值、改值现象。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讲解学习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 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

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融入普通话的方言词

江西方言: 乜斜癫子磨叽喷香细伢子扯白鸡公鸡婆 北京话: 01、鸡贼—小气,吝啬,暗藏私心。 02、土鳖—形容没见过世面不开眼的人。 03、鸡---野鸡的简称,也被称为"鸡婆",就是暗娼。 04、大限---即寿数。过去人们迷信,认为人的寿命都是有定数的,"大限已到"就是数已到,快到死的意思。 05、点儿背---北京土话,"点儿",指不幸的遭遇、运气;即所谓的背时。"点儿背"的意思是运气不好,倒霉。 06、遭践---北京土话,埋没、糟踏的意思,自己把自己给淹践了,即自杀的含义。 07、业障---作孽、罪过。 08、卖---京城隐语,即卖身。 09、消停---北京土语,踏实的意思。 10、刷夜---北京流行语,即有家不回,夜里在外闲荡。 11、应场---北京土话,到某种场合参加活动。 12、眼里见儿---北京常用语,指眼里有活儿,不用别人提醒就能及时动作。 13、发小儿---北京方言,从小一块长大的,发,读fa。 14、他大爷的---北京土话,不带脏字的骂人的话。 15、哪一出儿---北京土话,什么事儿的意思,是一出戏的简化。 16、完菜---北京新流行语,完蛋的意思。此语是由"歇菜"、"瞎菜"等引申而来,"菜"作为后缀词语,并没有实际意义,如北京话中的"戏"作为后缀一样。 17、晕菜---北京新流行语,晕了的意思,"晕菜"与"瞎菜","完菜"等类似。 18、棒槌---北京话,蠢笨,外行的意思。 19、上赶着---北京土话,主动的意思。 20、姥姥的---北京土话,感叹词语,作惊讶状时用。如不加"的",单说"姥姥"则是反驳词,有"胡说"、"不行"、"不干"的意思,但加上"的"的意思就变了。"的"读"逮"。 21、南蛮子---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但此语早过时,现一般指南方来的性情粗野的人。 22、走了眼---即把东西看错了,北京土话,用在这里是引申,即分析问题不正确。 23、报销---北京土话,即完了,没了的意思。 24、联手儿---北京土话,合伙、合作人。 25、这会子---北京土话,"会"字读"悔"。这会子表示时间很长,即这么半天的意思。此语是京城很流行的俗语。 26、王老五---单身汉的谑称。 27、闪---北京新流行语,闪开,躲避,舍弃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