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

(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 5,2010 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

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吴卫星

(南京大学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210093)

摘要:被世人寄予厚望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反映了国际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内部之间存在

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集中体现在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理解、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两者不同的价值追求。未来的气候保护和气候谈判应当凝聚共识,立足于广泛而深入的国际合

作,发挥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避免#比低?这一恶性竞争,通过#政治敛合?

和#经济敛合?,将气候变化融入政治、经济各种决策的主流之中。

关键词: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展权;国际合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9CFX051)

2009年12月7-19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来自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的任务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2008%2012年)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因而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由于存在激烈的冲突,会议仅仅达成了没有法律拘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令许多环保人士大为失望。#没有公平,没有雄心勃勃,更没提法律约束力,各国领导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失职。?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库米 奈都(Ku m iN aidoo)表示,#今天,他们在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事实面前统统失败?。&本文将结合哥本哈根会议,分析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并就未来的气候谈判进行展望。

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重心:共同责任还是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o mm 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 b ility)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基础和核心,因为量化的减排指标、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均与该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2009年12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本次会议的成果必须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中确立的基本原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注重减排目标的合理性并确保

&参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h ttp://bai ke.soso.co m/v6983044.h t m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候变化与法律规制

作出切实有效的制度安排。他表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

核心和基石,应当始终坚持。

&

(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要义是在全球环境保护中,所有国家都负有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但是责任的大小又是有区别的,即发达国家承担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承担次要的责任。从该原则的演进过程来看,虽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概念由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提出,但该原则的内容之前已在国际环境法中有所体现。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环境法文件的相关规定虽都未采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术语,但这些国际环境法文件通过强调发展中国家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所享有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等特殊待遇和发达国家所负有的更大责任而表征了#共同但有区别

的责任?原则的基本要求。(

例如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就对此原则有所反映,

1987年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则进一步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容:该议定书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规定了10年的淘汰宽限期,而且建立并运行了旨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务和技术支持的多边基金。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有明确具体的体现。首先,序言明确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概念。#注意到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排放中所占的份额将会增加,以满足其社会和发展需要?,#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

其次,公约第3条原则部分也明确提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当率先对付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

再次,公约第4条关于#承诺?的规定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要求,这是公约中最实质性的内容。承诺分为一般性承诺和具体承诺两类。一般性承诺虽然主要是关于共同责任的规定,但侧重点还是发达国家,即发达国家应在承担共同责任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具体承诺则是关于区别责任的规定,主要规定于公约第4条第2款和第3款中。而且,公约区分了三

类国家来说明有区别的责任的思想。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以量化减排的方式进一步贯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该议定书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而发展中国家则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

(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重心之变迁: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分担

哥本哈根会议要商讨的是!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并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后京都时代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则是本次哥本哈根会议的争议焦点之一,但从会议一开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彼此不满意对方的减排承诺而相互指责

&()

参见!温家宝: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h tt p://www.un .org /ch i nese/New s /f u llstoryne w s .

as p?new sI D=12715 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参见杨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第135页。

报 哲

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五期

当代研究系列

(哥本哈根会议前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见表1)。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目前只有挪威予以承诺,而欧盟仅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只承诺4%左右,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在2009年12月8日中国代表团举行的媒体吹风会上,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苏伟批判欧盟减排目标太低、不厚道。&而美国则希望拉着发展中排放大国共进共退,强调#共同的责任?,美国国内保守势力则一直把美国减排与中国减排责任捆绑在一起。

表1部分国家或国际组织的减排承诺

国家或组织减排承诺

欧盟

通过包括气候与能源一揽子计划和各种能效措施,无条件承诺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

较1990年减少20%以上

英国承诺到2020年和2050年温室气体分别减排34%和80%

美国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

日本若哥本哈根会议能达成协议,日本将把减排目标定为在1990年的基础上温室气体减排25%

挪威承诺到2020年较1990年温室气体减排达40%

加拿大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中国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0%至45%

印度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比2005年下降20%至25%

巴西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切照旧?(Bus i ness as U sua l)情景下减少36.1%至38.9%

如何确定各个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必然也就涉及温室气体排放额的分配。

目前,国际上大致有两种碳排放权的分配原则:一是国际公平原则;二是人际公平原则。国际公平原则是以国家排放总量为测算依据,!京都议定书?采用的就是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指标。人际公平原则则强调人均排放,二者的差异在于碳排放责任的承担主体:前者强调国家责任;后者重视个体权益。基于人际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权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紧缩与趋同?(con traction and conver gence)的方法就是人际公平原则的一个反映和运用。该方法由英国的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 l o ba lCo mm on Institute,GCI)在1990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享有碳排放权是世界各国的基本#权利?,确保享有这项#权利?的总预算要由各国分摊。设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现实出发,根据人均原则在长期减排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制定某一目标年全球统一的人均排放标准,逐步实现人均排放量趋同,最终在未来某个时点实现全球人均排放量相等。为此,GC I提出两条建议:(1)到2030或2040年,或在100年期预算的前三分之一时间内实现全球人均排放的趋同;(2)各国应就#紧缩与趋同?框架实施时间表的人口基数年达成一致意见。(最近,Stern(2008)以及增长和发展委员会(The Co mm ission on G r ow th and Developm en,t2008)等的研究报告表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支持在该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

(

)

参见!中国代表:欧盟减排目标让人失望?,http://www.dah https://www.doczj.com/doc/4c11009663.html,/xw z x/z t/ss/gbhg/bd/t20091210_1710799.h t m

参见英国全球公共资源研究所(GC I):!紧缩与趋同(C&C)?,h ttp://www.gc.i https://www.doczj.com/doc/4c11009663.html,/translati ons.ht m l

参见郜若素:!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张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01页。

?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候变化与法律规制

笔者认为,以人均排放权以基础的#紧缩与趋同?方法不失为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一个基本可行的框架。第一,#紧缩与趋同?方法具有较强的公平性。任何全球减排协议的达成及其有效履行必须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以人均排放权为基础符合人人平等这一普世的人权观念。温室气体的排放份额,应当是一种公共财产,对此公共财产,地球上所有的居民应平等地享有。第二,#紧缩与趋同?方法较好地协调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尤其是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发展中国家现在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额较小,该方法保证了它们今后的排放空间。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 o na lEnergy Agency)2008年的估计,2006年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全球人均为4.28吨,发达国家(含已完成工业化的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人均为11.18吨,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只有2.44吨。第三,#紧缩与趋同?方法较为简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基于国际公平的碳排放权的分配(从减排的角度而言涉及减排基准年的选择、减排份额的确定)很难达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从!京都议定书?的达成过程可以看出,排放权指标的分配是政治妥协的结果,并没有科学依据支撑,甚至连京都会议的主席埃斯特拉都无法解释基准设定的依据和合理性。日本在1990年之前就致力于节能减排,如按照京都模式将1990年作为基准年,日本就要增加很大的经济负担;对于那些没有作出减排努力的高能耗国家的经济负担就相对较轻。这样的导向可能向发展中国家传递一个不好的信息,即提前减

排并不值得,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在其承担强制性减排目标之前采取早期措施。

&笔者预测,在后京都时代的谈判中,围绕碳排放权和碳减排指标的分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重心的转移。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其重心将从有区别的责任逐步向共同的责任转变。也即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将逐步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二,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应立即进行大幅度深度减排,最不发达国家(不承担强制性的减排义务。第三,在2013%2020年的中期目标方面,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根据自身情况减少碳排放的强度,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当低于#一切照旧?(Busi n ess as usua,l 也可译为#趋势照常?)情景时的水平。在2021%2050年远期目标上,发展中大国可能会承担温室气体排放额绝对数字的减排。所谓#一切照旧?,是指在预测期内不出台新的政策而仅沿用其当前的能源利用技术及相关政策等,维持基准年趋势照常的一种发展情景。在2013%2020年,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还将维持一段时间,因此温室气体排放绝对数量的减少是不现实的。但为了达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效果,发展中国家应当付出比!京都议定书?第一个履约期更大的努力,应当承担单位GDP 碳排放强度减少的强制性义务。需要指出的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起草的时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远远不及现在。近年来,发展中大国经济增长势头空前强劲,超过了#二

&(

参见韩良:!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法律问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第87页。

#最不发达国家?一词最早出现在1967年#77国集团?通过的!阿尔及利亚宪章?中。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正式把最不发达国家作为国家类别的2678号决议,并制订了衡量最不发达国家的3条经济和社会标准。1991年3月,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又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划定作出新的规定。这一规定把最不发达国家定义为那些长期遭受发展障碍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和有严重结构性缺陷的国家,并将其衡量标准调整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600美元以下;(2)人口不超过7500万;(3)扩大的实际生活质量指数(包括预期寿命、人均摄取热量、入学率、识字率等)不超过47点;(4)经济多种经营指数(包括制造业、工业就业比重等)不超过22点。联合国确认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世界银行最近还把最不发达国家中的10个国家列为全球最穷国家,他们是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布隆迪、乌干达、乍得、卢旺达、尼泊尔和不丹(参见!最不发达国家名单?,http ://www.un .org /ch i nese/even t s /l dc3/list .ht m )。

报 哲

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五期

当代研究系列战?后几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黄年时代?,澳大利亚著名经济学家郜若素将现在这一经济加速增长的时期称为#白金时代?,如果不减排,未来20年,发展中国家排放增长大约将占到全球排放增长的90%。&第四,发达国家的补偿责任。#紧缩与趋同?的设想没有考虑到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并且在实现各国人均碳排放趋同的动态过程中,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尽管在下降,但仍始终高于趋同目标;而发展中国家人均排放虽然在增长,但一直是在趋同目标之下增长,这对发展中国家是有欠公平的,因此发达国家应当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转移给予补偿,以实现#矫正正义?。

二、人类社会的价值冲突:环境保护V S.经济发展

(一)温室气体排放: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

人为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副产品?,在现有的能源结构基础之上,温室气体排放的配额直接涉及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英国学者安东尼 吉登斯提出了#发展要务?(developm ent i m perative)这一概念,也即#穷国必须有权利发展经济,即使这一过程包含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幅度增长?。)

因此,气候变化的谈判自始至终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环保和经济的考量。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见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孟加拉国总理哈西娜、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格林纳达总理托马斯、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等领导人时,与会领导人均表示,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绝不能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为代价。,

发展中国家这种发展利益的诉求也反映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中,公约第4条第7款规定:#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约下的承诺,将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对其在本公约下所承担的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承诺的有效履行,并将充分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缔约方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哥本哈根协议?第2条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我们应该合作起来以尽快实现全球和各国碳排放峰值,我们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间框架可能较长,并且认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消除贫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仍然是首要的以及更为重要的目标,不过低碳排放的发展战略对可持续发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二)发展权:一项新兴的基本人权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追求发展的诉求也有很强的正当性理由,发展权已经#登堂入室?跻身于现代人权谱系之中。

1.发展权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历了非殖民化的过程,许多亚、非、拉国家获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联合国和整个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取

&

(

)

,

参见郜若素:!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第52页。

参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

参见安东尼 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1页。

参见!温家宝:中方在应对气候变化资金上没有私利?,h ttp://ne w s.i feng.co m/w orl d/speci al/gebenhagenq i hou/z u i x i n/ 200912/1218_8755_1478607.s h t m l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

得了政治独立,经济上却仍然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因此,争取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就成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最早提出发展权利主张的是阿尔及利亚的正义与和平委员会于1969年发表的关于#不发达国家发展权利?的报告,该报告首次使用了#发展权利?四个字。塞内加尔第一任最高法院院长、人权国际协会副主席凯巴 姆贝耶1972年在斯特拉斯堡人权国际协会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作为一项人权的发展权?的演讲,第一次对发展权作为国际人权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发展权是一项人权,因为人类没有发展就不能生存。后

来,瓦萨克提出第三代人权理论时,将发展权归入了第三代人权之中。

&197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了第4号决议,第一次在联大人权委员会系统内承认发展权是一项人权。197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第5号决议,重申发展权利是一项人权。同年1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34/46号决议,即!关于发展权的决议?,明确#强调发展权利是一项人权,平等的发展机会既是各个国家的特权,也是各国国内个人的特权?。1986年12月4日,第41届联合国大会以第41/128号决议通过了!发展权利宣言?,明确宣布#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宣布:#世界人权会议重申,!发展权利宣言?所阐明的发展权利是一项普遍的、不可分割的权利,也是基本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应相互合作,确保发展和消除发展障碍。国际社会应促进有效的国际合作,实现发展权利,消除发展障碍。?

1981年!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是第一个确认发展权的区域性国际人权文件。该宪章第22条规定:#(一)一切民族在适当顾及本身的自由和个性并且平等分享人类共同遗产的条件下,均享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权;(二)各国有义务单独或集体保证发展权利的行使。?

2.发展权要义

发展权既是国家主体依据国际人权法所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内人民主体依其人权法应享有的一项权利。(发展权整合了集体权利和个人权利两个层面的内涵:作为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权利,发展权要求所有国家和人民公平分享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敦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有效的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促进全面发展的适当手段和便利;作为个人权利,发展权确认人是发展的主体,人应该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发展权的内容是全面而广泛的,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发展权利宣言?的序言指出:#承认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其目的是在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利益的公正分配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全体人民和所有个人的福利。?据此,发展权的内容可分解为政治发展权、经济发展权、社会发展权和文化发展权,其中经济发展权的行使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所谓经济发展权,就集体主体而言,是指国家、民族有权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国际贸易、金融和生产结构中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有自主地利用和开采本国所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利;有自主决定并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政策的权利,包括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实施措施的决定权。就个人主体而言,经济发展权是社会每个成员通过自己的劳动享有的,积极参与本国、本民族及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活动并获取经济发展所带来的

物质利益的权利,是劳动权利和享受劳动成果权利的统一。

)&()

参见吴卫星:!环境权研究%%%公法学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105页。

参见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1-83页。参见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第88-89页。

报 哲

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 二〇一〇年第五期

当代研究系列

(三)发展权与环境权的博弈

在当今生态危机的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和全球气候变暖,威胁或侵害着人们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等权利,从而造成宪法所保障的人性尊严(hu m an d i g nity)失去凭依。在此背景下,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得以提出和确立。据统计,目前有53个国家的宪法文本中有明确的环境人权的规定,环境权入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宪法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的一些区域性国际人权文件也承认环境权。例如, 1981年通过的!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第24条规定,#一切民族均享有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普遍良好的环境?。1988年!美洲人权公约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领域的议定书?第11条规定,#每个人应有权在健康的环境中生活,有权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缔约国应促进环境的保护、保全和改善?。

发展权与环境权同属#第三代人权?,但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和冲突关系。虽然贫穷和欠发展是导致环境破坏的原因之一,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的忽视环境成本的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环境污染和退化的主要原因。这种环境和发展的两难境地,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发展中国家经常声称发展是他们的权利,即使这意味着环境破坏;而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工业化的高峰,他们过往的发展是导致现今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们认识到了发展的环境危险,因而对环境的考量常常超越了对发展的考虑。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存权与发展权常常被奉为首要人权,但是今后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制于环境、资源与能源的供给和约束。发展中国家应该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既不应该也不可能重复某些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发展中国家应当努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在决策时将经济、环保、气候变化等融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实现吉登斯所言的#政治敛合?(po litical convergence)和#经济敛合?(econo m ic convergence)。(

三、应对气候变化成败之关键:国际合作还是恶性竞争?

由于大气环境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应对气候变化无疑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明确提及了国际合作,#承认气候变化的全球性,要求所有国家根据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及其社会和经济条件,尽可能开展最广泛的合作,并参与有效和适当的国际应对行动?(序言)。#应付气候变化的努力可由有关的缔约方合作进行?(第3条第3款)。

但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因此,应对气候变化这一人类共同利益与国家的主权利益之间存在冲突的可能。全球的气候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这样就不能排除有些国家自身不减排而选择#搭便车?,这也就减弱了其他国家碳减排的努力和决心,从而陷入#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 f the co mm ons)的境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比低?(race to the botto m)现象。所谓比低,是指在国际投资中,发展中国家之间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进入竞相利用宽松的环境标准或者宽松地执行既有的环境标准。这种

&

(

参见吴卫星:!环境权入宪之实证研究?,!法学评论?2008年第1期。

所谓#政治敛合?,是指与减缓气候变化有关的政策和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积极重叠以至于彼此都可用来牵制对方,最大、最有希望的敛合当属气候变化政策与超越GDP的福利走向之间的敛合;#经济敛合?则是指低碳技术、商业运作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竞争性的重叠,即类似于以往所谓的#生态现代化?%%%这个概念指环境方面进步的政策往往与那些对经济和更大的政治目标有利的东西是一致的(参见安东尼 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第79-80页)。

?

吴卫星 从哥本哈根会议透视全球气候变化法律规制中的几个问题

气候变化与法律规制

规则鼓励制造商在决定在哪儿设立企业的过程中诱使国家之间相互较量和博弈,其结果是欠发达国家降低环境标准和劳工保护标准,因为标准越低对外国投资者就越具有吸引力,这将导

致灾难性的全球性的环境后果。

&

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来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预期的目标。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和技术发展已经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就会呈现出#经济增长边际收益递减?(财富的增长对福利的作用越来越小)和#碳减排边际成本递增?(当碳减排已达到一定程度,继续减排的成本将越来越大)的规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碳排放主要是与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奢侈需求)的经济活动相关联,因此,经济增长对于解决贫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落后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潜力很大。据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中国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最低、减排潜力巨大;而日本、欧盟和美国的减排成本分别是中国的

16倍、6倍和4倍。(碳减排的难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国能源效率的差异,2005年中国单位GDP 能耗是日本的8.1倍、英国的6.5倍、德国的5倍、法国的4.8倍、美国的4.3倍。)因

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只要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就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从而产生#锁定效应?,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迅速有效的资金和技术的转移,将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取得碳减排的显著效果,也减轻发达国家在国内减排的压力。#京都三机制?(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排放贸易)也正是意图通过国际合作以成本较小、效率更高的方式取得碳减排的效果。!哥本哈根协议?就资金和技术转让取得了一些进展,协议第8条规定,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提供300亿美元,并在实际延缓气候变化举措和实行减排措施透明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承诺在2020年以前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需求;协议第11条规定,为了促进技术开发与转让,决定建立#技术机制?(technology m echanis m ),以加快技术研发和转让,支持适应和延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将于今年12月在墨西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应该将!哥本哈根协议?规定的资金和技术机制予以具体的落实,并就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有拘束力的协议,以便迅速凝聚共识,有效地推进气候保护的国际合作。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如果到203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45ppm -535ppm,宏观经济代价是GDP 减少3%;如果205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同样的水平,宏观经济代价将增大到

GDP 减少5%。

,墨西哥会议前景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周亦杨)

&(),

Teresa Edw ards ,#The Relocati on of Produ cti on and E ffects on t h e G lobal Co mmun it y ,?C olorado Jou rna l of In terna tiona l Env ironm en t a l Law and P olicy ,W i nter 2002,p.4.

U.S.C ouncil of E cono m icA dvi sers ,#Th e E cono m i cs ofG reenhouse Gas Em i ss i on s Abate m en t i n C hina ,A Preli m i nary Analy s i s ,?1999(Sep.),转引自崔大鹏:!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01页。转引自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09)%%%通向哥本哈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42页。

IPCC,C li m a te Chang e 2007:M iti g a tion of C li m a te C hang e ,C a mb ri dge :C a mb ri dgeU n i vers it y Press ,2007.

J OURNAL OF NAN JI NG UN I VERS I TY

(Phil osophy,Hum a niti es a nd Soci a l Scie nces) 5,2010

Abstracts

R estruct uring U rban Syste m:On t he Strategy of Sust ainable Regiona lD evelop m ent and U r ban D eve l o pm ent in China

LUM ing

G lobalization is a shock to Ch i n a s'econo m y.Ch i n a s'i n dustrialization,adapti n g itself to

globalization,m oves to t h e coasta l areas,where an agglo m erati o n o f production facto rs co m es

i n to be i n g.Since production factors li k e labor do not enjoy a free flo w fr o m area to area,the

unfavorab le situati o n of China's urban syste m brought fort h i n the p lanned econo m y days re m a i n s unchanged.Besides,five o t h er d ifficu lties are found i n rura l and ur ban developm en:t urbanization is hindered and kept far behind industria lizati o n;a city is no t b i g enough and the differences bet w een city sca l e s are a l m ost i n tang i b le;t h e deve l o pm ent o f rural and i n land areas are faced w ith such prob le m s as pension,left beh i n d ch ildren,high b irth rate,lo w land use ef ficiency and env ironm ental prob l e m s;factors lendi n g to socia lunrest have been accumu lati n g i n cities;econo m ic disparities bet w een reg i o ns and bet w een urban rural areas have been w i d e n i n g.The susta i n ab l e develop m ent i n f u t u re should center on i n terreg ional re a ll o cation of pro duction factors,especially labor resources,so as to push f o r w ard ur ban izati o n and m ake the ur ban syste m rational i n ter m s of city sca le and reg ional structure.

Several Issues on LegalR egulati o n Concerning G loba lC li m ate Change:In Perspective of Co penhagen C li m ate Su mm it

WU W ei x ing

The much expected Copenhagen cli m ate summ it only reached w hatw as called Copenhag en Accord w it h little lega l force,as i s an ev i d ence of the huge d ifferences,seen fro m the inter national cli m ate nego tiations,bet w een the developed and the deve l o ping countries and w ith i n these countries as w el.l The differences turn sharper i n the understanding of#co mm on but dif 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 e s?pri n ciple and of th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nv ironm 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 m ic developm en.t In f u ture,cli m a te pr o tection and nego tiations should he l p reach a consensus and be based on t h orough inter national cooperation o fw ide range,so as to g 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each nation.Deve l o ping countries should str i v e to avo id the v icious co m petiti o n of#rac i n g to the bo tto m?,and put cli m ate change under the spo tli g ht of decisi o n m ak i n g by w ay of#po litical conver gence?and#econo m ic conver gence?.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气候变化关键科学问题的分析 摘要: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地球与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最近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 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该咨询报告在承认全球变暖 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的同时,指出全球变暖确实存在,并对白宫与民众所关心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作了回答,这些问题是: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是否在加速增长及其增长速率与来源;气溶胶的驱动作用;降低温室气体以及其它一些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的增加趋势所需的时间;气候变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如何发生;温室气体是否导致气候变化;未来100年温度的变化幅度以及发生地点;所预计的气候变化有多少是气候反馈过程(如水蒸气、云和冰雪融化)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的后果;科学研究是否已经确定温室气体浓度有一个“安全”水平;为了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还有哪些专门领域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意义重大,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关注重点。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 概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编辑本段] 简介 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编辑本段] 会议概况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讲解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陈炳才陈安国 2009年12月23日11:2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建议--中国共产党新闻【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尽管哥本哈根会议对下一阶段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资金、技术和测量机制等问题未达成理想共识,但人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为切实做好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制建设,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具体规划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关注气候变化,并把这一议题作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发展的重要内容。2005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提出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电网,全额收购。2007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能源使用、农业、林业等领域也制定了相关法律,2009年11月26日,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应对措施积极有效,但还没有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方面考虑,也没有从碳捕捉和封存、碳汇技术和途径等方面考虑。因此,已经具有的政策法规不足以促使企业和社会从可控制性上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也难以促使企业和社会加快调整经济和能源结构,难以鼓励企业创新碳技术,减少和控制碳排放。因此,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或《低碳经济法》。通过立法,明确提出分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数量标准,要求每届政府不断更新和提高标准,并落实到企业;探索实行碳交易制度;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并设立具体目标。应通过立法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法律、规划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执行、检查机构,确保有关法律政策得到落实。应通过立法规范气候变化的公共职责,明确政府、企业、消费者和媒体的职责。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建议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40年规划,分阶段确立实施目标。尤其要注意制定具体的新能源产业和产品规划,如氢能规划,太阳能规划,风能发展规划,核电发展规划,使能源结构在20—40年内有较大的调整和变化。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兼顾积极调整技术和能源结构对于如何减排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如何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但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各国都会尽量减少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发达国家由于技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

文稿 /2010.05 ◎潘家华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许多关键问题上激烈交锋,会议的成果不尽如人意,有许多问题值得深思。笔者作为与会者,试图解析哥本哈根会议争议的焦点所在,并对一些未来气候谈判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哥本哈根会议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经过两年的谈判,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正式签署,1994年生效。由于框架公约只是框架性质的,没有任何具体目标,也没有具体的减排责任,需要继续谈判以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因而,在1995年召开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形成柏林授权,要求三年以后在京都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定量减排目标,相对于1990年排放水平,附件I 国家即发达国家2008-2012年在总体上年均排放降低5%。1997年12月达成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减排8%,美国7%,日本6%,俄罗斯维持1990年水平不变,冰岛、澳大利亚等国还允许有所增加;发达国家在总体上减排5.2%。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些发达国家允许森林碳汇、从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额度,使得京都议定书总体减排大打折扣。尽管如此,三年谈判达成的京都议定书,经过八年讨价还价到2005年才生效。眼看议定书目标年到期,2012年以后怎么 办?2007年,在巴厘岛联合国气候会议上,经过艰苦谈判达成巴厘路线图,也叫巴厘授权,要求2009年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新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协定。这便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来历和目标。 哥本哈根会议是1990年气候变化谈判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为了能够年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协定,各缔约方已自2009年3月起,在曼谷、波恩、巴塞罗那等地分别举行5次工作层面的谈判。2009年12月7日至18日,194个缔约方、观察员国,937个联合国相关机构、专门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1069个媒体单位,超过4万人与会。有119个政府首脑或国家元首与会,而且主要国家的领导人直接参与谈判,史无前例。 二、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成果 哥本哈根想达到什么预期成果呢?根据巴厘授权,需要完成“双轨”谈判:其中的一“轨”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的谈判,另一“轨”是气候公约下长远目标的谈判。为什么实行双轨呢?美国不属于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但仍属气候公约的缔约方,可以参加公约活动,但只能作为观察员参加京都议定书缔约方谈判会议。由于在发达国家第一排放大国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美国的参与不可或缺。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搞双轨制,启动公约 [经济] 9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气候与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 §6.1 地质时期古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主要方法 1、总述:地质时期的气候体现了大气圈、岩石圈、冰冻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气候 系统的综合变化。因此,这个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生物学、地质学、地 球化学、古地理等研究方法。 2、生物学方法 这是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各种古生物(包括喜冷、喜暖、喜干和喜湿的古植物和古动物)的生存范围、分布区域以及随时间的变化,都可以为古气候研究提供极好的证据。比如应用极广的微体古生物(包括植物孢粉、微体动物象介子生物的化石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微体古生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等,来研究气候变迁。 3、地质学方法 包括通过研究不同地点和不同时期地层沉积相的变化,恢复沉积环境,并与现代的气候条件比较(将今论古),以确定古气候状况。 这里沉积作用指的是固体物质从空气或水体的悬浮或融解状态中沉积下来的过程。 如黄土是一种风积物,从粉尘物质的产生、搬运、沉降到发育微黄土的全过程中,一直暴露于地表空间,受到当时大气圈及区域生物气候条件的直接影响。这样可以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层中粉尘颗粒的大小,来确定当时的风速大小、气候干燥度等。通过分析孢粉等含量可以知道当时古生物的生长情况,从而知道气温、降水等的变化。 4、冰川学方法 (1)气温序列的建立:冰盖是降水积压形成的,其本质上是水构成的。水分子中的氧同位素含量与降雪的温度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氧同位素来推算古代 温度。一般在中高纬度地区温度下降1oC,δ18O(氧同位素的变化值)约 降低0.7‰。 (2)定年:利用冰盖中氧同位素的含量,可以确定气温序列,但这一序列是什么年代的,则需要定年。积雪的物理状况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使冰盖 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明显的层状结构,每年一层,就如同树木年轮一样,这 样,在冰盖表层就可以用肉眼直接分辨年层。但在冰盖深层(时间比较早 的冰层),由于冰盖的分层越来越薄,则就需要借助仪器分析,比较可靠的 是利用δ18O,因为δ18O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时候也可根据其它指标来 定年,如甘肃敦煌冰盖是参照微粒量来定年的。或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估 算。 5、矿物分析法 即通过对岩石、矿物的分析研究获取古气候变迁的历史。另外也可以通过地球化学的方法推测过去的气候。比如如果某地层中含有煤层,则可推断当时气候湿润;如果有珊瑚,则当时为热带海洋气候;若有石膏和岩盐则为干燥气候;有冰迹物则为寒冷气候等。 §6.2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 一、总述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方法有四种:历史文献、树木年轮、考古发现和自然地理迹象。 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文献和树木年轮的方法,而后两种方法由于经常是一些间断的证据,难以利用它们建立连续的序列,因此主要用于对前两种方法建立的序列零星检验,或只能给某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化提供证据,因此,这里不作祥熙介绍。 二、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新京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报道策划方案

新京报《哥木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报道策划方案 一、报道主题:气候变化就在你身边 会议名称: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通常简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the 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summit)"。会议地点:丹麦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o会议时间:12月7日揭幕,为期两周。 “时间己经不多!”,在这个气候灾难多发的年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继承人,让气候变化问题可解,全球瞩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Yvo de Boer表示,为了能在2013年之前发挥效力,《哥本哈根协议》必须满足所有参与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今年澄清四个政治关键点。首先, 需要澄清工业化国家雄心勃勃并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其次,明确主要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国情在现有措施以外能够采取何种程度的缓解措施至关重要;第三,必须澄清国际合作行动资金供应的方法;最后,澄清公约框架下所采用的治理结构。如果需要为缓解和适应情况投入重要的金融资源,发展中国家将要求与如何分配和花费

这笔钱有关的代表发言权。 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只剩下100多天,但是经过几轮的商讨和争论,对于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所承担的义务、遵循的标准甚至讨论的框架,都没有形成基木的共识。大会组织者虽然设立了目标,但是在哥本哈根大会的准备会议波恩会议后,组织者对12月的大会相当悲观。然而,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却刻不容缓。虽然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是由政府谈判、签署,但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会议的成果会影响每一个人。 此次气候变化会议虽然意义重大,但其木身内容专业术语多,会议程序冗杂,不易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参加会议的政治精英的义务,更是所有公民和企业的义务,因此,此次专题报道须立足贴近性、民生性、故事性,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可读、生动、全而的气候变化问题报道。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使民众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到哥木哈根气候大会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民众与媒体的互动,推动会议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二、报道思路 ?整体预热一一哥本哈根100天倒计时

哥本哈根背后的经济现象

学校:鞍山师范学院政史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牟晓琳 学号:12号

【摘要】气候变化是一个事关各国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大全球热点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为了遏制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势头,中国和其他各国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和应对行动。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涉及科学经济和政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全球问题,该问题关系到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调,关系到国家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越来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气候变化这一重大问题面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大环境的一种趋势,更是自身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作为入口,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以及低碳经济的重要性。深层分析我国面对经济转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低碳经济经济转型 【正文】一.背景分析 ㈠.温室效应的严峻挑战 工业化在带来财富的同时,其产生的副产品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不断上升,造成灾难性影响。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已从“幽灵般的威胁“,变为人类面临的现实严重的威胁与挑战。①为此世界各国积极做出回应,并于2009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大会。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

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②特别是近年来逐步走向成熟的工业微波能产业的发展,给低碳经济提供和借鉴了一条发展之路,微波能具有高效、节能、无污染等特点,备受社会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无论在其影响,波及范围还是其解决途径上都具有全球性。不论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身处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界,从南极洲到北冰洋,无不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是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围绕气候变化的争论与谈判,表面上看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原因的科学问题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问题,但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国家利益问题。“③ ㈡.威胁无处不在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日益加剧,它的出现直接或间接的给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如全球气温升高将会引起两极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威胁着沿海低地国家的生存安全。目前,据科学家推测,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0.2到1.65米,如果这种预测变成现实,那么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将全部被湮灭,进而会使10亿人处于危难之中。全球气候将会对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大量的耗费化石燃料,致使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此时,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全世界任重而道远。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现今中美关系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看现今中美关系 及中国未来的节能减排 没有哪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像美中关系这样重要。”1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后首次与胡锦涛主席进行的电话交谈中如是说。而胡锦涛主席在会见希拉里时说,21世纪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溢于言表。围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形式、性质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近一年来美国的智囊们没少出谋划策。特别是在奥巴马当选后,中美关系更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被放置在了全球的大平台上。这其中,“中美共管世界”的典型美式思维提法,所谓“中美国”这样标新立异的概念,颇能吸引人的眼球。 在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美双方表示将为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成功而努力,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碳减排责任原则,并表示要在清洁能源上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技术支持,发展低碳经济。 中美在碳减排上的策略性合作给予世界一丝振奋,中美是世界上碳排放最大的两个国家,同时两国国民亦是对全球变暖持最怀疑态度的人群,但是中国、美国和欧洲(日本)却是当今“碳减排”三种不同路线的代表性国家,中国是“技术替代”的代表,中国人要求在碳减排、经济发展和化石能源比重降低(非碳能源的崛起)三者间寻找均衡路线,而美国则希望用“碳排放税”来指导市场运作,日欧则是强硬的“强硬减排目标”的代表,他们渲染一种异常苛刻的指标,例如欧盟提出“2050年减排50%的目标(包括发展中国家),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摄氏2度以内。而发达国家(主要指32个工业国)在2050年前将减少废气排放80%目标”。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全球气候变化的肇始并非起源于发展中国家,而恰恰是那些衣冠楚楚的自己。但就像那些洗白了自己身份的黑帮一样,无论现在的做法多么守法,其历史的原罪是无法抹去的。发达国家不为自己近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消耗的资源、所释放 的二氧化碳负责,那么一切号称为气候变暖而做的努力都是空谈。 哥本哈根会议在18日落下帷幕了。从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参加峰会。 气候变化谈判的目的是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 气候问题本应是超越主权的话题,与之相关的必须是全球意义上的绿色经济、绿色意识、绿色政治。但它必须由一个个主权国家做出妥协甚至牺牲,因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个体利益,有着不同的诉求。这当然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更是一个呈现政治大国气度与远见的最佳窗口。 大会过程中各国以及各联盟相互间不断进行激烈的交锋。由于非洲国家谴责发达国家试图抛弃《京都议定书》并举行抗议活动,大会谈判进程被迫暂时停止。之后代表发展中国家的77国集团表示,如果富裕国家在谈判中不正确对待《京都议定书》,77国集团不排除集体退出谈判的可能性。而澳大利亚和日本及其他部分发达国家已成功中断了《京都议定书》的讨论。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分析 颜学生杨双莲陆根娣 (马鞍山市气象局 243000) 提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鞍山市44年来年平均气温0.175℃/10年的趋势变暖,一年之中冬季的变暖最为突出,夏季平均气温略有下降;年平均降水量总趋势以每年3.489mm的变化率增加,这种增加是由夏季、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的,春季变化不显著,秋季以每年0.861mm的变化率减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累积距平曲线一元线性回归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160个气象台的资料统计,1991~2000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2.90℃,比1951~1960年的12.22℃升高了0.68℃。全国年降水量变化总趋势是逐年渐少的,1951~2000年线性倾向率为-0.4655mm/a,50年内减少了23.3mm[1]。马鞍山市气候变化如何呢?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及分析方法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地处北纬31046'42''~31017'26''与东经 118021'38''~1180 52'44''之间,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对马鞍山市1960~2003年共44年的气侯资料进行处理,形成1~12月、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全年等气候序列(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对其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趋势分析。 2 气温分析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前言 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禀赋较差,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目录 第一章现状与展望 (1) 第一节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影响 (1) 第二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 (1) 第三节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 (2) 第四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要求 (3)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 第二节主要目标 (5) 第三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7) 第一节调整产业结构 (7) 第二节优化能源结构 (7) 第三节加强能源节约 (9) 第四节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 (9) 第五节控制工业领域排放 (10) 第六节控制城乡建设领域排放 (12) 第七节控制交通领域排放 (13) 第八节控制农业、商业和废弃物处理领域排放 (15) 第九节倡导低碳生活 (16)

演讲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被浓雾弥漫号称“童话城市”的哥本哈根举行,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由展示期望进入草案核心讨论阶段。这个以“减排”和“消费”为主要议论点的会议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环境任其破坏,气候继续恶化下去,若干年之后,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现在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走廊里,一幅巨大的海报非常惹人关注:2020年,已经是满头白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满脸懊丧的哀叹:“对不起,我们没有阻挡气候恶化,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漫画很形象。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写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将变得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加。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据专家研究,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严格控制减排注意环境保护,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仍然会让气候继续恶化1000年。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真的是大吃一惊,我们很难相信,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已经被我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环保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有所行为,我们才能真正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在这次会议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李楚珩、四川外语学院附属

外国语学校的王垚、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王子楠、上海市南汇中学的陈习朝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廖哲将出席论坛。他们都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活动。同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马中学生,理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首先要知道我国为什么要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等等。从我们青年学生个体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全球气候变化国际会议概要 摘要: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 关键字: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国际气候制度全球合作 正文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越来越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也给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课题,它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利益观形成挑战。 自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呈现出变暖的趋势。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中产生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这些气体浓度的增加。气候变暖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作出努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气候制度,为全球合作做出了体制约束。1全球气候变化 1.1全球气候变化及其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