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课后反思

“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课后反思

“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课后反思
“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与课后反思

“角的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朱乐平

“角的大小比较”是学生学习了角的认识,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节课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等知识与技能。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2)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角去度量同一个角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3) 学会用量角器量角。(4) 掌握角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即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和用重叠的方法。(5)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奠定良好的基础。(6)进一步培养学生小组交流与合作能力。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课前谈话:我与学生的原任老师比高矮。

[设计意图]设计“与学生的原任老师比高矮”这样的课前谈话,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这一谈话的内容比较有趣,学生容易参与谈话,以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达到双方相互比较熟悉的目标。二是比较两个人身高的思想与方法可以迁移到角的大小比较中。因为,高矮的比较实质上是长度的比较。无论是用“重叠”这种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是用“度量”这种间接比较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角的大小比较中。也就是说这个谈话还会学生学习今天的内容奠定了一些思想方法上的基础。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是我长得高,还是你们原来的杨老师长得高?

生:你长的高。

师:请你用手比划一下,我比杨老师高多少?是高这么多,还是只高这么一点?(老师用手比划。)

生众:高这么多。(每个学生都用手比划。)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够清楚,你比划的那个长度是不是比较准确?

生1:用卷尺量。

师:用卷尺?怎么量呢?

生1:就是从你的脚到头量一下,再从杨老师的脚到头量一下,然后一减就是了。

师:听懂他说的了吗?

生众:听懂了。

师:好办法!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2:用尺子量一下你比他高的那一截就知道了。

师:方法不错,但怎么知道我与你们老师相差的这一截呢?现在这么能看出来吗?(学生的原任老师坐着。)

生2:杨老师现在坐着不太看得出,让她站起来就会容易看出。

生众:杨老师站起来。(杨老师从坐位上站起来。)

师:现在你比较清楚地看见我们相差多少了,再请你用手比划一下我们相差的高度。(学生比划。)

师:现在没有人再比划相差这么长了吧?!(老师两人夸张地比划,学生笑。)谁还有办法能够让我们相差的这一截看得更清楚一些?

生:靠近点,背靠背。(俩位老师背对背靠近。)

生众:哇!

师:刚才我们比较俩人的高矮,如果要直接看出高矮,那么,当这俩人在不同的地方,即他们之间有一段距离时,比较起来不方便,靠近了容易比较。我们也可以用尺去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人可以比较高矮,我们前面学过的角,它可以比较大小,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大小比较。

一、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1、估计这两个角的大小;

2、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这两个角大小;

[设计意思]1、让学生估计这两个角的大小主要想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观察两个角,比较两个角中两条边张开的程度,一方面是建立角的大小观念;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知觉。2、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是培养学生“直接度量”的思想,明确角的大小的含义。事实上,角的大小是指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而这种“程度”的“刻划”是用重叠的方法。如,要比较∠1与∠2的大小,我们可以让∠1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与∠2的顶点和它的一

条边重合,并使得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旁。然后看∠1的另一条边,如果这一条边与∠2的另一条边重合,则两角相等。如果这一条边落在∠2的里面(或外面),则∠1小于(或大于)∠2。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对于进一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有帮助。

(课堂实录)

师:大家看一看发下来的这张纸,第1题上有∠1和∠2两个角,请你估计这两个角哪一个大?

学生的作业纸上有下图:

生众:∠2。

12

师:谁有办法来说为什么∠2大?

生1:我觉得应该是∠2大。因为,要想比出它们的大小首先应该用三角板来量一下。

生(其他):三角板?

师:不要随便插话,我们先听清楚同学说的,然后我们进一步说研究说得怎么样。好吗?那你三角板怎么量?

生1:应该用三角板的这个直角对准这两个三角进行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谁大谁小。

生:这样比较不太准确的。

师:谁还会其他的方法?

生2:把∠1剪下来,与∠2重合,可以比较出∠2大。

师:有谁听懂这位同学说的方法?

生3:他是说把∠1剪下来,拿过去把两个角重合,就是叠在一起比较。得到∠2大于∠1。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大家听懂了吗?

生:懂了。

师: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说的方法,比一比。

(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都剪下来比较了大小,下面老师电脑上演示拼的过程,请你认真看。(教师用课件演示,把∠1移动与∠2进行重叠比较大小。)

师:有谁能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

生1:是把它们叠在一起比较;

生2:就是把两个角重合在一起;

师:谁能把上面比较的过程分步来说一说,即上面比较的过程中,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

生3:第一步剪下来。第二步移过去叠。

师:怎么叠呢?

生4:先把交叉的这个点重合,再把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看出大小了。

生5:就是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再把一条边重合,就比较出了大小。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先让∠1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与∠2的顶点和它的一条边重合,并使得这两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同一旁。(教师边说边再次演示。)然后看∠1的另一条边,如果这一条边与∠2的另一条边重合,则两角相等。如果这一条边落在∠2的里面(或外面),则∠1小于(或大于)∠2。

3、用一个比较小的角作为度量单位,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4、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小的角分别去度量这两个角,再比较出角的大小。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让学生建立一个度量角的单位,然后看一看这两个角分别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学生可能建立的单位大小不同,因此,用不同的单位去度量同一角,会得到不同的数量。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感受与经历:(1)度量的单位可以任意。如果单位一样,人们会比较容易交流。(2)度量同一个角时,用大单位去度量得到作为结果的数比较小,用小单位则度量得到的数比较大。(3)度量总是有误差的。在这里作一个小结,是对上述教学过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总结比较角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比较的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比较,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二是间接比较,即用一个单位进行度量的方法比较。

(课堂实录)

师:大家可能还记得,一开始时,有一个同学说他是用直角去比较这两个角的,另外有一个同学说这样不太准确。现在如果我们剪出一只比较小的角分别去量这两只角,看一看∠1和∠2中包含多少个这样小的角。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比较出大小。请每个同学先剪下来一只角,然后用剪下来的这个角去量∠1和∠2,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好,请同学停一下,老师刚才看见多数同学已经量好了,哪个同学愿意来汇报?要求:(1)先让同学们看一看,你剪下来的这个角有多大;(2)你怎么比较出∠1与∠2的大小。

生1: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拿着一个较小的角向全班演示)。我拿它去量,用它去和∠1比,空下来的还有怎么大,我再用它去和∠2大,∠2空下来的比∠1大,说明∠2比∠1要

大。

生2:我拿这个角去和∠1量时发现比∠1要大,再拿我剪的角去量∠2发现我剪的角正好和∠2相等,说明∠2大。

生3: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我用它去量∠1,量了3次刚刚好,∠2量了4次刚刚好,说明∠2大。

生4:我剪下来的是这个角。我用它去量∠1,量了4次还多一点点,∠2量了5次不多一点点。说明∠2大。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剪下来的这只角的大小与我们去量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生1:剪下来的角如果比较大,不太好量,有的连一次都量不到。

生2:我们剪的时候要注意,剪下来的角一定要比去量的角要小一些。

生3:如果很小的角去量,量的次数会比较多,量起来不太方便。不一定准确。

生4:如果可以量的话,那么剪下来的角比较小,量的次数就会比较多,如果大角去量,量的次数就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去量的角肯定不能太大,否则对于小一点的角,一次都量不到。总体上说,我们要用小一点的角去量大的角会方便一些,(教师拿出两个用硬板做的很小很小的角。)用这样小的角去量,就能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正象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如果我们拿这样一个很小的角一次一次的去量,会比较麻烦。好,我们一直在比较∠1和∠2的大小,请每一个同学都想一想,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可以有哪些方法?

生1:可以叠在一起,也可以用一个小的角去量。

生2:重叠在一起比较的方法要简单一些。

生3:如果两个角不能移动,比如是用钢管做牢的,就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了。还是要用小的角去量。

师: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灵活应用。其实,量长度可以用尺作为工具,量角也有工具,这就是量角器。下面我们来学习用量角器量角。

二、学习用量角器量角。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用量角器怎样量角?最好能说出,第一步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等等。量一量,∠1到∠4

这四个角的度数。

3、你有什么问题?

12

4 3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角的大小比较的学习,已经为用量角器去量角奠定了一些基础。事实上,用量角器量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角在用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重叠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量角器的中心点相当于一个角的顶点,零刻度线相当于一个角的一条边。这样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时,先顶点重合,再一条边重合就完全一致。因此,这里让学生先观察量角器,希望学生清楚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思考怎样用量角器去量角。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操作的过程,写成一个操作说明书,即能够归纳出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等等,这一过程是学生把操作行为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也是学习数学的书面交流的能力。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独立地研究如何量角。然后小组交流汇总你们的研究成果。开始。

(学生开始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总。)

师:好,同学们停一下,哪一个组先来汇报?

小组1:我们组发现量角器有两圈,里面一圈和外面一圈,里面一圈是0°到180°,外面一圈也是

0°到180°。一圈是从左往右数,另一个圈是从右往左数。最中间直的这一条线是直角,是90°的角。

生:不对。

师:我们先听他们说完。

小组1:量角的时候,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把零线,零边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边在那里,就是几度。我们组量了这四个角,发现它们都是45°。

生:不对。

师:刚才他们组哪些地方说得很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对?

生1:他们组说的,量角器有两圈,都是0°到180°。是对的。量角器量角的方法都说的也是多数地方是对的。他们说的零线或零边,我以前看书知道是零刻度线。他们量出的

∠2错了,不是45°,而是135°。

生2:还有他们说的量角器最中间直的这一条线是直角,是90°的角。这样不对,角是要有两条边的。所以我觉得是0°线和中间的线组成了90°的角,就是直角。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很好。在量长度时,如果我们用厘米作单位量,我们知道1厘米的长度。同样我们现在量角,谁知道1°的角有多大吗?

生1:很小的一个角是1°。

生2:很小很小,就是零刻度线与最靠近它的一小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联起来就是1°的角。

师:说得好。同学们再看一看,10°,30°,

45°,90°,120°这些角的大小,再看一看,里圈与外圈的不同。(学生观察)

师:请大家再量一量∠2是多少度?(学生度量)

生众:135°。

师:请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用量角器量角可以分成哪几步?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

生1:分成两步:(1)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 用量角器的零线,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度数。

生2:也可以说是分成三步,最后一步要根据角的另外一条边来读。

师:对。量角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1:要注意内圈与外圈不要读错了;

师:如何才能不读错呢?

生1:要看角的一边与哪一条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边开始读。比如说是右角的这条零刻度线,这样你就要从内圈读。

生2:看一下这个角有没有超过90°。就知道是读内圈还是读外圈了。

师:说得好。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生3:量角的时候,有时要把量角器转过来。

师:好,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新的问题。

三、两个角的和与一个角比较大小。

问题:∠1+∠2的和与∠3比较,哪个大?(如下图1与图2)要求:1、独立思考:(1)先估计它们的大小;(2)想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大小;2、小组交流,汇总,准备向全班报告。

123

(图1)(图2)

[设计意图]这是练习与应用,主要的设计意图是(1)让学生综合应用已经学习了的比较方法(重叠的方法和用度量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2) 进一步熟练用量角器量角以

及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3)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奠定基础。大家知道,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把三个角撕下来与一个平角去比较大小,而这里在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时,学生会把两个角撕下来与一个角去比较大小,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显然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不但奠定思想方法上的基础,而且也奠定操作技能上的基础。(4)感受度量总是有误差的。 (课堂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解决了这个问题,哪一个组愿意把你们的研究成果报告给全班同学?

小组1:我们组猜测是∠1+∠2大,但我们量了以后发现不对,是∠3大。我们量出来∠1是45°,∠2是75°有的同学量出来是78°,反正是80°左右,而∠3是135°,所以是∠3是大。

师:刚才这个组的同学用器角器度量的方法比较出了角的大小,得出了∠3大的结论,很好。刚才他们在汇报时告诉我们:在量同一个角时,不同的的人可能会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正象用尺去量长度会有误差一样,用量角器去量角时,也会有误差。我们如果量得认真、仔细一些,误差就会小一点。好,其他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有两种方法,一种与他们一样是量出度数的,量的度数与他们也有点不同,但比较出来是∠3大。我们还有一种是把角叠在一起,就是重叠的方法,把∠1和∠2撕下来,拼到∠3上,发现还没有拼满,说明是∠3大,拼出来是这样的: 121

2(图1)(图2)

小组3:我们与他们一样也是这样两种方法,但拼的时候有点不一样。(学生演示) 1

2(图2)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上面比较时,同学们用了用量角器量和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如果有一种方法你没有做过的,请你现在按这种方法比较大小。两种都做过的同学,

想一想,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开始。(学生操作。)

(师生总结,略)

《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的反思

《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过程和课后的反思 课题的选择。我之所以选择《文艺复兴》这个课题,出要出于以下考虑:新教材无论是从体系上和内容上,与旧教材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教版在该课内容叙述上却与旧教材相差无几。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体现新教材模块体系的特点和把握课标要求呢?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我想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这节课展示出来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确定教学重难点。通过课标解读,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对此,我认为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直接欣赏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最初的想法是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做几组欣赏对比,也许会更加直观。无奈中世纪的作品并不多见,再由于时间的久远和中文翻译的原因,大多略显晦涩,并不利于学生解读。所以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安排了一组美术作品的比较。其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诚如大家所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相当丰富的,所以我大量的工作就是在寻找和筛选具有典型性的、通俗性的文艺作品。比如:《草地上的圣母圣子》就是在我查阅了几十幅圣母和圣子美术作品后选中的。 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课标要求,停留于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这堂课似乎有点象语文课,或者是美术欣赏课。究竟如何体现新课程的历史学科特色呢?我随即又设计了另外两个片段:“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文艺复兴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文艺复兴的意义)”。我想,这才是历史的味道、历史的范畴和历史课的价值体现。 突出新课程的大历史观和文明史观。新课程的专题模块体系,蕴涵了大历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理念。过去我们对于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分析,也大都停留在思想的解放、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等层面。文艺复兴属于世界,文艺复兴的意义也就应该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进行诠释。于是,我就从“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世界”,“文艺复兴催生并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最新《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V” “ = ”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整理、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 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V”,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图片:2根香蕉、3 个桃子、4个梨、9 只猴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请学生认读1—5 各数。 (二)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 后面的数是几? (三)提问:与3 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二、探究新知 (一)师讲故事:有一天,有几只猴子到山上去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饿,于是他们就跑到山上去摘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地上来吃。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呢?(师播放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1 .图上有哪些水果呢?分别是多少呢? 2.图上有几只猴子呀? (师播放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学习“〉”“V” “ = ” 1、教学“=”(猴和桃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3 个桃子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这里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同样多) (3)师说明: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说3 只猴和3 个桃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连接起来(板书“ =”) ( 4 )提问:这是什么号呢?(板书“等号” ) (5)提问:这个式子怎么读呢? (板书“ 3 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2根香蕉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现在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呢?(猴子多些) (3)师说明:3只猴子多些,2根香蕉少些,也就是说3要大些,2要小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 (4)师指出“〉”的名称是大于号并板书。 ( 5)师教读3 大于2 并板书。 (6)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于号的大口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尖尖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从而得出顺口溜:大口朝着大数,尖尖朝着小数。 3、教学“V” (猴和梨比) (1)师将3只猴子和4 个梨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2)提问:现在是什么多些呀?(梨) (3)师说明:4个梨多些,3只猴子少些,那么也就是说4要大些,3要小 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V”) (4)提问: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板书“小于号”) (5)提问:那么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指名读并让学生教读两遍,师板书“3 小于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教案及反思

有理数 1.2.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尤其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异分母负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什么是一个数的绝对值?(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2、(1)比较大小:5___3; 1___0

(2)怎样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3与-4;-1/2与-2/3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感受正数与正数、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问题1:观察教科书12页“思考”图说出其中的最高和最低温度是多少?你能将这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板书:-4,-3,-2,-1, 0, 1, 2, 3, 4, 5, 6, 7, 8, 9. 问题2:观察这些数在温度计上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 答:这些数在温度计上所对应的点是从下到上的。 问题3:把这些数表示在数轴上,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描出表示这些数的点,在独立思考后,说出其中的规律。教师归纳: 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问题4:观察数轴上的数,试说明怎样比较正数和负数,正数和0,负数和0,负数和负数的大小? 根据以上规定,重点探讨怎样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观察数轴上的数可知:即把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问题转化成比较这两个负数的绝对值的大小的问题。 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以上几类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由教师归纳并板书: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问题5:课本第13页例题。 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1)和-(+2) 分析:数字前面有双重符号,应先化简(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比较大小。 解:先化简,-(-1)=1,-(+2)=-2 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1>-2,即 -(-1)>-(+2) (2)-8/21和-3/7 解:这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先求它们的绝对值: |-8/21|=8/21,|-3/7|=3/7=9/21 因为8/21<9/21 即|-8/21|<|-3/7| 所以-8/21大于-3/7 (3)-()和|-1/3| 解:先化简,-()=,|-1/3|=1/3 因为<1/3 所以-()<|-1/3| 归纳总结: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和-5;(2)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比大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比大小》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一册P17。 教材分析: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大小的基础上教学的。新教材设计了三只猴 子分水果,其中梨4个,桃子3个,香蕉2只为主题内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让每个学生 都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准备了 相应的水果图片。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入手,引导他们去找、去数、去比,从而引出 “〉”、“〈”和“=”的认识和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而对于大于, 小于这两个概念会比较难把握,因此我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编口诀, 画画等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识记。真正的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能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初步的培养学生符号化的数学思想。 2、过程性目标:通过找、数、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思考怎样记忆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有序的数学思想方 法,感受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小猴子一家三口刚刚从果园摘来的一些水果,小猴子等得来不及了,就随手拿个桃 子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这时在旁边的猴妈妈走过来说“小猴,我们应该先数数每种水果各 有几个,如果多了我们可以送给外婆去吃。”但是怎样摆才能使得我们一看就知道哪种水果多, 哪种水果少。小猴犯愁了,你们谁能帮助他吗?(边讲边出示图片)。小组合作:按自己的想法,用学具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在给予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交流,引出课本第17页的象形统计图。现在你能看出各有多少个吗?并在它的下面写出数字。 2、师:哪种水果够吃,哪种水果不够吃?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 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1 二:充分感知,构建新知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一 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同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分析学生: 《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只是在脑海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这节课只要教师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很快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页,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小学数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寓学于趣的“抽数卡摆小数比大小”游戏设计,使学生在玩中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是比较相同数位上的数字的大小。我设计的这个游戏,正是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抽数卡、摆数卡的抉择中体会数字所在数位的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小数进行充分的发现、观察、思考、比较、分析,亲历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变“厌学”为“乐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丰富”,这体现出了“小游戏,大智慧” 二、巧妙暴露学生的认知误区,突破了教学难点。首先出示的整数部分位数相同,小数部分不同的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小数大,学生猜出了三种答案,充分暴露了学生认知误区,产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意识到:我们不能看小数部分位数的多少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而我到此并没有结束,学生们根据已有的比较整数的经验,使学生明白:看小数点的位置,实际就是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位数多,小数就大,不论小数部分位数有多少。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技巧。

寓“导”于“情”,使学生享受课堂的和谐氛围。在本节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之一。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是现代化,人文化的课堂。这节课中,教师寓“导”于“情”,变传统教学的“指令性”语言为合作、帮助、关爱性的语言,为课堂注入活力。 三、层次分明,本课主要按几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先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要看整数部分比. 第二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要看十分位比. 第三个层次,比较整数部分和十分位都相同的,要看百分位比,并借助观察米尺长度来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练习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数的大小,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全课贯彻边讲边练的精神,及时反馈,并选做课本的一些题目,课上加以指导,以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存在的问题: 本节课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练习的容量应再大一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再丰富和简单一些。

1~5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1~5比大小》教学设计 朱夷贤 教学内容: 学习比较数的大小17页,练习三中的第3、6、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1—5各数比较大小,初步认识“〉”“<”、“=”符号。 2、结合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使学生获得对数感的经验,对以后统计的题目的理解做准备。 4、、对数的概念理解能够掌握初步的体验和理解的经验。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图片、绒板、大于、小于、等于号卡片等。学生准备1—5的数字卡片,大于、小于、等于号卡片等。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比较大小的各种符号,学会运用各种符号。 教学设想: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品的多和少引出数字的大小,再有符号辨别,为以后的简单统计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课堂常规教育,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 二、探究新知: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各数的认数、写数、还有许多新知识,这节课我们我们继续学习新的知识,看谁听的认真,学得好。 1、出示主题图。 师: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 草地上有三只小猴子,它们从商店买来了许多水果。小朋友你们看它们吃的可香了,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它们吃的是什么水果吗?它们是怎样分的这些水果吗? 2、教师分别出示小猴子、梨、桃和香蕉图。 教师先出示三只小猴子图,提问:这是几只小猴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猴子的下面写3。教师在小猴子的旁边再出示四个梨,并指着四个梨提问:这是几个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梨的下面写4。然后教师依次出示3个桃子、2个香蕉,分别写出3和2。 设计意图:从图片中的物品数量比较多少引出数字并比较大小。 3、比较数的大小。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这三只小猴子是怎样分这些水果的吗?请你们帮助它们分一分好吗?(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师;在这些水果中哪种水果和小猴子的个数同样多?哪种水果比小猴子的个数少?哪种水果比小猴子的个数多? (1)师:教师出示:比较3和3的多少。 师:3和3比较谁多?(一样多) 师:3和3一样多我们就在3和3的中间写等于号。 师:板书:3=3。教师领读:3等于3、中间的符号叫做等于号。 (2)师:教师出示:比较3和2的多少。 师:3和2比较谁多?谁少?(3多、2少)

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教师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反省、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从而促进自己观念转化,提升教学能力。可以说“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关键是侧重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哪些”,“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设计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等。 教学中的反思主要反映在行为记录上,这种行为记录与教案并行(教案上的空白处,可供教师随时记录),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着重是对教学过程与效果的反思。行为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生分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2)策略分析,指对教学问题的调控措施及效果的分析;(3)亮点分析,即自己满意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写“教后记”,主要有包括“学生在什么地方不易懂,原因何在,我的处理有效吗”,“学生在学习中有好的想法和思路吗”,“学习中带倾向性的问题在哪里,能力上的缺陷是什么,如何弥补”,“教学策略应作哪些改进”等等。自我反思有时还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如有组织的教学实录反思、教学录像反思,就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反思法,这种反思既可以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审察自己的教学历程,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又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来反省和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调控能力。 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一个教师要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非一朝一夕,除了把别人总结好的经验为我所用外,主要靠自己“千锤百炼”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秘方”。课后教学反思能够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通过书写,一方面可聚沙成塔,积流成河;另一方面把教学对象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做到教者有的放矢。 课后教学反思应体现三个原则:及时性,每次教学内容一结束,及时动笔反思,免得时间一长记忆模糊。计划性,每一册、每个单元、每一课时,自己在教学时搞点什么研究,要心中有数。精炼性,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检查得失,书写可长可短,决不写空话、套话。 课后教学反思的记录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记成功做法。把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一些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引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等,课后认真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记失败之处。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如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步骤繁杂的解题过程、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使这些教学后记能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补救。 记教学机智。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如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稍纵即逝,会再也想不起来,造成很大的遗憾。 记学生问题。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知识缺陷、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同时也为再教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大小》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二是几分之一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比较。本科时分数大小的比较主要借助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看图,直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从而让他们感受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积累一些初步的经验。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利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大小的比较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2,皮皮吃了这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兵兵吃了这块月饼的 4 1,他们谁吃的多? 块月饼的 4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分数大小比较:比大小)(设计意图:用故事引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较42和41 谁大 一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兵兵吃了这块月饼的42 ,皮皮吃了这块月饼的41 ,他们谁吃的多? (1)请同学们看情景图,进行比较,再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42 > 41 (2)小组展示,小组评价,只要孩子们能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表扬。 2、比较 与 的大小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比较 与 的大小 找学生回答: >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同分母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让学生理解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3、比较21 与13 的大小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比较2 1 与13 大小 找学生回答:21 > 13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4、练一练

幼儿园教案课后小结

幼儿园教案课后小结 【篇一:如何写好幼儿园教学反思】 “今天的活动效果理想吗?”“孩子在活动中有哪些发展?”“我在教学 活动中观察到每个孩子的表现了吗?”“我的提问给孩子留下足够的 思考空间了吗”“我和孩子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了吗”??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此项评价: (1)教师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 现状的基础上。 (2)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创设的教育环境,是否能调动幼 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活动的组织是否着眼于幼儿的主动学习。 (4)教师在活动中是否能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并对幼儿进 行有效的观察与指导, 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并获得成功感。 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 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 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 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 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 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 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 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3篇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 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3篇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1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 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 应用功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 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 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 ‘=’”,“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 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 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 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 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 两个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根据猴子香蕉图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以及各自的 数量,让图片中几种水果与猴子之间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教 授“=”、“>”、“<”及其连接在数字之间作比较的填写方法,让学生做些读写练习,并出示相关练习题。 整节课的结构比较清晰,环节的创设也十分紧凑。在学习 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一环节对比大小有了更进一步的 理解,教师还运用简单的小口诀(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朝小数)帮助学生很好的运用三种符号,让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够独自解决比大小这类题型。 在教学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情景创设,应该运用生动形象 的语言来描述图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符号教授 过后,让学生的读写练习进行的还是太少,应该让学生单独叫 几个人读一读、同桌读、男女生分开读以及全班读等不同的形 式朗读,再让学生多次练习,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里写、 书桌上写以及在书中的田字格里写。三个符号每讲完一个之后 应该都出示对应的练习题,不要都讲完之后在让学生做练习, 这样不如讲一个做一个最后在统一混合练习达到的效果好,讲 一个做一个的话可以让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能够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的教学反思篇3 在本课分数大小比较主要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同分母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及将几个小数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 2、使学生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照大小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掌握比较小数的方法并且正确地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具准备:情境挂图。 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比大小”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了孩子们熟悉的“少年演讲比赛”这一有趣的情境。从“少年演讲比赛”主题情境出发,引出比较小数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本课的教学采用了学生以小组讨论为主互相交流的学习方式,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得出结论,同时在描述和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活动中,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 同学们都参加过什么比赛呢?你们在电视上看过演讲比赛吗?这些选手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看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三名演讲比赛的高手他们得分如下(出示情境图),下面就请同学们来当回裁判,看看他们谁是第一名。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来当裁判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初步感知小数有大小,体会比较小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两个小数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四年二班的同学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结果是郑强同学的得分是9。87分,李明同学的得分是9.90分。你知道这两个同学中谁的得分高一些吗?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并试着说一说你这样比较的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进行自我独立思考,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不至于使有的学生养成依赖别人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在学生试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倾听别人的思考过程中有所收获。]

课后反思什么

课后反思要“反思”什么? 课后反思,亦称“授课心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完一堂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回顾和小结,将经验;教训和体会记录在案的过程。教师写课后反思的过程其实也等同于教师课后自我评价的反思过程。 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比如找准活动内容选择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引入;教学难点的突破;直观教具的合理运用;善于抛接、促进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延伸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将他们记录下来,目的是便于教师今后在教学中参考使用。 2.“反思”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比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甚至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对孩子积极性的挫伤以及草率的收场等等。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在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偶得” 再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更不可能百分之分地预见孩子的思维活动、发展状况及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性事件的产生,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灵感。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4.“反思”孩子学习中的“拦路虎” 教师可以在孩子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所在。记录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对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及时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查漏补缺,对症下药,消灭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实现孩子的“旧知”向“新知”的迁移。例如,当孩子在科学探究发现的过程中碰到障碍和遇到挫折时,教师应善于判断每个孩子的忍受挫折的限度,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使孩子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至于消失;当孩子回答错误时,不应该马上去纠正或通过语言、语气等让孩子感到自己出了错,而是应该迅速判断孩子的经验水平,调整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使孩子在操作、尝试、记录、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感性地认识一些科学现象,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反思” “下次如何做” 任何一位著名的孩子园教师,她们都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每教完一节课,总是写一写下次再教时如何做,因此她们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我们都应该学习名优教师的良好教学习惯,在教完每一节课后,沉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活动的体会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反馈的教学信息,写一写“下次如何做”,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改进。这样做,有助于把自己的教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比较大小教案(附教学反思).doc

1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比较大小教案 (附教学反思 ) 小班数学活动比较大小教案 (附教学反思 )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比较大小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每次分果时,孩子们都喊着:老师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势利导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让孩子们作比较,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很快能说出那个大那个小, 但当我出示两个一样大的果让孩子们比较时。他们就不知道用语言描述:“两个果一样大”所以在上学期教研课我特设计了此活动,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找出一样大的物品,并学习描述其特征。 活动准备 1、红色和蓝色的大小盆,大小圆形纸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纸箱自制的游戏箱一个,游戏箱有一个大皮球和两个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比较“大”“小”“一样大” 1、教师出示大盆、小盆各一个,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分出他们的大小,并能说出:红色的盆大,蓝色的盆小。 2、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请一个幼儿任意取出一个盆,请另一 个幼儿取出同它一样大的盆。反复再请一些幼儿上来取盆子。

2020年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

2020年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反思其实主要就是老师在授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忆、咀嚼、反思。不管是自身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效果,都是教师应该主动 挖掘、研究问题的主体,通过这样,才能够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才可以 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提高以后的教学。课后总结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 方面: 1、发扬优势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依据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高效完成的教学活动就 是我们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我们以后需要继续发扬的地方,比如说巧妙地设计情境, 利用多媒体上课,把书本上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 兴趣等等。这些值得提倡的部分,课后我们都应当将其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的教学参考。 2、找出不足 即使再充分、再完美的备课也不能保证没有失误的时候,课堂上任何问题都会出现,所以我们不能害怕出错,而是要勇于发现错误,并将错误指出,从而分析出现问 题的原因将其记录,引以为戒,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犯同样的问题。 3、从学生切入 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在教 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种种真实反应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的表现,我 们能够更好地寻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教学模式,不仅能使我们的教学效率 提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速度,一举两得。 课后反思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 环节。 课后教学总结与反思二 自从课改以来,老师们用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大胆地对 高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平等参 与的生动局面。下面我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角度,谈谈我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比大小”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比较数的大小

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 (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预设”的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常常会“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的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使学生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教师能否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谋划好“预设”。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一、“预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学生 在一节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尤为重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教学应达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学上的盲目性,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保证和首要环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坚持面向未来,立足课堂,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小学阶段整数大小比较的基础和重点。为以后的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材提供了情境,让学生自己解决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最后由教师给出比较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10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1.使学生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体会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 2.利用轻松愉快的游戏和现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知识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预设”新知教学——准确把握,源于学生的需要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既不能过高地估计学生,也不能过低地估计学生,新知的学习应源于学生的需要,让他们能够自由而主动的学习。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表示大小,但对100以内数只是初步认识,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较为困难。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他们

如何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如何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既是教师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项工作要素,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步骤,还是教师真心研究教学、真心谋求进步、真心对待学生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关注特别是积极引导与评价的必要环节。 一、教学反思的实质 教学反思对教师而言,不在于写些什么而在于想不想、想些什么特别是想到何种程度。落实到教案上是为了对所想内容的强化与记忆以及对备下一课或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提醒。如果为了应付教学管理而写,则积极作用为零。特级教师于漪每教完一篇课文总会写一写下次再教这节课应如何做,因此她的课常教常新、炉火纯青。她说:“教育是细水长流,积涓滴成小溪,成小河,成江,成海,把点滴闪光的思想、有效的做法汇集起来,就会领悟到许多教育的道理,就能产生只会”。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 1、教学反思的基础是备课的积极与认真。 2、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内容是教师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回顾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与生成性目标实现情况的内心评价。 3、教学反思的常态化主体是执教者自己。 4、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自我警醒与自我完善。 5、教学反思的重点是目标达成状况的自检,特别要着眼于学情评价。 6、教学反思的归宿是围绕课堂教学实效,自己“想”与整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7、教学反思贵在坚持永久,成于切入要害找到根源,

毁于应付差事,败于有始无终或时断时续,精于言简意赅。 三、教学反思的思考形式 作为非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专业人员的一般性教师,从教学论的角度作理论性反思,站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高度用理论去检索实践,整体上比较困难,也是难为大多数教师。基于此,只从实践性体悟角度,立足于操作层面,归纳如下: 1、系统反思式。 第一,反思本节课教学理念确立与应用的得与失; 第二,反思本节课备课过程的得与失:课程内容分析(地位、联系、作用等)与处理、学生情况分析、材料准备、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场所选择与利用等。 第三,反思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得与失:三维目标确立的适度性、全面性与科学性,教学重点确定的准确性,教学难点选择的适宜性,教学思路设计的适应性,教学材料准备与利用的充分性,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应用的科学性特别是新课程理念或者课标体现充分性与适度性等。 第四,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导入、点拨、调控、激励(合作、质疑、学困生等)、板书、生成性引导、学习技能培养、习惯塑造、思维训练等。 第五,反思学生课堂上的“学”:教学有效参与率、学习效率、思维积极状态、技能(合作、操作、质疑等)练习情况、学困生表现、等等。 第五,反思教学实效:教学目标达成率、教学重点完成状况、教学难点突破程度等。 第六,整体感想与体会:对本节课自己最深刻所得的概述。 说明:这种反思形式比较全面,也很复杂,适用于对教师个体意义较深远的课例(最成功或最失败)的系统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