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泰顺县茶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 基本情况

泰顺在明景泰三年(1452)置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与福建省毗邻。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格局。境内山峦叠嶂,涧谷纵横,山高林茂,云雾弥漫,雨量充沛,空气清新,环境洁净无污染,被誉为“世外桃源”,是国家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天然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30余座唐、宋、明、清时代的木拱廊桥,可谓“清明上河图”虹桥再现,蜚声海内外。茶叶是泰顺县传统经济作物,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崇祯六年,《泰顺县志》记载:“茶,近山多有,惟六都泗溪、三都南窍独佳。”明清时期,泰顺“黄汤”、“白毫银针”等茶叶畅销天津、上海、营口等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清代,泰顺“黄汤”、“白毫银针”被列为贡茶,嘉庆十五年作为主要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解放后,泰顺主要生产绿茶,系“温绿”主产区、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和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9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2万亩,良种覆盖率44%,被评为“二OO 二年度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年产茶1500多吨,产值5000多万元,其中“三杯香”产量600余吨,产值3500余万元,分别占总产的40%和70%。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生产总值的12%~13%左右。平均亩产量31kg,亩产值1020元。泰顺农村人口8.4万户,29万人,生产经营茶叶的农户约3万户,户均茶园面积1.6亩,户均生产茶叶50公斤,产值1670元。全县茶园面积1000亩以上的乡镇20个,其中3000亩以上的5个。户均茶园1亩以上的乡镇7个。茶叶总产量50吨以上的乡镇10个。

全县茶叶加工厂137个,其中茶叶初制厂129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2个,年产值50~100万元的8个,年产值10~50万元的42个;精制厂8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1个,年产值100~500万元的3个。

目前,泰顺县有一家企业获欧盟IMO有机质量颁证机构的有机茶认证,一家企业获有机茶和绿色食品AA级双认证,三家企业的茶叶产品获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农业部无公害放心茶标志,一家企业获准使用温州市放心农产品标志。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五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茶叶经营企业20余家。

当前,茶业被定为我县绿色效益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三杯香”是泰顺茶叶主导产品。泰顺发展茶叶产业的优势有四:其一是生态环境优势。泰顺县优越的生态环境条件是温州市其它县市区无法比拟的。其二是茶叶品质优势。从独特的香气和滋味表现出来的优异的内在品质,是泰顺茶叶赢得市场竞争的最大优势。其三是品牌优势。泰顺“三杯香”在江、浙、沪一带,消费者熟知度较高。其四是基础优势。悠久的生产历史,产生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工艺技术积累,形成了深厚的茶文化积淀。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茶园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2、技术滞后,产量低,品质难以保证;3、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业带动力弱;4、品牌过多,市场分散,总体竞争力不强。

2. 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2.1 基本思路

泰顺茶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努力推进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立足本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实行无公害化生产,逐步发展绿色、有机茶叶;强化产业布局规划,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改良品种,提高单产,主攻质量,争创特色,大力发展“三杯香”生产,做大主导产品“三杯香”的规模;着力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2.2总体目标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茶业明显体现出比较效益,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在泰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显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合理,生产稳定,面向国内外市场,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可持续发展基础稳固。

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统一的主导品牌“三杯香”形成,主导产品“三杯香”茶的产销有相当的规模,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龙头企业规模做大,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基本完成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内外销并重,市场稳固。茶园总面积达到5.3万亩,良种茶园比例占60%以上,总产量达到2500吨,产值1.2亿元。名优茶1700吨,产值9000万元,其中无性系茶园面积35000亩。

3. 发展规划

3.1 生产布局

3.1.1 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根据各地区域优势、生产传统、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

3.1.2 茶叶生产基地

根据各产区区域优势、生产基础、技术条件等,总体上以雅阳、柳峰、松洋、彭溪、月湖、三魁、大安、西洋、洋溪、洲岭、仕阳、万排、雪溪、东溪、龟湖、百丈、筱村、泗溪、罗阳、仙稔等20个乡镇和国有茶场为重点。在葛洋茶场和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筱村、罗

阳、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茶叶;以雅阳、柳峰、泗溪、万排、仕阳、东溪、雪溪、三魁等乡镇为重点开发无公害茶叶。

新发展良种茶园以公路三线附近乡镇和万排、龟湖、仕阳、洋溪、洲岭、百丈、仙稔等乡镇为重点。

香菇寮白毫原产地周围适度发展香菇寮白毫良种茶园,扩大香菇寮白毫生产规模。

3.1.3 茶叶初制厂

全县规划建设重点初制厂30座,专业名茶加工厂30个。

茶园面积2000亩以下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座重点初制厂;茶园面积2000亩以上的乡镇,要求扶持建设1~3座重点初制厂。茶叶初制厂的布局,原则是根据茶园的分布来布局茶厂,在保证鲜叶能就近加工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初制厂规模,要求年加工能力在30~50吨左右。

3.1.4 茶叶精制厂

原则上当前不提倡新建精制厂。现有8个精制厂的生产能力,在一个阶段内可以满足要求。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工艺改进。

3.2 结构布局

泰顺茶叶产业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其关键是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效益最大化。争取用五年时间调整,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产品结构

(1)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并存,保持合理比例。

(2)以生产“三杯香”为主,其他花色品种作补充。

(3)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比重要分别占到10%和20%以上,要求其余产品达到农业部无公害茶叶要求。

3.2.2 品种结构

发展良种茶园与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相结合,良种与名茶开发相结合,引进良种与开发本地良种相结合,早、中、晚生良种相搭配,形成科学的品种框架。

(1)无性系良种茶园占60%以上。其中早生良种与中晚生良种比例为4∶6。

(2)在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m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

(3)保护本地群体种茶园和发展良种茶园并举,扩大“三杯香”生产规模。

3.3 主要任务

总体上来说泰顺县茶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快经济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创新,加强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规范、企业诚信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

目前泰顺县茶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业的生产分散性、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的弱点明显。因此,必须进一步创新经济体制。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将企业做强做大;二是在坚持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茶农组织起来,实行规模经营;三是以经济为纽带,把众多加工、销售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四是产销之间实行强强联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经营集团。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保障销售渠道的畅通和稳定,提高竞争力。要建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自我保护、自我服务的组织,在国家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宏观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要将经过研究开发、适用于茶叶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引入茶叶生产、加工和流通全过程,改变茶产业的现状,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要进行市场调研、需求预测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产品开发,进行认真策划,在开拓市场上下大功夫。

3.3.1 加快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茶基地建设

(1)建设标准化茶园,形成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管理水平先进的核心优质高效茶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茶园的基本要求是:一是有发展规划,环境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土壤条件等符合无公害茶园要求;二是连片面积50亩以上;三是道路设施完备,运输方便;四是引水方便;五是肥培管理水平好。坚持“以改为主,适度发展”原则,在规划区域内改造和发展茶园。一是继续进行老茶园改造,区别具体情况,采取改树、改土、改植换种等方式对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在近几年,每年改造茶园3000亩以上,到2007年基本完成新一轮茶园改造。二是保持每年新发展茶园1500亩以上。

(2)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加快基地认定工作。

首先是加快进行基础性工作。一是根据泰顺的实际,研究制定容易操作和不断更新的、用以指导和规范生产的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二是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性的病虫预防和控制体系;三是强化环境质量控制。四是到2007年,建立无公害示范基地5个,面积3500亩,无公害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其次是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再者是积极争取质量认证。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基地,及时争取认证;已取得质量认证的基地、企业,争取升级和扩大规模。目标是争取拿到“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命名;到2007年,全县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超过6000亩,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茶叶基地超过12000亩;自有品牌和包装的茶叶产品全部获准使用无公害放心农产品标志。

(3)加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建设。将筱村、泗溪、仕阳、万排、彭溪、罗阳等地划分为“三杯香”重点保护区,保护和发展本地群体种茶园,推广本地早茶良种,重点发展“三杯香”生产。

(4)加快茶树良种化进程。一是扩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每年出圃茶苗400~500万株的基础上,扩大一倍规模,使每年出圃茶苗1000万株;二是在茶园改造中,改植换种改良品种的比例占1/3,即每年1000亩左右;

三是新发展茶园必须全部采用无性系良种。

3.3.2 加快茶叶初制厂改造和专业名茶加工厂建设

(1)年建设标准化初制厂。标准化初制厂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工艺先进,设备配套齐全,运转良好;二是有一定加工能力;三是厂房及辅助场地、仓储、包装场地空间充裕,与机械设备和加工能力匹配;四是环境条件、卫生条件符合要求,与管理区、生活区隔离,远离居民区;五是交通便利;六是茶叶生产技术工人持证上岗。

(2) 建设专业名茶加工厂。名茶加工厂以推广机械化为主,改变目前以加工扁形名茶为主的格局,稳定主导产品的加工技术,增加名茶花色品种,规范加工工艺流程。

3.3.3 加速农艺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快推广茶树修剪机械化、茶叶采摘机械化和茶园耕作机械化技术。把抓农艺作业机械化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加大推广力度。要求以每年增长10~15%的速度,扩大机械化作业茶园面积。

3.3.4 实施标准化工程,强化质量控制

(1)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的强制性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泰顺县农业标准规范三杯香》的基础上,加快制订其它茶类的地方标准规范。

(2)政府落实茶叶质量管理措施,监督检查企业的标准执行情况。

(3)完善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在县内完成常规项目检测;开展定期抽检,进行产品质量动态控制。

3.3.5 打造统一品牌,健全市场体系

(1)泰顺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流通领域的变革。要全力打造特色品牌,千方百计把泰顺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实施统一品牌战略,树立泰顺茶叶的整体形象;业内加强合作,形成泰顺茶业军团;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健全市场体系和销售网络;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管,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以良好的品牌形象占有稳固的消费群体。主要任务:一是找准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市场引导生产;二是打造品牌,统一品牌,促使企业合作,共同开拓市场,企业间良性竞争,有序发展。三是在行业内进行有效的专业分工,积极培育基地生产型企业、加工型企业、产品销售型企业。四是积极开拓和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外销茶比重。

(2)强化有形市场建设。一是加强城关茶叶一条街建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设泰顺

茶叶交易市场。二是恢复雅阳茶叶市场的经营。三是在三魁、仕阳开辟茶叶交易市场。

3.3.6 发展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促进产、加、销环节的有效衔接,积极培育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茶叶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培育区域规模优势。培育优势区域,培育优势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培育优势品牌;集聚品种资源,集聚技术力量,集聚项目资金。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构建龙头企业群体。加强引导,提高水平,按照“高标准、外向型、牵引力强”的要求,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形成群体,增强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最低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农产品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形式,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接的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联接,促进分散承包的茶农与企业、市场联成一体。三是加强现代营销。四是发展外向型茶业。培植出口经营主体,发展出口经营,增加茶叶出口。

4. 主要措施

4.1 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要保持政策到位和连续性。为了促进我县茶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政策,着力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一是在产业政策方面,继续加强对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贸工农一体化企业;支持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增加对先进技术、设备引进的补助;扶持种苗工程;给予茶叶相关行业适当支持。二是在发展环境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投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切实减轻茶业发展各环节的税费负担。三是在土地使用方面,从支持茶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分散在农户手中的茶园,理顺权属关系,搞活土地流转机制,逐步使千家万户的零星茶园,向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的人手中集中,达到集约化目的,形成规模化经营。重点茶区在集镇规划用地时,优先考虑茶厂建设用地。国有茶场明确土地权属,相关手续该补办的补办,为改制创造良好条件。乡镇集体所有的茶园、茶厂,做好产权与经营权分离。四是在用人政策方面,严格执行《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调动茶叶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保护其权益。

其次要保证投入。明确茶业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农产品投资周期长的实际,政府投入必要的资金,以起到投资导向作用,用政府资金解决茶业发展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促进茶业发展走市场化、产业化的良性循环之路。对现有的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政府的资金扶持,重点在茶叶加工厂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茶树良种化、发展无公害茶叶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中共泰顺县委泰顺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泰委[2004]1号)文件,对茶产业发展作出了详细的政策规定:

(1)4.1.1 扶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成规模开发新茶园,作为新开耕地予以落实扶持政策。

(2)完善茶园生产责任制,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有序流转,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规模化经营。对新建立或经全面改造的成规模的标准化、绿色化、设施化

茶叶基地,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扶持,奖励标准每个基地不少于5万元。

(3)鼓励对老茶园进行改造。改造老茶园要求坡度在25°以下,连片面积30亩以上。老茶园改造政府给予100—200元/亩额度的补助。坡度在25°以上的茶园,实行逐步退茶还林。

(4)推进茶树种苗工程建设。鼓励繁育良种茶苗,加快良种化步伐,对建立无性系良种扦插苗圃2亩以上的,补助资金500元/亩。

4.1.2 扶持茶叶加工厂标准化改造

(1)鼓励兴建标准化新茶厂和对基本条件尚符合要求的茶厂进行改造。逐步淘汰规模过小或有“硬伤”的、无法改造扩大的茶叶加工厂。新建或改造茶厂,达到茶叶加工场所标准规范要求的,经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等部门考核验收后,按实际投资额予以贴息二年,年贴息率为5% 。

(2)兴建茶厂需要使用土地的,优先安排用地指标。重点茶区的集镇规划,应预留茶厂用地。上交县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由县政府返还给企业总土地出让金的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上交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分期分批及时返还。建设茶厂也可以通过租赁使用土地,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3)推行茶叶加工厂开办许可制度,同时规范对茶厂的工商登记、卫生许可管理。

4.1.3 培育扶持茶叶重点骨干企业

按照扶强扶优原则,集中力量扶持发展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年纳税额入库在10万元以上经认定,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县财政按企业对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增长部分的30%计发。

(2)县内征收的政策性规费按最低限的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建项目标准计算)。

(3)金融部门要加大对茶叶重点骨干企业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扶持;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核定受信的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4)鼓励茶叶企业创品牌。创市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5万元,创省知名品牌、知名商标的奖10万元,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的给予重奖;企业产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博览会、评比会,获得前三名的,给予2000—50000元的奖励。

(5)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重点茶叶企业就业,人事关系允许挂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企

业科技人员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

(6)茶叶龙头企业业主及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学,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4.2 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茶业

根据绿色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普及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茶。鼓励和支持茶叶经营企业和单位开展茶叶生产基地和产品的安全、卫生认证。企业或个人开发茶叶生产基地,获得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无公害茶生产基地”命名的,奖励1~3万元;以乡镇为单位获得上述称号的,奖励5万元。获得市级以上“无公害放心茶”标志的,奖励1~3万元。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奖励3~5万元。获得“有机茶”颁证的,奖励5~8万元。争取用3~5年时间,全面实现无公害化生产。

4.3 加强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4.3.1 支持茶叶科技创新

有关部门要安排茶叶研发经费补助,县科技三项经费每年不少于30%用于支持茶叶新产品开发和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和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茶园增产增收。

4.3.2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茶农技术培训,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面向茶叶种植和手工加工人员,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高度重视做好茶叶加工厂工人的岗位技能培训,逐步推行茶厂工人持证上岗制度。鼓励茶叶经营企业从业人员和茶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参加“评茶师”、“茶艺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认定,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

4.3.3 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与茶叶经营开发

认真落实泰委[2003]17号文件精神,积极鼓励茶叶科技人员参加茶叶基地开发、茶园承包经营和茶叶加工生产。

4.4 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组织

健全“茶业协会+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户”产业化动作模式。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加大力度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扶持。

4.4.1 茶叶行业协会

充分发挥协会的行业组织、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维权等作用。围绕茶叶行业,推动相关的企业之间、同类的基层合作社之间、合作社与技术科研推广机构之间的联合,以及跨行政区域、跨行业范围的联合,在引进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行业自律、规划、制定标准、

评优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4.4.2 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

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发展茶叶合作社。合作社在相关的生产者、加工者、技术推广者、供、销者内部或之间,以劳动合作或劳动加资金合作的方式联合,运作上重点围绕茶叶产业化经营要解决的问题,如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的应用、茶叶加工、运输、储存等,发挥组织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对带动当地茶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茶农参与面超过50%的农村茶叶合作社,政府给予正常性的经费补助,一般每年补助不少于5000~20000元。

4.5 切实加强对茶业工作的领导

建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加强对行业发展的领导;建立县领导及有关部门挂钩重点茶叶企业制度,帮助企业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帮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重点产茶乡镇成立茶业发展领导小组,由乡镇行政一把手任组长,加大对茶叶工作的领导。努力增加对茶业发展的投入,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扶持茶业发展,单列年度预算。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科技三项经费等统筹安排,向茶叶项目倾斜,加大对茶叶生产、经营的扶持力度。

安徽茶叶生产现状、特点及发展建议

安徽茶叶生产现状、特点及发展建议 我省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园面积仍居全国第二、三位,产量位居前五,产茶、制茶历史悠长,名茶众多,中国十大经典名茶安徽占有三四。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多方面因素,茶叶生产开始停滞不前,在全国的地位出现下滑,与周边省份出现差距并逐渐拉大,茶叶生产面临严峻局面。 一、安徽茶叶生产的现状和特点 安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整体地貌基本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山地、皖南皖西山区三类。全省国土面积中,山地占31.2%,丘陵占29.5%,平原占31.3%,山地及丘陵占全省超过60%,适宜茶叶种植,特别是南部黄山和西南大别山区,是我省茶叶的主要生产加工地。 (一)茶园面积虽居全国前列,但近年发展缓慢,产茶大省优势逐渐丧失。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省茶园已经达到100多万亩,基本保持在全国前列。1990年达到178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1.2%,仅次于浙江和云南,居全国第三位,而采摘面积超过云南,位居第二位。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种种原因,茶园面积增长缓慢,出现波动,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位次下滑,2010年虽突破200万亩,

但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6.8%,2012年224.5万亩,占全国6.6%,茶叶大省的地位有所动摇。 全国茶叶生产前十位省份茶园面积 单位:万亩 (二)茶叶产量虽逐年有所增加,但增长比较缓慢,茶叶生产几近低谷。1987年我省茶叶产量突破5万吨,达到5.1万吨,占全国产量超过10%。经过近20年,2006年才突破6万吨,2012年9.5万吨,但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为5.3%。从发展看,1991年到2000年由于茶园面积下降8.7%,产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

公司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书 一、企业市场前景及现状分析 1、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善,全球对茶叶认知度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程度的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茶叶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特别是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2009年我国出口茶叶30.29万吨,金额达到7.05亿美元,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02%和3.3%。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向品牌化、安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无公害茶、有机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年人均茶叶消费量仅为0.7千克,潜在的国内市场规模使茶产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省内市场看,我省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随着经济的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如果年人均茶叶消费量由现在的0.26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7千克,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达2.8万吨以上;如果提高到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消费茶叶1千克的水平,省内市场销茶量将增加到10万吨,产量与销量缺口5.8万吨以上。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我省茶产业发展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自《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颁布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我县茶产业的发展必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第二个春天。 2、企业现状

现有可开采茶园1000余亩,新开发茶园400余亩, 二、茶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1)基地建设:对于新发展茶园,要“建一片,成一片”。对于已建成的幼龄茶园,科学肥水管理,三年过渡到投产园。对于已开采茶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变投产园为丰产园。 (2)生产加工:充分利用鲜叶资源,加大干茶产出量,增加茶叶毛收入。合理安排采制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净利润。 (3)产品定价:通过实施产品组合战略,即将产品划分为利润产品、竞争产品、销量产品,获得组合竞争优势,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和竞争应对。通过逐渐导入和完善新产品开发战略,实现销售一代、开发一代的战略体系。通过完善产品专门化管理,确保各产品的市场成功和利益最大化。 (4)营销攻关:体现在以品牌促渠道,以品牌拓渠道。可采用连锁经营、合作经营及代理三维立体渠道,不断加大市场培育与开发力度,以实现销售的跨越式增长。 (5)组织架构:以现有组织架构为基础,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完善组织架构,制定科学明确的部门及岗位职责,实现分工合理,权责明确,高效协作。 (6)市场定位:增设部门,随时收集潜在市场信息,为下一步业务拓展提供准确参考依据。 (7)物流配送:初步建成物流配送基地,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物流园区雏形,使其具备发展为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基本条件。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茶产业是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按照《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结合汉中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汉中茶区属全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县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茶产业按照“扩基地、打品牌、强管理、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的要求,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产业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市茶叶产区分布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行政村;茶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4个,5—10万亩的县2个,1—2万亩的镇24个,2万亩以上的镇10个;在南郑、西乡、宁强等县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年出圃良种茶苗上亿株。 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

到27.6亿元。全市共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 (二)主要成效 1.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2006年,省质监局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作为陕西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监总局发布了质量技术标准;市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茶》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同时,每年有计划地就标准内容开展技术培训。各类茶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茶叶标准化生产。 2.品牌整合成效明显。2005年,市政府将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汉中仙毫”,对外营销推广,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荣获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3.08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2013年4月,在享有“世界商业之窗”的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茶叶类唯一金奖。汉中仙毫已经成为汉中绿色产业的杰出代表,也是宣传汉中的一张响亮名片。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省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决定》和我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特制订本规划。 一、茶叶产业现状和发展形势 “十五”以来,我省茶园面积年均增长13%,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增速高于同期全国5个百分点,在全国19个产茶省中排第4位。2007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达101万亩,其中可采茶园面积67.08万亩,总产量1.4万吨,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在全国排第8位和第15位;茶叶农业产值7.78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12.84亿元;57.5万茶农种茶年纯收入5.47亿元,年人均收入951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增速加快。陕南茶区位于我国南水北调水源重点保护区,特别是大部分茶区位于富硒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有足够的空间。我省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已形成大专院校、茶叶研究所、茶叶科技推广站、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参与的格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也为茶叶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机械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优质茶叶示范种植基地,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塑“泾阳茯茶”、“紫阳茶”两大传统品牌,弘扬汉唐皇家佛道茶文化,提升陕西茶叶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改造低产茶园50万亩,培育丰产茶园46 万亩,新建茶园54万亩,使全省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30万亩。认证有机茶园10万亩,认证无公害、绿色茶园100万亩。可采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24亿元,茶农种茶年纯收入达到15亿元,茶叶产业综合产出超过40亿元。 三、区域与布局 根据茶树生态适宜性的要求,结合地理、土壤、气候条件及茶叶产业发展潜力等要素,确定陕南3市22个县(区)为我省茶叶主产区。

茶产业园规划草案V

中国茶文化创意产业园 项目建议书 (规划草案) 北京华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3) 一、导论 (5) 二、指导思想 (7) 三、目的意义 (8) 四、遵循原则 (8) 五、建设目标 (9) 六、规划内容 (9) (一)基本名称 (9) (二)规划面积 (10) (三)项目投资 (10) (四)销售规模 (10) (五)运营模式 (11) (六)规划分工 (12)

1、晟宝龙国际投资集团公司 (12) 2、北京督茶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12) 3、福建晟宝龙茶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14) 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采茶和饮茶的国家。几千年来,茶在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茶为生的茶农,还是以茶养生的百姓,都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源远流长,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如今,茶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更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北京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指出,要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进首都

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创意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涵。 丰台区委、区政府也提出要结合区“十二五”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研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完善政策机制,加强产业引导,支持自主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氛围,构建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增长点的现状,结合丰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延伸产业价值链,构建专业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我们以文创企业的身份参与到丰台区的文化建设工作中来,结合社会资源、广泛组织力量,发起“中国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应该说茶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既有交叉又有融合,以“中国茶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体,通过对中国茶文化产业的创新模式运营,整合资源、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将“茶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项目选址丰台更是丰台区打造高端文化产业集聚区域、占领文化高地、推进文化强区的战略举措。 囿于我们的能力和水平,项目建议也仅是草案阶段,个中难免存在不足,仅作为进一步征集和开展论证的一个基础,欢迎区领导以及关注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展开讨论或给予批评指正。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国家对茶产业政策支持与规划 1、对茶产业政策支持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连续9年聚焦“三农”问题2004年-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9年将“一号文件”锁定“三农”问题。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到茶和茶产业,提出支持优势产区发展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积极推进茶叶等产品设施化生产,并进一步提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全国人民大表大会“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收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农业”。 2、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农业部发布《2009-2015年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在明确国内、国际茶叶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对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良种茶园比例小、标准化程度和生产率低、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稳定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名牌,努力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包括西南红茶及特种茶区域在内的四大茶叶重点区域,在区域内加强茶叶生产基地、茶叶产业化示范区、茶叶加工设施改造、茶叶科技支撑体系、茶叶市场体系等建设。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金寨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 一、规划概要 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 (一)发展基础 1、中药材资源现状 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是

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 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 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 (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

最新河南茶叶出口发展分析及思考

河南茶叶出口发展分析及思考 一、河南茶叶出口十年来地发展特点 河南茶叶出口2005年实现了零地突破,2005-2014年10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特点可概括为“五增”: 1、出口总量增长迅速 2005年,国家给河南茶叶出口配额仅100吨,经企业争取,当年出口175吨、货值10万美元。国家2006年取消茶叶出口配额制度后,河南茶叶出口增长较大。据检验检疫统计,2013年,河南茶叶出口3565.6吨、货值2025.34万美元;2014年1-11月,河南茶叶出口4313.4吨、货值1821.07万美元。 2005-2014年河南茶叶出口情况见下表。 2、出口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2005年仅有1家企业从事茶叶出口工作。2014年河南省共有7家生产企业从事茶叶出口工作,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3、出口目标市场明显增多 2005年,河南茶叶出口目标市场仅有阿尔及利亚一个市场,2014年,目标市场增加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俄罗斯、越南、中国香港等17个国家地区,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地。 4、出口茶叶品种增多 2005年河南出口茶叶品种仅眉茶(绿茶)1种。2013年出口品种增加了红茶,青茶(紧压茶)、花茶出口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5、出口茶叶生产地区增多 2005年,河南出口茶叶生产仅信阳市平桥区,2014年增加为5个县区: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光山县,南阳市西峡县,三门峡市湖滨区。新县、固始县、商城县等县区茶叶出口培育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中。 二、河南茶叶出口存在地问题 1、总量全国占比小,地位不高 河南茶叶出口1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还是为低水平上地快速增长。与其它省区横向比较,全国占比较低,地位较低。2013年,全国茶叶出口32.58万吨,河南仅占1.12%,仍未进入全国茶叶出口前十;与茶叶出口第一省浙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化调研报告 积极接轨杭州茶都努力打造淳安“茶乡”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__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__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

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茶产业发展规划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 2011-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县壮大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强力推进茶产业, 打造茶叶专业村,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1、生态条件好。我村地处大别山河南境内最高峰金刚台北麓,水源洁净,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优质绿色有机茶的 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优。我村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 200 - 700 米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 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有效成份含量高,无污染的内在品质。 3、发展空间大。我村组组宜茶,户户产茶,发展空间大。无公害茶叶基地2400 亩。 4、政策机遇好。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茶产 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 的良好态势。 5、富余劳力多。我村有农村劳动力 780 人,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加之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基本 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 3000 亩,茶叶年产量45 吨,总产值 1500 余万元。 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村不断引进“竹叶青”“乌牛早”等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认真学习种茶、制茶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 平,名优茶比率由原来的8% 提高到 30% ,茶叶在全乡人均纯 收入中的贡献率已达到10% 。 3、群众积极性高。从 2006 年至今,群众腾田种茶,每亩收入平均达到 5000 元左右,最高的地块可达 12000 元。目前,山上山下、田间地头种的全部是茶叶,并且全部是群众自发种植。 4、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村通过优化、 整合茶叶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全村茶叶生产人员已达220 人,茶叶专业加工大户10 余户,建成茶叶生产合作社2 个,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信阳红”红茶等一批茶叶商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全乡8.96 平方公里, 茶园面积仅3000 亩(其中还包括部分零星茶园),茶叶原料 生产不足,每到春茶上市,总会出现加工企业抢鲜叶、消费者抢茶叶的现象,由于面积小、发展速度慢限制了茶叶产业的快

信阳毛尖集团茶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信阳市浉河区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集群 发展情况汇报 信阳市浉河区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集群是以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信阳毛尖产业化集群,目前集群内有企业18家,涵盖了茶苗培育;信阳毛尖茶、信阳红茶的生产、销售;茶油、茶饮料的加工及销售;茶文化传播、旅游开发;银杏、板栗、香菇、木耳及其他小杂果的种植、加工、销售;国际茶城的运行管理等产业板块。 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河南省涉农上市后备企业,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商贸、科研、茶文化旅游、茶叶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型集团化公司。目前拥有总资产20余亿元,综合销售收入近10亿元,拥有生态茶园基地30余万亩,现有在职员工近2000人,大专以上学历占89.5%。现拥有“龙潭”、“五云山”、“陆羽”三大知名品牌,其中“龙潭”牌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五云山”牌商标为河南省著名商标。销售网络遍及全国各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有直营专卖店200多家,已发展代理商、经销商1000多家,在各大卖场建有专柜380多个。 河南信阳毛尖集团有限公司于2013年3月份申报了浉河区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集群,7月份得到河南省农业厅的批复。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集群的正式确立,极大的鼓舞了集群内的企业,带动

了集群销售收入的增长。2013年度,集群总体实现营业收入14.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025万元,涨幅达到了32%。 一、信阳毛尖茶叶产业化集群目前建设情况 1、流转优良茶园,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从2009年开始,公司作为信阳市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参加信阳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大量收购茶园,优质的茶园是茶叶生产的源头,茶园管理更是关乎茶叶品质优劣的重要工作。公司对购买后的茶园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管理,使茶园产生更大的效益。 公司建立了市—区—乡三级茶园管理网络,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茶园管理人才,编写了茶园管理资料,实行了大量的生态茶园建设措施,茶园病虫害防治得到了有效控制,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得到了积极推广。 公司还在茶区建立茶园生产技术服务站,指导帮助解决茶农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每年还会同有关部门,无偿对茶农举办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生产技术培训班,无偿发放茶叶生产新技术与信息资料,使茶农管理茶园、生产加工的技术得到了有效提高,从而使公司对茶园的管理更加有效、更加完善。 公司经过土地流转,改变茶园的管理模式,形成了高效运行的农业基地管理团队,从而在产品源头上对原材料进行控制,更加充分的保证了原材料产品品质,同时原材料由公司掌控从而保证了资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_演讲稿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本文是关于演讲稿的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感谢您的阅读! 关于茶产业发展的讲话稿 围绕中心强服务努力推动**茶产业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2013年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

安徽省茶叶市场分析

安徽省茶叶市场分析 一、安徽茶园种植面积分析 2007年以来,安徽省茶园种植面积保持在 130千公顷左右。2010年,安徽省茶园种植面积达到 13.35万公顷,比 2009年增长 3.65%;2011年,安徽省茶园种植面积达到 13.8万公顷,比 2010年增长 3.35%。 二、安徽茶叶生产情况分析 2007-2011年,安徽省茶叶产量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2010年,安徽省茶叶产量达到 8.3万吨,比 2009年增长1.52%;2011年,安徽省茶叶产量达到8.8万吨,比 2010年增长 5.19%。 三、安徽茶叶加工市场状况 2011年,安徽省共有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企业 58家,亏损企业 2家,企业亏损总额 23.9万元;精制茶加工行业资产总额为 24.28亿元,同比增长49.58%,行业负债总额为12.52亿元,同比增长40.81%;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48.43亿元,同比增长55.52%;行业共计实现利润总额 2.87亿元,同比增长40.32%。 截止 2012年上半年,安徽省共有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企业 74家,亏损企业 2家,企业亏损总额 27.4万元;精制茶加工行业资产总额为 27.47亿元,同比增长30.50%,行业负债总额为 13.39亿元,同比增长24.80%;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 26.49亿元,同比增长18.74%;行业共计实现利润总额 1.53亿元,同比增长32.94%。

四、安徽茶叶消费需求分析 中国十大名茶中,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祁门红茶都产自安徽。在这四种名茶中,以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最为名贵,而这些品种的春茶同样身价不菲。 多年来安徽省茶叶一直处在“有姓无名”或“有姓多名”纠结中,有姓,指有以产地命名的品种,如红茶有祁门红茶、绿茶有黄山毛峰等等;无名,指各个品种没有自己的名牌;多名,指一个茶叶品种多个注册商标。茶叶品牌和茶叶品类之间完全割裂,导致了安徽茶扬名中外与安徽茶品牌默默无闻之间强烈的对比。 这种纠结,常常导致茶叶市场混乱无序和消费者无所适从。比如许多人都知道六安瓜片是一种名茶,但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牌子太多,价格悬殊也很大,而且茶叶都是包装好的,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选择,也无法识别茶叶是否新鲜,更谈不上忠诚于某种品牌。 从 2012年起,安徽省将重点围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四大名茶,以品牌建设做大做强茶产业。 五、安徽省茶叶市场竞争力 从安徽省精制茶加工各项指标在全国的比重看,截止 2012年上半年,安徽省精制茶加工行业的企业数量、资产总额、销售收入与利润总额在全国中的比重分别为6.90%、5.26%、5.31%、4.16%。 从安徽省精制茶加工的行业数据看,近几年,安徽省精制茶加工行业的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2012年上半年,安徽省精制茶加工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6.14%,毛利率为13.33%,销售利润率为5.76%,

漆碑乡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漆碑乡茶叶产业发 展规划

漆碑乡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漆碑乡作为宣汉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重点乡镇和核心区域,拥有深厚的茶叶历史积淀、自然和人文环境、丰富的发展基础和经验。根据县委县政府“北烟南菌东茶西菜”的农业产业发展宏观布局,漆碑乡党委政府依据《漆碑乡- 茶叶发展规划》,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责任,制定全乡茶叶产业发展初步规划方案。

一、发展定位 深入贯彻县委“抢跑争先、领跑竟位、长跑跨越”的奔跑精神,以打造“万亩茶乡”为终极目标,以“做大产业、做靓园区、做响品牌”为主要途径,坚持“有机、高端、优质”茶叶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适度流转集中土地,注重集中连片规划,着力培育茶叶种植大户,提升鲜叶产量和加工工艺,增加茶农收益,争创全国驰名商标,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提高漆碑茶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总体任务 新发展茶叶1500亩,打造“一条长廊”(漆碑乡太阳村至大树村至三墩乡龙洞村长叶长廊)、“三大基地”(花盆、琵琶、四井村三大新基地)。同时,巩固茶叶发展成果,进一步完善太阳村等三大茶叶基地配套设施;统一实施“军配虫”防治,全面消除病虫危害;大力扶持“九苑”、“春苑”两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挥专合组织作用;改造、完善“九顶”、“绿源春”公司软硬件设施,引进、更新生产线;大力宣传“九顶”、“绿源春”两大品牌,支持“九顶”系列产品争创国家驰名商标,支持“绿源春”公司国家级有机食品认证;集中培训茶农,提高茶农生产技能。 三、工作思路 (一)巩固老基地 1.延伸太阳村、大树村、竹园村三大基地茶园生产道1000米,

形成基地内环形道路网络,提升茶农管理积极性和基地形象品味。争取农机、水利相关项目支持,建成灌溉水池3口,保障茶叶质量和经济效益。 2.协调“绿源春”公司投入资金,打造太阳村“茶桂经济园区”,即在太阳村有机富硒茶基地内种植桂花等名优树种,既保证基地内生物多样性,又为茶农增加收入,既确保富硒有机茶品质,又提升园区总体经济效益。 (二)病虫害统防 5月初,政府投入资金10万元,在县茶果站的指导下,由专业合作社具体实施,对以“军配虫”以主的虫害和其它病害进行全乡统防,基本消除病虫危害,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农效益。(三)打造新基地 1.在新发展茶叶1427亩、打造太阳、大树、竹园三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太阳村至大树村至龙洞村茶叶长廊和花盆村、琵琶村、四井村三个新基地,新发展“福鼎大白茶”、“名选131”、“乌牛早”等名优茶叶品种1500亩,其中集中连片园区500亩以上,新培育5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100户;同时,引导和组织茶农改造老茶园1000亩。 2.继续争取项目、投入资金,建设茶叶基地内生产道1500米,完成花盆村花盘寺茶叶标准化种植园区提灌设施和环形道路建设,建成琵琶、四井村灌溉水池各1口。 (四)扶持合作社

世界茶产业与条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七节世界茶产业与条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 茶叶是当今世界上消费量仪次于水的饮料。自17世纪茶叶传入欧洲以后, 条叶国际贸易兴起.饮茶风向成为世界潮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茶叫生产 和消费持续增长.茶叶的绿色保健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青睐,UL界茶产业和 条文化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一、世界茶叶生产与消费 (一)世界茶口十生产 目前,世界五大洲都产茶,种茶国家近60个。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茶 叶消费量的增加,世界茶pf的种植面积呈稳定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的统计,2003年世界各主要产茶回茶寸采摘面积达285万公顷,其小中国 89.8万公顷,KEMET代理商是世界L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此外,印度44.3万公顷,居世界第二;斯里兰k 21.1万公顷,位居第三;肯尼亚14.o万公顷,位居第 四‘印度尼西亚11.6万公顷.位居第五。这5个主要产茶目的茶寸采摘面积 占世界篷量的60%以上。此外,种茶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越南、坦桑尼亚. 乌干达、日本、土耳其、阿柜廷、孟加拉、马拉维等。 自20世纪(Jo年代中期以来,受消费增长的刺激,世界茶冲产量稳步增 长。这一方面是因为茶叶种植面积的扩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科技的进步而使 单位面积茶园产量提高7,如1995年世界茶叶单产为每公顷962千克,2003 年增加到7每公顷1124千克。2003年世界茶叶总产达到320万吨.其中印度 88.5万吨,占了全球产量的27.6%;个国80万吨,占24.9%;斯里兰卡30.3万吨,占(J.5%;肯尼亚2g万吨.占9%;印度尼西亚159万吨,占5%;5个土要产茶因的茶1—总产量占到当年世界总产量的76%。在世界茶寸 总产量中,红茶所占份额最大,约占总产量的75%.红茶中的9[)%以上为红 辞茶。绿茶和其他茶类的产量约占世界茶1—总产量的25%。绿茶主要产于中 国和日本等国。 (二)世界茶叶消费 茶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t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茶寸,伙茶人 20多亿。1950年世界茶叶总消费量51.8万吨,当时世界总人口为25.1亿, 世界人均茶叶消费堡为206克,2000年世界茶叶总消费量达到315万吨,世 界总人口为58.4亿,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为506克,人均消费量增长了 145%。世界各国的茶叶消费水平差异甚大,茶叶消费最多的十个国家其人均 年消费量分别为:爱尔兰2690克,土耳其2560克,利比亚2440克,科威 特2430克,英国2330克,卡塔尔2210克,伊拉克2030克,摩洛哥1400 克,斯里兰卡1280克,突尼斯1250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茶叶的嗜好不同,欧美国家主要消费红茶,中 国、日本、韩国、北非和中亚一些国家主要消费绿茶。2001年世界茶叶销售 总额约为169亿美元,红茶占72亿美元。西欧是红茶的最大消费地区,销售 额为18.74亿美元,其次是东欧17亿美元,亚太地区16亿美元,非洲和中东 地区12亿美元。虽然目前世界茶叶消费仍以红茶为主,但近年绿茶消费增长 决于红茶,世界市场上绿茶年增幅保持在7%左右,2001年全球绿茶销售达 33亿美元,西欧和北美地区绿茶消费增长较快。 世界茶叶消费格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过去 传统的饮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巳发生改变,并向多样化和有益健康的方向发 展,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方式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茶叶产品外,袋泡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茶产业发展规划

金刚台乡金刚台村2011-2020茶产业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我村茶产业发展,促进茶农收入增加、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村按照市、县壮大发展茶产业的要求,充分利用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强力推进茶产业,打造茶叶专业村,为群众发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 (一)拥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1、生态条件好。我村地处大别山河南境内最高峰金刚台北麓,水源洁净,土壤肥沃,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优质绿色有机茶的自然生态条件。 2、茶叶品质优。我村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200-700米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病虫害少,所产茶叶具有香浓、味纯、耐泡、有效成份含量高,无污染的内在品质。 3、发展空间大。我村组组宜茶,户户产茶,发展空间大。无公害茶叶基地2400亩。 4、政策机遇好。县委、县政府近年来连续出台鼓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初步形成茶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5、富余劳力多。我村有农村劳动力780人,完全可以保证茶叶发展的劳动力需要。加之茶农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基本技能较熟练,为茶叶健康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村茶叶基地面积达到3000亩,茶叶年产量45吨,总产值1500余万元。 2、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村不断引进“竹叶青”“乌牛早”等优良无性系茶叶品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认真学习种茶、制茶的先进技术,不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名优茶比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30%,茶叶在全乡人均纯收入中的贡献率已达到10%。 3、群众积极性高。从2006年至今,群众腾田种茶,每亩收入平均达到5000元左右,最高的地块可达12000元。目前,山上山下、田间地头种的全部是茶叶,并且全部是群众自发种植。 4、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我村通过优化、整合茶叶资源,完善管理体制,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村茶叶生产人员已达220人,茶叶专业加工大户10余户,建成茶叶生产合作社2个,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 5、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注册了“金刚碧绿”、“龙山碧芽”、“信阳红”红茶等一批茶叶商标,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 二、存在的问题 1、基地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全乡8.96平方公里,茶园面积仅3000亩(其中还包括部分零星茶园),茶叶原料生产不足,每到春茶上市,总会出现加工企业抢鲜叶、消费者抢茶叶的现象,由于面积小、发展速度慢限制了茶叶产业的快

关于我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赵银海 河姆渡遗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遗存、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于北宋的我国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余姚瀑布岭发现的百年树龄古茶树,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余姚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饮、茶事、茶文化的源头之一,在茶叶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从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与曾经拥有的历史地位还不相称,甚至已落后于茶叶产业的后起之秀——新昌、宁海等。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组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了市农林局关于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并赴河姆渡镇、鹿亭乡、梁弄镇、大岚镇等茶叶主产乡镇实地调研,考察了部分茶叶生产企业,征求了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茶叶产业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及其周边的山区、半山区,涉及18个乡镇(街道),约有茶农10万人。现有茶园面积6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71万亩,已建成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生产基地1.8万亩,产区规模在全省产茶县(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现有各类茶厂200余家,其中:精制茶厂42家,已完成改造并达到QS标准的企业42家。 全市现有名优茶品牌20余个,主要品牌为瀑布仙茗、四明龙尖

和宁波白茶。恢复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后获得了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生产成员单位28家,基地覆盖全市。四明龙尖为新创名茶,是宁波市知名商标。我市是宁波白茶的原创地和主要产区,产量占宁波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2008年,全市实际计产茶园面积5.6万亩,总产量6317吨,产值1.135亿元。其中名优茶367吨,产值7372万元,分别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5.8%和产值的65%。珠茶产量5730吨,产值3783万元。名优茶平均价格达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黄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园平均亩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亩值超2万元。在茶叶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万吨,出口货值4亿元。大岚镇作为全市最大的茶叶主产乡镇,1.8万亩茶园为全镇农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来源。 二、存在问题 1、企业散小弱,发展后劲不足。我市名优茶品牌多而杂,茶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大的三、五吨,小的只有几百斤,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属凤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个别品牌外,绝大多数茶叶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场认可,单体实力普遍不强,缺少具有行业影响力和产业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多数珠茶厂产品结构类同,销售价格低、利润薄,在煤、电、采摘等环节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经营,无力扩大再生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