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5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b5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b5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b5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广东省信宜市第二中学王瑞龙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高屋建瓴地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专家们强调指出:“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之后,西蒙从广义的角度将创新定义为“为达到一个有用的目的而采用一种新方法”。由于人的理性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所以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即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的后果往往都是不确定的)和稀缺性(即创新总是处在一种稀缺的状态之中)。

创新的不确定性和稀缺性决定了创新活动离不开一种非逻辑思维方式——创新思维。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 简言之,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是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创新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凡是能想出新点子,创造出新事物,发现新路子的思维都属于创新思维。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2、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3、求异性:是以独立思考、大胆怀疑、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为前提的,指超越固定的、习惯的认知方式,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提出不为一般人所有的、超乎寻常的新概念。

4、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5、图像性: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从创新思维特点看,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创见地认识问题或解决问题,也属创新思维。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虽然现在较难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但将来必定会结出丰硕成果。素质教育已汇成时代的潮流,重视智力的培养,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造就更多的新世纪人才。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内部动因。受好奇心趋使的行为就是探索,探索就具有一定的创新。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中学地理教材,既包括自然地理,又涉及到人文地理,内容丰富多彩,这也为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提供很好的素材。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不仅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且还要创设一些条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到求知欲上来。例如,我们在讲“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亚欧大陆两侧纬度相当的欧洲和中国,欧洲西部的气候表现了海洋性的气候特征,而中国的东部是季风性气候,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学生做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

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带有创新问题的教学情境,对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思维始于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创设创新问题的教学情境,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用创新思维来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提出带有创新的问题,并能独立地解决问题。如我们在采用“问题解决法”学习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过程中,有几位同学就提出了“基塘农业”是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的自然条件而创立出来的一种生态农业形式,我们信宜市是山区,怎样根据我们这里的条件和经济条件创立出一个适合我们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呢?问题提出来了,教师鼓励他们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运用地图,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想象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直觉思维本身就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性质,是创新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

创新想象是各种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想象的参与。有人认为创新思维就是思维和创新想象高度结合。创新想象参与后,从而能够结合过去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新新形象,提出新假设。

不论是直觉思维,还是创新想象,产生的重要条件就是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术” 、“无源之水”了。所谓表象,就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形象,被人们感觉后在头脑中保存下来的痕迹。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时空非常广大,地理现象也十分复杂。对于大量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学生不可能都亲身去感知获得表象。而地图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学生对地图的观察与应用,能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储备。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就能使头脑中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地理表象,为创新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在解决问题时,通过迁移成为直觉思维的原型启发,促使迅速产生灵感。

四、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力和集中思维力

创新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而更多地表现在二者结合上。集中思维。是把解决问题时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从而形成唯一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答案。其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发散性思维概括为三个特性:流畅性(智力活动灵敏、畅通无阻、在较短时间里发表较多的观点)、变通性(触类旁通,随机应变,不受定式束缚)和独特性(从前所未有的新概念、角度去反映事物,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超出寻常的见解)。

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我们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和习题训练方面着手。课堂教学要多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如采用“发现法”、“问题研究法”、“范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开放而灵活地思考。如围绕“找出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地理现象”、“假如黄赤交角为0°,会引起哪些方面地理现象的变化”之类的问题,尽可能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找出答案来。

教师设计的地理习题,要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对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练习,多设计具有创新的习题。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自己编题。在习题训练中,帮助他们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组织讨论,广开思路,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是紧密联系的。面对一个新问题,先发散,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集中思维的作用是在众多的方案中,经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最佳方案。可以看出,集中思维是多种方案与最佳方案的桥梁。所以集中思维在创新思维活动过程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五、开展第二课堂教学,鼓励“小创新”活动

第二课堂教学包括野外考察、春游、野营、参观、社会调查、地理讲座、课外兴趣活动等。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上,第二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教学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新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又开始了真正的创新活动。作为地理更是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沦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个真正的创新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重视他们创新成果,珍惜学生每一点创新的“火花”。对取得成果的学生来说,中学时代的创新成果往往使他们终身难忘,成为以后前进道路上的动力。

关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常市杜家镇中心学校安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创造力发挥的前提。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创造,要求冲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把创新的理念,白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观念的转变会带动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变。要以教师创新的教,引导学生创新的学,以创新来培养创新。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伴随着思维方式的变革,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想法的思维过程。知识和经验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基础。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敢于突破成规,提出大胆的设想,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到具有创新意识的简捷妙法,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转变教师的职能,创新其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遵循上课的规律去引导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培养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共同参与语言的交际活动。因此,教师要懂得怎样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懂得怎样组织教学才能

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 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参与者。教师应随课堂教学需要扮演多种角色,随时保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在双向交流中摩擦出新的师生关系。 (二)改变学生的地位,培养其创新思维。 创新,是对前人工作的一种否定和超越,创新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创新精神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创新精神指的是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创新态度和追求。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经验有时也会使人们形成思维的惯性,甚至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势,从而导致人们思维的教条和僵化,影响和限制人们的创新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在教师职能,学生地位,教学形式三方面进行转变,强调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的生命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发展,会产生一种主动性的欲望。教师必须诱发学生主动性的欲望,引导学生求知。把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亲白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潜能,才能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创新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情境,一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引起学生的创新期待。德国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良好的自信心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为中国地理学理论和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场所,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新阵地”。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和经济规律,寻找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和措施,合理布局和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和合理开发自然潜力。因此,地理教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常见报端披露一些当代学生因心理脆弱缺乏自信,或承受力不强、应变能力太差而演绎出一幕幕悲剧,其结果的惨痛令多少至爱亲朋心碎。青少年时期是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时期,其不成熟性表现在多方面,他们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往往出现一些偏差,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给予正确引导,促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学习,才会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动机是形成创造力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和家庭能促使其产生适应性学习的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会导致他们形成发展性的学习需求,而教学过程中的适当诱导,教师给予学生的

充分肯定、激励的目光和语言都能使其产生自信和过程性学习的欲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过程性需要才真正地激发和维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创新欲望。学生处于最佳动机状态,就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并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有所创新并富有成效。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以强化思维动机,培养创造意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因材施教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意义,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证实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信心、自尊心和激发创新的动机。 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 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各种能力的提高。新课标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给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而精心设计教学,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是前提。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师在地理教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方案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

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国内外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研究目标: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和方法(1)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以数学教学为平台,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设疑探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用新理念设计组织教学,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育得到发展等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营造环境加强训练巩固发展 创新是社会与民族进步的动力和灵魂,也是教学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和灵魂。新课标要求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统帅教学全过程。具体讲: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满兴致;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破旧立新,师生互动;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阵地源于课堂教学,而作为数学学科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当前数学教师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以下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就应该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 1、重视教学民主,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行教学民主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敢想、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课堂上应积极倡导学生交流探讨,发表不同见解,在这样的气氛里,学习活动充分自主,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2、重视课堂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 新教材有丰富的动手操作素材,引导学生摆、拼、剪、画等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操作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创新的一种手段,通过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 3、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让学生动口 课堂教学中在操作活动后有条理的把操作过程表达清楚,推理计算把理由表述清楚,归纳分析思路用语言叙述简洁、清楚,表述概念、法则、性质要准确,通过表述把感性上升为理性,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 二、设疑探究,加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doc

浅析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 质- “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素质创新意识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一直是前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从三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探讨了具体的作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意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形成创新素质的起点。 1.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想像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2.要培养学生的认识兴趣。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 3.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发表时间:2018-11-23T11:51:47.64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2期作者:孙赛华[导读] 老师在讲述初中地理知识时,需要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第八中学068250 摘要: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想要发展进步,那么创新将是赖以发展的核心内容。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初中地理知识的课程时,往往只注重教授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忽略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这方面的意识不足。将新课标的改革内容作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发展方向,以新形势为当下背景,讨论如何增强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并且解决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在创新能力方面出现的问题,并给予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地理创新能力培养建议 创新是一个国家能够发达的重要条件以及核心方向,这个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各国经济实力飞速增长以及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竞争形势,这种情况的发生,让国家、社会甚至个人的成功,都有着创新因素的影响,也奠定了创新的地位基础。在这个被知识包围的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让你在这个有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里站稳脚跟。所以,地理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注重增加孩子们对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意识,让孩子们在创新方面有自主性,增加他们的创新兴趣,让他们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研究,并且可以将其灵活应用。 一、采用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在给同学们讲授初中地理知识时,如果采取的教学内容不新颖、无味,这会大大降低学生们对学习这门课程的欲望。所以,若是老师的讲课生动有趣、内容新颖吸引人,学生们对学习这些知识自然有了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自然就上升了,效果自然增加了。但是,教师怎样才能实现出这样的教学成效的呢?有些人认为,在讲课前,老师需要认真备课,准备讲课内容。在备课这个环节中,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构建,在知识结构里,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知识库,将知识一环一环连接起来,方便学生们思维模式的完整建立。另外,需要改进授课方式,不能只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比如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气氛。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 二、通过地理学的知识,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 1.合理运用地理图册。地理图册的功能就是让人们可以直接看出某处所包含的地理事物和规律。同时他就相当于地理知识的一种语言并且也是第一种。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地理图册,学生们就能更好地学到相应的地理知识,同时,同学们对事物的洞察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比如,同学们可以阅读并学习一本关于地理知识的书,通过中国地图上所画地方的地理特征,比如颜色等,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断、总结,找出该地的根本特征、类别以及内外的关系。这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我国地型的了解程度,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联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地球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温度、地域、江河、工业、能源等,他们之间都是有某种联系的,互相约束或是互相作用。不管怎么说,它具有综合性质。老师在给学生们授课时,要多用对比的手法,适度地将地理知识整理、综合,给同学们多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地理信息以及现实生产情况的内容。例如比较下江和海的特征、温度与气候的特征,找出他们自己的区别与联系,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知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探究、对比以及综合的能力。 三、将多媒体融入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都是通过口头讲以及板书的形式给学生授课,这导致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无法有效提升。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老师可以将多媒体融入到课题中,在讲课时需要用到图形展示时,就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用鼠标移动点击要讲的内容,让他们看得更直观。也可采用动画方式,让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将采用直观与理解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地理图册,在讲课过程中,加入多媒体教学方式,许多地理事物可以立体化地展示给同学,加深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构建有关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 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方式中,一些教师因为自身思维能力不足,从而忽视学生的创新思想,让同学们依照传统的方法跟着老师学习,这使得学生们的思维固定化,思维模式大致相同,没有创新力。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人才就不符合新时代国家与社会的人才要求。所以,在进行新课标改革情况下,老师不能压制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学生有了新的思维和思想,老师应该摒除旧思想,鼓励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老师在讲述初中地理知识时,需要注重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根据材料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们的自身情况,给予适当的读书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最大力度地挖掘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讲述这些初中地理教学的知识时,老师需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最大程度地激励和确保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提升,通过完善教育制度,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点的创新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青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 [2]叶存香探讨地理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 [3]高峰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2,(04)。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发现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当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下面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侧面提出不同的问题和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一)、让学生在预习中思考。对预习的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语文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独立预习极为困难。为此,老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的问题等)和督促,并构建建筑预习基础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二)、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区” ,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 ,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独立思考并不排斥同学之间的合作互助,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倘若没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急于与人合作和会话,必定会影响思维的主动性,从而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四)、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除了对作业分类要求外,允许有些题目不做或选做,对于暂时做不出的题,允许只写解题思路及在何处受阻的原因分析,以确保作业的教学功能回归其本来面目。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直觉思维。 要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跳跃思考,教给学生捕捉直觉思维的办法,让学生尽可能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念。在教学中,大胆猜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满智慧挑战和精神历险的过程,是一个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的过程,运用想象力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中,无论何种课程都有大量可以让学生提出假设、作出猜测和解释的学习主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这些学习主题去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开发智慧潜能。猜测牵引和推动我们去寻找更多的、更可靠的、更详细的、更有说服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论文

学生创新思维及其培养 四川省中江县甘柏中学邓秋林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因此,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学校应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创新型学生的责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学生敢于置疑,善于置疑,敢于推陈出新的问题意识和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具有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归纳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有进行科学创新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即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能经受挫折,为创新而寻根问底,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主要是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习惯,而不是要求学生象科学家、发明家一样有多少创新理论和科学发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改革当前课堂结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欲望。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的欲望,才能主动思考,追求创新,因此,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

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利用古今中外创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排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障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教师,由于传统教法的限制,教师对课文繁杂的讲解,肢解整体,过细分析,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同时,由于教师本身由于缺乏爱心,无意中扼杀学生个性或者由于教师学法误导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闭塞。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由于农村中学教学方法的长期落后,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满足心理,缺乏自信,思维狭窄,迷信教师和课本以及学习中兴趣不大,厌学的心理等。 克服来自教师方面的故障则需一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不轻易否定学生,对学生思想火花要多鼓励,另一方面,努力学习教改实验理论及教学原则,探求教学方法,改进教学,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灵活,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克服来自学生方面的故障则需教师进行一定的心理训练具体作法有如下几步:首先建立民主的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情绪放松的关键,只有在学生心情放松的情况下思维才能集中而敏捷,同时只有发扬课堂上的民主,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干,才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思维进行下去,才能排除紧张的学习心理。事实上,可以改变教室布置,播放轻松音乐等来达到调节学生情绪的目的。其次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不敢做,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卑心理所造成的学生心理脆弱是缺乏自信心根源。一方面教师要利用政治课或专题讲座专项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大声喊:“我很棒!”、“我能行!”、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摘要: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辟途径和形式,鼓励学生创造发明,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关键词:创新途径形式 纵观世界风云变幻,有的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也有的企业却由强变弱、由大变小,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创新。现代社会是改革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精神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被淘汰。今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学生,就是从学科创新方面选拔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学校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领导一手抓,以保障各项措施顺利实施。计算机掌握较好的老师负责各个兴趣小组,每周举行一次活动,让学生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限制,引领他们大胆畅想,形成了一批科技创新骨干教师队伍。 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

学校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器材室,使学生能及时对所学知识动手操作,做到对知识灵活运用,从而对实验进行创新。我校有5名学生获得省实验创新奖。我们建成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和一个电子备课室等信息化功能室,班班配备了多媒体,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的创作,并且在网上参加各种比赛,在这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三、建立科技展览室和参观科技巡展活动 我们把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放到展览室中,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由科技辅导老师对每项展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上级部门举办的科技巡展活动,学生实际操作各种展品。通过亲身体验、共同探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创新的实际意义,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科技创新教师的培养 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组织各项科技创新活动,每年都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电脑动画、绘画、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等方面的技巧,学习各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开拓了创新思路,及时、不断地学习和传播新的科技教育信息。我们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比赛获得省级名次的,给予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和一定的奖金,保障科技教师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

金山小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