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高尔基《海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朱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生字词

2.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理请文章脉络;

2.自读、朗读课文,分析形象,感悟情怀;

3.课外拓展延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学习重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学习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学习指导】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完成“预习·导学”;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字里行间的意蕴;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能分析海燕等形象特点。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雪》中,鲁迅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同为爱国志士的高尔基则借海燕传达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 感受本文澎湃的气势,激越奔放的感情。

3.分析三幅画面,感受海燕形象。

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作业。

1、生字词

呻(shēn)吟(yín) 白沫(mò) 翡(fěi)翠困乏(fǎ) 深渊(yuān)

蜿(wǎn)蜒(yán) 胆怯(qiè) 号(háo)叫飞窜(cuàn)掠(luè)起

2、词解并造句

(1)苍茫:

(2)蜿蜒:

3、文学常识:

高尔基是___ 俄国______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他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请查找高尔基的生平简介:

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只上过两年学。他十岁时就被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与剥削。

4、请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这篇文章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刻体察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染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还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唱响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听读要求:展开想象理解形象体会情感

2.说话训练:这是一只的海燕?

要求:请同学们用简洁词语概括海燕形象(可以用文中的词语)。

3.划分层次结构,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示:这篇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梳理课文的思路。

【提示】抓住表现乌云的句子即可分辨清楚文章层次。

【明确】(教师板书)

A暴风雨酝酿之时,海燕以它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1-6段)

B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7-12段)

C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更猛烈的暴风雨。(13-16段)

五、诵读课文,把握文意。

1.指定一名女同学朗读课文(1-3段)。

读完后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提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

明确:“黑色的闪电”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和锐不可当的雄姿。

“高傲地飞翔”,则是运用拟人手法写其动作情态,表现他对胜利的信心。

3.指一名男同学朗读课文(4-6段)。

学生互评,教师适时指导。

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了三种鸟之后,又转换语气热情地赞扬海燕,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海鸭:呻吟、吓坏

企鹅:胆怯、躲藏

【小结】海鸥、海鸭、企鹅的特点:胆怯、懦弱、庸俗、渺小。

明确:对比手法,衬托出海燕无比英勇、乐观的形象。

5.学生齐读课文(7-12段)。

朗读要求:注意重音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面对生活的暴风雨,让我们的人生像海燕一样飞翔!让我们满怀激情地挑战人生,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来临吧!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朗读文章。

2.复习本单元前几课学过的象征手法。

板书:

阶段海燕的表现水鸟的表现

酝酿之时角色:有必胜的信念

动作:“碰”——“掠”勇猛无畏“恐惧”—恐惧

逼近之时锐不可当“享受不了”—胆怯

“飞窜”—胆怯

即临之时声音:斗志昂扬“呻吟”—懦弱

课后反思: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我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时代背景,给学生讲《海燕》的深远影响,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之后我采用诵读——感悟——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激情朗诵,然后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借此领会作品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9.海燕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9.海燕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胆怯.()怒吼.()蜿.蜒()呻吟.() 悬崖.()深渊.()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狂风把这些大块的蜚翠摔成尘雾和碎末。B.它从雷声的振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C.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D.狂风怒吼……雷声哄响…… 3.《海燕》是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国别)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节选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 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①——就在这鸟儿勇敢 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②——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 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③——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 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④——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5.“高傲”的同义词是() A.骄傲B.狂妄C.清高D.自豪 6.文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C.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变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导学案及答案

15、《说“屏”》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欣赏文章美点 3、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细心积累生字词 帷()幕伧()俗忒()文化休憩()2、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3、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4.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课堂探究 5、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6、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7、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8、阅读课文2-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忒()倚()膝() 2.“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在第一段中起什么作用?屏除了分隔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3.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4.作者认为屏风怎样设置才合适? 5.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当堂检测 阅读后答问: 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由于人的遗传特性,虽然指纹人人都有,但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漩涡的,叫斗型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纹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②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③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上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指纹的特性和类型。 B.指纹的特性和用途。

高尔基《海燕》教案

《海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文章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导入: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

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 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海燕》

海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如果在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 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你们知道是什么鸟吗?(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海燕”的资料) 海燕,一种海鸟,体色苍灰,两翼细长,常掠海面疾飞。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被成为“暴风雨的报信者”“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ppt)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海燕》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来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 生命的最强音。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允许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我心中的海燕。在听读 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哪些字的读音很容易读错,请勾画出来 2。以时间为序,文章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 的表现?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篇文章呢? 生(众):充满激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大声地、自由地读出你心中的 海燕。 (生自由朗读。) 三、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非常认真。你心中的海燕是什么样的呢?下 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以“从,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的句式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好,开始。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交流发言

生1:从“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中,我感悟到这是高傲的勇敢的海燕。 师:具体说说。 生1: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海燕毫不畏惧,勇敢高傲地飞翔。 师:从“像黑色的闪电”中,你能读出什么?从“高傲地飞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飞翔速度快。 生2:运用比喻和拟人。 师:说得真好,我选择一个词语写在黑板上。(板书:高傲。)不过老师有个问题,文章是在赞美海燕,但是“高傲”这个词语从情感色彩上讲是个什么词语? 生3:贬义词。 师:要表达赞美的情感却用了一个贬义词,这是否矛盾呢?如果不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讨论。) 生4:不矛盾,这是贬义词褒用。 生5:“高傲”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海燕不把暴风雨放在眼里,表现了海燕面对暴风雨无所畏惧的精神。 师:你的理解非常到位,请坐。哪位同学能把这一句话读一下,读出海燕的高傲。你来读一读吧。 (一生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你想着重表现哪几个词语? 生6:我为了读出海燕不畏惧暴风雨的形象,着重读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 师:重读是把握文章内涵,表现文章内容,体现文章感染力的重要方法,一般是将表现事物情态特点、动作特征的词语重读。同学们认为这句话中除了“像黑色的闪电”和“高傲地”,还有哪些词语要重读? 生7:重读“黑色的”,因为这个词语写出了海燕身体的颜色。

统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有答案

22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 1.注音 嘉肴()自强() 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 2.解释下列词语 旨:至道: 困:达到: 学学半: 【整体感知】 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合作探究】 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 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 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大道之行也》 【学习目标】

【部编版】2018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芜湖()摧枯拉朽()溃退() 荻港() 3.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4.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二、探究案 1.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2.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优秀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重点 认真阅读新闻,领会文章内容,了解这则新闻的意义,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预习导学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著有《毛泽东选集》5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诗词手书》《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写作知识 新闻特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观点明确、语言简洁。 新闻写作是新闻事实的文字表达手段,是准确、鲜明、及时地报道新闻的重要环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采访就无从获取新闻事实、掌握新闻素材。但通过采访得到的大量的第一手新闻材料,并非都可以报道,还要经过分析、筛选、提炼、剪裁和加工,方能使之成为新闻作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新闻的细胞,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不存在了。新闻写作,实际上就是客观地记叙事实、评述事实。

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 方雪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多媒体展示海燕画面及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海燕》。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整体感悟。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思考和讨论:.本文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1-6)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12-16)暴风雨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品味探究 1、赏析海燕形象 A、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明确:这是一只?????????????????????????????? 的海燕。(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 B、除了海燕,课文中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写这三个配角起什么作用呢?(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其它动物的语句,齐读后说说它们的形象。)

初中八年级(初二)语文下册《海燕》

第9课《海燕》讲、学、练立体化教案 【内容感知】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本文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作品通过暴风雨即将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刻画了象征着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体现了高尔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义的典型特征。整首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作背景,极力渲染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紧张的气氛,状写出油画般浓烈、鲜明的色彩,塑造出一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蕴蓄着激越的情绪和讽刺的笔调,这些都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特点,整体上营造了浓郁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基础梳理】 一、字音 典型字 火焰(yàn)呻吟(yín)飞窜(cuàn)蠢笨(chǔn)躲藏(cáng)悬崖(yá)飞沫(mò)翡翠(fěi)掠起(lüè)震怒(zhèn)蜿蜒(wānyán)飞翔(xiáng)二、字形 窜飞窜怒愤怒鸥海鸥蜒蜿蜒 蹿蹿腾努努力欧欧洲蜓蜻蜓 三、词义 1.重点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蠢笨:笨拙;不灵便。 胆怯:胆小,害怕。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通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这里用来比喻海浪。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映很快。 预言:预先说出(将来发生的事情)。 精灵:指民间传说中的恶魔鬼怪。在古代某些地方的神话传说中,精灵常指反抗上天统治者的“恶魔”。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 自由自在:形容非常自由的样子。 2.近义词 高傲?骄傲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高傲”着重指思想情绪上把自己看得过高。多用于贬义,有时也可用于褒义,表示自豪而又高尚。“骄傲”泛指满足已有的成绩,自以为了不起。用于褒义时多表示自豪。也可以作名词。 例句:只有那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在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李白、杜甫和他们的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相关成语 自由自在:形容非常自由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 油光可鉴驿站 掌故不逊 诘责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高尔基《海燕》教学设计

高尔基《海燕》教学设计15 作者:于欲加入日期:07-05-01 一海燕 课型:精读主备:审核:班级:姓名:时间:2007 年 2 月26 日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含教学计划和答案)-教师用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 6、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读后能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别人讨论。 7、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 8、认真倾听别人说话,了解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留心周围事物,初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 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坚持写曰记。 五、教学重点、难点: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全书的重点。 1、要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要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习作共四项。 六、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将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学法:

(完整版)最新部编版2017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一单元 一、单元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多角度、多手法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 3.揣摩、品味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关键词句,领悟作品内涵。 德育目标:了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发现并感受生活中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民俗风情。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社戏》是一篇小说,课文通过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者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回延安》是诗人贺敬之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的一首现代诗,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安塞腰鼓》是一篇颂扬激荡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抒情散文。《灯笼》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应该学会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还要加强朗读的训练,进而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学习时还应注意利用当地文化生活,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学习更加鲜活,更加有趣。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学生对于此类主题的文章接触较少,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时要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的语言。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两课时 第二课两课时 第三课一课时 第四课一课时 六、写作:《学习仿写》 (一)学习目标 1、可以模范范文的篇章结构。 2、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3、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 (二)内容:选择学过的一篇文章进行仿写。 (三)形式: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口语交际:应对 (一)活动过程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 2、掌握一定的应对技巧 (二)内容:口语实践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9) 1.社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德育目标:

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散文诗也是如此。赵晓风借行道树赞美无私奉献的人,鲁迅借江南的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借北方的雪来表达自己对战斗人生的渴望。郭沫若用风雷电来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庙里的“土偶木梗”和诸神来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巴金在《日》《月》里,用光和热来象征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正因为如此,诗歌才有了张力,才有了深邃形象的意境美。那么,俄国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在他的《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板书:海燕或板书:画一个海燕(请学生画画) 2、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3)揣摩海燕形象及写作技巧。 (4)感悟海燕精神。 3、老师范读课文 ; 同学们都读过了吗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呢(众):充满激情。 首先请同学们倾听老师的激情朗读,好吗同时思考,本文写了一只怎样的海燕 二、整体感知 老师读得怎么样谢谢 请同学们看看全文共有多少个段,(给每一段标上序号) 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海燕呢 下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用“这是_的海燕”的句式造句,并说说是从文中哪些句段看出来的。例如这是勇敢的海燕。精彩答案将被写在海燕矫健的翅膀里。 高傲的勇敢的海燕。渴望暴风雨的海燕。敏感的海燕。 提示过,塑造形象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侧面烘托,对海燕,文章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是二者兼有 生:二者兼有。 ) 师:正面描写(板书)的段落如—— 生(七嘴八舌):1、2、3、9、10、11 师:侧面烘托(板书)的段落如—— 生(七嘴八舌):4、5、6、7、8、12、13 生:我觉得2、3段也有侧面烘托的句子,如第2段“乌云听出了欢乐。”第3段“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为什么要写这些环境呢 烘托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齐:同意。 齐读:7、8、12、13 -

《海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海燕》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人教版八年级 下册) 一、教材分析 文本的特点和地位::::: 《海燕》是高尔基的一首著名的散文诗,是俄罗斯文学的开山之作。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是散文诗,适宜于本单元教学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本文虽文字浅显,但由于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现代生活相隔较远,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对文章理解得不够透彻,老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手段,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表现欲望,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把握作品艺术形象及主题;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培养朗读及鉴赏散文诗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认识海燕的艺术形象;品析用词的准确性;训练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海燕的战斗精神,: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