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每周金融观察报告(006)

每周金融观察报告(006)

HTTP://https://www.doczj.com/doc/4d12525325.html,

每周金融观察报告

目录

【特别观察报告】

境外资金在中国的动态分析 (1)

未来投资取向令人困惑? (9)

【资金动向】

六大市场主力四季度投资趋势研判 (12)

权证问题并不会造成市场资金大幅失血 (15)

【一周金融资本热点】

解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七大看点 (18)

央票今年首次流标令后市“浮想联翩” (18)

房地产沦落卖股融资解“近渴” (19)

国储局从期铜“爆仓”边缘金蝉脱壳? (20)

2000亿住房公积金闲置已引起中国高层广泛关注 (21)

国际资本盯上中国经济型酒店 (22)

今年千亿短期融资券三成流向上市公司 (23)

日本打造石油航母欲与中印争夺能源 (24)

【特别观察报告】

境外资金在中国的动态分析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多种因素的驱使下,相当规模的境外资金流入中国境内,已成为中国“资金体外循环”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加快改革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必须对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有足够的监控和管制能力,否则将给中国的经济金融安全带来极大风险。

一、境外资金的总态势和规模

由于缺乏统一的计算口径和跟踪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对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尚没有一个准确的估算依据。一个最为直观的参考指标是外汇储备。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01-2004年,我国每年新增外汇储备分别为465.91亿、742.42亿、1168.44亿及2066.81亿美元,2005年1-6月新增1010.4亿美元,7-9月新增580.3亿美元。由此可见,流入中国的境外资金是从2002年开始激增。然而,依据外汇储备来估算境外资金流量有时并不十分准确,首先,我国的外汇储备基数很高,每年的营运损益将直接影响到外汇储备的实际增减,尤其是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仍以持有各种外国货币或外国债券为主,国际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对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增减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依据外汇储备来测算境外资金的流入会产生偏差。举例来说,2005年9月我国新增外汇储备

158亿美元,为2005年5月份以来单月外汇储备增长首次低于200亿美元。如果扣除9月份当月的贸易顺差75.7亿美元和9月份的FDI流入52.54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其他方面仅有约30亿美元的增长,为2005年年初以来的最低值。但如果考虑到2005年9月份日元和欧元对美元分别贬值约5%的因素,9月份的外汇储备增量则应高于200亿美元。因此,认为“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升值2%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减少”的判断并不可靠。再者,随着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逐步放松,2005年8月外管局发布了《关于放宽境内机构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有关问题的通知》。至此,我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方面的限额限制基本取消。因此,未来越来越多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将不再体现在外汇储备上。

专家认为,可望更为客观反映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动态的参考指标是外汇占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1-2004年,我国每年新增的外汇占款分别为3565.29亿、5366.91亿、11623.58亿及17745.72亿元人民币,2005年1-6月,新增外汇占款达10030.3亿元人民币,7-8月又新增2784亿元人民币。如果按当年美元兑人民币约1:8.28的汇率计算,2001-2004年每年新增的外汇占款分别约为430.59亿、648.18亿、1403.81亿及2143.2亿美元。从2003年开始,每年新增外汇占款额超出每年新增外汇储备额。扣除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微小波动等因素,主要原因是始于2002年下半年的美元兑欧元、日元及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的全面贬值。这也再次说明2002年以来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规模可能比预期的还要大。

综合来看,无论是从外汇储备、还是外汇占款的角度,2002年以来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境内的规模在持续扩大。综合各年的外债规模,2002-2004年流入我国境内的境外资金总规模大约分别为700亿、1200亿以及2000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的规模在1010亿美元左右。

二、境外短期资金态势和规模

除了正常的进出口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等经常及资本项下正常的境外资金流入,更值得关注的是短期资金。对于境外短期资金,通俗的理解就是基于投机而非投资而流入境内的境外资金。由于投机的“非法性”和“大进大出”的流动性,其只能通过各种监管漏洞和非正常渠道流入境内,这更加大了准确估算其规模的难度。专家从以下同角度来进行大致框算。

从外汇储备的组成来看,除了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和直接投资净流入(外商对华净直接投资减去我国对外净直接投资),其余的基本上可视为短期资金。因此,通过对外汇储备增加额-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差额计算,2001-2004年,流入我国的短期境外资金规模大约为-132.5亿、-29.11亿、441.04亿以及1516.01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为389.2亿美元。另外,从我国的外债结构也可看出境外短期资金的流入态势。2001-2004年,我国新增短期外债分别达-21亿、52.2亿、212.4亿以及272.7亿美元,2005年1-6月,新增短期外债181.45亿美元。2001-2004年,各年末短期外债的占比分别为29.7%、32.6%、39.8%以及45.63%,2005年6月末已上升至53.1%,远超过25%的国际警戒线。

三、境外资金进入的途径和去向

(一)入境途径

1.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等经常项目渠道入境。2001-200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分别为225.41亿、303.53亿、255.4亿、319.8亿美元,2005年1-9月的顺差更是达到创纪录的683.3亿美元。除了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进出口顺差形成的境外资金流入,应引起高度关注的是通过经常项目流入的无贸易背景的境外资金。尤其是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漏洞减少,因而经常项目开始成为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主要渠道。从服务贸易来看,其正在成为境外资金入境的一个新渠道,典型的做法是转移定价、母子公司之间代垫工资等。此外,经常项目下的“收益”项也开始成为许多短期资金入境的渠道。

2.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目途径。据商务部统计,2001-2004年,我国直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8亿、527亿、535.05亿以及606.30亿美元,2005年1-9月为432.47亿美元,较上年同比下降2.11%。2004年以来,FDI下降有我国引进外资结构性调整、取消出口退税并征收出口关税等新政策以及内外资所得税合并改革提上日程等因素,但监管层明显加大了资本项下的资金流入管理亦是重要原因。换句话说,有相当规模的境外资金是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等资本和金融项入境的,而这部分境外资金入境后并未直接进入实业投资领域,而是暂时闲置在外资企业的账户上,并且以现金管理等名义进入中国市场。

3.以在华外资企业为通道。截至2005年9月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1164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2269.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53.48亿美元。如此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境外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统计,截至2005年6月底,在2661.76亿美元的外债余额中,除了755亿美元的贸易信贷,登记外债余额为1906.76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达477.29亿美元,占比已达25.03%。

4.通过境内企业进行外汇贷款并结汇。即境内企业利用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的离岸贷款业务,由中资外汇指定银行离岸部门对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发放短期外汇贷款后,外方再转借给境内企业,办理结汇,从而绕开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外汇贷款不能结汇的管制。

5.境内外资银行渠道。2002年下半年以来,在境内外汇资金短缺的背景下,外资银行为满足境内市场强劲的外汇贷款需求,明显加大了从境外调集资金的力度,这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上述情况,2004年6月以来,监管层加大了对在华外资银行资金的监管和控制,先后出台了《境内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关于2005年境内外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核定工作的通知》以及《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等诸多限制措施,这些措施无疑起到了较大作用,统计表明,2004年三季度外资银行的外债呈减少之势,9月底境内外资银行外债余额为331.07亿美元,较 6月底减少45.51亿美元,降幅达12.09%。截至2004年底,境内外资银行的外债余额为313.6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17.22%。

6.境内中资银行的自主资金调配。据统计,2002-2004年,中资银行各年末的外债余额分别为290.7亿、333.3亿以及620.8亿美元。同样受监管层对境内银行外债控制的因素影响(2005年度中资银行和部分非银行中资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总额上限已核定为243.91亿美元),近来中资银行的资金调集力度有所减弱。截至2005年6月底,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含境内中资银行)外债余额为672.46亿美元,占登记外债的35.27%。

7.以QFII等形式从资本市场渠道入境。截至2004年12月16日,外管局共批准了27家QFII,投资总额度超过30亿美元,主要持有我国的A股,并通过境内各商业银行实行托管。但其中有部分QFII出于对汇率和利率的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投资于境内证券市场。

(二)入境去向

1.房地产市场。近年来,与境外资金在境内实体投资增速下降相伴的是,境外资金在境内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迅速增加。据建设部统计,2004年境内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超过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3,同比增幅高达34.2%。考虑到一级房地产市场开发的持续性,2005年境外资金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将相当可观。据人民银行的统计,目前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已近15%。更值得关注的是,与前些年境外人士主要投资于境内住宅地产市场不同的是,大量的境外资金开始从二级市场进入境内非住宅的写字楼和商业地产市场。今年6月始,以摩根士丹利、高盛等为代表的海外基金频繁收购京沪等中心城市的大型商业和写字楼地产。相对于直接的房地产开发资金,这种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基金的形式进入境内

不动产的境外资金更注重物业增值带来的短期高回报率,人民币升值无疑成为了它们大量入市的一个重要砝码。据统计,仅2005年1-3月,海外基金在境内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额就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投资量。

2.债券市场。据初步估算,2003年以来,已至少有200多亿美元的境外资金投资于我国的国债市场,其普遍采用的策略是,先借入美元,再将其换成人民币并购买人民币国债,等待人民币升值后抛售所持债券,再买回美元并偿还负债,由此获得巨大汇差。

3.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目前具体的数字尚不得而知,但从日益攀高的艺术品拍卖价格中可见一斑。

四、专家建议

除了对中国经济金融成长的良好预期,驱使境外资金大量持续入境的主要原因是对人民币较强的升值预期。即便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主动升值2%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境外资金对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预期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专家建议,中国的监管部门可以从以下方法对境外资金进行监控和管制:

一、规范、统一的境外资金出入信息监测系统建设,通过各部门的合理分工与配合,堵塞短期境外资金入境的渠道。首先要针对目前对境外资金缺乏系统统计的薄弱环节,抓紧建立一套规范的统计体系,加强对境外资金出入境规模和去向的跟踪分析力度。基于此,在国内各部门通力配合下,才可望真正防止境外短期资金利用各种监管漏洞入境。目前尤其应加大对经常项目下资金流动的监控,以及对非居民投资境内房地产采取限制措施,严格规范外资

地产基金的设立和运做。

二、释放境内的外汇需求,使央行被动吸收外汇的局面逐步得到改观,减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三、做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和逻辑的对外沟通及披露工作,使国际市场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涵,最大限度地降低外界对人民币不切实际的升值预期。同时应加快境内外汇市场的建设和创新。尤其应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设,给符合条件的境内银行更多的自主权,以帮助银行自身和境内企业防范未来更为复杂的汇率风险,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来反映人民币价值的汇率体系。

四、加强国际协调,共同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目前除了我国,包括日本、韩国及泰国在内的诸多亚洲经济体都面临本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加强国际协调、实施区域货币合作对我国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具体如区域债券市场建设、双边信用互换等。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管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Top

未来投资取向令人困惑?

房地产泡沫带来的危害已经是人尽皆知。可一旦房地产泡沫打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又面临着严重的总需求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有人主张大力鼓励中国居民消费,靠增加消费行为来弥补总需求的不足。可要显著增加个人消费需要,又必须对中国经济体制和结构甚至居民的消费观念作出重大调整,这显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中国目前总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整个经济中的储蓄意愿显著大于投资意愿,因此,靠鼓励居民消费来消除现阶总需求的严重不足,并不现实。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只有通过投资,将储蓄转化为资本,才能将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一提到投资,熟悉中国产业情况的人就会说,现在没有有利可图的部门供我们投资。这话也不为错。在当前世界普遍都告别了短缺计划经济,进人低通货膨胀的市场经济时代,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投资机会越来越缺乏、利润率还普遍下降。坦率的说,现在世界上就没有中国企业能够有把握盈利的投资领域。那是不是中国的资本就只能在银行柜台里趴着,等着贬值呢?当然不是。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再是去寻找现成的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是如何在各个行业普遍无利可图的现实面前杀出一条血路,尽可能有利地与外国企业抢夺市场和投资机会,从而找到一条尽快增加人均产值和收入的道路。这是一条真正的发展之路。对此,专家强烈建议:我们显然不应当再把剩余的资金进一步投人中国已

经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生产部门(如纺织品类、鞋类等),因为现在资金之所以过剩,本来就是因为这些部门已经没有了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如果再进一步对这些行业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不仅会加剧在中国已经出现的生产过剩局面,而且会造成这些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过剩,使其价格下降。在国际环境中,中国不断的遭遇国际反倾销报复;而在国内,中国企业增加了生产和出口的同时,却不见企业利润提升。这种使中国永远陷于不发达的境地现象该告停了。那么我们的投资方向应该在哪里呢?专家指出:研制和生产资本密集特别是技术密集的产品。

中国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正是因为中国在资本密集特别是技术密集方面的生产处于不足。而中国企业目前的劣势,主要也体现在生产资本密集特别是技术密集的产品方面。现在中国有这样多的剩余资金,正是中国将剩余资金从已经形成泡沫的房地产,转变为资本密集特别是技术密集的产品生产发展的最好时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到,中国今日的宏观经济问题,并不是储蓄太多,而是储蓄没有用在正确的投资方向上,没有把潜在的储蓄能力转化为真正增加国家生产能力的投资。

一旦明确了要在经济上全面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就可以立即搞清楚应当向哪些部门和领域投人中国的剩余资金。这些部门和领域应当是高度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也应当是给中国居民带来更高的人均收入和人均福利的。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排序,专家依次列举了目前最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以全力发展的领域:

一、科学特别是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中包括高科技产业

的研发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二、中国的军事装备生产领域,特别是高科技的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

三、中国自己的航空工业。但这种航空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军事装备工业的发展形成有机的联系。

四、中国汽车工业。

五、中国的信息产业。

六、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新型的开发资源产业。

七、中国的装备制造业。

八、各种关键设备的制造。

九、大幅度地添置教育和科研部门的设备和仪器,并主要以资助科研与教学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来做到这一点。

十、研制和大批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的发动机。

如果好好算一算,中国今后几十年内,仅为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就需要投入数以十万亿元计的资金。中国可以储蓄下来供投资用的资金不但不会过剩,而会明显不足;我们需要提防的也不再是投资不足、资金过剩型的经济萧条。我们必须下决心发展高度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领域,因为这是我们产业升级所需的必要投资,也是我们唯一通向富强之路。

直言不讳的说,中国当前的尴尬处境是由错误的经济政策造成的,这种经济政策放弃了政府以财政手段对生产和投资的调节,放弃了国有经济在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引导作用,片面地依赖所谓的“金融市场”和货币银行政策。当前,中国面对的经济问

题实质就是经济部门结构的转变。专家建议,中国应该坚决地纠正整个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将过度投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重新引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升级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回到政府财政通过国有经济进行投资的正路上来,以政府财政的国债和税收所筹集的资金,投向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十几个领域,加快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中国当前经济问题可做实质性操作的解决之道。

Top

【资金动向】

六大市场主力四季度投资趋势研判

黄澍【GEDA财经分析师】

市场主要的机构投资者分为社保基金、证券公司、QFII、企业年金、保险机构、证券投资基金共六类。总体看,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持仓市值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加,QFII、社保基金保持增仓幅度不断增大的趋势,而证券公司、企业年金也由减仓转为开始增仓,保险机构的资金增幅最大,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持仓市值却表现相对平稳。

截至三季度,在股票投资规模上,基金公司以1637亿元市值独占鳌头,其次是社保基金,目前已经超过250亿元,QFII和保险公司的投资股票市值都不到100亿元。机构投资者出现在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上的股票,可以近似地认为该机构投资者选择集中持有的该公司股票。统计显示,保险和社保基金这类风险厌恶型投资者集中持有的股票占其全部股票投资的比重是相当低的,而QFII 这类投资者也许是受其投资额度的制约,又或者是投资目的的原因,导致其股票投资的集中度高达70%左右。基金公司选择集中持有的股票占其股票投资的48%。

社保基金:社保基金对市场的预期较为乐观,今年第三季度社保基金列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市值合计为66.81亿元,比今年第二季度的50.37亿元增加了16.44亿元,增幅为32.64%。新进的股票数量最多,是减持数量的3倍多,是增持数量的2倍,凸现其大举建仓的迹象。10月初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表示,目前国内股市已具备投资价值,股票投资规模还将扩大。预计社保基金第四季度将会继续大幅增仓。社保基金由基金公司打理,在投资风格上面也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社保基金的投资行业选择中,比较安全的公用事业行业取代了波动较大的能源行业。保险公司较为喜爱的行业是交通运输和金融。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今年第三季度投资股票和转债市值为132.54亿元,比第二季度的116.99亿元,增加了15.55亿元,增幅达13.30%,一反常态,呈现入市积极的态度。随着申银万国、国泰君安、银河证券、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一线券商的重组尘埃落定,以及外资投行相继开始收购地方型券商,证券公司的二级市

场投资活动也开始恢复活跃,改变了以往持仓市值连续缩减的趋势。新进的股票数量是减持的2倍多,也是增持的2倍多,新进建仓的势头很猛。

QFII:按9月底QFII共计40.5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计算,93.5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占获批投资额度的28.74%,第二季度这一数据为24.35%。截至目前,获得QFII资格的机构已达30家,但已经获得外汇局投资额度的仍只有26家,获批的投资额度共43.5亿美元。获批额度的26家QFII则纷纷表示,额度已经用完,希望能尽快获得更多额度。这样看来,QFII重点投资的行业领域和重仓品种将有望持续受到新增资金的支持。QFII的选择的行业投资方向较为独特,其偏爱的股票包括了原材料、能源、投资品、信息技术和公用事业类五大行业,尤其在原材料、投资品和信息技术上,QFII的投资风格明显与国内机构投资者不同。

企业年金:今年第三季度企业年金投资股票和转债市值为3.35亿元,比第二季度的 1.87亿元增加了 1.48亿元,增幅为79.15%。一旦配套法规全部公布完毕,企业年金的入市规模将出现较大额度的增加,但目前仅会表现为小额增加的方式。

保险机构:半年报显示,保险资金投资于股票的额度仅有7.60亿元,涉及的股票仅有19只。到了第三季度,投资额度就增长至19.88亿元,增幅为161.58%,涉及股票增加至56只,预计保险机构直接投资的额度还将保持大幅增长的态势。

证券投资基金:在股票市场突然爆发行情时,较好的开放式基金投资策略是:行情启动初期,坚决申购指数型基金,尤其是不进行时机选择的开放式基金,在行情维持一段时间后,再将关注的焦

点转向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2004年10月26日至28日,144只证券投资基金公布了2004年第3季度季报。季报显示,54只封闭式基金净值合计854.31亿元,90只开放式基金净值合计2219.90亿元。开放式基金的净值规模是封闭式的2.60倍,开放式基金已经占据明显的规模优势。

Top 权证问题并不会造成市场资金大幅失血

上证报近日头版报道《宝钢权证续疯交易额超深追沪》。同时也有多家媒体报道,权证“偷”走短线热钱:五百A股成交量不及宝钢权证。

作为股改下诞生的新品种,宝钢权证一直备受指责。前段时间说它投机,近期有说权证分流了证券市场本身严重缺血的资金。分析认为,不可否认有资金流向权证,但权证并不会引起市场大幅缺血。

支持权证引起市场失血并下跌的主要有三个证据。

第一,宝钢权证的公开信息显示,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席位、光大证券上海张杨路营业部席位、国泰君安深圳振兴路营业部席位等是极其活跃的席位,而这些席位在先前的活跃股票中也多次出现,因此可以推断出,原先善于制造短线热门题材的资金现在兴趣转移到权证上了。分析认为,这是市场太看重游资的力量了。

如果权证30亿资金可以救大盘,那宝钢的40亿就不会如此狼狈了。我们同时也观察到,前期的游资带动大盘上涨了吗?如果没有蓝筹股的整体上行,行情也走不了多远。反而游资的出逃对市场的下跌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此前有媒体报道某个百万的大户在权证上做了1个亿的成交量,也就是说炒做权证并不需要多少资金。宝钢权证30亿左右的成交量是在T+O的基础上放大出来的,那么这30亿资金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权证并没有造成大幅的分流资金。

第二,宝钢权证的成交量拐点时间在10月28日,而沪综指的成交量就在10月28日之后从日均80亿元下降至如今的日均65亿元水平,甚至达到了41亿元的水平,看来,热闹的权证不仅仅吸引着短线热钱,甚至也吸引住了不少中小投资者账户上的短线资金。上述观点也就是说,中小投资者卖掉手中的股票来跟风操作权证。那么我们观察到,近期市场下跌的多为G股和蓝筹股,如果硬要说腾出资金的投资者,那就要属基金了。显然,作为机构投资者,基金投资权证是受到多种规定限制的,短线投机更不可能,这种情况也不成立。

第三,未来权证市场将迎来超过40亿规模的大扩容。市场人士认为,一只宝钢权证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热钱参与其中,而使沪深两市主板市场严重“失血”,那么后市一旦权证产品出现大扩容,则势必引发更剧烈的动荡。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假设这40亿权证的扩容都能像宝钢权证一样600%左右的换手率,那么就会给市场带来240亿的成交量。我们不说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发生,但40亿的市值对于指数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难以引起市场的剧烈震荡。

所以,权证问题并不会造成市场资金大幅失血,所以管理层即使打击这些投机资金也于事无补。权证作为市场的新事物,必然有它的不成熟一面,比如目前远远脱离其实际价值。但如果管理层真的担心权证会导致股市失血,那么就应该紧急暂停新的权证入市,取消宝钢权证。不过目前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只要投资者在规范的条件下参与证券市场,没有引起社会动荡,不管是投资还是投机,管理层都欢迎。

Top

[一周金融资本热点]

解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六大看点

15日,证监会下发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规范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以下六大看点需要关注:1、股权激励采取试点方式逐步推开。试点阶段只允许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待全面推行后可以考虑取消该限制,这就意味着G股公司将率先实施股权激励。2、拒绝问题公司。有下列情形的公司不得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最近一年度财报被出具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示意见、最近一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予以行政处罚;下列人员不得成为激励对象:最近三年内被交易所公开谴责或宣布为不适当人选、最近三年内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行政处罚、《公司法》规定不得担任董事、监事、经理的记录。3、激励与业绩挂钩。激励对象为董、监事或高管,公司应当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考核办法,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实施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