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思考题汇总(带目录,考试必备)

中特思考题汇总(带目录,考试必备)

中特思考题汇总(带目录,考试必备)
中特思考题汇总(带目录,考试必备)

目录

1、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3)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

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5)

6、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现实路径 (6)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优势 (8)

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9)

10、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9)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9)

12、“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 (10)

13、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1)

14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2)

1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2)

1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3)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14)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14)

19、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4)

20、如何理解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15)

21、为什么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6)

2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哪些基本经验? (16)

23、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6)

24、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17)

25、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18)

26、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9)

27、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19)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0)

29、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1)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22)

31、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22)

32、什么是文化软实力? (23)

33、文化软实力的价值? (23)

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 (23)

35、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 (24)

36、怎样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26)

37、为什么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

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26)

38、结合实际,谈谈为什么要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6)

39、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从哪些方面着手? (28)

40、如何理解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最深刻的基础? (29)

41、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30)

42、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31)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32)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32)

45、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的关系? (33)

46、两型社会的建设 (33)

47、怎样才能真正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34)

48、怎样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34)

49、把握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根本点 (35)

50、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7)

51、为什么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38)

52、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世界意义。 (38)

53、谈谈对中国威胁论的认识 (39)

54、中国国际战略 (41)

55、如何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2)

56、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43)

5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以重大启示。 (44)

1、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主义;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和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得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我们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将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

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和路径;科技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的技术支撑和手段保证;文化创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这都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在引导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球化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探索规律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发展道路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答: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名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现代以后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在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历史将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一定会迎来更加光明灿烂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立足中国基本国情,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体现时代要求,学习借鉴现代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答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同时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理论的运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实践,也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拓展。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

6、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

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握好以下几点是很有必要的。(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现实路径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到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路径。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我国的四次思想解放历程说明解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不同阶段,在正本清源排除干扰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历史起点上世界多极化在发展,经济全球化在继续,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解放思想的力度和程度。解放思想是实现新发展开拓新局面的金钥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敢于冲破各种僵化观念,就一定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33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当代中国已经发生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站在了民族复兴与和平崛起的历史新起点,实现了经济起飞和产业结构升级,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当然,我国改革开放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我们要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要。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

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通过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为了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了实现和谐发展,新的党中央又向全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实现和谐发展,就必须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所有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总之,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贯穿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共享发展成果的局面。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经济建设上,重点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必须坚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而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党的建设。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和社会成员的不断变化,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坚持推进党的建设,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优势

基本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性质的本质体现,决定国家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各项制度的根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国家性质的根本体现,在我国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国各种制度的源泉,属于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制度规范和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是制定各种具体制度的依据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反映各方面的要求和意见,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的管理、提高效率;既能防止一党专政、缺乏监督的弊病,又能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低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结合,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确保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具有全体人民广泛和直接参与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具体制度。具体制度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既受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支配,又是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功能发挥的依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体制度是依据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的。离开具体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特点和优势:

1效率与公平兼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有效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2民主与集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丰

富便捷的途径。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又可以通过监督听证公示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既可以通过政治协商表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又可以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

3活力与秩序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9、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10、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能够使我们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即“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第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第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一、“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演变

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内涵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2009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时,胡锦涛再次强调: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

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其一,经济效率不高。其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其三,结构性矛盾突出。其四,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革。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成就巨大,但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一是就整体而言,基尼系数在逐年提高。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三是地区间差距也在扩大。四是行业收入差距也在扩大。五是财富分布不均加剧。世界银行报告显示,我国的财产集中度极高,收入差距处于高度不平等状态。截止2010年,我国1%的富裕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这说明,我国已成为全球贫富收入差距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把握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另一方面,有利于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国际社会不断炒作“中国统治世界”、“中美共治世界”、“中国龙行天下”等概念的时候,它告诉我们,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12、“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

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为国家(地区、集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机会和境遇,并对其历史命运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1、战略机遇期是与国家发展道路紧密相连的政治概念。

一般来讲,战略机遇期泛指有利于某个国家达成其战略目标的特定时机和环境。但

不同国家由于发展道路不同,其对战略机遇期内涵的认知和把握也各不相同。

2、战略机遇期是对国家发展环境带有全局性长期性的综合判断。

我们必须坚持立足长远和着眼全局的思想方法,超越眼前看到长远,超越一域看到全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孤立和偶发的现象所误导。我们既不能把某个短暂、局部的有利时机等同于战略机遇期,也不能因一时一地的不利局面否定战略机遇期的存在。

3、战略机遇期的确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认识的有机结合。

战略机遇期需要强烈的发展意愿和敏锐的战略洞察力,有利的内外形势并不能自动形成战略机遇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文革”后百废待兴的国内形势,邓小平同志鲜明地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展示了我党老一代革命家推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烈意愿。

4、战略机遇期的维护和经营需要精心运筹。

保持稳定发展并避免成为各方矛盾的焦点,是确保自身发展进程不被中断的关键。这就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其战略机遇期内要力求保持稳定,力避四面出击,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13、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它深刻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历史方位,为我们确立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方略步骤提供了客观依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增强机遇期意识。

肯定机遇,是为了抓住机遇;认识机遇,是为了充分利用机遇。能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事关我国发展大局的战略问题。

首先,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我国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总量和许多产业制造能力已居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我们有充分理由感到自豪。但是,决不能因此而飘飘然,以为有了骄傲的资本,可以把发展问题搁在一边了。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全球100位左右。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根本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也没有根本改变。这两个“没有根本改变”,决定了发展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目前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有关。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继续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为各种困扰的消除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使很多复杂的问题逐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和条件,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进一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应对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掌握自身发展和国际博弈主动权,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所办的一些大事、难事,如抗震救灾、举办奥运等,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令世界刮目相看。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实力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陷入困境,也给几乎所有国家上了深刻的一课。在走出危机的过程中,世界经济正在经历

规模和深度空前的变革。许多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经济体制,加强金融监管,修补各种漏洞,增强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可靠性,提高防范和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许多国家加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力度,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抢占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制高点。国际社会加强了对世界经济治理规则、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国际经济规则的改革。世界经济调整的力度和速度都在加快,全球范围的竞争正在以新的特点和态势大规模展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在这场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能不能占据有利地位,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只有抢抓机遇,掌握主动,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争取到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三,机遇,必须善于发现,更必须善于利用。尤其是在世界各国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情况下,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我们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机遇,是一个特定的时空概念。我们经常所说的机遇,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契机、事件、机会、条件和环境。它既有长期的,也有短暂的。长,可以持续利用;短,更要倍加珍惜。无论长短,都可能消失。如果别人利用而自己没有很好利用,也等于消失或错失。历史上,中国错过发展机遇的教训不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效十分显著。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充分认识,能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关系我们能不能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关系我们能不能妥善解决国内外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关系我们能不能在世界上继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从根本上来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抓住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1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一、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型,做大做强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四、顺应世界所有制结构演变趋势,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15、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什么是开放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是指一国一地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内的经济活动与外部世界经济保持密切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经济类型。其特点是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自由地跨国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必须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继续坚持“引进来”战略

①原因:改革开放之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技术落后。

②内容: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③作用:弥补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的问题;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④目前要求: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加快“走出去”的战略步伐

①原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走出去”,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行使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更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②内容(形式):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①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并不是矛盾的。

②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③实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人口众多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

总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两者不是矛盾的。

(4).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1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件:

1资金供给相对充裕。2技术实力显著增强。3人力资本大幅提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契机:

1国内社会需求结构开始转型升级。

2世界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

3全球“绿色经济革命”的来临。

4中国特有的工业化模式和规模经济优势。

5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

6中国积极主动参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主动参与分享全球化的红利。

7政府积极有效的参与市场竞争。

三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

1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

2,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3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一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

二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三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17、“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首先,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的差异,“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质与量的统一,不仅要求有数量增加,更注重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等;

其次,“经济发展方式”比“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丰富,“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手段和模式;

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深刻和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3)转变发展方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19、切实推进经济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0年改革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表明,为了使新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社会主义的要求,需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体制创新:

1针对市场机制与传统公有制模式的不兼容性,花大力气、深入进行和搞好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创新;

2基于市场机制固有的运行的盲目性,特别是针对发达市场化,金融化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不稳和高风险,需要以构建强有力宏观调控机制为目标,着力强化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寻找有效的宏观调控方法,使经济运行中“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

3针对市场机制作用下主体生产活动的消极“外部性”,物质生产中制造、销售劣质品危害消费者,制造排放污染物破坏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文化生产中制造和排放“精神垃极”以及在科技品生产中危害公共利益,要求采取经济、行政、社会、道德等多方面的制度安排,形成制度约束下的经济活动自由;

4针对市场机制固有的拉大收入差别效应,特别针对转型期体制缺损下的收入分配畸化,采取多样措施,加强收入调节,切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和保障分配公正;

5针对市场机制的生产和提供公共品失灵,特别是社会保障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失灵,大力构建发达、高效的公共品生产与提供体系,以改善民生和增进社会福利

20、如何理解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迎战非典、抗震救灾,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构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社会主义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面对国际风云的不断变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能够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一方面,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容须臾懈怠、半点停顿;另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躲不开,更绕不过。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越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就,越要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上开辟新境界,在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上取得新突破,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刻把握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就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奋发进取,砥砺勇气,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回望过去,是改革开放激发出的强大活力,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践充分表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向未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够为中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1、为什么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人民利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实现人民利益具有空前的复杂性、艰巨性,这就要求有一个能够代表广大人民利益、集中反映和有效体现人民意愿的政治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中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民主与集中相统一、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使社会发展既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有合乎客观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合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就会变质。中国共产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形成了哪些基本经验?

事实充分证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因为我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一整套制度体系。这一整套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二是巩固国体和完善政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三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法制建设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五是建立和健全政治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3、如何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领导着有13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这就使得党的领导对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利益的广泛性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复杂性、艰巨性,必然要求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的政治核心,来广泛地动员、领导和组织人民掌握好国家权力,管理好国家、社会事务和各项事业。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这一根本准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和切实的贯彻和体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24、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答: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而创造、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本质和特点主要有:第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第二,实行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以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保障社会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和各界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让他们通过政协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第四,建立社会协商和对话制度,提高各级机

关活动的开放程度,让人民了解国家、社会的重大情况,并将重大问题交由人民讨论。第五,实行民主选举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公民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第六,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第七,实行民主监督制度。公民的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宪法和法律为公民切实行使民主监督权利提供了有效保障。第八,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所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通过党的领导体制实现的,集中反映在党与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关系的具体形式上。党也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政治文明在人类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不同性质的国家,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政治制度上,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确立了与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最能够把13亿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第二,实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科学论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努力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把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5、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促进其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制度因素是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能够满足中国的历史与国情对政治制度提出的要求,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有极大地优越性。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具体形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极大优越性。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得以实施,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固的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所必需的,我们要着力发挥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使之服务于现代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大局。

26、有人认为,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而政治的改革和发展却相对滞后。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外汇储备,人均GDP也有了显著提高,进出口贸易稳步上升……可以说,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起飞!

然而,这都是在良好的政治体制的前提下,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局,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第一,确立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了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第二,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完善。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取得进展,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第五,反腐倡廉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确立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第六,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我们要对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27、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点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目前我国只要比较好地解决下述三个问题,中国的政治体制就会很好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加快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更加优越的政治文明。

(1)满足民权的需要,解决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民权的需要既包括民生权的需要又包括民主权的需要。所谓民生权,就是保障老百姓民生所需的一般性的公共需求的权利。所谓民主权,就是人民群众实现当家作主的一般性权利。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各种对话机制和民意表达制度,保障民生最现实的需要是我们党

和政府最应该关切和必须切实做好的事。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平衡社会资源因市场机制导致的分配不公的问题,人民群众就会拥护党和政府。

(2)实现有效执政,满足可持续发展和民权需要的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的有效性决定于党的执政的有效性。党的执政的有效性核心要满足三个需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民生的公共需求,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保障。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权需要的满足,是党能否实现有效执政的最根本体现。这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科学发展的核心要义。

(3)坚决依法治官,遏制并解决腐败的蔓延和社会化问题

实现党的有效执政关键要解决好“依法治官”的问题。在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下,制度的效用问题取决于执政者自身的党性和对人民的负责精神。那些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的;想方设法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以民主和法治实现执政方式转型的领导者,其领导的那个地方的现代化事业一定蒸蒸日上。反之,那个地方党的事业和老百姓就会遭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党,依法治党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官必须借助民主法治,以民主监督制度和科学监管制度解决治官的问题。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江泽民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 年10 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反过来,文化建设又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一是保证经济政治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二是为广大人民

中特考试题目

1、谈谈你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召开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了部署,这次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如下十二个关键词: 第一,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编织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第二,关于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第三,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搞“小圈子”等问题。 第四,关于党内监督。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第五,关于纪律严明。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第六,关于党内民主。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不断激发党内“正能量”。 第七,关于反对腐败。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第八,关于高级干部。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第九,关于权力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 第十,关于群众路线。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中特参考题目及答案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建议以及在网上自己搜的答案,此为我自己比对俩老师提供的题目筛选出的题,仅供参考,记住大点,然后扯淡码字即可,喜欢的同学请给赞,谢谢! 一、经济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容、基本特征及作用。(1)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1 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2 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3 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4走共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富裕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1.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础性作用 的一种经济体制,又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合,既具有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制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一是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四三是政府调节间接化,经济活动市场化,二是企业经营自主化,是经济运行法制化。是指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3.以在所有制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第一,合而形成的制度性特征,在共同发展。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公有制为主体,效率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上, 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在宏观调控上,优先、兼顾公平。第三,更好地发挥计划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利益与长远利益、 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从一和二扯些就是作用了 简述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2一、如何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参考答案1(网上个人精简版) 1.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政治上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式民主的道路。 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超越具体事情,坚持群众路线,依法治国、依法施政,2.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定岗问责,完善中国式民主,服务民生。经济上按能分配,国有化领导私有化,降低民生成本。3. (复杂版)(二)参考答案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程序化,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

2019年秋季终考试题--毛中特试卷A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 参考答案 论述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试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100分) 参考答案: 要点一: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10分) 要点二:遵义会议后,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确立和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党的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局面。(10 分) 要点三: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做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确定了“为扩大与巩固共产党而斗争”的方针。(10分) 要点四:1937年夏,毛泽东先后写了《实践论》《矛盾论》,深入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

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10分) 要点五:1938年9月至11月,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和制定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对于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0分) 要点六: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系统地总结了建党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前后,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演说、论著等发表,论述了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10分)要点七: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一次伟大的创举。(10分)要点八: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才保证了党沿着正确的路线不断取得胜利。(10分) 评阅说明: 第一,该题共计八大要点,合计80分,这80分作为基本理论的分数。学生所答内容只要与参考要点意思一致即可,不需要完全一致。 第二,剩余的20分,作为奖励分数,即如果考生的作答能够做到论述严谨、联系实际、语句通顺、结构严密和论述充分,那么,可以给予奖励分,具体分数由阅卷老师视情况决定。否则,不给予奖励分。

毛中特期末考试要点

2014到2015年 考试题型与重点章节 1.题型 单选题20% 20 多选题10% 5 简答题30%3 材料题20%2 论述题20%1 2.重点章节 重点章节出主观题与客观题,非重点章节出客观题,所以,需要进行全面复习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p5,6,74.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p27.28.29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31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p38, 39,40,41,42 7.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族主义革命间的区别43 8.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间的关系43 9. 能够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原因64 10.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66,67 11.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失误与偏差68 ▼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 第二,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 第三,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受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影响,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

1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间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是一场革命。 (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合理的修正; 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所确立的制度。 (4)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96 两层基本含义间的关系9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间的关系97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分数高低请自行负责;.有些题目整理的答案较多,考试时请注意选择参考。最后,这考试拼的是手速,祝好。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

毛中特期末试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P90),特点(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和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论述)(P90-9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①经济结构:国营经济引导下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主要矛盾:国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P117)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哪两个方面?(P118-119)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内涵体现在:①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盛会主义的本质 ②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3.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要求(P157)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137)什么是小康社会?(P1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5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69) 坚持基本路线,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第一、三者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第二、三者相互制约。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造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和巩固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与动力,又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6、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P192) 必然性: 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再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主体地位体现: ①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②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③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得收入的参照标准 7.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表现(P189)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解决资金短缺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财政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大量人员就业,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公有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充满活力的环境;促进了一批新兴产业和新兴行业的发展。8.依法治国的意义(P237)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法制。 第四,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五,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9.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6)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27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0. 一国两制的意义(P303) 1、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同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新中特复习题目及答案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什么指导意义? 2.为什么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3.为什么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特别提出来,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6.如何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 7.请联系中国30多年的改革与实践,谈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 8.中国是一个把名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结合起来的大国,请阐述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特点。 9.请结合实际谈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10.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1.为什么说“分裂无稳定”、“台独无和平”? 12.两岸“走向双赢”的内涵以及实现的基础是什么? 13.请联系中国近30年的改革与实践,谈谈中国模式的八个特点 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14.中国是一个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结合起来的大国,请阐述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特点 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1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 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毛中特考试重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马克思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失误。大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的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

毛中特考试试卷与答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期末考试(查)卷 适用专业:A卷 注意事项:1、请在试卷的密封处填写系部、专业班级、姓名和学号。 、考试时间共 分钟。 、综合类考题答案位置不够,可写在所附的白纸上。 、演草请使用所提供的专用白纸,不准使用自备纸张。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 一、单 正确选项写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 、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 )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革命的前途不同 ??革命的对象不同 ?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 ?.人口多,底子薄 ?.地区发展不平衡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是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中心 .以坚持以人为本为中心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 ?、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实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强调指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他告诫我们:“ ?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如果农业出了问题,多少年缓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话的意思是,农业( ) ??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 ?) ?、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能够比西方国家做得更好和更有成效。这是因为( ) ??我国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既坚持按劳分配约主体地位,又允许和鼓励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同四项基本原则结合在一起的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

中特考试题答案

中特考试题 1、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依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历史性依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 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 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 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 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 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 主义制度进程中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这一政治发展 道路的确立,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 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富国强民道路所付出的艰苦努 力终于开花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现实性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 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 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 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有利 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 是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 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 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 和国家的活力;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 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 于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 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有利于坚 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 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的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色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首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包涵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推进先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则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既包括基本文化制度,也包括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基本文化制度在文化各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制度则是对理论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和原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纲和具体步骤之间的关系一样,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得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怎么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 答: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4年1月4日,召开了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2月10日山东省又在曲阜市召开了全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现场会议,要把《意见》、全国专题座谈会和我省现场会的精神落到实处,关键是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深刻领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以增强主动性,把握规律性,并最终达到预期工作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科学内涵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中特思考题参考答案整理 目录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2)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2)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2)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3) ◆马恩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还是科学的?为什么?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何差异?如何解释二者之间的差异? (5)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6) ◆简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6) ◆简述中国新型大国外交? (7)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8) ◆如何理解“两种本质不同的人本观”? (9) ◆怎样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

◆如何实现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也是一个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明确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实现路径: 第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中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 第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第四,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首先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高度重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培育和增强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据社会财力的实际可能,逐步扩大保障的社会覆盖面,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社会保障。 ◆当前中国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出路? 答案参考论文:当前我国工业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 ◆简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们准确把

常州大学毛中特期末考试题目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读本P450)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起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读本P449)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共同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有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实事求是;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它们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邓小平理论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需要;科学发展观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书P12-13) 答: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这一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二,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第三,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总之,这充分表明,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期末考试毛中特第十章试题

第十章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 A 培养“四有”新人 B 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 弘扬民族精神 D 弘扬科学精神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指建设 A儒家文化B传统文化 C 中华文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 A民主法制建设 B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C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D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B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 中华文化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7.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间 A 2005 B 2006 C 2007 D2008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思想道德建设 B 教育和科学 C 文化体制改革 D 文化产业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 C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D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代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A 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 B 精神动力 C 思想保证 D 物质保证 2.下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 B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民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毛中特机考期末试题第二章

一.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0.0) 1.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 ()标准答案: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标准答案:错 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日就是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任务之时。()标准 答案:错 4.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标准答案:对 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标准答案:错 6.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标准答案:对 7.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标准答案:错 8. 公有制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一回事。()标准答案:错 9. 民主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没有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对 10. 共同富裕是指全国各地、所有人们同步富裕。()标准答案:错 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得分:0.0) 11.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标准答案:C A. 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和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B. 为全党工作大局服务和为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C. 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服务 D. 为政治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保函“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 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中,公平正义是()()标准答案:A A. 社会主义法制的价值追求 B. 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要求 C. 社会主义法制的核心内容 D. 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使命 13.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标准答案:C A. 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 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标志是()()标准答案:A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以爱国主义为原则 C. 以民族团结为核心 D. 以团结合作为最高理想 15. 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标准答案:A A.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实现祖国统一 C. 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 实现全面小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