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构建智慧创新城市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

(2012-2015)

前言

智慧城市建设是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的崭新途径。推进“智慧杭州”建设是贯彻落实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加快杭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是“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重要内容,是杭州市率先实现现代化、开辟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实践。

为加快推进“智慧杭州”建设,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富民强市,保持杭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先地位,根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是“智慧杭州”建设的规范性、指导性文件。

一、必要性及现实基础

(一)必要性

1.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杭州继续处在城市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运行压力空前增大, 城市化与社会管理服务、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现实环境与社会期望的差距,导致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产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杭州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省委、政府一直要求杭州市作为全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头作用。2011年10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杭州市是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点城市之一。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三城三区”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深化“无线城市”建设,打造“智慧杭州”。

2.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城市运行服务水平提升的现实要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其关键措施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水平,扩大人民群众民主参与,改善社会民生和健全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化升级城市系统,不断发展公用事业;持续提升城乡区域统筹一体化水平等。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服务、基层

社会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极大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基层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从而有效支撑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

杭州市“十二五”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目标是:以建立和完善十大产业体系为导向,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影响的重大产业活动,使十大产业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

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牵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应用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科技、经济增长点;以“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4.智慧城市建设是杭州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城市化通病的重要战略途径。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以面向行业的智慧化应用,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新兴技术的综合应用,服务大众,提升市民幸福指数,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高杭州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水平,提升信息技术对杭州城市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已经成为杭州城市信息化建设新阶段的首要任务。

(二)现实基础

1.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市经济基础扎实。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0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2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039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01266元,按国家公布的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达到12447美元和15679美元。城市功能较为完善。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钱塘江时代”拉开帷幕,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化率超过70%,城市高铁、地铁、市域快速路网建设速度得到加快,通过旅游和交通西进战略的实施,杭州五县(市)加快了融入大都市的步伐。产业基础雄厚。2011年,全市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业、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十大产业实现增加值30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4.2%提高到2011年的49.3%;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旺盛。2011年,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5元,比上年增长13.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42元,比上年增长12.0%。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245元,比上年增长15.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2125元,比上年增长18.1%。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明显。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三大约束性指标均顺利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目标。杭州市已经具备了构建智慧城市的良好基础和综合实力。

2.信息化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城市全网综合通信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杭州拥有大容量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据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立体化现代通信网络。截至2011年底,杭州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720G,城市家庭70%户均接入能力达20M,98%户均接入能力达4M;农村家庭80%以上户均接入能力达到4M,30%以上户均接入能力达到20M;企业用户100%可提供100M接入能力;“光进铜退”工程稳步推进,FTTH接入电路覆盖106万线,农村行政村100%实现村村通光缆;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为362.8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24.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225.01万户,形成了由光纤同轴混合网和宽带城域网“两环支撑”的宽带信息骨干传输网络。“无线城市”应用得到不断拓展和完善。杭州基本构建了“无线宽带城域网、移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网络”综合性、立体型的无线网络架构。广播电视网建设全国领先。创建了数字电视发展的“杭州模式”。至2010年底,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216.21万户,数字电视用户突破200万户,数字电视覆盖率超过99%。

3.信息产业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十一五”期间,杭州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唯一集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业示范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由通信、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两大、两优、两新”发展形成了通信、软件、集成电路

设计、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经济等“6+1”产业链,信息产业已经由先导产业发展成为全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1015.22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2557.47亿元,年均增幅超过16%。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189.94亿元(含电信运营收入),比2010年增长51.75%,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第四位,工业控制、金融和通信等应用软件主导产品占据国内市场近60%的份额。目前杭州拥有B2B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200余家,数量超过全国的1/6,位居全国第一,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有三分之二在杭州创造。2010年杭州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43%。

4.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深化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市民卡、数字城管、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等一批应用项目相继在全国率先建成,。基本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基础数据库,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综合交换平台。政府核心业务初步实现信息化,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40多个市直部门和13个区、县(市)接入权力阳光电子政务系统。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安全保障和灾备系统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水平不断提高。

5.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不断取得新成效

工业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全市共有省级信息化应用示范试点企业18家,市级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186家,试点企业246家,全市大中型企业80%以上建设了计算机管理和应用信息系统。服务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完成了基于城市信息化和旅游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流通领域试点工程,同时面向食品饮料行业的B2B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验收;“西湖博览会”、“杭州旅游网”等公共平台不断完善;杭州旅游在线平台开通运行,黄龙智慧酒店建设、西溪智慧景区建设完成。“数字兴农”成效显著。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杭州龙网为中心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农技110为中心的农业咨询服务平台和以农民信箱为中心的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各区、县(市)均建立了“数字兴农”信息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农村信息应用体系。

市民卡应用全面深化。市民卡覆盖杭州城乡,持卡600多万人,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一卡通”初步实现。96345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实现突破发展。实现67个市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流转,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面向政府、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居民的信息化社区服务体系。医疗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已完成80%主城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医院数字管理和电子病历建设继续深化,并在健康服务平台建设、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开展了有益尝试。交通信息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完成了快速公交信号优先控制系统、航区水文信息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开发了交通照明智能化控制系统,对绕城公路照明设施进行智能化改

造。数字城管建设全国领先。通过“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了城管部门与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市道路停车收费系统被列为09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示范项目”和“创新创优项目”,并在全国进行推广示范。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不断推进。建设完成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智能卡口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移动警务平台以及交警非现场执法系统。“感知环境、数字环保”综合环境监控应用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基本构建起由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监测监控系统和放射源在线监测系统构成的环境监测体系。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建成了基于城市部门管理应用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和为公众服务的杭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6.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杭州努力优化适应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环境。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信息化条例》、《杭州市市民卡管理办法》、《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在信息产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两化融合”、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电子政务建设及应用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7.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资源丰富

目前,杭州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38所、在校学生44.67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4.18万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8%。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一批国内著名高校,为杭州输送了一大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在杭高校积极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推进“三明治”模式高职人才培养,形成了数量众多、专业全面、结构相对合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杭州城市综合实力相对雄厚,信息化投入较大,产业和应用推进持续发展。然而,信息化建设中政府与社会合力不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城市功能尚存在较大空间。信息化建设模式单一,总体系统结构纵强横弱,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有待加强。“两化”深度融合有待加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的能力还不强。信息产业发展优势相对不明显,亟需强有力的新增长极。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智慧杭州”建设工作全局。贯彻落实省政府“智慧浙江”建设要求,围绕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智慧杭州”主题,以转建设方式、调系统结构、倡创新发展为主线,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发挥,着眼于品质生活的共建共享,着重于城市运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着力于城市竞争力的提位争先,“构建智慧创新城市,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创新发展

坚持“总体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项目牵引、重点突破”,以创新建设与运营模式求成效,以应用推进与产业发展相促进,以突破示范试点为先导,以全面建设求整体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管理、产业、机制的升级转型和环境优化,提升城市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能级,形成“智慧杭州”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2.完善功能,提升效能

创新完善“智慧杭州”系统功能,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各领域之间和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字鸿沟与条块分割局面,充分发挥三大基础网络的融合作用,加快城市级、各领域级的数据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夯实基础,有效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促进智慧领域的高效协同运作。

3.示范先行,全面推进

以“三网融合”、云计算创新发展等国家级试点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示范项目、产业基地等,以优势、领先行业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应用项目为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以示范试点带动“智慧杭州”建设整体工作。

4.突出重点,服务社会

有效推进民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为落脚点。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社会管理、自然资源、民生民意,将现有信息系统整合发展成为互动的泛在化感知网络,提升杭州的智慧化整

体水平。

5.政府主导,开放合作

加强规划与投资引导,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完善市场监管,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多元化投资替代单一财政投资,以开放市场吸引社会投资,以政府信息资源开放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开发,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建设环境。加强对外交往与合作,汇聚国内外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智慧杭州”建设服务。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智慧杭州”建设,力争到2015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工业化、城市化相融合所带来的城市功能、运行效率和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使城市运行更智能、城市发展更低碳、城市管理更精细、城市生活更便捷、城市社会更和谐,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注入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

2.具体目标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

提高基础网络和传感网络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的比重,宽带城市、无线城市以及网络融合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公众在主城区、中心镇(组团)基本实现随时随地享受上网服务。城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5000G,城市家庭90%接入带宽可达100M,农村家庭80%接入带宽可达20M,企业用户90%接入带宽可达1000M,FTTH城市全覆盖,

农村覆盖70%以上;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规模部署。无线平均接入水平达到5M以上,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实现4G移动通信网商用,形成4G +3G +WIFI的区域全覆盖格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覆盖率达到100%,拓展移动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网的应用范围,构建100G到地市、10G 到县的海量宽带网。基本实现三网融合,率先成为全国示范城市。

2)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国内一流。

——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提升。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水平显著提高,依申请数据共享实现率达90%以上。电子政务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核心业务普遍实现信息化,非涉密事项100%上线运行,公众、法人或其他组织随时可以查询政府相关信息。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发布率达到100%,95%以上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可通过网络办理,网站在线办事实现率超过90%,完善“网上一家一中心”,80%以上公共服务事项可在线办理。完善杭州城市信息化统一平台(96345)建设,90%以上部门的公共电话服务纳入96345。统一容灾备份系统100%覆盖市级政府部门的重要电子政务系统。初步建成市电子政务云平台。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跨上新台阶。加快城市运行、服务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的方向迈进,加快信息化建设由点到面、孤岛型向成体系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更为广泛的应用传感等新技术,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对

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生产安全、防控犯罪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智慧交通方面,停车诱导系统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众在主城区可随时查询停车位信息,道路信息采集终端安装率达到100%,公众普遍享受到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智慧城管方面,实现城市化区域智慧城管系统全覆盖,总体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镇(组团)拓展比例不低于50%。智慧医疗方面,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0%以上,标准化、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使用率达到70%以上。智慧社区方面,主城区社区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0%,主城区社区老人信息化监护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城区居民小区安全监控覆盖率达到90%。智慧公共安全方面,商业区、广场、公园、景区、交通枢纽、飞机场等主要公共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食品药品追溯系统覆盖率达到60%,自然灾害预警发布率达到90%,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建设率达到100%,危化品运输监控比例达到100%。智慧环保方面,市区环境空气、主要饮用水源地和交界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比例达到100%,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监控比例达到100%。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全市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50%以上,每年有4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有40%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智慧旅游方面,综合旅游服务平台100%覆盖游客和景区,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杭州“金名片”。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产业化进程,云计算产业年收入超过800亿元,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超过3000亿元。物联网产业年产值超1000亿元,保持杭州市在国内物联网产业的优势地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三位,信息服务能力国内领先,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行业应用软件达到30个以上,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知名品牌40个以上。集成电路产业,力争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工艺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完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重点培育2-3家具备一定竞争力的移动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产业,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在网站和平台数量、B2B、B2C、C2C、第三方支付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开展电子商务品牌建设,建成50个网上著名品牌;创新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建设,建成3-5个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等新平台;网上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7%左右。

4)“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取得新突破。

提高工业领域的信息化贡献率,力争成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化纤等重点行业“两化”融合不断深化,完成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园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100%重点骨干企业实现关键环节信息技术集成应用,90%以上大型企业实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信息化应用,70%以上中小企业实现主要业务环节的信息化。生

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系统预警基本覆盖主要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企业。提高商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90%以上的重点服务企业实现业务环节的信息化。萧山、余杭区及五县(市)全部建成农业信息应用平台;提高农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全国领先。

(四)总体架构

“智慧杭州”总体架构规划为相互支撑、协同运作的四层架构:基础支撑层是“智慧杭州”建设的基础,为“智慧杭州”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科技支撑;信息基础层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为“智慧杭州”的运行提供坚实的通信基础;公共服务层是完善和优化城市信息化体系结构的重要内容,为政府、企业和市民的智慧应用提供信息资源、载体等公共服务支撑;智慧应用层是围绕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应用需求,构建智慧化应用系统,最终实现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主要建设任务

“智慧杭州”“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为:完善两个“基础”,深化四个“应用领域”,强化两个“支撑”。

第一,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发挥企业积极性,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国际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第二,围绕智慧杭州重点、试点领域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感知、信息共享、应用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民生服务、城市运行管理、“两化”深度融合、政务管理四个重点领域建设,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第三,围绕构建技术创新、

产业集聚、市场优势的“智慧杭州”产业支撑,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文化创意以及电子商务六大智慧型产业的发展;引导科技和人力资源向“智慧杭州”建设集聚,研发核心技术、创新“智慧杭州”建设与运用模式,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紧密围绕有利于信息资源整合、社会民生热点需求和城市运行重点需求,推进30个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不断提升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集成、融合”为特征的智慧化网络。

1.宽带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多元化多种接入方式相融合的城域网宽带通信能力。建设完成优质安全高性能的通信网络,完成向下一代网络的全面转型,全面完成“光进铜退”工程。推动IPv6商用建设和技术研发,逐步进行IPv6技术深度试点,推进CP/SP对IPv6访问的支持,实现IP骨干网、IP城域网全面具备IPv6承载能力,基本完成向下一代互联网的过渡。改善本地多种网络互联服务的环境,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网络接入”、“信息传输”以及“服务提供”的均等化。促进直播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等多种传播方式的数字电视协调发展。推进完成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推动云计算相关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

2.无线宽带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加强对TD-LTE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快通信产业园建设,扩大TD-LTE网络试点示范范围,积极推进TD 网络的设施建设与应用。在商业区、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加快新建WIFI无线热点。逐步构建以4G+3G+WIFI为主的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逐步将主城区以及远郊区县(市)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大力推进“无线杭州”建设。不断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民生、电子政务、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

3.三网融合应用

全面普及三网融合高清电视业务,推进视频点播、可视交互等新业务拓展,促进运营企业间开展多种业务的深度合作,支持高清数字电视、高清互动电视、高清全媒体应用、可视通信等全新三网融合应用的普及,促进数字家庭、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开展数字电视、互联网、通信网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数字化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建成全国一流的IPTV、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和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并完善IPTV监管平台。

4.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并完善移动电视和移动多媒体网,构建起覆盖杭州市区及周边区域,支持移动电视、多媒体应用和便携式终端的移动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商业运营网络。启动有线电视跨代网升级工程,对核心网、接入网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同时对家庭网进行提前布局,实现家庭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覆盖,形成融合“广播加交互”、“光纤加同轴”、“宽带加窄带”、“有线加无线”全球最先

进的网络架构,支撑全业务的开展。

(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围绕直接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服务,解决突出问题,提高建设成效,实现按服务对象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共享协同、集成高效,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

1.电子政务云平台

以资源共享、政务协同为目标,立足于长远发展,集约化构建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统一建设基于云模式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逐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云、应用服务云、信息资源云和技术服务云”等功能的实现,打破目前以部门自主、独立建设为主的方式,逐步向系统软硬件资源的合理配臵使用过渡,尽快形成“应用开发以部门为主、系统资源全市统筹实施”的新局面,大力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效率和效益。

2.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以面向中小企业服务为主题,建设和完善杭州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网上网下联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知识产权和法律援助”等服务,围绕信息、科技、金融三大核心业务,积极为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创造条件。

3.公共学习平台

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各界资源,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化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全市学校、图书馆、培训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共享,加强培训资源、社科文化、自然知识、生活知识等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推进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丰富和拓宽市民学习内容和获取知识的手段,构建泛在化内容丰富的公共学习平台,使杭州市民能够充分享受到“智慧杭州”所带来的“3A”级学习服务。

4.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提升计生指导、居家养老、公共卫生、就业帮扶、流动人口管理等社区服务能力,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机、固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市民提供救助申请、居家养老等服务,,具备信息发布、信息查询等功能。通过内网管理平台和外网服务平台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实现前台受理、后台跟踪、全程服务、结果反馈等全过程服务模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5.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以城市公用事业等城市运行信息为基础,以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互联共享为手段,构建城市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综合互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城市运行中产生的各类信息的作用,逐步实现城市运行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各类信息数据的发布、服务。智能预测、及时发现城市运行中的隐患问题,形成快速响应、有效协调资源、处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信息机制,为公众提供各类便民服务,为各级领导和城市运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提升杭州城市运行管理的智慧水平。

6.公共智能卡服务平台

以智能卡为重要信息载体,实现城乡一体、全面覆盖的普遍服务新局面。以杭州市民卡为基础,建设面向全体公众服务的统一公共智能卡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公共服务类智能卡的统筹规划、统一发行,方便公众持卡在各公共交通工具、各应用领域间的互通互用。推进目前在用各公共智能卡的技术升级,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政府业务、社会保障、文体教育等领域的服务应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实现方便外来人员的智能卡服务功能。

(三)完善社会民生服务

积极推进社会民生领域系统化的智慧应用、体系化的融合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重点推进智慧社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文化、智慧旅游等方面的应用发展。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以及旅游服务等公众关注度较高的民生领域,推进广覆盖、易使用的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智慧化,让市民享受到智慧化带来的个性化服务。

1.构建“大社保”服务体系

完善民政、人力社保、公积金、残联、国税、地税、工商、劳动、房产以及公安等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加快建立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协查机制,深化低收入核查、再就业补助等系统建设。推进全市人力社保、民政业务数据的集约化建设,实现系统内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力社保和民政信息化平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首先我们引用一段网上的资料,包括对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看法: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 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 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以部门为 分割的信息资源壁垒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三,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基于整合的信息资源,充分 利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数据智能化处理的特征,成为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第四,智能应用。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综上可见,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赛迪顾问认为,可参考以架构(EA)方法论的顶层设计推进思路,包括体制机制架构、业务架构、绩效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 =========================================================== ====== 对于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是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所有智慧城市后续建设或运营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归功于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设计导致。而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往往做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智慧城市总 体规划

XX市智慧城市建设 总体规划 201X年XX月 目录 1前言5 2XX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6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6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6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8 2.2XX市相关“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1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点10 2.2.2XX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11 2.2.3XX市“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2 2.2.4XX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13 2.3XX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14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14 2.3.2“数字城市”基础15 2.3.3“平安城市”基础16 2.4XX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17 2.5XX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18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18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19 3XX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21 3.1指导思想21 3.2建设原则21 3.3发展远景22 3.4建设目标23 3.5建设任务24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25 4XX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26 4.1XX智慧城市总体框架26 4.2XX智慧城市技术架构28 5XX智慧城市应用体系规划29 5.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29 5.1.1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29 5.1.2应用推进的考核指标29 5.2应用体系架构30 5.3应用体系规划30 5.3.1基础设施领域规划30 5.3.2资源环境领域规划35 5.3.3社会民生领域规划38 5.3.4产业经济领域规划44

5.3.5城市管理领域规划47 5.4应用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1】51 6XX智慧城市运行体系规划52 6.1运行体系的预期目标和考核指标52 6.1.1资金准时准量52 6.1.2建设保质保量52 6.1.3运维周到全面52 6.1.4运行体系的考核指标52 6.2运行体系架构55 6.2.1XX智慧城市运行总体组织架构55 6.2.2XX智慧城市运行分项组织架构58 6.3运行体系规划59 6.3.1项目融资规划59 6.3.2项目实施规划64 6.3.3运行维护规划64 6.4运行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65 6.4.1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65 6.4.2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法规和政策66 6.4.3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66 6.4.4构建智慧城市运营机制67 6.4.5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67 6.4.6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67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方案规划 I

目录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3) 1.1指导思想 (3) 1.2发展原则 (3) 1.3建设目标 (4) 2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8) 2.1概念设计 (8) 2.2总体架构 (8) 2.3网络架构 (10) 2.4数据架构 (11) 2.4.1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11) 2.4.2非结构化数据规划 (11) 2.4.3结构化数据规划 (14) 2

1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1.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政策部署,紧抓创建国家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契机,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释放数据红利为核心,以信息惠民为宗旨,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善政法治为保障,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为我市创建成为智能泛在的“互联网+城市”中部标杆、高效幸福的信息惠民重点示范、健康繁荣的新兴产业特色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1.2发展原则 整合共享,数据兴市。充分重视数据资源的重要性,推进现有数据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间的数据共享,逐步有序推动数据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产城融合,信息强市。促进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智慧城市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协同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契合。积极提升信息化建设成效,充分发挥信息流对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驱动作用,以现代信息技术驱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3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1/ 22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1 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随着城区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城市综合管理已成为推动城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在城市综合管理的综合协调与沟通方面,仍然不尽完善。城市管 理工作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有些可以通过改善城市 管理体制加以解决,有些属于加强法治建设范畴。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 可以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数字化手段参与城市管理,辅助解决上述问题中的部分内 容,使城市管理形成法制、行政、技术手段“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也是今后城市综 合管理发展的必然。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正以其信息海量化、 网络互联化、动态实时化、覆盖全面化、现实虚拟化、表现丰富化等优势,成为现代 化城市管理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手段之一。 我国许多地方早在年就着手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到现在已是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亟待加强,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 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 2 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建设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组织保障、建设管理保障、运行管理保障、信息安全保障、人才队伍保障);打造集成、高效的数据中心平 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建成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各种应用系统, 全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显著提高城市管 理能力和应用效果。 智慧城市是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性与全局性的系统设计,将为社会、政府、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并全面带动社会发展。智慧城市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 设施和资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等技术,清晰梳理城市级基础设施和行 业应用设施,避免重复投资和竖井式建设,实现安全、可靠、开放、集约共享的智慧 城市系统。智慧城市围绕下述服务和支撑能力进行建设: 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具备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等能力。通过创 建以公民为中心的政府服务环境,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信息亭都多 种方式获得信息和政务服务。 3/ 22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工作的指南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工作指南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战略紧密关联。如何搭建一个共性的城市管理平台,能够对接和整合上级推行下来的各种智慧应用,并整合当地的资源,遏制部门利益,形成部门间的整合,防止各自为政的局面发生,需要有高层次的决策机构统筹各垂直部门,整合强力资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项目要做好则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城市管理的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和推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工作指南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项目周期估算、费用预算三部分内容。 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 1.1实施思路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

修 订 任 务 内 容 图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建设思路 1.2实施步骤 (1)组建智慧城市咨询规划工作组 组建智慧城市咨询规划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政府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人员、智慧城市业务领域专家。其中,政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区委书记 副组长:区长、主管副区长等 统筹部门:科技和信息化局(需由组长授权)

(2)解读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其定位和重点方向 为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以及城市未来的整体信息化发展目标,需要搜集城市在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战略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通过解读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与政府高层领导的深入交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重点方向。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对现存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区等进行智慧化改造,使南沙成为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的智慧岛以及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滨海新城”的规划要求,智慧南沙的设计规划需符合此规划要求。 (3)任务分解,明确任务目标,确定关键任务 不同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中,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是共通的,但不同城市对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深入度的有所差别,这决定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对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总体任务进行分解,并逐个制定任务的建设目标。结合城市的特色和燃眉之急,如旅游、交通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筛选关键任务,差异化地围绕这些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去推动项目。 (4)分析各子任务涉众,明确主导和参与单位 分析各子任务的所有涉众,包括实施主体、协作单位、系统用户等,进而明确各子任务建设涉及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单位,以及各角色在系统建设中需承担的职责和提供的协助。对于不能明确政府主导部门的企业级应用任务,可暂由科信局统筹安排。 (5)深入调研与分析,了解现有资源和约束,分析目标可行性 制定《需求调研计划》,该计划需由工作组向所有涉及的委办局发文,由工作组、科信局、设计单位组成的调研小组按计划开展需求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原型法、参观考察等。 通过需求调研,理清城市的基础条件,城市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和资源概况,分析实施主体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需求调研过程中,需要详细调研现有资源和现状存在的约束,包括调研数据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资源现状,未来的系统建设是否需要兼容遗留系统、利用已有设备等约束条件,以及资金投入限制、业务人员资源和素质限制等制约因素。通过需求调研,分析前期制定的任务目标的可行性,如果任务目标不可行或者与实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规划(doc 16页)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一.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大连、天津、青岛、南京、武汉、厦门。经济发展环境依次为上海、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大连、杭州、南京、武汉、成都。 长江三角洲庞大的制造业基地是否会南移,取决于南北翼两地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竞争。杭州如果在竞争环节上没有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的大规模南移,就只能是聊以自慰的美好期待。强市弱中心—一个尴尬的角色作为省会城市,全省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尚在;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杭州的发展实力已使其无法被其他城市心悦诚服地认同。影响腹地缩小—一个远去的杭州的区域弱中心地位使其传统的影响腹地正在被不断袭夺。以其为中心的杭嘉湖绍区域经济板块正在明显解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腹地的丧失是对杭州巩固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冲击。 电信、客货公路流铁路流、航空流、水运流、报纸发行的调查分析区域网络化交通的建设使杭州已经不再是区域要素流动的必经节点,杭州很可能成为一个被逾越的区域发展角落。 2.优势不显的工业化之路 根据产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判断,杭州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后期阶段、产业的高度化阶段。 企业结构—碎石型 杭州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合力。 2000年杭州全市工业总产值42%左右的贡献来自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271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产值规模也只有568万元。 创新源—先天不足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适合创业和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 1999年杭州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24万人,而同年上海是74.3万人,南京是27.83万人;是年,杭州市高校学生数为7.53万人,只为上海的44%、南京的50%;在科技企业化方面,浙大在全国大学中只排列第10位左右. 制高点—抢占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受到自身认识的禁锢以及大上海阴影的笼罩,杭州抢占制高点的意识不强,本应具有的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和科技教育中心职能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成长环境:忧多于喜 外部环境:上海、苏州、宁波等周边地区的迅速成长,对杭州的区域地位和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目录 前言 (3) 一、体制机制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 (5) 二、业务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5) 三、绩效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 (6) 四、信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 (7) 五、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实现手段 (7)

前言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智慧城市”项目规划设计书

目录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项目介绍 (5) 1智慧城市项目背景 (5) 2智慧城市总体构想 (5) 3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6) 3.1 建设目标 (6) 3.2 主要建设内容和功能 (7) 3.2.1 总体功能 (7) 3.2.2 基础平台 (8) 3.2.3 智慧应用 (13) 第二部分“智慧城市”项目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智慧城市”整体设计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智慧城市”整体规划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一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二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三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智慧城市”云平台整体规划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 顶层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 建设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 建设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 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5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6 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7 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目录 1前言 (4) 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4) 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 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5) 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8) 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10) 3.1发展愿景 (10) 3.2指导思想 (11) 3.3建设原则 (11) 3.4建设目标 (12) 4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13) 4.1武汉智慧城市的业务模型 (13) 4.2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 (15) 4.3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16) 5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规划 (17) 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 (17) 5.2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规划 (18) 5.2.1智慧公共安全 (18) 5.2.2智慧交通 (22) 5.3资源环境服务领域规划 (27) 5.3.1智慧水资源 (27) 5.4社会民生服务领域规划 (31) 5.4.1智慧社区 (31) 5.4.2智慧医疗 (34) 5.4.3智慧教育与文化 (38) 5.5产业经济服务领域规划 (41) 5.5.1智慧物流 (41) 5.5.2智慧制造 (44) 5.6城市管理服务领域规划 (48) 5.6.1智慧政务 (48) 5.6.2智慧城管 (53)

6武汉智慧城市运行支撑体系规划 (57) 6.1运行支撑体系架构 (57) 6.2项目融资规划 (59) 6.2.1项目融资模式分类 (59) 6.2.2项目融资模式选择 (61) 6.2.3项目融资实施方案 (65) 6.3项目实施规划 (66) 6.3.1整体实施规划 (66) 6.3.2分项实施规划 (67) 6.4运行维护规划 (70) 6.4.1整体运维规划 (70) 6.4.2分项运维规划 (72) 7武汉智慧城市产业支撑体系规划 (73) 7.1产业支撑体系的架构 (73) 7.2产业带动的总体目标 (74) 7.3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 (75) 7.3.1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标 (75) 7.3.2电子信息产业的业务构成 (76) 7.3.3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布局 (78) 7.3.4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78) 7.4传统产业经济的促进规划 (85) 7.4.1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目标 (85) 7.4.2传统产业经济促进的关键措施 (85) 8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 (93) 8.1加强组织领导 (93) 8.2建立配套政策 (93) 8.3创新产业模式 (94) 8.4构建运行机制 (96) 8.5创新体制机制 (97) 8.6资金保障到位 (98) 8.7强化人才培养 (99)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总报告 规划专题 专题一:杭州都市区功能定位研究 专题二:产业分工与道路择定 专题三:塑造创新的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 专题四:提升杭州的中心职能—金融和物流 专题五: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专题六:杭州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 专题七:杭州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 专题八:杭州旅游发展规划 专题九:杭州都市区生态化建设 专题十:杭州城市的人文与精神 专题十一:经营城市与制度创新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Development & Crisis 第二篇:人文与精神Humane & Spirit 第三篇:理念与目标Philosophy & Objective 第四篇:产业与路径Industry & Route 第五篇:空间与环境Space & Environment 第六篇:经营与创新Operation & Innovation 第一篇:发展与危机 一. 值得关注的大背景—杭州城市发展的宏观环境 Background—the Macro-environment of 1.汹涌澎湃的世界性浪潮 (1)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 (2)市场化考验十分严峻 (3)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4)现代化前景不容乐观 思考和研究杭州城市的发展,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理念为指导,以广阔的时空背景为参照,以清醒现实的认知态度为基础,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竞争力为目标。

2.正在转变的全国性格局 从全国产业战略布局的发展态势看,正在实现由“一个大局”向“另一个大局”的转变,杭州等沿海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压力。 3.激烈重组的长三角区域 在这个高度竞争、迅速变动的内部环境里,杭州能否找准位置、抢占优势、强化中心地位,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将直接决定杭州未来长远发展的成败。 4.极化竞争的省域环境 浙江省内目前各级城市都在极力强化要素的集聚发展,竞争的态势有增无减。 二. 古今江南的富庶地—杭州城市发展的稳健步伐 Rich and Populous City in Ancient &Modern times-- the Stable Step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富甲一方的江南都会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2.平稳上升的经济大市 在自身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与国内发展波动较大或跳跃式前进的城市相比,杭州的发展步伐相对比较稳健。 “九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率12.4%,2000年GDP总量达1382.6亿元,是1978年的48.7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中,杭州GDP总量紧随上海、苏州之后;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杭州GDP位于广州、深圳之后列第三;其在全国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中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多项主要指标的排名显著提高。 3.贴近市场的运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抢占了一定的先机,捕捉了较多的获利机会。 4.规避风险的内生优势 杭州大多数企业正在自主地走向市场,自我投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形成。此外,杭州目前欠发达的外向型经济,客观上使其对外资依赖度较小,对国际经济风险有一定的规避性和抵御能力。 5.颇具磁力的人居环境 “家住西湖山水间”。在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而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却不断受到下降威胁的今天,杭州极具魅力的人居环境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 三. 难以维系的安逸梦—杭州城市发展的潜伏危机 Hard to Maintain the Easy & comfortable Dream—the Potential Crisis of Hangzhou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1.受到挑战的区域中心地位Regional Central Status with Challenges 杭州区域地位的下降是由杭州整体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下降造成的。 一项资料表明,在最近10年中,杭州市竞争力由第8位降至第10位,而宁波却由第12位升至第8位,苏州由第11位上升至第5位(陶松龄,200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借鉴国际惯例,通过详尽、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日前公布结果。城市竞争能力依次为上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珠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013-2020) (征求意见稿) 智慧珠海规划项目组 2012年11月

目录 前言 ........................................................................................................................................... - 1 -一、发展环境和基础................................................................................................................ - 2 -(一)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 (2) 1.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 - 2 - 2.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 - 3 -(二)智慧珠海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 (4) 1.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支撑.................................................................. - 4 - 2.横琴新区开发为智慧城市创新推进提供舞台.................................................................. - 4 - 3.珠海经济特区扩容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 - 5 - 4.智慧城市建设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必然选择.................................................................. - 5 -(三)智慧珠海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 (7)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 7 - 2.电子政务在全市推广普及和深入应用.............................................................................. - 7 - 3.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8 -(四)信息化基础与智慧城市要求的差距 .. (9) 1.高速宽带网络推广普及需要进一步发力.......................................................................... - 9 - 2.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步加强.......................................................................... - 9 - 3.现有应用的社会服务性功能不足.................................................................................... - 10 - 二、智慧主题和框架.............................................................................................................. - 11 -(一)智慧珠海建设的总体需求 . (11) (二)智慧珠海建设的具体需求 (13) 1.交通运输 ........................................................................................................................... - 13 -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架构规划

目录 1前言 (4) 2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5) 2.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5) 2.1.1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5) 2.1.2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 (6) 2.2智慧城市“十三五”规划要点 (8) 2.2.1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点 (8) 2.2.2我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点 (9) 2.2.3我市“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10) 2.2.4我市“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点 (11) 2.3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基础 (12) 2.3.1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 (12) 2.3.2“数字城市”基础 (13) 2.3.3“平安城市”基础 (14) 2.4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 (14) 2.5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基础 (15) 2.5.1产业特点及基础 (15) 2.5.2物联网技术成果基础 (16) 3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8) 3.1指导思想 (18) 3.2建设原则 (18)

3.3发展远景 (19) 3.4建设目标 (20) 3.5建设任务 (21) 3.6智慧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路 (22) 4智慧城市总体架构规划 (23) 4.1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23) 4.2智慧城市技术架构 (25) 5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保障措施 (26) 5.1加强组织领导 (26) 5.2建立配套政策 (26) 5.3创新产业模式 (27) 5.4构建运行机制 (28) 5.5创新体制机制 (29) 5.6资金保障到位 (30) 5.7强化人才培养 (31)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我市“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我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我市“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我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