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基础巩固

1仔细观察沈泊尘先生在1919年创作的漫画,漫画中的骷髅代表的是( )

A.协约国集团

B.日本

C.北洋政府

D.美国

2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五四运动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 项。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种“姿态”主要是指五四运动( )

A.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B.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C.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D.具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了斗争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故选D项。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B项。C项是原因之一,不是表现,排

除。

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

A.戊戌维新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5看到“1921年”“上海”“嘉兴南湖”等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国民革命运动

C.辛亥革命

D.中国共产党成立

6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共一大召开

B.中共二大召开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中共七大召开

71924年,国共两党通过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下列对“革命”目的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实现无产阶级专政

D.解放劳苦大众

8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9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某校举行了一次主题为“伟大的征程——党的奋斗史”的图片展。其中,有以下三幅图片,请你结合图片的简单说明为它们配上解说词(要求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简单说明)。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这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图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二七大罢工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失败了,但它使中国共产党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图3: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2“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在另一种条件下继承了辛亥革命没有做完的事业。”材料中的“事业”是指( )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帝反封建

C.建立民主政治

D.实现国民平等

3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后,大家都从睡梦中惊醒了。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并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教育改进等问题,故A、B两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觉醒,并非五四运动后,故D项错误。

4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C.军阀战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1927年的史实,可知“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经走上了歧途”针对的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

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

转变:从独立和不与其他党派合作到决定与国民党开展党内合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革命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有必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2)直接成果:实现国共合作(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积极影响: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风雷 (1)背景 ①国际形势: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②思想条件: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③政治根源: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分裂,点明当时的国内背景是军阀的混战) ④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壮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论: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奴役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⑤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过程 ①5月:北京学生 ②6月:上海工人 ③结果:初步胜利 (3)五四运动的性质和评价 ①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②历史功绩: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启导人民的觉悟和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 A、同:完成反帝反封任务; B、异:开端(旧:1840年鸦片战争;新:1919五四运动) 领导(旧: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新:无产阶级) 思想(旧:三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 前途(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实现社会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诞生的条件: 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南陈北李)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使建立统一的政党组织任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中共的成立(1921-7-23) ①中共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会期8天;会址: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上海代表李汉俊弟弟李书诚家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2人,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个党员。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与会;由于当时没有大会审查机构,据说只是列席了会议<有争论>。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有关"一大"原始材料都在前苏联;1957年的苏联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时给了中国一部分。因此,俄本的文件记载就成为有关这次大会的珍贵史料。此前由于有关一大的当事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次会议对中共未来历史的影响,后来的只是根据毛泽东和董必武的回忆) 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的时候,党员的状况比较复杂。如参加中共"一大"的12名代表,后来也发生了分化。其中多数人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革命事业,有的为它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像陈公博、周佛海在党成立后不久就被清除出党,后来,又追随汪精卫,成为大汉奸。张国焘后来也背叛革命。中国革命像一座大熔炉,炼出真金,淘汰渣滓。 ⑴、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1课 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为主要目的,B、C两项不正确;民族矛盾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D项错误。故选A 项。 2.(2018·莱芜高一联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D) A.金田起义B.北伐 C.定都天京D.西征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A项排除;根据“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看出,这个事件不是北伐,而是西征,北伐是向北进攻清政府都城北京,西征是向西攻打曾国藩湘军,故B项错误,D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项时间不符。 3.(2018·宿迁高一月考)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B)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D.颁布《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具有革命性,与材料“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信息一致,B项正确。 4.(2018·郑州高一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A)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理论性较强。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习过,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点拨启发。 教学方法 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 3.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课下查阅有关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资料,并对二者作一对比,深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试题含解析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东肇庆期末)“青岛问题未及,福州交涉又起。某国恃强凌弱,骄横蔑视公理。一面提倡国货,一面仇物抵制……国民皆用国货,何惧强邻无理。”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解析:D 通过材料中“青岛问题”“强邻”等信息可以判断出该事件是五四运动。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解析:A 从材料中“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说明梁漱溟认为学生的行为即使是爱国的,但也是违法的,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A项正确,B、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7·江西九江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B.市民阶级 C.工人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C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所以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工人阶级,C项正确。 4.(2017·福建厦门期末)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方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设计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

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导入设计 小结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情境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史实: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国民党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和大革命的失败。认识到它们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利用图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的社会现状等史料,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基础上,了解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培养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国共双方对比的史实分析和现场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国共两个政党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同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国民大革命运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收集和分析史料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从而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主要史实。 (2)通过提问、启发、对比、讨论的方法,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史意义。 (3)通过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对比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作用,坚定坚持共产党领导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2)通过学习“五四风雷”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培养学生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道德情操。 (3)回顾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的历程,培养连续的、全面的历史观,认识到近代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是一代代先进中国人奋斗不息、努力不止的结果,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培养为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合作及北伐战争 难点:

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依据;中共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在1919年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爱国运动?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从这场运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新课学习 一、五四风雷 师:五四运动的爆发,导火索是什么? 生: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师:根据以前我们学的,巴黎和会是为什么召开的呢? 生:是一战后,商议对战败国的安排的会议。 师:很好。而且从引言得知中国为一战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生: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并派出了大约50万劳工奔赴欧洲战场,担负军工等繁重的战勤任务,为一战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 师:是的。大家可以看看这幅照片(多媒体展示劳工图),这是中国的劳工在欧洲战场上艰苦工作着。而他们当中有20万左右最后没有能够回国。一战结束后,中国发现自己成了战胜国一方,这也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于是在一战后巴黎和会召开时,中国派出使团,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巨大希望来到巴黎。在和会上,中国使团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要求,有谁知道是哪些要求吗? 生: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21条,收回山东主权。 师:是的(展示多媒体巴黎和会),但是结果呢? 生:遭到了列强的拒绝! 师:是的!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只是想收回主权,而且当时中国还是战胜国一方。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学生探究路径参考):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列强分赃的大会,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瓜分。而且不同战胜国之前,得到的利益也不同,是由各国的实力所决定的。而巴黎和会被英、法、美、日、意操纵,而中国力量弱小,所以虽然我们的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1课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记忆就是如此。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走私 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逆差,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业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开始于() A.明末清初B.鸦片战争前 C.鸦片战争后D.辛亥革命后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开始于”。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物质文化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 C 2.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以美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礼毕,新婚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婚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解析:根据描述了1907年的一对婚礼的过程,可知采用的是新式婚礼的形式,说明西方的婚俗对中国有影响,但不能以此说明传统婚俗已被废除,故A项错误;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得出年轻人对西式婚俗的认同,故B项正确;1907年辛亥革命尚未发生,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此次婚姻与政府有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 3.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庭生活方式上作维新运动。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时间与之不符,B项正确。 答案: B 4.1912年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颁发了十余项服制,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但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这表明() A.近代服饰主要依赖进口B.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入侵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