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总体情况介绍

王强张晓昕王军韦明杰

【摘要】在2012年“7.21”暴雨内涝灾害和2013年国务院“23文”的背景下,北京市开展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规划以减少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为目标,确立“防、渗、蓄、排、管”的规划思想,内容涵盖基础研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相关法规、管理体系构建四大部分,细分为14个专题,计划按三期开展工作。本文介绍供国内城市内涝防治规划工作交流。

【关键词】城市防洪防涝规划

1.规划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支撑和保障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兴水利、除水害,是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要求全国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012年“7.21”暴雨之后,北京市市委书记郭金龙指示“要按照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建设,解决首都的防汛排涝问题”。

2013年3月,国办发[2013]23号文,要求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因此,为有效地指导中、长期北京城市规划和防洪防涝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必须尽快编制与首都政治地位、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本次规划工作是在北京市规划委和市水务局共同组织下,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研究和编制。

2.规划目标和原则

2.1 规划目标

按照建设“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的要求,完善中心城的防洪防涝系统,减少洪涝灾害,确保城市安全运行,把北京建设成为安全的宜居城市,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2.2 规划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和流域统筹的原则

妥善协调城区与乡镇、流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按首善之区的标准要求,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城乡防洪防涝基础设施的建设。

(2)坚持突出重点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一是以严重内涝积水区域(例如环路下凹立交桥)为重点,从全局排水系统出发,编制雨水管道系统、河道系统、调蓄系统及小区雨水控制等综合治理方案,减少这些区域的积水灾害;二是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时序,为北京市重点功能区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撑。

(3)坚持防洪防涝、雨水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在雨水管道系统、河道系统排涝设施建设的同时,规划在小区、单位、学校、公建区、工业区等场所,采用绿化屋顶、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低洼绿地、渗井等低冲击开发措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外排量,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即采用绿色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区域防洪防涝能力,另一方面大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4)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为加强对新建、改建建筑、小区和市政工程建设的雨水的控制与利用,需要编制相应的法规、标准和设计导则,改变以往单纯的雨水排放理念,加强雨水的控制与利用。另外需结合积水风险预测、交通疏导等情况,提前编制超标降雨预警和应急保障非工程方案。

(5)坚持科技创新,科学合理规划的原则

以现有排水系统设施为基础数据,采用先进工具建立城市排涝系统模拟模型,对中心城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对超标准降雨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科学合理地指导规划方案的编制,为制定防汛应急预案提供技术参考。

(6)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防洪排涝设施基础性和公益性原则

一是结合近、远期规划,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分期实施;二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公共参与的协同机制,发挥公共财政在防洪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的保障作用。

3.规划思路

在现有北京市总体规划“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排水体系基础上,规划按照“防、渗、蓄、排、管”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强制性标准,加强精细化管理,科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实现中心城防洪防涝安全和雨水资源利用的目标。

防洪系统:规划永定河卢三段左堤按万年一遇、右堤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保障中心城防洪安全。

渗蓄系统:规划采用低洼绿地、透水铺装、渗井(坑)、调蓄水池等措施,对小区和道路进行雨水渗蓄,在源头对雨水控制和利用。

蓄洪系统:结合城市环状绿化隔离带,规划建设西郊砂石坑、南旱河等蓄洪区和雨水公园,在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同时,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排涝系统:按高标准规划雨水管道、排水通道和中小河道系统,完善城市排涝系统。

管理系统: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基础设施先行,定期风险评估,完善法规和标准,在规划设计、审批和验收各环节加强精细化管理。

4.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总体分为四部分: (一)基础研究;(二)总体规划;(三)专项规划;(四)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等构建。四部分内容又划分为14个专题。

4.1城市防洪防涝体系基础研究

4.1.1专题1:国内外大城市防洪防涝系统调研

为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建设更加合理、安全的中心城排涝系统,实现北京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进行此项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1)调研世界城市排涝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思路、组成、建设标准、规划设计方法、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形式等;(2)调研世界城市的水力模型模拟等新技术,以及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等;(3)总结分析中心城排涝系统与世界城市的差距,提出改进措施。

4.1.2专题2:降雨特征及中心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中心城不同地区的排涝标准和雨水排除系统规划设计标准,以及为更好地编制排涝系统规划方案,切实保证中心城排涝安全,进行此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中心城降雨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2)确定中心城暴雨中心的分布规律、位置和范围等特征。

4.1.3专题3: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理论研究

排涝系统的概念目前在城市还不够清晰,为更好地编制中心城排涝系统规划需进行此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城市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理念、总体思路,分析研究北京市中心城防涝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布局等;以北京市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为基础,采用模拟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手段,结合国内外情况,研究确定北京市的中心城排涝标准等。

4.2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总体规划

4.2.1专题4: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为深入了解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后,中心城防洪防涝设施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此项研究。

4.2.2专题5:中心城防洪系统总体规划

确定中心城防洪总体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标准、规划内容和总体格局,以及防洪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为防洪系统专项规划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4.2.3专题6:中心城防涝系统总体规划

确定中心城防涝总体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规划标准、规划内容和总体格局,以及中小河道、管道、环状绿带、雨水公园、湿地、调蓄区等防涝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为防涝系统专项规划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4.3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专项规划

4.3.1专题7:中心城中小河道系统规划

为保证城市排水出路的畅通,需复核与编制中心城河道治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1)结合新的雨水管道规划设计标准和新的规划建设区范围,重新计算城市河道规划流量;(2)调查并对现状河道和主要建筑物行洪能力进行校核计算;在满足排涝标准的前提下,研究河道拓宽及主要建筑物改扩建的可能性及规划方案,协调河道与建设用地的关系;(3)对于难以拓宽的河道,要核算超出行洪能力的雨洪水量,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对流域内的雨洪控制要求;(4)制定河道治理工程分期实施计划等。

4.3.2专题8:中心城雨水蓄滞洪区规划

为保证城市排涝安全,并与海河流域规划(控制北京市出境洪水)相协调,规划在中心城上、下游分别建设城市雨水蓄滞洪区,用于分流城市河道洪水量,减少进入城市的雨水量,同时减少出境雨水量。规划结合河道两岸用地和规划流量情况,确定中心城蓄滞洪区布局规划,确定各蓄滞洪区的位置、规模和占地面积。

[1]城市雨水调蓄区用于滞蓄超过雨水管道规划设计标准、但不超过中心城排涝标准

的雨水,其包括雨水滞蓄场所和雨水流动通道。滞蓄场所主要指城市公园及广场、运动场、湖泊等。必要时,可建设城市地下大型调蓄水池。

4.3.3专题9: 中心城雨水调蓄区规划

城市雨水调蓄区用于滞蓄超过雨水管道规划设计标准,但不超过中心城排涝标准的雨水,其包括雨水滞蓄场所和雨水流动通道。滞蓄场所主要指城市公园及广场、运动场、湖泊等。必要时,可建设城市地下大型调蓄水池。

4.3.4专题10:中心城雨水管道系统规划

规划按照雨污分流制的原则,采取分流、改扩建及新建雨水管道等方式提高雨水排除能力。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规划范围内最新的城市规划,参考北京市中心城降雨特征研究成果和城市功能区规划,划分一般地区、重要地区、特别重要地区和重要道路;(2)通过现状调查,并按新的规划设计标准核算现状雨水管道及泵站排水能力,修订雨水管道及泵站规划方案,特别是要解决好现有积水点问题。(3)制定雨水管道及泵站系统建设分期实施计划等。

4.3.5专题11:中心城应对超标降雨措施规划

为保证中心城排涝系统的安全可靠,需对中心城排涝系统进行验证和校核,以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并提出超标雨洪的应对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先进的水力模型,模拟分析中心城通惠河等流域在规划情景下的不同重现期降雨的积水范围、深度和时间等,据此成果修改完善规划方案,并绘制不同重现期的排涝风险图;(2)研究发生超过排涝标准的降雨时,宜弃守的区域和应重点保护的区域,并制定对超标雨洪的分流和蓄洪方案;(3)研究发生超过排涝标准的降雨时的非工程措施,如编制预警机制、应急抢险预案和交通疏导方案等。

4.4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等研究

4.4.1专题12:中心城建设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设计导则

为减少中心城排涝设施的排水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应补充研究现有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所缺失的内容,进一步完善现有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相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等,提出对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规定,为此进行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整理北京市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现状情况及相关规范、标准、规定等;(2)研究制定建筑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设计标准、形式及指标(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池等);(3)研究制定城市道路的雨洪控制措施的形式、规划设计标准及指标,并对城市道路标准横断面等提出相应要求;(4)制定建筑小区外排径流量控制指标等;(5)制定相关导则。

4.4.2专题13:中心城防洪防涝法规及管理体系建设

为保障北京中心城排涝系统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需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体系,建立健全排涝系统管理设施的建设标准和管理组织形式,完善排涝系统规划设计审批及日常管理的流程、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技术规范等,为此进行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调查整理城市规划、水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技术规范、标准等;(2)进一步完善保障北京市排涝安全的相关法规体系,例如小区雨洪控制要求等;(3)制定中心城排涝管理体系和标准,例如确定管理单位的原则、管理设施建设规模的标准等;(4)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的规划设计、设计变更、验收审批流程及规定等。

4.4.3专题14: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经济性评估

为评估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的经济合理性,需要开展此项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不同方案对应的工程投资估算;(2)预测中心城不同重现期降雨情景下的积水灾害损失;(3)采用损益方法分析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设施规划的合理性。

5.技术路线

图1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技术路线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规划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首先是城市防洪防涝体系基础性研究,包括对国内外大城市防洪防涝系统从组织形式、法规体制、规划设计方法、标准到管理体系等全面的调研分析,总结归纳启示和经验;对城市防洪防涝体系的构成、内涵、规划方法等进行理论研究;对北京地区降雨特征,尤其是暴雨中心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该部门成果将直接指导后期规划工作。接下来,开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

(1)总体规划。在对2004年总规实施评估基础上,先期开展城市防洪防涝总体规划工作,确定北京中心城的总体规划框架,包括规划思想、规划布局、规划标准、规划内容、规划方法和措施,

(2)专项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首先,按清河、坝河、通惠河、凉水河四大流域深入开展中小河道系统和管道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然后,建立中心城防涝系统水力模型,模拟发生重现期20年、50年、100年一遇降雨时城市内涝积水风险,继而结合积水点

图2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专项规划内容

状况,以土地使用规划和地形特点为基础,进一步编制蓄滞洪区和雨水调蓄区专项规划,解决积水安置问题;在方案编制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模拟分析,动态优化调整,直至达到排涝标准要求;最后对于超过排涝标准的降雨,通过模型的模拟分析,开展应对超标降雨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规划研究和规划方案编制。该部分具体工作内容如图2所示。

(3)规划管理等研究。为切实保障规划实施和强化规划管理,需进行城市防洪防涝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等研究,要求编制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建设防洪防涝系统法规、标准体系,建设防洪防涝系统规划审批流程等管理体系,并从经济学角度对系统进行损益分析。

6.工作计划及进度

从2011年开始,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规划拟按三期开展工作,如图3所示。

第一期工作主要为基础性研究内容;第二期工作侧重在防洪防涝系统总体规划、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设方面;第三期工作侧重在防洪防涝系统分流域专项规划和经济性评估方面。

工作计划既考虑前期工作为后期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和技术指导,又统筹建设时序的要求,各期工作有所侧重和交互,便于及时修正方案,尽快地指导工程建设。

图3 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规划工作计划

目前,2012年已完成一期规划工作,成果包括:(1)国内外大城市防洪防涝系统规划调研;(2)城市防洪防涝系统理论一期研究;(3)降雨特征——降雨时空变化规律研究;(4)北京市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总体规划框架;(5)北京市中心城通惠河流域防洪防涝基础设施模型(包括河道模型、管道模型及耦合模型)建立、排水能力评估及积水风险分析。

2013年正在开展的二期工作包括: (1) 城市防洪防涝系统基础研究(二期);(2) 中心城暴雨中心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二期);(3)中心城防洪系统总体规划;(4)中心城防涝系统总体规划;(5)中心城防洪防涝系统法规及管理体系建设;(6)中心城建设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2004.

作者简介:王强(1973— ),男,博士,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浅谈

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计浅谈 【摘要】城市防洪工程是城市排涝、防洪的主要工程,城市人口密集,生产要素集中,经济发达,若遇洪灾,损失重大。本文对城市防洪、排涝、景观等工程设计办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景观 东莞地处南部沿海,屡受台风暴雨侵袭,防洪任务特别繁重。而防洪标准、设计洪水、堤顶超高以及城市防洪、城市景观、城市排涝等城市其他基础设施作为城市防洪的重要组成部分,倍受政府重视。 1.城市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是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标准定得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工程的效益,而且关系到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现行国家标准对城市的等级和防洪标准作了规定,以重现期作为防洪标准的表达方式,依据城市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数量来划分防洪标准的高低,若改变一个城市的防洪标准时就必须进行充分论证。 2.设计洪水;堤顶超高 堤防是城市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堤防安全,堤防必须高出设计洪水位一定的超高值,但由于堤防主要分布于城区,过高的堤防不仅增加工程投资,而且对城市景观、交通等影响很大。根据有关规范,可以作如下分析: 首先,堤防安全加高值与堤防失事后的危害程度有关,堤防越高,失事后的危害越大。堤防的安全加高宜取大值,堤防越低,失事后的危害较小,堤防的安全加高可适当降低,平原河网地区,设计洪水位高出地面有限,堤防安全加高可取小一些。 其次,堤防安全加高与堤防断面结构的安全度有关。若堤防高度较大,而堤身较单薄的土堤,洪水位一旦超过堤顶高程,堤防就会因漫顶溃决,则堤防的安全加高值应取大值;若堤防堤顶较宽,或堤后地面(路面)高程较大、背水坡较缓,即使洪水位超过堤顶也不会造成堤防溃决,则堤防安全加高值可适当减小。 第三,堤防的安全加高值与设计洪水位的精度有关,相邻两个级别防洪标准的设计洪水位差值越大,洪水位计算的绝对误差也大,安全加高应取大值;而一些平原城市堤防的设计洪水与高一级标准洪水位相差不多,则洪水位计算的绝对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体系建设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及体系建设的对策 摘要:国内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地发生,直接影响到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及生产。因此城市防洪除涝工作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确保城市居民正常工作及生活的根本保障,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提出了相关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措施 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尽快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只有两套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即城市防洪和城市排水,堤坝可抵御百年不遇的洪水威胁,完善的排水管网可解决重现期内的暴雨径流。城市防洪与城市排水分别属于水务与市政两个专业,在学术研究上,两者也分属于水力学课和城市给排水学科。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防洪与排水分属两项专项规划,是在用地布局完成之后所做的专业规划。每一次城市内涝,下水道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暴雨强度超过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排水设施老化,地下工程改造难度大,等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但要究其真正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的防洪排涝及排水系统中整理分析。首先需要弄清城市洪涝灾害的性质及其防御体系的概念。 二、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造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发布《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的通知(市规发〔2006〕851号,2006年7月10日)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关于发布《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的通知 市规发〔2006〕851号 (2006年7月10日) 为了规范建筑设计行为,明确我市容积率指标的计算方法,我委制定了《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该规则仅限于设计单位计算容积率指标时使用,建筑面积的计算仍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本规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 为解决建筑容积率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委制定了《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现予发布,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二OO六年七月十日 附件:《容积率指标计算规则》 一、容积率系指一定地块内,地上总建筑面积计算值与总建设用地面积的商。地上总建筑面积计算值为建设用地内各栋建筑物地上建筑面积计算值之和;地下有经营性面积的,其经营面积不纳入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一般情况下,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遇有特殊情况,按照本规则下列规定执行。 二、当住宅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9米(2.7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7.6米(2.7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三、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5米(3.3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办公建筑层高大于8.8米(3.3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四、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3.9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3.9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五、计算含阳台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阳台部分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六、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1.5米以上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1.5米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周边最近的城市道路标高为准加上0.2米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规定核准。 七、住宅、办公、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屋顶,独立式住宅建筑和特殊用途的大型商业用房,工业建筑、体育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类建筑暂不按本规则计算容积率,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课题指南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京教策[2016]15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2.28 【实施日期】2016.1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指南的通知 (京教策〔2016〕15号) 各区教委,各高等学校,市教委直管直属单位: 201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自即日起启动,课题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指南》经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选题要求 (一)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纲要》规定,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分为十个研究领域: 1.教育宏观战略与政策研究

2.教育基本理论与国际比较研究 3.教育治理体系研究 4.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5.学生发展研究 6.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7.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研究 8.教育信息化研究 9.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研究 10.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 (二)各领域分为“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三)2017年度课题类别包括以下六种,分别为:重大课题、优先关注课题、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一般课题。 1.重大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请者不得更改研究题目。重大课题的研究内容应具有创新性,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具有较高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2.优先关注课题应以课题指南为准,申请者不得更改研究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基础,选取独特的切入点进行研究设计。 3.校本研究专项课题用于资助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现任校(园)级领导主持的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与学校改革实践紧密相关、具有较高的组织程度、来源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解决学校现实问题、教师群体参与的课题。 4.重点课题、青年专项课题、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一般课题的申请者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基础,从十个研究领域自行设计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申请课题。 申请者填写课题申请书时,需明确填写课题所属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课题类别。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修订工作大纲 水利部天津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修订组 二○○三年五月

批准:谢熙曦审定:郑永良计划处:孙继栋技术处:牟广丞水工处:武永新规划处:孙建峰编制:许学伟

一、修订的目的及必要性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由建设部、水利部于1993年2月8日以建标[1993]72号文发布,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 该规范执行以来,对指导城市防洪工程的规划、设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998年长江大水以来,各地修建了大量城市防洪工程,从治水政策到工程实践,对城市防洪工程的认识在逐渐深化,同时在执行规范过程中,也发现原规范有些内容需要增补或修订。本次拟补充或修订的内容如下: 1.对原规范“总体设计”一章的内容进行补充。主要补充以下内容: (1) 补充城市防洪总体安排。城市防洪工程是流域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城市要达到预定的设计防洪标准,需通过合理、有效运用该城市(或流域的)防洪工程体系来实现。因此,合理确定各项治理工程措施的防洪作用,并从调度上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确保城市防洪目标的实现。总体设计一章,需从宏观上阐明城市防洪工程的总体安排。 (2) 城市防洪需考虑上游水库和蓄滞洪区的作用,增加城市上游水库和蓄滞洪区规划安排及汛期控制运用的内容。 (3) 总体设计一章中,增加环境保护、工程管理等内容。 结合环境保护,增加城市防洪工程综合利用、改善环境、绿化、美化等内容; 加强工程管理,增加工程实施后,工程运行管理的有关内容; 2.增加城市排涝工程设计的内容 3.增加城市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内容。 4.对其它章节的内容进行补充或修订。 5.鉴于防潮工程的特殊性,将“海堤工程”一章单独列出。 通过对规范的补充或修订,使规范在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为城市防洪工程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二、修订依据与原则 (一) 修订依据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水总局科[2002]15号文“关于下达2002年度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制定、修订项目计划及主编单位的通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现状及分析 -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1.现状及分析 1.1村庄自然条件 蒋家堡村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处于温暖较湿润气候区,冬季多西风,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降雨量为4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年平均气温为6℃~8℃,较北京市年平均气温低5℃~7℃;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 村庄地处延庆盆地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为潮土,属冲积洪积物,质地肥沃,宜耕种。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属于地震烈度七度区。 1.2区位条件 蒋家堡村位于延庆县延庆镇东北部,距延庆县城约5公里,村西距旧110国道约1公里。村庄东与双营村相邻,西与唐家堡村相连。 1.3现状人口 根据2007年人口调查,蒋家堡村下辖231户,户籍人口469人。其中农业人口396人,占总人口的84.4%;非农业人口73人,占15.6%。 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188人,其中从事一产37人,占总劳动力的19.7%;从事二产5人,占2.7%;从事三产146人,占77.6%。 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七成以上为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1.4村庄经济 2007年,全村总收入19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36万元,占三次产业收入的18.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收入154万元,占三次产业收入的81.1%。农民人均纯收入7945元。 第一产业:果树(杏和李子)(主导产业),该村90%以上的村民都以收获、销售杏和李子为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该村果农人均收入5000余元。千亩果园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第二产业:村庄内有北京长城众和门窗有限公司,效益不太理想,目前属于半歇业状态。 第三产业:目前村内只有三家小商店,为村民所开,主要服务于本村居民。蒋家堡村民俗旅游业现状不具规模,只有在村口处有一处村民开的春长旅游农家乐园。1.5土地 1.5.1村域现状用地 全村村域面积168.52公顷,其中耕地65.67公顷,园地80.01公顷,林地5.46 。 1.5.2村庄现状用地 蒋家堡村现状建设用地12.71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271平方米。 从以上指标看出,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居住建筑用地指标都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的额定指标,土地浪费现象较严重。 1.6住宅 村内房屋建筑比较整齐,17%左右的房屋建于1970年以前,主要有生坯砖瓦构成;36%的房屋建于1970年-1980年;36%的房屋建于1980年-2000年,全部为砖瓦水泥结构;11%的房屋建于2000年以后,为砖瓦水泥钢筋结构,采用铝合金门窗,房屋高大宽敞,大多数村民院落总面积在150—250平方米,闲置房屋近10户。1.7公共设施现状 村内有村委会办公室近6间。村委会院内有一处篮球场地。有健身公园一处,约4000平方米。3处便民商店。卫生所一处,公厕一处。 1.8基础设施现状 道路状况: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长度2000余米。村内街道全部硬化,硬化面积13500多平方米。 给水:村庄现有自备井2眼,饮用井水,通过水塔蓄水通入各户,自来水管道为上世纪70年代埋设。 电力:电力设施基本满足需求,电线采取空架的方式。 电信:电话基本已在全村普及,电视信号由室外天线接收,安装有线电视。 排水及污水处理:无排水系统,污水自然排放。厕所基本为自建旱厕,2005年进行对厕所改造,现已改造成水冲式厕所近五成。 卫生及垃圾处理:村内有垃圾箱1个,垃圾池2个,小型垃圾中转站一座,村内垃圾有专人收集,送到指定垃圾箱,由县里统一收集处理。 生活燃料:生活燃料主要以煤,秸秆为主、煤气为辅。 交通工具:村内机动车、农用车共计26辆,于自家停放。

城市防洪与雨洪利用

关于城镇防洪排涝分析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城市防洪排涝直接涉及城市安危和市民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 关键词:防洪排涝形势原因对策 引言:据有关部门研究,我国到21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零增长,届时人口总数可达16亿左右,经济发展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的90%可能集中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安全将是整个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大中城市约90%濒临江河海洋,都受到一定程度洪水的威胁,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中小城镇蓬勃兴起,其中大多数城镇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存在很大的洪灾风险。"十一五"全国水利规划计划中,明确将涉及人民群众生命才产安全领域的研究作为工作的重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城镇防洪救灾方面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 目前我国城市产生内涝问题的原因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起着静脉输运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 降雨量也逐年升高, 这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新的挑战。时常导致城市汛期发生内涝现象。城市内涝不仅影响交通, 严重时还可能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2],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2.1 现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城市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管道、以及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排水管道,由于年代久远,管径较小,施工质量差,管道流量小,难以养护管理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有些地方排水管网布局不合理,原有旧管网得不到更新改造,新管网与旧管网不能形成优势互补,配套使用,不能适应和充分发挥管网的防洪排涝作用。三是有些城市排水管网的体制为合流制。这些管道只能满足正常的污水排放和小雨量时的防洪排涝工作,对较大的暴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附件2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 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二○○六年二月

目录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工作原则 2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洪涝风险分析 2.4 洪涝防御体系 2.5 重点防护对象 3 组织体系与职责 3.1 指挥机构 3.2 成员单位职责 3.3 办事机构 4 预防与预警 4.1 预防预警信息 4.2 预警级别划分 4.3 预防预警行动 4.4 主要防御方案 5 应急响应

5.1 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5.2 应急响应分级与行动 5.3 主要应急响应措施 5.4 应急响应的组织工作 5.5 应急响应结束 6 应急保障 6.1 通信与信息保障 6.2 抢险与救援保障 6.3 供电与运输保障 6.4 治安与医疗保障 6.5 物资与资金保障 6.6 社会动员保障 6.7 宣传、培训和演习 7 后期处置 7.1 灾后救助 7.2 抢险物资补充 7.3 水毁工程修复 7.4 灾后重建 7.5 保险与补偿 7.6 调查与总结 8 附则 8.1 名词术语定义 8.2 预案管理与更新 8.3 奖励与责任追究

8.4 预案解释部门 8.5 预案实施时间 附录 1 附图 2 附表 3 附件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做好城市洪涝、山洪、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防洪法》、《水法》、《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一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等。 1.3 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市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冰凌洪水以及山洪等)、暴雨渍涝、台风暴潮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 城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城市防洪规划

ZHEJIANG W ATER CONSERV 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城市规划与管理》(说明书、报告、√论文) 课题名称:城市规划与管理 班级: 建管10-2 姓名:邵杰 学号: 201035090 建筑工程系

城市防洪规划 [摘要]:为抵御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而采取的各种工程和非工程预防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关键字]:城市、防洪规划、问题 (一)防洪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防洪标准 一、基本原则 我国许多滨临江河,常受洪水威胁。因此,做好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工程技术、经济是否合理的大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做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时,要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充分发挥堤防作用的同时,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达到提高防洪标准、保护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不仅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而且还要兼顾市政建设各有关部门的要求。 3. 根据城市大小及其重要性,在充分分析防洪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重要城市,对超过设计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方案。 4. 要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时,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5.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6. 区别轻、重、缓、急,近、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的抗洪能力。 7. 结合城市特点,考虑保护环境、美化城市。 8. 强调非工程措施的防洪作用。 二、防洪标准 防洪保护对象达到防御洪水的水平或能力。一般将实际达到的防洪能力也称为已达到的防洪标准。防洪标准可用设计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洪水过程)或设计水位表示。一般以某一重现期(如10年一遇洪水、100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洪水为标准;也有以某一实际洪水为标准。在一般情况下,当实际发生的洪水不大于设计防洪标准时,通过防洪系统的正确运用,可保证防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设计洪水标准有时也称为防洪标准(criterion of flood control)。二者有一定的联系。防洪标准

201012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市规发[2010]1137号)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市规发[2010]1137号2010年12月6日 各相关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构想,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市规划委、市国土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委(以下简称“四部门”)依据《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简化、便民、规范、服务”的原则,制定了《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从村庄规划制定,乡村建设工程管理,村庄规划建设监督检查以及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明确了有关部门和区县、乡镇政府的职责。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指导意见》印发试行。 请相关区县、乡镇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并按照《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制订具体的工作落实措施。对于执行过程中有关情况和建议,请及时向四部门进行反馈。 特此通知。 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意见(试行) 近年来,随着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的成功筹备举办,城乡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首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落实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 一、推进村庄规划的制定工作

浅析城市防洪系统

浅析城市防洪系统 1、城市防洪是指防御洪水危害城市的水利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可以对比得出我国城市防洪工程的特点: (1)城市防洪工程标准低,远不能满足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建设要求。 (2)时空跨度长,时间遗留下的隐患多,质量不够。 (3)城市防洪区内,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一旦发生洪灾,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4)防洪工程管理水平落后,洪灾频发,防洪工作鲜于见效。 (5)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比如防洪工程的安全标准、风险水平以及洪区的经济补偿等法律。2、鉴于我国南方洪涝灾害的教训,城市建筑仍然是重视地上建筑而轻地下建设,我们必须明白,解决内涝是城市化的必修课。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稳固发展成果。我们可以吸取发达国家在城市防洪方面的成功经验。 (1)选择最佳的防洪标准本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实际经济能力,确定制作适合我国城市的防洪标准。 (2)制定标准时必须利弊权衡,需要兼顾环境生态效益,又要考虑国民经济效益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3)注重城市调蓄城市防洪所面临最严峻问题就是致灾因素的多样化和城市相对于灾害的脆弱化。国外城市针对这一情况给予措施是设置雨洪调蓄池以此来减轻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注重堤防建设,严格工程质量城市排水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洪涝是否发生或发生灾害是否严重的直接要素。所以相关部门理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监管,只有排水系统不出问题,洪涝灾害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 (5)全民较强的防洪意识人民拥有防洪意识对于防洪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拥有合情合理的防洪意识更将有助于防洪工作的开展和防洪措施的实施 (6)注重城市防洪方面的支持与研究。 3、我国城市防洪灾害发展策略 (1)、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防洪标准相关防洪部门应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因素,为我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防洪标准。 (2)、加强防洪工程质量城市防洪工程是整个防洪体系的基础,基础一旦不牢固,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 (3)、疏通河道,修整水库,整治蓄洪区 (4)、提高全民防洪意识,转变防洪观念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防灾教育对于防洪这一块还仅仅是停留在讲道理,极少有过针对防洪理念进行过实际行动能力训练。很多公众缺乏自救知识与经验从而在灾难中丧生。为此教育部门可以对此针对性的加强中小学灾害预防普及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灾害意识,减少灾害来临时的损失。

对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对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思考和建议近年来,受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增强的影响,我国洪涝情势严峻。城市洪涝灾害危害大、影响面广,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城市防洪排涝标准低、洪涝工程建设滞后、排水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薄弱等问题愈发凸显,多数城市不同程度遭受洪涝威胁和侵害。据统计,xx 年至xx 年,全国超过360 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 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城市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必须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本文以相关调研为基础,对如何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城市堤防2.8 万多千米,保护区域8.8 万多平方千米;已建城市排水管道总长51.1 万多千米,其中雨水管道总长约19.2 万千米,雨污合流管道约10.8 万千米,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为保障城市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规定,城市根据其__ 地位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的数量分为四个等级。其中,大于等于150 万人的特别重要的城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大于等于200 年;大于50万人小于150万人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0~150年;大于20万人小于50 万人的中等城市,防

洪标准重现期为60~100年;小于等于20 万人的一般城镇,防洪标准重现期为20~50 年。但我国各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发展并不平衡,目前只有300 多座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占有防洪任务城市总数的50%,其中全国重点防洪城市31 个,有10 个达标,占32%;全国重要防洪城市54 个,有16 个达标,占30%。尽管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比1978年增加了26 倍,但城市管线系统排水能力仍不足,绝大多数不足1 年一遇。xx 年9 月,__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要求用10 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我国现行水管理体制下,通常情况城市建成区内的排水、内涝治理工作由城建部门负责,流域和区域的防洪工作由水利部门负责;只是在部分实施了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城市,由水务部门对防洪排涝进行统一管理,对排水设施、河道治理、防洪工程等统筹规划。因此,当前各地城市防洪排涝的管理体制是有差异的,城建部门和水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的情况都存在。据统计,全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有370座城市城区防洪由水务(水利)部门负责,103 座由城建部门负责,152 座由水务(水利)和城建部门共同管理,另有少数城市由其他部门管理或未明确管理部门。 由于防洪排涝工作的系统性和应急性特征,各城市在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视部门统筹和协作,而且充分发挥好本级防汛抗旱指挥部管理体系的统筹协调作用,以促进防洪排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建设工程监理 【发文字号】京建法[2015]1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5.01.22 【实施日期】2015.02.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终身 责任承诺制实施办法》的通知 (京建法〔2015〕1号) 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北京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下简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提升参建单位质量责任意识,强化质量责任追究,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关于印发〈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

通知》(建质〔2014〕124号)、《关于严格落实建筑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的通知》(建办质〔2014〕44号)、《关于印发〈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建质〔2014〕130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制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应当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的新开工建设、已开工正在建设的建设工程有关参建单位和人员,应当按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二、对于已经开工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在本实施办法实施日期至2015年3月30日组织竣工验收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和为建筑主体或者承重结构供应预拌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钢筋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应当按照实施办法要求及时补签法定代表人授权书(以下简称《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以下简称《承诺书》),并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完成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等有关工作。其他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应当在2015年3月30日前按照实施办法要求完成有关《授权书》、《承诺书》补签、备案等工作。对于停工的工程项目,复工后30日内应当按照实施办法要求完成有关工作。 三、对于已签署《授权书》、《承诺书》的正在建设或者停工的工程项目,如果签署内容与实施办法中示范文本的内容存在实质性差别,有关参建单位、人员应当重新签署。 四、《承诺书》中的内容应当纳入各单位(企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范围。各单位(企业)应当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督导责任人及时签署《承诺书》,对《承诺书》进行审核并承担责任;对承诺内容履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落实整改。鼓励有关单位进一步细化承诺制度,确保承诺内容落实到位。 五、《承诺书》采用白色A4纸双面打印,文字内容为黑色;签字、抄写部分应当使用

城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

城市防洪排涝总体规划 (一)总体规划基本原则 总体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洪水特性及其影响,结合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发展需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讲求效益。 总体设计应实行工程防洪措施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有水库、堤防、防洪闸以及修梯田、植树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预报、防洪保险、防汛抢险等。根据补贴洪水类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选用各种防洪措施,组成完整的防洪体系。 (二)城市防洪规划的基础资料 城市防洪工程规划具有综合性特点,专业范围广,涉及的市政设施也多。因此在工程设计中要搜集整理各种有关资料。一般包括地形图、河道(山洪沟)纵横断面图、地质资料、水文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 (三)城市防洪设计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应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个城市防洪体系的综合抗洪能力。在一般情况下,当发生不大于防洪标准的洪水时,通过防洪体系的正确运用,能够保证城市的防洪安全。具体表现为:防洪控制点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设计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该河道的安全泄洪量。防洪标准与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及其影响直接有关,并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 城市防洪标准与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是有区别的。前者根据城市防洪等别和洪灾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后者则根据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各种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标准。例如,大型水库大坝,因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标准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标准;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体系中,往往只保护市区的一部分,其防洪标准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只有当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时,其防洪标准才等于城市防洪标准。

无锡市城市防涝规划

无锡市城市防涝规划 前言 无锡是全国防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市,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无锡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水利部在办规计[1998]91号文和批复同意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大纲》中明确要求:无锡市中心城区为特别重要城市,其防洪标准应达到200年一遇;另外,由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加快和治污措施滞后,无锡城区河道水质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为进一步提高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及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特编制《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区(即中心城区),包括北塘、崇安、南长、郊区、马山、新区等六区,以及原锡山市靠近市区的部分地区。2001年锡山市撤市设区部分不在本次规划范围之内。 第一章城市概况 第一条无锡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无锡市市区(即中心城区)面积517平方公里。目前有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两侧。市区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东北部为堆积平原区,东北部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多在3~5米(吴淞高程系,下同)。境内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侧有锡澄运河、白屈港、北兴塘河与长江相通,南侧有梁溪河、骂蠡港等与太湖连接,东有九里河、伯渎港流入望虞河。 第二条无锡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受海洋季风影响,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初秋有台风。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3mm,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5天,年最大降雨量为1630.7mm (1991年),年最小降雨量为552.9mm(1978年),5~9月份的汛期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216.1mm(1991年)。 无锡市1952~1999年48年的平均梅雨日约27天,平均梅雨量246.1mm,最大梅雨日56天(1954年,梅雨量410mm),最大梅雨量792.2mm(1991年,梅雨日55天)。 无锡南门水位站1923~1999年的多年平均水位为3.06米,1954年最高水位4.73米(7月28日),1991年最高水位达4.88米(7月2日),为该站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92米(1934年8月26日)。无锡南门警戒水位为3.59米。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南门超过4米的水位几乎每1~2年就出现一次。 第三条本次防洪规划所称无锡市区即为中心城区,包括崇安、南长、北塘、郊区、新区、马山共6区,共辖乡镇13个,街道29个;1999年末人口111.69万人,人口密度2158人/平方公里。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138亿元,占全省的11.8%,人均2.63万元,是全省人均值的2.43倍,在全国主要经济城市GDP排名表中列第10位;1999年无锡市区GDP 为377.95亿元,占全市33.2%,人均3.38万元,是全市人均值的1.29倍。

城市防洪专项规划(2005-2020)文本

**市城市防洪专项规划(2005---2020) 文本 **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6年8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条例》的要求,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范围是城市规划区,面积3583km2, 规划范围内的河流均为饮马河水系,主要包括伊通河及支流、雾开河及支流共19条大、小河流,及小II型以上的水库35座。 第三条本规划的期限为2005—2020年。 第四条本规划由文本、图纸及说明书组成。 第五条在规划期限内,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曲的各项涉及防洪工程的规划及建设活动均应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规划目标 通过防洪工程建设,使**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伊通河、新凯河、小河沿子河、东新开河、鲇鱼沟、永春河等19条河流及35座小Ⅱ型以上水库的防洪工程能够达到其各自的防洪标准及治涝标准。 各河流的防洪标准确定如下: 伊通河干流南、上、中、下段为二百年一遇,伊通河北段为百年

一遇;双阳河城区段、小河沿子河为五十年一遇,其他河流均采用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各河流的治涝标准:平地均采用一年一遇暴雨标准,坡地排水采用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 第七条规划原则 1、确保重点、统筹规划的原则。 2、防汛和抗旱相结合的原则。 3、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4、遵循洪涝规律,体现国民经济对防洪的要求的原则。 5、防洪规划要和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6、建管并重的原则。 7、《**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明确提出了**市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把**市建设成为适宜居住的生态园林城市,因此在编制规划方案的时候要适当考虑尽量恢复自然景观,充分利用生态水利工程措施,达到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第八条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防洪安全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城市防洪安全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城市防洪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洪水利用、河道水质监测和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使城市水环境得以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习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学习“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及我校“十三五规划”问答题 姓名提示:请在4月29日之前交卷 1、在北京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全国 __________、、___________、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 2、全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紧紧把握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_______,发挥比较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3、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__________,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_________,“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4、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创新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模式,探索市属国有文化企业分类监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全面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 5、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PM2.5年均浓度比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实现_________________全处理,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 6、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__________,加强全国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推进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最大限度地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7、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体制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目标、方法和模式的现代化。 8、着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_________________。就业更加稳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教育____________,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住有所居”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__________________。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9、“十三五”时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基础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_________________。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_______________的科技创新中心。 10、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思想广泛弘扬。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 11、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_______________。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12、“十三五”时期,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__ _ 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