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管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浅谈管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浅谈管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浅谈管理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命题特点与应试对策

一、树立目标意识

2005年《考试说明》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方面。

“理解”有两点要求:(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要求达到五个目标:(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鉴赏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明确命题特点

文学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阅读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观05年15套高考语文现代文大阅读试题,全是我国现当代作家写的。

(一)细读选文,可知文学作品阅读选材有五个特点:

1、内容厚重。作品内容有着较强的进步性,它或者通过一定的物象,揭示一种哲理,或者通过一定的形象,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者以一种象征,给人以深刻的理性启迪。一般地说,与时代精神相悖,不能激人上进的作品不能进入试题。

2、突出人文气息。入选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淡化时代背景,表现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如《给匆忙走路的人》(严文井)、《看树》(高林瑜)、《合欢树》(史铁生)这些作品的背景在阅读中的作用都是较小的,整个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3、作品具有较强的审美趣味,缺乏审美品味,艺术手法平淡的作品不进入试题。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是高考散文阅读材料的共同特点。可以说,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其运用的技法总是多样的。这既与文体自身特点有关,又与命题考查的需要有关。

4、体裁以散文为主。综观05年15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从选文的文体上看,仍以散文为主。有抒情散文如《春天的梦》,《合欢树》;有说理散文,如《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波滋曼的诅咒》;有文化散文(文艺随笔),如《贝多芬:一个巨人》,《阳台上的遗憾》等。

5、选文字数一般在1000个左右。

(二)分析题型,可看出05年以前试题设计的基本特点是:

1. 每个阅读语段命四个小题,在这四个小题中,对作品词句的理解拟题一个,对内容

的理解与归纳拟题一个,对艺术形式的鉴赏拟题一个,对整篇作品的分析评价拟题一个,前三个小题为文字表述题,后一个小题为多项选择题,每个小题还可以分为几个子题。

2. 文字表述题的题型一般以简答题为主,选择题一般为多选题。

3. 试题难度适中,一般难度系数设计为57%。

4. 分值一般为18分。

05年从题型设计上看:有7份试卷采用了3+1的命题样式,即3道简答题1道多选题;有6份试题采用了4道简答题的样式;有2份试题采用了5道简答题的样式。从能力考查点来看,主要突出了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要点,评价作者观点,表达技巧作用体会,对文章的整体鉴赏(即多选题)等七个方面的考点的检查。分值也从18分发展到20分甚至22分,江苏卷为20分。

(三)发展趋势。未来的文学作品阅读试题,散文阅读仍占主要地位。当然,这并非说散文一种文体控制天下,短篇哲理小说、戏剧文学作品选段等,都有进入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可能。试题设计角度、难度系数及分值一般保持相对稳定。文学成分、考生显示创造思维的成分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三、解剖思维误区

解剖学生思维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解题的五大误区:

1、平时阅读浅尝辄止,缺乏鉴赏意识。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以情感人,其审美角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在平时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注意欣赏娱乐的一面,不去深入发掘其它方面的文学因素,以致在阅读鉴赏中,找不准审美角度,体味不透作者的匠心所在,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真谛。

2、重题轻读,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有的考生阅读投入少,做题投入多,1000多字的文学作品,仅用三五分钟草草读上一遍,还没从整体上领会全文的内容和形式,就急于动手做题。给果走了弯路,误时费力,造成误答。

3、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文中的重要信息。文学是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作品中的一切手法,都是围绕塑造艺术形象这一中心任务服务的,如果不能从整体上着眼理解全文,就不能正确地搜寻文学信息,也就不能正确把握作品的文学形象,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错题也就在所难免。

4、不能借助原文中的语词进行表述。有的考生在阅读中只会引用原文作为答案,一旦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就不会间接地引用有关语词进行连缀作答,以致把答案做错。

5、词汇贫乏,不能用恰当的语言表情达意。有的考生在阅读中也大体了解作答内容,就是一时没有恰当的语词表达这个意思,以致造成误答。

四、探寻复习思路

明确了大纲要求和高考方向,我们也就找到了现代文阅读复习的捷径——回归课本。因

为课本所选的课文既具典范性,又具科学性,是一笔很好的现代文阅读财富。所以我们老师首先挑选出1——5册典范的课文,然后根据文体将其主要归为两大类——小说和散文,然后根据考纲要求进行针对性复习。因为学生平时学课文时总觉得与高考脱节,不知道考察哪些能力点,也不知道怎样去作答,所以我们复习的大体思路是:复习代表篇目——相关链接其他课文——方法、思路探究——迁移训练。现以散文为例,展示复习过程案例。

第一类抒情性散文

1、代表篇目《故都的秋》

2、复习目标: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把握散文思想感情,品味散文语言,赏析散文的表达技巧。

3、片段赏析:

片段一:

(开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问题: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尾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开头奠定了写景的感情基调——清、静、悲凉,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统领全篇。结尾升华感情,与开头相照应。

片段二: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问题1: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色彩”(情绪)?

明确: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筛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显然,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与“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独居,显然又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中难免有“孤单”感觉,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的感觉,便是一种最美的“创造”,是一种对社会的洁身自好,静对秋光、秋花,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的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伤交织的情怀的着落点。

片段三: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二十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

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问题1:作者认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

明确: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是运用比喻、对比手法来表现的。文中的这四个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4、相关链接:《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我与地坛》、《花未眠》

5、方法探究:

(1)①高考中针对文章开头设置的“……有什么作用”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开头,不论具体的写法有何不同,但作用往往是或点题,或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或设置悬念,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高考中针对文章中间内容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中的内容,其作用往往是或过渡、或为下文铺垫、或照应前文、或对比,往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内容,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旨。在理解时,要注意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③针对文章结尾设置的“……有什么作用”一类的问题该怎样回答?

归纳:文章的结尾非常重要,其作用往往是或照应题目、开头,或拓宽内容,或总结全文,或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2)鉴赏抒情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学会由“感”入“悟”。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来完成的。阅读时要“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由“感”入“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或沉淀的结果;“感”得充分,才能“悟”得深透。

(3)高考中考查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以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为主,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天津卷《看树》18题)、对比(北京卷《合欢树》19题)、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有:反衬(全国卷三《张家界》17题)、象征(山东卷《溯源》20题)等。要准确判断运用哪种技巧,有什么好处,必须掌握这几种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然后再联系具体文章做答。

6、迁移训练:

结构思路:(1)开头的:05高考中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小题;东卷《溯源》18小题;庆卷《阳台上的遗憾》18小题。(2)有关中间的:04年高考中天津卷《春从心出》第20小题(3)有关结尾的:05年高考中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第20小题;辽宁卷《切梦刀》第22小题。

思想感情: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4题;辽宁卷《切梦刀》21题

表现手法:05年高考福建卷《日历》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分析”。湖北卷《土地》第20题“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第二类说理性散文

1、代表篇目:《灯下漫笔》

2、复习目标:着重品味其中的情趣和理趣,揣摩含义深刻的词、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片段赏析:

片段一:品味下面两段文字,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想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予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明确:略

(2)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明确:略

片段二: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词、句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3)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的现有知识,说说你对“‘人’的价格”的理解)(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

(5)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4、相关链接:《漫话清高》、《短文两篇》、《拿来主义》、《我若为王》

5、方法探究:

(1)说理性散文是散文,不是议论文,所以教师不要把生动有趣的散文鉴赏课上成议论文分析课。为此,要注意,不要在划分段落、归纳大意和挖掘字词的微言大义上花过多的

工夫,而要投入感情,整体感知,重点领悟,从而把握情和理。

(2)高考测试的文本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本深层意义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喻、借代、反语意义的特殊词语,⑥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解释的词语。

解答这类题目,树立语境意识非常重要。具体方法主要有:①体察语境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句中的重要词语。②抽象概念具体化法。既要利用原有的阅读知识,更要联系上下文语境,直接运用抽象概念之前或之后的那些解释性语句来回答。③明晰指代法。可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就近指代,二是学会转化和对应技巧,三是蒙后指代,四是分析推理。④结构分析法,就是对词语所在语段进行结构分析,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重要词语的意思。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明确和做到:词不离句,置身段篇,因文释义,入境为先。

(3)高考现代文阅读要考查的重要句子主要有:①结构复杂句②体现中心句③含义深刻句④象征意义句⑤文章总结句⑥使用修辞句⑦意义含蓄句

理解句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而要理解句意,要把重点放在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句意这一点上,要养成理解句意不离上下文的阅读习惯。具体说有下列几种方法:①分析句子结构。句子的主干是句子的主要意思,而修饰成分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②抓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如总起句、结论句和概括性强的句子,要注意它们包含的内容。③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结合上下文分析外,还应把自己的感受、思考、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来,使之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连贯思考。④分析修辞。比如去探讨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拟人的形象性和反语的讽刺性等。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对记叙文,要着重分析作者写了什么人,记叙了什么事,赞扬了什么精神,讽刺了什么对象,鞭挞了什么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抒情类文章,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分析它描写了什么景物,流露了什么情感,阐发了什么哲理,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三点:(1)要善于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阐释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会在开头和结尾用明确的语言旗帜鲜明地阐述出来;而记叙性的文章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往往是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点睛之笔。(2)从目的、启示处思考。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②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从隐含信息挖掘。①联系上下文;

②抓关键词语,联系时代背景;③从全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中挖掘。

6、迁移训练:

05年高考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18题;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21题;湖北卷《土

地》18、19题;江西卷《给匆忙走路的人》18、20题。

第三类文艺随笔类散文

1、代表篇目:《胡同文化》

2、复习目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内容回顾:

①阅读全文,归纳概括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

明确:四方四正,取名有各种来源,量多且宽窄不一,方便安静。

②阅读课文,归纳概括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明确:封闭,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能忍耐。

③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哪些感情?

明确: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没落,带着一定的批判意识。

4、相关链接:《道士塔》、《咬文嚼字》、《读〈伊索寓言〉》、《人生的境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规律》

5、方法探究:

“归纳”和“概括”是比较强的阅读要求,也是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解答这样的题可采用下列方法:①分解法,即从结构入手,从思路入手,把文段分为几层,然后再进行归纳和概括。②抓关键句法。这些句子起着“统帅”作用,其他句子是对它的解释或补充。在记叙文中,有些议论抒情句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要特别注意。③抓关键词法。如03年全国卷中《乡土情结》一文,“情结”就是一个关键词,可以根据这个词,提出问题:是什么情结”,有哪几种“情结”?还可以根据关键句,找出关键词,进行归并。

6、迁移训练:05高考全国卷一《一日的春光》16题,全国卷二《春天的梦》15题,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21题;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16题。

五、掌握应试策略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阅读的能力。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或景),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或景)等。因为学生接受现代文阅读考查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部分:前者为认识问题,即认识、了解把握语料;后者为解决问题,即借助认识把握、解决具体问题。没有前者,或前者做得不够好,认识理解不到位,后者对具体题目的解答也难以准确到位。所以说提高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答好现代文阅读题,树立整体阅读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做具体的阐释;综合,也就是概括,就是再现各部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分析、综合是人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一般地说,现代文阅读题目中,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多用分析的方法;而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则需综合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3.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文学作品的阅读,虽然与科技文、社科文的阅读一样,都要考查对词义、语义的理解,对文意的把握等能力点,但是由于作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形象的诠释、技巧的把握、语言的体会等。要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首先应了解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因各自的特点不同,阅读理解也各有侧重。小说阅读就是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散文的阅读则需揣摩作者通过怎样的表达方式,传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须知不同的鉴赏内容的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选材、组材主要看是否典型,文章结构要看是否完整,过渡要看是否自然、恰切,前后照应是否合理;表现手法应看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语言要看是否准确、连贯、得体,是否简练、生动、丰富多彩等等。

4.根据命题的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针对语料选择题目设计方面的特点,平时训练要克服语料选择上的盲目性。最好是将高考已考过的选文作为典型练习,作深入的分析,尽管过去的考题一般不会再考,但高考从选文到命题设计,都是非常考究的,作为解剖典型的“麻雀”,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试题编制的特点,可以强化两方面的练习:第一,对选择题,在做完题目明确答案后,可从命题的角度加以审视,明确命题的意图、设题的角度,认识干扰项编制的特点,增强对选择题命题方式的理性认识。第二,做简答题,要提出详细审题、准确答题的要求,克服答题的随意性。再则,针对现代文阅读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的特点,答题应循序而进,但对这一特点又需作辩证的理解。正因为“由浅入深”,后面的题目可能是前面题目的注脚,特别是最后一道多选题,往往从不同角度对阅读材料作出分析,这其中尽管有错误的选项,但多数是正确的。深入地认识选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样再回过头来去解决前面的具体问题,成功率就会更高。

现代文阅读(课时教案)(平度1中高三集备组供稿)

现代文阅读指导(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

学习目的: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3、了解现代文阅读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阅读规律。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如果我们把现代文阅读中的“句子”“词语”比作是树干上的“一枝一叶”的话,

那么,它们或郁葱,或枯萎,或充满生机,或呈现出衰落的生命现象,都与树干(文章)

的生命状态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思路出发,我们来关注文章中的每一个要考查的词语

和句子,去熟悉和准确把握考题中这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二、考点解说: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考什么: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或隐含义;②指示代词在语境中所指代的内容;③与文章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关注的是语境义、修辞义、指代义

(2)怎么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2、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考什么:①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对象的句子(根据文体的不同,句子“重要性的选择也有所不同);②表示文章脉络、层次、逻辑的句子;③内涵丰富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首尾句、点睛句、感情句、转承句、修辞句。

(2)怎么考: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三、课文链接: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1、文中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答:“清洁的精神”,是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2、你对文中划线的句子如何理解?

答: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没有彻底失落。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高考例析:

1、【2005年高考浙江卷】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8.“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

A.神经回路 B.神经元膜 C.神经细胞 D.神经冲动

答案:C

总结: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做到“词不离句”。

2、【2005年高考上海卷】

①茨威格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视欧洲为自己的国家。然而,他所亲身经历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那些岁月,实际上却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国乃至失去欧洲的过程。他有一种体无完肤的沧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这无疑咸了他生命的绝唱。不久,他在远离欧洲大陆的巴西自杀身亡,因为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

7.第①段里“体无完肤”在文中的含义是:

答案: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

分析:“体无完肤”字面义是形容全身受到创伤。阅读原文,我们应注意到“体无完肤”修饰的是“沧桑之感”,再联系紧承本句的“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怀着伤感和悲观创作这本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他无法承受时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负,无法忍受没有祖国、没有文化温馨的现实”,不难判定这里的“体”指的其实是“心灵”。由此可以得出该题的答案。

总结: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3、【2004年高考全国卷】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7.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

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

分析:“足够的力量”其外延(也就是范围)是“力量”,其内涵(也就是具体的本质属性)是“人类获得”“改变大自然”。据此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项准确地把握了词语的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所以该项正确。

总结:注意把握内涵,弄清外延。词语解释接近于下定义,往往要先确定其大的从属外延,而后再限制其性质即内涵。

4、【2005年重庆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

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17.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答案:即使在这样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

简析:纵观本段,作者通过南北方的建筑比较,来证明南方的宅院,也体现着汉文化的特征。将“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这一句主干“汉文化在咳血和低吟”抽取出来,句子的中心便一目了然了,即强调了汉文化的存在状态,并由并列的宾语来显示其状态。然后将宾语与上下文内容对接,就不难找出以下答案。

总结:单句,从主干入手。当重要句子是以单句形式出现时,必须做好梳理工作,去芜存精,抽出句子主干,分析句子的构成,才能有效地把握答题的方向。

5、【05年福建卷】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13、“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3分)

答案: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境遇,但可以选择自己对生活态度。

简析:分析这句话,可知该句通过“其实”这一副词构成了承上转折的关系句。这就意味着在理解该句含意时必须涵盖两层意思,而理解的重点应落在后句上。结合文段,明确“被生活所选择”和“你也在选择生活”的内容后,便可组织答案。

总结:从句间关系入手。当重要句子以复合句式的形式出现时,把握分保存间的关系,成为理解句子含意的一把钥匙。

6、【2004年天津卷】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19.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4

分)

答案:①人生如书,书如人生。②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③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简析:分析划线句,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前一句说书中写有人生哲理,后一句用比喻的手法,说人生就像一部书,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显然后句是重点,分析这个比喻句的含义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上段谈“以往”和“如今”的买书经历,前后对比强调现今买本称心如意的书很难。再结合比喻句后面的两个句子,不难得出答案。

总结:分清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分析语境义。

五、课堂小结:

(一)析词语的含义:

1、注意把握内涵,弄清外延。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二)分析句子的含义:

1、单句,从主干入手。

2、复句,从句间关系入手。

3、分清本体和喻体。

原则:分析字面义和语境义。

六、【追踪练习】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它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有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文中用画线句说明当时------------------------------现象。(不超过20字)

明确: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方法:分析本体,注意语境。

七、作业:

高考题汇编:《一日春光》(05年全国卷一)

《门》(2000年全国)

现代文阅读指导(二)

学习目的:

1、筛选整合信息

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了解现代文阅读这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思路。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筛选整合信息

一、考点解说:

1、筛选整合信息

(1)明确考什么:从考查的内容看,一般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即文中的基本概念和与内容相关联的基本常识或知识)。筛选的考查常常是对一段信息的搜寻、辨别、选择;整合的考查往往是对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

(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选择题无论是选对项还是选错项,其命题思路都是夹杂一些似是而非的干扰项。简答题的命题思路常常涉及到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检测,所以就要求学生在获得信息后,还必须对信息进行语言上的综合的加工和组合。

二、课文链接:

《神奇的极光》课后练习二:反复阅读课文,筛选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对极光的成因有哪些推测?

2、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形成极光的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什么?

3、试概括极光形成的原理。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实战举例:

例一:2004年冀鲁皖豫题《大地山河》中第二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审题时重点落在“怎样”上,即把原题转换成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的办法有哪些。纵观全文,1-5段探河流,6-8段谈高原,9-10段谈雪。本题要求回答作者对高原的态度,因此要到6-8段里寻找答题信息。答题时要认真审读有关高原的三段内容,扫描重点语句,并进行合理归纳和恰当概括。

第6段中说:“光是从天空飞过,你不能具体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光是从地上走过,你了解得也许具体些,然而还不够…概括?”。简言之,即“既要从空中飞过,也要从地上走过,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所谓…西北高原?的意义。”

第7段中说:“你从客机的高度仪的指针上看出……然而你从玻璃窗向下看……但你还得在地上走过,然后你这认识才能补足。”第8段中说:“要是凑巧,你的车子到了这么一…土腰?……那时你大概才切实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了吧?这也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简言之,即“在空中你可以得到一个概括的印象,在地上走过你才能切实地明白高原之所以为高原。对西北高原的了解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答案就是: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身临其境的体察。

方法总结一:这类题常从对某一现象的揭示、某一特点的分析以及原因的探究上命题。这些题型的命题规律是:抓住原文中提示的一个特点,要求学生说出特点的具体内容;

或者指出原文中论述的某一现象,要求考生阐述形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等等。这些试题需要答题者或追本溯源,或探因求果,或寻幽发微,他的答案常常是分散在原文某一段或几段文字中,需要答题者进行筛选和整合。

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题《乡土情结》中第一题:从文中看,乡土给人们打下了那些“童年的烙印”?

解题思路:本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地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是什么(就是烙印)也就是答题的信息区间。

经过阅读可以发现下面内容是作者难忘的童年“烙印:1、父母亲族的爱。2、家乡的山水草木。3、悲欢离合的家史。4、邻里乡亲的乡情。

方法总结二:对于文中信息的整合,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时代背景,联系上下文,抓明确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四、跟踪训练:

1、【2005年全国卷二】

选文:《植物睡眠之谜》

题目: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2、【2005年高考江苏卷】

选文: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

题目: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

3、【2005年高考江西卷】

选文:严文井《给匆忙走路的人》

题目: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一、考点解说:

1、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明确考什么:推断和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对推断想象能力的考查,实际上是对创造能力的考查。它包括由已知的事件(包括原因和结果)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由已知的条件、原因推断结果,对未来情况的推断,对情景进行想象,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动作、表情进行想象等。

(2)考查题型:通常放在第Ⅰ卷现代文选读(一)中,用单项选择题考,第Ⅱ卷中的

现代文阅读,偶然也会出现这样的推断题。

(3)明确命题思路:一卷题的设计,采用变换原文句子的形式或推知结果等形式出现。二卷一般没有对应的题型,只隐含在其他的答题项中,因为有些文题需要具备想象能力,不然就无法作答。

二、课文链接:

《采桑子重阳》一词中,诗人通过写重阳,表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就这首词中你喜欢的诗句,联系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储备,展开想象,谈谈你的感受。

三、备考策略:

1、例题解析

譬如《转基因作物》(1998年高考试卷选文),文中说“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作物的脱氧核糖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生物学家知道怎样通过转基因技术使作物产生抗除莠剂等特性不过十多年时间。”文中又说:“同时也有些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据此,可以推出这样的看法:“转基因作物可能给环境带来危险是转基因技术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方法总结一:根据文中的材料推出新的结论

这实际上是运用原文所提供的材料,在原文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想象进行再创造,推出原文没有直接表述的观点,得出原文所没有必要直接得出的结论,或者提出新的看法。2.例题解析:

1997年高考就出过这样的试题。当年所给的材料是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散文二集〉导言》的节选文字。节选的部分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弊端,丝毫未涉及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却出了这样一道题:

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心”,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散文应该表现作者个性

B.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

C.散文应该反对封建教条

D.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

E.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械梏

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从原文对《古文辞类纂》的评述中,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心”的看法,知道这“心”就是指主题,中国古代散文的“心”是宣扬尊君、卫道、孝亲这“三种教条”的;知道文中所说的“体”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知道中国古代散文的“体”是刻板的、僵化的。还要知道作者把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这两个弊端概括为“两重械梏”,并且说,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是写不出好的散文来的。因此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要突破这两重械梏。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进入答题状态。而答题时又要扣住散文的“心”即主题来判断。据此可知,本题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A、C。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教条、严守封建教条的,所以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应该“反对封建教条”、“表现作者个性”。B、D两项原文未尝论及,自然不符合作者观点。当年错判最多的是E项,主要是考生不明白“两重械梏”包括“心”和“体”两个方面,而试题只要求对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作推断。如果考生对中国新文学散文的创作具备一定的知识和阅读经验,解答本题

会得到一定的方便。

方法总结二:根据文中的观点推出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这一类推断比上一类推断要困难一些。这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作者在文中观点的准确把握;也表现为对“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还表现为一个联想和推理过程。

3.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比赛会,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根据语境作推断和想象,在文中的横线内补写承先启后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应是:

要完成这道题,要注意这样几点:①“书法家”上加引号,是讽刺的,否定的;②“书法家”高局长因为经常批文件只会写“同意”二字,其他字不会写,自然隐含着没有实际本领的意思;③这高局长为人并不坏,“笑眯眯”、“歪着头”、“我就献丑了”、“不写了吧”的神情、对话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至少态度不恶劣;④“高局长循声望去”,这表明有人在较远处大声说话;“不写了吧”表明大声说的是请他再写几个字。而“轻抖手腕”、“劲秀”等表明“同意”二字写得不错。根据这样的分析,补写的“承先启后的两句话”应该是:“人群里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当然,不一定就这样补写,只要补写出的两句意思正确,能“承先启后”就可以。

方法总结三:根据语境推断和想象作品和相关要素

这里所说的“相关要素”,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更多的则是两者结合的。譬如过去考过根据文意补写一个领起句,补写一个总结句,或者根据一首诗的具体描写和抒情,推断诗中所写是哪一类人,等等。这类推断的基本之点是对所给文章有准确的把握,还要分析具体的上下文。

不过,这种类型的推断和想象,近若干年高考未曾考过。考的主要是前两类。

四、跟踪训练

05年全国卷一第7题

05年福建卷第4题

05年重庆卷第9题

现代文阅读指导(三)

学习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了解现代文阅读两个考点的解题规律。

难点与重点:在阅读实践中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思路。

方法:例析与评议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结构与思路

一、考点解说: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明确考什么: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具体展现。试题经常设计的“点”是:分析文章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关系;关键句在全文中的作用,中心句与其他句子的关系等等。(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就是把文章的线索、脉络、层次、段落和逻辑等进行条分缕析,然后解剖这些组织和构造。让考生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

二、课文链接: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①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大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②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③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或学习过。④毛泽东同志在北大工作期间,通过阅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具体了解十月革命,思想迅速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⑤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学术文化阵地,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创造了许多重大成果,为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这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动力要永远发扬光大。

1、第一段文字共有5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北大“享誉中外”的?

3、第二段文字中引用鲁迅的话有什么作用?目的是什么?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备考策略

1、高考例析一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春天的梦》14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

写起?”

分析:本题考查的就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从全文看,《春天的梦》表达的是身处严冬的“我”对春天的渴望与呼唤,立足点在冬天,自然应起笔于冬天;而且文中吟咏雪花的诗句(比如“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等),又暗示了严冬中孕育着新春,雪花是春天的使者,并体现出作者对春的强烈期盼。此题答案可拟为:“①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②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

方法总结一: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第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在答题时应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方能理清思路。

2、高考例析二

【2004年高考全国卷Ⅰ】《大地山河》第18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有一起的?”

分析:《大地山河》是一篇散文,抒写祖国西北大地的壮美,主要给我们展现了三幅画面:河流、高原和雪。这些画面中的情景,有的是作者所见,如在乌鲁木齐河看到马车涉河而过;有的是作者所闻,如延河涨水把一块几万斤重的大石头冲走了十多丈远;有的是作者所思,如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的意义;有的是作者所感,如面对西北雪景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当然,很多情况下,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本题答案可拟为:“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行文的线索。”

方法总结二: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感情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议论文常见的结构体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点。

3、高考例析三:

【2005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不太容易把握文章思路,但只要抓住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抓住重点段落,就意味着大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如文章第二段的“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既是所在段落的中心句,又点透了全文的核心思想值得细细咀嚼。

方法总结三:注意找出中心句。

4、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四、跟踪训练:

【2005年高考辽宁卷】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5年高考江苏卷】

【2005年高考重庆卷】

(二)归纳内容要点

一、考点解说: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明确考什么:归纳文中要点就是对数个信息体进行综合。在思维过程中,是分析的逆过程,即“化整为零”地分析解剖,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对局部进行认识。考查中常常需要把若干个要点分别提炼或把若干个要点归纳合并再提炼。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阅读材料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命题要求出发,就是寻找出与题意指向、要求相关的信息。从题意看,有时考查全篇的中心思想,有时则涉及部分的中心思想,有时甚至是某一小部分的中心内容。

(2)考查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

(3)明确命题思路:

归纳要点;某段材料的观点是什么?(这些材料是直接还是间接作为这个观点的论据)某个观点的理由是什么?(这个观点所成立的理由有的是俯拾即是的,有的却“散落”在文中,需要仔细归纳提炼)

概括中心:命题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段意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某一部分的中心思想;主旨概括——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中心。

二、课文链接:《胡同文化》

①阅读全文,归纳概括北京胡同有哪些特点?

明确:四方四正,取名有各种来源,量多且宽窄不一,方便安静。

②阅读课文,归纳概括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明确:封闭,易于满足,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能忍耐。

③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有哪些感情?

明确: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没落,带着一定的批判意识。

总结:高考现代文阅读与我们平常课文分析密切相关。分析课文,实际上为我们做信息阅读提供了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因此我们在备考阶段,知识能力不是一个关键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一道道高考试题去发现和强化规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备考和考试中处于主动地位。

三、备考策略:

(一)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

1、高考例析一

【2005年全国卷一】第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分析:文章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是插入的内容,插入的目的是为了交代“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的原因。第十段作者从“东坡恨海棠无香”写起,表达了自己喜爱无香海棠的极为个性化的理由,这一理由就是“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作者态度鲜明,毫不含糊,并举出了具体实例。第十一段虽只一句话,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直截了当地写了自己深爱海棠的其他原因。第一层是就花朵的色彩而言的,“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突出的是那浅红淡白的花朵,色彩宜人。第二层是就其姿态

而言,绿叶掩映,疏密适中。第三层以“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的比喻,突出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方法总结一: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即可。

2、高考例析二:

【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8题: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1)——(2)——

分析:与此题相关的内容在原文第5自然段。(内容略)完成上面这个题目,既没有现成的句子可摘录,又无法找到局部概括的几个句子进行组合,也不存在取谁舍谁的问题;只有通过对材料的反复阅读,从整体上感受和把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抽象,运用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求解答案。就上段来说,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段说的是茨威格将维也纳视为“令人神往的圣地”的原因。其次要分析和提炼文段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而言,一要明确“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收到自己身边,使他们彼此逐渐融洽”“这座城市的每个居民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培养成为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一个世界主义者,一个世界的公民”,谈到了“生存空间”的问题;二要明确“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中,没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经在情感上属于这里”“维也纳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综合”等,则谈及“文化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修饰语言,注意两个要点的句式大体齐整,即可拟出答案。

方法总结二: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而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

(二)归纳全文的内容要点

高考例析:【1996年全国卷】第27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分析:全文共四段,第一段介绍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特色,第二、三段详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色,最后一段说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文章首句说:“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联系全文看,所谓“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就是在处理“乐式”和“表达感情”关系上的发展变化。首段说,欣赏巴赫的序曲,“好象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可见巴赫只重“乐式”。莫扎特呢?“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可见其音乐是既表达感情,又讲究乐式的。关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文中说,他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可是为了表达感情,“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可见他的音乐创作是感情突破式的。这样,答案就可拟为“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感情突破式。”

方法总结:先理清文章思路,然后抓住关键句,提取信息,加以归纳。

(三)概括文章中心意思。(因单独设题不多,略讲)

方法指导: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

文学作品阅读题

文学作品类阅读理解(1) 1 “Do you feel any better, Henry?” Rinaldi seated himself in the chair next to the bed. “You know what?s happening? They are planning to give you a medal.” “No way! What did I do?” “But you have been seriously injured. You at least will get a bronze one. And if you did something special, they will give you a silver one.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No, nothing!” “Weren?t you carrying anybody while you were wounded?” “Of course not.” “Well, I heard you insisted on letting other patients get treated before you.”“I didn?t insist very strongly.” “Tha t?s alright. I don?t think it?s a problem. I?m pretty sure that you can get a silver one! We are all full of pride when we think about you.” “So, how did the battle go?” “Didn?t you read the newsletter? We took that little town and got almost a thousand enemies to give up!” “How are you doing?” “I?m doing very well! I?m becoming a better doctor every day. But enough about me…do you still hurt? How are the wounds? How?s your head doing? The doctor?s chart says that your head is all right. You were really unlucky to have that major work on you! He?s not a good doctor. He is more like a meat cutter. It must drive you mad to stay in this bed all day long! Please get out of here as soon as possible. I miss you. The room is so empty now that there?s nobody sharing it with me.”“What about Miss Barkely?” “Of course, I will go and get her. But you rest for a while. And here, I brought you some alcohol to take away some of the pain. By the way, I think the priest(牧师) wants to come see you. You know, sometimes I wonder if you two aren?t lovers,”he said laughing. “Shut up, you stupid Italian!” “I have to go now. Get well soon! I have no one to joke with.” 40.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nry and Rinaldi? A. Official and solider. B. Roommates. C. Lovers. D. Doctor and patient. 41. The underlined word “work” in the passage refers to ______. A. the cut B. being a solider C. the wound D. the medal 42. We can know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 A. Rinaldi didn?t know Henry very well. B. the priest and Miss Barkely are lovers. C. Henry was very badly wounded in the head. D. Henry probably got wounded in the battle. 4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Rinaldi is a pleasant guy. B. A silver medal was awarded to Henry. C. Henry got a thousand enemies to give up. D. Rinaldi was more like a meat cutter than a doctor.

浅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

浅析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摘要]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阅读理解题型所 占的分数最多,历来是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本文就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浅析。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心,阅读理解在整个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在高考英语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数最多,历来是教研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此部分的得分直接决定了整个试卷的分数层次,可谓“得阅读者得天下”。 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阅读训练中要以限时阅读为主,把握好速度和准确度的关系。在做题过程中要逐渐做到:快读文章笼统抓大意;回读文章对应答好题。快读文章不仅容易获得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可以减弱生词多对阅读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训练,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呢? 一、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 根据《考试说明》中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以及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大致如下: 1、所选文章多为时文,题材多样化,信息丰富。 选材皆源于国外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媒体,原汁原味,语言地道纯正,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每年所考4篇文章的体裁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学性较强的小说片段等。 2、坚持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3、语篇的字数逐年增加,加强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 4、增加了生词量,加大了推断词义能力的考查。 二、解题思路及备考策略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相结合。精读的目的在于提高理解率。通过精读一字一句精耕细作,我们可以掌握常用词汇、基本语法以及文章的固定套路

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双琴祭文学作品类阅读原文和答案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 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 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 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 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 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 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 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 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 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 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 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 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 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 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 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 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 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高考文学类作品小说阅读两篇

文学类文本阅读 溜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提琴》阅读答案(二)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提琴》阅读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提琴》阅读答案 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共4题,满分15分) 提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 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 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 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 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 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 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 面铺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 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 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 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

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 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 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 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 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 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 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 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真题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 全国卷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锄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词义猜测题附答案

阅读理解专项突破 III词义猜测 【命题特点】考查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和短语的能力,突出考查对语境的分析和把握的能力。【常见考法】 1. The underlined word “…”probably means____. 2. The word “…”used in paragraph “…”refers to/suggests____. 3. The phrase “…”in the sentence can be replaced by ____.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word “…”? 5.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 in paragraph “…”? 6. By saying “…”, we mean_____. 7.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xpression “…”stands for? 8. The meaning of word “…”in the passage is related to_____. 一.通过定义或解释推测语义 有些概念性生词出现后,作者会给出它的定义、同位语、修饰性从句或是定语。这些修饰成分可以帮助我们推断出生词的语义 (1)定义句的谓语动词在文中多为:be, mean, deal with, be considered to be, refer to, be called, be known as, define(下定义), represent, signify(表示,表明), constitute(指。。)等。(2)解释则常用as you know, to be called, to mean, to refer to, that is(to say), in other words, namely 等词语以及同位语和定语从句来提示下文将前面的信息加以重复或解释。 (3)有时作者会用复述的形式来解释语义,而复述部分可以是词、短语或从句。 (4)还有下一些标点符号,如冒号、破折号、括号等都表示后文要继续解释说明前文。eg. 1. The powerful poison was imperceptible when mixed in liquid, that is, it could not be tasted, seen, or smelled. (无法察觉的,感觉不到的) 2. The Greek marriage was monogamous-----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only one spouse(配偶)at a time. (一夫一妻制) Exercises: 1. Pantomime refers to a short play in which no words are spoken. ____默剧,哑剧_______ 2. Anthrop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an. _____人类学______ 3. We will meet you in the foyer, the entrance hall of the theatre. ____门厅_______ 4. He began to shave his whiskers, which had grown thick on both cheeks(脸颊). ___胡须______ 5. Some computer scientists are developing artificial-intelligence machines that they say will think like people. ____人工智能_______ Test 1 There is no cure(治愈)for Alzheimer’s. But a drug called ARICEPT has been used by millions of people to help their symptoms(症状). 61. What is ARICEPT?(C) A. A medicine to cure Alzheimer’s B. A medicine to delay signs of aging. C. A medicine to reduce the symptoms of Alzheimer’s. D. A medicine to cure brain damage. Test 2 Here is The Pines, whose cook has developed a special way of mixing foreign food such as caribou, wild boar and reindeer with surprising sauces. (1)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Pines is a ______. (D) A. place in which you can see many mobile homes B. mountain where you can get a good view of the valley C. town which happens to be near the Banff National Park D. restaurant where you can ask for some special kinds of food

文学作品阅读(一)

文学作品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裁缝(朱文俭) 母亲是一位整日忙碌又话少的乡村裁缝。随着服装工厂雨后春笋般的开建,花样翻新的成衣铺天盖地涌向城市乡村,裁缝们被风卷残云般地刮得销声匿迹了,但母亲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梦婷是独生女儿。梦婷三岁,母亲就懒得打理她的衣食住行。衣服新旧不论,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穿得周周正正,一看就是裁缝的女儿。 三岁那年春节刚过,母亲说要给梦婷做一套花衣裳。说的时候,母亲正在为前院敏敏的新花衣缀最后一颗扣子,敏敏要到城里上班。 “妈,你怎么知道我想要花衣裳?” “前院敏敏的这件新花衣,你看了几次了?过年时,你小表姐的新裤子,你还拿去试呢?”母亲的眼没离开手中的针线活,她又要给老椿大伯缝制一个大烟袋包儿。大伯烟瘾大,抽旱烟,没有烟袋包儿不行。大伯来拿烟袋包儿,擓了一篮萝卜,拎了一捆葱,算是面料和工钱。 “妈,我的新衣裳做好了吗?”清明没到,梦婷问母亲。 “婷儿还没有想好要什么面料做衣裳,我用什么做?”母亲手中那把锃亮的剪刀,正欢快地在一块碎花洋布上飞奔。母亲正要为木匠二爷家的小花姑姑赶制了春夏四套、秋冬四套新嫁衣。木匠二爷前段时间,自带木料、工具,为梦婷家打了一套家具:一张大方桌,两把大圈椅;一张小方桌,四把小靠背椅。 “妈,后院二婶去赶庙会,你有没有让她捎买面料?”刚过了端午,梦婷又催母亲。 “我说了。”母亲一边应着,一边随手剪下连衣裙上的一条线头。这时,何掌鞭的媳妇领着双胞胎女儿莺莺、燕燕来拿裙子。 “过来,穿上你大婶做的裙子试试,”何掌鞭的媳妇随手把裙子递过去,“哎呀,太漂亮了,看你大婶的手艺!” “莺莺,燕燕,你俩的裙子穿错了,换过来。”母亲只瞧了一眼,就发现错了。 两姐妹换过来穿,长短、肥瘦、宽紧刚好。 “她大婶,俩闺女长这么大,有时我自己都分不清,你咋看出哩?”何掌鞭的媳妇很疑惑。 “莺莺肩和臀都比燕燕多半指。”母亲走过去用手指量给她们看,确实如此。母亲从来不用尺子量身,而用手指;母亲从来不用画粉画线,也用手指。 何掌鞭的媳妇和双胞胎闺女笑盈盈地走了,临走告诉母亲,前几天,何掌鞭顺便把梦婷家的六亩地给犁了、耙了。 夏至刚过,梦婷又催母亲做衣裳。母亲说等婷儿想好了什么款式,新衣裳就做好了。这时,村南头老把式的媳妇带着几个女人来拿寿衣。刚打春,老把式的父亲就病入膏肓,他媳

高考文学类作品阅读:散文阅读精选练习

【散文阅读练习1】 人在草木间 周晓枫 茶这个字,拆开笔画就是:人在草木间。 每天的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一个是茶,微妙地超越其他。如果是生活需要,水就够了。文人喜欢诗酒茶:诗是对文字的奢侈,酒是对粮食的奢侈,茶是对清水的奢侈。正因为茶是高于生存需要的水,所以象征精神的部分。是啊,对生存来说,精神就是奢侈——可正因有了这些奢侈,我们才不枉此生。 茶是现实中既平凡又堪称伟大的植物。福建安溪,以铁观音闻名,茶香似乎弥散在这里的空气里……香,是气味的奢侈;铁观音,是茶里的奢侈。 这观音托梦所赐的母本茶树,就生长在安溪打石坑的岩缝间。铁观音母株瘦小,每发新芽,每生新枝,收取的手就会到来。它的芽叶幼嫩时就被采摘,它的枝条被不停折断,用以扦插育苗——就是这样一棵被限制、被切割、被剥夺的茶树,守着承诺般,守着它叶片的独特形貌:紫芽斜尾,缘齿疏钝,上面有着拇指按压般的神迹印痕。 茶有近乎神迹之处。折断枝条,插土就能活——万能地再生。你摧毁,它报以辽阔的丰收,甚至更为勇敢。母株压条繁育时,经过扭转和压扁的伤枝,反而有利更好更多地生根;如果小心呵护的,却事倍功半。一万次酷刑,意味着一万次的繁茂,十万、百万、千万次的慷慨。茶叶制造的过程也是这样。摇青时,芽叶相互摩擦、碰撞,受损的茶青反而分泌香气。每片茶叶,都死于离枝,死于炒制,死于滚水……然后,它们又从滚水中复活,将自己的清香与甘醇,灌注到每一滴水里。从伤害里汲取成长力量的茶,就这样,涓滴灌溉,帮助我们清除体内的毒素。 茶,看似羸弱,却隐藏柔韧而惊人的力量。站在这株古茶树旁边,我观察它厚实的叶片,陈旧的花瓣。 我以前觉得,交通的便捷,瓶装水的储存,空调系统的温控,使今人很难体会古人曾经的乡愁。我们可以在全球化的环境里,共享无差别的水土。但是在这棵茶树面前,我改变了看法。也许我们能保留自己所适应的饮食习惯、所乐于交流的乡音,以及那蓄意维持的心理时差。植物,替我们凝结着乡愁:土壤里的酸碱度,空气中的含水量,海拔和温差,云雾雨雪,都在其中。活着的茶,在冷水里浇着,根系沉默的一切;死了的茶,在滚汤里沏着,重新活过,在袅袅升腾的丰沛水汽里,还你故乡的云雾缭绕。 形如铁、色如铁、重如铁……庄重,就在这一盏琥珀色的铁观音茶中。它是由土生长出的木,经过火上的铁锅炒制,最后水让它复活。一盏茶里,汇聚金木水火土……我们人生的五行,尽在其味,尽在不言之中。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就这样日月天地,就这样草木山水。 茶,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在更久的日子里不死。茶,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昔的春秋。最后,神秘收拢的叶脉打开了,像一个人慢慢摊开手心里的掌纹。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制茶时,水分被蒸发,年少青春的饱满汁液消失。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恍兮惚兮。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2习题

201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学类作品阅读课时2习题 一、(2017·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香菜开花 ①香菜开花,居然也那么好看——我是很有些惊奇的了。 ②照理说,我应该见过香菜开花的。乡下人叫它,芫荽。 ③花在乡野最容易被埋没,那是因为多。乡下几乎没有一种植物不开花。野蔷薇、紫云英和野菊花,一开一大片,把香气散得到处都是,也无人去赏。农人们兀自 ..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香菜开花,就更显得寂寂无名。 ④然现在不同。现在,它是在我的花池里开了花,让我忽略不得。 ⑤院门前的花池里,曾入住过一拨一拨的植物。有我特意栽种的,像月季、美人蕉和海棠。也有主动跑来的,如狗尾巴草、婆婆纳、荠菜和一年蓬。 ⑥只是,这棵香菜是什么时候来此安营扎寨的呢?不知。花池里本来长着一大丛茂密的海棠,都快把池子给撑破了。母亲来我家,看见,觉得浪费了,拔掉,栽上葱。母亲说:“葱多好啊,家有葱花,做菜不求人。” ⑦葱却瘦,不情不愿的样子。每每看到它们,总让我觉得愧对它们,给它们浇淘米水,给它们施有机肥,还是不见它们茁壮起来。邻居看见,说:“这块地的肥力没了,怕是被原来那丛海棠给吸收了。”我想想,觉得有道理。从此,对它们不再过问。 ⑧那日,我站在小院门口,和邻居闲话,一瞥花池,竟看到了香菜。这太让我意外了。我走近了,弯腰细看,可不就是香菜!三棵,安居乐业在我的花池里,端出一副碧绿粉嫩的好模样。电话问母亲:“可有帮我种过香菜?”母亲答:“没有啊。”这更让我欢喜了,好吧,我当它是风吹来的礼物。 ⑨一日一日,它勤勉生长。葱们渐渐退居一隅,花池成了它的天下。 ⑩忽一日,它就开花了。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而后,它悄悄积攒着米粒似的小花苞,绿的,与绿叶子混在一起,不细看,还真看不出。一俟时机成熟,它便当仁不让地全部盛开,一头一身,全是细白的小碎花,满天星似的。隔着清风看过去,叶疏花细,很像蓝印花布上息着的那一朵朵。花中生花,五朵环抱,精巧秀气,每一朵,都当得了古典美。 ?于是,我有了一池的香菜花可赏。对着它,我有些感动,我们相识很多年了,我却是第一次见识它的花。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有人赏,或无人赏,对它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管顺应着自然的法则,一路走下去,让生命按着生命的顺序成长。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首段的好处。(4分)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6分) (1)结合语境,品味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农人们兀自 ..在花旁劳作,浑然不觉。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3分) 想来它是早就蓄谋好了的,先是悄悄抽长,个头变高,终于婷婷起来,枝叶纷披。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从前的从前,它应该就是这么开着花的。以后的以后,它还将会这么开着花”这句话的理解。(4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作品阅读方法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 ?分析综合(C) (1)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鉴赏评价(D)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 ?探究(F) (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 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007年的广东高考考纲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中提出“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所应对的高考考题是半开放试题(根据文本自选角度鉴赏)。这类试题先是出现在上海高考题中,2005年后,全国各地的高考题中 也陆续出现。 (一)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1 .读全篇,把握主旨。 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生活、写作的背景(要善于利用命题者所做的相关的注释)等,并利用题目、题干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考查的目的,做到 心中有数。 2.紧扣题目,找准区间。 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弄清楚题目的限制与提示,明确答题方向,确定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找到答题区,摘录与题目有关的句子或关键词语组合回答。 3 .善于整合有关信息。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中的不同信息,或整合回答,或把一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准确作答。 4.根据分值,列点回答。 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一般情况下,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⑴(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即可。 5.遇到半开放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要针对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简明扼要用一句话表达清楚)。 (2)一定要引用原材料中的原词原句或概括原文段中心作为论据。 (3)围绕文本取材特点和语言运用的效果,结合引用原材料中的原段或原词原句进行分析论证。 (4) 答案句数根据分值在6?12句之间便可,语言要简明,表意要清楚。 (二)简答题组织语言的方法 1 .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作为答案。 2 .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 .改写法:依据题干的指令,将原文中的某个或某几个句子,做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要求。 4 .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 .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答题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 .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的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 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 .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时,可以根据自己对句、层、段、中心内容的理解,自拟答案。 8 .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考点一准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一)何谓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 1. 重要词语①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③富含深义的词语;④反映具体语境的词语;⑤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⑥运用修辞手法的特殊词语; ⑦指代词(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2. 重要句子①语义较为丰富、内容较为含蓄的句子;②能表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③能表现文章脉络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④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⑤较难理解的各种修辞句;⑥句型庞大结构复杂,容易理解错误的句

202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类析(一)

2020年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类析(一) 一、散文类 散文的考查,不外这样几项,一是词义句意的理解,二是句段作用的分析,三是散文思路的分析,四是散文内容要点的归纳,五是鉴赏技巧,六是鉴赏形象,七是评价观点态度。2020年高考,有安徽卷、广东卷、大纲卷、山东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浙江卷、重庆卷、上海卷、天津、北京12份试卷考到了散文。我们来看看这12份试卷都考了些什么内容,我们从中可总结出什么阅读规律: 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