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公证业务拓展的理念

浅谈公证业务拓展的理念

浅谈公证业务拓展的理念

作者:王洪三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1期

【摘要】公证业务的结构不合理、被替代性强等现实状况,值得业界对公证业务的拓展作进一步的思考。公证业务的拓展要定位于核心业务,并以满足当事人的实际需求,发掘当事人的需求,提高当事人的需求层次,帮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为理念,这样才能得到当事人和社会的认同。

【关键词】公证;拓展;理念

一、公证行业的现实窘状

比尔·盖茨说:“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必须居安思危,时时谋求变革,日日不断创新。如何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发现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企业家时时关注的课题。公证行业也是如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了解现状,找出对策,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我们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反思一下目前我们公证行业的现状。(一)公证业务结构不合理

近三年,我处公证业务虽逐年增长,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业务结构:1.传统公证业务占绝大多数;2.金融类业务占相当大的比重,但从三年的趋势来看,在逐年减少;3.除金融业务以外的其它类业务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总量偏少;4.无论是金融类、还是委托、声明、继承、遗嘱、赠与、现场监督等这些所占比重很大的公证,基本是围绕房产交易衍生,涉房公证目前是我们公证行业的核心业务。(二)诸多公证业务正逐渐地“被替代”

由于缺乏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支撑,许多公证业务因被替代而消失,如房屋居间业务的兴起,中介公司有专门的人员引导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使得我们失去了房屋买卖合同公证的市场,再比如公司股东大会被律师见证出具法律意见书所替代、二手房交易担保类的提存被资金托管所替代、收养被民政登记所替代、合同被工商、劳动鉴证、律师见证所替代、未婚被计划生育办公室的未婚证所替代、本可以办理公证的协议被法院确认所替代。①业内人士普遍反映,我们目前仍使用的司法部1997年版公证统计报表太不适用了,就是因为其中的许多公证项目我们多少年都没办过一件,还有大量项目逐年减少,没有统计的必要。(三)“前三甲”核心公证业务前景堪忧

通过分析,可见一斑:

金融类公证是目前数量最大的公证项目,却在逐年萎缩,很多银行已经在两年前就不做了,究其原因:一是法律层面。我们目前金融类公证主要是担保物权领域中的抵押权和质权,是债权人要求公证,目的在于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在债务人不履行或履行不适当时,

债权人可以不经诉讼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这是公证所特有的效力和优势,但随着物权法的出台,这一优势在渐渐地退色。②二是政策层面。近两年,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对房地产市的限制、打压、限购、限贷,使房产交易量的下降,导致此类公证量的减少。三是具有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本身的问题。虽然最高院和司法部出台了联合通知,但实践中许多法院对于此类执行申请的受理持排斥态度,不予受理或者设置了很多障碍,造成了此类公证书的“无用”或者“不好用”,影响了此类公证的后续发展。四是当事人排斥公证。此类公证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对银行有利,对借款人不利,且还要花钱,“我花钱、你享受”,内心不愿办公证,银行为了迎合客户,多揽业务,也放弃公证。

委托公证。从我处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委托公证是除了金融类公证之外的第二大业务,委托事项可这样分三类,委托卖房的、委托买房的和委托办理其它事务的。这其中委托卖房的最多,真正因为本人要去外地、没有时间办理、委托他人代办事务的委托实际是不多的。我们业内人士都明白,很大一部分是倒房的。合肥今年启动存量房网上备案系统,取消基准价,实行一房一价,其目的在于打击二手房市场价格信息虚假、交易不透明的现象,解决交易中存在的“吃差价”、“阴阳合同”等造成的偷逃税费的问题。如此一来,倒房就会逐渐地失去生存空间,我们的委托公证也随之减少。

继承公证是第三大业务,虽然数量少于前两类公证,但收费数额所占比重却不少。但随着“天价继承公证”事件的发展,社会对继承公证的炮声不断。首先对继承公证的合法性的质疑,认为强制公证与《公证法》、《物权法、》《继承法》等相抵触,甚至有观点提出可做律师见证,其次是对继承公证的2%“天价”的合理性的质疑,认为无论继承遗产价值的大小,公证程序和成本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一张纸头,就像“开茅台酒不会比开二锅头的更累,不应收更高的开瓶费”一样。这涉及到一是继承公证要不要办的问题,二是应收多少费才合理的问题。这些呼声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下一步对于继承公证怎么规定,目前尚不得而知,我们一方面要密切关注。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不了解继承公证的工作内容、工作量、风险,不认同其价值所致。

所以,目前我们还没有较为稳定的证源,没有核心的证源。二、公证行业现实窘状出现的原因浅析

(一)无法定公证、无政策支持,政府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要求减少公证要求、降低收费标准等。

(二)社会公众对公证制度缺乏了解和认识,对公证本身缺乏认同,甚至法律专家、学者、律师也是如此。

(三)公证法出台后,公证处更名引起社会公众的不信任(经常有人问公证处是不是私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