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_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_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_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_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第29卷 第5期2009年9月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J OURNAL OF XI AN UN I V ERSI T Y OF SC I E NCE AND TEC HNOLOGY

V o.l29 N o 5

Sept 2009

文章编号:1672-9315(2009)05-0574-05

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为例 *

王树声1,2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 要: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进行城市设计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以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关系为例,分析了古代城市设计在处理城市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关系的具体手法。

提出了通过建立城市重点建筑、城市结构与大尺度自然环境的特殊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人工空间与大尺度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处理与大尺度山水关系的基本手法的观点。这对当代西安城市规划、名城保护以及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理论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尺度自然环境;城市设计;西安;终南山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志码:A

强调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正如古语所谓 天人合一 。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也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显著特色。无论都城建设还是地方城市建设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在古代城市设计中,不仅注重处理与微观的、局部的便于感知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处在城市内部及邻近的池湖、河流、坡地等,而且还要追求与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和谐,追求一种宏阔的城市与山水的秩序,都城建更是如此。例如秦代阿房宫建设与终南山的 表终南山之巅以为阙 ,就是城市设计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典范,至今仍被人们称道。不仅如此,仅就西安地区来说,秦代以后的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与明代西安府城的建设也都与大尺度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和谐的设计经验。本文仅尝试从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的关系入手,为探寻现代城市如何处理与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关系提供历史的智慧,同时对当代西安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借鉴意义。

1 西安与终南山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面终南山。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杜甫诗云 秦中自古帝王州 。从西周的沣镐、秦代的阿房、汉代的长安城、隋代的大兴城,到最后的唐长安城。从西到东,遗址分布格局清晰,展示了历时性的古都空间演进格局。唐代以后,城市规模骤减,集中在原隋唐皇城范围内。直到明代,才在唐皇城基础上拓展。今天的西安市是以明代府城为中心向外发展而成的。

终南山在城市南面,明代嘉靖 陕西通志 曰: 终南山乃关中南山,西起陇凤,东逾商洛,绵亘千里有余,其南北亦然,随地异名,总言之则曰南山耳。 终南山距西安市约20余千米。终南山物产丰富,风景佳秀, 禹贡 曰: 终南惇物 。在历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终南山一直作为城市的对景,历代规划都十分重视与终南山关系的处理。唐诗就有 太乙近天都 、 终南山色入城秋 的描述。 长安志 也有从含元殿

*收稿日期:2009-01-3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5H005S)

作者简介:王树声(1975-),男,山西闻喜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与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工作.

第5期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望终南山 千峰了如指掌 的记载。在古代长安城中,终南山与城市的关系是十分清晰的。终南山的高峰、秀谷为当时城市设计者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历代城市设计者们巧妙借用了这些峰、谷,进行了创造性的规划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大尺度自然关系的城市设计经验。

2 历代城市建设与终南山的关系

2.1 秦阿房宫与终南山

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三桥镇之南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兴建朝宫。朝宫的前殿就是阿房宫。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曰: 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镐,豐、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终南山。表终南山之巅以为阙。 阙,在古代是指大门前的标志物。 表终南山之巅以为阙 的意思就是以终南山的山峰作为阿房宫的门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3层意思:1是至少在秦代阙是宫殿建筑十分重要的元素;2是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助人工建筑的艺术效果;3是这种规划手法还表达了1种深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处理手法可以总结为通过城市的重点建筑与自然环境中的特殊形态建立起1种联系,从而使城市与大尺度的自然环境成为1个整体。阿房宫是规划的咸阳城市的中心,阿房宫与终南山取得联系,也就是形成以 咸阳 阿房宫 终南山 作为1个整体的 城市 标志建筑 自然环境 空间网络。这实际上就是1种 城市规划 建筑 地景 三位一体的规划手法。此例说明,至少在秦代,城市设计协调大尺度自然环境的规划思想和手法就已经初步形成。

图1 汉代长安城轴线示意图F i g 1 Sche m atic d iag ram o f axes for Chang an city i n H an D ynasty 2.2 汉长安城与子午谷

长安 原本是秦代的乡名,汉高祖五年(前202),在秦朝兴乐宫基

础上修建长乐宫,七年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长安。此时,长安城并无城

墙,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砌筑城墙。汉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

宫、明光宫,在长安城西侧修筑了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

此时,长安城的格局基本清晰。整个都城因循地势,逐步发展而成,呈不

规则形。以宫殿为主体,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几乎占了整

个都城面积的三分之二。从长安城图上看,尽管城市以宫殿为主体,但

以宫殿为核心的中轴布局模式还没有形成,城市并没有像后世都城那样

明确的中轴线。不过,1995年,秦建明、张在明、杨政3位先生在1篇学

术论文中指出 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1条超长距离的南北

向建筑基线。这条基线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向北至三原县北

塬阶上1处西汉大型礼制建筑遗址;南至秦岭山麓的子午谷口,总长度

达74公里。 并确定该极限设立为西汉初期。 这条建筑基线,将天、地、山川、陵墓、都城一以贯之,使之协调为一整体;自北而南,以天、先王、王、地为序的宗教意味排列;其间充满法天意识,使这一庞大的建筑体系,表现出天与地、阴与阳、死与生、尊与卑,以及南与北、子与午等多种

对应关系,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缜密构思。

[2]由此可以看出,汉长安城尽管在秦宫基础上形成,但与终南山的空间关系却是十分明显的,城的中心线正对终南山子午谷。 读史方舆纪要 指出含长安城 北负渭水,

南直终南山子午谷 。[3]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汉长安城的中轴线应为横门、未央宫。对长安城的规划还有诸多问题在学界仍有不同的见解。但通过考古探测和踏勘,长安城南的安门与子午谷正对是客观存在的,应不是偶然的。其后南郊建设的辟雍、名堂及王莽礼制建筑群均是沿着这条轴线2侧布局,更加强化了城市与子午谷的关系。

2.3 隋唐长安城与子午谷对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与终南山的关系中,在不少的历史记载中认为大兴城南直子午谷。例如,韦

575

图2 西安历代城市设计与终南山关系示意图F i g 2 Sche m atic d iag ram o f re l a ti onsh i p be t w een X i an plann i ng i n different dynasti es and Zhonnashan m ounta i n

述在 西京记 有 大兴城南直子午谷 的记载。李

林甫主持编纂的 唐六典 中也认为长安城南面正

对子午谷。 今京城隋文帝开皇二年六月,诏左僕

射高颎所置。南直指终南山子午谷,北据渭河,东

临浐灞,西次沣水 [4]。 隋开皇二年,以故都制度

狭小,历年既久,宫宇朽蠹,乃议迁都于故城之东南

十三里,南直子午谷 吕氏图 云:南直石鳖谷。 [3]

程大昌在 雍录 中也提出 西京记云:大兴城南直

子午谷。今据子午谷乃汉城所直,隋城南直石鳖

谷。 石鳖谷谷口的经度为东经108 56 22 ,子午谷

的经度为:东经108 52 46 ,隋唐长安城朱雀门的经

度为东经108 56 05 。由此可以看出,隋唐长安城

朝向石鳖谷,而非子午谷。唐代开成二年(公元837

年),唐文宗令将象征终南山的 终南山祠 ,也就是

广惠公祠 ,建在长安城轴线所对的石鳖谷口。在

祭终南山诏中曰: 兹山北面阙廷,日当恩顾。修其

望祠,宠数宜及。 [6]可见,石鳖谷在隋唐代长安城

规划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唐代长安城在原大兴城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

条新的轴线,即大明宫、大雁塔和终南山轴线。唐代

大明宫在太极宫东北禁苑内的龙首原上。 南接都

城之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亦曰东内。 大明宫建

于贞观8年(公元634年),当时名为永安宫,第2

图3 大雁塔与终南山关系图F i g 3 Sche m atic diag ram of re lati onshi p be t w een B i g W ild G oose Pagoda and Zhonnashan m ounta i n 年更名为大明宫。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唐高宗患病

风痹,又扩建。大明宫占地3.2平方公里,周长7.6公里。

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门、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太

液池、玄武殿玉玄武门都成大明宫的主轴线,其中含元殿是

其中心建筑,建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含元殿在龙首

原南沿之上,高出地平面10米左右。 唐六典 记载含元殿

阶上高于平地四十余尺 。由于地势高爽,含元殿上向南

俯瞰, 远望终南千峰了如指掌,俯视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

内 。今天站在含元殿太极之上,天气晴好之时,依然可以看

到终南山的奔腾山势。

在终南山诸多山峰中,大明宫正对着终南山的一座山

峰, 西安市地图集 中把这座山峰称为 牛背峰 ,海拔2802米。在大明宫主轴线在长安城的轴线延长线上,有慈恩寺塔,即大雁塔。慈恩寺建于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所里,故以 慈恩 为名。慈恩寺塔建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由玄奘主持建造。 寺西院,浮图六级,崇三百尺。永徽三年,沙门玄奘所立。初唯五层,崇一百九十尺,砖表土心,仿西域窣

堵波制度,以置西域经像 [4]。由此观之,大雁塔的修建比含元殿要早五年。应当说,慈恩寺塔在建设选

址时,是充分考虑了与终南山 牛背峰 的关系的。在天气爽朗之时,在西安雁塔路上,向南依然可以看到大雁塔与终南山牛背峰的美妙关系(图3)。

唐长安的发展形成了 大明宫 含元殿 大雁塔 终南山牛背峰 之间的轴线关系,充分体现了将城市规划、重要建筑和山水环境紧密融合的规划设计思想。这种城市设计方法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并不是一种既定的模式,是在逐步认知自然、积累建设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完善的。

576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

第5期王树声:结合大尺度自然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2.4 明西安城与石鳖谷明代西安府城是在唐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形成东、西、南、北4条大街十字交汇的格局。西安府城南门是在唐长安城皇城安上门基础上修建的。明代末年,将钟楼从城西移至城市中心,形成了 南门 钟楼 北门 城市中轴线。在 钟楼东迁歌并序 写道 挹终南兮云为低,凭清渭兮衔朝曦 [5]

。钟楼的移建,更加强化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了 终南山 南门 钟楼(府城) 北门 渭河 的山水城市结构。明代西安府城轴线正对终南山石鳖谷。西安钟楼的经度为:东经108 56 32 ;南门的经度为:东经108 56 31 ,这与石鳖谷谷口的经度相近。 读史方舆纪要 : 石鳖谷府南六十里。谷口有大石如鳖,因名。吕大防曰:隋筑都城,南直终南山石鳖谷,是也。今咸宁长安以此分界,或谓之太乙谷 [6]。清代长安、咸宁二县也是以石鳖谷为分界线的。据清代毛凤枝 陕西山南谷口考 记载: 又西为石鳖谷(谷口有大石如鳖,因名),一名石壁谷。在咸宁县西南五十里,为咸宁、长安连界处,有石鳖谷水,北流会交水,注沣入渭 。

通过秦、汉、隋、唐、明五个时期西安城市设计与终南山关系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自然,追求与自然协调并不不是空洞的、模糊的,而是具体的、可知的。不仅有理念,还有设计方法。人们通过城市的重要建筑或者核心建筑与自然中 特殊环境 关系的建立,把以 重要建筑 或 核心建筑 为中心而建设的城市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环境与人工空间秩序的形式美,一种对自然、神明和生命关系的图式表达,往往反映出一种深层的文化哲理。这种城市设计手法将城市规划、重要建筑、大地风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 城市规划 建筑 地景 三位一体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设计,不仅关注邻近自然环境的利用,如隋唐长安城与 龙首山 、 六坡 、 曲江池 等。同时,也非常注重城市与大尺度自然山水的关系,在城市设计时,主动寻找与这些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关系,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城市设计的环境依据。吴良镛先生在论及古代城市设计方法的时候指出: 在规划设计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大尺度的自然山水以至于无垠的宏观宇宙(宏观的)与建筑群的构图(微观的)结合起来。

[7]历代西安城市规划除了与终南这些空间关系之外,由于秀丽、幽静的山水风光,终南山还成为历代西安宗教文化、雅士文化的萌生之地。西安许多著名的佛道寺观、文人雅士兴建的别业都分布在终南山。这使得终南山不仅仅是作为城市的对景,与城市建立一种空间关系,而且在文化上也成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与城市形成一个文化整体。3 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示

紧密结合自然环境进行创作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优秀传统,每个城市都积累了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的规划经验。古代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抽象的,而是紧密的、具体的。它不仅关注邻近的自然环境,也十分重视大尺度的山水关系。通过对西安历代城市建设与终南山峰谷的关系的粗浅梳理,可以看出历代城市中轴线的规划与终南山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历时性的轴线演进格局。张锦秋先生曾给西安历代规划形成的轴线系统以高度评价,提出要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 古都的轴线体系是西安的一份得天独厚的历史遗产。西安作为13朝古都,在全国有这样严整的、多层次的、丰富的轴线体系的城市中,是第一位,所以说它是得天独厚的历史遗产。这些轴线往往贯通山水城市命脉,今天作为古都的历史文化轴具有很高的功能价值和美学价值,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哲理,在城市空间

发展战略上合理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遗产,那才是古树新花,别具一格。

[8,9]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加上土地资源的紧缺,新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加。无序分布的高层建筑破坏了古都与终南山的文化脉络。例如对大明宫与终南山之间的历史视廊上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从含元殿基址上向南望去,高层建筑侵蚀着大明宫与南山之间的视线联系。对于西安这样的地位十分重要的文化古都,其高层建筑的分布应有科学合理且严格的控制规划,从更大的范围寻找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依据,使今天的建设与古都保护相统一。这种高度的控制除了从城市本身寻找依据外,应从更大的范围去认知,更好地处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的关系。在当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十分重视这个重要城市设计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结合西安大尺度山水空结构、历史文化空间结构、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和现代空间艺术结构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进行新的整体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城市格局。这是西安历代城市设计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577

578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9年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城市规划国际论坛[Z].北京: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6.

Interna ti ona l con ference on urban culture&t he2nd i nternationa l f o ru m on c it y plann i ng[Z].Be ijing:Be ijing D eclarati on Concern i ng U rban Culture,2006.

[2] 秦建明.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J].文物,1995,(3):4-15.

Q I N Ji an-m i ng.D iscov ery o f a l ong arch itect u ra l base li ne w it h H an dynasty Chang an as itsm i dpo i n t[J].Cu ltura l R elics, 1995,(3):4-15.

[3]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Q i ng]GU Zuyu.R ead i ng the m i nu tes of the h i story of si de[M].Be iji ng:Zhonghua Book Company,2005.

[4] [清]徐松撰.李建超.增订唐两京城坊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Q i ng]XU Song-zhuan,L I Ji an-chao.Furthe r resea rch o f blocks i n t w o ancien t capita l c iti es of T ang dynasty[M].X i an: Sanqin P ress,2006.

[5] [宋]张礼撰.史念海.城南游记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Song]ZHANG L-i zhuan,S H I N i an-ha.i T ravel no tes o f south o f the c it y[M].X i an:Sanqi n Press,2006.

[6] 张永禄.明清西安词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ZHANG Y ong-lu.D i c tionary o fM ing and Q i ng X i an[M].X i an:Shaanx i P eop l e s P ress,1999.

[7] 吴良镛.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念对当代城市设计的启发[J].世界建筑,2000,(1):82-85.

W U L i ang-yong.Insp ira ti on upon c ity p l ann i ng fro m the desi gn concepts o f trad iti ona l Chi nese hu m an settle m en ts[J].W or l d

A rchitec t ure,2000,(1):82-85.

[8]王建伟,吴永平,刘 昕.都市圈圈定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24(2):91.

W ANG Jian-w e,i W U Y ong-p i ng,L I U X i n.M ethod o f c i rc l e reg i on c lassifica ti on of m etropo litan reg i on[J].Journa l o f A rch-i tecture and C i v il Eng ineer i ng,2007,24(2):91.

[9] 黄 勇,赵万民.哥本哈根人居环境变迁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25(2):120.

HUANG Y ong,ZHAO W an-m in.S t udy o f hu m an settle m ents env i ron m ent change i n copenhag en[J].Journa l of A rch i tec t ure and C i v il Eng i nee ri ng,2008,25(2):120.

Analysis of urban design m et hod co m bini ng

large scale natural environ m ent

Take the connecti on bet w een Zhongnan mounta i n and

past dynasties X i an city design as an exa mple *

WANG Shu-sheng1,2

(1.S c hool of A rch.T s i nghua Universit y,B eij i ng100084,China;2.Schoo l of A rch.,

X i an Univ.of A rch.&T ech.,X i an710055,China)

Abstract:It is an exce llent traditi o n o fChinese anc ient city desi g n that co mb i n es large scale natura l en-v ir onm ent t h rough city desi g n.Th is artic le taking the connecti o n bet w een Zhongnan m ounta i n and past dynasties X i an c ity desi g n as an exa m ple,analyzed the i d i o graph ic techn i q ue on the re lati o nship be-t w een dealw it h city and lar ge scale natural env ironm ent i n ancient city desi g n.Bring for w ard organ ic re lation through estab lish i n g c ity key bu il d i n g,city str ucture and large sca le nat u ra l env iron m ent especial for m,realized organ ic a m a l g a m ation bet w een m an-m ade space and large sca le na t u ra l env ironm en,t w hich is the v ie w o f the basic techn ique on Chinese anc i e n t c ity to dea lw it h large scale natura l land-scape env ironm en.t Th is prov i d ed w ith i m portan tm eaning for the conte m porary era of X i an urban p lan-n i n g,historic city protection and i m prov i n g the theory o f Ch i n ese trad itional c ity design.

Key w ords:large sca le natural envir onm en;t ur ban desi g n;X i an;Zhongnan mountion

*Bi ography:WANG Shu-sheng,Associate Professor,B eiji ng100084,P.R.Ch i na,Te:l0086-158********,E-m ai:l xgiz hu@126.co m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摘要] 城市空间发展的物化体现为城市形态。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的研究方法林林种种,然而具体微观层面上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不是很多。设计师在丰富城市空间、认知城市空间中,很多程度上需要大量的这些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关键词] 城市空间分析技艺 “通过何种途径进行城市空间的建造与改造?”这是世界上许多大城市曾经经历过或者要面临的问题。自人们明确的以空间的概念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实体环境和抽象以来,已经形成各种各样,各具侧重点的城市分析理论。然而仅仅从宏观上,从理论上来营造城市的空间,还是不够的。当设计师面临到一个城市空间的具体的问题时,还应当需要一些第一手的城市资料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这就要依靠一系列切实有效空间分析的技艺。空间分析的技艺构成了城市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的内容。 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城市空间是广义空间的一种具体形式,与城市活动及其内涵密切相关。如果说,空间是一切外在事物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样,城市空间也是承托与容纳城市活动的载体与容器,城市空间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或集合。 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完整的城市空间概念框架应包括城市空间,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物,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则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 2 城市空间分析的切入点与内容 城市空间的分析主要从3种角度切入。第一种角度是从物质实体要素(如建筑、街道、树林、河流、山林、交通设施等)与其财团的虚空间之间的交织、组合关系入手,通过对城市空间整体或某一局部的共时态空间格局与模式特征加以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西安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城市雕塑文化今天,我们的城市决策者,广大百姓,都越来越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各地城市形象的比拼和较量也在以多种方式展开,这从各种名目的城市评比、排名及形象展示可见一斑。在打造城市形象的热潮中,同时随着大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也就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城市雕塑绝不只是几块石头或其它材料堆积起的艺术品,它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精神的标志、地域文化的反应、一个时代的印记,甚至是城市头顶上的桂冠口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其中的城市雕塑也随之发展,现代城市雕塑已经超出了雕塑自身的概念,而在其上附加了很多更广泛的意义,它己打破了保守单一的传统意识,破除了静止与稳定的历史模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雕塑仅限于造型空间的理解,使人们意识到雕塑并非仅仅是一个集中式的纪念物,而有可能是一个与社会公共问题,或与社会活动和城市文化紧密相关的,使广大市民得以参与的、开放的公共艺术。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它们都已成为服务于一个公共社会开放空间的社会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的,它是依托着所在城市的公共环境同时反映着本城市的地域文化的,脱离了所在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很难被大众认可接受而易短命夭折。随着西安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西安正在成为一座世人瞩目、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面对这样的城市大环境,无疑对西安的城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对公共空间的创造和设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化是整体,雕塑是局部。文化的外延涵盖着雕塑,雕塑的形势也丰富着文化的内涵,两者的关系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研究西安城市雕塑,必然要研究西安地域文化,从整体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才能把握住城市雕塑的正确发展方向。物以载道,雕塑无非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此地域的人文精神,生活方式和观念心理,也折射着本地域人们的生存状态。本课题研究西安地域文化载体城市雕塑,重在研究城市雕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即怎样的城市雕塑符合西安的风土人情、城市文化;西安的地域文化应该孕育出怎样的城市雕塑;西安的城市雕塑现状是否反映了或充分的反映了西安的文化特色,是否在有效的城市背景文化理论指导下进行着发展着西安的城市雕塑;在当下经济与文化全球融合的趋势下,西

城市设计的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摘要: 城市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而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巨大系统,城市的发展变化受到城市文化历史、人文特征、经济水平、科技教育、政府行为、生态环境等诸要素的影响。通过城市设计对所在地域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等特色要素的研究,并进行综合设计,以满足人对城市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审美感的满足,及对城市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认识城市设计地段特色结合 Keyword: kowledge urban design area characteristic combine 正文: 一城市设计的认识 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和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讨论,并适时地被广大同仁积极运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中。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转变,城市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也逐渐深化。 城市设计师人工环境的一部分。因而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例如美国建筑学会(AIA)1965年出版的《城市设计—城镇中的建筑》(Urban Design—Arehecture in City And Towns)艺术比较偏重建筑设计及群体效果,一人工环境中的物质要素及历史上著名人工环境分析为特色。美国规划师培根(E·N bacon)长期担任费城城市规划局长,他在其197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中以费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为背景,从古代中国、欧洲到巴西利亚和堪培拉,讨论了城市物质要素构筑的原则和空间形式问题。另一个美国规划师科斯林(David Gosling)在1984年出版的《城市设计的概念》(Concept of Urban Design)一书中,认为城市设计应是一种解决经济、政治、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的观点认为:现代城市设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注:①住宅建筑类的密度特指住宅建筑净密度。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概要

64 论坛 观察思考 ■栏目璃辑/王雷 西安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形象定位 ■丁孝真 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二者的目标完全一致,这一目标定位包括: 1.重塑城市精神。西安要围 绕“世界千年古都,华夏精神故乡”的 城市文化身份定位,进行城市精神的提炼、更新、培育,提升市民素质和城 市形象,大力弘扬以“承古更新,开放 包容,勤奋进取,文明诚信”为导向的 西安精神,并使之成为每个市民和组织团体的自觉实践;面向未来,培养 西安入自由、解放的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格;强化“我文明西安文明,我诚 信西安诚信,我美丽西安美丽”的意识,不断增强市民对这座干年古都的 i、西安城市文化建设 自豪感和责任感,使西安成为最具东方神韵的入文之都。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珍贵的历史遗存、丰富的2.提高市民素质。西安作为西部大都市要着重培育市民 人文资源和久远的文化传承,不仅使西安成为中国诸多吉都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增强市民对党和政府的售住,中历史最悠久、个性最鲜明的城市,而且是世界城市建设史倡导与大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上的典范,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家庭美德,提升全民的道德境界,培育文明的生活方式。通 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西安的特色、西安的品牌和金过多种教育形式,普及知识,增进修养,养成市民对文化艺 字招牌,它具有世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城市物质文明术的尊重,对精神生活的重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典型象征。西安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针对社会转型、文化变迁时期的社会历史特点,要特别注重放在第一位,积极吸纳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培养市民的心理调适力,增进心理健康,并加强职业培训,成功经验,包容并蓄,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教育市民树谐共处,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使西安这座世界立风险竞争、敬业创新、契约诚信、贵权对等、环境保护、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成为历史文化传统的聚集地,而生态文明等现代意识,实践绿色、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且成为现代都市文明的衍生地,成为人们生活居住的美好家使西安成为理性、文明之城。 园和观光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3.完善城市结构。西安的城市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作为“世界文化首善之地”,文化一是西安的历史底气,

西安古都城市文化

西安古都城市文化特征的探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吴青君, 2016) 摘要: 西安以“古都”之称闻名于世界。作为中国古代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也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西安与其他的一些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走进西安这座城市,你可以看到城市地表地下到处所遗留的一些过去的建筑、文物和名胜古迹,你还会发现,西安的城市文化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加具有历史的时代感、沧桑感和积淀感,西安就像中国的一座历史博物馆,演绎和诉说着过去所发生的故事,随着地铁三号线的开通,西安地铁又一次站在了古都城市文化的前沿,展示这座城墙与列车完美结合的古都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唐长安、地铁、城墙、城市文化 正文: 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和城市文化特色的价值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一个城巾.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要想在未来的城市商业化竞争中取胜,一个城市首先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必须给予人们一种独特体验,否则城市之间将缺乏本质上的差异性,失去吸引力。城市文化底蕴是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通过文化管理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无形资产的价值。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周、秦、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城市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格局;下面我们将从唐长安的城市文化、古都现代城市文化下的地铁、西安城市文化在古城墙保护中的体现三个方面,来展现西安古都的城市文化。 二、唐长安城市文化的特征 唐代都城长安,以它宏大的规模、严谨的规划著称于世。在公元7~9世纪的300年间,这个拥有100多万人口、面积达84平方公里,四方商旅往来,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大都市,成为当时世界性的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 唐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尤其是一个能够代表当时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国都,它的建立、规划和发展是与文化建设相始终的。这样的城市承载的文化要素有机融合所表现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格调和人文性格。城市文化定位和文化主流的展现,往往可以从一个城市的自然选址所应和的天人关系,城市建筑的主题文化概念和内涵以及内外文化交往和融合的程度和序列诸方面。 长安城市建设不仅颇具规模,商业市场和交易也高度繁荣。据文献记载,唐长安城当时在皇城偏南设置东、西两市,所有生产和出售的商品都分类分区集中在这两处。西市经营范围比东市要广,同时又是一个著名的对外贸易市场,外商云集。政府在两市中心专门设有市署和平准局,由专职的人员负责检查商品质量、真伪和度量衡器,管理市场价格,定时进行交易,并按时启闭市门。商业规模大、产品类别多、经营范围广是长安商业的主要特点。在宗教方面唐代政府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总体上实行兼容并包、多教并行、各有侧重。 三、古都现代城市文化下的地铁 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一种出行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铁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进度,因此,地铁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刻不容缓,同时,地铁的发展也是西安迈向国际化城市的一个必备条件。正是由于地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地铁在城市覆盖面的广泛性和延展性,发展地铁装饰艺术,使地铁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展现城市风采的窗口,对西安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更加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何将地铁的装饰艺术与西安的城市文化相融合,主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着手考虑;1. 史文化的时空隧道。从文化角度出发,西安地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西安拥有悠

西安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研究

西安印象——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研究 摘要: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是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指导城市旅游开发、产品设计和影响游客旅游决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城市旅游品牌内涵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西安市相关城市旅游形象品牌定位理念进行了解读,认为现有形象定位理念在指导城市旅游开发和影响旅游者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按照旅游形象定位的一般流程,在地方性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将西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最具东方神韵的遗产旅游目的地城市”,并对这一定位进行了相应解释。 关键词:西安旅游城市品牌定位 一、引言 我国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迅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旅游业的大发展对旅游地管理与运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以“品牌”为核心的一系列深层问题突显出来,旅游地品牌构建问题日显迫切。西安,这座有着1100年建都史和31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与国内外诸多城市一样,在享受城市化所带来成果的同时面临着巨大挑战,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近几年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兴旅游城市,旅游市场竞争激烈,西安作为陕西省核心的旅游资源地,尽管从九十年代以来的总趋势上分析,西安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效益均平稳上升,但横向比较,这种增长明显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为游客数量增长缓慢、平均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不高、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总体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旅游形式相比很不和谐。 在开放性市场环境下,旅游业发展初期依赖于产品和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演化为旅游地之间的形象竞争,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除受空间距离、闲暇时间和出游成本等物质要素影响外,还受到自身通过对旅游地资源、知名度、美誉度、口碑宣传等相关信息加工而形成的旅游期望感知——即旅游目的地形象这一柔性要素的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作为形象确立的前期工作对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城市缺乏合理恰当的旅游形象,则城市很难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目的地品牌化是西安城市旅游的必由之路。21世纪是“品牌经济”时代,“品牌经济”已成为市场普遍认同的概念。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它是对自身形象高度浓缩之后加以精心设计再尽情发挥市场功能的一种标志物[1]。美国杜克大学富奎商学院Keller教授在他所著的《战略品牌管理》一书中指出,像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品牌名被相对固化在一处地理名称上[2]。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上,从旅游目的地甚至到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品牌化技术来塑造形象并实现这种现象的差异化,使之能与其他目的地区分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来探讨旅游地形象品牌建设与营销,以期对西安的城市旅游品牌定位及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概念解释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形象品牌定位做了大量研究。20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地区品牌建设运动的开展,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t Destination Image,简称TDI)研究应运而生,并逐步成为现代旅游研究的热点命题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及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3]。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就率先从感觉形式出发, 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对城市和区域形象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在国内,陈传康、李蕾蕾较早提出风景旅游区和景点的旅游形象策划问题,此后国内形成了

城市规划案例分析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长安区分区规划分析 大家上午好,我们小组选择的案例为西安市长安区的分区规划分析。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现今西安城的旧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所以长安的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1.古长安城城市规划 周代的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形成最典型的九宫格局。 由图可以看出,古长安城的大致规划为:皇城在整个城市偏北,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分别有用于贸易用的东市和西市。 2.现代西安的分区规划 2009年7月6日,西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西安市分区规划》,此次规划涵盖新城、碑林、莲湖、雁塔、未央、灞桥、临潼、阎良、长安等九个区,其大致规划图如下:

长安区是西安市的九大分区之一,其分区规划要综合考虑现状和规划、旧城改造和空间形态布局等方面因素,规划期限为2008~2020年。 一、规划原则 1、整体效益最优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人口发展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网络及公共设施配套、环境整治等问题,尽可能使几方面相结合,达到整体最优; 2、可持续发展原则: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节省能源、生态平衡。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性质和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配套,适应西安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 3、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应当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口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住宅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以市民的居住和出行要求放在首位,尽可能地提高长安区的可居住性和方便舒适程度,使整个地区成为市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内外人士乐于来此工作、学习、居住和游览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高效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4、弹性发展原则:城市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西安中心区的建设,长安区的中心作用将发生转变,长安分区规划应当预先做出规划安排。但在新旧交替的一段时间中,长安区仍将承担城市副中心的作用,因此,规划调整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分区规划的编制,一方面应当成为上一层次完善、下一层次规划的依据,成为开展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另一方面,分区规划应当与政府对城市建设开发的控制管理的方式相结合,应充分研究城市土地使用的可变性。规划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实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易于操作管理。

浅谈西安城市规划

浅谈西安城市规划

目录 一.我爱的西安 二.西安的发展 三.西安的交通系统 1.汽车 2.火车 3.地铁 4.高铁 5.机场 四.西安基础设施 五.西安城市发展过程的问题:

浅谈西安城市规划 一.我爱的西安 我最喜爱的城市是西安,不是因为她的高楼大厦,不是因为她是国际化大都市。只是因为,这片土地见证了我的成长,给了我欢笑,给了我梦想,给了我栖身之所。 西安,是一个飞速崛起的城市,一个历史气息遍地的城市。它的魅力在于钟楼那悠扬了千年的钟声,大雁塔广场壮观的喷泉倒映着的千年古刹,兴庆宫里杨贵妃和唐明皇凄美的爱情,城墙上现代与过去的交汇,大明宫遗址上记录的兴衰存亡。。。西安的魅力在于她的点点滴滴,不管在哪里都可以体会到她的美。在清晨体会华山日出的激荡,在春天里一定要去看看青龙寺樱花的烂漫。去北院门德福巷寻味古老的气息,在东大街骡马市逛到脚抽筋。不要错过了体会咸阳机场的豪华,大唐不夜城的时代气息。也要去过过沣峪口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生活,去大唐芙蓉园和爱的人看一场水幕电影,一起体验高新区的繁华与高档。 西安这个城市的一大亮点就是保存了很多古老的遗迹。然而它们都分散在不同区域,没有一定的规模,周围全是现代高楼林立。如果保存有六七十年代的胡同或者其他古建筑就好了。设想一下,城墙以内若都是过去的建筑,那就是新城套古城,相信每一个到了城里的人都不愿离开,每一个来到西安的人都会爱上这里,因为这里都是处处历史的气息,放佛穿越一般。如果不是钟楼,城墙,大雁塔等特有建筑,那么西安就和其他城市没有区别了。 现在的西安市有9个市辖区、4个县辖区总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为846,7837人。而西安在清末人口11.16万人,民国37年(1948年)63万人。它的人口和面积在不断地增长,目前朝着大都市迈进。 二.西安的发展 西安市过去的发展大 致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一、 东边靠旅游业和轻工业市 场带动发展,如临潼休闲 度假区,秦岭,世界园艺 博览会,浐灞新区,等大 型旅游景点。轻工业有康 复路服装批发市场,轻工 批发市场,胡家庙果品批 发等等。。。二、西边多 为一些工业厂地,如火力 发电站,轮胎厂,化工厂, 还有国有大企业--西电集 团。然而西二环往西,几 乎周围没有大型的商业设 施和休闲场所,去超市要 坐公交车到土门附近,最

城市设计方法

试论城市设计方法 薄曦 本文将传统的城市设计方法归结为“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并分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和使用原则,最后阐述了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的趋向。 一、传统城市设计方法 讨论城市,一个有理解力的设计师会联想到若干形态的城市集合意像一一个个村落、城镇、城市,以及由这些意像所表现出来的植根于特定基地、形,抑或某种人为的、形形式式的地方感、历史沧桑和人类精神与情操。这妙不可言、具有“积淀”意味的传统城市,不仅给我们以感官上的享受和精上的愉悦,而且也给我们某种内在演变的启示。因此,对此的探讨、分析和述构成了我们今天城市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焦点。 对传统城市形成、演变、发展的描述,不同的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他们企图透过传统城市纷繁的表现形式,对它的深层结构进行整体把并作出质的理解。从已有文献来看,一般公认的传统城市有两大类别:即所的“人造城市”和“自然城市①”。从方法论上来看,与之相对应的营建方分别是“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基本上就是在这两不同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选择进行的。 在以“过程取向”为基本方式的城市设计中,城市是在预先没有一个单目标和总体设想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形成过程犹如有机体的自然增长,它的展和前提完全出于功能的需求,而非目标的选择。有时虽有目标的界定,但有明显的规定,是若干个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资源利用和地形状况而逐渐演成某一种格局。因此,这类城市的发展明显受单个设计者创作“累积效应” 影响,具有参与特征,城市传承机制所依据的是单个设计人的生活意向、习经验和约定俗成的文化许诺。在这种状况下萌发的任何单一发展的概念(或追求目标)都会被多年建筑的逐渐累积所窒息、代替;并且随着时间的演替过任何个人或集体意志的直接制约而呈现一个明显的过程特征。 由此种情形下发展出来的城市形态一般布局自由、随机,呈不规则状,间奇异蜿蜒,具有微妙的诡秘色彩,造型丰富、斑斓,表现了时间的沧桑,里所显示的人类建造行为和自然情趣互为观照、相互衍生,任何人为的目标非它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否则最终将被生活的过程所取代。 与这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对应的,是另一类由某种先验的理想、一的概念所支撑的城市设计方法,这是一种在强烈动机驱使下,具有明确目取向的整体性设计,这类城市,一开始就在某种理性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它形成过程是突发的,它的营建和发展是大规模的,它严格按照一套确定的程和制度展开,前后一致,不受时间累积的干扰,因此,其实质形态,无论布 -地 些神描 ? 7 了握谓式种 一发没变的惯称超 空这际统标的式M,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市规划局绘出古城发展新蓝图引导城市未来 城市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城乡规划调整着空间布局,引导着城市未来和发展,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牵动着城市建设的全局。 近几年,我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街景更加亮丽,市民休闲更加便利,城市魅力日益彰显,城市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城市骨架拉大了交通网络,保护古都风貌工作得到了国际建筑协会专家的认可。 2007年,在国际建筑协会第107次理事会、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会、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会上,市规划局荣获中国建协颁发的首个“城市特色探索与研究”特别贡献奖。城市规划建设的点点滴滴无不浸透着城市规划者的心血。 ■记者周骏 回顾2007年和谐规划硕果累累 2007年,市规划局完成了北客站周边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用地规划(地铁2号线)、大明宫地区改造规划、西安老城区街道历史标识规划《纺织城地区振兴规划》、汉唐新城规划;航空航天基地规划、未央新城规划、国际港务区总体规划及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了东大街、解放路、大兴路地区改造规划;组织了大唐上林苑、秦岭植物遗址保护区等重要规划审查、报批和批复工作;深化了城区中小学布点、公厕、垃圾站、过街天桥以及全市绿地小广场的规划;完成了汉城路西钞文化广场《钱币》组雕、六村堡《游春图》雕塑、劳动路与友谊西路丁字口《蝴蝶》雕塑等;承担并完成了市重点工作中涉及规划编制的5大类,15项任务。 城市维护建设项目规划体现出“实” 在编制规划中,市规划局注重城市维护项目规划的可操作性,让规划落到实处,群众得到实惠。所有工作人员在改变城市形象、塑造特色方面狠下功夫。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先后编制了西大街改造规划、顺城巷改造规划、66个绿地小广场等规划,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规划编制中大到城市整体风貌如建筑的高度、风格、色彩,工作人员都做了详尽的规划和精细的设计,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改善民生方面,从关注低收入群体、保障公共设施和公众利益入手,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编制了一系列事关国计民生的“亲民规划”。如:3月份完成了陇海铁路城市段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火车站周边环境整治规划被市政府评为“整治保障先进单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体现出“优” 在完成去年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市规划局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的工作原则,按照“千村规划、百村创优、十村示范”的规划编制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规模适度、节约用地、突出特色、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试点带动、村民参与”的原则和让区县满意、让乡镇满意、让农民满意的服务宗旨,通过认真调查,召开了近百次征求村民意见会,对已经做过的新农村规划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完成村庄建设规划1607个,覆盖面超过5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7.1%;其中示范村295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7.5%,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被省建设厅评为2007年度全省“千村百镇整治规划先进单位”。 城市重点区规划体现出“准” 在重点区域规划上,市规划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宗旨,充分认识西安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规划所涉及的建设目标、原则、地位进行准确把握。一方面,在具体项目规划编制过程中,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和问题,对项目进行

城市规划的方法、原则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编制总体原则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 掌握规划的依据。 认识规划对象。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意愿。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调查 (2)抽样调查或问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调查 (4)文献资料的运用 (5)类比 三、工作阶段 现场踏勘(城市概貌、新发展地区、原有地区、重要工程)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分析研究( 系统分析整理,定性到定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四、基础资料的内容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地形图(1:10000或1:5000) 气象资料 水文资料 地质和地震资料 城市历史资料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自然资源 人口资料 土地利用资料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资料 交通运输资料 仓库资料:各类仓库、货场现有和发展用地等。 学校资料:高等学校及非市属中等技术学校现有和发展师生员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科学研究机构资料: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非市属行政机关、团体的资料:其现有和发展职工人数、用地面积等。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建筑物现状资料:现有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密度等;现有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重要建筑物,工程构筑物的设计资料。 工程设施资料:现有市政工程、公共事业资料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名胜古迹的资料 城市人防设施的资料 (四)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环境监测成果资料。 各厂矿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城市垃圾数量和分布。 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其他有害因素的资料:分布状况、数量、危害情况。 五、调查研究的成果 一套城市现状图; 一套现状基础资料报告。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一切喜爱阅读武侠小说的中国人一样,这些小说引发了他对江湖世界的无穷想象与向往。那些快意恩仇的浪漫故事、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更重要是那一份无拘无束、浪迹江湖的自在情怀,构筑了他和所有中国人心中奇幻瑰丽的江湖梦。综观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拍摄的一系列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几乎都是一些武侠电影。那么,众多华语电影导演为什么选择中国西部来拍摄武侠片? 首先,西部有广袤的地域环境,在视觉造型和影像叙事方面大大丰富和拓展了境外华语武侠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艺术探索区域。武侠电影追求的是激烈的场面和宏大的场景,局促、狭小的地理空间显然不适于武侠电影恢弘场景的展现,西部博大的地域范围,不论是沙漠、戈壁、还是荒原和沟壑都给武侠电影留下了巨大的创作空间,而沙漠、烈日、战马、荒原等又无一不具有力度之美和阳刚之气,而力度和阳刚正好契合了武侠电影所展现的侠义精神与侠义情怀。正如前面所讲到的,几乎所有华语电影导演都用了西部的沙漠来作为影片的外在背景与内在意象。 其次,西部有着强烈的侠文化历史与色彩。中国社会最早的侠出现在战国时代,当时侠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为人们所公认,如《韩非子》就将“侠”作为与“儒”并列的重要社会力量看待。从秦至唐,侠的势力渐渐衰弱。宋朝以后,“重文抑武”的国策使侠义之风丧失殆尽,而只能在《水浒》、《说唐》这类通俗文艺中流传,存在于人们理想之中。儒家治世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传承,虽然中国正统文化所确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但一些知识分子也渴望着另一种精神世界,在中国文学中一直在呼唤“侠义”精神,从《史记》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开始,司马迁就在其笔下对侠不自觉流露出同情与赞美,他藉“游侠”、“刺客”列传点出他对正统义理的疑惑,渴望着另一种侠的世界。《史记》以后,很多文人受到司马迁的影响。从魏晋到唐朝出现了很多咏侠诗,如曹植、左思、陶渊明、李白和一些边塞诗人,他们用诗人的眼光把游侠理想化,满怀激情地展示了游侠美好的一面。这些诗人个性豪放不羁,不拘儒家礼法,不为五斗米折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武侠小说以及武侠电影的盛行,说明人们对侠充满了渴望和想象,这跟历史中侠的消失与文学对侠的继续呼唤有密切的关系。 西部开阔的地貌、厚重的历史、雄浑豁达的个性使侠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侠文化在西部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这些侠士的行为在西部边疆渐渐成为一种历史积淀,形成西部人行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由于历史的成因,西部人饱经忧患,生存艰难,命运起伏跌宕,蕴含着无限的丰富性和传奇性;历史的悠久和空间的辽阔,使他们精神自由地游荡,充满奇情异想。那种强烈的苦难感与强烈的自由意志的对立和相互渗透也正是西部侠义精神的来源。正是西部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以及西部浓厚的侠义情怀使得华语电影导演在中国西部创作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影坛有着崇高声誉的经典武侠之作。 近年来,港台地区乃至海外的华语导演不遗余力地在中国的西部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影像奇观,从而大大延展了中国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影响力,提升了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中国西部电影要想再度复兴和辉煌,除了主要依靠大陆导演的自身努力外,也可以更加广泛地吸纳华语电影导演来共同参与创作,共谋市场与品牌拓展,扬己之长,避己所短,以期将中国西部电影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民族电影品牌再次推向国际影坛和主流电影市场。 (张阿利,教授,西北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710127) 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影像化传播 文 朱晓彧/Text/Zhu Xiao Y u 提要:电影《高兴》、 《羊肉泡馍麻辣烫》等对西安城市文化形象符号进行了深度解读,并从形象符号定位、表现方式多角度呈现。这种站在传承中华文明的高度上表现城市区域文化符号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地域局限性给影像化传播带来的障碍,在彰显普世性价值观的同时,对西安城市文化符号进行了影像化的传播。 关键词:城市文化形象符号 影像 传播 影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地域文化是影视作品表现的重要内容,同时,在影像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2009年是中国电影的大年,也在这一年出现了几部对于西安的城市面貌和陕西地域人文极具传播意义的作品, The Image of Xi’an City and Its Spreading in Film and TV 148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库

判断 1城市发展总是先使用建设条件较好、收益较明显的地段,然后逐步使用需要投入较多工程设施的地段(√) 2 综合比较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方法,在规划设计的各个阶段中都应进行多次反复的比较。(√) 3 工业不适当的发展将损害景观、污染环境,因此在风景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首先要受到风景资源的约束与限制。(√) 4城市交通是与城市同步形成的,城市的形成必需包含城市交通的因素,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 5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6为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7甲城市的一类用地在乙城市一定是一类用地(×) 8燃气管通过河流时,可以用燃气管专用桥,但不可以依附于钢筋混泥土桥。不可以设在铁路上,或通过铁路隧洞。(×) 9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中住宅的面积约占整个居住区总面积的80%以上,用地则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20%。(×) 10居住区内动态交通组织可分为“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的道路系统三种基本形式。(√) 11.全市性公共中心是显示城市历史与发展状态、城市文明水准以及城市建设成就的标志性地域。(√) 12.收购仓库,一般应设在城市郊区、远郊、水陆交通条件方便的地方,有专用的独立地段。(F 应为”储备仓库”的具体布置) 13对于一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应将其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作为它的主要方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4区域经济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15自然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通常以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减数(即出生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与该城市人口的总人数之比的百分率表示其增长速度,称为自然增长率。(×) 16“门槛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17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的布局用作为系统的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的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 18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 19机动车道的宽度= 所需要的车道数×车道所需宽度(√) 20 一般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与其腹地的基本作用机制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21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居住用地× 22.“土地规划”一词有时是作为一个泛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 23城市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用地构成,而城市的规模决定城市的用地及布局形态。(√) 24第三代的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 ) 25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 26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是3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是5年(×) 27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 28 现代城市的发展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第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9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其及规模大小与城市的地貌和规模相关联。╳ 30较小的城市规模中,城市里只能建设一个工业区.。╳ 31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但不会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者的成败。√ 32工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是构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