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教案

教育学教案

案教育学教

要改变一般人的本质,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

——马克思《资本论》(195页)

人的本质不是它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上说,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马恩全集》(第三卷514页)

教育是最神圣的阳光事业,是引导人类告别洪荒走出蒙昧的理性之光。······我说大学其实是学会一种生存方式,学会怎么样自己选择你所需要的知识。你应该学会自主学习。

——衣俊卿《大学使命与文化启蒙》(第一页)

第一讲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

育学的概念

(一)教育学——即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综合学科)。

(二)教育现象——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人用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到的一切。是教育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三)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四)科学——是指由概念到判断、推理形成的知识体系[知识树]。

(五)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成果。

(六)社会——是指一定生产方式条件下的人的集合。如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和信息社会。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括地说: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二)具体地说: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和管理论。

(三)揭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三种形态

1.教育经验——人们在教育过程中的感性认识成果。

2.教育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的总称。

3.教育学——(见教育学的概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古代)

1.代表教育家

(1)中国的: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乐正克(师生五代)和荀子、韩愈、朱熹、王阳明、曾国番等。

(1)外国的: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三代)和古罗马的昆体良。

2.代表作

(1)中国的:《论语》(孔子语录)、《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学记》(乐正克)(世界第一部教育专著)。《六经》孔子修,(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教学的教材,《乐经》火烧失传,后称《五经》。

《大学》传为曾子所作,是一篇关于古代大学教育的著作,有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现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成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中庸》是曾子学生子思(孔子孙子孔及)所作,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学、问、思、辨、行”五步法。

《学记》(见上)。(有“施”不陵节,“学不躐等”等教育思想)。

(2)外国的:《灵魂论》(亚里士多德)、《理想国》(柏拉图)、《产婆术》(苏格拉底)、《论演说家的教育》(昆体良)(世界第二部教育专著,晚《学记》300来年)。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近代)

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了《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被称为传统教育理论之父)。

2.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可按“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去进行(四步教学法)}。

(三)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现代)

1.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 20世纪40 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出版了社会主义第一部教育学,即《教育学》。

(2) 我国无产阶级教育家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专著)。

(3) 克鲁普斯卡娅出版了《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专著)。

4)马卡连柯出版了《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史诗》等。

2.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出版。

(1) 杜威的教育理论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

(2) 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理论之父。

(四)教育学的成熟阶段(当代)(20世纪50年代至今)

1.三大教育理论的出现

(1) 教育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发现教育理论。

(2)教育家赞可夫发表《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高难度教学原则理论。

(3.)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2.21世纪教育理论发展走势

(1)素质教育理论走势。(2)主体教育理论走势。(3.)人文教育理论走势。

(4)终身教育理论走势。(5)全民教育理论走势。(6.)全纳教育理论走势。

(7.)创造教育理论走势。(8.)合作教育理论走势。(9.)实践教育理论走势。

(10)科学教育理论走势。

3.形成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

(1)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儿童教育学。

(2.)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社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

(3.)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管理论。

(4)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美学、教育史学、教育语言学、教育法学、教育控制论、比较教育学。

第二讲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说文解字》(许慎)——“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是生活的预备”。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我国教育理论认为:

(一)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最狭义教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二、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

1. 教育经济功能。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二)教育的培养人才功能

1.人的社会化功能。

2.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功能。

三、教育的基本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提升人的生命价值。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是社会的教育,有什么样社会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教育。

1. 教育的经济性(生产性)。

2. 教育的政治性(管理性)。

3. 教育的文化性(民族生活性)。

4. 教育的永恒性(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

(三)教育(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基本因素

(一)三因素说——1. 教育者;2. 受教育者;3. 教育内容。

(二)四因素说——1. 教育者;2. 受教育者;3. 教育内容;4. 教育方法。

(三)六因素说——同“四因素说”外,还有:教育目的、教育环境(杨启亮提出)。

五、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教育

1.原始社会概况:

(1)经济概况

(2.)管理概况

(3)文化概况

2.原始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非独立性(教育在生活之中)

(2.)教育普及性(平等性——全民教育)

(3)教育原始性(有学无教——暗示)

(二)古代教育

1.古代社会概况(农业社会概况)

2.古代教育基本特点:1. 教育的独立性;2. 教育的阶级性;

3. 教育形式简单。

3.古代学校产生的条件:1. 生产力提高;2. 间接经验积累增多;3. 记载经验工具出现(文字、笔等);

4. 固定的教育场所(如中国古代的庠、序、校)

4.古代教育内容

(1.)中国古代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大六艺(《六经》)和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唐朝的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种学校分别为三品、五品和七品官子弟可读书的学校);二馆(弘文馆、崇文馆)(2)欧洲古代教育内容

僧侣学校教育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 世俗学校教育内容: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三)现代教育

1.现代社会概况:

(1)马克思的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现代学者的分法(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

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服务(2)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

(3)具有普及性,义务教育年限逐步延长(4)教育形式多样化

(5)教育手段现代化(6)教育内容科学化

(7)教育具有阶级性(8)教育具有商品性。

3.现代教育发展走势

(1)视学前教育

(2)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4)继续教育迅速发展

(5)创新教育迅速发展

(四)21世纪教育发展走势

1.基本走势

(1)人才标准走向国际化。(2)教育手段实现信息化。教育内用科学技术化。(4)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现代化。

2具体走势

(1)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2.)教育哲学:由工具型向主体型转型。

(3)教育形式:由传受型向指导型转型。

(4)教育价值:由智能型向创新型转型。

(5)教育回归:由“物本型”向“人本型”转型。

(6)教育市场: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型

(7)校本管理:由政府本位向学校本位转型

(8)“三全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型

(9)心理教育:由五育向六育转型

(10)量子教育:由传统教育学向量子教育学转型。

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教育有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2)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规律。

2. 社会发展规律:原始社会(石器技术)——农业社会(铁器技术)——工业社会(电器技术)——商业社会(航天航海航空等交通技术)——信息社会(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八大技术)

3. 社会结构学说:(1)三结构说(经济、政治、文化)(2)两结构说(生产力、生产关系)

4.社会的三大生产(生活):(1)日常生活——第一层,人个体生命的生产(生活);(2)物质生产(生活)——第二层,政治和经济的生产(生活);(3)精神生产——第三层,哲学和科学技术等的生产生活(见衣俊卿的“金字塔”文化学说)。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区别

(1)教育——(见第二章)

(2)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包括:

物质生产力:(1)生产资料;(2)生产工具和对象;(3)劳动者

精神生产力:(1)智商;(2)情商;(3)财商;(4)科技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制约教育目的(人才培养规格)

2)-----------------发展规模和速度

3)----------------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4)--------------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设备和手段)(2)教育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科学知识-----------------------

3)-----科学技术-----------------------

4)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结论:

(1)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两者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二)教育与政经制度的关系

1.区别

(1)教育——(见第二章)

(2)政经制度——即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联系

(1)政经制度决定教育的发展

1)------------------------性质

2)---------------------------目的和内容

3)---------------------------领导权

4)--------------------------受教育权

(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经制度服务

2)--------制造舆论------------------------

(三)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区别

(1)教育——

(2)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历史过程中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及其各种成果的总称。

2.联系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文化层次影响教育内容

2)文化系统、设施影响教育形式

3)文化系统影响教育特色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选择、传递和保存文化

2)教育启蒙、创新和发展文化

社会文明学说:

1.物质文明

2.精神文明3政治文明 4.生态文明

社会生活(金字塔)说:

1.日常生活(底层)

2.经济政治生活(中层)

3.科学、艺术和哲学生活(高层)(依俊卿)

第三讲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角色

(一)教师的概念

1.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委拖,以培养人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

2. 教师是一门永恒的职业,是一门专业。

(二)教师的角色

1. 教师是社会和家长的代理人。

2. -------人类文化的传承者。

3. -------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

4. ------学生心理的保健医。

5. ------儿童发展的引路人。

6. -------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

(一)复杂性(二)长期性(三)创造性(四)示范性(五)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的几种认识

1.学生中心论(杜威):学生是主人,是主体,一切围着学生转,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

2.教师中心论(夸美纽斯):教师是主人,是主体,一切围着教师转,学生处于客体地位。

3.主客统一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1.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

四、教师的素质结构

(一)教师的思想品德结构

1.思想结构

2.政治结构

3.法纪结构

4.道德结构(1. 社会公德;2. 个人修养;3. 职业道德)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我国对师德要求很高。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八条:

1)依法治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

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结构

2.专深的科学专业知识结构

3.科学教育知识结构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

1.一般能力(智力)结构(1. 观察力;

2. 注意力;

3. 感知力;

4. 记忆力;

5. 思维力;

6. 想象力-----)。

2.特殊能力(专业能力------教师能力)结构:

1)备课能力

2)组织教育教学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自我控制能力。

3.教育机智-----对突发教育{教学}事件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四)身心健康结构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3.道德健康

4.社会适应

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宽阔的胸怀

2. 美好的心灵

3. 火样的热情

4. 竞争的意识

5. 协作的理念

6. 辨证的思维

7. 科学的精神

8. 自觉性觉悟

9. 创造性习惯10. 主体性品格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五、现代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

(二)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

1. 尊师爱生

2. 民主平等

3. 教学相长。

五、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1.人的发展——是指人身心两个方面在质量上不断变化与提高的过程。

2.教育学中的“发展”与哲学中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二)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

1)遗传——是人从父母(或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

2.)遗传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基础)

2.环境

1)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并给人以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对人的发展,几乎起决定作用。

3.教育

1)教育——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人努力奋斗

1)个人努力奋斗——是指个人奋斗与实践。

2)个人努力奋斗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对策

1.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2.具有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

3.具有不均衡性——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要有创造性

年龄特征——是指人在一定年龄阶段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典型特点,如青春期、更年期等。

第四讲、教育目的与学制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我国现实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

1. 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2.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3. 教育目的是检验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 导向功能

2. 调空功能

3. 评价功能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三种教育目的

1.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是指只考虑个人发展需要,而不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

2.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是指只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而不考虑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

3.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目的——是指既考虑个人发展需要,又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

(二)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符合个人发展需要——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2. 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

3.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发展的实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即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也包括道德力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

(三)人的片面发展的实质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智力、体力和道德力)的畸形发展。

(四)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现实性)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条件

2.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决定性条件

3.社会实践的高度发展——现实基础

4.社会需要的高度发展——直接动因

(五)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旧中国的教育目的

1.清政府学部1906年颁发“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目的。

2.辛亥革命政府1912年颁发了“五育”教育目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善其道德”。

3.南京政府1929年颁发了“三民主义教育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4.中华苏维埃1934年颁发了“中华苏维埃文化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苦大众,在于使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把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1954年《宪法》提出,“培养青少年、儿童品德、智力、体力等全面发展”。

2.“三育两有”的教育目的:1957年毛泽东在《正处》中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四个坚持”的教育目的:1981年中共中央在《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4.“三个面向”的教育目的: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新时期的教育目的

1.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能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人才。

2.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我国现在的教育目的

“四有”+“两个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劳动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现代国民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结构

1.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概念第十二章讲)。

2.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卫生、体育方面知识、技能,发展机体素质和培养运动、卫生能力、习惯的教育。

4. 美育——是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是向传授生产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教育。

6. 心理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培养心理品质的教育。

(三)人才的素质结构

1. 德;

2. 智;

3. 体;

4. 美;

5. 劳;

6. 心

六、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的关系。

(二)教育制度——即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教育领域内的一切教育机构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三)现代学制类型

1西欧双轨制(英国)2单轨制(美国)3.混合制(苏联)

(四)现代学制发展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和早期开发

2.提早入学(6岁入学占56。8%)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

4.高等教育多层化

5发展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

七、我国的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

1.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迫

2. ------------普及教育——----------普及性

3. -----------免费-----——---------义务性

4. 义务教育与工业社会相适应——适应性

5. 义务教育是法制教育——法制性

(三)我国1986年全国六届人大通过,7月1日起实施。

(四)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三步走

1.1986年7月——1990年7月,省会以上城市完成。

2.1990年8月——1995年7月,县级--------------------

3.1995年8月——2000年7月,农村、山区完成

第五讲、教学工作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

(一)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二)教学工作的意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1. 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实现教育目的

2. 体现学校的基本职能——培养人才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4. 正反经验证明,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二、教学工作的任务

(一)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基本任务

1.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 发展“二力”(智力、体力)

3. 形成“品德”(“四观”+“一品”)

(三)具体任务

1. 德育的任务

2. 智育的任务

3. 体育的任务

4. 美育的任务

5. 技教育的任务

6. 心育的任务

三、教学过程的概念、因素和实质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教育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1. 教师;2. 学生;3. 教学内容;4. 教学方法;5. 教学目的;6.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知道的认识发展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特殊认识过程

(二)----------------------------------------- -发展过程

(三)----------------------受教育过程

(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

六、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心理准备阶段(二)感知教材阶段(三)领会知识阶段

(四)巩固知识阶段(五)运用知识阶段,形成技能阶段

七、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1.区别

1)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2)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的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

2.联系

1)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结论:

1)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发展性原

八、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所应开设的知识系统,也就是国家所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1.教学计划——即课程计划,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任务,由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统一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2.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制导性文件。

3.教材

1)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科书及其相关的一切材料。

2)教科书——-----------------的要求,而系统编写的学科内容的师生教

九、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一)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方法的总称。

(二)教育技术——是指人们认识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及其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规范化综合化过程(包括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形式的各方面)。

(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

1. 启发式——是指把学生视为认识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思想。

2. 注入式——是指教师不管学生具体情况,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一种教学思想。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语言的方法——以语言为主的方法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包括讲速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

2)谈话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师生交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巩固旧知,获取新知的方法(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和指导式谈话)。

3)论法——是指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研究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4)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等,而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讲读、半独立阅读、独立阅读)

2.直观的方法——以直观为主的方法

1)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和教具或进行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实物演示、模像演示、实验)

2)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实际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操作的方法

1)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仪器设备,按特定条件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习理论前的实验、学习理论后的实验、复习巩固知识的实验)2)实习法——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校内实习、校外实习)

3.)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巩固所学知识,进而形成技能的方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操作练习)

4.陶冶的方法——以陶冶为主的方法

1)暗示法——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扎诺夫提出实验成功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启发式语文教学法,是李吉林在小学提出实验成功的教学方法

十、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方式)。

(二)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

1. 个别教学——古代教学形式,是指一个教师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上课(不分时间、不分年级)的教学组织形式。

2. 课堂教学——现代教学组织形式,亦称班级授课(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学习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固定的时间、顺序(课程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 远程教学——当代新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利用电脑等现代多媒体(网)手段的教学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