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刍议《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

刍议《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

刍议《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
刍议《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

刍议《公务员法》引咎辞职制度

——引咎辞职制度若干问题分析

□孙浦沂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公务员法》中的“引咎辞职”制度无论是在制度设计,亦或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产生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对“引咎辞职”制度这一舶来品未有客观、理性、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引咎辞职”所体现的道德自发性与政治责任感是不能被法强制的。而想通过一劳永逸地将“引咎辞职”制度化来达到调高官员责任意识,打造责任政府是行不通的。与其这样,不如更加务实去地建立完整的行政道德伦理体系与加强外部力量的参与。

关键词:引咎辞职;制度化;道德责任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正式生效标志着我国在干部人事的科学、法制管理上又迈进一大步,其中第82条有关“引咎辞职”的规定,即“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更被许多学者大力褒奖,认为是该制度对于原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一大创新。“引咎辞职”的法律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增强公务员的法律意识,减少工作失误,降低重大事故的发生以及疏通我国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改变公务员队伍只进不退的状况,确保公务员的高素质与高责任心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该项制度规定似乎无法达到原先立法的目的,不仅如此,“引咎辞职”更有被异化的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将引咎辞职这种源于西方的基于官员自己道德要求而主动承担的政治责任形式,试图转化为一项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责任形式时,本身就缺乏了对“引咎辞职”正确、客观的认识。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制度移植不仅不是与国际接轨的制度创新,反而会贻笑大方。本文就“引咎辞职”的制度设计与在实际运作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于“引咎辞职”更为深入、理性的思考。

一、发展过程

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建设的提出始于1995年。199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1999年4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党组颁布实施了《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第五章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致使国家税收、公共资财和人民群众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应引咎辞职或者对其免职。

2000年8月,中共中央颁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包括引咎辞职在内的辞职制度。

2000年9月28日国家人事部颁布实施的《关于人事部门反腐败抓源头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第6条规定,要“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等制度,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2002年7月,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行例》(1995)的基础上,总结近8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首次将引咎辞职纳入领导干部制度。

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下简称《公务员法》)首次将“引咎辞职”纳入其中,使领导干部的引咎辞职行为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制度设计分析

根据上文对于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发展过程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的《公务员法》首次将“引咎辞职”法制化,也因此对于“引咎辞职”制度的认识有必要首先就《公务员》法中“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进行文本解读。

《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笔者认为《公务员法》中对于“引咎辞职”的制度设计存在不足与表述不当,具体如下:1.“领导官员因个人的工作失误、失职已造成重大损失为什么不主动追究其责任(责令辞职,或者做出相应的处罚)而要让事故官员主动去引咎辞职?”

关于“引咎辞职”的表述往往会首先受到上面的质疑,想必立法者当初想要表达的本意并不是“以辞代罚”,而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引咎辞职对象确立的模糊性上,“领导成员”笼统地涵盖了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或者根本无责任的所有领导。而对于负有直接责任的相关领导我们本应该应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行政责任,他们是被排除在“引咎辞职”之外的。也因此,相关文本在表述“引咎辞职”时应进一步确立需“引咎辞职”的具体对象,例如事故相关领导人以上几级可“引咎辞职”,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与“引咎辞职”本身所要表达的精神相违背的,这在下文将进一步阐述。

2.引咎辞职的表述中可以包含失职,但不能包含失误

笔者认为,“引咎辞职”应该是一种上级领导非直接参与或没参与的,完全由下级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但领导个人可能会感觉从道义上自己已然是下级的领导,那么对于下级的失误、失职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进而提出辞职,只能这么说,我们可以从道义上指责上级领导失职,但绝对不包括领导的失误(因为是失误的话就证明上级领导直接参与了,这样的话应该直接追究他的责任)。

3.“引咎辞职”能制度化吗?

其实在国外,《法国公务员总章程》(1978)、《联邦德国官员法》(1980)、《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1978)均立法规定了公务员的辞职辞退制度,但都没有与引咎辞职相关的条款。换句话说,它至多只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而在我国却将引咎辞职制定成成文规章制度。中央有统一的引咎辞职规定,国家有引咎辞职的立法,各地也相继出台引咎辞职的办法,并都有不同程度的硬性指标。笔者认为,引咎辞职其实是不能被制度化的,这涉及到引咎辞职的内涵、特点。引咎辞职说到底应该是官员

的一种自纠、自律的行为,强调的是官员的主观责任。上级官员基于道德自律而感到内疚,或迫于公众和舆论的压力,主动提出辞职。具体来说,引咎辞职是主观色彩极浓的行为,是软性的,理论上应尽可能让有关当事人去自由裁量。那么当一项规定制度化,上升到法律层面意味着什么呢?显然是强制的、硬性的。这与引咎辞职的本质与内涵着矛盾。4.“咎”到底指代的是何种责任?有衡量“咎”的标准吗?

政府官员依据责任内容划分的话,一般应该承担4种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笔者认为引咎辞职强调的是间接责任,而非直接的过错责任。是一种政治、道德上的责任,而非是一种官员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行政或法律责任。也就是说,一种源于道德自律性与政治责任感下做出的辞职决定,这有别于在个人出现行政过失后所作出的辞职决定。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引咎辞职中官员所负责任认定不清,往往将行政责任、法律责任而非道德责任或者政治责任作为官员引咎辞职的依据,例如《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中规定“引咎辞职”情形是:“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群众反映强烈,经组织查实认定不宜再担任领导职务的;本地区、本部门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出现严重消极腐败现象及违法违纪问题,造成恶劣影响,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都已远远超出道德责任与政治责任,不是官员能一辞了事的,这已到了法律层面,应追究法律责任。还有,规定中的第2条是:“重大工作违反决策程序,主观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政治影响或经济损失,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这明显是一种行政责任。同样,江苏泗洪关于“引咎辞职”的规定也大都偏离了政治、道德责任,而过分地以行政、法律责任作为引咎辞职的依据,比如规定“引咎辞职”情形的第1条是:“社会公论差,干部考察民主测评结果县直、乡镇称职率分别低于60%、70%”,这应归于绩效考核而非引咎辞职。第5条是:“为政不廉者,违反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群众反应强烈的领导干部须引咎辞职。”这显然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此处,引用四川与泗洪这两地“引咎辞职”的情形并不是指这两地是特例,而是在许多地方对于引咎辞职情形的设置都硬性规定了这些指标。且先不说是否应该设置引咎辞职情形,而这些指标本不应是为引咎辞职而设的。上述行为首先应适用《公务员法》中的行政处分,即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职和公务员的辞退等规定。也就是说在领导干部有了符合上述规定的行为之后,该干部首先必须受到行政处分或辞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者更甚者法律责任,而不是引咎辞职,因为引咎辞职还关联到道德自律、职业责任、羞耻感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是柔性的非强制性的,不具操作性。

出现对引咎辞职的执行上的偏差,关键是对“咎”的标准的定义出现了错误,不能将“咎”定义为绩效考核(这应该归于考核制度的建设),而应该关注行政伦理道德体系的建设,从道德、责任方面去讨论(在这个体系建设上还涉及到公、私德的区分)。笔者认为,引咎辞职应该完全是官员个人的行为,不管官员是否出于自愿(即使是迫使,那迫使的压力应该是无形的、来源于体制外的,或个人或大众,而不是通过法的形式),而一旦制度化有“被引咎辞职”之感。对于许多学者所称赞的,将引咎辞职制度化是《公务员法》的一大进步,称赞引咎辞职很大程度上是针对那些既不违法,也不违纪的情形。本文持保留意见,因为笔者认为这段空白不应该由“引咎辞职”的制度化来填补,笔者始终坚持“引咎辞职”所体现的道德自发性与政治责任感是不能被法强制的。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段空白,但他们没将“引咎辞职”

制度化,一来他们有较于我们相对完整的行政道德伦理体系,官员道德素养可能比我们高;二来他们外部力量的参与程度很高,一旦既不违纪也不违法的空挡出现后,他们承担了问责主体,使官员有压力。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努力,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将“引咎辞职”制度化。引咎辞职说到底应该是自己提出,而不是被提出。三、实际运作中产生的问题

由于我们还未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引咎辞职”的真正内涵,也就导致“引咎辞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种种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劣胜优汰”式的引咎辞职

“过引咎辞”应源于官员的道德自发性与政治责任感,这也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形:对于同样甚至同一的事故或者损失,责任心和廉耻心强的官员,可能会主动引咎辞职,而责任心和廉耻心弱的官员,则可能认为自己不需要引咎辞职;这样下来久而久之,留在公务员队伍中的可能多是些缺乏责任心和廉耻心的官员。引咎辞职制度化设置的初衷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能疏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解决公务员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但是如果从这个出口淘汰出来的人比留下的人更有良心和责任意识的话,那么这种“劣胜优汰”式的逆淘汰不仅显失公平,而且完全背离了《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

2.“以辞代罚”,引咎辞职成为官员“权宜之计”

引咎辞职制度的另一种变质现象是“以辞代罚”。有的官员的行为已经严重违法甚至构成犯罪了,本应被撤职、开除,甚至应负刑事责任,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于是主动引咎辞职,避重就轻,“以辞代罚”。例如2011年原湖南省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侃融曾因在一起强拆事件中引起当事人自焚而主动“引咎辞职”。先且不说曾侃融的“引咎辞职”是否有逃避责任之嫌,令人可气的是曾侃融的“引咎辞职”似乎只是为了掩人耳目,以求事态平息的权宜之计,曾侃融在提出“引咎辞职”后竟然依旧在岗位上长达三个月之久,直到有媒体披露,他才去职。曾侃融的假“引咎辞职”能够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及纵容,除了说明部分机关部门的失职外,更说明引咎辞职制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被曾侃融利用,成为他逃避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的避难所。这种企图把引咎辞职制度异变成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伞的人,曾侃融肯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3.到底是“引咎辞职”还是“责令辞职”?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实践中一般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咎辞职”,我国引咎辞职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在事故发生相对较长的时间后,在上级组织的要求下引咎辞职的,有多少官员是真正出于内心政治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引咎辞职的呢?长此以往,引咎辞职条款的设立还有其意义吗?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条款中直接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责令辞去领导职务”。

有学者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并指出:“官员引咎辞职似乎不是规范程序和公众舆论作用下的产物,而更像上级组织施压甚至政治力量博弈后的结果,那些决定谁会引咎辞职的主宰力量总是游弋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例如2011年所发生的温州特大交通事故。社会乃至广大群众都觉得负有主要责任的铁道部相关领导能“引咎辞职”,但最终处理结果仅为对上海铁路局局长龙京、党委书记李嘉、分管工务电务的副局长何胜利予以免职。本来引咎辞职制度是迫于民众和舆论的压力,官员辞职以谢天下,而现在,民众社会所认为该“引咎辞职”

的官员却未辞职,而被免职的却有掩饰、替罪之嫌!这不仅使人对于“引咎辞职”制度产生质疑,也为“引咎辞职”的被扭曲感到悲哀。

最后,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引咎辞职”应给予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解决公务员制度能进不能退的状况也不能单单依靠“引咎辞职”。对于官员责任意识的提高、政府负责任形象的打造也不是能通过“引咎辞职”一劳永逸地去完善。对于“引咎辞职”,我们能向西方学习的不仅仅是这种形式表象,更要学习支撑着“引咎辞职”背后完善健全的行政道德伦理体系与强大的外部力量参与。或许,将来当我们看到官员真正出于个人的道德意识而作出“引咎辞职”,彼时我们才能更加感受到引咎辞职的真正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景宇,李飞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10.

[2]杜娟.现阶段我国引咎辞职分析.法学,2010(5).

[3]王能昌.我国“引咎辞职”实践中的若干认识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6(2).[4]资料来源:东兴教育网.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暂行办法,http://www.njdxedu.net/ArticleShow.asp?ArticleID=405

[5]资料开源:泗洪县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sihong.gov.cn/art/2008/3/31/art_701_4402.html

2021版的引咎辞职申请书范文【员工版】

合同编号:2021-xx-xx 合同/协议(模板) 合同名称: 甲方: 乙方: 签订时间: 签订地点:

引咎辞职申请书范文【员工版】 引咎辞职申请书范文1 尊敬的刘总: 首先致以我深深地歉意,怀着及其复杂而愧疚的心情我艰难写下这份辞职信,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突然向公司提出辞职,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原因,不能再和公司的一起发展! 其实我已经很幸福,很幸运能在广缆工作了近二十年多的时间,在这近二十年中我们一起工作,一起成长,一起为广缆的发展添砖加瓦。 特别在这六年中,领导给予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机会——做部长,并在过往我工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深表感谢。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和认同深感幸福。 在这年六年中,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一起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汗水终得到回报,我们的广缆越来越壮大,和市场客户的实际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我很高兴六年来时间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历史印证。 在这年六年中虽然有这样问题、那样的困难,但和谐愉快的工作是这一生一段很难忘的幸福的经历,我为曾经有过这样的开放的思想和心态的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感到无比的荣兴和骄傲,我想这一定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段很美好很美好的经历和回忆。 感谢领导在这六年中对我的培养和宠爱,感谢大家在这段时间对我工作中的支持和帮助,无言以表,再次感谢!

因个人的原因和身体健康原因,向公司提出辞职,请批复! 此致 敬礼! 辞职人:xx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引咎辞职申请书范文2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由于您对我的能力的信任,使我得以加入公司,并且在短短的两年间获得了许多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个人的原因,我不得不向公司提出申请,并希望能与今年____月x____日正式离职。 相信每一个来到xx公司的实习生都怀揣着相同的梦想:奉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的价值,或许是因为自己目光短浅,工作时间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于xx 的价值,亦相信每一个离开xx的年轻人,都会铭记在xx生活的日子,那些难忘的岁月。 离开这个曾经是我这一生最爱的工作岗位,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确实很舍不得,舍不得同事之间的那片真诚和友善。但是出于个人的原因我还是要作出这个最痛苦的决定,我恳请领导原谅我,批准我的辞职。

引咎辞职:行政问责制走向法定化的标志(一)

引咎辞职:行政问责制走向法定化的标志(一) 摘要:《公务员法》作为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不仅填补了立法空白,更重要的是使政治体制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产生了实质性飞跃,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将引咎辞职正式法律化。本文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缺失入手,论述了引咎辞职入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而阐述了引咎辞职从政治责任、道义责任到法律责任的转变,并提出该规定所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方向。关键词:引咎辞职公务员法行政问责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与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具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对公务员的监督更加规范和系统,并在第13章82条明确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这一条是参考中共中央于2004年4月份批准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是将党内规章转变为国家法律,具有了更广泛的约束力。该法正式确立引咎辞职制度,是我国行政问责制走向法定化的标志。 一、引咎辞职弥补了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长期缺失 在强调打造一个有限的政府、有效的政府和负责任的政府的今天,问责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问责已经不再只停留在人们的观念层面,而是越来越广泛的走向实践层面。所

谓行政问责,就是对那些该干好而没干好工作的官员追究责任。人民赋予了政府官员权利,官员理所当然要为权力承担责任。行政问责制度是实施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的一个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党政干部体制和观念影响,尽管我们一直主张“干部能上能下”,但“上去”容易,“下来”却难,“退出机制”缺乏效率,成本很高;尽管规定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但受集体领导传统影响,“集体负责实际上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仍在相当范围内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之道仍大行其道;官员的公共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还很不够;重大责任事故频出,中国公众对事故处理模式已经非常熟悉:直接责任人被惩处,而相关高层领导则凌驾于事故之上组织抢救、调查和整顿。其中不乏官员存在行为过失或不当,但因为没有触犯法律或党纪政纪,很难追究其法律责任。即便追究过失责任,都是上级领导机构对有关干部以更换或者免职的处分,但上级领导干部的裁量权很大,很多时候都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实施的所谓行政问责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问责制度还有一定距离,很大程度上它还只是一种紧急状态下的临时措施,大多都是在行政层面上进行的,没有做到科学化、经常化、法律化。由于没有一个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很强的问责法律体系做支撑,问责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制度效应,从而直接影响到实施问责制度的社会效果。 近来,我国行政问责风暴的实施导致一批官员被追究责任,此举赢得

冲突与悖论中国法官制度改革刍议

冲突与悖论:中国法官制度改革刍议 ——以现代司法理念为分析视角 何肖琬 作者简介:何肖琬,男,1979年生,广东省连平县人。200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3年进入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至今,2006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曾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出版物上发表法学论文三篇。以读书、写作为生活之最大乐趣,工作之余关注法理学、民法学研究动态,关注中国司法改革和民法典立法进程。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法官制度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制度改革之间隐含着深刻的裂痕:一方面,现代司法理念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与操作层面均遭到消解、抵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语境下,移植于西方的理念与制度面对中国司法体制中特有的本土性问题,无法做出回应与解答,产生了种种悖论。中国法官制度的转型必须充分尊重司法权的制度逻辑,按照司法权本身的运作规律来重新设计,循着渐进式改革的路径,厘清职能、精简人员、分流管理,

最终建立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法官职业化制度。 自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修改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推出了关于法官职业化的一系列部署和规划,这标志着中国法官制度在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导下开始了全面转型。然而,通过对法官制度改革进程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制度改革之间隐含着深刻的裂痕:一方面,现代司法理念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与操作层面均遭到消解、抵制和扭曲;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语境下,移植于西方的理念与制度面对中国司法体制中特有的本土性问题,无法做出回应与解答,产生了种种悖论。随着中国法官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要对改革的指导理念进行反思和重构。 一、现代司法理念与中国法官制度改革进程的内在冲突 所谓司法理念是在司法活动中(包括司法权的制度建构和实践运作两个层面)被法律职业共同体所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或哲学思想。而现代司法理念也就是指先进法治国家基于人权、法治等当代价值观念对司法权的性质、规律、基本属性和应然模式等等进行抽象和归纳的理论体系,她是现代法治文化的结晶,其主要内容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程序正

员工工作失误管理办法

员工工作失误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责任管理,防止或减少管理过错,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根据本年管理战略,结合本集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诠释: 本办法所称各部门主管问责,是指集团所属各职能部门、事业部第一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其领导的部门(系统)政令不畅、秩序混乱、效能低下,损害集团利益的行为或负责人举止不端,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依照本办法予以过问并追究责任的制度。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各职能中心、事业部总经理(总监)、二级部门经理(含主持工作的副职,下同)的问责。 第四条责任: 集团各部门负责人应严格履行集团所赋予的职责和岗位所要求的各项职责,认真完成集团领导所交办的各项工作,严格管理,自觉接受监督,全心全意为集团服务。 第五条集团各部门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办法问责: (一)在商务活动中损害集团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1?.在与客户?(?供应商?)?进行商务活动中,违反集团政策规定承诺优惠政策、给予信用、经济担保或不守诚信,致使合同不能履行?(?不能完全履行?)?,或严重损害对方合法权益的; 2?.在集团采购活动中,不进行招标、投标或违反集团采购规定的; 3?.在投资或招股活动中违反集团有关政策规定的; 4.?在各种交易活动中吃回扣的。 (二)用人不严谨或未培养梯队,给集团工作造成损失或运作困扰的: 1?、推荐人员,品行不端或工作马虎,给集团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 2?、排斥下属或未培养梯队接-班人,给集团人力运作造成困扰者; (三)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或影响集团整体工作部署的: 1?.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集团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或未认真执行集团领导的指示、决策和交办事项的; 2?.不执行或不认真执行集团下发文件、通知(告)、会议纪要、规章制度等,致使集团一个时期的某项重要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影响全局工作安排的。 (四)责任意识淡薄,致使集团利益或股东合法权益遭受损失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1?.在重大自然灾害、工伤事故和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集团利益、员工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未及时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的; 2?.维修、操作或组织大型员工集会,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而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的; 3?.瞒报、虚报、迟报本部门重要情况或集团经营所需重要数据的。 (五)违反规定程序,盲目决策,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经济损失的: 1?.集团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公务员制度(考试重点笔记)

第一章 1.什么是公务员? 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公务员制度含义? 是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对公务员依法进行管理的总称。3.我国公务员制度特点? (一)坚持党管干部,反对“政治中立”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公务员的范围。 (三)不实行“两官分途”。 4.西方国家公务员管理遵循的原则? 1)政治中立原则 2)分类管理原则 3)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4)功绩制原则 5)保障公务员权益原则 5.我国公务员管理遵循的原则? 1)、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2)、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3)、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与群众公认、注重工作实绩原则4)、分类管理原则 5)、法治原则

6.公务员的权利有哪些分类? 1) 身份方面的权利 2) 职务方面的权利 3) 经济方面的权利 4) 政治方面的权利 5) 其他权利 第二章 1. 什么是职位? 职位是指由上级组织确定的,由一个工作人员所担负的工作量以及职务与责任的集合体。 2. 什么是职位分类?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分类对象,根据公务员职位的工作的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因素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3.我国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意义? 1)、为公务员的考试与任用提供科学依据。 2)、为公务员的考核提供了参照系。 3)、为公务员的工资待遇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4)、为公务员培训提出明确要求。 5)、为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制度环境 4.职位的类别? (一)综合管理类

(二)专业技术类职位 (三)行政执法类 (四)法官、检察官类 5.级别的功能? 1)、级别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重要依据。 2)、级别是平衡比较各类职务序列的标尺。 6.确定级别的依据? 职务、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资历。 第三章 1.什么是公务员录用制度? 公务员录用制度是指根据国家管理的需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某种职务的一种制度。 2.公务员考核制度有哪些? (1)考核对象和考核主体 (2)公务员考核的内容 (3)考核形式 (4)考核的程序和方法 (5)考核等次 (6)考核结果的使用

公务员引咎辞职

公务员引咎辞职 一、含义不明,难以执行 首先,引咎辞职的标准不明。依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引咎辞职的适用条件是“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这也是判断领导成员是否应当引咎辞职的标准。但是,何为严重失误、失职?何为重大损失?恶劣社会影响是一种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事故才是重大事故?对这些引咎辞职的基本问题,《公务员法》都没有予以明确。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在具体执行这项制度时,就有可能出现两种偏差。一是把一些不属于“咎”的事项也引以为据。另一种是把应当承担直接法律责任的罪错,也作为引咎辞职的“咎”来看待,引来作为只承担政治责任的“咎”。 其次,应当引咎辞职的主体不明确。什么叫应当引咎辞职?由谁来认定应当还是不应当?谁应当引咎辞职?是只限于正职行政领导引咎辞职,还是主管的副职领导也应当一起引咎辞职?如何分清谁是主管领导?党委领导是否要辞职?是仅仅辞去行政职务,还是辞去一切职务包括党内职务?地方发生的事故、事件要”引咎“到哪个级别?到目前为止,我国引咎辞职的官员最高级别为正部级,引咎辞职能否引咎到更高级别的官员?什么情况下高于正部级的官员应该引咎辞职?《公务员法》在这些问题上存在着疏漏。 再次,责令辞职的标准和主体也不明确。《公务员法》规定:“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其判断标准是什么?“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中的“其他原因”究竟包括哪些原因?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明确,执行起来就可能出现差异性甚至随意性,有违法治的目的。此外,如果本人认为不应当辞职,不引咎辞职,那么,谁来责令其辞职?此外,如果应当引咎辞职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在被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后仍然不愿意辞去领导职务的,该怎么办?是免职还是撤职?依据是什么?如果该官员是选举产生的又该怎么办? 二、制度运行,变形变质 即使国家出台了引咎辞职的明确标准,它在实施过程中也肯定会受到肆意扭曲,发生变形变质,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引咎辞职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疏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但是,如果从这个出口淘汰出来的人比留下的人更有良心和责任意识的话,那么,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逆淘汰不仅显失公平,而且完全背离了《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 倘若要宽容点说,引咎辞职运行中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逆淘汰现象,还只是使这一制度发生变形的话,那么,“重辞轻处”的现象则使引咎辞职制度发生了变质。所谓“重辞轻处”就是过错重的领导成员受到的是较轻的处理--引咎辞职或被责令辞职,而过错轻的领导成员反而受到较重的处理--行政处分。从本源意义上说,引咎辞职或被责令辞职者自己是没有“咎”的,所以不可能因“咎”而受到行政处分,只是自己责任意识强,才主动引咎辞职,承担一种比行政处分法律责任要轻微的政治责任或道义责任。因此,正常的逻辑应该是公务员受到行政处分比引咎辞职和被责令辞职后果要严重,公务员只有违法违纪了,才有可能受到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形式的行政处分,如果没有违法违纪,顶多引咎辞职或被责令辞职。如果允许官员自己选择的话,他们应该选择性质轻微的引咎辞职,而不太可能选择性质严重的行政处分。换一个角度说,如果行政监察机关要对官员进行追究的话,一定是情节轻微的同意其引咎辞职或责令其辞职,情节严重的才给予行政处分,这样才体现了“过罚相适应”的原则,如果情节轻微的反而从重处理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反而从轻处理同意其引咎辞职或责令其辞职,这种“过罚倒错”的现象,就使引咎辞职这种承担政治责任的方式异变为比行政处分还重的法律责任! 引咎辞职制度在我国发生的另一种变质现象是“以辞代罚”。有的官员的行为已经严重违法甚至构成犯罪了,本应被撤职、开除,甚至应负刑事责任,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于是主动引咎辞职,避重就轻,“以辞代罚”。如果其中有一部分人的企图得到了实现,那么,引咎辞职就从官员严格自律的政治责任形式蜕变为特权者应负刑事责任的替代品。如果任其发展,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将会成为封建时期“官当”制度之现代变种的危险。 三、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将引咎辞职制度纳入《公务员法》以后,除了实施该制度时出现的难以操作或执行不能,实施起来容易变形变质等现象令人堪忧以外,实施这一制度后,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在引咎辞职的做法比较成熟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因此,谁会引咎辞职,应由民意所决定,以体现政府向人民负责,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民主精神,这也是引咎辞职意义的精髓所在。然而,我们的引咎辞职却与此相距甚远,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官员引咎辞职似乎不是规范程序和公众舆论作用下的产物,而更像上级组织施压甚至政治力量博弈后的结果,那些决定谁会引咎辞职的主宰力量总是游弋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大媒体时代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刍议

大媒体时代的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刍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性举措,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一批重量级文化单位应运而生,它们开始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经营、重组。这种变化,简言之就是媒体变“大”了。以前,媒体的主业相对单纯,报刊、电视或者广播,经营项目多围绕主业展开,经营领地多囿于特定行政区域;现在,大媒体不仅集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于一体,而且跨区出版发行、跨行业投资经营。面对奔涌而来的大媒体,传统的文化管理体制是否依然合理、高效?如果不能,该如何调整? 一 就中央而言,文化管理机构目前主要有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外宣办)以及新华社。 中宣部是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职能是负责引导社会舆论,指导、协调中央各新闻单位的工作;负责从宏观上指导精神产品的生产;负责提出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指导宣传文化系统制定政策、法规,按照党中央的统一工作部署,协调宣传文化系统各部门之间的关系,[1]等等。 文化部是国务院部委之一,主要职责有13项,如拟定文化艺术方针政策,起草文化艺术法律法规草案;拟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文化艺术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2]等等。 国家广电总局的主要职责有10项,如拟定广播电影电视宣传、创作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制定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

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管理全国性重大广播电影电视活动,[3]等等。 新闻出版总署的主要职责也有13项,如起草新闻出版、著作权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拟定新闻出版业的方针政策,制定新闻出版、著作权管理的规章并组织实施;制定新闻出版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控目标和产业政策并指导实施,制定全国出版、印刷、复制、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进新闻出版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4]等等。 国务院新闻办与外宣办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其主要职责有14项,比如推动中国媒体对外说明中国,指导和协调对外新闻报道;制定对外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举办新闻发布会,向中外记者介绍中国情况和方针政策,[5]等等。 新华社虽然是国家通讯社,但不是纯粹的新闻单位,而同时拥有一定的文化管理职能。根据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对外国通讯社及其所属信息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经济信息业务以及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业务进行审批。[6] 上述六个文化管理部门虽然都是正部级单位,但并不处于同一个层级。中宣部是综合职能部门,拥有领导性地位。佐证有二:其一,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外宣办的“一把手”都只是中宣部的“副部长”,中宣部部长则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其二,中宣部有一项职能是“受党中央委托,协同中央组织部管理文化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管理人民日报社、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华社等新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许多单位未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建立不完善,并且未遵循本单位建立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从业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章可循,出现经常性的违章行为,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因而,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贯彻国家有关生产法律法规、国家和行业标准,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行动指南,是生产经营单位有效防范生产、经营过程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措施。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规章制度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劳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

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所以,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的生产经营单位的 法定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但是,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安全风险,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秩序就不能保障,甚至还会引发社会的灾难。客观上需要生产经营单位对生产工艺过程、机械设备、人员操作进行分析、评价,制定出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控制措施,以保障生产、经营工作合法、有序、安全地运行,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单位积累了大量的安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这些措施只有形成安全规章制度,才能有效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生产经营单位保护从业人员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只有通过安全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防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随意性,才能使从业人员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效地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章守纪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 (焦油加工项目部:赵文明)

“引咎辞职制度”的错位及其危害

“引咎辞职制度”的错位及其危害 20XX年1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专门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引咎辞职规定(试行)》。该制度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及专门人民法院发生严重枉法裁判案件,致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或造成恶劣影响的;或在其直接管辖范围内的法院发生其他重大违法违纪案件隐瞒不报或拒不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或者在装备、行政管理工作中疏于监管,发生重大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或者不宜继续担任院长、副院长的其他情形,院长、副院长应当引咎辞职。 根据该规定第一条之规定,出台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完善法院领导干部管理制度,确保法院领导干部恪尽职守,依法履行职责。显然最高法院出台此项规定必定是看到了当前司法领域广泛存在的腐败现象及其严重危害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正本清源之策,其用心可谓良苦;而选择各级地方法院的行政首长开刀,其决心和力度不可谓不大。假如用意如此之好、力度如此之大的一项规定,其制定、颁行、实施的确与法治的原则相契合,而实际上又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如能从此廓清笼罩中国司法领域的腐败阴云,从而极大地推进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然而如果对这十一条规定稍加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不仅不能推动中国的法治建设,反而会造成诸多混乱,甚至有悖于司法体制改革目标时,我们就不能不对这一规定提出质疑了。 要弄清这一规定的性质及其影响,就必须从分析“引咎辞职制度”的内涵开始。在西方国家,引咎辞职制度主要是指在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公共职务的官员对于其职务范围内的重大失责自动承担一种非法定的通常是道义上的责任的归责任方式,即一种在自感有负选民信任时或者在舆论压力下的归责方式。从而,这种责任的判断往往比法定的归责更加严厉,也就是说这种责任或谓之“咎”,其实不一定必然构成法律上的责任,而是有悖于道德要求或舆论取向的一种非法律上的责任,因而“引咎辞职”事实上成为现代社会对于担任公共职务的官员要求其在不构成法定罪责的情形下承担更为苛刻的道义责任的一种习惯法。但是,习惯法上的道义责任并非是随意可以借用和推行的治吏手段,它必须有一个制度与社会环境的前提,即“引咎辞职”是在选举制和舆论自由语境下对于官员责任的一种扩大,它必须建立在官员承担法定责任时的无比清晰与肯定的基础上,是基于道德判断的一种自我归责。“引咎辞职制度”的出现,无疑是在现代法治国家中,在要求公共行政官员守法尽责的基础上对其提出的一种更高的道德境界要

优秀的引咎辞职报告

优秀的引咎辞职报告 尊敬的领导: 选择离开,也是一种无奈。迅速的身份改变以及一直以来的风风雨雨,让我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从而导致情绪及心理的疲惫。心累了,我想是时候该让自己休息一下了。我需要时间来理解。而且我也想出去走走看看。人生只有一次,也只年轻一次。如果没有闯荡江湖的勇气和阅历,那会是很苍白和无趣的。 您们好! 前两天工作出了个大事,自己的马虎,把料给订错了,而且这张单子有大,来料都要几万码.就因这个事,给李生大骂了一顿.心里有点难受.不过这也是因为是自己的错,所以李生骂的也是心甘情愿.但这一个错真的是不应该出现的.我自己都觉得这个心态真的是很严重.如果这个错误不改正过来,无论以后做什么事真的还会给公司造成损失.昨天听文子说去年底的那张单李生也要追究,要罚他们厂很多钱,我觉得压力一下子大了好多,自己的一个错误,连累到公司和加工厂都损失.自己的良心很是过不去.想来想去,面对这个错误,自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写辞职报告.自己对这个责任负全责.中午的时候,终于写好了辞职报告.虽然这里还是有很多的舍不得.特别是她.但还是豪不犹豫地把这封辞职信电邮过去给李生.自己的错,自己负责.不会推卸.这是我

一向的原则.辞职信是写了,就由李生来慢慢决定吧.但自己还是得把这件事的手尾和其他工作做好.辞职的心态并不会影响我对其它工作做好的态度.经过这件事,自己真的是有一个警惕,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再犯下这样的错误.自己承担这个错误之后,心里反而更加坦然,好像放下了一块石头. 在天工地产的5年,是我努力的5年、学习的5年、进步的5年、感动的5年,也是刻骨铭心的5年。多少风雨历程,多少日日夜夜,多少同仁们夜以继日、日以追夜的共同作战场面,多少始于惊心动魄终于喜笑颜开的事件,多少……令人数不胜数的感人场景,一出出、一幕幕,似乎随时都在我的眼前闪现,让人荡气回肠,令人浮想联翩。人生没有多少5年,也没有多少能有深刻记忆的5年,但在天工地产的5年,也许将成为我生命中最为闪光和值得回味的5年。天工地产的未来还很漫长,我的人生也还很漫长。无论将来如何,我将继续关注天工地产,并在竭尽所能的情况下帮助天工地产。在为自己祈祷的同时,更为天工地产祝福,祝自己未来幸运,也祝天工地产一路走好!我相信自己的人生会很精彩,我也深信天工地产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此致 在你提出离职申请前,写好辞职报告也很重要,以下是由为大家推荐的通用的员工辞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改革刍议【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法学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改革刍议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人民法院主持,协同各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参与,根据自愿,合法,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通过合法、合理、合情地协商,说服和规劝,促使各方当事人平等协商妥协,让步达成协议,最终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该制度解决民商事矛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整个诉讼进程的效率,大大的节约了司法资源。但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前进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多元化,民事调解制度暴露出了一系列的滞后和不足的地方。 目前国内探讨如何改革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文献有很多,主要关注的焦点是在调节三原则的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原则是否合理,当事人是否出于自愿,法官在调节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反悔的情况没有确立有效的制约措施。 颜龙和李平在《浅议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完善》中指出,事实清楚、分清是非有不切合实际的一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是法院判决的前提而不是调解的前提, 因为调解的本质是当事人之间合意。对调解协议来说即使案件事实没有查清, 只要双方当事人在处分原则础上达成协议, 就应当成立, 并不是取决于事实、法律、证据。如果一味的强调调解以查清事实, 分清是非为基础, 必然忽视了调解本身具有的灵活、效率、方便、简捷的特点, 会使效率大打折扣, 难以实现运用调解迅速、高效地解决民事纠纷的目的。查清事实, 分清是非也就是要求调解达到实体上的合法, 这也与民事诉讼调解具有的合意解决纠纷的性质不相适应。 封文智在《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中提出调解协议形式上合法, 但非当事人完全自愿作出, 以压促调、以拖促调的情况仍然存在。在现有体制下, 绝大多数案件由主审法官主持调解,当事人大多不懂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就成为当事人调解时参考的重要标准,在当事人无法达成协议时, 法官通常会将其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告知当事人, 促使当事人充分权衡利弊, 由法官提出较为可行的调解方案, 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这种方法的目的是向当事人宣传法制, 它对于那些对法律一无所知的当事人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有些法官常常无端夸大不利于某个当事人的处理结果, 致使没有律师参与诉讼的当事人无法真正预知和权衡其权利, 造成违心调

岗位任期制度

管理人员岗位任用、任期制度 第一条:总则 为建立规范的企业领导职务任期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结合公司实际,为进一步明确公司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公司朝着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目的 1、配合公司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开发内部管理人才;提高管理者素质;加强管理者团队建设; 2、增强管理者对本职工作的认知与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并有计划地充实其知识技能,发挥其潜在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扬本公司的企业精神, 3、作为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与晋升管理的依据。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范围 1、凡本公司管理岗位的晋升建议与职位任命、考评以及各项培训计划等,均须依本方案办理。 2、公司外聘管理人员由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决定,本方案只适用于公司管理岗位员工的内部选拔,不作为公司外聘管理者依据。 第四条:原则 1、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 2、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 4、依法办事原则

第五条: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1、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为人正直诚恳; 2、公司正式员工,具有正式合同档案手续,合同末期时间超过一年以上; 3、具有公司承认的中专(含)以上学历; 4、在公司工作中无重大失误,在一个考核年度内,未受过处分; 5、必须为公司的技术或业务骨干,有较丰富的本岗位工作经验; 6、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或业务能力; 7、熟悉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条管理岗位人员任命管理 一、按公司需要,管理岗位人员因晋升、调离、解聘岗位、任期届满、出现空缺或因公司结构调整新管理岗位产生,按本方案选拔并予以任命。 1、视公司情况由人力资源部组织干部选拔会议,各级管理人员储备由公司各部呈报,人力资源部审核确定人选,领导小组评审,作为干部人员储备 2、干部选拔会议由下列人员参加:(1)领导小组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及总监、部门领导等) 3、人力资源部针对确定人选建立干部个人档案。 4、人力资源部组织不定期的管理人员培训并实施考核,将结果记入档案。 5、当公司管理岗位出现空缺,或出现新的管理岗位时,由人力资源部调取个人档案进行人员初步选定提出候选人名单,拟订人员接替方案上报总经理。 6、由人力资源部对候选人员实施考核(任前考察)并记录在案,客观汇报结果。主要包括: 1)与相关领导进行考察谈话,收集意见, (2)与候选人员进行个别谈话;

健全规章制度的意义

健全规章制度的意 义 1

健全规章制度的意义 【篇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意义】 建立健全公司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必要性总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行和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不可避免,竞争已不在局限于国内企业之间,国内外企业之间、同行业企业之间、同地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自生、快速发展、在未来竞争中面对严峻的挑战、击败强大的竞争对手而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成长,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特点的的现代化公司管理规章制度是最重要的基础和根本所在。 一、企业规章制度的定义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 二、企业规章制度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经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能够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这条司法解释实际上赋予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以类似于法律的效力。

三、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是加强企业管理,推动企业顺利发展的可靠保证。 四、企业规章制度的作用 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于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树立企业的形象,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 制度能够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如果建立了全面、完 善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广泛调动,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效率就会极大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企业的战略方针目标就能得到顺利实现。 2、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得到合作者和社会的广泛信任,更易赢得商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1 3、企业规章制度具有法律的补充作用

2016年4月公务员制度答案文字版

2016年4月公务员制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A()。 A.政党政治的产物 B.市场经济的产物 C.工业革命的产物 D.殖民统治的产物 【答案】A 【解析】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公务员制度还是社会主义的公务员制度,都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本质特征都是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原则。 2.我国干部认识制度产生于A()。 A.革命战争年代 B.计划经济年代 C.市场经济年代 D.改革开放年代 【答案】A 【解析】我国干部认识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 3.服从命令是公务员的C()。 A.使命 B.权利 C.义务 D.任务 【答案】C 【解析】1.忠于宪法的义务核心,对宪法的忠诚; 2.依法履职的义务; 3.为民服务的义务; 4.忠于国家的义务; 5.服从命令的义务; 6.保守秘密的义务; 7.保持操行的义务;8公正清廉的义务;9.其他法定的义务。 4.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上级机关提出B()。 A.检举 B.控告 C.申诉 D.诉讼 【答案】B 【解析】1行政复议:公务员如对涉及本人的人事行政处理不服,在接到决定的一定期限内可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议;2.申诉: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接到决定的一定期限内,向同级国家机关人事部门提出申诉;3.控告;4:诉讼:公务员还可以通过司法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以“事”为对象的公务员分类体系是B()。 A.品味分类 B.职位分类 C.岗位分类 D.职务分类 【答案】B 【解析】以“事”为对象的公务员分类体系是职位分类,侧重职位的职责和职权。其分类的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解决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 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施行起,我国公务员制度在设计、实施到完善等方面,都一直致力于通过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以去除以往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铁饭碗”、“铁交椅”等“机关病”。 一方面,除建立退休、升降、交流等制度实现公务员的正常交替更新外,公务员制度还特别设立了辞职辞退制度,使机关人事管理不再死水一潭。另一方面,公务员制度中的廉政约束机制也逐步发挥“威力”。这主要体现为有关公务员纪律、处分和回避制度以及对领导和“热点”职位有计划地轮岗,对有亲属关系的公务员在任职和执行公务时实行回避等,加强了对公务员的有效监督。 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更是突出了对公务员的严格管理:除规定了严明的行为规则和考核、惩戒制度外,还规定了公务员9项基本义务、16项基本纪律,进行严格考核,而考核结果则与职务的升降、与涨工资发奖金以及辞退相挂钩;违反纪律的要受处分。 根据《公务员法》,公务员的辞职,是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辞去所担任的职务,离开公务员队伍,解除与所在机关的任用关系的行为。既包括辞去公职,又包括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辞去公职和自愿辞职以及领导成员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 针对领导干部辞职,《公务员法》第82条规定,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但辞去领导职务与辞去公职不同,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后还保留公务员身份,还可能安排别的工作。 在国外,引咎辞职是选举产生的政治官员的一种自责行为。而在我国,官员的引咎辞职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党政领导干部承担责任的方式。早在2002年中央颁布实施的《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就对领导干部引咎辞职作了明确规定。 “《公务员法》在此基础上,将引咎辞职制度法制化。因此,引咎辞职既有政治性,又有法律性,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法律责任,这是我国法律责任体系中一种新的责任制度。”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表示,建立引咎辞职制度,从法律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事管理中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为建立一支适合新时期任务的领导干部队伍提供了法制保障。 专家认为,引咎辞职制度不同于公务员因自己直接的违法违纪行为导致的带有强制性的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而是在领导成员的行为尚不够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的情况下承担政治责任的一种形式。 从严治政规范行为 10年中,全国年均处分公务员约1.5万人,约占3%。 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15年来,从严治政的理念一直渗透其间。对官员的监督约束之弦始终紧绷。 2002年以来,有关部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建立健全推进公务员行为规范建设的长效机制,重点加强对直接服务于群众的“窗口”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掌管“人、财、物”的重点工作岗位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教育,把公务员遵守行为规范的情况作为考核、奖惩、职务升降、辞退的重要依据,有效提升了广大公务员的道德水平,有力促进了公务员队伍作风建设。 2007年6月1日,作为《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正式生效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行政机关公务员纪律处分的专门性行政法规。 据统计,1993年至2002年的10年中,全国共计处分公务员149929人,平均每年约1.5万人。每年受处分人数约占公务员队伍总数的3%。左右。 2002年以来,我国坚持从严治政原则,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公务员纪律。仅2003年,全国便对14213名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政纪处分。 2006年,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北京、福建、湖南、广西、西藏)行政机关公务员受处分人数约为8327人,

最新公务员制度历年试题及答案

公务员制度试题01848 一、单项选择题 1.任职培训的对象是( ) A.新录用的处在试用期间的公务员 B.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C.从事某项专门业务的公务员 D.所有公务员 2.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适应了资产阶级( ) A.专制统治的需要 B.封建统治的需要 C.政党政治的需要 D.民主政治的需要 3.公务员培训需求的问题分析法也称为( ) A.全面分析法 B.绩效差距分析法 C.民意测验法 D.问卷调查法 4.公务员与所在机关的法律关系是( ) A.合作共赢关系 B.权利义务关系 C.命令服从关系 D.相互依存关系 5.保持操行义务的重点是要求公务员( ) A.知廉耻 B.知进取 C.廉洁奉公 D.尽职尽责 6.各国公务员级别的确立,既考虑职位的因素,又考虑( ) A.职级的因素 B.职务的因素 C.岗位的因素 D.品位的因素 7.决定公务员培训方向的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学用一致原则 C.按需施教原则 D.讲求实效原则 8.公务员职位的主体是( ) A.综合管理类职位 B.专业技术类职位 C.行政执法类职位 D.法官、检察官类职位 9.对公务员处分程度最轻的是( ) A.警告 B.记过 C.降级 D.撤职 10.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形成于( )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11.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内容包括( ) A.知识测验、智力测验和技能测验 B.智力测验、技能测验和体能测验 C.技能测验、体能测验和知识测验 D.体能测验、知识测验和智力测验 12.负责审批县级政府各部门拟录用人员名单的机关是( ) A.县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 B.设区的市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 C.省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 D.中央政府公务员主管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单纯性免职的情形是( ) A.转任职位任职的 B.晋升或降低职务的 C.退休的 D.受刑事处罚的 14.考核者由于特别看重被考核人的某项特性,从而影响他对被考核人的其他方面作出客观的评定,这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心理因素属于( ) A.从众心理 B.趋中误差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 15.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应当予以( ) A.免职 B.撤职 C.辞退 D.开除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程序性免职的情形是( ) A.离职学习一年以上的 B.晋升或降低职务的 C.被辞退的 D.受行政撤职处分的 17.竞争上岗适用于选拔任用( ) A.各级党委领导成员 B.各级政府部门领导成员 C.各级人大常委会领导成员 D.各级党委和国家机关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成员 18.国家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公务员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是( )

简述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的意义

公务员制度-论述题 1.试述英、美公务员(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论: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答:一、英国文官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英国的文官制度起源于政漫长的过程。务官与事务官的分离。(2实行官职考试补缺制度是巩固文官制度的标志。英国文官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推行考试录用制度。(3英国政府颁布的两个枢密院令宣告了文官制度的建立。作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根本标志,还是1870 年政府颁布的关于文官制度的第二号枢密院令。 2.试述公务员职务升降制度在公务员的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1职务升降是保证行政机关各个职位获得适宜人选的主要途径。行政机关是由各个职位构成的。一定的职位,意味着一定的职责和职权意味着一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只有将适宜的人选放到各个职位上,行政机关才能正常运转。2职务升降是合理使用公务员,做到适才适用的有效办法。对行政机关的职位来,职务升降关系到为职位选择合适人选,对公务员来说,职务升降关系到对公务员的合理使用。3职务升降是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手段。有升有降,实际上就是举优贬劣。 3.试比较公务员交流中轮换与转任的异同答:公务员交流制度中的转任是指国家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国家行政机关系统内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者在同一部门的不同职位之间进行的转换任职。公务员交流制度中的轮换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有计划地调换职位任职。轮换与转任两种交流形式有许多共同之处是:第一,两者都是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内部交流的形式;第二,从实际结果看,二者都表现为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内转换职位任职;第三,轮换与因工作需要的转任一样,都是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对公务员的命令性调动等。轮换与转任相比,又有其特殊之处是:第一,对象的特定性,转任的适用对象是所有在职公务员;而轮换则只适用于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第二,工作的计划性,转任是根据不特定 1 的工作需要或依公务员本人申请经过审批而随时进行的;轮换是按照特定的目的严格按计划进行的。轮换工作的计划性。除了轮换对象的确定性之处,还包括轮换时间的周期性以及同一机关在同一时间需要轮换的人数的计划安排等方面。 4.公务员义务权利有什么意义?答:公务员的义务权利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公务员实行管理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内容。用法律的形式对公务员的义务权利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国家法律保证其实现,对于国家行政权力的准确行使和国家公务的有效执行,促进政府机关的法制化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5.公务员为什么要考核?答:1、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作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分明2有利于合理使用公务员,发挥公务员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以及晋级增资等提供依据,使这些工作做到科学、公平、合理 4、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工作责任感 5、有利于对公务员实行监督。公务员的考核制度要求考核的内容,标准都要做到公开化,考核必须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特别是对担任一定层次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还要进行必要的民意测验。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级公务员搞特殊化,做官做老爷,脱离群众,促使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义务 6.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应坚持哪些原则?答:1.公开原则。主要是指录用公务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2.平等原则。即承认公民在担任公职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与机会。3.竞争原则。主要是指公务员的录用按照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并考核本人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实际工作能力,鉴别优劣,择优录用。4.德才兼备原则。即录用公务员时,对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