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讲义1

刑法讲义1

刑法讲义1
刑法讲义1

绪论

一、刑法学的研究对象

·通说: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刑法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二、刑法学的分类

·刑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

·在母法与子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子法。→“根据宪法”而制定

·在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中,一般认为刑法属于公法。

·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实体法。

·在刑事法与民事法的分类中,刑法无疑属于刑事法。

·在强制法与任意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强制法。

三、中国刑法的演进

·世界各国封建刑法的大致特征: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严刑峻法

·截至到2010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现行刑法总共进行过8次修订,形成了1部单行刑法,7部刑法修正案。

·我国现行刑法是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

第一章刑法概说

·刑法学的框架:

刑法总论:刑法基础论、犯罪论、刑事后果论(刑罚论/刑事责任论)

刑法各论

·刑法总论的内容:

绪论

第一编刑法基础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编犯罪论

第四章犯罪构成

第五章客观构成要件

第六章主观构成要件

第七章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八章共同犯罪

第九章罪数形态

第三编刑罚部分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

·刑法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另外,我国刑法第37条还规定了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非刑罚处罚措施”。2.犯罪

·所谓犯罪,就是诸如杀人罪、盗窃罪、放火罪那样,在侵害人们的社会生活的行为中,成为刑罚的处罚对象的行为。

3.刑罚

·所谓刑罚,是指诸如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罚金等那样,针对犯罪所科处的国家性制裁。

二、刑法的渊源

·刑法的渊源,是指刑法的存在形式或者表现形式,是法官进行法律判断之时的基准。

◆具体渊源

(1)刑法典

·刑法典是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相对于其他刑罚法规,刑法典属于基本法。

(2)单行刑法

·单行刑法是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规定、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法律后果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8年12月29日颁布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现行唯一有效的单行刑法。

(3)附属刑法

·附属刑法,即附带规定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罪刑规范。在附属刑法中,罪刑规范不是主体部分,而具有附属性。

·只有当非刑事法律中设置了真正的罪刑规范时,“附属刑法”才是刑法的渊源。

第二节刑法的性质、目的与机能

一、刑法的性质

■刑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法律的特有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制内容的特定性:犯罪行为

(二)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罚

·刑罚是最严厉的强制方法,是强制力最强的手段。

(三)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国家法益

·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它保护人身的、经济的、财产的、家庭的、社会秩序等许多方面的法益,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法益、社会法益、国家法益这三大类。可以认为,一般部门法所保护的法益,刑法都要予以保护。

(四)处罚范围的不完整性:

·是指刑法规制不应涉及生活领域的所有方面,应限于为了维持社会秩序而确有必要的最小限度。

(五)部门法律的补充性:谦抑性

·刑法补充性的基本含义是,只有当一般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法益时,才由刑法保护;只有当一般部门法还不足以抑止某种危害行为时,才由刑法禁止。

(六)其他法律的保障性保障法

·刑法实际上成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是其他法律得以顺利实施的手段与后盾。

·刑法的上述法律性质,使其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刑法与其他部门法都是处于宪法之下的子法,但刑法与其他部门法又不是平行并列关系,刑法保障宪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故刑法在法律体系中处于保障法的地位。

二、刑法的目的

·刑法第1条、刑法第2条

·从字面上看,第1条规定的是刑法的目的、第2条规定的是刑法的任务。

·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包括侵害与威胁)法益的犯罪行为。适用刑法时,以保护法益为目的,绝不能为惩罚而惩罚。

三、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任务与刑法的机能具有区别,任务是刑法实际承担的职责,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与可能发挥的作用,包括显在的机能与潜在的机能。

(一)行为规制机能

·行为规制机能,是指刑法具有规制国民行为的机能。

·刑法通过将一定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对此行为规定处以一定的刑罚,从而既具有表明该行为是被法律禁止的、不被允许的机能,同时还具有命令国民不得实施此类行为的机能。前者称为评价机能,后者称为决定机能。

·刑法正是通过其行为规范机能,规制国民的行为,要求国民不得实施犯罪行为,进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社会秩序维持机能

·刑法在具有行为规制机能的同时,还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机能。所谓社会秩序维持机能,是指使得构成社会的要素(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关系处于安定状态之下,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机能。

·社会秩序维持机能具体还可分为法益保护机能与人权保障机能。

1.法益保护机能

2.人权保障机能(自由保障机能)

第三节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

一、刑法的规范

·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就是刑法规范,也称罪刑规范。

1.法律要件、法律效果

2.行为规范、裁判规范

·例如,232条[故意杀人罪]这一法条之中,含有二个不同性质的规范。一个是“不得杀人”这一指向一般国民的(以一般国民作为对象的)禁令(禁止规范、命令规范);另一个是指向法官的禁令,也就是,对于违反“不得杀人”这一禁令而故意杀人者,法院必须是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若属于“情节较轻的”,法院只能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这里,前者也就是“不得杀人”这一指向一般国民的禁令属于“行为规范”,后者也就是指向法官的禁令属于“裁判规范”。

·从理论上讲,行为规范是裁判规范的前提。

·概言之,刑法规范同时具有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性质。

二、刑法体系:刑法典的组成

·刑法典有两编组成,第一编为总则,第二编为分则,另有一条附则。附则仅一个条文,即《刑法》第452条。

·刑法典的体系在于:编——〉章——〉节——〉条——〉款——〉项。编下设章,章下设节,但并非所有章下面均设有节,具体只是总则的第二、三、四章以及分则的第三、六章下设节。

·同一条款可能表达两个或三个意思,分别用句号隔开,分别称为前段、后段(第29条第1款“教唆犯”)或者前段、中段、后段(第67条第1款“自首”)。

三、刑法的解释

(一)刑法解释的必要

狭义的刑法学,就是刑法解释学。

·由于刑法的适用事关对公民的生杀予夺,所以,在适用刑法过程中,对刑法进行解释就必须慎之又慎,法国刑法典第111-4条就规定,“刑法应严格解释之”,道理就在这里。

(二)刑法解释的效力

·是指解释刑法规定的结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人和物所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的约束力。

·只有正式的刑法解释,才具有法律效力。

1.正式的司法解释

·正式的司法解释主要是指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

(1)立法解释:是由最高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

(2)司法解释:是指由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司法解释能否成为法律的渊源?效力?问题点何在?

·我国需要的是高水平的判决书而不是判例法。

2.非正式的司法解释

·在非正式的刑法解释中,学理解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学理解释,是指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科研单位或专家学者对刑法所作的解释。例如,刑法教科书、论文、专著等。

(三)刑法解释的方法

·刑法解释分为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两大类。

·文理解释,又称语义解释,是指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其通常使用方式阐述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

·论理解释,是指参照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以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论理解释又主要包括当然解释、历史解释、扩张解释、缩小解释等。

■一般来说,如果文理解释的结论合理,则没有必要采取论理解释;只有文理解释的结论不合理或者产生多种结论,才有必要进行论理解释。

■任何解释都不能超越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也必须符合刑法的目的,还应受解释当时国民

1.文理解释

·文理解释的根据是字词、符号、标题以及语法规则。是解释刑法的最基本方法。

·另外,文理解释并非简单的解释方法,文理解释既不完全是根据字词的大众用法来解释,也不完全是根据字词的词典用法来解释。

2.论理解释

(1)扩张解释

·扩张解释是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要窄,在刑法用语的可能的范围之内,扩张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在大陆法系国家,尽管禁止类推解释,但允许存在扩张解释。

·例如,第264条盗窃罪中的“金融机构”,就包括ATM机。

·扩张解释不能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

(2)缩小解释

·即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例如,将刑法第111条规定的“情报”限定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应公开的事项”,便是缩小解释。

·罪刑法定原则的保障人权的思想,并非意味着在任何场合都尽可能作出缩小解释;事实上,任意作出缩小解释也会违反刑法目的。

→扩大还是缩小的根据:处罚范围的合理性。

(3)当然解释

·即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

(4)反对解释

·即根据刑法条文的正面表述,推导出其反面含义的解释方法。

任何解释都必须符合刑法的目的。

四、禁止类推解释

(一)类推解释的含义

·类推解释是指,需要判断的具体事实与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基本相似时,将后者的法律效果适用于前者。

·1979年刑法第79条:本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的犯罪,可以比照本法分则最相类似的条文定罪判刑,但是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这就是对类推解释的规定,已被1997年刑法所废止。

·刑法的解释原则上应该是严格解释,禁止类推解释是罪刑法定主义的要求。

·为什么要禁止类推解释呢?

·法无规定亦为罪——绝对不允许!

(二)刑法并不完全排斥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刑法学上的类推解释,既包括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也包括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但在一定限度之内允许作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但是,类推解释必须不能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并不是只要有利于被告人,即可进行类推解释。

·刑法原则上严格禁止类推解释,但并不完全排斥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三)区别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

1.不允许类推解释而允许扩张解释

·类推解释是再创造法律。

2.区别标准

其一

其二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罪刑法定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基础:宪法第33条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要将某行为作为犯罪来处罚,必须是在该行为实施之前,法律已经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且规定了与此相适应的刑罚的种类与程度。按照费尔巴哈的经典表述,罪行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没有法律则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则没有刑罚”,它是近代刑法的根本原则。

·我国1979年刑法典第79条受前苏联刑法的影响,规定了类推制度,但被1997年刑法即现行刑法所废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罪刑法定原则有几个主要的派生原则,又称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这里分别从

1.法律主义

·所谓法律主义,是指必须由成文的法律规定犯罪与刑罚;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这里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施行的法律。

→具体就我国而言,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法规,均不能设立刑罚。

(1)排斥习惯法

·排斥习惯法这一原则是法律主义①的要求,它要求应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犯罪与刑罚,习惯法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法律主义又可称之为“成文法主义”。

(2)排斥判例法

·在我国,判例是否是刑法的渊源?

→应尽力制作完整详细的判决书,并以此取代司法解释。

·中国需要判例而不是判例法。

2.禁止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所谓溯及既往,是指用事后成立的法律来规制行为人的行为,尽管行为当时的法律并不认为某行为违法或者属于犯罪,但若事后的新颁布的法律将此行为认定为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行为人就应按照事后的法律来接受处罚或者刑罚。

■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3.禁止类推解释

4.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

·法定刑必须有特定的刑种与刑度。

·这里说的绝对的不定期刑,是指仅规定刑种而没有规定刑度。具体而言,就是指虽然规定某种行为为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但刑罚的上限与下限(也就是最高刑期与最短刑期)

①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法律主义,是指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成文的法律;法官只能根据成文法律定罪量刑。其具体要求是: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只能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故行政规章不能制定刑法;规定犯罪及其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由本国通用的文字表述;习惯法不得成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3版,第45页)。

均未确定的刑罚。

·采取绝对定期刑不就可以限制刑罚权的恣意发动了吗?

·事实上,现代文明国家,基本上已经不存在“绝对的不定期刑”。

(二)实质的侧面:刑罚法规适正的原则

·该原则包括明确性的原则与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原则。

1.明确性的原则

(1)含义

·明确性的原则源于美国的“因不明确而无效的理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于1914年认定法律“因不明确而无效”是一项宪法原则。此后,该理论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确认。·由此可见,所谓明确性原则,是指立法者应当具体且明确地规定刑罚法规的内容。

·明确性的基本要求

◇构成要件的明确性→法律要件

◇法定刑的明确性——禁止不定期刑→法律后果

(2)如何判定明确性——明确性判断标准

·→刑法的明确性是由立法者与司法者(解释者)共同完成的。

·肯定明确性原则的根据在于,确保刑罚法规对国民的告知机能,防止执法机关恣意适用刑罚,前者尤其重要,因此,应以具有通常判断能力的一般人得以认识判断的程度为标准。也就是,具有通常判断能力的一般人,在具体情况下,能否把握对该行为是否适用该法规。

2.适正性原则(刑罚法规的内容适正的原则)

·刑罚法规的内容适正的原则,是指刑罚法规所规定的犯罪与刑罚应有将该行为认定为犯罪的合理的根据,并且,刑罚应与该犯罪保持均衡。

·刑罚法规的内容的适正的判断标准:要判断刑罚法规的内容是否适正,既要联系刑法的机能尤其是法益保护机能来确定;而且,由于所规定的犯罪和刑罚都必须得到社会观念的承认,还应同时考虑能否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1)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犯罪构成要件的明确性,并不意味着处罚范围的合理性。

·犯罪与刑罚确实由立法机关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关可以随心所欲地确定犯罪的范围。

·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就是指刑罚法规只能将具有处罚根据以及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从而限制立法权。这也是刑法的谦抑性(补充性、保障性)的要求。

·确保立法者与普通国民一样适用自己所制定的刑法。

·值得处罚的标准:

·客观上严重侵害或危及法益,已非社会一般人所能容忍,不适用刑罚则不足以规制。

(2)禁止残虐的、不均衡刑罚

·禁止残虐的刑罚也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它要求罪刑均衡,不能不必要地科处残虐的刑罚。

·所谓残虐的刑罚,是指以不必要的精神、肉体的痛苦为内容,在人道上被认为是残酷的刑罚。

·刑罚所带来的痛苦程度,应以本国国情、国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平均价值观念为标准来衡量。

第二节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一、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含义

·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是“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也就是“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刑法平等主义”。·其实质就在于反对同罪异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限于“自然人”,也包括法人等拟制人。

◆法律基础

宪法第33条第2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必要性

·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国民自由的要求。

三、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的基本内容

(一)平等地保护法益。

·任何法益,只要是受刑法保护的,不管法益主体是谁,都应当平等地得到刑法的保护。(二)平等地认定犯罪

·一方面,在定罪上必须平等。既不允许将有罪认定为无罪,也不允许将重罪认定为轻罪,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对于没有犯罪的任何人,也必须平等对待,不能随意动用刑法侵犯其法益。

(三)平等地裁量刑罚

·平等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别,但取决于导致差别的原因,根据普遍的正义标准、刑法的原则与目的来分析作出差别量刑是否合适,是否真正体现了刑罚个别化原则。

→“能人”从宽处罚?

(四)平等地执行刑罚

·特别是在减刑、假释等方面,应严格地以犯罪人的悔改立功表现以及刑法的相关规定为根据,而不能根据其他非相关因素来决定。

第三节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法第5条规定了罪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也称为“罪刑均衡原则”。

含义: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当。

基本思想:立法上,配刑要均衡

司法上,反对重罪轻判与轻罪重判

必要性:维护国民对刑法的信赖,有效预防犯罪

第三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刑法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刑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具有效力。主要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与刑法的时间效力。

·我国刑法第6~12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刑法的效力不同于刑法的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刑法在国外的适用受到国际法以及所在地刑法的制约。

◆实质: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对刑法的适用进行限制

第一节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效力,也称刑法的场所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它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即在什么地域、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

·刑事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

·从空间的角度,可以把犯罪分为国内犯和国外犯。

犯罪地在本国之内的犯罪,称为国内犯;犯罪地在本国之外的犯罪,称为国外犯。

针对国内犯和国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的效力原则。属地原则就是针对国内犯的基本效力原则,而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就是针对国外犯的基本效力原则。·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则。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原则

(一)属地原则

·所谓属地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无论犯罪人是本国公民还是非本国公民,只要是在本国领域之内实施本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均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发生在本国领域之外的犯罪,则均不适用本国刑法。主要由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用。

·然而,单纯实行属地原则,能直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但本国公民或外国公民在本国领域外实施的针对本国的犯罪,无论多么严重也无法受到处罚,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本国国民,这也是属地原则的缺陷之所在。

(二)属人原则

·与属地原则相反,属人原则是单纯以犯罪人的国籍为标准,而不论在什么地方犯罪。这一原则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

·其存在的根据在于:弥补属地管辖之不足,防止犯罪后逃亡他国的犯罪人逃避法律的制裁,是属地原则最主要的补充。

·外国人在本国实施针对本国或者本国国民的犯罪,对此不加处罚,则无从保护国家主权。这也是属人原则的最大问题之所在。

(三)保护原则

·从保护本国国家和本国公民的利益出发,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保护管辖原则是大多数国家刑法都确立的原则。

·实践中保护管辖原则可能与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原则之间的冲突客观存在,适用中难免会侵犯他国主权,因此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普遍原则

·普遍管辖原则(世界主义)以保护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标准,认为凡是国际条约所规定的侵犯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不管犯罪人的国籍与犯罪地的属性,缔约国或参加国发现罪犯在其领域之内时便行使刑事管辖权。

·普遍管辖原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对国际犯罪确立的管辖原则,其法律基础并非本国刑法,而是国际条约、公约。

→由于领土是主权存在的基础,

二、我国刑法对国内犯的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刑法》第6条第1款是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基本原则。→属地管辖原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的含义

·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是指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区域,具体包括:

(1)领陆,即国境线以内的陆地及其地下层。

(2)领水,即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

(3)领空,即领陆、领水的上空。

·此外,根据国际条约与惯例,以下两部分也属于我国领土的延伸,适用我国刑法。1.浮动领土(或称拟制领土):我国的船舶、飞机或其他航空器

·我国《刑法》第6条第2款是关于法律上拟制领土的刑事管辖规定。

·一般是采取“旗国主义”。

2.我国驻外使领馆

·通说认为,我国的驻外使领馆也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二)属地管辖原则的例外:“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含义

1.不适用中国刑法(广义刑法)的情况

·《刑法》第11条。

·根据国际公约,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保证外交人员正常执行职务,驻在本国的外交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仅仅是根据国际公约和互惠原则对追诉条件进行的限制,并不表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犯罪时绝对不适用我国刑法。

2.不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情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也有类似规定。→这是对我国全国性刑法属地管辖权的实施限制。·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不属于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领域内而不适用我国刑法,而只是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而已。

3.不适用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部分条文的情况

·这包括两种情况。

(1)法条竞合

·刑法典颁布实施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其他刑事法律有特别规定,当这种特别刑法与刑法典的部分条文出现“法条竞合”的情况时,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适用刑法典,而适用特别刑法。

(2)刑法第90条的规定

·《刑法》第90条。

(三)犯罪地的确定

·根据《刑法》第6条第3款规定,我国刑法采取遍在说:即行为实施地与结果

三、我国刑法对国外犯的适用

(一)属人管辖权

·本国公民在国外犯罪,仍然适用本国刑法,这就是属人管辖原则。

·我国刑法在属人管辖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对一般公民在国外犯罪如何适用刑法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

→犯罪对象不一定限于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有条件地追究。

·所谓“可以不予追究”,是指一般不予追究,但又保留追究的可能性。

■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1

民呢?

(2)关于“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的理解

·首先,这里所谓“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实际是指“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并非是说不包括拘役、罚金等。

·其次,这里的“

2.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国外犯罪如何适用刑法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第2款分别是针对一般中国公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刑法》第7条第2款。→无条件地追究

(二)保护管辖权

·我国《刑法》第8条。→有限制的保护管辖原则

·三个限制性条件:

1.外国人在国外犯罪,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国民的利益。

·这是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前提条件。

·我国刑法第8条所称的“外国人”,不是“外国公民”,而是所有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但不包括外国的单位。

2.法定刑的限制。

·最低法定刑必须是3年以上有期徒刑

3.依照犯罪地的法律外国人所实施的行为也应当受到处罚。

(三)普遍管辖权

·我国《刑法》第9条。这是由《97刑法》所增设的。

第二节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时间效力)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刑法的生效时间是指刑事法律规范开始生效的时间,也是刑法对行为主体开始产生保护力和约束力的时间。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只有已经生效的法律对公民的行为(行为规范)和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裁判规范)才会有约束力。

·从我国的刑事立法时间来看,关于刑法生效问题,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一)刑法自公布之日起即开始生效

(二)刑法公布后,经过一定期限再行生效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刑法的失效,即刑法规范法律效力的终止。刑法的失效时间,是指刑事法律规范的效力终止的时间。刑法失效后,对新发生的犯罪不再适用。

·刑法规范的失效包括明示失效和默示失效两种。

(一)明示失效: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或废止

(二)默示失效

·所谓默示失效,是指立法机关虽然没有明文宣布原有刑法失效,但是原有刑法在实际上失去其法律效力。

·根据全面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对刑法采取默示生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对于失效之后所发生的行为,绝对失效

·对于失效前发生的行为,相对失效:仍有适用的可能。

三、刑法的溯及力

(一)概念

·刑法的溯及力,也称刑法溯及既往的效力。

所解决的问题是,刑罚生效后,

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追溯力。

刑法总论讲义02_刑法适用范围

第三节刑法的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一)概述 1、概念:刑法对地域和对人的效力,它解决国家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2、原则: (1)属地原则(领土原则):单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2)属人原则:单纯以国籍为标准,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3)保护原则(安全原则):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4)世界原则(普遍原则,普遍管辖原则):以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标准,凡侵害由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5)永久居所或营业地原则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1)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 A、领陆; B、领水: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 C、领空 (2)拟制领土:刑法第6条第2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是相互让渡主权的体现 (3)驻外使领馆:刑法第11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规定,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及其外交人员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也就是说各国驻外领使馆也是本国领土的延伸。 (4)刑法第6条第2款:“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A、在我国境内实施犯罪行为,但犯罪结果发生在国外;B、在国外实施犯罪行为,但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C、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境内 其一、隔地犯1: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彼此脱离 其二、关于网络空间的问题(犯罪行为地问题)2 1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张子强案):1991年和1996年,被告人张子强等人将在内地非法购买的一批枪支弹药偷运到香港。1997年9月,被告人张子强等人经密谋并由张子强出资,在广东省汕尾市非法买卖大量炸药、雷管和导火线,偷运香港。此外,被告人张子强一伙在广州等地经多次密谋策划后,分别于1996年5月和1997年9月在香港绑架了李某、林某和郭某,勒索巨额赎金。在本案中,就走私枪支、弹药罪而言,从内地走私到香港,属于跨境犯罪。就绑架罪而言,预备行为发生在内地、实行行为发生在香港。那么,内地的司法机关对张子强案是否具有刑事管辖权呢? 2屈学武:“因特网上的犯罪及其遏制”(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应 运而生。网络犯罪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犯罪的所谓数字化犯罪。网络犯罪同时也带来了刑事管辖权问题。刑法理论认为网络空间是领陆、领水、领空、浮动领土以外的第五空间——虚拟空间。对于第五空间犯罪,以属地原则为主、以属人原则或保护原则为辅的传统刑法管辖权显然难覆盖。随着信息世纪的到来,刑法的领域宜于有所限制地扩大到第五空间。限制的内容,可设定为具有下列条件之一时,刑法领域可扩大到第五空间:(1)网上作案的终端设备地、服务器设立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2)网上作案所侵入的系统局域网或侵入的终端设备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内;(3)行为人获取、显示网上作案结果的信息终端所在地在本国第一二三四空间范围内。这是对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的理论思考,网络空间是否可以成为

(完整版)陈永生刑法讲义

理论精讲阶段刑法学讲义 陈永生主讲 需要说明的是,本讲义内容的排列与考试大纲有一定的差别。由于考试大纲不少内容司法考试实际上不会考,因而我这里不讲;另外,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考试大纲自08年将每一节升格为一章,但实际上,这两类犯罪考试分数比重并不大,因而我还是将其作为一章;此外,有些内容大纲里没有规定,但实际上司法考试经常考到,因而我将其单列为一个问题甚至一章予以讲解。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解释: 1.根据解释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是有权解释,学理解释是无权解释;立法解释的效力大于司法解释。 (2)立法可以创制新的规则,法律解释,包括立法解释不得超越法律条文字面可能具有的含义,不得创制新的规则。 2.根据解释方法的不同,法律解释可以分为: 文理解释:根据刑法用语的文义及通常使用方式阐释刑法意义的解释方法,主要根据语词的含义、语法、标点等进行解释。 论理解释:根据刑法产生的原因、理由、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按照立法精神,阐明刑法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论理解释又包括扩大解释与缩小解释。 注意:罪刑法定原则不排斥扩大解释,但排斥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刑法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就司法考试而言,最重要的是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1.理论基础:保障人权。 2.派生规则:8项派生规则。这8项派生规则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形式方面的要求和实质方面的要求: (1 (2)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必须是成文法:排斥判例、排斥习惯法。 (3)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 (4)禁止有罪类推;不禁止扩大解释。 (5)禁止绝对不定刑和绝对不定期刑。 (6)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必须明确。 (7)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合理。 (8)禁止不均衡的、残酷的刑罚。 第二章刑法的适用范围 刑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两个方面,重点注意刑法的空间效力。 基本原则:属地管辖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保护管辖原则、普遍管辖原则 注意:这四项原则有优先顺序;只考虑我国有没有管辖权,不考虑其他国家有没有管辖权(公法无冲突)。 一、属地管辖权:也就是中国刑法在中国领域内如何适用。 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1.领域的范围:对领域的理解,大家要注意: (1)不仅包括领陆,还包括领空和领水。

刑法总论讲义

?网站首页新法规速递论文资料库司法考试律师黄页法治动态法律图书网上书店法律人才在线数据库 ?法律书摘裁判文书法律文书合同范本法律网导航电子杂志法律学人热点专题地方频道WAP版 网上书店 最新到书|购书帮助|直接付款|订单查询|特价图书|书店介绍|著者介绍|出版单 位|法律书评|抵价券|在线留言|购物车 综合检索 书名著者出版社 同时在简介中检索 查询帮助 会员登录 密 保存用户名和密码

新注册找回密码法律书友会 相关内容 查看此书相同类目图书 ?·刑法总论精释(第2版) ?·刑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条 ?·刑法总论精释 ?·定罪量刑指南(第5版) ?·刑法(总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 ?·定罪与犯罪构成/武汉大学刑法博士 ?·刑罚总论比较研究 ?·中国刑法的罪与非罪(第二版) ?·行刑理论的多维探究 ?·论犯罪与刑罚 ?·刑事审判参考(2008年第1集) ?·刑讯逼供研究 ?·西方刑法史(西方法制史系列) ?·澳大利亚联邦刑法典(外国刑法典译 ?·中国新刑法433个罪名例解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法律与社 ?·经济犯罪立案.定罪.量刑标准 查看该作者其它图书

编号:42999 书名:刑法总论精释 作者:陈兴良主编 出版社:人民法院 出版时间:2010-4-1 入库时间:2010-4-25 定价:110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我国的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采用前沿性的刑法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别有新意的刑法总论的知识框架。本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引入。本书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对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展开叙述,为定罪活动提供了更加精密、更加精细、更加精致的理论资源,因而也是将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向司法实践推广的一种有益尝试。二是判例刑法学方法的采用。本书采用判例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在刑法理论的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大量的指导性案例,使刑法理论更力口贴近司法实践,也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对于传播有关指导性案例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三是司法刑法学视角的贯彻。本书以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主导,对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进行法理阐述,由此展示司法刑法学之全貌。本书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框架,以判例研究方法为线索,以司法视角为依归的的大型刑法总论体系书,也是使来自德日的刑法知识本土化的一种学术努力。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

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3)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2、刑法的分类? 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伦理刑法与行政刑法、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具体概念) 3、刑法的创制根据? (1)上位法根据: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4、刑法立法的目的、任务及功能? (1)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2)惩罚是手段,保护各种法益是目的 (3)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生活局面。 (4)行为规制功能、法益保护功能、自由保障功能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基本原则:(1)指贯穿整个刑法、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

刑法学精讲讲义及练习题

刑法精讲讲义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体系 一、刑法的概念与分类 1.刑法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立法史:1979.7.1通过,1980.1.1施行;1997年3月新刑法典通过。修订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至今共通过6个刑法修正案。 3.法律体系地位:独立部门法;刑事法(民事法);实体法(程序法);公法(私法)4.广义的刑法与狭义的刑法: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性质 规制内容的特定性、法益保护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部门法律的补充性、其他法律的保障性。 注意:刑法的谦抑性与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 (二)刑法的任务 刑法的任务为保护法益,保护的方法是禁止和惩罚侵犯法益的犯罪行为。 刑法的机能:(1)行为规制机能(评价机能与决定机能)。(2)法益保护机能。 (3)自由保障机能。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又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李斯特语)。 三、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一)刑法体系 编、章、节、条、款、项、段。注意但书:当同一条款的后段要对前段内容做出相反、例外、限制或补充规定时,往往使用“但是”一词予以表示,“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称为“但书”(但书前的内容称为“本文”)。 1.非正式的刑法解释与正式的刑法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与学理解释 2.刑法解释的方法: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 扩大解释(341“销售”)、缩小解释(111“情报”)、当然解释(二次以上)、反对解释(死缓减刑)、补正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 3.目的解释。 任何解释方法所得出的结论都必须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扩大解释方法本身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但其解释结论可能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抵触。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一)思想基础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沿革渊源:三权分立、自然法思想、心理强制说。现代思想基础: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预测可能性)。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 1.法律主义:成文法;行政法规与规章、习惯法、判例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 2.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禁止溯及既往):既是司法原则,也是立法原则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刑法总则背诵版讲义 一、刑法解释: (一)解释的效力分类:立法,司法,学理解释。 【考点】 (1)立法解释与立法的关系:立法解释不能代替立法,不能创制法律。 (2)效力等级: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二)解释的方法分类:解释理由、解释技巧 【考点】 (1)对一个刑法条文或用语的解释,可有多种解释理由,但只能采用一种解释技巧。(2)类推解释也是一种解释技巧,但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被罪刑法定原则所禁止。(3)必须以刑法总则规定为指导解释刑法分则。 (4)当然解释:入罪——举轻以明重;出罪——举重以明轻。 (5)扩大解释: 【常考情形】 信用卡(包括借记卡);走私武器、弹药罪中“弹药”(包括可以组装并使用的弹头、弹壳);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中的“出售”(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中“伪造”(包括“变造”);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包括为了犯罪而携带的非管制类器械) 【扩大解释和类推解释的关系】 ①区分原则:是否超出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是否超出公民对法条含义的预测可能性; ②二者具有相对性。 (三)解释的方法和解释的效力之间的关系 【考点】 1.方法与效力无关。 2.解释方法本身无对错,但采用每一种解释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错。 3.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故,无论是立法、司法还是学理解释,均禁止类推解释。(应试思维) 二、罪刑法定原则 (一)思想基础: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 (二)具体要求: 1.事前的罪刑法定:溯及既往的禁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有利于行为人事后法。) 2.成文的罪刑法定:排斥习惯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罚法规的适当。包括刑法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三方面的内容。 三、空间效力and时间效力 (一)空间效力 (1)适用顺序——属地→属人→保护→普遍 【强调】 对于国内犯,一律适用属地管辖(属地优先)。 对于国外犯,再考虑其他三个管辖权。 (2)四个管辖权的适用条件 第六条【属地管辖权】

刑法学知识点整理讲解学习

学刑理整点识知法.刑法学 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刑法学:广义上,是指以刑法的规范与实务为研究对象,研究刑法所规定的 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及其适用中的问题的科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 应用法学的范畴。 狭义上,是指以实体刑法规范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刑法进行解释,并阐述其哲学 基础,研究其发展历史与立法根据,比较不同刑法的学科。(刑法解释学、刑法 哲学或理论刑法学、刑法史学、比较刑法学) 2、刑法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依据一定的知识原理、原则,将刑法学的具体研究 对象加以排列组合,形成有机统一的理论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 1、刑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2、具体研究方法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名词解释 1、刑法:(1)指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在政治上的统治和在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予以何种刑罚制裁的法律。(内涵) (2)广义上,指所以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狭义上,仅指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含义) 2、刑法典、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3、刑法体系:(1)广义上,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 (2)狭义上,指刑法典的体系,即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刑法典的体系,编、章、节、条、款、项、段、但书3(. 4、刑法解释:(1)指对刑法规定含义的说明。对象是刑法规定,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概念) (2)文字具有多义性和发展性、法律具有抽象性、立法者的思维局限造成的法律缺陷、刑法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为了使刑法规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需要对刑法法条进行规范化解释。(必要性) (3)是连接立法与司法的桥梁纽带,有助于正确把握刑法规定的含义精神,有利于刑法的统一实施,有助于克服刑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促进其发展完善。(重要性) 5、刑法解释: (1)根据效力: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 (2)根据方法: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扩张解释、限制解释、当然解释) 【各解释的相关概念】 二、简答题 1、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作为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存在。 (2)法律性质:规定内容的特定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处罚范围的不完备性、部门法律的谦抑性。

刑法知识点整理

刑法 知识点整理 政 法 大 学 苏 惠 渔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概述: 研究对象:刑法学是以现行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广义刑法学:研究有关犯罪与刑事责任的一切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的原因与刑事对策、形式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等; 狭义刑法学:研究实体性法规范的学科。 我国刑法学研究对象: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刑法的基本原理和有关论述; 2、我国刑法的本质、任务、制定依据、基本原则、适用范围; 3、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各种犯罪形态以及定罪原则与方法; 4、刑事责任尤其是刑罚的本质、功能、种类、适用原则与方法; 5、各种具体犯罪的概念、特征与刑事责任; 6、有关刑法的立法与司法解释、执行刑法的实践经验与问题以及刑法的适用规律; 刑法学与临近学科: 刑事诉讼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劳动改造学中国刑法史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 研究刑法学的意义: 1、对刑事立法具有指导作用; 2、对刑事司法具有指导作用; 3、对繁荣法学具有促进作用; 刑法学的体系: 刑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建立依据: 概念: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理论学说体系(刑法学体系与刑法体系基本相同); 建立依据: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2、以中国实际为依据; 3、以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主线; 4、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为原则;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根本方法: 1、阶级分析的方法; 2、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研究刑法;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研究刑法; 具体方法: 1、注释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逐句分析、解释使刑法的意义得以明确的方法。也成分析 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对刑法条文进行历史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弄清刑法的来龙去脉,了解刑 法的动向的方法;

国家开放大学 刑法学(1) 2018年7月-2019年7月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 年秋季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法学(1) 试题2018年7月 一、选择题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3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害具体属于(B)。 A、一般客体 B、同类客体 C、直接客体 D、复杂客体 3、犯罪既遂的类型有(ABCD)。 A、行为犯 B、危险犯 C、结果犯 D、举动犯 4、管制的执行机关是(D) A、人民法院的执行部门 B、人民检察院的监所检察部门 C、公安机关的看守所 D、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 5、某甲已经是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的时候,应当(B)处罚。 A、从轻 B、从轻或者减轻 C、减轻 D、免除 6、死刑不适用于(ABD)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 C、犯罪时候怀孕的妇女 D、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犯罪结果发生 D、犯罪行为终了 二、填空题 9、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0、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行相适应原则)。 11、犯罪构成就是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13、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的,经过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14、犯罪过失有两种类型,也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15、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也就是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1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17、对犯罪行为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18、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三、名词解释

刑法学基础知识

刑法学(1) 一、填空题 1. 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 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犯罪客体可以分为单一客体和复杂客体。 3.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4. 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5. 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形式责任相适应。 6. 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7.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 8.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9.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 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1.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12.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13. 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处罚。 14.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15. 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侵害的对象、分子的一贯表现、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等。 16. 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 17. 对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18.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19. 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 20. 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21. 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 1年以上 5年以下。 22. 对行为人所犯数罪除判处主刑,还判处有附加刑的,采取并科原则。 23.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24.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 15年以上 20年以下有期徒刑。 25.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6.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 对于结果加重犯,应当按照刑法分则条款所规定的加重法定刑犯罪处罚。 28. 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29.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0. 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31.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2.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3.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4.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

刑法学讲义

刑法学讲义 上编刑法总论 第一章刑法概说 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即刑法是规定什么是犯罪、在什么条件下是犯罪以及犯罪的后果和承担方式的法律) 二、刑法的分类 1、按照使用的范围 广义的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切法律规范 刑法 狭义的刑法:是指系统的规定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即刑法典2、 普通刑法:即狭义的刑法也即刑法典 广义的刑法单行刑法:是指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形式上独立于刑法 典但内容上专门规定犯罪和刑法的一切法律规范性文件 特别刑法 附属刑法:是指非刑法法律中刑事责任条款 三、刑法的特性 1、阶级属性 2、法律属性 ①规制性:规制人的行为,是人的行为准则 ②制裁性 ③(强制的)严厉性(这决定了刑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 ④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的广泛性:它调整所有收到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 四、刑法的机能 1、惩罚犯罪,保卫社会安全:通过惩罚犯罪来预防犯罪,从而保护公民的权益 2、保障人权:规定犯罪圈不得随意侵入个人私权利;在保障人权与惩罚犯 罪发生冲突时,首先保障人权 3、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维护社会秩序 五、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1、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我国的刑法由总则、分则和附则构成。 2、刑法总则是指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性规则的法律规范;分则是指具体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体系;附则则是规定刑法法典的实施日期,刑法典与其他单行法的关系以及新刑法典生效后某些单行法失效 3、总则与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抽象到具体。总则指导分则,分则则是总则所确定原理的具体体现 4、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解释。

公共基础知识_法律常识(刑法)资料试题与答案

试题1:我国刑法处罚的是()。 A: 构成犯罪的行为 B: 一切行为 C: 造成了社会危害的行为 D: 触犯了刑律的行为 答案: A 试题2: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是()。 A: 宪法 B: 民法 C: 行政法 D: 侵权法 答案: A 试题3: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附加适用()。 A: 有期徒刑 B: 管制 C: 剥夺政治权利 D: 拘役 答案: C 试题4:刑事诉讼法属于()。 A: 程序法 B: 实体法 C: 特别法 D: 临时法 答案: A 试题5:某市西区治安联防队行使该区公安分局委托的治安管理权。某日联防队员某抓获有盗窃嫌疑的王某,因王某拒不说出自己真实,某用木棍将其殴打致伤。王某向法院请求国家赔偿,应由()承担国家赔偿义务。 A: 市公安局 B: 区治安联防队 C: 区公安分局 D: 某 答案: C 试题6:甲方主动携带邻居5岁小孩进入山中狩猎。两人在林中失散,甲继续独

自行猎,既不寻找孩子,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人,径直回家。日后,林中发现被野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甲的行为属于()。 A: 故意杀人 B: 意外事件 C: 过失致人死亡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7:紧急避险的情况下,行为人所造成的损害()。 A: 可以大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 可以等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C: 可以小于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D: 特殊下可以没有限制 答案: C 试题8: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A: 14周岁 B: 16周岁 C: 18周岁 D: 20周岁 答案: A 试题9:甲因急于继承其父财产而生杀父之念,一日雨夜乘其父病重之机,欲为其注射毒药。刚拿起注射器,忽听一声惊雷致使注射器掉在地上。他想到杀父是大逆不道,要为天理所报应,便被弃了杀害行为。甲的行为属于()。A: 杀人中止 B: 杀人未遂 C: 杀人预备 D: 不构成犯罪 答案: A 试题10: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加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以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A: 三年 B: 四年 C: 五年 D: 十年 答案: C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刑法原理与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总结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刑法原理与实务》是我院升格为高职学院后开设的法律事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升格之前的湖南省司法警官学校,自1993年开始,在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也有,因此,《刑法原理与实务》至今已有10余年的历史。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别于学科教育,应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岗位针对性,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有效传播”的基本要求,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此,对本课程提出了“四性”的教学目标,即理论基础的“实用性”、技术理论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2007年,《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校级优质课程,成为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主要建设成就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确定为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们的围绕课程建设目标做了大量工作,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政策分析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较好的成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 《刑法原理与实务》被批准为院级精品课程后,我们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刑法原理与实务》课程自身的发展,不断修改、完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课件,完成了技能试题库的建设,充实了教学参考书目。 (二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刑法原理与实务讲义》 为适应高职教学的特点,培养技能型人才,法律系刑事法律教研室总结了几年来刑法教学的经验,从今年3月开始,组成了教材编写组,(成员包括王晖、杨军、侯起舞、毛育军、夏芬芳,着手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刑法原理与实务教程》,用于我院刑法课的教学,现已基本编写完毕。

2016司法考试刑法学讲义:侵占罪

2016司法考试刑法学讲义:侵占罪 2016司法考试刑法学讲义:侵占罪。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考试名师讲义,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一些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侵占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为他人保管的财物或者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占为己有,数额较大且拒不交还的行为。 (一)对象必须是:为他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埋藏物。 1.为他人保管的财物应作扩大理解。 所有在没有明显违法的情况下控制了他人财产他都理解为为他人保管的财物。包括代送、代取、借用、租借、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而控制他人的财产。 2.遗失物与遗忘物无需作出区分。 有学者认为,遗忘物和遗失物应当进行区别:(1)遗忘物是有意放置,无意拿走,遗失物是无意拉下;(2)遗忘物的所有者通常能模糊记起放在哪儿,遗失物的所有者往往无法记起拉在哪儿。 有学者认为无需作出区分,侵占遗忘物和遗失物都构成侵占罪。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不作出区分,因而大家以第二种观点为准,也就是对遗忘物和遗失物不作区分。 (12年)18.不计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侵占罪?(A) A.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 B.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 C.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离去 D.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丁见久无人取,私吞礼品

(11年)62.关于侵占罪的认定(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D) A.甲将他人停放在车棚内未上锁的自行车骑走卖掉。甲行为构成侵占罪 B.乙下车取自己行李时将后备厢内乘客遗忘的行李箱一并拿走变卖。乙行为构成侵占罪 C.丙在某大学食堂将学生用于占座的手机拿走卖掉。丙行为成立侵占罪 D.丁受托为外出邻居看房,将邻居锁在柜里的手提电脑拿走变卖。丁行为成立侵占罪 (二)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必须已经处于行为人合法控制之下,行为人将其据为己有,才成立侵占罪:合法持有,非法侵吞。 这是本罪区别于盗窃罪、诈骗罪的关键所在:侵占罪非法占有的意图发生在合法控制他人财物以后。而盗窃、诈骗则相反,是先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意图之后,再采取一定的手段非法获取他人的财产。如出租车司机侵占客人遗忘的财物,定侵占罪;下一位旅客偷偷拿走定盗窃罪。旅客遗忘的财物,老板据为己有的构成侵占罪;其他旅客据为己有的,构成盗窃罪。 对此,要注意以下两种特殊情况: 1.遗忘在公共场所的物品任何人据为己有,拒不交还,都构成侵占罪,不要求符合合法持有、非法侵吞这一要件。 2.如果对同一物品同时有两个占有人在场,下位者附属于上位者。也就是说,应当视为该物品在上位者的占有之下,不在下位者的占有之下,下位者偷偷据为己有,构成盗窃而非侵占罪。 (12年)18.不计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侵占罪?(A) A.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

独角兽2019刑法讲义-总则-共同犯罪(2)-杨艳霞

5.同时实施犯罪而罪过形式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 【示例】在给病人做手术时,医生甲故意将病人的子宫切除掉,护士乙不小心将纱布落在病人体内。 6.同时实施犯罪而故意内容不同(亦无重合),不构成共同犯罪。 【示例】甲欲杀害住在宾馆的丙,他对乙谎称,自己要盗窃丙的提包,请乙为自己望风。乙在走廊负责望风,甲在宾馆房间内杀害了丙。甲和乙不构成共同犯罪。 7.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实行犯过限。 【示例】甲、乙共同入室盗窃。甲看到女主人丙比较弱小且已睡着,就试图强奸丙。即使乙看到了却未阻止,只要乙没有帮助行为,乙就不构成强奸罪。 8.事后通谋的窝藏、包庇行为不是共同犯罪。 三、部分犯罪共同说★★★ 表8-3部分犯罪共同的种类 四、间接正犯★★★★★ 间接正犯是指利用(1)不具有犯罪主体资格的人(某些未成年人或严重精神病患者)或者(2)不发生共犯关系的人(不知情者)的行为来实行犯罪的人。间接正犯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他人作为犯罪工具,自己并不亲自实施犯罪,具有犯罪实行的间接性(但对犯罪具有支配性)。 ●间接正犯和被利用者不构成共同犯罪,是单独犯罪。 考点3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表8-4共同犯罪的形式

●理论上,对合犯的双方也被认为成立共同犯罪。但是,第三种情况则是单独犯罪。 二、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事前无通谋的共犯必须在事中通谋。这被称为承继的共犯。如果在犯罪结束后才加入进来,就不能成立共犯。★★★ 表8-5承继的共犯 【辨析】甲非法拘禁乙两天后,得知真相的丙加入进来拘禁乙。甲、丙能否成立共犯?1【示例】甲为抢劫乙的财物而将乙打昏。正拟取财时,甲的朋友丙经过此地。甲告知丙:“这个人不知道被谁打昏了,咱们偷他点钱。”于是,丙应甲的要求提供照明,使甲顺利地将乙的钱包拿走。此时甲构成抢劫罪,丙构成盗窃罪。但是甲、丙在盗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三、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简单共同犯罪:所有的共犯人都是实行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 复杂共同犯罪:有的共犯人是实行犯,有的共犯人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参与的整个共同犯罪负责。 四、一般共同犯罪与特殊共同犯罪 一般共同犯罪是指没有形成犯罪集团的共同犯罪。 【强调】聚众犯罪不一定都是共同犯罪。 1能。犯罪尚未结束。

刑法总论讲义(北大梁根林)

第一讲 刑法的基本观念 ..........................................................................................................................1 一、什么是刑法 ...............................................................................................................................1 二、刑法的分类 ...............................................................................................................................1 三、刑法的机能与任务.....................................................................................................................1 四、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 .................................................................................................................1 第二讲 罪刑法定原则 .............................................................................................................................2 一、罪刑法定的渊源及其嬗变 ..........................................................................................................2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基础 ..........................................................................................................2 三、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 .................................................................................................................2 四、中国罪刑法定的扭曲及其机能缺损 ............................................................................................2 第三讲 刑法解释论 .................................................................................................................................2 一、刑法解释论的基点——刑法文本及其特殊性 ..............................................................................2 二、刑法解释的目标定位与解释边界——主观解释 论还是客观解释论............................................................................................................................2 三、刑法解释的本体——主体、形式与载体 .....................................................................................2 四、刑法解释的动态过程——方法选择与顺序安排...........................................................................2 五、刑法解释规则——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规则 ..............................................................................2 第四讲 犯罪观念论 .................................................................................................................................2 一、犯罪的形式定义 ........................................................................................................................3 二、犯罪的实质定义 ........................................................................................................................3 三、社会危害vs.法益侵害——犯罪本质的界定 ................................................................................3 四、“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犯罪界定模式.......................................................................................3 五、中国刑法“立法定性描述+定量要求”的犯罪概 念模式——但书的出罪机能..............................................................................................................3 第五讲 犯罪论体系构造 ..........................................................................................................................3 一、犯罪论体系及其功能 .................................................................................................................3 二、德国犯罪阶层理论之轮廓 ..........................................................................................................3 三、日本的犯罪阶层体系 .................................................................................................................3 四、英美法系犯罪构成模式.. (3) 五、中国犯罪构成模式 (3) 第六讲 构成要件该当性 ..........................................................................................................................3 一、犯罪论的基本立场(3+1) .............................................................................................................3 二、构成要件该当性 ........................................................................................................................3 第七讲 违法性 ........................................................................................................................................4 一、构成要件与违法性的关系 ..........................................................................................................4 二、违法性的实质............................................................................................................................4 三、违法性的阻却——阻却违法事由................................................................................................4 第八讲 责任 ...........................................................................................................................................4 一、责任的本质、基础和性质 ..........................................................................................................4 二、责任要素.. (4) 第九讲 过失犯 (4) 一、不法构成要件............................................................................................................................4 二、违法性 ......................................................................................................................................4 三、罪责..........................................................................................................................................4 四、过失的共犯 . (4) 第十讲 共犯论 (4) 一、共犯的根本问题 ........................................................................................................................4 二、共犯的两种立法模式 .................................................................................................................4 三、我国共犯立法的体系性归属.......................................................................................................4 四、我国共犯问题的具体解决 ..........................................................................................................4 第十一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4 导论.................................................................................................................................................4 一、犯罪既遂...................................................................................................................................4 四 、犯罪中止 .................................................................................................................................5 第十二讲 罪数 ........................................................................................................................................5 导论.................................................................................................................................................5 一、罪数的区分、典型与不典型. (5) 二、实质的一罪 ............................................................... 四、处断的一罪 ...............................................................第十三讲 死刑制度的当代命运 ............................................... 第一讲 刑法的基本观念 一、什么是刑法 二、刑法的分类 三、刑法的机能与任务 四、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刑法 (一)刑法的定义 (二)刑法条文与刑法规范 1.刑法条文是刑法规范的载体,刑法规范体现于刑法条文 2.刑法规范是裁判规范/刑法规范是行为规范 (三)刑法的法律特征 1.刑法是公法 2.刑法为强行法 3.刑法是成文法 4.刑法是实体法 5.刑法是司法法 (四)刑法的内涵特性 1.刑法具有伦理属性 A.刑法规范来源于伦理规范,伦理规范为刑法规范之基础 B.刑法维持最低限度的伦理规范 C.刑法的法律效果具有伦理非难性 D.刑法的伦理属性的意蕴 2.刑法具有相对性 A.刑法规范内容的不完整性(包括片段性、有限性) B.刑法规范功能的相对性(刑罚功能的局限性、刑罚的负面作用) 3.刑法调整范围的广泛性 A.规制范围的限制 B.人的思想、信仰不可罚性 C.犯罪化的正当性 4.刑法调整手段的严厉性 5.刑法具有特殊的工具性 6.刑法具有最后手段性 二、刑法的分类 1、根据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分为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 2、按其立法体例与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3、根据刑法效力范围,分为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 4、国内刑法与国际刑法 5、根据刑法的指导理念分为权威刑法和自由刑法。 6、根据刑法干预的基点分为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 三、刑法的机能与任务 1、刑法的规制机能 作为行为规范:评价功能、意思决定功能 作为裁判规范:消极规范机能 2、法益保护机能 3、人权保障机能 四、学科体系与学习方法 (一)学科体系 1.刑事学 刑事法学 犯罪学(犯罪人类学、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犯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