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外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外国教育史(课程代码:01282)考试大纲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古代教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

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古巴比伦

第二节古埃及

第三节古印度

第四节古希伯来

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教育制度

第二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第一节古罗马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第二编中世纪教育

第五章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

第二节查理曼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章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

第一节骑士教育

第二节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第三节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

第三编近代教育

第八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教育

第二节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第三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新教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教育

第十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活动和著作

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节论普及教育

第四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第五节论学前教育

第六节教学理论

第七节论学制

第八节论道德教育

第九节论教育管理

第十一章启蒙运动与教育

第一节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二节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的教育

第二节法国的教育

第三节德国的教育

第四节俄国的教育

第五节美国的教育

第十三章卢梭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和社会政治观点

第二节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第十四章 19世纪英国的教育

第一节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

第四节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观

第十五章 19世纪法国的教育

第一节拿破仑教育改革

第二节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十六章 19世纪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国民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机构

第二节三种类型中学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节柏林大学的创建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四节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洪堡的教育思想

第十七章 19世纪俄国的教育

第一节 19世纪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节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19世纪美国的教育

第一节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公共学校运动与义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确立

第四节贺拉斯.曼的教育观

第十九章 19世纪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日本近代教育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章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与教育活动

第二节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第三节论和谐发展的教育

第四节教育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

第二十一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教育目的与过程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

第二十二章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第四编现代教育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一节欧洲新教育运动

第二节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节欧美实验教育学

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

第二十四章 20世纪前期英国的教育

第一节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的形成

第二节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罗素和沛西·能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五章 20世纪前期法国的教育

第一节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加强

第二节统一学校运动与学校教育制度改革

第三节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十六章 20世纪前期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纳粹时期的德国教育

第三节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第二十七章 20世纪前苏联的教育

第一节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调整

第三节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凯洛夫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八章 20世纪前期美国的教育

第一节中等教育大众化及公共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第二节初级学院运动及高等教育的扩充

第三节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第二十九章 20世纪前期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的整顿与扩充

第二节战时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崩溃

第三十章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教育是什么

第三节教育的目的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节道德教育

第三十一章 20世纪后期英国的教育

第一节 1944年《巴特勒法》的实施

第二节 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的教育改革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第三十二章 20世纪后期法国的教育

第一节《郎之万-瓦隆计划》与二战后法国教育的重建第二节 20世纪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

第三十三章 20世纪前期德国的教育

第一节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的重建

第二节 20世纪60-70年代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两德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十四章 20世纪后期苏联与俄罗斯的教育

第一节二战后苏联教育的调整与发展

第二节 20世纪60——80年代的苏联教育

第三节 20世纪后期苏联的教育理论

第四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十五章 20世纪后期美国的教育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四节 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五节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第三十六章 20世纪后期日本的教育

第一节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教育的重建

第二节经济迅速增长时期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成熟化社会时期日本教育的改革

第三十七章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第一节存在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分析教育哲学

第三节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第四节要素主义教育思潮

第五节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第六节终身教育思潮

第七节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第三十八章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第一节印度的教育

第二节埃及的教育

第三节巴西的教育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附录:题型举例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外国教育史》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管理专业专科的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

本专业自学应考者应具备的外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常识和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设置的基础知识课。

《外国教育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外国教育实践和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世界教育发展的规律,目的在于既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常识,又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尽量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此,《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历史跨度长、研究对象国多、知识面广等特点,这就要求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时应做到:

(一)应依据自学考试大纲中的自学与考试的基本要求、考核知识点、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

(二)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扩大知识面。

(三)注意把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本专业自学考试计划中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注意把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我国教育改革以及自学应考者本人的教育工作实践联系起来思考和学习。

在教育管理专业专科自学考试计划中,《外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的教学既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为前提,又为学生加深理解这些课程的内容提供帮助,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好《中国教育史》、《学校管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奠定基础。自学应考者应注意自考计划中各门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外国教育史》课程的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考试命题,充分体现出《外国教育史》作为必修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考试的重点章节(必须掌握与重点讲解,共十四章),即第一、三、五、七、八、十、十三、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三十、三十五、三十六章;

次重点章节(认真领会,理解,相关部分重点讲解,共八章),即第九、十二、十四、十六、二十五、二十七、二十九、三十三章;

余下为一般章节(基本领会,基本理解,简单介绍讲解)。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2.难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3.学习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态;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5.基本技能:掌握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熟练掌握原始社会教育内容的方法.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在原始社会中,出于自身生存和生产劳动的需要,出现了教育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处于初级和萌芽阶段,但这种活动却成为文明社会教育的起点。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较具有代表行的观点主要有1、法国学者利托尔诺提出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说;2、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提出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苏联学者提出的教育的劳动起源说;4、我国学者杨贤江提出的教育的需要起源说。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涉及到生产劳动的教育、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原始宗教及相关内容的教育、体育和军事教育,以及原始社会出现的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文化活动都属于原始社会教育内容的范围之内。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成了主要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引导儿童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尚处于非形式化的初级阶段,但这种教育活

动却在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镇南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渐丰富,体现出多面性的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

1.原始社会

2.原始社会的教育(起源)

第二节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

1、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

2、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2、原始教育的内容

3、原始教育的方法

4、原始教育的特征

(四)考核要求

1、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

(1)识记:教育起源的代表性观点

(2)领会:现代人认识原始社会及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的依据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

(1)识记: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

第二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古代巴比伦的教育;

2.难点:古代埃及的教育(学校教育);

3.学习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印度宗教教育;理解古代埃及教育基本形态;深刻理解古代埃及的学校

教育成因。

5.基本技能:掌握古代希伯来教育的特点;熟练掌握古代埃及教育类型。

本章为该书的基础章节,具体阐述了东方文明四个文明古国的教育发展概况。其中各国教育产生的原因、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教育发展的特征为本章重点。“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古印度的宗教教育”和“古希伯来的教育特点”四个知识点为本章难点。建议用3-4课时学完本章内容,但具体进度视学生自身情况而定。学完本章内容后,学生应当对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发展形成清晰的脉络,知道各国教育萌芽和产生的动因与标志,能够简述各国各阶段教育发展的特征与特点,解释“古巴比伦文士教育”的含义,熟知“古埃及的四种学校类型”,分清“古印度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的异同,同时了解“古希伯来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古巴比伦

1.古巴比伦社会文化简介

2.古巴比伦的教育

(1)古巴比伦学校产生的原因与标志

(2)古巴比伦文士教育的主要内容与主要特征

(3)古巴比伦文士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古埃及

1.古埃及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简介

2.古埃及教育产生的条件和标志

3.古埃及学校教育的四种类型及其特征

①宫廷学校②寺庙学校(僧侣学校)③职官学校④文士学校

4.古埃及教育的优缺点

第三节古印度

1.古印度社会、宗教与文化简介

2.古印度教育的典型代表及其内容特征

①婆罗门教的教育②佛教教育

第四节古希伯来

1.古希伯来社会与文化发展简介

2.古希伯来教育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3.古希伯来教育萌芽、产生的原因和标志

4.古希伯来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古巴比伦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标志

2.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

3.古埃及教育产生的条件和标志

4.古埃及学校教育的四种类型和主要内容

5.古印度教育的典型代表和内容特征

6.古希伯来教育的主要特征

(四)考核要求

1. 古巴比伦

(1)识记:古巴比伦教育产生的标志,古巴比伦文士教育的主要内容

(2)领会:古巴比伦文士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3)综合应用:能阐述古巴比伦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其文士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2. 古埃及

(1)识记:古埃及教育产生的标志,古埃及学校教育的四种类型及其具体内容

(2)领会:古埃及历史文化与学校教育产生的关系

(3)简单应用:能分析古埃及教育产生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四种类型

(4)综合应用:结合古埃及历史文化,能分析古埃及教育产生的原因,阐述学校教育的四种类型及其主要内容,能评判古埃及教育的优缺点

3.古印度

(1)识记:古印度教育的典型代表及其内容特征

(2)领会:古印度教育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3)综合应用:结合古印度的社会文化,能阐述古印度教育产生的原因,能分析古印度宗教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能划分古印度教育的两种类型,并阐明其具体内

涵。

4.古希伯来

(1)识记:古希伯来教育产生的标志,古希伯来教育的几大特征

(2)领会:古希伯来早期的家庭式教育,犹太教对古希伯来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古希腊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古代希腊教育(斯巴达,雅典)的特点;

2.难点:古代希腊(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异同点;

3.学习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古代希腊教育的特点;理解古代希腊化时期教育的进展;深刻理解古代希腊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异同点,相同点。

5.基本技能:掌握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熟练掌握古代希腊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财富。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识记、领会、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古希腊历史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期。

自古风时代起,古希腊逐渐形成了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其中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强大、城邦教育制度最具典型意义的两个城邦。作为古代奴隶制国家,他们的教育的阶级实质一致,都是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服务,都高度重视教育,其中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军事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斯巴达和雅典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条件,他们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的模式,有着各自的明显特点。

智者学派被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他们的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古希腊的文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誉为“希腊三哲”,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财富。深刻理解他们的教育思想。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教育制度

1.古希腊的城邦教育

2.古希腊的城邦教育制度

第二节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1.希腊化时期城邦教育衰微

2.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1.智者学派

2.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3.柏拉图教育思想

4.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三)考核知识点

1. 斯巴达的教育

2. 雅典的教育

3. 智者学派

4.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5.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6.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1.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及其异同点

⑴识记:“五项竞技活动”的概念。

⑵领会:斯巴达、雅典教育各自的基本特点及其主要表现。

⑶简单应用:从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说明斯巴达、雅典教育差异的原因。

⑷综合应用:比较斯巴达、雅典教育的异同,得出可供借鉴的结论。

2. 智者学派的教育理论

⑴识记:“智者”、“三艺”的概念。

⑵领会:智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作用和特点。

⑶简单应用:概述智者学派的教育思想。

⑷综合应用:说明智者学派对教育教学的奉献。

3.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⑴识记:苏格拉底对美德的本质的理解、“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概念。

⑵领会:“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四个步骤。

⑶简单应用:从理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分析评价。

⑷综合应用:联系教学实践对“苏格拉底教学法”进行分析评价。

4.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⑴识记:柏拉图创办的学校、提出的“四艺”及其教育代表作。

⑵领会:柏拉图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四阶段。

⑶简单应用:分析评价柏拉图男女平等的思想。

⑷综合应用:全面分析评价柏拉图关于学校教育的思想。

5.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⑴识记: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校及其教育代表作。

⑵领会: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本质及目的的基本观点、教育三阶段。

⑶简单应用:概述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的主要观点。

⑷综合应用:全面分析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2.难点:西塞罗,昆体良的主要教育思想;

3.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古罗马的教育制度;理解基督教兴起及其教育活动;深刻理解古罗马的教

育思想;

5.基本技能:掌握古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熟练掌握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古代罗马是古代奴隶制发展的又一阶段。在古罗马共和早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兼军人,这个时期的罗马还没有出现学校,到了古代罗马共和晚期,才逐步形成从相当于初等教育到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体系。到了古代罗马帝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教育被帝国作为培养官吏和顺民的工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脱离实际,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形式主义。

基督教产生于1世纪前后,时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罗马帝国的残酷统治下,人民只能从宗教中寻求精神安慰,基督教在此背景下产生。早期的基督教用以宣扬平等博爱的精神,人人平等。为了宣扬教义,广纳信徒,基督教举办了相应的教育活动。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古罗马涌现了众多教育思想家,如西塞罗,昆体良等。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仅对古罗马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直接反映,同时也对后世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古罗马的教育制度

1.共和时期的教育

①共和早期的教育

②共和后期的教育

2.帝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

1.基督教的产生

2.基督教的早期教育活动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2.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②教育的形式

③教育的内容

④教学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1、文法学校。

2、古罗马共和后期的学校教育。

3、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的概念。

2、领会:古代罗马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的教育情况及其目标。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3、简单应用:古代罗马不同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和特点。

4、综合应用:西塞罗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进行对比。

第五章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中世纪前期西欧教育特点;

2.难点: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

3.时间安排:2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查理曼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中世纪前期西欧教育特点;深刻理解

基督教修道学院学校及其历史贡献;

5.基本技能:掌握基督教修行主义;熟练掌握修道院学校的历史作用及贡献。

中世纪前期,西欧社会充满动荡和变化。在这一时期,西欧的文明与其邻居拜占廷和阿拉伯相比异常落后。随着基督教统治地位的确立,宗教教育逐渐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并形成了以修道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为主的学校类型。修道院的教育职能主要是在诵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了9世纪时,修道院学校已发展成为欧洲一种主要的教育机构。除了修道院学校,中世纪前期由教会主办的学校还有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前者设在主教所在地,学校的性质和水平与修道院学校类似,有的成为12世纪兴起的大学的前身。后者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设备简陋,教学水平较低,但在中世纪前期,曾经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

中时期前期,除基督教会举办的宗教教育外,一些世俗君主也对教育抱有浓厚的兴趣,其中法兰克王国皇帝查理曼在位时期推行的教育改革对学校教育的推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

1.修道院制度的形成

2.修道院学校

第二节查理曼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1.加洛林王朝和查理曼的统治

2.查理曼的教育改革及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

1.修道院学校教育

2.查理曼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查理曼教育改革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教会学校”、“世俗学校”等概念,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

2、领会:修道院教育制度的形成。查理曼的教育改革及影响。

3、简单应用:修道院学校产生的历史原因。

4、综合应用:查理曼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拜占庭的教育概况;

2.难点:拜占庭教育特征;

3.时间安排:2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阿拉伯教育特点;理解阿拉伯教育在该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深刻理解拜占庭教育及其特征;

5.基本技能:掌握阿拉伯教育特点;熟练掌握拜占庭教育特征。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认识、了解、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与西欧相比,拜占廷文明的发展呈现了不同的特征,拜占廷的教育发展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教会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渗透与对立斗争;二是希腊语为通用教学语言,古希腊的哲学、文学和古罗马的法学在教育中据有重要地位。

中世纪时期,阿拉伯的教育也同样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对中世纪后期欧洲文化的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拜占廷的教育

1、拜占廷社会和宗教状况

2、拜占廷的教育概况

第二节阿拉伯的教育

1、阿拉伯社会和宗教状况

2、阿拉伯教育概况

(三)考核知识点

1、拜占廷的教育状况

2、阿拉伯的教育状况

3、伊斯兰的重要教育设施

4、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1、拜占廷的教育

(1)识记:拜占廷教育的特点

(2)领会:拜占廷的社会和宗教状况

(3)简单应用:分析拜占廷文化教育对中世纪其他文明的影响

2、阿拉伯的教育

(1)识记:阿拉伯教育的特点、伊斯兰的重要教育设施

(2)领会:阿拉伯的社会和宗教状况

(3)简单应用:分析阿拉伯文化教育对中世纪其他文明的影响

第七章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骑士教育;

2.难点:骑士教育的形成及特征;

3.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概念;深刻理解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5.基本技能:掌握骑士教育内容;熟练掌握中世纪大学特征及其意义。

本章主要阐述了11世纪起到文艺复兴前西欧教育的发展,经过这一阶段的酝酿,西欧一夜之间从野蛮走向文明。其间中世纪后期西欧普遍存在的骑士教育、行会制度,经院哲学及中世纪大学的内涵为本章重点。各种教育形式产生的动因和具体内容为教学难点,尤其是中世纪大学从萌芽到演变一系列过程需要反复学习。“教师型大学”和“学生型大学”两种学校形式之间的异同也需要反复体会。建议学生用6个课时对本章内容加以学习。学完本章内容后,学生应该知道11世纪之后的西欧主要存在的教育形式,他们形成的动因及其标志。能够识记各种教育形式的主体内容,能够利用已学知识对中世纪大学的发展脉络和异同进行阐述和解释。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骑士教育

1.骑士制度的产生及其内涵

2.骑士教育的发端及其内涵

3.骑士教育的培养制度(三个阶段)

4.骑士教育的实质与特点

第二节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1.经院哲学的实质与含义

2.经院哲学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唯实论和唯名论及其代表人物)

3.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4.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

①城市的复兴、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为大学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十字军东征提高了欧洲的文化智力水平,导致了12世纪的文艺复兴,为大学的产生提供智力支持

③中世纪社会的客观需要导致了大学的产生

5.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主要类型(教师型大学和学生型大学)

①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时间与地点(12世纪的巴黎和博洛尼亚)

②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③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教师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

④中世纪西欧其他著名的大学(萨莱诺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⑤中世纪大学的特权与教学内容(自主权,七艺与“高级”学科,以“讲授、辩论、练习”为主的教学形式,学位制度)

⑥中世纪大学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三节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

1.行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行会教育及学徒制的内涵

3.行会教育的发展及其演变(行会学校取代学徒制的过程)

4.城市学校的产生及其教学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1. 骑士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其内涵

2. 骑士教育的培养制度

3. 骑士教育的实质与其特征

4. 经院哲学的含义和产生动因

5. 经院哲学的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6. 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7. 中世纪大学的主要代表,异同及其主要教学内容

8. 中世纪大学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9. 学徒制的内涵

10. 行会教育的含义及其特点

(四)考核要求

1.骑士教育

(1)识记:骑士教育的内涵,骑士教育培养制度的三个阶段

(2)领会:骑士教育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条件,骑士教育的实质与特点

(3)简单应用: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骑士教育产生的原因,说明主要内容,剖析其实质,评论它的意义和影响

2.中世纪的大学

(1)识记:中世纪大学的典型代表,中世纪大学的教学内容

(2)领会: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与演变

(3)简单应用: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中世纪大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特点

(4)综合应用: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条件,能说明中世纪大学产生的标志和典型代表,并且说明其主要的教学内容和特征,能对中世纪大学进行简单的评价

3. 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

(1)识记:行会教育的含义,学徒制的含义,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城市学校的内涵(2)领会:行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第八章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教育;

2.难点: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

3.时间安排:3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理解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深刻理解人文主义的教

育思想;

5.基本技能:掌握人文主义的学校发展;熟练掌握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主张。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识记、领会、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文艺复兴发生在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动发展之时。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不断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及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这就使人文主义教育表现出一系列的特征:人本主义,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充分肯定人的力量、价值与潜能;古典主义,要求借鉴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具浓厚的古典色彩;世俗性,教育在德育、智育等方面充斥着浓厚的世俗精神,主张为现世生活服务;宗教性,并不具有消灭宗教的愿望,而是以人文精神改革宗教,保留了宗教教育的内容;贵族性,主要服务于上层社会子弟。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文主义学校教育,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扩大了教育的内容,探索了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了很多人文主义学者,是冲击欧洲旧教育的一股强大力量,为近代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不断拓展教育活动领域,完善教育理论,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他们各自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艺复兴及人文主义教育

1.文艺复兴运动

2.人文主义教育

第二节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1.前期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2.后期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第三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

1.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2. 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3. 人文主义学校教育

4. 维多里诺、伊拉斯谟、莫尔、拉伯雷的教育思想

(四)考核要求

1. 人文主义教育

⑴识记: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实质。

⑵领会: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

⑶简单应用:总结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⑷综合应用:分析人文主义教育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2. 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⑴识记: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代表作。

⑵领会:维多里诺和伊拉斯谟教育思想的要点。

⑶简单应用:分析评价莫尔和拉伯雷的教育思想。

⑷综合应用:全面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第九章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理论;

2.马丁·路德教派的教育主张;

3.安排:2学时;

4.理论:了解耶稣会教派的教育特点及其影响;理解新旧主要教派教育主张的异同;深刻理解路德教派的教育主张及思想;

5.掌握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主张;熟练掌握路德的教育改革思想。

随着早期教会革新与文艺复兴影响的深入,16世纪初,以德国为策源地,欧洲各国普遍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最终分裂为新、旧教派两大阵营。以路德教、加尔文教和英国国教为代表的新教势力,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提出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纲领,在促进教育的世俗化与国家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汹涌的新教运动使天主教统治陷入空前危机。在天主教内部,反对新教的改革措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重塑昔日的至尊地位,天主教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在从事教育的教会组织中,耶稣会派的教育最具成效。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精神在宗教领域的继续。为传播教义,争取信众及扩展势力范围i,各国新旧教派纷纷提出代表自己教派利益的教育主张与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新教教育理论与实践

1.宗教改革运动与新教的建立

2.路德教派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3.加尔文教派的教育主张

4.英国国教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教育

1.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建立

2.耶稣会派的教育主张与活动

(三)考核知识点

1.德国路德派的教育改革运动.

2.法国加尔文派的教育改革运动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改革运动

4.天主教教育改革运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宗教改革的实质,倡导者和各派新教的代表人物。

2、领会:路德派新教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措施。

3、简单应用:分析路德派新教教育改革措施的意义。

4、综合应用:比较,分析评价耶稣会派教育,分析新旧派的教育改革运动

第十章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夸美纽斯论教育适应自然性原则;

2.难点:夸美纽斯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

3.时间安排:6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理解夸美纽斯关于学制的基本思想;深刻理解夸美纽斯关于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思想;

5.基本技能:掌握夸美纽斯关于学制,学前教育,道德教育思想;熟练掌握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识记、理解、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是《大教学论》,该书总结了自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思想,要求改革经验主义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母育学校》则是夸美纽斯在学前教育方面的名著,该书在其问世后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有关人员进行幼儿教育的工作指南。

夸美纽斯的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由于他生活在欧洲从封建想资本主义过度的时代,时代的复杂性和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对夸美纽斯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但其思想中进步的因素是占主导的,这主要是唯物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因素,这种情况明显地表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上。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有两条基本的原理,一条是“自然适应性的原则”,另一条是“泛智”思想。所谓“自然适应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此外还包括教育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尽管夸美纽斯对此原则的论述尚不深入,有将教育与自然机械类比之嫌,但在当时来讲,他以自然规律作为教学工作的依据,并注意到儿童的特点,这是进步的,在反对封建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谓“泛智”思想,就是要求让一切人都受教育,学习一切知识。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提倡发展科学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广大人民要求实现教育民主平等的理想。

为了实现他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的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6年,相应设置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夸美纽斯的卓越贡献还在于:他要求在这些学校镇南关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所提倡并加以论述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反映了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大变革,符合近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班级授课制为教学方法和原则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夸美纽斯总结并提出了一整套极其详尽的教学原则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后代教育理论经常提到的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和主动性原则、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夸美纽斯为教学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生平活动和著作

1.夸美纽斯生平

2.夸美纽斯代表作

第二节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论教育的目的

2、论教育的作用

第三节论普及教育

1.普及教育的意义

2.对社会的呼吁

第四节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1.教育要适应自然

2.教育理论基础

第五节论学前教育

1、论学前教育的任务

2、论学前教育的内容

3、论学前儿童的游戏及玩具

第六节教学理论

1、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2、论教学原则

第七节论学制

1、胎儿学校

2、母育学校

3、国语学校

4、拉丁语学校

5、大学

6、成人学校

7、老年学校

第八节论道德教育

1、论德育的重要性

2、论德育的内容

3、论德育的方法

第九节论教育管理

1、论督学制度

2、论班级授课制

3、论学年制及学日制

4、论考试及考查制度

5、论学校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

6、论学校纪律及规章制度

(三)考核知识点

1、夸美纽斯的生平活动和著作

2、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的论述

3、夸美纽斯对普及教育的论述

4、夸美纽斯学前教育的观点

5、夸美纽斯的主要教学理论

6、夸美纽斯对学制的论述

7、夸美纽斯的主要道德教育观点

8、夸美纽斯对学校管理的观点

(四)考核要求

1、生平活动和著作

(1)识记:夸美纽斯的时代、国别、教育代表作

(2)领会:夸美纽斯的生平活动

2、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1)识记: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2)简单应用: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的论述

3、论普及教育

(1)识记: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的定义

(2)简单应用:夸美纽斯关于提倡普及教育的原因

4、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1)识记: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的含义

(2)领会: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在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地位(3)综合应用:分析评价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5、论学前教育

(1)识记: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

(2)领会:学前儿童的游戏及玩具

(3)简单应用:学前儿童游戏的教育意义

(4)综合应用:夸美纽斯关于学前教育思想

6、教学理论

(1)识记:夸美纽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思想标准、教学原则

(2)简单应用:夸美纽斯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思想具体实施

(3)综合应用:评书夸美纽斯关于教学原则的论述

7、论学制

(1)识记:夸美纽斯关于学制的划分

(2)简单应用:夸美纽斯关于各个学制的学校

(3)综合应用:分析夸美纽斯关于各个学制的学校的教育任务

8、论道德教育

(1)识记: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

(2)领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3)简单应用:分析夸美纽斯关于道德教育内容

(4)综合应用:按夸美纽斯的观点,分析如何实施道德教育

9、论教育管理

(1)识记:督学、班级授课制、学年制、学日制、“十人长”的概念;考试及考查制度的种类

(2)领会:督学的职责;学校工作人员的职责

(3)简单应用:分析如何实现班级授课制;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4)综合应用:按夸美纽斯观点,如何进行教育管理

第十一章启蒙运动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重点: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洛克,爱尔维修);

2.难点:启蒙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洛克,康德)

3.时间安排:2学时;

4.基本理论:了解启蒙运动在英国,法国的发展状况;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深刻理解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教育主张;

5.基本技能:掌握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熟练掌握洛克,康德等人的教育思想。

本章主要介绍了继文艺复兴之后,17世纪发源于英国,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乃至北欧和美国的启蒙运动,其间不少启蒙思想家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并积极对教育现状进行改革,他们的教育观点和实践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对自然社会科学的束缚,为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学生用4课时的时间学习本章的主要内容,其中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各位教育先驱的教育思想为本章重点,启蒙思想家们思想之间的异同及其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为本章难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启蒙运动与教育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启蒙运动的兴起

①发端与英国

②“光荣革命”为其标志

③英国启蒙运动的革命先驱(培根、霍布斯、洛克、牛顿、哈维、波义耳)

3.启蒙运动的发展

①法国启蒙运动的直接诱因

②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梅叶、伏尔泰、孟德斯鸠)

③启蒙运动对欧美的影响

第二节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1.洛克的教育思想(绅士教育)

2.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智力天生平等、教育万能论)

3.狄德罗的教育思想(教育功能论)

4.康德的教育思想(编写《论教育》一书,重视公共教育,划分全部的教育)

5.对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的思想的评价

(三) 考核知识点

1.启蒙运动在英法两国的发展情况

2.洛克“绅士教育”的理念

3.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4.狄德罗“教育功能论”的核心思想

5.康德的教育思想

6.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思想的优缺点

(四)考核要求

1.启蒙运动与教育

(1)识记:启蒙运动的发起国与标志

(2)领会:启蒙运动在欧美的发展

2.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1)识记:洛克的“绅士教育”,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狄德罗的“教育功能论”,康德对全部教育的划分

(2)简单应用:能比较分析各个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异同

(3)综合应用:阐述启蒙运动在英法两国发展的情况,结合历史背景比较、分析、评价各启蒙运动思想较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

俄国和美国的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重点:近代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

4.难点:17-18世纪欧美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征;

5.时间安排:4学时;

6.基本理论:了解17-18世纪欧美国家教育概况;理解17-18世纪教育改革的背景;深

刻理解17-18世纪英国,美国的教育改革特点;

7.基本技能:掌握17-18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概况;熟练掌握英,美在17-18世

纪教育发展的特征。

要求自学应考者通过学习,识记、领会、应用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

17-18世纪是欧美主要强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7世纪末开始,各国统治者开始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本国的文化教育,与宗教团体争夺对教育的控制权,并把兴办本国的教育作为唤醒本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培养其爱国意识的重要手段。但这一时期各国宗教团体的势力依然很强大,宗教团体和宗教势力在这些国家教育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的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明显的等级性。

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阶层在这一时期的两级分化很严重,他们的教育是典型的双轨制,

中国通史考试大纲

《中国通史》 Ⅰ、考试内容及要求 对中国通史的了解是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和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本院结合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制定本考试大纲,考生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 1 古代史部分 (1)中国历史的起源 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石器时代;早期的农耕文明;中华文明的曙光 (2)上古三代:夏、商、西周 寻觅中的夏;东亚雄邦:商;文明的奠基:西周“封建”; (3)历史大变动:春秋战国 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经济的突飞猛进与社会组织的改变;“大一统”的前奏:各国变法;诸子竞起与“百家争鸣” (4)大一统帝国的创制:秦、汉 “大一统”帝制的确立;秦的暴政与秦朝的覆灭西汉:帝国的重建和稳固;汉武帝时代;西汉的衰落和新朝的改革;东汉的盛衰;汉代的文化与科技(5)帝国的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西晋与东晋;动荡中的南北中国;乱世中的文化自觉 (6)帝国的繁荣与开放:隋唐 隋唐开国重建统一;盛唐的社会与文化;“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迁 (7)帝制成熟与社会转型:五代辽宋西夏金

过渡期的混乱与纷争;民族政权的多元并立;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臻于巅峰的文化成就 (8)大一统的再实现:元 再造统一的元朝政权;元朝统治政策的成与败;元朝的科技与文化 (9)君主极权的帝国体制:明 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明朝中后期的政局;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10)夕阳西下的帝国统治:清(至1840年) 从入居中原到平定天下;“康乾盛世”的治道;末代王朝的由盛转衰 2 近代史部分 (1)西方资本主义的东侵与中国的应对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战后的中国社会 (2)太平天国起义的勃兴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太平天国的纲领和政策 (3)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二次鸦片战争;咸同时期的朝局;太平天国的后期斗争及其失败;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4)19世纪中期的思想文化 思潮与学术;诗歌与散文;科技与译书 (5)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政府应付变局的抉择;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民族危机的加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重点内容整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六艺教育”

第二章第三节“六艺教育” 一、六艺的内容 西周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 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 都以“六艺”为基本学科, 只是在要求上有层次的不同。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 商代有所发展, 西周在继承商代礼仪教育的基础上, 使它得到发展和充实。 1、礼乐: 奴隶主贵族的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的, 凡是行礼的地方, 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 体现了宗法等级制度, 对青年一代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 礼: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都包括在内,周礼的教育不仅在于养成礼仪规范,同时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作用,通过礼制表明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强化宗法制度和君臣等级制度。 乐:包括诗歌、舞蹈和音乐,是当时的艺术教育,陶冶人的感情,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要求,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2、射御: 射:拉弓射箭的技术。御:驾驭战车的技能。西周的武装力量以战车为主,武士必须有驾驭战车的技术,青年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受训练。 3、书数:

书:文字。西周时期把文字构造规律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个方面,称为“六书”。当时有了我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这是西周小学主要的教学内容。 数:算法,以及历法等与数字计算相关的知识。这也是西周小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六艺的特征 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它既重视思想道德, 也重视文化知识; 既注重传统文化, 也注重实用技能; 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事; 既要符合礼仪规范, 也要求个人道德修养。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 可供后世借鉴。 三、意义 “六艺”教育经历了夏、商的发展,到西周最为完备,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又重视武备;既要求符合礼仪规范,又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总之,“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早期的辉煌。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概念解释 忠恕: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绝不强加给人。 浩然之气: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即浩大刚正的精神。 良知良能: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岀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岀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岀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心斋: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意为打扫屋子里的杂物才可以放更多的东西,放下只为更好的拿起。心斋就是虚空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 坐忘:“坐忘”,静坐的姿态,“忘”的状态,是一种用身心求正道的实有的生命状态,不是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然而不是他忘完了,而是已经融入到血液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忘记并不见得是坏事,记得也不见得就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以实现心灵之清净;以超越自我、回归生命为寄托来实践身心的超越境界、完美境界。 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 制名以指实:区分贵贱尊卑,使人各安其位,并揭露诡辩和欺瞒。 三表: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 一类书。 黄老之学:黄老,黄帝和老子的并称。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 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弓I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 为而治”。 今文经学: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今文经,指西汉学者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授的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古文经是指汉初发现的先秦时期的古文经籍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在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脉络图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 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3.了解学校的产生; 4.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 5.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 2.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 3.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 4.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 5.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育思想; 6.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 7.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文教政策的确立过程。 2、掌握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内容及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3、了解学校教育的基本体制、制度措施。 4、了解选士制度产生和发展演变的线索。 5、掌握董仲舒有关封建教育政策和目的观点。 6、掌握王充的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观点。 7、掌握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观点。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学校教育体制的发展。 2、了解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3、掌握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以及中国封建教育的产生的重大影响。 4、掌握韩愈的师道之说。 [第五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掌握宋代官学和科举制度的创新举措 2、理解宋代的三次兴学和三舍法 3、了解书院的产生,重点掌握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4、掌握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5、全面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明至清中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明清文教政策的特点 2.了解明清时期封建官学的衰落。 3.全面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4.了解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5.了解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熟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教育侵略 2、了解太平天国的教育情况 3、了解洋务教育的情况 [第八章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早期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 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 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 《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适用刑罚的总原则为明德慎罚。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可以用钱财代替或抵消其刑罚。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西周刑罚区分故意过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非眚,非终、惟终) 西周刑罚遵循世轻世重的原则。用刑灵活,因时而异。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礼与刑的关系: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两种手段:①出礼入刑,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的本质特征) 西周契约制度:大宗买卖用长劵,称为质;小宗买卖用断券,称为剂。“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333研究生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文件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教育综合)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教育史》2015年春期末A卷及答案

湖北科技学院教育学院2015年春季学期 2013级小学教育本科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2小题,前7题每题1分,后5题每题2分,共17分)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4. 《颜氏家训》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 5.颜元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实学,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习行 6.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代表。 7.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政府将部分大学迁往内地,迁往云南的称西南联合大学。 8.孟子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9.《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10.《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它是由朱熹编定的。 11.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2.晏阳初针对当时我国农村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问题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老子 2.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3.“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与教育学原理分值持平,但是其涉及内容在几个学科中是最多的,而且知识点是最琐碎的,历年对于中外教育史内容的考查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而且考试内容五花八门,覆盖面很大,这也构成了中外教育史学习的最大困难。教材和大纲考查内容多而零碎,考生们时间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凯程教育郑老师提示大家——学习中外教育史一定需要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教育史期末知识复习

教育史绪论 教育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演变。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思想史为主线,将制度史融合于其中。 古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及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产婆术(问答法),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一)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2教育过程 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母之子” 7岁-18岁:国家教育机构、“国之子”、五项竞技、窃物欺敌 18岁-30岁:埃弗比(Ephebia)军事教育、秘密服役 3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崇尚军事教育 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 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制度 1.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教仆、四艺:Arithmetic (算术) Geometry (几何) Astronomy(天文) Music(音乐) 中等教育:体操学校(The Palaestra)(13-15岁):五项竞技/体育馆(Gym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三艺:grammar(文法) rhetoric(修辞) logic(辩证法) 高等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埃弗比(Ephebia)(18-20岁) 2. 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三)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1.哲学思想: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2.美德的化身:智慧、公正、节制、勇敢、谦虚等; 3.“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4.教育方式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批判智者、诡辩家为“智慧的出卖者”。 教育目的: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认识你自己”,格老孔 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 5. 产婆术步骤:Socratic Irony 讥讽Definition 定义the Maieutic 助产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评价: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经典笔记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教学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体,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 人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术人才 (2)国学和乡学:国学(大司乐负责)分大学和小学; 大学考核制度:一年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小成),九 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大成) 乡学(大司徒负责)分闾塾、党庠、州(国学按年龄和程度划分) 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六德:知、仁、圣、义、忠、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东序、成均、瞽宗、上庠;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五御”:一鸣和鸾,二逐水曲,三过君表,四舞交衢,五逐禽左》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1)私学兴起的原因:政治下移、经济下移导致学术文化下移的趋势;官学衰败;士阶级的崛

华师大夜大学前教育中国教育史期末复习资料

2013年学前教育专业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基础知识 第一章 1.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2.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3.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第二章 1.“序”被认为是夏代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它起初是教射的地方。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 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即“六经”)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三章 1.注明与下列观点最相关的人物: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丘); (2)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翟); (3)“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轲); (4)“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况)。 2.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和“贤士”。 4.养士之风促进了战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以养士闻名的四大公子是: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 5.孟子提出的“五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明确提出的教育主张。7.《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先后相续的步骤。 第四章 1.在秦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狱吏程邈对小篆进行改进,简化成为隶书,这种字形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已经很接近了。 2.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儒家经典开始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标志着中央太学的正式设立。 4.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博士。 5.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 (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了解与记忆 B.理解与判断 C.掌握与应用 D.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着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 (1)具历史着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着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礼记·经解》)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 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着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 (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 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卷,82432字。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着《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