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辩论赛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辩论赛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辩论赛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辩论赛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首先明确前提(在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为了利益冲突时辩题才有意义),那么再明确知情权与好奇心的区别,其次说明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在同一情况下孰轻孰重(当然是公众利益),在理出论点如社会价值导向,公众监督作用等等一辩陈词

大家好,开宗明义,我方观点是: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知情权是公民的宪法性的权利。在1949年实施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中首先明确规定:人人享有语言、文字和自由发表传播其言论的权利并无阻碍的依通常途径了解信息的权利。

首先我方明确表示: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都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只有在少数由于利益关系出现矛盾时辩题才有意义,任何单方面的仅仅是侵犯隐私权或知情权的行为都不该被纳入讨论范围。并且,我们所有的讨论的展开都是以正当行使公众知情权为前提,只有这时,公众知情权才是大于个人隐私权。

其次,我方从不否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但是,个人隐私权,顾名思义属于私权范畴,而公众知情权更多作为公权存在。国家的组成是公民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管理者用于维护全体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秩序。也就是说:公权来自于公众,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当公权与私权出现冲突时,公权应首先予以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恰恰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维护。

既然说到“大于”,就应该体现在取舍之中。恩格斯曾经说过:个人隐私一般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既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也就是说:当个人隐私触犯了公众的利益时,个人隐私权有义务做出让步,以此来保证多数人的利益。

最后我要提的是:在构建文明社会中保障知情权的作用。毋庸置疑,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公众知情权显然更重要。一旦公众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得到起码的满足时,整个社会的稳定就极有可能受到影响,由此便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料的社会动荡。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谢谢!

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90年代中后期成为理论界研究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在立法上,早于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中国官员的收入实行申报。根据规定,所有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的县(处)以上领导干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都必须申报自己的收入。反方可能观点

1、公众利益不等于公众知情权,个人利益也非个人隐私权,且公众利益也包含个人利益,两者概念有交叉,不能够作为评判的依据

我们从未说过公众利益等于公众知情权,但是如果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的话,公众利益必然受到损害。比方说非典的消息由于保护患者隐私没有公开,就会导致大家不知道消息而疏于防范,身边的人就有可能也换上非典,这不正是公众利益的损害吗?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公众利益是只广义上的,一个统筹的概念,既:着重把握整体利益。

2、个人隐私权是指: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哪部法律中提到了“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我所查阅的正规资料中都未曾显示此句。而且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的,难道对方的意思是要个人与公众分离吗?

3、为公众利益而损害个人利益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我们不是说为了公众利益损害个人利益,是在两个利益都很重要的前提下讨论哪个更重要,知情权更重要并不代表为了知情权就可以完全牺牲隐私权。

4、“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恰恰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维护。”这句解释

公权由公众的私权组成,只有公权得到保证,个人私权才能保证。

攻辩问题

正方

1、当一个罪犯隐藏罪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他的隐私权,任他去隐藏?罪犯隐藏最证那是不合法的隐私,法律本身就不保护这样的隐私权。你拿合法的知情和不合法的隐私去比,显得不客观。

2、在非典期间,对疫情的报告与信息公布,从开始的失真和滞后到后来的及时和透明,能帮助公众准确地了解信息,及时作出防范,防止疫情的蔓延。但信息公开和媒体对SARS病人的报道,一定程度涉及到他们的隐私权,使其受到歧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控制疫情,引起公众的高度警觉和积极配合,在此紧急状况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病人的隐私权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人格属于道德约束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的,对于公共社会而言,知情权更重要,因为它直观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得了非典,他应该保障他的隐私,不被他人侵犯,为了不让自己受歧视,不公布自己的病情,那将会影响到更多人,我们对国家的经济支出,宏观调控,都享有之情权,因此知情权是社会的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监督手段

3、表哥事件,如果尊重其隐私权,其贪污腐败行为何时才能被发现?政府官员的工资情况并不是隐私权,而属于公众知情权的一部分。

反方可能问题

1、明星私生活曝光。

首先,媒体应认识到“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是有相当大区别的。“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将它分解为“公共利益”和“公共兴趣”两层意思。在英美法系的司法管辖区,著名大法官麦加里也认为:“公共利益”一词不应用来指“以引起公众好奇心、欢愉和惊讶的手法来吸引公众兴趣的事,而是指那些公众深切关注和有益于公众的事情”。[4]显然,这两者的内涵有交叉、也有不同。在遭遇侵犯隐私权官司时,某些媒体总会以“为了满足公众对明星私生活的知情权”为由来为自己开脱,其实这是站不住脚跟的。

明星等公众人物的隐私被曝光不是公众知情权对隐私权的侵犯,而是商家为满足大众的窥探心理来谋取利益的一种不法手段。知情权是指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基础上。

2、某报社在报道一起社会影响较大的恶性强奸案,未顾虑受害人的相关隐私,对案件情况包括受害人的基本情况予以报道,使受害人周围的人都知道此事,由此给受害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这属于媒体的不正确举动,而非公众知情权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犯。

其他资料

知情权

1、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随着知情权外延的不断扩展,知情权既有公法权利的属性,也有民事权利的属性,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所必须享有的人格权的一部分。

2、北欧诸国对于知情权的保护十分完善,比如,瑞典的在构成其宪法一部分的《关于出版自由的法律》第二章“政府文件的公共性质”中就详细的规定了公民获取政府文件的权利。

3、由于我国没有制定一部类似其他国家颁布的情报公开方面的法律,因此,有关知情权的内容都只能零散地见之于宪法及各部门法。而事实上,正是因为法律对知情权规定的模糊,才使我们意识到知情权也应是这个以权利为本位的社会中每个人所不可或缺的权利。它应是当今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它与隐私权一样应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隐私权的立法宗旨在于公民有权隐瞒、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并予以法律保护,防止任何人非法侵犯。而知情权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知的权利,有权依法知悉和获取信息,满足其知的需要。依据这样两个权利,人民一方面希望知道更多别人的事情,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两者之间,即产生相当的矛盾与冲突。

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范畴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内容

个人生活自由权

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干预、破坏或支配。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

个人生活情报,包括所有的个人信息和资料。诸如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生活经历、财产状况、婚恋、家庭、社会关系、爱好、信仰、心理特征等等。权利主体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个人生活情报资料,例如,对公民身体的隐秘部分、日记等不许偷看,未经他人同意不得强制披露其财产状况、社会关系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其他不为外界知悉传播或公开的私事等。

个人通讯秘密权

权利主体有权对个人信件、电报、电话、传真及谈论的内容加以保密,禁止他人非法窃听或窃取。隐私权制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通讯的发达联系在一起的,信息处理及传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个人通讯的内容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窃听或窃取,因而,保障个人通讯的安全已成为隐私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个人隐私利用权

权利主体有权依法按自己的意志利用其隐私,以从事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利用自身形象或形体供绘画或摄影的需要等。对这些活动不能非法予以干涉,但隐私的利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有悖于公序良俗,即权利不得滥用。例如利用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制作淫秽物品,即应认定为非法利用隐私,从而构成违法行为。

四辩

知情权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不等于个人隐私)知情权。

1、知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事务、政府行为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权利。

2、社会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其所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权利。如公众对社会新闻、股市行情、商品质量的知情权。

3、个人信息知情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了解涉及本人的相关信息的权利。如公民有权了解其亲生父母、出生时间等个人信息。

知情权与隐私权大小之辩在何处,学姐来为您指条路。接下来让我再次阐述我方观点,我方坚持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当大于隐私权。

对此,我方再次重申,公众知情权和隐私权都是公民的合法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不相矛盾冲突的。那么只有在二者发生冲突的特殊情境才存在我们今天的大小之争,而发生冲突的关键在于个人隐私是否侵害公众利益、个人利益是否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而大小的标准就在于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合理让渡。

在这个前提下,我方坚持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当大于隐私权。

第一,公众权大于隐私权是公众民主权利和真正自由的保障,公众只有知晓了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信息,知晓那些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隐私,才能更好地监督政府的廉洁,医疗的透明公正,教育的平等等方方面面行为,从而最终达到保障自身权利的目的。

第二,公众知情权大于隐私权,是社会民主法治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把那些危害公众利益的丑恶信息挖掘出来,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我们只有把那些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隐私公布出来,才能做到权利的透明化,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从而真正的推动社会民主法治的发展。

综上所诉,无论是个人民主权力的实现,还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都要求公众知情权大于隐私权。故我方坚持认为公众知情权大于隐私权。

攻辩小结

首先,我方在一辩陈词中已经强调,我方观点是基于正确行使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对方辩友显然刚刚没有认真听我的陈述。而且,对于对方辩友对个人隐私权定义中“不涉及公众利益的前提下”这句,我方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表示怀疑,并希望对方辩友出示明确理论依据。

从法律范围讲:人个的隐私是否受法律保护以及保护的程度,应该依个人的社会角色而定,当一个公民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时,其原来属于隐私范围的某些因与公共利益或政治民主有关而具有公开的属性。其私生活都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本身就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于他们的这些情况应当享有知情权。试问:让一个名表随时换的官员来对你的社会生活负责,你能放心吗?因此,公民的知情权高于他们

从道德伦理方面讲:

本着利益衡量原则,当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涉及的公众利益较大时,在一定程度和场合下,应当允许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入甚至对公众人物的攻击和侮辱。

艳照门事件并非公众知情权的滥用,而是公众低级趣味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而且道德的沦丧也并非公众知情权的错。就算当今社会的确存在公众知情权的滥用对个人隐私造成不良后果,那也只能说明正确行使知情权迫在眉睫,而非个人隐私权就大于公众知情权。

从矛盾的解决方面讲:

我方已多次强调,二者的真正矛盾在于是否对公众利益产生联系,而非公众知情权越权。

本着人格尊严原则,新闻报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必要时可以涉及某些人的隐私。但是言词方面应当尽量温和。

综上所述,方坚决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协调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归纳起来有三种类型:1、社会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2、知政权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隐私权的冲突;3、个人信息知情权与他人隐私权的冲突。解决不同类型的冲突,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社会政治与公共利益原则。此原则适用于知政权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隐私权保护要求的矛盾。人个的隐私是否受法律保护以及保护的程度,应该依个人的社会角色而定,当一个公民不具有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身份时,其个人隐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私,因为它与公共利益和政治民主无关。当一个公民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时,其原来属于隐私范围的某些因与公共利益或政治民主有关而具有公开的属性。政府官员和执政党领导代表公民行使权利,负有管理国家和公共事务的责任。他们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能力水平、学历资力、态度观点甚至家庭背景、婚姻爱情、财产状况等私生活都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本身就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于他们的这些情况应当享有知情权。因此,公民的知情权高于他们的隐私权。

2、利益衡量原则。此原则可以调整公共人物的隐私权与社会知情权的矛盾。所谓公共人物是指“在社会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有突出成就或身份地位显赫或因罪行重大等原因,而被公众普遍知晓的人物”。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应当衡量权利所蕴含的权利内容,根据利益的大小决定权利的配置,也即前者所带来的利益是否足以将后者所省略。如果能,则承认前者,反之则尊重保护后者。在一定程度和场合下,应当允许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侵入甚至对公众人物的攻击和侮辱。

3、宽容协调原则。当权利范围内的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了解权与隐私权相冲突时,则应当兼顾两种利益的平衡,对两种权利进行宽容的协调。当作为私权的知情权与隐私权相矛盾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让这两种权利都作出一定的让步,相互以一种宽容态度求得平衡。

4、人格尊严原则。人格尊严原则是人权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处理隐私权和知情的冲突时尤应遵循。新闻报道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必要时可以涉及某些人的隐私。但是言词方面应当尽量温和。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探析(一)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探析(一) 随着各国民众对自由、民主、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人格真正独立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到个人内心世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众多国家宪法、法律对于隐私权的确认与保护。如果隐私权得不到尊重与充分的保护,个人的人格就难以实现真正独立从而有所欠缺,这已是法学理论界、实务界人士普遍达成的共识。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信息时代后,人们更渴望体察外界,获悉更多来自社会的、他人的信息,以满足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知情权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实际上,它已经为一些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如《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目前,知情权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已获得世界共识。一个要隐私,一个要知情,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行使在现实生活中多有磨擦发生。那么,如何协调这种权利冲突呢?本文就此作了如下思考。 一、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界定 (一)隐私权 隐私权的核心内容是“隐私”。在法学领域,隐私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在美国,一般认为,侵害隐私权的四种情形包括侵入秘密、窃用姓名或肖像、公开私生活和公开他人的不实形象,因此,个人秘密、姓名、肖像、私生活、不实形象等往往也就被认为是隐私;在法国,有人认为,隐私就是私生活,包括个人的那些不属于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有人认为,隐私,即私生活,包括个人在私人住宅内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在日本,有学者认为,隐私就是保护免遭他人侵犯的私生活和私事。 在国内,关于隐私的概念,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1)隐私是“不愿被窃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2)隐私是“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的安宁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开的保密的私人信息”;(3)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4)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愿为他人所知晓和干涉的私人生活”。笔者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隐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人信息,是有关自然人的一切资料,如身高、体重、婚恋、家庭、财产状况、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等。姓名、肖像也属于个人信息。2.个人私事,是自然人进行社会活动的有关情况,如社会交往、电报、电话往来以及通信等情况。3.个人生活领域,是指自然人个人的私有领域,如其住宅、箱柜、日记等。 而关于什么是隐私权,现在亦尚无统一的界定。但一般认为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法学家萨谬尔﹒沃伦(Warren)路易斯﹒布兰戴斯(Brandeis)合写的题为《私生活秘密权》的论文中,该论文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文章提出:“保护个人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并指责新闻传播有时会侵犯了“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文章认为,上述权利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同享有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才能珍视它。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是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我国民法学家彭万林先生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不愿公开或让他人知悉个人秘密的权利。张新宝先生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王利明先生则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笔者比较同意王利明先生的观点。 关于隐私权的内容,我国民法学界普遍认为隐私权主要包括:(1)个人生活安宁权。即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与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不受他人的干涉、破坏或支配。(2)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个人有权禁止他人窃取、披露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

辩论赛流程、比赛规则、评分标准

辩论赛流程、比赛规则、评分标准一、活动要求: 1.参赛队伍: 1)本届辩论赛院系选拔赛由各班派出辩论队参加比赛,具体队 伍数将于报名截止后确定。 2)每支参赛队伍由8人构成,分为正反两方,每方各4人。 3)各队的参赛辩手必须由本院系在校生组成,每一名辩手只能 参加一个辩论队。 2.比赛细则 1)赛制:四VS四团体辩论赛 2)形式:本届选拔赛分为初赛、复赛两场,通过比赛选出优胜队参加下一轮比赛。比赛采用评委评分的办法选拔。 3. 比赛题目: 1)正方:高考改革该拿英语开刀 反方:高考改革不该拿英语开刀 2)正方:大学生打工弊大于利 反方:大学生打工利大于弊 3)正方:当今社会,学历比能力更重要, 反方:当今社会,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4)正方: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利大于弊 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弊大于利

二、活动具体流程: 1.辩论赛开始。 2.主席致开场词、宣布辩题并介绍该场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3.介绍参赛队员、评委团人员、点评嘉宾和比赛规则。 4.正反方辩论队员进行自我介绍。 5.开篇立论: 正方开篇立论,180秒; 反方开篇立论,180秒。 6.攻辩: 第一轮攻辩(共计90秒): 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正方二辩提问(10秒),反方二辩或三遍回答(20秒),重复三次; 第二轮攻辩(共计90秒): 反方二辩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反方二辩提问(10秒),正方二辩或三遍回答(20秒),重复三次; 第三轮攻辩(共计90秒): 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正方三辩提问(10秒),反方二辩或三遍回答(20秒),重复三次; 第四轮攻辩(共计90秒): 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反方三辩提问(10秒),正方二辩或三遍回答(20秒),重复三次。 7.攻辩小节:

2020年辩论赛详细流程及细节

辩论赛详细流程及细节 一、主席开场 主席,同时也是主持人。首先介绍到场嘉宾、评委及双方辩手。之后介绍比赛规则及注意事项。接下来介绍本次辩题。一般介绍辩题时都会有一段话,这段话会分别从正反两方叙述辩题观点,但不必深入,仅起到引入正题的作用。 二、一辩立论 辩论赛开始。先分别由正反方一辩展开立论。立论环节注意两点: 1、阐述我方主要观点,最好分条。一辩立论一般遵循五条原则。 ①概念:针对辩题要有一个概念上的介绍和阐述。一般会直接决定此方对辩题是否理解到位。 ②标准:即是我方对于辩题正反方理解的标准。 ③逻辑:我方接下来展开辩论的主要依据。(分条) ④理论:针对每条的稍详叙述。 ⑤价值:主要就是最后的抒情,展现我方气势。 2、最好运用些许名言及事例,使立论具有说服性。但是不要暴露我方在接下来攻辩环节的进攻手段。 评委对于立论环节,一般主要看辩手的逻辑和对辩题的分析,以及主要观点的合理性和宽泛性。其次便是辩手的气势和临场发挥。 一辩手最好是一名有气势有感情且说话干脆、语速适中的女生。尤其在立论最后声情并茂地表达将会使评委心中一亮。

三、攻辩环节 此环节一般由一方二辩或三辩提问,并指定对方二辩三辩中一人回答。提问时间二十秒,回答时间一分三十秒。时间可累计,期间可提问一次回答一次,但一次提问时,提问者和不可换人。正反方分别提问回答后,由各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此环节中,尤其注意攻辩中的“攻”和“守”。 攻方:提问者作为进攻手,最大的益处则是问题由自己随意设计且对方必须立刻回答。这样便是可以利用人的潜意识来设计一些所谓“连环套”的问题。譬如可先问一简单问题,再由此问题逐渐深入,达到将对方引入我方阵地的效果。 提问题时注意,问题切忌过长。应该简短多问,咄咄逼人,方可达到最佳效果。并且问问题时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而加快语速。这样容易使评委和对方听不清问题。 守方:守方在此环节中是最不易的。一方面要在几乎毫无反应时间的情况下回答各种刁钻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尽量结合我方观点,是自己不致失守。 守方最高境界便是能猜出对方问题并能根据不同问题尽量靠近己方观点。如若不能,则应尽量保持逻辑清晰,并对己方观点做到烂熟于心。说罗圈话,也就是无论对方问什么,都尽量向己方观点靠拢。实在不济,就耍无赖。所谓耍无赖,不是不回答问题,而是无论对方问什么,也不管对错,不计逻辑地,全都向己方观点靠拢。这是最脆弱的防守,但是也算是不失守。

小学辩论赛比赛规则及流程

辩论赛比赛规则及流程 比赛流程 1.主席致开场词,简要介绍赛况;介绍参赛代表队、评判团成员、嘉宾及比赛规则,双方辩手简短进行自我介绍,由主席宣布比赛开始。 2.正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3.反方一辩,进行开场陈词,时间为3分钟。 4.正方二辩,进行陈词,时间为3分钟。 5.反方二辩,进行陈词,时间为3分钟。 6.正方三辩,进行陈词,时间为3分钟。 7.反方三辩,进行陈词,时间为3分钟。 8.自由辩论,时间为16分钟,正、反方各8分钟。 9.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4分钟。 10.正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时间为4分钟。 11.主席请评判团退席评议。工作人员对评判团判定分数进行计算,并将比赛结果送交主席及评判团。 12.主席请评判团入席,主席宣布评决开始。由本场比赛评判团代表分析赛情及辩手情况。 13.主席宣布本场比赛优秀辩手获得者及比赛胜负结果。 14.主席宣布比赛结束,请评判团、嘉宾退席。 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时间总共为16分钟,正、反方各8分钟。 2.自由辩论发言必须交替进行,自由辩论开始时首先由正方任何一位选手起立发言,发言完毕,反方的任何一位选手即刻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3.在自由辩论时间,双方每一位选手发言顺序和次数都不受限制,但双方总共时间都各为8分钟。 4.在自由辩论中,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的发言时间。 5.如果一方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另一方还有剩余时间,则有剩余时间方的4位选手仍可轮流发言,直到该队时间用完为止。 辩论赛比赛评分标准及赛制解释 一.辩手个人评分标准:(共计100分) 1、语言表达(40分):普通话的表达能力,语言是否准确、简明、规范,是否条理清晰,理、据相协。 2、辩论技巧(40分):辩手是否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言语流畅、立场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具有说服力。 3、表情风度(20分):辩手形象气质、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主持人、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二.团队整体评分标准:(共计100分) 1、辩题中心(30分):发言中心是否明确,主旨是否突出,立论是否全面、严密。 2、内容资料(30分):论据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紧扣主题,充实有力,逻辑合理。引述资料是否正确、翔实。

辩论赛新赛制规则

辩论赛新赛制 一、立论环节 正方一辩首先陈述发言,接着反方一辩陈述发言。发言时间各为2分30秒。 二、盘问环节 (1)反方二辩对正方一辩进行一对一盘问。共计2分钟 (2)正方二辩对反方进行一对一盘问。共计2分钟 (3)盘问方应针对对方立论提出质疑和反驳,被盘问方应针对问题和反驳对本方观点进行巩固。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 (4)每次提问和回答时间不超过20秒。 三、对攻环节 (1)正反方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各为1分30秒。 (2)由正方先行提问。 (3)双方分开及时。 特别提醒:电脑计时器分别为两队计时。当一方队员表示自己发言完毕,另一方计时立刻开始。如果一方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而另一队还剩余时间,则该队员可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四、阶段小结 (1)正方四辩根据盘问和对话环节整体态势进行小结。时间为1分30秒。 (2)反方四辩根据盘问和对话环节整体态势进行小结。时间为1分30秒。 (3)攻辩小结必须紧扣盘问和对话环节,脱离现场的小结将视为犯规将被扣分,严重脱离的,将直接记为零分。 五、自由辩论 ⑴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一位辩手在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上都不受限制,但是整队的发言时间累计不超过4分钟。辩手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强自己的论点,反驳对方言论,如果流于空泛漫骂,则会影响该队分数。 ⑵自由辩论时间开始时,正方的任何一位队员首先起立发言。在他结束发言后,反方的任何一位队员应立刻发言,双方依据程序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都用完为止。

⑶计时器将分别为两队计时。当一方队员发言完毕并坐下后,另一方计时立刻开始。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只剩下半分钟时,铃声提示一声。第二次连续响铃表示时间已到,应立即结束发言。如果一方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而另一队还剩余时间,则该队队员可继续发言,直到该队的时间用完为止。 六、评委及嘉宾提问环节 (1)本环节由评委或提问嘉宾分别向正方和反方进行质询,提问方的嘉宾和评委不计时,只计回答方时间。 (2) 由双方除四辩以外的任意辩手进行回答,回答时间为2分钟,一位辩手发言完,时间未尽其他辩手可作补充直至时间用尽。 (3)本环节先向正方质询,然后再向反方质询。回答应针对嘉宾或评委的提问进行,回避和无关陈述将视为犯规扣分。 七、总结陈词 (1)在总结陈词阶段,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双方时间各为2分30秒。 (2)发言顺序在开赛前由主席抽签决定。 八、观众提问环节 本环节由观众先对反方,再对正方进行质询与提问,每次提问一个问题。观众提问共两轮。 九、主席请评判组退席进行评议。 十、主席宣布复会,并邀请该场评判代表点评比赛。 十一、主席宣布评判组评判结果并宣布本场比赛结束。 注: ①双方队伍需各设置一名教练员,在比赛过程中各有一次叫停的机会,己方教练及辩论队员进行交流,叫停时间为2分钟,每次叫停需在环节结束后方可进行。 ②鼓励思想创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辩论,以诙谐、轻松、幽默的语言活跃比赛气氛。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_张晓文

●张晓文(陕西省人民医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8)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 3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隐私权;知情权 Abstract: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 can ensure that the citizen ’s right t o know is constantly satisfied .However,the possibility of infringing upon citizen ’s right t o p rivacy is si m ultaneously increased .The conflict be 2t w een the m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This paper,by exp l oring the connotati on and the p r otecti on syste m of and the conflict bet w een the right t o p rivacy and the right t o know in 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 discl osure,points out the app r oach and method of balancing their interests and har monizing their conflicts . Keywords: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right t o p rivacy;right t o know 3本文为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科研培植项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hshx0703。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获取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国家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由此,相对消极被动的隐私权常常受到积极主动的知情权的侵入,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深入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寻求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是政府信息公开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 111 知情权的内涵及内容 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广义的知情权泛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民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一般情况下,知情权是指广义的知情权。知情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及其他组织。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是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人身权的重要保障。 知情权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知政权。公民、 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了解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利,它是实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性权利。②社会知情权。公民依法有权知道其所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现象、商业信息的权利,有权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③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公民有权了解各种涉及本人的有关信息,或法人及其他组织有权了解其内部工作人员和即将成为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有关信息的权利。 112 知情权的制度保护 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最先由瑞典在200多年前确立。1766年,瑞典颁布了《出版自由法》,成为世界上最早以法律规定知情权的国家。但真正引起各国广泛关注是 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专门制定了信息公开法, 以实现宪法所确立的信息自由权原则。1951年,芬兰制定了《公文书公开法》;丹麦与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行政公文书公开法》等信息公开制度;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从法律高度规范了信息公开制度,使知情权成为较为完整的法定权利,从此,知情权在美国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来看待。此后,一些国家有关知情权的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做法,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当成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模式。1982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联邦信息自由法》;加拿大颁布了《信息公开法》;1996年,韩国制定了《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2000年,英国颁布了《信息公开法》;2001年,日本实施了《信息公开法》;2008年5月1日,我国《中

2020年辩论赛一般规则及流程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辩论赛一般规则及流程 一、辩论赛一般流程 (一)立论阶段(6) 1.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2.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驳立论阶段(4) 1.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2.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三)质辩环节(7分半) 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2.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3.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4.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四)自由辩论(8) 自由辩论,先由正方开始。 (五)总结陈词(6) 1.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2.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二、赛制具体说明: (一)立论阶段: 由正反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由正方开始。 (二)驳立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由反方开始。 (三)质辩环节: 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

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 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结辩阶段: 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本方的观点,阐述最后的立场,由反方开始。 注: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必须交替进行。当自由辩论开始时,先由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完毕后反方的任何一名队员应立即发言,双方依次轮流发言,直到双方时间用完为止。 2.在自由辩论时间里,每一位辩手的发言次序、次数和时间均不限制。 3.当一队的发言时间剩三十秒钟时,将有一声提示,当该队的发言时间用完时,会有两声提示,该队应立即停止发言。 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同时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若某一方的选手已连续发言四次以上,其中一人未参与发言,将做扣分处理。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 4.如果一次的发言时间已经用尽,另一队还有剩余时间,则该队的辩手可以继续发言,直到该队时间用完为止。 5.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注:正反双方辩手 正方(反方)各有四位辩手,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四个辩手要起、承、转、合。 一辩手的任务就是首先陈述己方的观点,给概念下精确的定义,在整体陈述观点时比较详细,该辩手特点就是思路清晰、大局观强。——起

英文辩论赛流程和规则

英文辩论赛流程和规则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 英语辩论赛流程以及评分标准 一、英语辩论赛流程 英语辩论赛采用国际议会制比赛形式,参照第十三届“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的要求,具体流程为: 1、主席致辞:宣布辩题及辩题相关背景资料;介绍选手包括学院、专业、年级及正反方所持观点等;介绍评委及比赛规则。 2.、比赛阶段: 比赛由正方和反方组成,双方各两名选手,选手可自行分工,一人担任一辩,一人担任二辩。比赛前15分钟主席将辩题(motion)公布给两队,并由抓阄决定正反方,正方对辩题持肯定态度,反方对辩题持否定态度,双方在辩论开始前有15分钟准备时间,辩论具体进行过程如下:1)正方一辩发言(7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六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七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2)反方一辩发言(8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七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八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3)正方二辩发言(8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七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八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4)反方二辩发言(8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七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八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5)反方一辩总结(4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三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四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6)正方一辩总结(5分钟) 第一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四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第五分钟结束时---举牌提示 比赛阶段注意事项: 在提示牌提示结束后,有20秒宽限期,发言者必须在此期间内完成自己的发言,如果超过宽限期,则扣分.如果发言者发言时间远远少于规定时间,则评委会将此看作没有充分展开自己的观点而给发言者扣分. 在前1-4环节中,对方可以根据发言者正在申诉的论点提出本方的观点(pointofinformation,简称为POI) 比赛阶段提问者提出POI的注意事项: 1)POI要简短,切题,机智。严禁针对比赛规则和个人提出问题;2)提出POI时要从座位上起立,并举手示意.提问者可以用类似onthatpoint,Sir/Madam 的话引起发言者的注意; 3)发言者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回应对方提出的POI:语言拒绝(类似sorry)、接受提问(类似ok);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总第4期) 隐私权与知情权 的冲突与协调 □冯渊源 □邓小兵 摘要 在法治社会,作为大众传媒,既要保障知情权,即受 众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国家管理、行政实施、社会万象等等诸多情 况的权利,又要保障隐私权,即受众不希望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 的情况被别人过为关注的权利,二者之间势必产生矛盾与冲突。 在充分保障人民知情权的同时,又能恰当维护人民的隐私权,将 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强调,一方面应 加重对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应严格限制隐私权的范围。 关键词 大众传媒 隐私权 知情权 作者简介 冯渊源,兰州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邓小兵, 兰州大学法律系硕士研究生。(兰州 730000) 大众传媒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正日益觉察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 “雷区”———隐私权。 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概念和理论产生于美国。1890年, 美国两位法学家路易斯?布兰蒂斯和萨莫尔?华伦在哈佛大学的《法学 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提到“保护个人 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指责新闻 传播有时会侵犯了“个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1〕文章认为上述权利 是宪法规定的人所共享的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文明教养达 到一定程度的人才会认识到它的价值,进而才能形视它。从此以后, 关于隐私的理论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而在我国,对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有学者认为,构成隐私有两个要件:一为“私”,二为“隐”。前者指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的本质所在。后者则指某个事情、某个信息不为人知的事实状态,它包括:当事人不愿这种个人私事被他人知悉;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准,这种个人隐私不便让他人知道,否则会对当事人产生各种不利的后果;这种个人私事当事人不愿或便他人干涉;某些私人领域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干涉。因此,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因此,隐私有三种形态:一是个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二是个人私事,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的隐私。〔2〕《新闻学大辞典》中则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私事保守秘密的权利,个人的私生活可以拒绝记者采访、拍照和公开传播,以保护个人生活的安宁,包括:不经当事人允许,不得公开采访对象在个别交谈中谈到的个人隐私;在非公开场合,不经当事人允许或未向当事人表明身份不得进行拍照、电视摄像、录音等活动;不得私拆个人信件、窃听电话以获取新闻;记者不得有偷拍私人活动照片的权利,又称‘肖像权’。”〔3〕这恰好是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对隐私权所作的界定,有着直接指导现实生活的意义。 不管是哪种理论,还是从哪种角度,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共同的一点,即不论是个人信息还是个人私事、个人领域,都是与公民(自然人)个人相关的,所不愿传播出去的秘密。若传播出去,会产生不利的后果,如使当事人蒙受耻辱、羞愧自责、痛苦、社会评价降低或烦恼不安等。另外,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即自然人。企业也有自己不愿为他人所知的秘密,若传播出去会有损企业的经济利益,但这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不能作为隐私权对待。 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作为基本法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作出明确规定,这是一种遗憾,但是民事司法活动却提出了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并实际上将之视为名誉权予以保护。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事实上,隐私权和名誉权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侵害名誉权一般是用捏造事实或侮辱、诽谤等方式传播虚假的“事实”的行为,而侵犯隐私权则是将被害人客观存在的隐私公之于众的行为。另外,名誉权对每个公民来说是相同的,法律对每一个公民的名誉权给予相同的保护,而隐私权则因人而异,有些信息,虽然同样隐秘,但对甲来说可能是隐私权的保护范畴,对乙来说则不属隐私权的保护范畴,关键是看当事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知名度等等。此外,隐私权还有与名誉权无关的独立领域,如公民的住址秘密、住宅不受侵犯或侵扰等。侵犯了这些权利,显然不能等同于侵犯名誉权,所以不应该将二者随便混同。随着理论与司法实践的丰富,以后的民事立法理应将隐私权独立出来进行保护。并且,由于当今大众传媒彼此之间的业务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得独家新闻的利益机制所趋或者为了简单迎合受众的低级猎奇心理,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情况可能呈上升之势。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对公民权利的日益重视及公民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加强,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而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这一权利同样是由美国率先提出来的,不过这次不是由法学家提出,而是从事大众传媒职业的人提出来的。一位名叫肯特?库珀的编辑在1945年1月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到知情权,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权利,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美国Indiana 大学教授Ralph L.H olsinger在其《Media Law》中也提到:“正如宪法序言中所宣称的,宪法建立了一个人民的政府。于是,很容易假定,宪法文件的部分创始人包含有这样的意图,即人们有权了解政府的信息。毕竟,如果人们准备对如何接受管理作一个明智的决定,他们就必须首先了解政府及政府人员执行公务的有关信息。这种思想在今天就体现为‘知情权’。”〔4〕可见,知情权最初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利益。美国国会1976年通过的一项“阳光下的政府”法案正是一个使联邦行政管理机构的决定

辩论赛的基本流程规则

辩论赛的基本流程 一、由辩论会主席承担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辩题 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介绍参赛队员 5、介绍规则、评委及工作人员 6、辩论比赛 7、评委点评 8、观众自由提问,评委评分(同时进行) 9、宣布比赛结果 10 辩论赛结束 二、辩论过程 1、辩方陈词立论阶段: 正、反方一辩发言 先由正反双方主辩发出陈述本方主要观点贴。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由正、反方一辩进行,双方必须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进行立论,要求表达明确,论证恰当、逻辑清晰。双方时间各2分,剩余30秒时,会有一次时间提示;用时结束时,会有一次时间提示,举牌人员举红牌。时间到后辩手不得继续发言,否则扣分。 2.攻辩盘问 (1)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2)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3)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4)反方三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注意: 1. 攻辩盘问由正方二辩开始,最多提问二次,正反方交替进行 2.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明准确,盘问方不得重复提问,被盘问方必须直接回答否则扣分 3.每一轮攻辩盘问,被盘问方不得向盘问方反问,否则扣分 4. 攻辩盘问双方必须站立完成每一轮盘问,若落座则视为此轮盘问已结束; 5.每一轮盘问时间为2分钟,盘问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5秒,被盘问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45秒,用时结束时,有一次时间提示,举牌人员举红牌,盘问终止。 3.自由辩论 由正方辩手开始,正反方辩手轮流发言,二、三辩手为主,一、四辩手为辅,双方时间各为7分钟。一方发言辩手落座,视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辩手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若有间隙,时间累计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

辩论赛规则及流程

1.辩论赛开始 2.宣布比赛规则 3.介绍评委及嘉宾 4.宣布辩题 5.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6.介绍参赛队员 7.辩论比赛 8.评委打分 9.观众参与提问或表达自己观点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评委点评 12.辩论赛结束

1.时间提示。辩论中,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给予提醒。用时满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 2.陈词。阐述证据确凿充分,引用适当。 3.开篇立论。立论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逻辑清晰,言简意赅。4.攻辩 (1)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问答都要简洁明确。每轮攻辩中被攻的一方不得反问。不得以提问影响对方答辩完整性,不得以长时间答辩阻止对方提问。主持人有权终止一方超时的提问或答辩。 (4)正反方选手站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制时间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辩双方各自不做时间设定,时间剩余30秒时,给予提示,用时满时,终止发言。 (6)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这一轮辩论,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先有正方任何一名队员起立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6.结辩。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形式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2020年辩论赛的规则和流程

辩论赛的规则和流程 参加辩论赛的辩手们首先是需要清楚辩论赛的规则和流程。下面是搜集的辩论赛的规则和流程,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辩论赛栏目! 辩论赛比赛规则 比赛流程: 执行主席致开场辞,简要介绍赛况、赛程和比赛规则,即进入本场比赛. 1.执行主席介绍辩题、正反双方代表队和评判团成员情况,并开始比赛. 2.双方自我介绍(共2分钟) 先由正方进行自我介绍,再由反方进行,时间各1分钟. 3.开篇立论(陈词阶段)(共6分钟) 先由正方一辩进行立论,再由反方一辩立论,双方时间为3分钟.(2分30秒时短促铃铛声提醒,结束为长铃铛声.) 4.攻辩阶段(共12分钟) A.由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者三辩进行攻辩,时间为3分钟. B.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者三辩进行攻辩,时间为3分钟. C.由正方三辩、反方三辩重复上述步骤.(一方两攻辩手可以 重复选择对方同一辩手进行攻辩) 选择对手完毕后,由攻辩方向对方提问,由对方作答.攻方只能 提问,反方只能回答,每轮攻辩限时3分钟.(2分30秒时举旗提醒,结束为挥旗,若辩手还未停止,由主持人提醒)

在每个攻辩阶段中,攻辩双方不能中途换人,攻守双方站立进行. 5.攻辩小结(共4分钟) 由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再由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时间各2分钟.(1分30秒时举旗提醒,结束为挥旗,若辩手还未停止,由主持人提醒.) 6.自由辩论(共8分钟) 由正方开始自由辩论,双方每次一人轮流发言,不可由同一方连续发言,每方分别计时4分钟.在一方时间到后,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四位辩手自由发言直到时间用尽,也可以由时间未到的一方放弃时间结束自由辩论.(3分30秒时举旗提醒,结束为挥旗,若辩手还未停止,由主持人提醒.) 7、总结陈词(共8分钟) 先由反方四辩进行总结陈词,再由正方四辩进行,时间各4 分.(3分30秒时举旗提醒,结束为挥旗,若辩手还未停止,由主持人提醒.) 8.执行主席请评判团退席评议和裁决. 9.场外观众与选手交流阶段:时间为4分钟(不计入比赛分数),正反双方的拉拉队员和场外可针对本场比赛的论题对任意一方的辩 手予以提问,相应的辩手是否回答,由执行主席予以裁决. 10.执行主席邀请本场评判团代表分析赛情,作评判发言. 11.执行主席宣布本场比赛的“优秀辩手”和获胜代表队名单.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

提纲二: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平衡 一、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 (一)知情权的概念 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 (二)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表现 1、官员的隐私权保护与公众的知情权要求 2.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公众的社会知情权要求 二、如何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 (一)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处理原则 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 (二)我国协调两权的措施 (三)新闻媒体的平衡者角色 1.权利冲突的平衡者: 既要尽可能采集到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保证其实现其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又要做到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尽量不侵犯被报道者极其相关人员的隐私。 2.新闻媒体的道德约束 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 作为信息的报道者,要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报道, 作为信息搜集者,将主客观分开,避免“媒体审判”; 作为舆论的监督者,要有较强的侵权后的补救意识,及时进行更正与答辩。 三、结语 在我国未来的立法中,尤其是在具体案例的裁判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对不同的权利的保护平衡,坚持权利协调原则,以尽可能地满足双方的权利要求。 而作为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则要求他们在冲突和矛盾中进行传播活动时,要以法律精神、法制原则及自己的良知把握好尺度,既要讲出事实真相,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促进法律健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要游刃有余。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探析

隐私权与知情权之探析 随着各国民众对自由﹑民主﹑人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于人格真正独立性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到个人内心世界,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众多国家宪法﹑法律对于隐私权的确认与保护。如果隐私权得不到尊重与充分的保护,个人的人格就难以实现真正独立从而有所欠缺,这已是法学理论界﹑实务界人士普遍达成的共识。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尤其是信息时代后,人们更渴望体察外界,获悉更多来自社会的﹑他人的信息,以满足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知情权的出现便成为必然,实际上,它已经为一些有关人权的国际条约如《世界人权宣言》所确认。目前,知情权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已获得世界共识。一个要隐私,一个要知情,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行使在现实生活中多有磨擦发生。那么,如何协调这种权利冲突呢?本文就此作了如下思考。 一、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界定(一)隐私权隐私权的核心内容是“隐私”。在法学领域,隐私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在美国,一般认为,侵害隐私权的四种情形包括侵入秘密﹑窃用姓名或肖像﹑公开私生活和公开他人的不实形象,因此,个人秘密﹑姓名﹑肖像﹑私生活﹑不实形象等往往也就被认为是隐私;在法国,有人认为,隐私就是私生活,包括个人的那些不属于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也有人认为,隐私,即私生活,包括个人在私人住宅内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在日本,有学者认为,隐私就是保护免遭他人侵犯的私生活和私事。在国内,关于隐私的概念,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观点:(1)隐私是“不愿被窃取和披露的私人信息”;(2)隐私是“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的安宁的私生活或不受他人非法收集﹑刺探﹑公开的保密的私人信息”;(3)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4)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愿为他人所知晓和干涉的私人生活”。笔者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隐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1.个人信息,是有关自然人的一切资料,如身高﹑体重﹑婚恋﹑家庭﹑财产状况﹑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等。姓名﹑肖像也属于个人信息。2.个人私事,是自然人进行社会活动的有关情况,如社会交往﹑电报﹑往来以及通信等情况。3.个人生活领域,是指自然人个人的私有领域,如其住宅﹑箱柜﹑日记等。而关于什么是隐私权,现

最新辩论赛流程及规则

辩论赛流程及规则 辩论赛也叫论辩赛,还叫做辩论会,其核心词汇为一个“辩”字,它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近年来流行的大型辩论赛,一般是由8个人参与。那么辩论赛究竟有什么流程,又有什么规则呢? 01主席致辞 辩题相关背景资料;选手结合自己的辩题进行自我介绍;简单介绍比赛流程和规则。 主席职责:1、宣布辩论赛开始;2、宣布辩题;3、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4、介绍参赛队员;5、介绍规则、评委;6、主持比赛过程;7、评委点评; 8、观众自由提问(发言);9、宣布比赛结果;10 辩论赛结束。 02比赛阶段 阶段一:开篇陈词 正方一辩发言(立论) (2 分30秒) 反方一辩发言(立论) (2 分30秒) (注:每方队员在用时剩余30 秒时,主席提醒辩手,时间用完时,主席举红牌宣布终止发言。) 03阶段二:攻辩 1、正方二辩针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 2、正方三辩针对反方二辩或三辩提问。 3、反方二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 4、反方三辩针对正方二辩或三辩提问。 (注: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主席举红牌宣布终止发言,不得再提问或回答。重复提问、回避问题均要被适当扣分) 问者只能问,答者只能答。 04阶段三:攻辩小结 正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 1 分30 秒) 反方一辩进行攻辩小结。( 1 分30 秒) (注:攻辩小结阶段,在每方用时剩余10秒时,主席提醒辩手,时间用完时,主席举红牌宣布终止发言。) 05阶段四:自由辩论 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每方限时 5 分钟,双方总计10 分钟。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计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不能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纠缠不放。 (注: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主席提醒;时间用完时,主席举红牌宣布终止发言。)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辩论赛

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 首先明确前提(在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为了利益冲突时辩题才有意义),那么再明确知情权与好奇心的区别,其次说明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在同一情况下孰轻孰重(当然是公众利益),在理出论点如社会价值导向,公众监督作用等等一辩陈词 大家好,开宗明义,我方观点是: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知情权是公民的宪法性的权利。在1949年实施的联邦德国基本法中首先明确规定:人人享有语言、文字和自由发表传播其言论的权利并无阻碍的依通常途径了解信息的权利。 首先我方明确表示:公众知情权和个人隐私权都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并不冲突,只有在少数由于利益关系出现矛盾时辩题才有意义,任何单方面的仅仅是侵犯隐私权或知情权的行为都不该被纳入讨论范围。并且,我们所有的讨论的展开都是以正当行使公众知情权为前提,只有这时,公众知情权才是大于个人隐私权。 其次,我方从不否认个人隐私权的重要性。但是,个人隐私权,顾名思义属于私权范畴,而公众知情权更多作为公权存在。国家的组成是公民出让自己的一部分权利,授予管理者用于维护全体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秩序。也就是说:公权来自于公众,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因此当公权与私权出现冲突时,公权应首先予以维护,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恰恰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维护。 既然说到“大于”,就应该体现在取舍之中。恩格斯曾经说过:个人隐私一般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既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也就是说:当个人隐私触犯了公众的利益时,个人隐私权有义务做出让步,以此来保证多数人的利益。 最后我要提的是:在构建文明社会中保障知情权的作用。毋庸置疑,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公众知情权显然更重要。一旦公众发现自己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没有得到起码的满足时,整个社会的稳定就极有可能受到影响,由此便会产生一系列不可预料的社会动荡。 因此我方坚决认为:公众知情权应大于个人隐私权。谢谢! 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90年代中后期成为理论界研究讨论的一个重点问题。在立法上,早于199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中国官员的收入实行申报。根据规定,所有党的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中的县(处)以上领导干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都必须申报自己的收入。反方可能观点 1、公众利益不等于公众知情权,个人利益也非个人隐私权,且公众利益也包含个人利益,两者概念有交叉,不能够作为评判的依据 我们从未说过公众利益等于公众知情权,但是如果公众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的话,公众利益必然受到损害。比方说非典的消息由于保护患者隐私没有公开,就会导致大家不知道消息而疏于防范,身边的人就有可能也换上非典,这不正是公众利益的损害吗?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公众利益是只广义上的,一个统筹的概念,既:着重把握整体利益。 2、个人隐私权是指: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哪部法律中提到了“在不涉及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我所查阅的正规资料中都未曾显示此句。而且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的,难道对方的意思是要个人与公众分离吗? 3、为公众利益而损害个人利益是否合理还有待商榷。 我们不是说为了公众利益损害个人利益,是在两个利益都很重要的前提下讨论哪个更重要,知情权更重要并不代表为了知情权就可以完全牺牲隐私权。 4、“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恰恰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维护。”这句解释 公权由公众的私权组成,只有公权得到保证,个人私权才能保证。 攻辩问题 正方 1、当一个罪犯隐藏罪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尊重他的隐私权,任他去隐藏?罪犯隐藏最证那是不合法的隐私,法律本身就不保护这样的隐私权。你拿合法的知情和不合法的隐私去比,显得不客观。 2、在非典期间,对疫情的报告与信息公布,从开始的失真和滞后到后来的及时和透明,能帮助公众准确地了解信息,及时作出防范,防止疫情的蔓延。但信息公开和媒体对SARS病人的报道,一定程度涉及到他们的隐私权,使其受到歧视,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为控制疫情,引起公众的高度警觉和积极配合,在此紧急状况下,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病人的隐私权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人格属于道德约束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的,对于公共社会而言,知情权更重要,因为它直观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得了非典,他应该保障他的隐私,不被他人侵犯,为了不让自己受歧视,不公布自己的病情,那将会影响到更多人,我们对国家的经济支出,宏观调控,都享有之情权,因此知情权是社会的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监督手段 3、表哥事件,如果尊重其隐私权,其贪污腐败行为何时才能被发现?政府官员的工资情况并不是隐私权,而属于公众知情权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