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第十章 p区元素选述

无机化学:第十章 p区元素选述

第十章p区元素选述

一、卤素及其化合物

1、卤族元素的基本性质

A

基本性质 F Cl Br I

聚集状态气气液固

颜色浅黄色黄绿色红棕色紫色m.p./b.p./ρ

价层电子结构ns2np5

主要氧化数-1,0 -1,0,+1,+3,+5,+7

X-X键解离能/kJ·mol X2(g) = X(g) + X(g) 157.7

238.1 189.1 148.8

溶解度/g/100 g H2O 分解水0.732 3.58 0.029

原子共价半径/pm 71 99 114 133

第一电离能/kJ·mol-11861.0 1251.1 1139.9 1008.4

第一电子亲合能/kJ·mol-1338.8

354.8 330.5 301.7

电负性(Pauling) 3.98 3.16 2.98 2.66

E? (X2/X—)/V 2.87 1.36 1.07 0.535

I

2

在水中的溶解度虽小,但在KI或其他碘化物中的溶解度变大,而且随I—的浓度变大而溶解度增大,这是因为I

2

+ I—I3—。

B、第二周期元素F的特殊性

a、氧化数: F 无正氧化数

b、X-X键解离能:F-F < Cl-Cl

c、分解水: F2氧化H2O

d、第一电子亲合能: F<Cl>Br>I

e、卤化物热力学稳定性: 氟化物最稳定

f、X—作配位原子,中心原子配位数(C.N.):氟化物最大

AsF3AsCl3AsBr3AsI3

AsF5AsCl5??AsCl550 0C分解

PbF4PbCl4 ??PbCl4R.T.分解

结构原因和热力学原因:

a、原子半径r:F最小。形成共价键化合物,F-F键离解键能最小,而生成的键键能

大。

b、电负性:F最大。

c、E? (X2/X—):F2/F—最大(2.87 V)。

d、热力学:离子型卤化物: 氟化物晶格能U最大;

共价型卤化物: 氟化物?f G m?最负。

拓展:因卤素元素最外层已有7个电子,只要获得或共用1个电子即可满足8电子构型的稳定结构,而与另一原子组成双原子分子刚好满足稳定构型,所以卤素单质是

双原子分子.由于卤素元素之间成键的方式只有一种,即共用一对电子,所以不可

能出现同素异形体.

2、

A、卤族元素各氧化态的氧化还原性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 2>Cl 2>Br 2>I 2

卤离子X —的还原性:F —<Cl —<Br —<I —

B 、成键特征

卤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ns 2np 5 ,除F 外其它原子最外层nd 轨道可用以成键,在形成单质和化合物时有如下特征:

①价电子层有成单的p 电子,形成单质的双原子分子时可组成一个非极性共价键。 ②氧化数为-1的卤素,有三种成键方式:

a 、与活泼金属化合生成离子化合物,形成离子键;

b 、与电负性较小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极性共价键;

c 、形成配位化合物时,卤素与中心离子间形成配位键。

③除F 外,Cl 、Br 、I +3,+5,+7。 C 、与金属反应

F 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与金属直接化合,生成高价氟化物, F 2与Cu 、Ni 、Mg 作用时由于金属表面生成一薄层氟化物致密保护膜而中止反应,所以 F 2 可储存Cu 、Ni 、Mg 或合金制成的容器中.

Cl 2: 可与各种金属作用,但干燥的Cl 2不与Fe 反应,因此Cl 2可储存在铁罐中。 Br 2、I 2: D 、与非金属反应

F 2: 除O 2、N 2、稀有He 、Ne 外,可与所有非金属作用,直接化合成高价氟化物。低温下可与C 、Si 、S 、P 猛烈反应,生成氟化物大多具有挥发性。

Cl 2:也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单质直接作用,但不及F 2激烈。

2P(过量) +3Cl 2 =2PCl 3 (无色发烟液体) 2P +5Cl 2(过量) =2PCl 5 (黄白色固体) 2S (过量) +Cl 2 =S 2Cl 2 (红黄色液体) S +Cl 2(过量) =SCl 2 (深红色发烟液体)

Br 2和I 2:反应不如F 2、Cl 2

3Br 2 +2P =2PBr 3 (无色发烟) 3I 2 +2P =2PI 3 (红色固体)

E 、与H 2反应

F 2:低温黑暗中即可与H 2直接化合放出大量热导致爆炸。

Cl 2:常温下与H 2缓慢反应,但强光照时发生爆炸的链锁反应。 H 2+Cl 2hv

??

→2HCl Cl 2hv

??

→2Cl · 单电子自由基反应叫链引发反应 Cl ·+ H 2??

→HCl+H · H ·+Cl 2??

→HCl+ Cl · 在链锁反应中,自由基原子(或称为游离基)交替产生。 H ·+ H ·=H 2

2Cl ·=Cl 2

H ·+ Cl ·=HCl Br 2:Br 2+ H 2 2HBr I 2:I 2+ H 2 2HI F 、与H 2O 反应 卤素氧化H 2O :X 2 + H 2O =2HX(aq)+1

2O 2(g)

F 2+ H 2O =2HF+1

2

O 2↑

均可由E ? (X 2/X —)判断 无P(V)价化合物生成! 链传递反应交替进行

无自由基存在,链终止反应 但高温下HBr 不稳定,易分解。HI 更易分解,所以它们与

H 2反应不完全。

高温

从热力学角度分析:X 2= F 2、Cl 2和pH > 4.0的Br 2均可氧化H 2O 的-2氧氧化,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因为Cl 2、Br 2与水反应所需的活化能E a 大,反应速率慢,所以Cl 2,Br 2不能氧化水,实际上在水中发生的是歧化反应:

X 2 + H 2O =HXO(aq)+ HX(aq) (X 2= Cl 2,Br 2,I 2)

这个反应不彻底,因受体系的pH 值影响。 a 、X 2在碱性条件下的歧化反应:

X 2 + 2OH

— X — + XO —+ H 2O (X =Cl 2,Br 2) ① 『3XO —=2X —+XO 3— ②』

3I 2 + 6OH — 2I —+ IO 3—+ 3H 2O (定量反应)

②式与X 2的性质和反应温度有关:0℃时,Cl 2、Br 2以①为主;25℃时,Cl 2仍以①为主,

而Br 2则以②为主;大于75℃时,Cl 2、Br 2均以②为主。

氟与碱的反应和其它卤素不同,其反应如下:

2F 2+2OH —(2%)=2F —+OF 2+H 2O

当碱溶液较浓时,则OF 2被分解放出O 2:

2F 2+4OH —=4F —+O 2+2H 2O

H +介质中:XO 3—+5X —+6H +=3X 2+3H 2O (X=C1,Br ,I ) H 、卤素之间的置换反应

Cl 2 + 2X —=X 2 + 2Cl —(X=Br ,I )

Br 2 + 2I —=I 2 + 2Br —

5Cl 2 + I 2 + 6H 2O =2HIO 3 + 10HCl I 、卤素的逆歧化反应:

酸性介质 X 2稳定,X —与HXO 自发逆歧化(归中): X —+ HXO + H +=X 2 + H 2O 逆歧化反应的平衡常数K : 对Cl 3.97×104 ,对 Br 6.21×108,对I 2.97×1015 结论:

[H +]↓, [OH —]↑,Cl 2、Br 2、I 2歧化倾向↑ [H +]↑, [OH —]↓,X —与HXO 逆歧化↑ 3、卤素单质的制备

制备路线:2 X —→ X 2 (X = F ,Cl ,Br ,I) 2 IO 3—→ I 2

A 、F 2 E ? (F 2 / F —) = 2.87 V

①电解法:欲使F -→F 2,只能用最强的还原方法—电解法 电解质:氟氢化钾(KHF 2) +氟化氢(HF) 阳极(氧化反应):石墨,2F —_ 2e —=F 2

阴极(还原反应) :钢, 2HF 2—+2e —=H 2+4F — a 、电解过程中不断加(HF);

b 、95~100?C, 阴极与阳极用钢网隔开,避免F 2和H 2相遇发生爆炸;

c 、贮运困难:氟冷却到203 K 并通过NaF 洗涤,钢瓶中运输与储存。 ②实验室制备方法:

1)BrF 5=BrF 3+F 2 > 500 ?C

K 2PbF 6=K 2PbF 4+ F 2

2)1986年,K.Christe (克里斯特)设想:强路易斯酸SbF 5可以将弱易斯酸MnF 4从[MnF 6]2-

置换出来。

2KMnO 4 + 2KF + 10HF + 3H 2O 2=2K 2MnF 6+ 8H 2O + 3O 2 SbCl 5 + 5HF =SbF 5+5 HCl

X 2X -HXO

再以K 2MnF 6 和SbF 5为原料制备MnF 4, MnF 4不稳定,分解放出F 2:

K 2MnF 6+2 SbF 5 MnF 4 +2KSbF 6

MnF 3+1

2

F 2

B 、Cl 2

①工业:电解食盐水

2NaCl + 2H 2O 2NaOH + Cl 2↑ + H 2↑

②实验室:HCl (aq) + 氧化剂→Cl 2(g)

MnO 2 + 4HCl (8 mol·dm -3) MnCl 2+ 2H 2O + 2Cl 2(g)

K 2Cr 2O 7 + 14HCl (6mol·dm -3) 2CrCl 3+ 2KCl + 7 H 2O+ 3Cl 2(g) 2KMnO 4 +16HCl (2mol·dm -3)=2MnCl 2+ 2KCl+8H 2O + 5Cl 2 (g) C 、Br 2

①工业制备:1 t 海水→0.14kg Br 2

a 、置换:Cl 2 + 2Br —=2Cl —

+ Br 2 (pH =3.5) b 、压缩空气吹出Br 2:Br 2 + 3CO 32—=5Br —+ BrO 3—+ 3CO 2↑ c 、浓缩溶液,酸化、逆歧化:5Br —+ BrO 3—+ 6H +=3Br 2 + 3H 2O ②实验室:

MnO 2 + 2NaBr + 3H 2SO 4=Br 2 + MnSO 4 +2NaHSO 4+ 2H 2O 2NaBr + 3H 2SO 4=Br 2 + 2NaHSO 4 + SO 2+ 2H 2O D 、I 2

①工业上:用还原剂HSO 3—还原IO 3—.

IO 3—来源于智利硝石(NaNO 3+少量NaIO 3)制备KNO 3的母液. 2IO 3—+ 5HSO 3—=I 2 + 5SO 42—+ 3H + + H 2O

分两步反应:IO 3—+ 3HSO 3—=I —+ 3SO 42—+ 3H + IO 3—+5I —+6H +=3I 2 +3 H 2O 海水制备单质I 2:

I —+Ag +=AgI (s) (用AgNO 3) AgI +Fe =2Ag+ FeI 2 FeI 2+ Cl 2=FeCl 2+ I 2

②实验室:利用MnO 2在酸性条件下氧化I —制取I 2:

2 I —+ MnO 2 + 4 H +=Mn 2++ I 2 + 2 H 2O

碘的分离:用有机溶剂CS 2或CCl 4萃取;再用离子交换树脂将碘自稀溶液中富集、分离。 4、卤化氢和氢卤酸 A 、卤化氢的性质

基本性质

HF HCl HBr HI m.p./K

189.61 158.94 186.28 222.36 b.p./K 292.67 188.11 206.43 237.80

f G m ?/(kJ·mol —

1)

-271 -92 -36 +26 H-X 键能/(kJ·mol —1)

569 (对比F —F 键)

431 (对比Cl —Cl 键)

369 297.1 溶解度(293 K ,1 p ?)/%

35.3 42 49 57 热稳定性

HX 的还原能力

的HCl ;

HF 分子中存在着氢键,分子之间存在缔合。固态时,HF 分子以锯齿链状存在: 熔点、沸点:HF―反常”高—氢键强;

电解

423K

HF > HCl < HBr

HF > HI > HBr >HCl

氢键键能HF (s) 27.8 kJ·mol-1>H2O(s) 18.8 kJ·mol-1,但熔点、沸点H2O>HF

B、氢卤酸的性质

a、酸性递变

HF HCl HBr HI

K a 6.3×10-4 1.0×107 3.16×109 1.0×1010

酸性弱强

O

VIA族,有同样的规律:H

b、HF(aq)的特殊性

与其他的氢卤酸不同,氢氟酸是相当弱的酸,在稀溶液中发生电离:

HF F—+H+K a?=6.3×10-4(1)

F—+ HF HF 2—K a1?=5.2 (2)在不太稀的溶液中,氢氟酸是以二分子缔合(HF)2形式存在的:

H 2F2H++HF2—

故当HF浓度大到一定:5~15mol·l-1时,HF又是强酸。

氢氟酸具有与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玻璃的主要成分)反应生成气态的SiF4特殊性质:SiO2 + 4HF=2H2O + SiF4↑?r G m?=-80 kJ·mol-1

CaSiO3+ 6HF=CaF2 +3H2O + SiF4↑

(s) + 4HCl (g)=SiCl4(g) + 2H2O(g) (×)

SiO

原因:①F-Si键能大;

②F-Si键中存在反馈的p-d π键;

③Cl-Si之间不存在此性质;

C、氢卤酸的制备

①直接合成:H2 + X2=2 HX(仅使用于HCl)

成本高;

氟和氢虽可直接化合,但反应太猛烈, 且F

溴与碘和氢反应很不完全而且反应速度缓慢;

②浓硫酸与金属卤化物作用(X= F, Cl):

CaF2 + H2SO4=CaSO4 + 2HF↑

NaCl + H2SO4(浓)=NaHSO4 + HCl↑

不适用于制备HBr和HI,因为热浓硫酸具有氧化性,把生成的溴化氢和碘化氢进

一步氧化:

NaBr + H2SO4(浓)=NaHSO4+ HBr

2 HBr + H2SO4(浓)=SO2↑+ Br2 + 2 H2O

NaI + H2SO4(浓)=NaHSO4+HI↑

8 HI + H2SO4(浓)=H2S↑+ 4 I2 + 4 H2O

③采用无氧化性、高沸点的浓H3PO4代替浓H2SO4:

NaBr+H3PO4(浓)=NaH2PO4+HBr

NaI+H3PO4(浓)=NaH2PO4+HI

④非金属卤化物水解制HBr、HI :

PBr3(P+Br2) +H2O=H3PO3+HBr

PI3(P+I2) +H2O=H3PO3+HI

5、卤化物

A 、卤化物类型

离子型:ⅠA 、ⅡA 、La 系、Ac 系.

共价型:非金属卤化物HX 、BX 3、SiX 4 ……

高氧化态(≥3)金属卤化物 FeCl 3、SnCl 4、TiCl 4……

过渡型: 层状CdCl 2、FeBr 2、BiI 3; 链状PdCl 2

键的离子性—共价性变化规律

(1)同一金属,不同氧化态:低氧化态,离子性↗;高氧化态,共价性↗ 例1.SnCl 2 R.T.固态, SnCl 4 R.T.液态,m.p. -33℃,b.p.114 ℃. 例2. FeCl 2 m.p.670 ℃, 不溶于有机溶剂; FeCl 3 m.p.360 ℃, 溶于有机溶剂。

(2)同一金属、不同卤素:

氟化物离子性最强(ΔX 最大),碘化物共价性最强(ΔX 最小)

例3333

(离子化合物,不溶于水) (共价化合物,可溶于水) (共价化合物,不溶于水) (3)同一周期:

KCl CaCl 2 ScCl 3 TiCl 4

M n+ 半径 大 小 M n+ 氧化数 +1 +2 +3 +4 键离子性 大 小 键共价性 小 大

R.T. TiCl 4液态,不导电。 B 、溶解度

a 、多数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可溶于水,且溶解度: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

b 、氟化物特殊性:

①典型的离子型氟化物难溶于水, 原因是晶格能U 很大。

例:LiF 、MF 2、AlF 3、GaF 3……但相应的氯化物可溶于水。

②发生“离子极化”的氟化物,键共价性↗,可溶于水。

例:AgF 、Hg 2F 2 、TlF 相应的氯化物不溶于水。 C 、卤化物水解

a 、金属卤化物

①活泼金属可溶性氟化物: 例:NaF 、KF 、NH 4F

F —水解,呈碱性:F —+ H 2O =HF + OH — K h 或K b (K h : 阿仑尼乌斯电离学说;K b :酸碱质子理论)

[]11HF OH H 1.610[F ]H W b a

K K K -+--+

?????????=?==????? ② 其它可溶性的卤素金属卤化物:M n+水解,酸性. 例: MgCl 2 + H 2O =Mg(OH)Cl + HCl

BiCl 3+H 2O =BiOCl + 2HCl CeCl 3 +H 2O =Ce(OH)3 + 3HCl

加H +

,抑制水解: MgCl 2 ·6H 2O MgCl 2(c) + 6H 2O

Al 3+水解倾向更大:AlCl 3·6H 2O Al(OH)3+3HCl+ 3H 2O

无水AlCl 3只能用“干法”制备:2Al(s) + 3Cl 2(g) = 2AlCl 3(s)

b 、非金属卤化物

HCl 或NH 4Cl △ △

多数R.T.水解,且不可逆;少数(CCl4、CF4、NF3、SF6)R.T.不水解。

D、卤素互化物

定义:指不同卤素原子之间的二元化合物。

通式:XX’n , X是原子量较大的卤素原子,ClF, BrF, BrCl, IF, ICl, IBr,……

n=1, 3, 5, 7. 原子半径比r x/r x’↑,n↑:

χ

?→∞,键能→∞?卤素的互化物数目→∞

几何构型:用VSEPR(价层电子对排斥模型)预测

例:IF5VPN=(7 + 1×5) / 2 = 6对(杂化轨道理论:sp3d2)

价电子几何分布:八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四方锥

化学性质:似卤素~强氧化性、水解等

E、多卤化物

定义:金属卤化物与卤素互化物的加合物。

例:KI3, KI5, KI7, KI9, RbBrCl2

I2(s) 溶于KI溶液中:I2(s) +I—=I3—

I3—进一步与I2分子作用,生成通式为[(I2)n(I—)]的负一价多碘离子:I3—+ I2(s)=I5—

几何构型:卤化物的几何构型由VSEPR 推测。

例:Cs+ [BrICl]–,Cs+与[BrICl]-为离子键。

[BrICl] -中电负性最小的卤素原子为中心原子。

中心原子I价层电子对数目=(7 + 1 + 1 + 1)/ 2 = 5

价电子几何分布:tbp (三角双锥体),对应―杂化轨道理论‖sp3d杂化。

分子几何构型:直线型。

6、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命名:卤素的氧化数为+1的HXO称为次卤酸;氧化数为+3的HXO2称为亚卤酸;氧化数为+5的HXO3称为卤酸;而氧化数+7的HXO4称为高卤酸。

A、分子结构:除H5IO6(正高碘酸)之外,其余含氧酸分子中,中心原子均作sp3杂化。

d→p反馈π

键的形成:

空轨道充满电子

-

-

+

++

-

3d2p

Cl O

卤素含氧酸根的结构:

Cl

..

..

.

.

H

Cl

..

.

.

SP3SP3Cl

..

O H

SP3

O

O

Cl

O H

SP3

O

O

σ键+p-d反馈П键)

许多含氧酸分子中的双

键含有d—pπ配键成分。

B 、次卤酸HXO 及其盐

HClO HBrO HIO

酸性、稳定性↓ a 、酸性

酸性大小取决于成酸元素X 吸引电子的能力,分子H —O —X 中,X 吸引力越大,O 对H +的斥力越大,导致酸性越强。 b 、稳定性

HXO 均不稳定,仅均在于水溶液中,从Cl 到I 稳定性依次减小,分解方式为:

光照分解:2HClO hv

??→2HCl+O 2 歧化分解:3HClO ?

??→2HCl+HClO 3 脱水分解:2HClO ???→脱水剂

Cl 2O ↑+H 2O

HBrO 更不稳定,而HIO 几乎难以得到。HXO 只存在于稀溶液中,得不到纯的HXO 。次 氯酸盐均可溶于水,但不稳定,次溴酸盐更不稳定,在0℃以下尚可存在,而次碘酸盐极不稳定。

?次卤酸盐的稳定性:NaClO >NaBrO >NaIO c 、氧化性

HClO HBrO HIO E ?(HXO/X 2)/V 1.63 1.59 1.45 3HClO+S+H 2O =H 2SO 4+HCl(HClO 过量则产生Cl 2) HClO+ HCl =Cl 2+ H 2O

XO —盐比HXO 酸稳定性高,所以经常用其盐在酸性介质中做氧化剂。 C 、卤酸及其化合物 a 、酸性

HClO 3>HBrO 3>HIO 3 因为Z 增大,r 增大,吸引电子能力减小,所以酸性减弱。 b 、稳定性

HXO 3>HXO 但也极易分解。

HClO 3、HBrO 3仅存在于溶液中,减压蒸馏冷溶液可得到粘稠的浓溶液。 分解反应的类型:

①催化分解:2HClO 3hv

??→2HCl+3O 2 ②歧化分解:4HClO 3?

??

→HCl+3 HClO 4 ③浓溶液热分解(爆炸分解):8HClO 3?

??

→4HClO 4+2Cl 2↑+3O 2↑+2H 2O 由于盐中M +的反极化作用比H +小,故盐的稳定性大于其相应含氧酸的稳定性,但受热

时也分解。

盐的分解方式也有几种: 2KClO 3 2KCl+3O 2↑ 催化分解

4KClO 3 KCl+ KClO 4 歧化分解

2Zn(ClO 3)2?

??→2ZnO+2Cl 2↑+5O 2↑ 自身氧化还原热分解

KBrO 3、KIO 3等无歧化分解方式,因为KBrO 4、K 5IO 6的分解比相应的卤酸盐更容易。 c 、氧化性

卤酸及其盐溶液都是强氧化剂,其中以溴酸及其盐的氧化性最强,这反映了第四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E ? (ClO 3—/Cl 2 )=1.47 V E ? (BrO 3—/Br 2)=1.52 V E ? (IO 3—/I 2 )=1.19 V

氧化能力的大小与稳定性刚好相反,越稳定氧化能力越小。 d 333MnO 2

△ 400℃

D、高卤酸及其盐

a、酸性

HClO4>HBrO4>H5IO6(HIO4)

最强很强K a1=2.3×10-2

HClO4是最强单一无机酸,K a= 108,约为100% H2SO4的10倍,HBrO4也是极强的酸,但由于I的半径很大,周围配位氧原子(6配位)数多,故H5IO6属于中强酸。H5IO6在真空中可脱水得到HIO4(偏高碘酸)。

ClO4—络合作用弱,NaClO4常用于维持溶液的离子强度。

b、稳定性与氧化性

浓HClO4多以分子状态存在,此时H+的反极化作用使HClO4不稳定,极易容易爆炸分解:

4HClO4(浓)=2Cl2↑+7O2↑+2H2O

不稳定的浓热的HClO4表现出强氧化性,与有机物质接触可发生猛烈作用:

2HClO4(浓,热)+I2+4H2O=Cl2↑+2 H5IO6

但稀HClO4氧化能力很弱,其中的Cl(Ⅶ)不能被Zn还原。与Zn反应时,稀HClO4只表现出酸性:

Zn+2HClO4(稀)=Zn(ClO4)2+H2↑

原因是稀HClO4完全解离,ClO4—为正四面体结构,对称性高,稳定,所以氧化能力低,连SO2、H2S、Zn、Al等都不能还原其中Cl(Ⅶ)。

高卤酸中以HBrO4的氧化性最强,H5IO6次之。H5IO6在酸性条件下,可将Mn2+氧化成MnO4—:

5H5IO6+2Mn2+=2MnO4—+5IO3—+11H++7H2O

c、溶解度:

高氯酸盐的溶解性,与其他盐类有很大区别:碱金属盐类KClO4,RbClO4,CsClO4,NH4ClO4溶解度小,而AgClO4,Ba(ClO4)2和Pb(ClO4)2等溶解度较大,高溴酸盐KBrO4,RbBrO4,CsBrO4的溶解度也较小。

拓展:简单无机含氧酸酸性的比较

①R—O—H模型

R—O—H = RO—+ H+ 酸式电离

R—O—H = R+ + OH—碱式电离

无机含氧酸的电离方式由中心原子R的离子势决定:

?→∞,酸式电离倾向→∞;0

?→,碱式电离倾向→∞; 经验规则(r用pm为单位):

> 0.32 酸式电离

< 0.22 碱式电离

=0.22~0.32 两性

例:Be(OH)2Mg(OH)2Ca(OH)2Sr(OH)2Ba(OH)2

?

但对于含d ?

例如:Mg(OH)2Zn(OH)2

r / pm 65 74

?0.175 0.164

从而得出碱性强弱:Mg(OH)2<Zn(OH)2,这与实验测定结果不符。

故需要用有效离子势判断:

Mg(OH)2Zn(OH)2

*

? 3.46 4.33

预言碱性> 与实际情况相符

②L.Pauling规则(半定量经验规则):

含氧酸分子XO m(OH)中,非羟基氧原子数目m→∞,则酸性→∞。

例:含氧酸按结构写m K a

HClO Cl(OH) 0 3.2×10-8

HClO2ClO(OH) 1 1.1×10-2

HClO3ClO2(OH) 2 103

HClO4ClO3(OH) 3 108

从结构上分析:m = X O键数目,m→∞,则X原子δ+→∞,对羟基氧原子上价电子束缚力→∞,使O—H键更容易断开,酸性→∞。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小结:

a

从上到下酸性递减:HClO>HBrO>HIO

同一元素,氧化数越高,酸性越强:HClO<HClO2<HClO3<HClO4(H5IO6例外) b、含氧酸的稳定性变化规律

从上到下稳定性依次减弱:(但HXO3的相反:HClO3<HBrO3<HIO3)

同一元素,氧化数越高,酸越稳定:HClO<HClO2<HClO3<HClO4

c、含氧酸氧化性变化规律

从上到下,一般第四周期的含氧酸氧化性均大于上下两周期的含氧酸:

HClO3<HBrO3>HIO3 同一元素,氧化数越高,其氧化性反而越低。例如:HClO>HClO2>HClO3>HClO4 d、含氧酸及其盐的性质比较

稳定性:盐>酸如:NaClO>HClO

氧化性:盐<酸如:NaClO<HClO

还原性:盐>酸如:NaClO>HClO

7、拟卤素

定义:某些化合物在自由态时,其性质与卤素相似;其负一价的阴离子在形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表现出与卤素离子相似的性质。这些化合物被称为“拟卤素‖。 拟卤素主要有:氰(CN)2、硫氰(SCN)2、氧氰(OCN)2

相应的拟卤素阴离子是:氰离子CN—、硫氰离子SCN—、氧氰离子OCN—

A、与卤素的相似性

①游离状态皆有挥发性。

②与氢形成酸,除氢氰酸外大多酸性较强。

③与金属化合成盐。与卤素相似,它们的银、汞(I)、铅(II)盐均难溶于水。

④与碱、水作用也和卤素相似,如:

Cl2 + 2OH–=Cl–+ ClO–+ H2O

(CN)2 + 2OH–=CN–+ OCN–+ H2O

Cl

..

..

.

.O H

Cl

..

.

.O H

SP3SP3

O

Cl

..

O H

SP3

O

O

Cl

H

SP3

O

σ键+p-d反馈П键)

Cl2 + H2O=HCl + HClO

(CN)2+ H2O=HCN + HOCN

⑤与金属离子作用生成难溶化合物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Ag++CN—=AgCN↓

Ag+ + I—=AgI↓

2Cu2+ +4I—=2 CuI+I2

Cu2+ +3CN—=2 [Cu(CN)4]3—+ 2 (CN)2↑

⑥配位作用

Fe2+ + 6 CN—=[Fe(CN)6]4—

离解速率小,毒性小,∴可用Fe2+ 除CN—

Fe3+ + 6 CN—=[Fe(CN)6]3—迅速离解,毒性大

⑦还原性

2CN—+ 5Cl2 +8OH—=2CO2↑+ N2↑+10Cl—+ 4H2O

CN—+ O3=OCN—+ O2↑

2OCN—+ 3O3=CO32—+ CO2↑+ N2↑+ 3O2↑

∴可用Fe2+、Cl2、O3、H2O2等除去工业废水中CN—。

拟卤离子和卤离子按还原性由小到大可以共同组成一序列:

F–,OCN–,Cl–,Br–,CN–,SCN–,I–。

B、结构

CN—与N2互为“等电子体‖:

-::

C

SCN—与CO2互为“等电子体‖:

N S

C

. .

..

..

..

.. ::]

-

+4

3

2

二、氧族元素

1、氧族元素概述

A

B、第二周期元素——氧的特殊性a、氧化态:O基本为-2.

例外:-1 +1 +2

H2O2O2F2OF2

b、E A1:O<S 类似:F<Cl

c、单键解离能:

(1)自身成键(E-E)

O-O <S-S >Se-Se >Te-Te

142 264 172 --- kJ·mol -1

(2)与电负性较大、价电子数目较多的元素的原子成键 O-F <S-F O-Cl <S-Cl

190 326 205 255 kJ·mol -1 (3)与电负性较小、价电子数目较少的元素原子成键 O-C (359 ) >S-C (272) ; O-H (467) > S-H(374 kJ·mol -1) d 、双键离解能: O=O (493.59 kJ·mol -1 )>S=S (427.7kJ·mol -1

)

e 、键型:

多数氧化物为离子型,而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多数为共价型,仅IA 、IIA 化合物Na 2S 、BaS……等为离子型。 f 、配位数:

中心原子 周期 价轨道数 C.N.max

O 二 4 (2s 2p x 2p y 2p z ) 4 [H 3O]+ S 三 9 6 SF 6 2、氧和臭氧

A 、O 2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

E ? (O 2/H 2O) = 1.23 V ,E ? (O 2/OH —) = 0.40 V Fe Fe 3O 4,FeO ,Fe 2O 3 S SO 2(g)

H 2S S 或SO 2(g)

O 2 + NH 3

H 2O +N 2 或

NO HI I 2

CH 4 CO 2、CO 或C

②配位性质

人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Hb 是卟啉衍生物与Fe(II)形成的配合物,具有与O 2络合的功能:

HbFe(II) +O 2????→肺

人体各组织HbFe(II) ←O 2 (氧合血红蛋白) B 、O 3的化学性质 室温,有鱼腥味的淡蓝色气体,m.p. 80 K ,b.p.161 K 。

a 、O 3的分子结构

O 3 分子电偶极矩μ≠0,→ 3个O 原子不在同一直线上;

键角∠OOO = 116.8o,→ 中心O 原子sp 2杂化。 VB 法: O s 2 p x 1 p y 2 |σ O (sp 2) 2 (sp 2) 1 (sp 2) 1 ∏O 3分子的成键情况:4

32σ+∏ |σ O s 2 p x 2 p y 1

O 3是单质分子中唯一电偶极矩μ ≠0的物质。

O 3与NO 2—、SO 2互为“等电子体”。 b 、O 3的产生和性质:

①产生:在高温和放电的条件下,O 2可以转变为O 3: 3O 2????→高温或放电

②化学性质:强氧化性

O 3+2H ++2e

22 E A ?(O 3/H 2O )=2.07V

O 3+2H 2O+2e —=O 2+2OH — E B ?(O 3/ OH —

)=1.24V

可见,无论酸、碱介质,O

3(g)均具强氧化性,尤其是在酸介质中。

1)油画处理:

PbS(S) + 4O 3(g)=PbSO 4(s) + 4O 2(g) 黑 白 2)含氰废水处理:

CN — + O 3=OCN —

+ O 2↑

2OCN — + 3O 3=CO 32— + CO 2↑+ N 2↑+3O 2↑ 3)O 3的定量分析(碘量法):

KI + O 3(g) + H 2O =I 2↓+ 2KOH + O 2(g)

I 2 + 2S 2O 32—=2I —+ S 4O 62—

(连四硫酸根) 3、水与过氧化氢 A 、H 2O 分子结构

O 原子sp 3不等性杂化,键角∠HOH = 104.5°

价电子几何构型: 变形四面体 分子几何构型: V 形

物理性质:水分子间存在氢键,熔点、沸点反常高。水蒸气

的分子量为18.64,有3.5%的双分子水(H 2O)2液态水分子量更大。273 K ,水 结合成冰,形成巨大的缔合分子。每个水分子被4个水分子包围,通过氢键 形成庞大的分子晶体。密度下降。

B 、H 2O 2分子结构(掌握)

H 2O 2分子中有—O —O —基团,称为过氧链,其两端连接两个H 原子, 非直线,4个原子不共平面。根据VESPR 理论,H 2O 2分子有两个配体,其

中一个为端基H ,另一个是羟基O 。VPN=(6+1+1)/2=4对,sp 3不等性杂化。其中,有单电子的杂化轨道与H 的1s 轨道和O 的2p 轨道成σ键。孤对电子使得键角小于109°28’。 C 、H 2O 2的性质、保存、用途与制备

纯H 2O 2为淡蓝色粘稠状液体,极性比H 2O 强。分子间有比水还强的缔合作用。H 2O 2的沸点为150.2℃,比水还高。熔点为-0.43℃,与水接近。H 2O 和H 2O 2可以任意比例互溶。

①弱酸性 H 2O 2HO 2—+ H + K ?a 1 = 2.3 ?10-12 (K ?a 2 ≈10-15 ) H 2O 2的浓溶液可以与碱作用生成一种特殊的盐—过氧化物: H 2O 2 (浓)+Ba (OH)2=BaO 2(s)+2H 2O

②不稳定性 3%H 2O 2水溶液完全分解,放出10倍体积的O 2(g),故称为

“十体积水‖:

H 2O 2=2H 2O+O 2(g)↑ 1

H 196k

J m o l r m Θ-?=-? ③氧化还原性(掌握)

a 、氧化性(酸介质突出)——无污染的氧化剂

O 3

(1.68)

例:4H 2O 2 + PbS(s)=PbSO 4(s) + 4H 2O(旧油画处理) 黑 白 H 2O 2 + 2 I —+ 2H +=I 2 + H 2O I 2 + I —=I 3—

3H 2O 2 + CrO 2—+ 2OH —=CrO 42- + 4H 2O

b 、还原性(碱介质突出)

例:6H 2O 2 + 2MnO 4—+ 6H +=2Mn 2++ 5O 2(g) + 8H 2O H 2O 2 + Cl 2=2H + + 2Cl —+ O 2(g) 工业除氯

c 、H 2O 2歧化(分解)

由上述△G θ/F-Z 图可知,无论是酸性介质还是碱性介质,H 2O 2均位于“峰顶‖位置,

自发歧化、分解。但酸介质中歧化反应速率小,碱介质中歧化反应速率大(因光照或痕量金属离子如Mn 2+、Pb 2+、Au +等起催化作用),故H 2O 2在碱介质中更不稳定。

酸性介质 碱性介质

△r G m ? /kJ·mol -1 反应速率 2H 2O 2 = 2H 2O + O 2 E A ? (H 2O 2/H 2O) = 1.78 V E A ?

(O 2/H 2O 2) = 0.68 V E 池?

= +1.10 V -212.3 小 2HO 2—= 2OH —

+ O 2

E B ? (HO 2—/OH —)= 0.87 V E B ? (O 2/HO 2—) = -0.08 V E 池?= + 0.95 V -183.4 大

酸性介质原电池符号:(Pt)O 2(1 p ?) │H 2O 2(1 mol·dm -3) ║ H 2O 2(1 mol·dm -3) │H 2O(l) (Pt)

d 、H 2O 2的定性检测(过氧链的检测)

将K 2Cr 2O 7(重铬酸钾)

的酸性溶液,加入乙醚或戊醇等有机溶剂,再加入少量H 2O 2,振荡后在有机层中有CrO 5

4H 2O 2+Cr 2O 72—+2H +=2CrO 5+5H 2O 此反应可用于鉴定过氧链(H 2O 2)的存在。蓝色的CrO 5不稳定,放置后发生如下反应:

4CrO 5 +12H +=4Cr 3++7O 2↑+6H 2O

在水相体系中:

2CrO 5+ 7 H 2O 2 + 6H +=7O 2+ 10H 2O + 2Cr 3+(蓝绿)

Cr 2O 72—+ H 2O 2 + H +=Cr 3+ + H 2O + O 2 Cr 3+ + H 2O 2 + OH —→ CrO 42—+ H 2O e 、H 2O 2的保存

H 2O 2水溶液保存于避光的塑料瓶中,加入锡酸钠、焦磷酸钠(络合剂)或8-羟基喹

啉(还原剂)等作为稳定剂。

f 、H 2O 2的用途

H 2O 2用作漂白剂(纸浆、织物)、杀菌消毒剂、火箭的液体燃料等。 h 、H 2O 2的制备——化学法,电解法,蒽醌法

(1)用稀硫酸与过氧化钡、过氧化钠反应:

BaO 2+H 2SO 4+10H 2O =BaSO 4 ?10H 2O + H 2O 2 (2)工业制备法

2NH 4HSO 4??

?→电解

(NH 4)2S 2O 8(阳极)+ H 2(阴极) (NH 4)2S 2O 8+H 2O 24

H SO ???

→2NH 4HSO 4+H 2O 2 (减压蒸馏可得到35%的H 2O 2水溶液) 4、硫单质

硫常见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分别是正交硫(斜方硫、菱形硫)和单斜硫,正交硫是0f m Θ

的单质硫。368.6K 是两种晶体的相变点,其转化相当缓慢。

368.6368.6K

K S S >正交单斜<

m.p./K 385.8 392

单质S8(g)结构:S采取sp3不等性杂化, 形成环状S8分子。

硫单质的化学性质:

A、碱介质歧化(似Br2):3 S + 6 OH— 2 S2—+ SO32—+ 3 H2O

B、酸介质逆歧化:SO2 + 2 H2S=2 S + 2 H2O

3 S+

4 HNO3 3 SO2↑+4 NO↑+ 2 H2O

C、氧化性:①与亲硫元素或与活泼金属化合:

Hg(l) + S(s) HgS(s)

Zn+ S(s) ZnS

②与非金属化合:C(s)+ S(s) CS2

5、硫属元素氢化物——H2O(l)、H2S(g)、H2Se(g)、H2Te(g)

A、分子结构

键角:92°91°89.5°

S,Se,Te基本以np轨道与H的1s轨道成键。

对比:H2O 键角104.5o,O sp3杂化。(配体相同,中心原子电负性越大,键角越大。)B、物理—化学性质

H2S是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其饱和水溶液的浓度为0.1mol·L—3,故制备时可用稀的非氧化性强酸(稀HCl、稀H2SO4)与硫化物制备。

水溶液—二元弱酸性

K a1 K a2

H2O (K w = 1×10-14)

H2S 1.3×10-77.1×10-15

H2Se 1.3×10-41×10-11

H2Te 2.3×10-3 1.6×10-11

H2S(aq)酸性比醋酸和碳酸还弱。

H2S(aq)中[S2—]受[H+]制约:[H+]2↗,则[S2—]↘;[H+]2↘,则[S2—]↗ 还原性(尤其是碱性介质中)

S2—+ O2 + 2H2O=2S(s)+ 2OH—

(x-1)S + S2—=S x2—(多硫离子)——显示S的成链特性。

2H2S(g)+O2=2S(s)+ 2H2O

2H2S(g)+3O2=2SO2+ 2H2O

2H2S(g)+3I2=2HI+ S(s)

2H2S(g)+4Br2+4H2O=2H2SO4+ 8HBr

6、硫化物与多硫化物

A、硫化物

(1)溶解性

金属硫化物大多数有颜色且难溶于水,只有碱金属的硫化物易溶。根据K sp的大小,金属硫化物在酸中的溶解度不同。HgS的K sp最小,它只能溶于王水;由于形成配合物HgS 还可以溶于Na2S。

M(I)HS 可溶于水

M2(I)S(1)碱金属硫化物、(NH4)2S可溶,且水解呈碱性

(2) Na2S、(NH4)2S易氧化,常含有多硫化物

(3)大多数金属硫化物不溶于水

(4) Al2S3、Cr2S3强烈水解。

硫化物的溶解度随着溶液的酸碱度的变化而变化。

△或研磨

高温

溶度积原理: MS(s)=M 2+ + S 2― K sp = [M 2+][S 2―]

MS(s)溶解的条件是 (M 2+)(S 2—)<K sp ,方法:减少(M 2+)或/和减少(S 2—)。

222H HS H S S M S +-+?→????→↓???

—加、加络合剂减少()减少()加氧化剂或还原剂加氧化剂 ZnS +2H +=Zn 2++H 2S ↑

CdS+ 4HCl =H 2[CdCl 4] +H 2S ↑

3HgS + 8H + + 2NO 3—+ 12Cl —=3HgCl 42—+ 3S↓+ 2NO↑+ 4H 2O HgS+ Na 2S =Na 2[HgS 2]

PbS +H 2O =Pb 2++HS —+OH — (2)溶度积原理

例:通入H 2S(g)至含0.10 mol·dm -3 Zn 2+和0.10 mol·dm -3 Pb 2+的混合溶液中,可否使

Zn 2+、Pb 2+分离?应如何控制溶液pH ?(已知:K sp (ZnS) = 2.0×10-22, K sp (PbS) = 1.0×10-28)

解:多重平衡:

Zn 2+(aq) +S 2-(aq) = ZnS(s) 1/K sp (ZnS) H 2S(aq) = HS -(aq) + H +(aq) K a1(H 2S) HS -(aq) = S 2-(aq) + H +(aq) K a2(H 2S) K a1? K a1 = [H +]2[S 2-] / [H 2S] [S 2-] = K a1?K a1?[H 2S]/ [H +]2

S 2—(aq) 可由H +(aq) 控制, [H +]2 ↑,[S 2-] ↓ . 总反应: Zn 2+ (aq) + H 2S(aq) = ZnS(s) + 2 H + (aq) (1) K 1 = K a2(H 2S) K a2(H 2S) / K sp (ZnS) ①求Zn 2+刚好生成ZnS 沉淀所需[H +]:

Zn 2+ + H 2S (aq)=ZnS (s) + 2 H + K 1 平衡时 0.10 0.10 x

122

715122

1.3107.110= 4.60.100.10(ZnS)

2.110a a sp K K x K K ---????===?? 解得:x = [H +] = 0.21 mol·dm —3,即[H +] > 0.21mol·dm -3,Zn 2+不沉淀。

② 求Pb 2+沉淀完全时溶液的[H +]: 定量分析:残存 [M n+] < 1×10-6 mol·dm -3 定性分析:残存 [M n+] < 1×10-5 mol·dm -3 Pb 2+ + H 2S (aq) = PbS (s)+ 2H + K 2 平衡时 1×10-5 0.10 y

1227156

2528

1.3107.110=9.2101100.10(PbS) 1.010

a a sp K K y K K ----????===???? (几乎单向→) 解方程,得:y = [H +] = 3.0mol·dm -3 > 0.21 mol·dm -3 [H +]小于3.0mol·dm -3 时, P

b 2+沉淀完全。 ∴只需保持[H +]稍大于0.21 mol·dm -3,就可使Pb 2+沉淀完全,而Zn 2+不沉淀。(常用[H +] = 0.30 mol.dm -3)

(3酸性 碱性 两性

酸性 碱性氧化物 H 2S H 2O NaHS NaOH Na 2S Na 2O

As 2S 3 As 2O 3 As 2S 5 As 2O 5 Na 2S 2 Na 2O 2

B a 、形成

Na 2S +(x -1)S =Na 2S x (x =2~6)

(S x )2-随着硫链的变长颜色: 黄→橙→红 b 、多硫化物的性质

①遇酸不稳定:[]()()222S 2H H S H S g 1S x

x x -+

+→→+-↓ ②氧化性:SnS+Na 2S 2=SnS 2+ Na 2S (—S —S —称为过硫链,氧化性比O 2—弱) ③还原性:3FeS 2+8O 2=Fe 3O 4+6SO 2

Na 2S 水溶液中含Na 2S x , 加H +可得H 2S 和S (变浑浊):

2Na 2S + O 2 +2H 2O→ 2S↓+4NaOH Na 2S + S → Na 2S 2 Na 2S 2 -过硫化钠

Na 2S 2+2H +=

2S 2+2Na +

2S+S ↓ Na 2S 制备:242Na SO C 1100C Na S 4CO +?+

7、硫的氧化物

酸碱性递变规律:

①同周期最高氧化态氧化物自左至右,酸性增强 ②同主族同氧化态氧化物自上至下,酸性减弱 ③同元素,氧化态升高,酸性增强 A 、二氧化物 SO 2、SeO 2、TeO 2

SeO 2(c) 金红石结构,315 ℃升华。TeO 2(c) 金红石型离子晶体。 a 、SO 2的结构:与O 3互为“等电子体‖ ,S 作 sp 2杂化。 b 、SO 2的化学性质:

2 2 22 4 SO 2 + 2H 2S =

3 S + 2H 2O (逆歧化)

SO 2 + Br 2 + 2H 2O =H 2SO 4 + 2HBr

SO 2 + 2MnO 4—+ 2H 2O =2Mn 2+ + 5SO 42—+ 4H + 液态SO 2存在以下电离平衡: SO 2+SO 2=SO ++ SO 3- H 2O+H 2O =H 3O + + OH -

液态SO 2是非水溶剂,可以溶解一些无机物和有机物。 SO 2是酸雨的主要根源 治理方法:

SO 2(g) + 2CO(g) S(s) + 2CO 2(g)

Ca(OH)2(s) + SO 2(g) → CaSO 3(s) + H 2O(l)

SO 2的生产与制备

在天然硫矿多的地方,生成SO 2经常采用下面反应进行:

S+O 2=SO 2

在黄铁矿FeS 2多的地方,则采用煅烧黄铁矿的方法制备:

4FeS 2+11O 2=8SO 2+2Fe 2O 3

上述两个反应,是工业生产H 2SO 4的第一步。

也可以采用还原法,从高氧化态物质转化成SO 2,如:

43

11σ+∏ SO 42—、SO 3(还原性为主)

+4

SO 2

S (氧化性,遇强还原剂才表现出来)

>731℃,铝矾土

2H 2SO 4(浓)+Cu =SO 2↑+CuSO 4+2H 2O 实验室制法,多采用置换法,如:SO 32—+2H +

=SO 2↑+H 2O c 、SeO 2、TeO 2 氧化性为主,遇强氧化剂才显还原性:

SeO 2 + 2H 2S =Se ↓+ 2S↓ + 2H 2O

5SeO 2+2MnO 4—+ 2H 2O =5SeO 42—

+ 2Mn 2+ + 4H + TeO 2+H 2O 2+ 2H 2O =H 6TeO 6 6431σ+∏

B 、三氧化物 SO 3、SeO 3、TeO 3

a 、SO 3的结构:sp 2等性杂化,与BF 3等电子体。SO 3有α、β和γ型三种结构。SeO 3、

TeO 3结构尚未得知。

b 、SO 3的化学性质:

①SO 3最高氧化态,强氧化性: SO 3 + HBr → Br 2 + S↓

10SO 3 + 4P ???→点燃

P 4O 10 + 10SO 2↓ ②酸酐:SO 3 + H 2O =H 2SO 4

③―发烟硫酸‖:x SO 3(g) + H 2SO 4(l )=H 2SO 4·x SO 3(l )

―发烟硫酸”试剂含SO 3 20~25% 50~53% 焦硫酸 H 2S 2O 7(H 2SO 4·SO 3) c 、SeO 3具有强氧化性(次周期性)

8、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按含氧酸母体结构,分为4大类:即次、亚、正、过硫酸系。

A 、分子结构特点

①绝大多数硫的含氧酸分子中S 原子作sp 3杂化。

例外:焦亚硫酸根S 2O 52―,1个 S 原子作sp 3杂化,另1个 S 原子作sp 2杂化。 含氧酸 分子式 母体 结构特点

硫酸 H 2SO 4 母体 S sp 3杂化

硫代硫酸 H 2S 2O 3· S 代O 硫代

焦硫酸 H 2S 2O 7 2 H 2SO 4脱H 2O 氧桥

连二硫酸 H 2S 2O 6· —OH 被磺基 —SO 2(OH)取代

硫链

S

O

O H

O

O

H

H 2SO 4 SO 42—

S 2O 32—

H 2S 2O 6·

含氧酸 分子式 母体

结构特点 过一硫酸 H 2SO 5 H 2O 2中1H 被磺

基-SO 2(OH)取代

-O-O- 存在

过二硫酸 H 2S 2O 8 H 2O 2中2H 被磺

基-SO 2(OH)取代 -O-O- 存在

S O O O

S

S O

O O

O

O

S

O

H

O

O

O

O

H

H 2SO 5 H 2S 2O 8 磺基-SO 2(OH)

OH

OH S

..

O

S

HO

O O O

S

O OH

O

亚硫酸H 2SO 3 过二硫酸H 2S 2O 8 连二亚硫酸H 2S 2O 4, S 作sp 3杂化 热力学稳定:SO 42—、SO 32—、S 4O 62—(连四硫酸根) 强氧化性:H 2S 2O 8及其盐

E ? (S 2O 82—/SO 42—) = (4.32-2.31)/(7-6) = 2.01 V 原因:分子中有-O-O-过氧链。

例:(检定Mn 2+)5S 2O 82—+2Mn 2+

+8H 2O 10SO 42—+2MnO 4—+16H +

强还原性:S 2O 32—、S 2O 42—(连二亚硫酸根),尤其是在碱介质中。

B 、各种含氧酸及其盐的特征

(1)亚硫酸及其盐 a 、亚硫酸H 2SO 3的性质 ①H 2SO 3——二元中等质子酸(K a1 = 1.54×10-2, K a2 = 1.02×10-7)

②H 2SO 3氧化还原性

H 2SO 3 + 4H + + 4e —=S + 3H 2O E A ? = 0.45 V SO 42— + 4H + + 2e —=H 2SO 3 + H 2O E A ? = 0.17 V SO 42—+ H 2O + 2e —=SO 32—+ 2OH — E B ? = -0.93 V 还原性为主(尤其在碱介质中)

5SO 32—+2MnO 4—+ 6H +=5SO 42—+ 2Mn 2+ + 3H 2O 遇强还原剂才显氧化性

H 2SO 3+2H 2S(aq )=3S↓+3H 2O E ?(H 2SO 3/S)= 0.45 V ,E ? (S/H 2S) = 0.141 V H 2SO 3+I 2+ H 2O =H 2SO 4+HI 漂白作用 b 、亚硫酸盐

亚硫酸盐分解(歧化):4Na 2SO 3 = 3Na 2SO 4 + Na 2S 还原性为主;氧化性(遇强还原剂):

2 NaHSO

3 +Zn =Na 2S 2O

4 +Zn(OH)2 (无O 2条件)

Na 2S 2O 4 是碱性条件下的强还原剂,易歧化,可以被很多氧化剂氧化。 2S 2O 42—+ H 2O =S 2O 32—+2HSO 3—(歧化反应) 2S 2O 42—+ O 2 +H 2O =3SO 2+S + 2H 2O (歧化反应)

2S 2O 42—+ O 2 + 4H 2O =NaHSO 4 + NaHSO 3 『S 2O 42—起脱氧剂的作用』

(2)硫酸及其盐

a 、硫酸H 2SO 4的性质

O

H O

O O

O

S

O

O

O

H

O

O

O

Ag + △ OH OH

S ..

H 2SO 4分子与H 2O 分子间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故浓H 2SO 4

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

水性,常被用作干燥剂。H 2SO 4与H 2O 任意比例互溶且放热较多。

标态(S.S.)下,H 2SO 4氧化性不强,主要表现为强酸性,而浓H 2SO 4有强氧化性。

因为浓H 2SO 4以分子态存在,H +的强极化作用造成H 2SO 4中的S —O S (Ⅳ)。

b 、SO 42—盐的性质

过渡金属硫酸盐加热易分解

Ag 2SO 4 2Ag + SO 2 + O 2

HgSO 4

Hg + SO 2 + O 2 SO 42—

盐的存在形式——正盐、酸式盐和复盐:

酸式盐:M (I)HSO 4 正盐: M 2(I)SO 4

复盐: 摩尔盐 (NH 4)2SO 4·FeSO 4·6H 2O 铝明矾 K 2SO 4·Al 2(SO 4)3·24H 2O 铁明矾 K 2SO 4·Fe 2(SO 4)3·24H 2O

SO 42—

盐的热稳定性:

SO 42—盐的热稳定性主要与阳离子的反极化能力有关:反极化能力→∞(即?或*?→∞)

?分解温度0→?该SO 42—

盐热稳定性0→。

原则上,其它族含氧酸盐(CO 32—盐、NO 3—盐…)的热稳定性可用?或*?大小解释。 IA 族M 2(I )SO 4热稳定性高,其余硫酸盐受热分解: MSO 4 → MO + SO 3(<800 ℃)

MSO 4 → MO + SO 2 + O 2 (>800 ℃) ? 特例:若阳离子有还原性,则可能将部分SO 3还原,如:

2FeSO 4=Fe 2O 3+ SO 3+ SO 2

(3)焦硫酸及其盐 用浓H 2SO 4吸收SO 3,至纯H 2SO 4,继续吸收SO 3,2424

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 2SO 4·x SO 3(x <1)。当x =1时,发烟H 2SO 4的化学式为H 2S 2O 7,称为焦硫酸。焦硫酸可以看作是2分子H 2SO 4脱掉1分子H 2O 得到,故又称一缩二硫酸。

焦硫酸钾K 2S 2O 7与一些碱性氧化物矿物共熔融,可以生成可溶性盐类。例如灼烧

过的Fe 2O 3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却可以发生如下反应使Fe(Ⅲ)进入溶液:

2K 2S 2O 7 +Fe 2O 3=Fe 2(SO 4)3+ 3K 2SO 4

K 2S 2O 7的这种作用称为熔矿作用。KHSO 4也具有熔矿作用,因为它受热脱水时可

制得K 2S 2O 7:

2 KHSO 4(s)?

??

→K 2S 2O 7(s) + H 2O 生成的S 2O 72—溶于水,放热,生成HSO 4—:S 2O 72— + H 2O = HSO 4—, △r H m ?<0

因此无S 2O 72—水溶液。

酸性、氧化性、吸水性、脱水性:H 2S 2O 7>H 2SO 4

(4)硫代硫酸及其盐

硫代硫酸极不稳定,有实际意义的是其水合钠盐硫代硫酸钠Na 2S 2O 3·5H 2O ,俗称

大苏打、海波。Na 2S 2O 3·5H 2O 呈无色透明,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定影液成分。 制备:

纯H 2S 2O 3:SO 2+H 2S =H 2S 2O 3 (逆歧化) Na 2S 2O 3:Na 2SO 3 +S =Na 2S 2O 3 (逆歧化)

Na 2S + Na 2CO 3+ 4SO 2=3Na 2S 2O 3+ CO 2↑ 化学性质:

①遇酸分解

S O

O O O

2-2+

M

红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