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110204[提纲]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110204[提纲]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110204[提纲]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110204[提纲]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给西南石油大学硕士研究生宋丹代写的论文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1.5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

1.5.2 国内研究

1.5.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美与审美

2.1.2 审美教育

2.2 审美教育的基本内容

2.3 审美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2.4 我国大学审美教育发展过程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介绍(问卷及设计原则)(问卷的设计可根据3.2中各个方向设计)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方式

3.2 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调查数据分析

3.2.1 教育理念

3.2.2课程设置

3.2.3教育资源利用

3.2.4 教育方式方法

3.2.5 教育效果

3.3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原因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政府的管理原因;社会的文化原因;学校的认识原因,课程设置原因;个人的认识原因,个人素质原因,个人知识原因)

3.3.1 政府经济管理

3.3.3 社会文化

3.3.3 学校方面

(1)学校的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2)学校的课程设置

3.3.4 个人方面

(1)认识

(2)素质

第四章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对策

4.1政府加强对审美教育的投入

4.2 社会提倡审美文化

4.3 学校重视审美教育

4.3.1审美教育日常化

4.3.2优化美育课程设置

4.3.2.1建立美育课程的保障机制

4.3.2.2创新美育课程体系

4.3.2.3审美教育渗透到专业学科教育中

4.3.2.4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

4.3.2.5加强艺术类公共课程的教育

4.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3.3.1成立美育机构

4.3.3.2 完善教育考核机制

4.3.3.3 提升教师素质

4.4 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4.5学生增强审美实践

4.5.1 积极发挥社团作用

4.5.2重视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

4.5.3拓展审美教育的途径

4.5.4 培养大学生的品格

第五章:结论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发展之根本力量,欲立业先立人,而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中国,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非常重视,如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琴棋书画的教育,讲究“六艺”,以“礼乐教化”为上,致力于培养入世之才、君子品格。其通过对于审美教育试图提交学生的修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从而使其获得道德上的升华和认知。在近代中国,教学者同样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如 1912 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者对于审美教育开始忽视。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高校的教育方式开始变得功利化,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工作的科目,优先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中开设。在就业率的压力之下,高校形成了一种“就业指挥棒”效应,并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压力。而审美教育由于很难直接产生效益,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可以说,这种教育导向似乎有点造成了“知识挤压人格”的现象。

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这种“就业指挥棒”所形成的教育形象,已经严重束缚了教育者的思维,直接影响到我们高校教育的行为,导致了盲目以单一模式去规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的形而上学的做法。这种模式培养起来的大学生,不懂得审美,不会感受、欣赏、创造以及享受美,而仅仅会从事一些机械的工作,极有可能是在精神、气质和能力上有缺陷的人,长此以往必然限制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应将审美教育提高到应有的地位,积极探讨审美教育在教育中的构建途径,以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1.2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对于审美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古希腊时期,艺术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育与体育一起共同担负着培养人的心灵和体能和谐发展的任务。到了中世纪时期,教育中所笼罩着的宗教主义的黑暗统治,不但妨碍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且严重扼杀了人类的智慧活动,扭曲了人性的健康发展,学校美育处于一种式微的状态。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科学领域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审美教育也慢慢成为了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1795 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标志着“审美教育”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了。此后,“美育学”逐渐成型,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如德国“缪斯教育论”便是十分典型的审美教育理论。其创造者韦伯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美学是教育的理论基础。每个教师都应当是艺术家,实施人格教育,教师教导学生就如艺术

家创造作品一样。美国的“创造教育”认为,在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创造力”为中心,要求“教”与“学”都投身于探索性的实践。综上所述,国外一些国家对于审美教育非常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外的教育现状,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审美教育,其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一些影响,如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现象不仅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如何正确认识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保证审美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成为了教育界人士普遍关心的问题。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审美教育事件,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势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将审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来研究却是在 20 世纪以后的事情。自晚清学者王国维在1906年公开撰文提倡“美育”以来,到今天,有关研究已经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系列的成果。如1989年6月,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了晋劲敏主编的《美育心理》;1992年6月,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大龙著的《中西艺术教育纵横谈》;1994

年12月,朱小蔓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情感教育论纲》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形成了我国美育学的基本模型。此后,许多学者对于美育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如曾繁仁教授的《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美育十讲》、《审美教育新论》、《走向 21 世纪的审美教育》等著作;蒋国忠教授编著的《新编大学美育》、《审美

艺术教程》等著作;杜卫教授主编的《美育论》、《美育学概论》等著作。这些著作对于我国美育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而言,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据笔者检索得出,当前系统阐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专著尚未出现,论文方面,据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发现相关文献仅有90多篇,其中硕士论文10余篇。由此看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此,结合国内研究相关问题的相关文献,其进行简要的综述。第一,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如张春燕的《解释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美术审美教育》一文,该文运用当代解释学的“视域融合”、“效果历史”和“读者中心理论”,对当下大学审美教育中美术鉴赏教学的一些误区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提出了建议。徐国超的《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生态本体论视域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一文,该文通过对“知识人”、“经济人”的反思和批判,从美学特征论、德性视野论、优雅生存论及人学境界论四个角度探讨生态美育对自我价值观的涵括与超越,进一步提出“生态人”的理念,实现由生态自我向生态人学的境界转变,以寻求生态素养和生态智慧在人学建构和素质教育中的意义。第二,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如王雅琴的《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以“影视鉴赏”教学为例》一文,其认为,当前视觉文化已经在各类文化形式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应根据视觉文化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应对视觉文化革命给大学生审美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以“影视鉴赏”课程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视觉文化与语言文化结合、视觉文化与接受美学结合、视

觉文化与审美创作结合几个途径来开展。郭彦霞的《审美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知识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该文通过调查得出下列结果:其一,艺术美育实验班的科学、文化、审美知识成绩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其二,综合美育实验班的科学、审美、文化、法律和环保知识显著高于中国大学生调查结果;其三,综合美育实验班各项成绩均高于艺术美育实验班,且在法律知识上两者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通过上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学者对于审美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其对于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单纯地围绕着“美”的概念展开运思将审美教育更多地界定于艺术的领域,而对于实践领域的审美教育关注不足。实际上,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方面,必须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审美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试图展现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

1.3 研究方法

本文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基础之上的。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等。

第一,文献分析法。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对本领域的大量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发现他们的不足,才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框架。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中国期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及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从中汲取前人研究成果。同时,对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经典文献,这对于本文的写作至关重要。

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其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大学生审美教育包括什么的命题。而实证分析则是研究大学生审美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和缺陷,有什么值得借鉴和启示的,其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大学生审美教育

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1.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阶段性特征 大一:遇到问题最多的一年 刚刚考入大学的新生面临的问题最多,包括学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而绝大多数问题都源于“不适应”。进入大学首先面对的是学习内容的巨大变化。因为高中的课程还是延续初中的知识,而进入大学后,除了一些公共课,还要开始学习专业课,要学习很多平时恐怕没有任何接触的知识。不少新生会感觉难以消化吸收这么多知识,学习很吃力。另外,大学时期,班集体不像高中时那么紧凑,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这样较为松散的班级关系同样让一些新生难以适应,感觉无所适从,心里没着没落,不习惯没人管。 新生升入大学,也要进入一个新的集体,要与几乎不认识的人结成比较紧密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也多少会给新生带来一些压力。比如中学的同学大多是本地的,而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城市有农村,各自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彼此难免有不习惯甚至是看不惯的地方。 大二:学习问题最突出 根据经验,大二是相对平稳的一年,因为大部分人通过一年的调整,已经能够适应大学生活,只有少数人难以适应,出现抑郁症甚至退学等。这期间大多数学生面临的难题就是学习,比如专业课开得较多,英语要考四级。学生此时开始思索自己的前途,有的想多考证便于找工作,有的想出国,有的想考研能给自己加码儿,觉得压力大任务重。 大三:恋爱困扰 相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会更有意识地考虑自己今后的发展,学习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而与前两年不同的是,因为恋爱产生的矛盾比较突出。前两年有些同学可能已经有关系密切的异性朋友,但到了大三,新鲜劲儿过了,一方或者双方可能会产生厌烦;或者一方毕业离开学校或者是离开了上学的城市;或者考虑换个朋友对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出国能有帮助等等,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恋爱关系亮起红灯。还有原来相处得好的男女学生,此时可能在这个小集体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但也许不是一对一,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活学习现状的思考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活学习现状的思考 利用短学期的时间,我们小组进行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活动。我们的调查主题是“关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大学生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基地,所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情况,我调查小组特作此调查!我们针 对大学生现在的普遍问题和状况,整理出了20个问题。之后我们便分工合作,几个组员前去打印了80份问卷,然后各个分工去学校各处进行分发调查。主要的活动区域就是男女生宿舍,自习室,图书馆。为了避免同学们对问卷的排斥情绪,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友好的态度。也很欣慰,江南大学的同学们都很配合,并且一一帮助我们回答了问卷内容。最后我们收集分发的问卷,并经过整理分析,了解了普遍学生们的状况和心理。 在学习方面,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的话,很少去查阅资料,自己解决它们,更有甚者会置之不理。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会向讲师或同学们咨询,来解决。大学应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不能一遇到事就要寻求别人的帮助,应该学会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考,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在生活交往方面--恋爱,在大学里是很常见的事,这时的青年不再像儿童那样满足于血缘带来的亲近,而有意识地结交一些个人密友。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关口,有许多烦恼不能也不愿向长辈倾诉。于是大多数人发现,如果没有一个可互相吐露心声的亲密知己,日子将很难过。进入大学校园,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脱离以前的群体进入新环境。青年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烦恼、寂寞、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等多重目的使青年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的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青年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间关系所比不上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大学生引向恋爱是极其自然的事。调查中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恋爱在大学的校园生活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让不少大学生走进恋爱的大河。但也有部分人反映说,是“随风”走的,看见别人搞对象,自己也想搞一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不同于紧张的高中生活,大学的生活是十分宽松的、自由的,很多时间成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他们对于这些时间,有不同利用方式。将近16%的学生选择去做家教或兼职,这样不仅可以减小家庭的负担,还可以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34%的学生选择上网(玩游戏、聊天等),他们一旦闲下来,就觉得生活很空虚没意思;还有20%的学生选择学习,他们解释说:“一切都是虚的,只有自己学到了真本事,那才是真的!”当然还部分人会选择做些其他的事情来打发这些课余时间。 总之,不管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只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过的充实,那么你就做的就很成功。大学生是未来的新鲜血液,更应该了解自己,规划好自己的生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和学识,这样子,未来才是我们这一代的。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儿童美育的现状

儿童美育的现状 七色风帆美术教育——张清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中最具魅力的东西,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审美教育是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对心灵进行教化,提高道德修养;美育对智育和德育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并对德育、智育、体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净化人的灵魂,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走向人格完美。 当今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远远要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还造成了我国存在教育负债的状况,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的比重没有印度高。这说明,我国教育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这将抑制消费,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而我国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据调查,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让人奇怪的调查结果,因为我们的家长和教育者已经习惯了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我们的教育体制似乎也不鼓励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是注重于分数的强调和出人头地的灌输。当前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为了应试只重知识灌输,轻视德育、体育,忽视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层层加重学生负担,摧残学生身心健康,使大多数学生受到终生难以抚平的心灵伤害,过早地成为失败者,对想象力的扼杀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残酷事实。 当今美育不足引起的弊端,美育的缺失,无疑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不可小视的弊端。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国家的进步。美育的缺失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以此也警醒我们,应该重视美育。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方近代教育的奠基者夸美纽斯曾说过:“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读书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有着诸多好处: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还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当今,社会和文化很多领域正在经历广泛的视觉化转型,加之大众生活方式和审美追求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的阅读态度、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文化消费时代的今天,受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冲击的影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呈现着什么样的趋势,值得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1阅读研究现状 海德格尔早就预言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复旦大学孙玮教授也曾提到:“读图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也是现代审美的一种要求”。这些观点都指向——读图时代的到来。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体逐渐普及,照片、视频、漫画等图像信息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挑战着传统的阅读方式。由于现场感、时效性、便捷性和逼真性等优势,网络新闻阅读逐渐取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大众获取社会新闻的主要方式。电子书成为更多人的阅读选择,图像也开始对纯文学书籍入侵,传统经典图书的珍藏插图本、漫画形式以及影视改编都意味着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从前世界被理解成一本书,那么现在世界开始被理解成一幅画。而这种转型,从本质上看是:“理性主义到感性主义的回归”。 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80%的读者是通过标题和图片的浏览获得信息的;标题和图片成为期刊重要的导读手段;图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也正体现了如今“眼球经济”的特点。由于其视觉化的冲击,“读图”所获得的体验更直接,更能达到身临其境之感,满足人类追求快感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图像又会使人忽略阅读对象原本的意义,被动的接受画面给予的平面印象,使人患上“文化近视”。后现代社会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长大,是“读图”的主要群体,享受“读图”带给他们的便利,思维和行为模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分析其背后的形成机制,以正确引导其“读图”心理。 2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问卷内容围绕“喜欢阅读什么媒介的读物”、“阅读方式”、“是否阅读网络读物”、“阅读时间”、“阅读目的”、“大学生是否有必要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影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原因”和“对文学经典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态度”等设计,共计13个封闭型问题。 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调查主体,调查对象为全校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采用在校园随机发放书面问卷的形式。为保证其真实性,调查人员在现场指导同学们完成问卷后立即进行了不记名回收,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和分析。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两百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 阅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文学经典作品正逐渐丧失权威性;娱乐消遣性能突显。 根据样本显示结果表明,以重庆邮电大学12个学院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3.1阅读目的略显扁平化、功利化、复杂化 就主要阅读的目的这一问题上,有效数据显示,休闲娱乐和考试所需占到总体样本的40%,

关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价值观和学习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价值观和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外面社会的机会很少,为数不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并不可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外面这个世界的复杂。而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不同于八十年代大学生的纯洁,又区别于九十年代大学生的浮躁。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则是盲目的,不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学生容易上当受骗,只顾眼前,不顾将来。于是我想进一步地看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所以利用暑假自己有目的地针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做了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1、轻重导致,忽视专业课的学习 (1)表现为对参加大学生活动太热忱 固然,大学是充满活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生社团。人们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显然,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各种新鲜的事物,他们很难做出判断。因此,在大家的推崇下,他们会毫不迟疑地参加了各种社团,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大一新生的课余时间往往很多,并且不清楚如何在大学中学习,很多学生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组织各种活动上,而很少去关注和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有不少同学只能遗憾地只能等待着一次又一次的补考,乃至以后的重修。 (2)表现为从事各种兼职,耽误学习

大学生从事各种兼职,已经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我问过师兄师姐们,他们有将近一半都曾经或正在做兼职,有的甚至同时兼职两三份工作。不可否认的是,从事过兼职的同学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为以后寻找工作之路做了铺垫。但是,凡事都有两面。他们在对大学本身还没有失去新鲜感时就开始从事兼职,荒废学业。 2、忙于考证书,拿资格 无可否认,现在出去找工作都需要一张张文凭,越多越好,文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敲门砖”。为了顺利地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很多师姐师兄告诉我们,大学三四年,除了上课还要考证。就像我们的学校,很多师兄师姐都在准备考教师资格证、计算机操作员证等。其实,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关键还要看时机工作能力。 3、应付考试,游戏人生 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要花太多时间准备考试,在考前一个月才开始看看书,或者在考试前几天看看老师给的考试重点就不会挂科。有些大学生都轻视考试,他们平日不学习,考试前也不做准备,对大学生活失去新鲜感的大学生,选择网络麻醉自己,甚至经常逃课,他们经常玩网络游戏,以至于“玩物丧志”,无法完成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原因 1、对大学期望太高,入学后落差太大,导致心理失去平衡 大学时高中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堂,在高中生心里,大学是美丽、开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包括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经验。 一、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和提升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提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议程。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双语教学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从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运用汉语/外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通过双语教育,能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教学的范围,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终实现用外语进行思维、摄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进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中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能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突破。 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 从小抓好德育,是面对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成效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的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从小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德育观念,健全、改革和发展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三、直面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满足不了教育需求。人们收入差异的日益扩大,又使经济不平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畸形教育现象也迫使人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在这样堪忧的形势下,教育公平理所当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公平教育,贯彻好教育公平政策,不仅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更为美好的教育前景奠定了基础。 四、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群众感到“上学难”、“上学贵”。社会普遍关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贯彻“三个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青年是初升的太阳,希望都寄托在青年身上。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大学生是新生代的力量,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生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充分真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情况,让我们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遵纪守法,自我警醒,自我评估。我利用寒假时间对身边的大学生们做了一次道德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对象涉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素养、社会公德素质以及个人道德素质等。 数据分析: ?在诚信问题上,当被问到“考试时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也决不会作弊”,回答“是”的 占43%,“不一定”的占42%,持“否定”态度的占16%。说明半数以上的学生,会出现作弊行为。在关于考试作弊的问题上,30%的同学对考试作弊表示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占到60%认为为了高分,可以理解这种行为,认为作弊比补考好。甚至还有20%的同学认为作弊没什么大不了,也曾经作弊过。这些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考试作弊问题虽然都有正确的认识,但仍然因各种原因作弊过或对作弊表示无奈与认同。这一问题反应大学生在对于自己切身利益和被现实学业所迫的情况下表现的不够诚信和坚决。而通过作弊这一小问题也反映出大学生虽然一般都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遵纪守法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出现了“知行” 脱节的现象。 ?在道德问题上,有15%的人会在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钱时主动退还多找的钱,而40%的 人则不会退还多找的钱,45%的人则会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大多数时候还是不会退还。30%的人则认为思想道德和知识根本没有关系,甚至有10%的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两者的轻重关系。在十字路口有40%的人会等待红绿灯,安全地走斑马线。15%的人从来不会等待红绿灯,20%的人也只是偶尔而等待红绿灯,25%的人则是随主流,大家走的的

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心理

浅谈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心理 [摘要]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消费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轻,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的问题。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引导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据最近一项调查,家庭生活水平在小康水平以上的只占4.2%,且有19.5%的学生家庭处在仅能维持正常生活的水平。另外,有10.5%的学生不太了解自己的家庭收入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存在下面几个特点: 1.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追求时尚和名牌。 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在调查中,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

小米4等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恋爱消费热。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问卷调查中发现,有42.1%的同学在大学里谈恋爱。为了维持这道亮丽的风景线,就不得不额外的多了一项开支。 3.网络消费热。 在调查中发现,73.1%的学生拥有电脑,尤其以理科学生居多。他们大多数都用于学习,充实自己。但有的学生没有用在学习上,而是用于上网,游戏。 4.储蓄观念淡薄。 据调查,高达99%的被访同学的主要生活资金来源于父母。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还处于求学阶段,受到自身时间及能力的限制。另外,中国传统教育或观念也不像西方那样较早提倡并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生活费主要由父母支付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产生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偏颇的产生提供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摘要:“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科学泰斗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钱老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关键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问题。 正文 著名学者薛涌在他的著作《谁的大学》中这样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走的其实就是中国职业足球过去10年所走过的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向足球大输血,以为钱可以换来水平。结果把队员养得肥肥的,其收入动辄上百万。”并且预言:“不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20年后会成为笑柄,而且那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危机。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大学的经营可能如同近10年来已经声名狼藉的中国职业足球,只追求投入,不注重产出,教育成本飞涨而教育水平下降。” 虽然说薛涌的言辞可能过于激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弊端渐现。年轻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人文教育匮乏、开放性不够、评审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官本位等各种弊病长期腐蚀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晋峰2004年8月1日召开的中美职业教育高级论坛讲话指出,中国高等教育近五年发展迅速,但在投资、师资、理念等五方面仍存在问题。 张晋峰介绍,在一九九八年到二00三年的五年中,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激增。大学本科及专科在校生人数由三百四十一万增长为一千一百余万,在校研究生及在职攻读硕士、博士人数增至八十万,其中研究生人数增长了约四十五万。 同时,张晋峰还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在五方面尚存不足。其一、当前中国高

等教育整体水平离社会发展目标的差距仍较大。其二、高等教育投资不足,限制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二00二年为例,中国高等教育所需经费二千五百亿,国家投资一千二百亿,资金缺口近一半。其三、高校教师人数、质量仍不满足要求。一方面尚缺至少三十万合格高校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占教师总数近半、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中国学生和教师的比例总体超过二十比一,国际理想比例约为十四比一。其四、大批新建高校教学质量有隐忧。目前全国一千六百余所高校中,一九九八年后新建高校超过总数一半。其五、部分高校办学思想及理念与时代要求差距大。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梁慧星先生也表达了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忧虑和思考,他认为: 中国高等教育的结症在应试教育,是人所共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应试教育不仅没有纠正,反而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导致两个恶果:一是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力;二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 因为应试教育,使许许多多优秀人才,被培养、造就成了没有个性、没有思想、没有创造性的中等之才,就像工业生产线上产出的同一规格、同一型号、同一品质的物质产品。举个例子: 伴随着高考临近,各地学子紧张备考。5日上午,网络上广为传播的湖北孝感“吊瓶班”照片令人唏嘘,照片中,同学们在教室一边打吊针一边认真备考。跟帖中,类似“世界奇观,中国制造”、“范进,你后继有人了”的评论反复被顶。针对网友的批评,发布照片的同学在其微博中叫屈,表示发布这张照片只是出于好玩,并呼吁“不要扭曲我们想上大学的心”。 无数学子为大学梦秉烛夜读,现今高等教育制度却备受苛责,改革筚路蓝缕。5月3日,中国青年报以《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为题,报道了由多位知名教育界人士参与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会上诸位嘉宾的言论在微博上广为传播。其中,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北大等大学正培养利己主义者”,截至5月6日下午,以这一观点为话题的微博数高达20万多条。“头条新闻”发表的相关微博,被转发近15000次,评论9000多条,引发舆论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反思。

美育现状调查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格的完善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美育在高校教育发挥作用,主体是高校和大学生,而不单单是学生本身。本文在分析当下大学生的美育状况就是从高校本身和大学生两个层面进行的。 美育在中国 其实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中,“美育”就已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了,不过那时候称之为“乐”,但也并不完全是今天我们理解的“音乐”。把“乐”付诸教育并发扬光大的是孔子,孔子阐释和实践的“乐”是“它与诗、歌、舞、曲密切联系在一起,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美育形式的综合”①。“乐”的最终目的是用“美在和谐”的思想作用于古人的道德人格培养。但这个时候的对“美育”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浅的层面。 在中国教育史上真正意义上提出“美育”的蔡元培。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较早接触西方资产阶级美学思想的人物,受西方资产阶级美学的深刻洗礼和对封建时代中国教育弊端的准确判断,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培养健全人格的思想并将美育列为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予了美育以独立的学科地位。蔡元培认为,“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这四育是一样重要,不可放松一项的”。首先,蔡元培在任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纳入现代教育方针及体系之中,确立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后来他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主张,不断强化美育在近代中国人精神上的支撑地位。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便把他的美育思想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贯彻到了大学的教育体系中,从此开启了美育在中国高校的局面。 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美育长足的发展是在十二世纪八十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美育在中国经历很多次波折。建国伊始,我们是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提出“德智体美”并举的教育方针。但是这个方针只针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美育,没有对高校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美育也在这场大讨论中接受了批判和讨论,可惜被判为“极左”,美育失去了教育方针中的地位,美育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被无情地删除,从此,美育被打入冷宫。这种不讲科学的做法,给我国后来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美育在中国走进了史无前例的低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我国从“文革”中解放开来,各种新的美学思潮涌入中国,不少的高校争先恐后的开设了美学的课程,重新掀起了美学热。于是关于美学美育的研讨考试频繁起来。后来在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确立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八十年代后,高校的美育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等美育团体的积极带动下,不断的推广高校美育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国的普通高校纷纷实施美育,不断探索,直到今天。

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摘要]美学创造是建立在审美理论与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是个滞后的过程。为了提升学校的竞争能力,更应当加强学生美学教育的力度,但以何种形式来进行加强和开展教育,需要了解本科高校学生美学素养现状,通过调研制定一套符合学生美育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学素养现状分析 一、绪论 什么是美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生活)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健康成长。美育对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及遗留问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自身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这一标准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

种仅仅追求学生成绩的现象与美育理念背道而驰。 首先,中学毕业的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遇事容易极端,不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入大学后,需要用政治思想教化和文化艺术知识熏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中学只重视知识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学时期的学生,为了学习成绩争分夺秒,没有时间动手创新,倡导创新性教育的美育,成了阻碍追求高学习成绩的绊脚石。最后,许多中学空有素质教育旗帜,没有素质教育实质。学校经常拉横幅、贴标语,在形式上宣传了素质教育,但却没有真正从教学模式上改变,素质教育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学生美学素养现状 1.学生文化艺术底蕴薄弱 首先,题1中显示21%的学生经常阅读经典文学名著,56%的学生偶尔阅读经典文学著,23%的学生根本不阅读。每个学校都有图书馆,并且藏书丰富,但是经常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却不多。所以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文字功底弱。题2中有15%的学生经常浏览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题3中有34%的学生经常听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而33%的学生对艺术大师的美术作品不感兴趣,13%的学生对音乐大师的音乐作品不感兴趣。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具备,他是很难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的。

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大学生,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先进知识和科技的特殊载体,不仅要掌握知识,敏感捕捉社会潮流大趋势,更重要的是有完善的人格,关心他人,关爱环境,关注社会,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变化,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元性和多变性,主动去关注社会问题并深入认识研究,也是当下乃至以后这个群体需要进行努力的方向。 调查目的 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可以为我们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考。 调查方式 网上发放问卷和面对面询问等收集数据 引言 最近两周,我们组就“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现状”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调查,在郑州市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发放100份问卷,收回90份有效问卷,达到了解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方面的基本信息。 调查分析 在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分别是46.7%和53.3%,比例基本均衡,充分反映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在关注社会问题频率上,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没有大学生不关注社会问题,并且经常关注社会问题的大学生占大多数,说明大学生对社会

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大学 生群体中,有83.4%的大学生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社会问 题,而传统传媒则所占分量 很小,说明大学生更乐意通 过先进的传播技术了解事物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大学生依赖网络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而在 之后的对于是否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的回答中,89.9%的同学都愿意无偿为解决社会问题而付诸行动,但61.2%的同学感到受客观条件限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则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这些客观条件,尽量减少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空间去了解解决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同学更加关注本国的时政,经济文化科学也在持续关注。在实际接触中,更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关注社会问题不仅是自己兴趣所在也不单单是对自己的就业有所帮助,更多的是对社会发展和自身成功处在统一的步伐上和对自身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