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厘米和米 教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设计:刘晶审核:张蕴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厘米和米,包括与之相关的线段、度量单位等知识。全单元分四个部分: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实践活动“量一量”。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捏一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如,在认识度量单位厘米前,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着的,同时又自然地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客观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教材根据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实践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会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材中经常要求学生先估测再测量,然后进行比照,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长度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课时安排:

共4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61-63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教科书64-65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

2、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米尺。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教科书66-67页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

2、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巩固对线段以及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形纸。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68-69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强化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自主测量、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测量经验,发展动手能力,增强估计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认识一拃、一庹、一步、一脚等“身体尺”,并用“身体尺”进行测量和估计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感受“身体尺”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

执教时间:(1)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2)第()周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1(经典教案)

《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练习题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 班级姓名一、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60厘米○100厘米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二、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米)。 (1)一枝蜡笔长10() (2)姐姐身高是1()46() (3)一条裤子长1() (4)一把剪刀长13() (5)一幢大楼高56( )(6)一根丝瓜长60() (7)教室门高2( )(8)写字台高80() (9)一条成人围巾长2() (10)数学书本长32( ) 三、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30厘米 2米99厘米 14米 四、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五.计算题。 13厘米+23厘米=() 1米23厘米-23厘米=( )米=()厘米 1米10厘米-110厘米=()1米-30厘米=( )厘米 45厘米+55厘米=( )米=( )厘米 1米-80厘米=()厘米 8米+8米=( )米 五、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3、小明现在身高是90厘米,再长多少厘米就有1米高了?

4、一根绳子对着2次后长4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5、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三次后长多少米? 6、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量篮球场的宽,正好量了6次,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二)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4)98米○89米 (5)1厘米○1米(6)10厘米○1米 (7)56米○65米 (8)50厘米○5米 (9)33厘米○3米(10)6米○60厘米 2.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 ). (2)操场长140( ). (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 ). (5)灯管长24(). (6)手掌宽7() (6)爸爸身高175( )(7)讲桌高5() 3.填空. (1)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 (3)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做单位. 4.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1)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2)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 )厘米. (3)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 )厘米. (4)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

最新米与厘米教案资料

米与厘米 浦东新区庆华小学薛丽华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五册P52 米与厘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身高为题材,会用含有米与厘米的复合单位表示长度。 2、能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 3、联系生活实际情况,体验米与厘米的用处。 教学重点、难点: 将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说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 2、出示“老师为小胖他们测量身高”的情景。怎样记录小胖的身高呢? 3、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米与厘米的知识。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米与厘米的知识。(出示课题:米与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小胖的身高换算成用厘米作单位。 2、交流方法。 机动:小数表示 3、小巧、小亚、小丁丁的身高用㎝作单位,分别怎样记呢?试一试。 4、探究1米6厘米换算到厘米作单位是多少? 小结:把含有米与厘米复合单位的长度换算成厘米单位,只要把前面的几米换算到几厘米,再和后面的几厘米加起来。 三、练习巩固: 1、长度单位的比较,填“〈、〉或=”。

2、找一找下面哪些长度是相同的? 3、还剩多少厘米? 4、下列长度到5米还缺多少厘米? 5、用下列卡片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大人或小孩的身高(卡片可以有剩余)。 合适的身高、不合适的身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今天学习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处?或在什么地方看到被用过? 板书: 米、厘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1m30cm=130cm 《地理辨正》 蒋大鸿 《地理辨正》为地理风水学名著,为明末清初地理风水学家蒋大鸿所著。此书乃为蒋大鸿对古代五本地理风水名著《青囊经》《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精品教案

《厘米和米》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利用线段构成图形,能够应用线段的性质。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建立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并测量常见物体的长度。 重点:知道1厘米、1米的长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会量、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清楚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流程: 探究一:认识线段。 一、情境引入 问题:你知道怎样能把它拉直吗? 我们把线拉紧它就直了。 二、探究新课 1.认识线段 问题1:把线拉直了,你发现了什么? 回答: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问题2:观察上图,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回答2:线段有两个端点 回答3:线段可以测量。 教师总结:有两个端点的直线叫线段。 追问: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回答:直尺和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动手操作: 折一折:你能折出比这条折痕长或者短的线段吗? 2.学画线段。 思考:你会画线段吗? 提示:我们可以借助直尺的边来画线段。 步骤一:画直直的线; 步骤二:画两个端点; 三、归纳总结。

2.画线段的方法。 四、练习应用 活动1:动手画一画

想想做做:1.火眼金睛 请在线段下面的()里画“√” 答案: 2.数一数上图中有几条线段? 答案: 练习1:星期天,小明要到小红家去玩,走哪条路好呢?

提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答案:红色线段最短。 探究二:认识厘米。 一、情境引入 情境图: 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 他们在量课桌的长度。说一说,他们分别是用什么物体量的? 二、探究新课 问题一:课桌大约有几拃长?几个铅笔盒长?几本数学书长? 回答:课桌有7拃长,有5个铅笔盒长,有4本数学书长。 小组讨论:为什么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 小组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知识点汇总(20200607085559)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知识点汇总 二、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 重点、难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能用给定的“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能用厘米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用米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初步认识线段,能辨别,能测量线段的长度,能画定长的线段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初步认识角,并且能够辨认。

知道一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 结合具体情境,直观认识直角,会画直角标记。 能利用工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利用工具画直角。 知道:一个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知识点 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 米作单位。 测量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这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 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的两条边是射线不是线段。 射线就是只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出长度。 如: 角.png7、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 向画两条边,就画成一个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 三角板上的3个角中,有1个是直角。正方形、长方形都有4个角,都是直角。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0、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张开的 宽度有关。 种角.png 例题 1米21厘米=厘米53厘米-18厘米=厘米 一条线段有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一个角有个顶点和条边,边是直的,不可以度量。 1米的绳和100厘米的绳比较, ①两样长②1米的绳较长③100厘米的绳较长 亮亮身高85厘米,玲玲比亮亮高10厘米,玲玲身高多少厘米? 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 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

、填空题 1、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 铅笔长18 ( ) (2)手掌宽7 ( ) (5)小红身高1 ( ) 25厘米 2、填空. (1) 24厘米+ 17厘米=( )厘米 (2) 72厘米—27厘米=( )厘米 (3) 1米=( )厘米 (4) 45 米+ 36 米=( )米 (5) 2米+ 50厘米=( )米( )厘米 (6) 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 物体或距离,通常用( )做单位. 3、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 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 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 (2) 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 (3)楼房高40 ( )(4)妹妹身高98 ( (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 )做单位.量比较长的 )厘米. )厘米. (3)三条线段一共长( )厘米.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X”) (3) 直线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 (4) 小明身高120米。( ) (5) 这是一条线段。( ) (6) —条直线长7厘米。( ) 三、在O 里填上“〉” “V”或“=”。 四、解决问题。 1、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 36米, 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2、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 (1) 25厘米O 2米 (3) 51厘米O 49厘米 (5) 50厘米O 5米 (2) 100厘米O 1米 (4) 98 米O 89 米 (6) 33厘米O 3米 4豪米<

米? 3、一根绳子,原来长53米,我第一次剪去19米,第二次剪去23米。这根绳子还剩下多少米? 五、动手题。 1 ?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度< 力()■素 ()AAI ( ) ■素 2、画一画。 ①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②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2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教材第3、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米”作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具学具 刻度尺、米尺、图钉、信封、铅笔、蜡笔、粉笔、小纸条、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今天咱们做一个猜谜游戏,老师手里拿的信封中有一支笔,请你猜一猜里面是一支什么笔?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猜测,根据学生猜的情况进行互动对话。 ?如果学生猜铅笔,教师把一支铅笔放进信封中,铅笔露出来了。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会是铅笔吗? 生:不会,铅笔比信封长。 ?如果学生猜粉笔或蜡笔,教师分别把粉笔和蜡笔放进信封中,比一比。 师:为什么猜粉笔或蜡笔呢? 生1:因为蜡笔比信封短。 生2:粉笔比信封短,装在信封中就看不到。 师:(揭示谜底)看!原来是一支蜡笔,这支蜡笔究竟有多长呢?这就需要有统一的工具来进行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要用尺子量,我们必须知道尺子上的刻度所表示的实际意义,那就是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用厘米和米去测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新课教学做准备,同时在轻松的游戏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米和厘米》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试题(含解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5.厘米和米 一、单选题 1.将1立方米的大正方体锯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将它们一个一个地连成一排,其总长是()。 A. 1千米 B. 10千米 C. 100千米 D. 1000千米 2.写字台高度是8_____,横线上应填的单位名称是() A. 千克 B. 克 C. 千米 D. 分米 3.80平方米()800平方分米. A. > B. < C. = 4.钟表上分针的长是() A. 11米 B. 11分米 C. 11厘米 D. 11毫米 5.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照这样推算,1000000张这样的纸大约厚()米. A. 10 B. 100 C. 1000 D. 110 二、判断题 6.判断对错: 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7.判断对错 一块宣传板长6米,用20厘米长的刻度尺去量,需要量3次. 8.1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长。 9.下列算式是否正确 16km-40m=120m 三、填空题

10.比较大小,填<、>、=号。 80mm________8cm ,800cm________8km,8000mm________8m,80000dm________8km,8000cm________8km 11.1000米=________千米 5千米=________米 12.小时=________分 3.02千米=________千米________米 日=________时 2 米=________厘米. 13.100厘米=________米 2米=________厘米 四、解答题 14.一支铅笔原来长9厘米5毫米,用去了7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 五、综合题 15.选一选。 (1)下面的表述有误,请在错误后面的括号里画“△”。 大象高约3厘米。 ①所选的长度单位过大。() ②所选的长度单位过小。() (2)下面的物体中,________的高度最接近1米。(填序号) ① ;② ;③ 六、应用题 16.谁的个子高,高多少?

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 一、判断。 别针长5米 ( ) 铅笔长50厘米 ( ) 小明高2厘米 ( ) 二、填空。 (1) 32厘米-9厘米=( )厘米 (2) ( )厘米+8厘米=38厘米 (3) ( )厘米-7厘米=40厘米 三、在○里填上>、<或=。 84厘米○48厘米 44厘米○50厘米 四、填空。 40厘米+60厘米=( )厘米 15厘米+5厘米=( )厘米 五、画一画。

(1)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试着画一个每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 曲别针长3()一张儿童床长2()七、判断正误。 (1)人的大拇指指甲盖大约是1厘米。()(2)300厘米=100厘米+200厘米。() (3)一条线段长8厘米。()

参考答案 一、×;×;× 二、 23;30;47 三、>;< 四、 100;20 五、略 六、分析:学习长度单位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长度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则用米作单位。1米大约有两臂伸开的长度;1厘米约只有图钉的长度。由此可以判断:铅笔和曲别针的长度可以选择“厘米”作单位;大树和儿童床则应该选择“米”作单位。 答案:铅笔长18(厘米)一棵大树高10(米) 曲别针长3(厘米)一张儿童床长2(米) 七、分析:“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中最常用的两个长度单位,因此不但要掌握它们各自的实际长度,还要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即1米=100厘米。 第(1)题的错误是没有记清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这题正确的应为2米=200厘米。 第(2)题也是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考虑300厘米里应有3个100厘米,因为1米=100厘米,300厘米里有3个100厘米,这题应为300厘米=3米。第(3)题是正确的。因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 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最新教案)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练习题

二年级上册米和厘米练习题 一、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0厘米○100厘米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枝蜡笔长10姐姐身高是146; 一条裤子长1 一把剪刀长13 一幢大楼高56一根丝瓜长60 教室门高写字台高80 一条成人围巾长2习字本长32 三、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0厘米1米1厘米10厘米 四、量一量,填一填。 你坐的方凳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米和厘米的认识姓名 一、在○里填上“>”“ 5米○5厘米1米20厘米○100厘米 100米○1厘米00厘米○2米8厘米○1米1米

○1厘米米○50厘米米○13厘米70厘米○1米 1米-30厘米○60厘米4米+5米○10米00厘米○2米+3米 二、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三、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河水深8学校操场长200一个茶杯高11 电梯高1 一根跳绳长课本的宽约1旗杆高20 公共汽车长10 梳子长2粉笔长10 小红身高1缝衣针长3 大树高15手掌的长约10哥哥的身高160 一枝毛笔长 20 房间大约长中指的宽大约是1 四、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料长1米,用去45厘米,还剩下多少 2.小明身高86厘米,小强比他高11厘米,小强身高多少 3.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4.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5.学校大门两边各插了5面彩旗,一共插了多少面米和厘米的认识姓名 一、填一填 7米=厘米 135厘米=米厘米

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 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 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

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 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 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 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 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cm。(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 议一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cm? 学生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cm的物体。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食指的宽大约是是1cm。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cm。订书钉的宽大约是1cm(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cm,之后汇报,投影反馈)。请孩子们再用两根手指比画一下,1cm大约有多长呢?(学生比画出1cm的长度) 探究二:量一量蜡笔的长度。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 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cm大约有多长。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6cm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cm长?从 哪儿到哪儿是5cm长?

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和米教案新版苏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教学线段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意义,并能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所有这些都是教学本单元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 意识,拓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学习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打好基础。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能在一些简单的图中识别线段,会数线段的条数,会选择合适的工具画线段。 2.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联系具体情景认识厘米和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它们的长度,会画指定的线段,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认识线段、会画线段。进度安排:认识线段 1课时 认识厘米和米 2课时 我们身上的尺 1课时 单元练习 2课时 机动 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