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

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研究

姓名:田丽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李全胜

2011-06-15

中文摘要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就业始终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其中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要通过较快的经济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的压力。然而事实表明,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就业增长,尤其是近几年,虽然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却不断增加。

作为中国西北边陲的新疆,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新疆,民族、宗教因素相对复杂,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使得就业问题在新疆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西部开发最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只有西部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西部开发才可能得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新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要省区,在近20年的发展中,新疆经济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释放出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

本研究利用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这两个指标,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互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新疆第三产业各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研究发现新疆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而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在减弱;另外,新疆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并且第三产业中的传统行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相对来说代表工业化进程方向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较低,其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滞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资源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制约了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就业面。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技术进步,培育新疆资本市场,促进新疆经济增长,以缓解社会事业压力等。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新疆

Abstract

As a great developing country, employment is a serious problem of perplex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China all the time.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transfers center to economic construc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among them, but pass faster economic growth rate, to create more openings,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But the fact shows the economic growth have not means employment increase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ough economic fast growth, the pressure on employment is being strengthened constantly.

There are complex nation and religion problems, unique regional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in Xinjiang, which makes the employment of Xinjiang much more particular. To research the employment of Xinjiang is the demand of times and west development. Human research development is the key of west development. If the west human research has been developed in good measure, west development can gai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important developing provinces of the western region, Xinjiang has released a large number of unemployed and formed a more serious employment problem in the past 20 year’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atest theory of the basis economic growth, and tak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introducing elasticity of employment and output elasticity of labor input,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n Xinjiang, and then analyzes the employ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ertiary industries in Xinjiang. This research finds economic growth can stimulate employment, while the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of laborers investment is weaken. In addition, the employ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of tertiary industries is strongest, and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of tertiary industries admits most labor force. Relatively speaking, new industry standing for industrialization has a low employ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The reasons for these problems ar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instruction, the hysteric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complete labor market, human resources cannot adjust the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investment restricts the whole social employment. Finally, this stud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to boost employment, which contains to optimize industrial instruction, to speeding up citilization, to improve regulatory metabolite of labor market, to develop frontier education to raise laborers’ quality, to driv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o perfect investment management of Xinjiang.

Keyword: Economic Growth,Employment,Xinjiang

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疆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1.导言

1.导言

1.1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背景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存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一直维持着“低工资、高就业”的劳动用工政策,保持着高就业率,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没有暴露出来,但也一直承受着劳动力的供给压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形成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劳动力的供需矛盾逐渐显现。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成功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势头,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以及人口增长存在着惯性,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劳动人口仍将继续增长。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缓解劳动供需的矛盾,确保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按照经济学传统观点,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史也表明,就一国的长期总量生产函数而言,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的,无论是处于竞争均衡的发达工业化国家还是处于结构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这种关系。①可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增长。中国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世所罕见的高经济增长率,但劳动力就业问题却日趋严峻,也就是说,高的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率。

作为中国西北边边陲的新疆,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在新疆,民族、宗教因素相对复杂,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性特征,使得就业问题在新疆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更是新一轮援疆建设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2009 年中央经济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在2009年10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第三届夏季达沃斯年会时就已明确表示,

1.导言

就业率比GDP 更重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时,强调指出要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新疆的特殊区情,从新疆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定性、定量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关系。把握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准确地判断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和就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于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新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应评价,为自治区和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对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战略以及政策倾向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现实意义

对新疆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新疆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新疆如何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其次,解决好此问题也是新疆各民族家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将有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及新疆的和谐与发展。

1.2研究综述

1.2.1西方国家学者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

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学上较早被人们所探讨的课题,从古典经济学的亚当·斯密到现代的经济学家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古典理论

威廉·配第最先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观念。配第认为,人的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在人们劳动和土地之间,他认为,人们主动地创造财富,人们的劳动是能动因素。

亚当·斯密继承了威廉·配第的传统,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斯密讲的国民财富是指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总量。他指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它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①他探讨了劳动

1.导言

分工、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报酬,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国民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手段是分工;其二是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亚当·斯密第一个阐述了劳动数量的增加和劳动质量的提高都会引起国民财富的增长。

大卫·李嘉图也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他强调财富的物质形式与价值形式的区别。他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增加国民财富:(1)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增加劳动数量,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国民财富会增加,财富的价值也会增加。这种财富的增值是由于节约,并将这种节约的收入用于再生产而得到的。(2)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同样劳动数量的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增加产品的数量,但是不会增加价值。这时,可以不必节约支出,也不必增加被使用的生产性劳动的数量,但是用等量的劳动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即财富,而其价值却不增加①。

另外,马克思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性行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一定量的资本投入对劳动力需求的比例下降,但会使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总量增加,并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2)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代理论

西方国家自二十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许多国家长期被就业所困扰,其经济特征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就业不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指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他认为,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导致资源利用不足,产出和就业水平下降。这时增加总需求,就会增加产出和就业。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只是特殊情况,或者单个企业而言。就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来看,经常的情况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说明失业存在的原因。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就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他在谈到就业量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决定工人就业量是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指所有资本家雇佣一定数量工人生产产品,资本家期望得到这些产品的最低卖价。“在雇主心目中,每一就业量有一最低预期收益,若低于此数,便不值得提供该就业量;此最低预期收益,可称为该就业量所产产物之总供给价格。”总

1.导言

需求价格是全部资本家期望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增购生产资料,增雇工人;反之,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为了减少风险和损失,就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工人。所以,只有当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资本家才保持生产规模不变,同时既不增雇工人也不解雇工人。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正是这种有效需求决定了工人的就业量。

凯恩斯认为,为了确保繁荣和充分就业的均衡,一要改革财富分配制度,使财富的分配均等化,使收入中的储蓄比例下降,用于消费的比重上升,从而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二要降低利息率,提高投资的净利润率,从而刺激资本的需求,即促使投资需求上升。他认为这两项政策都可以达到刺激有效需求的增加,减少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运行下去。

哈罗德-多马的分析说明,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每年必须有一定的追加投资,投资增长量扩大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总产出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必须与储蓄增长率和劳动力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协调。

(3)劳动与增长的新古典模型

19世纪20年代,科布和道格拉斯从微观方面提出了企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模型,即科布—道格拉斯函数。西方经济学中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说明,一定物质产品产量来自一定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假定G是产出(产量),λ是参数(变量),K是资本投入量,L是劳动力投入量,α是资本对产出的贡献部分,β是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部分,即α、β是小于1的一个正数,则可写成生产函数:

G=λ KαLβ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在技术水平为已知的条件下,产出(G)的增加既可能来自对资本的投资的增加,也可以来自对人口投资(或人力资源投资)的增加。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通过对美国经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经济的高增长率伴随着低失业率,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并表明,实际GDP相对潜在GDP,实际GDP 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近期美国经验研究所显示,以充分就业的潜在经济增长率3.5%为界,当经济增长率高于3.5%时,经济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当经济增长率低于3.5%时,经济增长率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半个百分点。这一经验性规则提示了经济增长与失业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奥肯定律是对实际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现象描述。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产

1.导言

出的增加,还意味着产出增加而出现的投入与产出在结构上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变化在内的经济进步。按宏观经济中产出、物价、失业之间的传递机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引起劳动力市场的调整,应该形成失业下降,更低的失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奥肯定律的实现至少隐含以下三个重要前提:(1)发达的单一市场体制;(2)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存在形式。前提条件的巨大差异将改变定律的实现形式。此外,失业人口的高低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如劳动生产率水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等。根据失业率=失业人口/总劳动人口的公式,在总劳动人口以及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或者总劳动人口以及劳动生产率虽有变化,但变化所产生的对失业率的作用力在方向上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基本一致,或者前者的力度小于后者,奥肯定律是基本成立的。然而在总劳动人口以及劳动生产率发生比较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奥肯定律就会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情况,甚至失效。

1.2.2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由于我国的政策部门在一段时期以来不承认我国存在失业的社会经济条件,不承认我国存在失业现象,因而在理论研究上也极力回避这一问题,使失业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禁区。但是,不承认存在失业问题,并不代表没有失业。这一时期,国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劳动者就业问题,按照“低工资,高就业”的原则,力图实现“普遍就业”,于是出现了“一个人的饭,三个人吃;一个人的活,三个人来干”的现象,造成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部门的冗员充斥,人浮于事,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既使是这样,国家也只能相应的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对量大面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根本无法顾及。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供求的矛盾开始逐步暴露出来,劳动力大量过剩,无法实现“普遍就业”。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又采用了行政手段,把相当数量的职工下放到农村,把城镇新增劳动力作为知识青年也下放到农村接受锻炼,这样做也就把城镇的就业矛盾转稼到了农村,并没有使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到了80年代,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我们不得不承认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仍然拒绝“失业”这个概念,而把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称之为“待业”,在意思上称之为等待国家分配工作,并没有真正失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等概念,正式承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存在着失业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现实,实现了从理论和政策上排斥到认可的重大转变。

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1.导言

并不是很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城市中的隐性失业问题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日益凸现,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才引起了部分经济学家的注意。

(1)经济增长与就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胡鞍钢(1997)、夏杰长(1999)、李红松(2003)、刘峰(2007)通过就业增长弹性来判断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越来越少的结论。而陈安平(2004)、池碧云(2006)等在发现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间互为因果关系。孙金秀(2005)认为我国就业增长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不能有效促进就业增长。张车伟(2009)运用宏观统计数据,通过分阶段分析中国30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认为,1978-1989年,也就是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表现出很强的关联性。但是到了中期阶段,尤其是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幅度减弱。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接近尾声,2002年后城镇就业净增加速度不断加快,2003-2007年的5年间,年均就业弹性高达0.42,经济增长又开始展现出强的就业拉动效应。蒋文瀚(2011)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不含港澳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增长对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与总的就业人数呈正相关关系,但从经济增长与每个产业就业人数的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对三大产业就业人数的影响不同。总的来说,经济增长会带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但会引起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减少。

(2)关于经济高增长背景下就业不足的原因。胡鞍钢(2002)指出的中国的就业问题是由于结构转变的问题。尹碧波(2011)指出由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陷阱,导致经济需求无法持续提供就业需求,从而在长期形成高增长与低就业并存的局面,而钱永坤(2006)以江苏的城镇就业为例指出投资对就业是正的作用。张桃丽(2008)主要运用了一个重新改进的奥肯定律来进行数量分析,探讨了资本驱动的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彭绪庶(2008)指出了技术进步是就业的弹性下降的原因。黄婧,纪志耿,张红扬(2011)基于要素配置扭曲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进行成因分析,认为对劳动力就业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要素配置扭曲、土地要素配置扭曲、劳动要素配置扭曲和能源要素配置扭曲。

(3)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问题,李红松(2003)提出发展第三产业是提升就业弹性、缓解就业矛盾的主要途径。蔡昉(2010)呼吁“就业优先”。蔡昉指出,在政策上,要把现在主要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个部门采取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转变为就业优先的原则,应用于整体和全局,即把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都建立在就业优先原则之下。金丽丽(2011)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整分析,指出可以考虑逐步转变我

1.导言

国的宏观目标,由经济增长优先转向就业优先,采用“益贫式增长”模式①。这种模式十分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纳,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1.2.3新疆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研究

经济增长不能有效地带动就业增长,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生活中一个突出矛盾。对于新疆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地区,这种状况令人担忧。现有的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较少,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从2000年以来有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主要有: (1)经济增长与就业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曲媛媛(2008)通过分析新疆经济增长的各产业就业弹性,认为新疆经济增长对就业起推动作用。赵蓉瑾,赵荣杰(2010)分别从就业弹性和就业增长率两个角度分析了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得出结论新疆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2)关于就业不足的原因。宋岭,任玉梅(1999)、周潇(2002)认为在新疆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就业岗位供需矛盾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过剩。范宇(2009)通过分析新疆目前的就业状况,认为造成新疆就业难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生性原因,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结构的影响、劳动者职业素质的影响等;另一方面是外生性原因,包括体制转轨和就业和用工制度的改变。

(3)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问题。刘美玲(2003)通过分析“九五”以来就业变动特点及变动趋势,以及对“十五”进行就业需求预测,认为新疆与其他省市区一样,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失业问题已构成影响全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各级政府必须由追求速度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以创造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逐步实施就业优化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 秦放鸣、彭子芫(2006)通过对新疆就业弹性的定量分析,认为加快经济增长是实现有效就业持续增加的关键。马木提江·赛买尔(2009)认为政府应该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采取宏观对策,以发挥其在新疆扩大就业中的导向作用。冯幸彩(2010)通过选取1995-2009年各产业就业人数和同期新疆生产总值等相关数据,使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新疆生产总值正相关性最强,新疆今后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应制定措施促使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综上所述,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共同的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对①该增长模式被世界银行定义为:如果经济增长能使穷人的绝对收入等衡量其绝对福利水平的指标改善,令

1.导言

此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内外的经验对如何解决新疆就业问题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借鉴。鉴于以上研究的基础,本论文将考察新疆就业的现状,分析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分析法。通过书本、期刊等工具的查阅了解并熟悉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的前沿状况。

1.3.2科技查新法。通过新疆国际信息检索咨询中心的科技查新,随时搜寻和掌握本论文相关的最新资料与信息,确保论文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1.3.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一种以语言描述为主的分析手段,也是传统社会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定性分析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外部环境、研究对象的组成、结构及发展方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定量分析是一种以数据和模型说明为主的分析手段。本文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题研究。

1.4创新点与不足

创新点:目前研究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有一定局限性,研究人员多数是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并且主要是从经济增长对就业是否有促进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而从两者相互影响的角度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较少。本研究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首先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互影响,并且又从三次产业角度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影响,得出结论经济增长对就业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不明显,其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最后分析了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另外,在读研期间,笔者参与了导师主持的课题——《新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并跟随导师到一些地州人事部门、企业和高校进行调研,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将部分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本研究之中。

不足:由于影响新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因素非常复杂,诸如南北疆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有差异等因素。鉴于笔者能力所限,本研究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仅从宏观方面进行了粗浅的关系验证和研究分析,在今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笔者将通过深入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步完善本文所遗漏的部分,加深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关系问题的研究深度。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2.1新疆区域经济增长和就业现状分析

2.1.1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新疆位于祖国西部边境,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个国家接壤或毗邻,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地,是中国向中亚南亚各国开放的重要门户。可见,新疆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整体上看,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39.07亿元增加到4277.05亿元,年均增长10.4%,人均生产总值也由1978年的313元增加到19942元。这意味着新疆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新疆的经济结构也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发生变化。新疆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已形成了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为主导,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建材、纺织、食品、电力、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疆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工业已经取代农业,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三次产业构成已由过去长期的“二、一、三”格局,转变成为“二、三、一”格局。1978年,新疆的三次产业构成比例是35.8:47:17.2,到了2009年这一比例调整为17.8:45.1:37.1。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新疆第一产业已由单一的农牧经济结构向农林牧渔多种经济结构发展。农业内部比例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1978年种植业占74.8%,林业占2.8%,牧业占 22.2%,渔业占0.2%,分别调整为:2009年的69.2%、2.1%、24.5%和0.9%。

第二产业即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完善,结构调整趋于优化合理。新疆工业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轻型”结构向有资源优势的“重型”结构发展。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由1955年的70.32:29.68调整为2009年的13.55:86.45。新疆工业产业结构逐步向工业化初级阶段——工业“重型化”升级。

第三产业结构明显改善,新型行业蓬勃发展。新疆不仅在一些传统行业如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文教卫生等行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且一些新兴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社会和居民服务等行业蓬勃兴起,迅速壮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由1955年的19.49%上升到2009年的37.1%。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新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与西部其他省份相比,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一度快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000年新疆人均GDP曾超过了全国人均GDP的水平,但2009年新疆人均GDP为19942元,低于全国25188元的水平,位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第21位,位于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第5位。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新疆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09年,上海、江苏、浙江的人均GDP分别是78225元、44232元和44335元,这些东部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是新疆的二至三倍。①

2.1.2新疆就业的现状分析

截止2009年末,新疆人口为2158.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9.1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9.8%。社会从业人员866.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接近国际失业警戒线(4%),而且现实中的失业率远远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②

表2-1 新疆地区1980-2009年第一、二、三就业人数及构成 单位:万人,%

年份一产劳动

力二产劳动

三产劳动

一产劳动

力构成

二产劳动

力构成

三产劳动力

构成

1980 354.49 75.12 76.74 70.01 14.84 15.15 1985 363.24 89.64 112.93 64.20 15.84 19.96 1990 378.47 107.42 131.81 61.27 17.39 21.34 1995 388.16 124.21 163.63 57.42 18.37 24.21 1996 390.98 119.39 173.63 57.16 17.45 25.39 1997 421.30 105.40 188.70 58.89 14.73 26.38 1998 387.80 106.22 186.90 56.95 15.60 27.45 1999 385.57 104.51 204.26 55.53 15.05 29.42 2000 387.90 92.70 191.90 57.68 13.78 28.54 2001 388.19 92.19 205.00 56.64 13.45 29.91 2002 391.84 95.82 213.83 55.86 13.66 30.48 2003 397.20 95.69 228.38 55.07 13.27 31.66 2004 403.31 98.49 242.69 54.17 13.23 32.60 2005 408.00 122.81 260.81 51.54 15.51 32.95 2006 414.45 111.28 286.02 51.06 13.71 35.23 2007 417.73 118.34 294.35 50.30 14.25 35.45 2008 421.32 120.05 306.21 49.71 14.16 36.13 2009 427.48 127.28 311.39 49.35 14.7 35.95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

通过表2-1对新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新疆

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分布具有以下特点:①从数量上看,表明新疆第一产业就

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较小。②新疆第三产业的

①新疆统计年鉴(2010)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从业人员数已超过第二产业,说明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③从发展趋势上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呈上升趋势。新疆的就业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一、三、二”格局,即劳动力的产业构成比例是49.35:14.7:35.95。

2.2新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总量关系分析

2.2.1新疆区域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的分析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表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通常人们引入经济增长就业弹性来分析二者关系。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变动所作的反应。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弹性)就是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所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①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较低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

GDP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多少百分点,计算该弹性有一个假设前提,即假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变。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速/产值增速。下面我们根据1980-2010年新疆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数据来分析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考虑到经济和就业的波动性,以五年为周期计算1980-2010年的就业弹性。

从表2-2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起伏,就业增长率也相应的起伏,但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是很大。就业弹性与就业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来看,“六五”时期,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国际市场的大门向中国打开,中国对外贸易几乎是立刻就取得了可观的增长,以至于改革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外贸易增长快于国民经济总体增长②,导致新疆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2.5%,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为1.94%,就业弹性系数为0.16。“七五”时期,新疆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9.8%,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为1.82%,就业弹性系数为0.19。“八五”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新疆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达到11.8%,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为1.8%,就业弹性系数为0.153。“九五”时期,新疆经济出现了下滑,年均增速仅为7.7%,由于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大量裁员,

①田贵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4-5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同时也带来了就业总量下降的现象,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也下降为0.5%,就业弹性系数也下降为0.065。进入“十五”时期,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新疆经济总量出现了回升,年均增速为10.1%,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为2.7%,就业弹性系数为0.267,在这一时期,虽然新疆经济总量年均增速低于“八五”时期1.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自治区政府相关就业政策的实施,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增速远远高于“八五”时期0.9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新疆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状态,但是社会从业人员就业总量年均增速降为2.4%,就业弹性系数也降为0.23,主要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影响了全社会的就业水平。

表2-2 各时期新疆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和劳动投入弹性表

年份GDP增速(%)就业增速(%)经济增长的就

业弹性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

“六五”时期 12.5 1.94 0.16 6.44 “七五”时期 9.8 1.82 0.19 5.38 “八五”时期11.8 1.8 0.15 6.56 “九五”时期 7.7 0.5 0.06 15.4 “十五”时期 10 2.7 0.27 3.74 “十一五”时期 10.6 2.4 0.23 4.42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新疆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

2.2.2新疆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

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指劳动投入每增长1%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率,它反映一

国或地区的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产出增长率

∕从业人员增长率。从表2-2中可以看出,“六五”时期到“十一五”时期,

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先升后降,说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由强变弱。2.3新疆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结构关系分析

2.3.1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量对就业增量的弹性分析

某产业增加值增量对就业增量的弹性反映的是该产业增加值增量占全部GDP增量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该产业从业人员增量占全部从业人员增量

的比重变化的程度。①某产业增加值增量对就业增量的弹性=某产业从业人员增

量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增量×100%∕该产业增加值增量除以GDP增量×100%。

从表2-3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弹性系数经历了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5.88下降到2000年的-1.12,然后又有所上升,到2009年又上升为

①金剑.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以大连开发区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4.71。究其原因,一方面,取消农业税、粮食直接补贴等各项支农政策吸引了部分“吃不饱”、低薪岗位民工返乡,及时让农民留在了土地上,遏制了农村土地的积蓄抛荒现象;另一方面,很多返乡农民通过在外务工学习到的各种技能,自主创业搞养殖、花卉种植、汽修、装潢等,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二产业是三次产业中产值弹性最小的,并且在1995-2009年间产值弹性变动最小的。说明第二产业产值增量在GDP增量中每提高(或降低)一个百分点对第二产业就业增量在总就业增量中的比重的影响不大。分析其原因是第二产业内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所以第二产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提供多余的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的产值弹性系数在三个产业中一直是比较高的,这表明当第三产业产值增量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中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它所吸纳的就业人员增量比较大。尤其是1996-2000年以后该产业的产值弹性系数是最高的,这就证明了第三产业吸纳转移就业人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表2-3新疆地区各期第一、二、三产业弹性系数

年份一产劳动

力弹性二产劳动

力弹性

三产劳动

力弹性

一产产值

弹性

二产产值

弹性

三产产值

弹性

1980-1985 2.42 1.32 0.53 0.41 0.76 1.89 1986-1990 0.98 0.86 1.13 1.02 1.16 0.88 1991-1995 -13.64 1.097 0.52 -0.07 0.91 1.91 1996-2000 -0.15 -0.21 0.28 -6.72 -4.68 3.57 2001-2005 0.63 29.79 0.45 1.6 0.03 2.23 2006-2009 0.21 0.97 0.85 0.82 -0.17 0.54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

表2-4 GDP和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增量与就业人数增量 单位:亿元,万人

年份 GDP

增量总就业人

数增量

一产产

值增量

二产产

值增量

三产产

值增量

一产就

业增量

二产就

业增量

三产就

业增量

1980-1985

59 59.46 21 19 19 8.75 14.52

36.19 1986-1990

145 43.02 49 38 58 14.79

13.06

15.17 1991-1995

489 37.51 128 195 166 -0.72 13.64 24.32 1996-2000 463 -11.5 39 224 200 -3.08 -26.69 18.27 2001-2005

1113106.24 222 591 300 19.81 30.62 55.81 2006-2009

123254.4 232 470 530 13.03 16 25.37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10)

2.3.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增量对GDP增量的弹性分析

该指标研究某产业从业人员增量占全部从业人员增量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

分点,该产业增加值增量占全部GDP增量的比重变化的程度。即某产业从业人

员增量对GDP增量的弹性=某产业增加值增量除以GDP增量×100%∕该产业从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业人员增量除以全部从业人员增量×100%。①

从表2-3和2-4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地区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弹性系数总体先降后升趋势。在80年代弹性系数大于零,并且大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弹性,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致,并且当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进入90年代,这一弹性系数小于零。用数字加以说明:1991-199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减少了0.72万人,但其产值却增加了128亿元,到了1996-1999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减少了3.08万人,但其产值却增加了39亿元。这也证明了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机制推动下,农业存在这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需要向其余两个产业转移。2000年以来,由于各项支农政策的实施,鼓励和吸引了一些农民对农机和耕地的投入,这一弹性又有所回升,并且第一产业就业增量在总就业增量中的比重扩大有助于了GDP的增长。用数字加以说明:2001-2005年,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加了19.81万人,而且其产值也增加了222亿元。这说明扶持和鼓励第一产业发展,有助于扩大就业,增加GDP。

对于第二产业劳动力弹性系数而言,1981年以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5年之前它的弹性系数相对来说较高,说明90年代初期新疆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1996—2000年,第二产业的弹性出现了负值,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第二产业内部大量人员面临着失业、下岗,加之最近这些年加大了对资本的投入,资本—劳动比率不断的提高,使较少的劳动人数推动越来越多的资本。2000—2005年,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高达29,这说明该时期在总就业人数增量固定的情况下,第二产业就业增量在总就业增量中的比重扩大有助于GDP的增长。2006-2009年,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二产的产值增量约为470亿元,而其就业人数只增加了16万人,究其原因,也是由于该产业在近些年加大了对资本的投入。

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弹性系数从总体上讲经历了先增后减又增的变化趋势。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从0.53上升到1.13,表明在这一时期内,第三产业就业增量占总就业量增量的份额逐步提高,其有利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扩大。但从1996—1999年,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弹性系数的大幅减少到0.28。直到20世纪以来,该系数才回涨到0.85。这种变化是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改革初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进入第三产业的门槛较低,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入进来,于是必然会促进其发展,这一时期就业人数的增加有助于GDP的增长。

①金剑.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定量分析:以大连开发区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2.4新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分析

前面的分析表明,新疆地区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承着接受新增和转移的劳动力之重任,同时对第三产业就业产值弹性的分析也表明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因此,为了缓解新疆地区的就业压力,应该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但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部门繁多,并且各个部门之间要素密集度差异显著,因而有必要对产业内部各行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作进一步分析,以便在今后引导就业时有所侧重。

2.4.1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2003年以前,统计年鉴上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2003年以后,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一般认为,商业饮食业、运输业、物资供销业、邮电业和仓储业属于传统第三产业,信息业、技术服务、咨询业、广告、现代通讯、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为个人和团体各种需要服务的行业属于新兴第三产业。

由于从2003年开始,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分两个阶段分析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情况。

第一个阶段采用1978-200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表2-5给出了1978一2002年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从表中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1)从1978年至2002年,第三产业内部就业比重下降的部门有: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下降了6.4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机关社会团体等就业比重分别下降了8.9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3.3个百分点,2.04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其中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是应值得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就业比重的下降,究其原因主要

2.新疆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定量分析

在于这些部门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很多下岗失业人员无法适应和进入这

些行业就业;(2)就业比重上升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上升了9.9

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其上升了0.6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其上升了0.87个

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的是社会服务业,其上升了5.66个百分点。可以说社会

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上升符合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2002年底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则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其

比重达到了31.2%,其次是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

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社会服务业,其比重依次为15.7%、

12.2%和12%和8.9%。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对吸收劳动力贡献最大,达到第

三产业从业人数的1/4,而且一直保持稳定。可见1978年-2002年新疆地区第三

产业就业结构中,传统第三产业仍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相对来说代表工

业化进程方向和市场发育程度的新兴部门,吸收劳动能力较低,其潜力尚未充

分挖掘。

表2-5 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结构(%)

2002

1995

2000

行业 1978

19851990

1.64

1.65

2.8

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 8.11

7.03 6

12

12.6

13.6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20.9

17.415.4

31.2

34

32.9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21.3

37.726.9

3.34

2.6

2.6

3.2

金融保险业 1.92

2.4

0.9

0.44

0.3

0.140.17

房地产业 0.03

8.7

8.9

8.4

5.1

社会服务业 3.24

4

5

4.5

5.7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 6.9

5.83

6.1

16

15.7

18.718.4

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 19

16.6

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3.24 2.8 2.4 1.6 1.2 1.2

12.1

12.2

12.8 1.63

13.6

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 13.6

资料来源:新疆统计年鉴(1990-2003)计算得出

第二个阶段采用2005-2009年的数据。表2-6中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1)

2005年-2009年,新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比重上升的行业只有住宿和餐

饮业,其上升了0.6个百分点;(2)2005年-2009年,就业比重保持不变的行业

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2005年-2009年,就业

比重下降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

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

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下降了0.8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

0.9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1.7

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

2009年底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则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