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nity Fair and Great Expectations

3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4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

5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

6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7 从生态视角解读《瓦尔登湖》

8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0 外语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11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2 从许渊冲“三美论”评析《声声慢》三个译本

13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14 理智胜于情感

15 《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

16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mpersonal Sentences

17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18 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

19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20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21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22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

23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

24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25 世纪英国继承制度对婚姻的影响

26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越狱》字幕翻译的研究

27 A Feminist Perspective to Pygmalion

28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

29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30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31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32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33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

34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5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36 汉英颜色词语的内涵语义浅析

37

38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

39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40 唐诗宋词中颜色意象的研究及其翻译

41 亨利?詹姆斯的《金碗》中的婚姻观

42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43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44 论《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克拉的家庭关系

45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

46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47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

48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

49 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调查研究

50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51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52 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53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

54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55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56 中美时间观文化对比研究

57 Imagery Transl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58 勃朗特两姐妹创作风格差异探究

59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意识流技巧研究

60 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61 维多利亚时期的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以白衣女人为例

62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63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64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

65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66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67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

68 中美学生对待教师的礼貌言行的对比分析

6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70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71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72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73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 ess

74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75 法律语言特征和法律语言翻译

76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

77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7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79 《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

80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商标翻译

81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82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师提问策略对学生口语输出的影响

83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8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85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

8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

87 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商务谈判中的冲突

88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

89 山寨文化的反思——发展与创新

90 浅析《宠儿》中人物塞丝的畸形母爱产生的根源

91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

92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93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中的问题

94 论英汉翻译过程

95 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

96 语篇转喻的功能分析

97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98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

99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

100 英汉语言中红色联想意义的比较

10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

102 法国大革命对《西风颂》创作的影响

103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

104 通往真正的人性之路:《紫色》中西丽的转变

105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0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107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08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0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110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111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112 汉英“眼”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113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

114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115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116

117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118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19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

120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Mouse:A Study on the Children’s Literature

121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

122 广告英语修辞特点及其翻译

123 从谈判风格看中美文化差异

124 A Study of Corporate Crisis Management through Sanlu Tainted Milk Powder Incident

125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126 The Embodiment of Xu Yuanchong’s“Beauty in Three Aspects”in the E 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127 论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因素—盖茨比和威力罗曼的比较

128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29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霍桑对美国形象的思考

130 论电影《傲慢与偏见》对小说的二次创作

131 论《爱玛》中的新女性形象

132 浅谈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沟通

133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

134 大学生通过联想记忆词汇的方法

135 Social Causes for Tess’s Tragedy

136 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研究

137 金融英语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138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139 关联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解读

140 时政词语翻译原则与难点

14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小说中的英雄式人物的刻画

142 论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4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144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145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

146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

147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148 从语用角度探讨汉译英公示语

149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150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

151 从美学角度分析英文电影《阿凡达》的汉语翻译

152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153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154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155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56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

157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58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59 网络英语的缩略词的构成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160 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选择的经济动因

161 中西节日习俗之比较

162 心灵的挣扎:浅析福克纳短篇小说《烧马棚》中萨蒂的困境163 功能对等与商务信函翻译

164 《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

165 心灵探索之旅——析《瓦尔登湖》的主题

166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67 形名组合Deep+Noun之认知研究

168 浅析跨映射视角下的歇后语意义构建

169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170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171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

172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

173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

174 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的交际与礼仪

175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176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

177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178 A Study of Intertextuality in Advertising Text

179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

180 魔鬼之子:论《呼啸山庄》和《呼唤》中的男主人公形象

181 英汉新闻语篇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182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Used in Different English Teaching Stages 183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84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185 动物习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186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187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188 浅议英汉习语翻译中文化语境的制约作用

189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190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

191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

192 从中英婚俗看两国文化差异

193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主题分析

194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195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96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

197 简爱性格研究

198 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秀拉》

199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200 《蝴蝶君》中两位主角的心理冲突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精品文档]

重庆市医药卫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以教育部颁发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教育,推进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促进《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二、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健全人格和心理品质,提高全体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增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育任务 以全体学生为主体,以发展性教育为主导,以心理辅导和咨询为辅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培养适应广东社会需要的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 四、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提倡“以生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护隐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预防与矫治相结合,教师科学辅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以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咨询为辅,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建立起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机制。 (三)把握心理健康的教育特点,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 1.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尤其是需要班主任教师的参与,全体教师分工负责,做到班级管理渗透、学科教学渗透、专业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家庭教育渗透,做到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跟进。 2.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为主,辅之主题班会课、心理教育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课、专题讲座、心理训练、游戏辅导、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 3.采用“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个别心理危机干预为辅”的教育方式,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 五、工作措施 (一)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培训 组织全校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训,2009年重点组织《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全员培训。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分为“A证”、“B证”两级培训。 1.“A证”师资培训 (1)“A证”师资培训课程(授课12天,连作业共120课时) 人的问题——咨询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工作目标 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与技术 中职学生行为与情绪障碍的识别与干预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 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 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 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 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 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斧头的贼。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提高你的人际魅力? 赛.约翰荪说过“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 就会很快感到孤单。人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每个人 每时每刻都处在各式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社会是人际关系编织的网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社会中孤独地生存,为了生活,我们就必须与别人打好交道,交道打的好坏,取决于你在社会生存中的难易程度。一支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易折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世界,都希望能拥有多一些朋友,并与他们保持真挚的友谊。 2004年在云南大学宿舍发生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班同学自相残杀的现象呢?后来才知是马加爵同学 本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人际交往对于任何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助于减少由人际摩擦,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有利于个人和集体健康的发展,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它能使你更快的、更好的融入社会。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原则是成功交往的重要保障。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做人要有人格,要如孟子所说: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平等的心情是一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尊重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评价,保护他人的隐私。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记住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3.真诚原则。真诚是人际交往基本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的。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古人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4.宽容原则。人际交往中,要学会待人以宽,豁达大度,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过于计较。宽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滋润

人际交往的原则

人际交往的原则(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郑恒,现担任13级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际交往的原则》。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老师进行交流。 第一部分说教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之道德法律与人生》的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坚强面对生活之学会主动适应,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本教材是以学生在校期间逐步扩展的学习和生活为横向坐标,以学习的适应——心理的适应过渡到行为的适应为主线,因此,本课在心理的适应环节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学会和谐交往是培养技校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 人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本课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学习的适应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所以学好本课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校园生活,并为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包含的一些生活常识,是学生以后日常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应遵循的原则; 2)技能目标:从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出发,指导学生逐渐形成良好人际交往模式; 3)情感目标:树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信念,自我反思,克服不足,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 依据教材大纲,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人际交往的原则。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人际交往的原则,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模式。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原则运用到实际交往中,在实际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霍夫曼教授主题演讲: 接下来下面两句很简短的引用,我认为是对存在主义治疗最为精简、最能抓住精髓的形容。不过,要把这两句话理解了并且运用到心理治疗里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会多讲一点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我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话题再次出现。 首先,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是非结构化的、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方式,它反对过多地依赖技巧。但这就是难点所在:如果不依赖技巧,怎么去做治疗呢?提出这个疑问,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只学会了按照训练中学到的技巧来进行治疗。但是正如存在主义治疗师提醒我们的那样,真正帮助痊愈的并不是技巧,而是关系产生了疗效。我们再回到之前谈到过的关于人本和存在治疗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流派在这一点上完全达成共识:它们在治疗上都不怎么依赖技巧,而是看重关系。当我们真的用到了技巧的时候,最好是未经计划过的,自然发生的。有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疗师在他一本书的开头说,要使用他的著作,最好的方式是:读过就忘。这是一本关于婚姻家庭治疗的书。这个理念听起来很奇怪:如果你忘掉这本书,它如何能够帮助你?但是他所说的意思是:治疗中不可过分强求。我们经常花过多的时间去计划治疗应该怎么做,结果毫无效用。但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当我们脱离了治疗计划的时候,我们却感觉一切进行得颇为顺利。亚隆(Irvin Yalom)有一次问他的一个病人觉得治疗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什么。亚隆这样问时,他期待求助者可能会说自己对某些精神的分析很感兴趣,或者是亚隆教过他的一些什么重要的事情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会赞扬他有非常杰出的技术。结果求助者回答说:“我很高兴你那天发现我的发型变了。”我们大部分人可不会期望求助者说出的是这样的回答。我们希望他们发现我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希望他们认为我们花了大笔银子学到的东西帮助他们的生命发生改变。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人存在。我们过多计划我们的治疗过程,往往是这件事情让我们自己觉得比较安心。我们想让自己知道,我们走进治疗室、看见求助者的时候要怎么做、说什么,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焦虑水平得到降低。但是因为我们太关注我们那天自己要做什么,却可以忽略了求助者的需求。我自己得到这个教训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在我自己身上发生的情况是,我在事前好好计划要和求助者做什么,结果是没有一次感觉良好。但有许多次,我跟求助者走进治疗室,完全不知道下面自己要干什么,却惊讶地发现,接下来发生了奇妙的事。最好的治疗常常发生在我们对治疗过程有充分信任,对求助者能够适时回应的时候。尽管存在主义者可能不太愿意承认,有时候技巧的确有用。但是当技巧真的发生效用的时候,常常是它们在治疗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时候。我相信,当技巧自然出现的时候,它们的效果更好,比我们试图强行运用技巧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不是要把技巧全部丢掉,而是当你觉得应该用的时候才去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刘卉 20150122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刘卉 童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出现类似想看足球赛又不想考试不及格这样的矛盾心理,其实从根本上讲这就是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什么是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下面就一一来为大家讲解。 想要了解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首先的了解什么是意志。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当个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难以决定取舍时,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在我们的考试过程中,经常考的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正如孟子所云:“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都想要又不能都得到,只能忍痛割爱抛舍其一,把当事人置于两难选择的境地。即“两个都想要,但是只能要一个”。 高频考例: ①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在生活中买衣服,看到两件衣服都特别喜欢,都想买下来,但身上带的钱只够买一件 (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即“两个都不想要,但只能不要一个”。 高频考例: ①前有追兵,后有悬崖 ②前有狼,后有虎 ③一个上战场的士兵,他深感疲劳、危险及战争的非正义性,总想从战场脱逃,但又怕被抓回来处以极刑。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即“一个事物既想要又害怕得到”。 高频考例: ①爱吃糖果又怕吃糖容易发胖。 ②想吃鱼又怕鱼刺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

第1课心理健康促成长 教育目标: 1.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和重视; 2.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3.使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4.帮助学生初步分析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 识,学会求助和自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兴趣。 2.教学难点: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保健的关系;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2课时 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下载的有关资料 3.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激发兴趣:讨论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对吸烟的原因作出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讨,用一种健康合理的方式来代替吸烟。 (2)讲述心理艺术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说明“人的心理问题与童年经历有关”。 (3)引入:我们身边的“心灵故事”。得出本课的主题“心理健康促成长”。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4)通过教材中吕晓雯的故事,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以及包含的内容。(5)针对教材“思考苑”中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让同学讨论这三个层次的心理辅导都分别适合哪些人群。 (6)布置教材中的“自我剖析”作为课后作业。

第2课心理健康哆来咪 教育目标: 1.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 2.能够区分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以及两个问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意义。2.教学难点: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体验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1课时 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下载的有关资料 3.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设置导疑: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辨识,感性的体会健康的含义。并进一步引出健康的含义。 (2)板书: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引导学生探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心理问题进行说明。 (3)讨论:和学生一起探讨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以及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4)对教材中王佳瑶的故事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进行自我评价。 第3课心理发展你我他 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体会并分析自己身心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体会并分析自身心理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掌握相应的发展策略。

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五、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提高你的人际魅力? 对上述问题,我分两个部分进行讲述,一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二是如何提高你的人际魅力?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道德与守法的原则。人际交往中,首先应当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主要是道德与法律。 第二,平等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要尊重别人的爱好、习惯、风俗。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自己。 第三,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才能团结,相处真诚、团结,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就人生而言,仅靠个人微薄的力量是难以到达成功、幸福境界的。交往中要真诚待人,实事求是,要胸怀坦荡,言行一致。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不是吗?如何看待生活,的确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势必难以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势必难以发现花朵的明媚! 既然如此,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吧!别小肚鸡肠!别斤斤计较!生活是由无数烦恼组成的一串念珠,但得微笑著数完它。笑对生活。 第四,尊重原则。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这是维系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自尊是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是重视他人的人格和权利,承认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 第五,友爱原则。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主动团结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得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东西。 第六,宽容原则。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在人际交往中要互谅互让、宽以待人。 第七,互助原则。交往双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既可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又可以促进相互的联系。路谣知马力、患难见知己,在最需要的时候,举手之劳、滴水之恩,都会使对方铭记在心,加深双方的情谊。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工作中,也需要在各自的职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互帮助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定要热情帮助。互助互惠,一个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很难要求别人自愿帮助他。互相帮助不是互相利用,互相利用不是践行真诚和友爱。 第八,安全原则。一方面要给对方以安全感,让对方乐于与己交往。同时,在交往中也要注重自身的安全,处理好诚实与警觉的关系,防止上当受骗。

存在心理学

关于存在 每个人,只要你存在于世间,都会被一个问题困扰“我该怎样活着?” (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为“我是谁,想去那里,想成为什么人”),心理治疗师不是帮来访者解答这些问题,而是让他们在最安全的环境下不断启发他的思考,他回答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他才是自己心理的专家。 存在即是痛苦,焦虑是存在的一部分。面对焦虑可以使我们的心智敏锐,这份张力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有焦虑就有活力,就像发烧一样,焦虑表示人格内正在激战;有意识的焦虑虽然比较痛苦,但是它可用来整合自我;生活在一个焦虑时代的少数幸事之一是,我们不得不去认识我们自己。如何管理好焦虑,与焦虑建立健康的关系,是面对焦虑的办法之一。(罗洛?梅) 艺术与心理 艺术,是距离心理最近的,艺术源于对人得了解,也演示了人性最本真的部分。艺术家,往往是最能深切体会到痛苦,也能最大的包容痛苦的人。没有了这份痛苦和对痛苦的敏锐感知,也就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灵感。心理学和艺术一样,都需要灵感和动力,需要找到能自由翱翔的心理空间。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人不能忍受自己的渺小,除非他能在最大程度上证明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如果我们能找到活着的理由,就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我们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寻找有意义的生物。 刻意追求快乐往往难以得到,最佳的方法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发自内在的变化,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心理治疗师要帮助来访者充满活力的活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而非平庸的、功能性的或者。强调当下而非过去,不仅仅关心她和周围人得关系,还要了解这种关系对她的存在行为产生的影响。不仅仅需要解释,更多的是去体验。 存在的意义:关系的中心性(生命影响生命)、投入和会心(相遇)、见证的重要性(强有力的支持)、自我创造(不仅发现自我,更多在创造自我)、创造的勇气。 不要那么急迫的区对来访者做出评判,而是真正关注他说什么,不是选择你认为重要的区听。治疗作为咨访双方的艺术行为,支持来访者与习惯(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抗争,才能不断产生重要的境遇和艺术作品。 存在主义游戏疗法 儿童对有想象的生活非常有兴趣和渴望,往往通过游戏表达出来,游戏展现了孩子的语言、意义的诉求、展现存在的状况,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促进了内在的自由。 儿童游戏治疗中,咨询师表达“在场、信念、接纳、尊重”,让他在安全的环境中游戏。但要界定游戏与现实的界限,这样孩子才能自由、安全的游戏。游戏后找到与其情感相对应的词,帮助他自我反思。 存在主义诗歌疗法 诗歌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沟通形式,它让意义超越了文字的表面意义,将语言转化为一种意义,而受到社会习俗、规则和期望限制的那些更为普通的沟通形式是无法把握这些意义的。 诗歌的意义:超越了理性的知晓(非认知方式的表达)、它把我们、存在意义感相联、不限定特定的结构、文风;分享诗的艺术作品探究内心隐秘的部分。 在诗歌的使用中,许多与苦难、治愈及转化有关,所谓治愈之诗。诗歌能创造个人意义、创造可分享和集体的意义,增益和治愈治疗师本人。 使用诗歌的途径和例子: 1、自我察觉(让来访者描述树,会选择生命中特定时期的树—树与他的关联—特定时期的特殊境遇)

招教组-兰丹-教综笔试-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 ——福建华图兰丹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1.双趋冲突 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例如,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也。” 2.双避冲突 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时的内心冲突。实际上这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例如,儿童生病要么服用苦药要么打针;一个学生既不愿意写作业,又怕教师批评。 3.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在生活上遇到麻烦时,想求别人帮忙,又怕别人拒绝或瞧不起自己。 4.多重趋避冲突 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回避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一个人想调换到新的工作单位,因为该单位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其他优厚的福利条件,可是工作性质和人际关系不易适应;但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有习惯了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较好的人际关系,可是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较差。这样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就会产生多重趋避冲突。 动机冲突这一知识点,在往年的考试中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广大考生只要能理解即可。以下例题,供考生参考: 1.(2010)下列选项体现趋避冲突的是() A.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B. 人心不足蛇吞象 C. 前怕狼后怕虎 D. 想吃药治病又怕药苦

最新中职《心理健康》教案完整版

备课本 科目:心理健康教育 姓名:李菲菲 第1课心理健康促成长 教育目标: 1.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兴趣和重视; 2.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3.使学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及内涵; 4.帮助学生初步分析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 识,学会求助和自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兴趣。 2.教学难点: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保健的关系;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2课时 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下载的有关资料 3.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激发兴趣:讨论青少年吸烟的原因,对吸烟的原因作出总结, 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讨,用一种健康合理的方式来代替吸烟。 (2)讲述心理艺术片《爱德华大夫》的故事,说明“人的心理问题与童年经历 有关”。 (3)引入:我们身边的“心灵故事”。得出本课的主题“心理健康促成长”。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心理健康? (4)通过教材中吕晓雯的故事,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以及包含的内容。 (5)针对教材“思考苑”中心理辅导的三个层次,让同学讨论这三个层次的心 理辅导都分别适合哪些人群。 (6)布置教材中的“自我剖析”作为课后作业。 第2课心理健康哆来咪 教育目标:

1.正确对待心理问题,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 2.能够区分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以及两个问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成长的意义。 2.教学难点:懂得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变化;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体验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1课时 2.教学准备:课前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下载的有关资料 3.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设置导疑: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辨识,感性 的体会健康的含义。并进一步引出健康的含义。 (2)板书:心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引导学生探讨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心理问题进行说明。 (3)讨论:和学生一起探讨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以 及一起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4)对教材中王佳瑶的故事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进行自我评价。 第3课心理发展你我他 教育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体会并分析自己身心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 维和行为习惯,开发自己的心理潜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体会并分析自身心理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掌握相应的发展策略。 2.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把握自身自身心理发展的优势与不足,能够有意识的做到扬长避短,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境体验 教学设计: 1.教学时间:1课时

心理学讲稿之第九章 意志

第九章意志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以及意志的品质 教学重点:知、情、意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征,动机冲突 教学难点:动机冲突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练习 课时:1 具体内容: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即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因此,人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也不仅对它们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体验,而且还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最终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要求改变现实的心理过程,构成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 本章主要讲授以下三个内容: 一、意志的概述 二、意志行动过程的心理分析 三、意志的品质和压力的应对 第一节意志的概述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能够自觉地确定目的,是人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也作用于环境,有些高等动物甚至仿佛有某些带目的性的行为,但是从根本上说,动物的行为不能达到自觉意识的水平。尽管它的动作可能十分精巧,它却不可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后果。而人类的活动则完全不同,它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的;并且“人离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作为行动的目的而观念地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他以这个目的来指引自己的行动,“把它当作规律来规定他的行动的式样和方法,使他的意识从属于这个目的。”没有自觉的目的,就失去了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前提。因此,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 人的目的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要见之于客观,观念要变为现实,必

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人际交往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有感 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有感 这个学期自己选择的选修课是人际交往心理学,虽说课堂上没有百分之百的集中精神听课,但也学得了不少,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步自我反思,在人际交往方面领悟了不少,我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学,是一种心理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那就必然会与社会、与人建立联系。人际交往那是一种人与人的交往,那也必将产生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碰撞,具有一定的心理互动。 大学生们四年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际关系问题了,从大一开始,大学生的孤独骄傲,独来独往,狭隘自私的缺陷开始在人际关系中暴露出来。宿舍问题,人际失调,交往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都表现出来;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或多或少都出现在每个同学心中。很多同学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往往时间不长就失去了耐心和宽容,并抱怨,大学同学太自私,太难相

处了。几乎每个人都在历数别人交往中的缺点与不是,几乎大家都感到大学的人际关系复杂。同时,同学们的交往范围大大延伸,他们积极主动与老师校外社会沟通交流,渴望从他们中间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体验。然而,宿舍里的人都难以相处,更何况走向社会呢?交往中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认知偏差等等,带给他们的是更 多的打击和困惑。美国心理学家巴克说:“人离不开人—他要学习他们,伤害他们,支配他们。。。。总之,人需要与其他人在一起”。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产生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人际交往在当今社会成为我们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我们发展、心理调适、信息沟通等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离不开人际交往我们都希望善于人际交往,希望通过人际交往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同学、同事关系,我知道在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使自己能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工作,但现在想来我的人际关系有着不尽人意之处,经过老师的讲课我也越发清晰的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足。 剖析自己缺点确实不是一件让自己乐意的事情,发现自己心里有着潜意识的回避,但还是发现了自己这些不足:1不善于言辞,不善于表现自我,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自己说话不恰当,不善于说话,该自己说话表达自己的时候却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4.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5.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 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 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6.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不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 B.理智性反应 C.个性变化 D.智力变化7.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 B.外在动机 C.社会性动机 D.主导性动机8.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 B.驱力理论 C.唤醒理论 D.诱因理论9.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10.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1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12.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缺失需要 D自我实现14.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B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C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D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5.班杜拉认为( )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A.预期目标 B.需要 C.能力水平 D.自我效能感 16. 如果某学生认为考试成功是由于自己一贯努力,这就属于( )归因。 A.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D.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 17. 归因理论属于: A.行为派的理论 B.认知派的理论 C.格式塔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 18.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因素是()

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职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中职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显示,目前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特别选取最常见的几大心理问题,希望中职生有了心理问题要及早诊治。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强迫症 心理案例:自从进入中职后,琳琳觉得学习没有以前紧张,可是她晚自习的第一件事却是要将抽屉里所有的东西进行整理、归类。做完了这些事后,才能集中思想做作业。有时放好的东西又会再拿出来重新放。这样的事总要重复几次,最终必须做到全部让自己认可,才终止这一行为。这花费了琳琳许多宝贵的时间,为此她感到很烦恼,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面对方法: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对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发呆、做功课特别慢、咬指甲、耸肩膀等,就得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一种强迫性的行为,这时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并及早带孩子去看医生。 [小贴士]强迫症是一种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减轻内心焦虑的精神疾病,病患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想法,出现不得不做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的某些想

法、冲动、情绪等,患者能认识到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体象烦恼 心理案例:小亮今年正读中职,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只是身材瘦长,长相不佳。情窦初开的年纪,他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没想到表白后,女孩转身就逃,一边逃还一边喊:“难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难看?”小亮不停地问自己,当天回去就照镜子,镜子里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难看,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头换面”,但没办法,于是常常失眠,开始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绩终于一落千丈。 面对方法:男孩更多地忧虑自己的身躯不够高大,女孩则担心自己的形体不够优美。进入中职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都渐渐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学生甚至由于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了严重的精神负担,可以说体象烦恼在中职生各种心理烦恼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心理专家建议,告诉这类孩子,体象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诉他们气质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欣赏自己的才华,比如小亮虽然眼睛小,但很有神,虽然长相普通,但身材不错。[小贴士]体象烦恼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一般出现在青春发育期。此时面对性别差异的突然出现,中职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进行对比,一旦出现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会产生体象烦恼。 中职生常见心理问题之:恋爱受挫

精选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在人际交往中,切忌死板,不要用同样的交往方式去交往所有人,所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三教九流,人生百态,学会变通,随机而动。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人际交往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1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人际交往心得体会2 人际关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也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人行动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也就是有某种动机,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是复杂多样的,各种动机之间充满了矛盾冲突。从形式上看,一般把动机冲突分为以下三类: (1)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获得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在某些时候人们面临多种选择,又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得到。譬如一个面临大学毕业的学生既想参加工作,又想考研究生,为此犹豫不定。而双趋冲突若要解决,只能是权衡轻重,趋向认为重要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如果那个学生认为考研后继续深造意味着新的学业压力和经济负担,但长远来看,参加研究生学习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自己也会有更大的收益,那他可能会放弃眼前的工作机会去选择考研。 (2)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所谓“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再比如一个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想认错又怕挨批评,丢面子,不认错又担心被人揭发后受更大的处分。对于这种情况,也需要当事人权衡轻重,作出明智的选择。当这个学生认识到立即承认错误、悬崖勒马是补救的最好方法,动机冲突也就随之解决了。 (3)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兵败斜谷,进退两难,当夜规定军中口号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是这种内心矛盾的体现。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也是趋避斗争的体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权衡利弊,作出接受或放弃的决定。比如一个人既为炒股的丰厚收益所吸引,更为股市的高风险而担忧,再考虑到自己工资微薄,没有雄厚的炒股资本,可能会就此放弃。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动机,但它们在意志行动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一个人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常成为他的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决定着行动的方式和行动过程的坚持性,还决定着意志过程的结果。除了主导动机外,其余的都属于行动的辅助动机。但有时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