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研究

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研究

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研究
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

2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逃离与守望

3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

4 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

5 《瓦尔登湖》生态批评视角分析

6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7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8 从欧?亨利笔下的小人物探寻人生的真正价值

9 英语歧义现象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

1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2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3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

14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15 论英语新词对现代英语的影响

16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7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

18 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救赎的意义

19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0 英汉形合意合的对比性研究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21 哈克贝里·费恩与汤姆·索亚性格的对比分析

22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23 On Dreiser’s View of Womanhood in Sister Carrie

24 美剧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

25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26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27 专有名词普通化

28 从电影《弱点》看美国的家庭教育

29 Wessex Women: Female Characters in Thomas Hardy's Novels

30 浅析《老人与海》和《海上扁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

33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乐时代的新潮女郎

34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mmunicative Rhetoric in Literature—Analysis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Jane Eyre

35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36 嘉莉妹妹在通向成功道路上的挣扎

37 宗教文化与翻译

38 分析法律英语的特点

39 《麦田中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异化

40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41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爱情观

42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43 从模因论角度研究中文新闻标题中的流行语

44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45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

4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47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48 从诗歌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观和自然观

49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50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

51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52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

53 《名利场》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分析

54 Which Woman is More Popular in Modern Societ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ss and Jane

5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56 The English Translating of Chinese Neologisms in Political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57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58 试析美国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克林顿的成功因素

59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60 浅析古希腊文化对欧美文化的影响

61 商务谈判着装礼仪禁忌

62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63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64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65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66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67 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课堂活动设计

68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69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

70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71 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写作艺术

72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73 An Analysi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74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

75 《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谁更“恶”?

76 “集体无意识”理论观照下艾米莉的悲剧性

77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78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79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80 试论高中英语学习者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

81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82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83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roper Nouns in Tourism Texts

84 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85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86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87 Eco-Critical Reading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88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

89 堕落的世界-----评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90 希望和宿命论之间的挣扎-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形象

91 探究斯蒂芬?克莱恩诗集中的三类意象——以《黑骑者》为例

92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93 浅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

94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95 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

96 翻译历史观:新闻发布会口译研究

9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

98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99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100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101 超验主义在《瓦尔登湖》中的应用及其对现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102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103 论马克?吐温的种族观--以《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为例

104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105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

106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07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08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09 中西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歧义

110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1 爱伦?坡的《乌鸦》中的浪漫主义分析

112 浅析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

113 The Application of Role-pla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1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115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116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117 Th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Character of Wuthering Heights’ Hero——Heathcliff

118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

119 英汉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

120 从《推销员之死》看消费主义时代美国梦的破灭

121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122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12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

124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125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126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

127 从《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128 菲尔丁小说《汤姆?琼斯》中的戏剧因素分析

129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幽默

130 论中美送礼文化差异

131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132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

13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

134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135 合作原则视角下《飘》中的人物性格探析

136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37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

138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139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140 An Analysis of Shelley's Prometheus Unbound

141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

142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人物性格

143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144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145 现代英语新词分析

14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147 浅析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

148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149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

150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1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52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153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154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5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56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15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58 A Research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Songs into Chinese by Poetic Norms

159 Discour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in In the Skin of a Lion

160 NICE V.S. P&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Segmentation

161 从叶芝的作品分析其精神世界的转变

162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

163 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与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幽默解读

164 美国吸血鬼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以《吸血鬼编年史》、《暮光之城》和《吸血鬼日记》为例

165 A Study of Humor in Films and TV Series Subtitles and Its Translation

166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

167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

168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

169 传播学视角下的影视字幕翻译研究—以美剧《复仇》为例

170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171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72 初中英语听力水平调查研究---以钢城十二中为例的个案调查

173 《紫色》中西丽的妇女主义研究

17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175 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176 分析《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

177 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远大前程》中人物郝维仙之研究

178 简论英汉习语翻译

17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Auspicious Culture in the Wedding Custom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18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181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

182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183 肯尼迪的政策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84 浅析《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根源

185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to Task-based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186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187 The Two Mrs.De Winters of Manderly─The comparison between “I”and Rebecca

188 论译语本土化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189 《人鼠之间》中两主人公乔治和雷尼的对比分析

190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9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美文化碰撞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192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93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94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19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196 中西方服饰文化对比研究

197 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及可行的方法

198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爱情悲剧

199 (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

200 On Promotion of Rural Mi ddle School Students’ Oral English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

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

第12期 2011年12月 现 代 阅 读 MODERN READING NO.12 December.2011中西方禁忌语之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 吴万能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禁忌语源自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禁忌语,忽视这些禁忌语,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及交际的失败。本文从东西方禁忌语的差异入手,探讨其与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关系。 【关键词】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97(2011)12—0013-01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的生活经历、文化价值观及思维习惯不尽相同,意见、观点也难免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持己见,只会让问题搁置,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在实际过程中,充分的理由、得体的话语也未必能说服对方,交际双方若忽视禁忌语的存在,势必会导致语用失误,甚至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失败。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或观点,明确对方语言中禁忌语也尤其重要。 一、关于禁忌语及语用失误 根据国内外学者,如张红玲(2007),胡文仲(2007)的观点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在每个社会都有一些行为和语言被视为禁忌,但是各个社会禁忌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些不同恰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禁忌,这些禁忌会妨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有些交际场合必须表达时,可以用委婉语来替代。 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没有达到完美交际效果的差错。英语语用失误一般分为两类,即语言本身的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是指语言用法不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或表达方式不当;社会语用失误是指交际过程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而在语言形式选择时产生的失误。语用失误是通常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掌握不全面或不熟练引起的。 二、中西方禁忌语差异之表现 (一)言语禁忌 (1)与性及排泄有关的禁忌语。这类禁忌语被视为污秽下流的词语,是英汉禁忌语重要的一类。这些词语主要涉及人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与排泄等不洁之物。虽然西方国家对性的问题比过去比较开放了,尤其是在美国,但并不是表示他们可以毫不掩饰地谈论性,英语中特别忌讳在公共场合或男女都在场的情况下说那些下流词语。这些词曾被严禁用在电台或电视台的播音中,否则会被认为缺乏修养、谈吐不雅。 (2)与怀孕有关的禁忌语。这类词在英语中属禁忌语,这也说明人们对性持保守态度。在中国,把怀孕称为“有喜了 ”“有了”等等,这类委婉语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沿用,直接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仍被看作是极不文雅的。 (3)关于诅咒、骂人的禁忌语。有些骂人的词语或语句过于粗俗,受到社会的严格限制。英语中诅咒、骂人的词语多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相关,在交际活动中应避免使用这些词语。汉语中这种固定的诅咒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产生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已转化成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二)习俗禁忌 (1)与死亡有关的禁忌语。和“死亡”相关的词语,一般是各国语言中比较忌讳的,因为死亡使人结束美好的人生,让亲人蒙受巨大的悲痛。所以,交际过程中应尽可能的避讳和死亡相关的词语,尤其“翘辫子”、“见阎王”、“呜呼哀哉”等带有贬义性质的词。有关死的委婉语乃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汉语说:去世、谢世、逝世、牺牲、寿终、作古、已故、尽职、与世长辞、去见马克思、心脏停止跳动了等等;英语中与世长辞等是褒义,同样含贬义的词语有翘辫子等。 (2)人体的生理缺陷、年老、人体功能等方面的禁忌语。在英语中,表示人长得丑,不用“丑陋”一类词,而说成类似“大众化”;表示男子身体太胖,不用“肥胖”,而说成“比较强壮”;表示女子太瘦,用“苗条”来表示;指瘸子或其他残疾病人,说“生理缺陷”;表示老人“年长的公民”。在汉语里,说“胖”为“富态”“发福”,“瘦”为“苗条”,年老为“高寿”。 (3)有关学校和教育界的禁忌语。英语族文化中,对学生的评价几乎不用“消极用语”,而用“积极用语”来替代。英语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用有人帮助他可以学得更好一些,又如懒学生叫“未能充分发挥潜力的学生”,对考试作弊只说“依靠别人做作业”等。汉语里称成绩或品行不好的学生为“后进生”,这样说就不会伤害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容易被人接受。 三、结语 关于禁忌语,由于英汉民族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说、不该问。在各自的语言中很多可以自由谈论的话题在对方国家却属于“非自由话题”。西方人对个人隐私、个人的行为、个人独立和个人自主看得很重。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这种价值观念一旦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一旦触犯,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长中,要注重禁忌语,说服别人时也要把握分寸,掌握尺度,尤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下同文化下的风俗习惯,各有差异。本族人对自己民族在人际交往中的风俗习以为常,而外族人在同本族人交际时一旦违反了这些习惯,又会使本族入无法接受,从而使交际者感到别扭、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导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当我们欲说服英美人接受或放弃某种观点时,一定不能忽视不同文化中的禁忌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1-209. - 13 -

称呼语研究综述 (1)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 称呼语研究综述 ○阮凯歌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 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 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

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李春华、李勇忠(2002)指出,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从各家对称呼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语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单位;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指称称呼对象,而且可以传递感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称呼语的分类 根据称呼语的的语义,我们将称呼语分作7类。 1.姓名称呼语。包括姓加名、名、小名、昵称等等。如张三、小明、老张等。 2.亲属称呼语。指的是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称呼语。如爸爸、妈妈、舅舅、姥姥等。 3.拟亲属称呼语。是应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这一称呼用法应用的十分广泛。如阿姨、叔叔、大娘、大哥、大姐。 4.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包括局长、司机、经理、大夫、护士、主任等等。

英汉称谓语及社交常用语对比

第一节英汉家庭称谓和社交称谓的语用对比 称谓是人们在相识或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看似简单的问题。家庭称谓是指在家庭范围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语;社会称 谓是社会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言语交际中的称呼语。它对人际关系 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在,让我们 来看看英汉语言中是如何运用称谓进行交际的。 1. 英汉家庭称谓差异 在用英汉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称谓的词语常常在交际双方理解称谓意义方面造成很大的难度,。汉语中的很多称呼语表达了较具体的关系,而英语却没有这样的对应词。因而影 响了交际的顺利进行。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英汉家庭称谓对照表:

从上述英汉对照表可以看出,汉语当中家庭称谓远比英语家庭称 谓详尽繁杂得多。就拿汉语中的堂、表亲属关系来讲。从以上对照 表可以看到,汉语有八个不同的称呼,而英语却只有一个词“cousin”统称之。实际上,以上只是部分亲属关系,还有很多的亲属关系,比如,“姨奶奶”、“嫂子”、“弟妹”、“小舅子”、“外甥”等 更细繁的方式来区别亲属关系,给英汉言语交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是英汉家庭称谓的差异之一。 英汉家庭称谓的第二个差异是:汉语中,同辈家庭成员和亲戚的称谓需要根据年龄的不同加以区别。比如有大哥、二哥;大姐、二 姐等的区别。英语当中则非常简单,不分年龄,同辈男性通用同一 称呼:“brother”,同辈女性都称呼为:“sister”。汉语称比父亲年 长者为“伯伯”,称比父亲年轻的为“叔叔”,但英语中一律用“uncle”这个词。 2. 英汉社会称谓差异 社会称谓理所当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同一社会群体中,任何言语交际都无不面临相互间约定俗成地、适当地称呼问题,而 交际双方的关系因此得到建立和维护。但是,在跨文化的英汉言语 交际中,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称谓已成为一个不小的问题 而受到重视。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称谓系统,每个称谓系统又由若干称谓语组成。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功能外,最重要的是它能反映出说话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以及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在人际交往中,双方互相称呼,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有时在称谓上还要体现礼敬,因此在翻译称谓语时不可避免地要了解称谓语背后浓厚的文化内涵。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称谓作为复杂的语言系统的文化意义,才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一、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 (一)亲属称谓 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称谓词语更是纷繁复杂。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呼语》中列举了110种亲属称谓语,每一种称谓语又有正式名称。 在西方,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很多,亲属称谓数量不仅少而且简单。英语中大体含有11个亲属称谓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son, daughter ,brother,sister,uncle,aunt ,cousin 。其中cousin 不仅没有血缘关系之分,甚至没有性别之 分,既可以指堂哥堂弟表哥表弟,也可指堂姐堂妹表姐表妹,由此词翻译也可以看出汉语称谓语中血缘关系和性别特征都很明显。 另外,在中国,人们在实际交往中与对方关系密切时也常常使用亲属称谓称呼来表示亲近,而且加尊﹑仁﹑贤等以示尊重。对年长一些的称仁兄﹑尊 兄等,年纪略轻的称贤弟﹑贤妹﹑仁弟等。现代社会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阿姨、叔叔、伯父等近乎亲属称谓的称呼,这种拟亲属称谓的普遍流行,也恰恰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伦理观念,重视血缘关系,实际上是家族观念的一种延伸和扩大。 (二)社会称谓 汉语的身份类称谓种类也很多而且范围广。受中国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多以姓+职务相称,如王主任、吴处、张局等,另外还有姓+职称或职业,如李教授、张医生、刘老师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与关系亲近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即使是自己的领导或上司,其他情况下可以用姓氏加上Mr.,Mrs.,Ms 或Miss 来彼此称呼;头衔类称谓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和法律界人士。其中Professor (教授),Doctor (博士)的头衔可以用来作称谓,但是teacher 就不可以。 (三)自谦称谓 我国古代讲究自谦,自谦称谓中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词素,如卑人﹑卑职﹑卑下﹑鄙人﹑贱妾﹑微贱﹑下愚﹑小人﹑小的等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等。这些称谓用语都是根据卑己﹑己谦的礼俗而产生的。老者自谦会用老朽﹑老拙﹑老汉等称呼;妇女自谦则用奴﹑奴家﹑贱妾﹑下妾等称呼。对人自称时以自谦的方式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但对别人直呼其名在礼节上就会显得轻简,被认为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甚至使对方产生羞辱感。然而欧美人却习惯直呼他人姓名,甚至是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己的时候也只会使用“I ”。“I ”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写,由此英美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可见一斑。 中西方称谓语差异与翻译 刘宗贤 (1.安徽大学 外国语学院;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1131) 摘要:称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社交礼仪的重要方面,而称谓词语正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社会、 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汉语称谓和英语称谓存在许多差异。关键词:称谓;文化差异;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77-03 177--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英汉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bstract At present,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Chinese and westernare in mutual and interac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e more and more apparent,people faced all kinds of barrier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heir caus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It requires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use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At firs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 Then, the writer will compare English and Chinese personal names, kinship address terms, title and pronoun to clearly show the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terms. This paper also gives correct strategies to get rid of the conflicts. At last, the writer will summarize subject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Key words:address terms, difference, culture, causes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 摘要: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关键词:称谓语;差异;文化透析 Abstract: The address fo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an be approxi mate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kinship term s and the social terms.The difference exis ts in differentiation of consanguinity and affinity, clan and non— clan and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kinship term s.And this is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 of paschal clan system and le gal ideology,hierarchical system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ocial system and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 Key words:address form s;differences;Cultural analysis 1 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 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同辈之间,英美人士往往是以名字或昵称相称呼,晚辈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包括儿媳(女婿)对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子女对继父母的称呼。在他们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关系融洽¨。 1.1 血亲姻亲称谓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200940202009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 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 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 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fish in the air (缘木求鱼)、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错过机会) 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 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 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flog a willing horse 。为什么汉语用"牛" 而英语用horse 呢? 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Mr, Mrs 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作者简介]冯勇,男,内蒙古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冯勇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英汉语言的称谓语体系均包蕴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 治背景、伦理道德等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导致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 称谓语; 对比; 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H 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14-02 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亲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血亲与姻亲共有的和相互有关的信念和期望构成的思想领域就是亲属关系,对这些亲属关系的称谓加上使用规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的亲属体系(哈里斯,1983)!。每种语言的称谓语体系都包含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因此,不同语言之间的称谓语体系的比较分析在对比语言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英汉语言中称谓表达形式及其差异,使得语言交际符合语用规则。 一、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可概括为语义特征差异、称谓派生词差异和语用功能差异。 (一)语义特征差异 英汉语亲属称谓词具有下列语义特征:通用性与专用性;比喻性和分级性。汉语称谓词专用性的语义特征表现为仅三代以内的称谓词语就有60多个,几乎所有的亲属身份都有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而且语义明晰(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制#)。相对于英语称谓系统而言,汉语亲属词特征可以概括为 长幼有序,父系母系,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英语亲属称谓呈现出数量较少、指称宽泛、语义模糊的特点。如: unc l e !一词可用于父系的 伯伯!、 叔叔!、母系的 舅舅!、 姑父!以及 姨父!等姻亲; cous i n !则涵盖了 堂兄、弟、姐、妹!、 姑表兄、弟、姐、妹!和 姨表兄、弟、姐、妹!十二种亲属关系,不论父系母系,也不分男女长幼。这是因为英语称谓语属类分型,呈现通用性的语义特征。而汉语称谓语属叙述型,父系和母系、直系和旁系亲属界线分明,既标明辈分,又标明排行。 (二)称谓派生词差异 冯汉骥指出,大多数汉语称谓词都是由核心称谓加上其他修饰词语组成的。核心称谓表示核心的亲属关系,可以单独使用;而大部分修饰词语都是表示辈分与旁系亲属关系, 附加在核心词上构成新一层的亲属关系。汉语核心称谓中有一些词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词汇,如 孙! 婿!,它们只能通过附加修词语来构成与汉语语义相等的称谓。英语称谓词的特点是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本身的形式变化来表示,因此常在一些亲属称谓词后面加 y !、 i e !,或用一些表音手段派生。如 mu m -mumm y !; m o m -m o m m y !; dad-daddy !。 (三)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差异 很多学者都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对称谓体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英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 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卫志强(1994)、包惠南[1]等认为汉语称谓语不仅具有前面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 亲疏、好恶!等语用功能。下面就英汉称谓语的这些语用功能进行比较。 1. 亲、疏!程度差异。英汉语称谓体系中表示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亲属称谓,一是非亲属称谓。其表现方式主要有:直系(内)/旁系(外)、 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称谓!(吕叔湘、江蓝生,1985)等。父系母系反映着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如,称自己姐妹的儿女为 外甥!, 外甥女!;称自己的母亲的父母为 外公! 外婆![2]121。英语中则使用同样的形式称呼父系母系的旁系亲属。在非亲属称谓方面,表示亲疏含义的常有 老/小+姓氏!。 2.敬、谦称差异。汉语中表示敬称含义的称谓比较丰富,主要的表达形式有 (姓氏+)头衔或职务!以及一些特殊称呼语如尊:尊府、尊兄、尊驾;贤:贤弟、贤妻;仁:仁兄、仁弟;贵:贵姓、贵庚;高:高朋、高亲、高邻;令:令郎;大:大作、大驾;子:孔子;帝王:圣上,万岁,陛下,阁下;谦称自己:小可、在下、老朽、微臣、愚见。 英语中除了为数不多的头衔称谓语可加姓氏外,均采用头衔或职务直接称谓(如m ayo r ,m anager 等),没有像 Ca r penter S m ith !这样的称谓。 ? 14?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中英称谓语的对比及运用

摘要: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中英两种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和礼貌原则,反映到日常交流和会话的各个方面。旨在探讨中英两种语言在礼貌原则指导下反映在称谓语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称谓语;礼貌原则;对比 一、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礼貌原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关于礼貌语言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社会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提出了不少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 1.什么是礼貌原则。谦逊准则是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之~,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而英语中的谦逊用语远比汉语中的少,实际应用的更少。中英两种文化在谦逊准则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的隐含含义,即会话含意。 合作原则虽然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和理解的,但它却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为此,英国著名学者Leech补充,丰富和发展了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系统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他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弥补其不足。 2.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策略原则(Tact Maxim)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原~lJ(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扬原~lJ(Aprrobation Maxim)~]]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大对他人的赞扬。谦虚原则(Modestv Maxim)即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相同之处。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3.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历史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学者顾日国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即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I~(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六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称呼准则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r卜t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等”在现代文化中的积淀和反应。使用恰当的称呼语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准则。(2)自谦尊人准则。即贬低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以及尊称他人或相关的事物。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也体现了汉文化中的谦虚品德。(3)雅言准则即使用高雅的语言,禁用“粗语”。这一准则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修养和自身的文化素质。(4)求同准则即交际双方尽量减少不同之处,尽量和谐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它体现了汉文化的“尚同”或“恭敬不如从命”的礼仪。(5)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这个准则反映了汉文化中“有德者必有其行”以及“君子耻有其词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的传统思想。 对比中英文化的礼貌原则,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大体上都遵循了两种基本模式:其一尽量缩小不礼貌的表达;其二尽量扩大礼貌的表达。但在交际过程礼貌原则的应用又各有特点,本文着重讨论礼貌原则表现在称呼语方面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原因。 二、中英称谓语对比. 1.汉英亲属称谓异同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分(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