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燃烧与燃料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燃烧与燃料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燃烧与燃料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燃烧与燃料

2010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精品学案――燃烧与燃料

基础巩固

知识回顾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1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

(2)燃烧的条件:

达到燃烧所需的(即)

2Mg + CO22MgO + C

2、灭火的方法

(1)原理:破坏,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或使与其他物质隔离;

(2)灭火的方法:○2隔绝;

○3使温度降低到以下。

(1)增大;

3、促进燃烧的方法

(2)增大。

4、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

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而引起爆炸。

(2)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二、化学反应的表示

1、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重新组合而生成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也不变。

2、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来表示的式子。

(2)意义

)读法

以C+O2CO2为例,其读法为:

○1质的方面

宏观:在点燃的条件下,。

微观:在点燃的条件下,。

○2量的方面

每份质量的碳和份质量的O2完全反应,生成份质量的CO2。

(4)书写

书写原则○1○2

步骤:一写(化学式);二平(配平);三标注(反应条件、“↑”“↓”)

三、化石燃料及其利用

1、化石燃料

三大化石燃料分别是、和,均为再生的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有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污染物:CO、SO2、NO2、粉尘等,其中的和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煤的综合利用时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以使煤分解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等多种有用的物质,此过程为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石油的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不同,将他们分离,可得到汽油、柴油、煤油灯不同的产品,此过程为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天然气主要成分是(填名称),化学式为,具有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新能源

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和等。

四、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1、CO2的循环

(1)CO2的生成和消耗

动植物的呼吸

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动植物尸体的腐烂

岩石的分解等

植物作用

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溶解于水并生成石灰石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

2、CO2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为或(主要成分时碳酸钙)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确定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生成气体的性质包括和

综上所述,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可组装成下图所示的装置

其中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伸入以下,形成液封,否则生成的气体会。

(4)收集CO2的方法是,因为CO2的密度,且,所以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5)检验CO2的方法是,验满方法是。

(6)实验步骤:○1检验装置的;○2将大理石(或石灰石)放入反应容器;○3加入稀盐酸;○4收集;○5验满○6收集满后盖上玻璃片放在桌上。

3、CO2工业制法

(1)原理:高温煅烧石灰石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CO2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比空气,溶解性:,固体的CO2叫,该固体易,因此可用于或作制冷剂。

5、CO2的化学性质

(1)如下图1所示,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也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因此CO2可用于

(2)如下图2所示,此实验中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当加热时,石蕊试纸又会由红色变回紫色,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如下图3所示,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此反应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图1 图2 图3

(4)在高温下CO2通过炽热的焦炭,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个反应需要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5)二氧化碳无毒,但不供给呼吸,因此当进入干涸的深井、山洞或久未开启的地窖时,应先做一个实验,以防止CO2浓度过高而造成危险。

(6)CO2可以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温室中可用于作。

自主检测

1、(2009·雅安)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燃料架空的实质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2008·四川)下列灭火措施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扑灭

D.电视机着火——用水扑灭

3、(2008·广东)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

A.物质的总质量 B.元素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4、(2008·福建福州)发射“嫦蛾一号”的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常规推进剂,其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2H8N2+2 N2O4=3X+2CO2+

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

A.N2

B.H2

C.O2

D.CO

5、(2008·重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混合物

B.燃烧后都会放出热量

C.都是可再生能源

D.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6、(2008·江苏苏州)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只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二氧化碳用作灭火剂

B.干冰能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能用来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

D.二氧化碳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提高农作物产量

7、(2009,江苏模拟)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操作:(1)加入石灰石。(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3)收集二氧化碳。(4)从长颈漏斗注入稀盐酸至浸没漏斗下端。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2)(4)(1)(3) B.(2)(1)(3)(4)

C.(4)(1)(2)(3) D.(2)(1)(4)(3)

考点点睛

一、燃烧和灭火

1、命题特点

此考点在往年中考中所占分值在3分到5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是中考常考知识点之一,尤其关于北京奥运会火炬燃烧的问题在2009年全国各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均有所涉及。这一部分的命题思路、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考查燃烧条件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以及结合实际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的实验探究题;

(2)联系实际以考查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措施及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

2、方法技巧

(1)掌握燃烧条件与灭火的方法,及两者间的关系

燃烧的条件为○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不能降低,不少同学往往把降温灭火的方法误认为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易燃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或贮存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不能违章操作。

(3)了解火灾自救策略

○1迅速找到安全通道○2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少,毒气浓度大,所以要匍匐前进○3房间发生火灾时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增加氧气量,使火势更加凶猛○4火灾时,会产生大量烟尘,使人窒息死亡,因此最好用湿布捂住口鼻○5山林遇到火灾时,应逆风而跑。

【例1】(2008·昆明)某同学为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他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着火点为40℃ ,红磷着火点为240℃ ,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会生成刺激呼吸道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他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对比实验:

(1)用图A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白烟: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再用图B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不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氧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根据上述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2)根据燃烧的条件选择填空:用扇子扇炉火不会熄灭,而是越扇越旺,原因是;用扇予扇蜡烛的烛火一扇就立即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可快速地提供燃烧所需的氧气

B.空气流动虽带走热量,但温度未降到着火点以下

C.主要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3)图A与图B所示实验相比,符合环保要求的是。

(4)为探究实验后溶液的性质,在图B烧杯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说明五氧化二磷与水反应所得溶液呈。

【答案】(1)要与空气(或氧气) 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2)A.B C (3)图B (4)酸性

【解析】图A铜片上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过对比可知,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两者缺一不可。图A中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而图B中的五氧化二磷溶于了水,不会污染环境。

【规律小结】燃烧的条件为○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同样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只要满足了燃烧的条件,就一定会发生燃烧。

【例2】(2008·天津)下图所示的是家庭中常用的几种灭火方法,请将相应方法的灭火原理,填在表中对应的空白处。

【答案】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解析】图Ⅱ是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住后,锅内的可燃物就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图Ⅲ是桌椅着火,用水浇后,桌椅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规律小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的反应停止,所以灭火的原理有三个: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变式训练一

1、(2009·青岛)下列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有人不慎跌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深洞中,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立即下洞救人

B.厨房中的煤气大量泄露时,立即关闭气阀,不能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眼睛里不小心溅进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滴入稀盐酸来中和

D.图书档案起火,用大量水浇灭

2、(2008·成都)2008年5月5日早上,上海某路公交车上发生自燃,当场死亡3人。据调查,造成火灾的主要原因是乘客携有易燃物。

(1)乘客携带的易燃物可能是____________ (举出一种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名称)。

(2)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因此,造成此次火灾的另一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汽车有焦味儿,冒出蓝色或黑色浓烟时,即是自燃的先兆。在①大声呼救②马上停车③关闭电源④抢救车内财物⑤取出灭火器,给油箱和燃烧部分灭火,避免爆炸⑥尽快远离现场逃生等项措施中,你认为司机此时最应该做的三件事是____________ (填代码)。

(4)灭火器是必须随车携带的装备。则车用灭火器最好使用___________ (填“泡沫”或“干粉”)灭火器。

(5)作为目击者,发现火灾后,应及时拨打火警电话________ (填电话号码)。

(6)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若乘车人员衣服被火烧着,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8·河南)2008年5月12日,一列载有500t燃油的火车途经宝成铁路109隧道时起火。消防官兵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不停地向隧道里注水。由于方法得当,终于成功灭火。请分析他们的灭火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二、燃料

1、命题特点

此考点在往年中考中所占分值在2分到3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这一知识点涉及到资源的利用、环境的污染及防治,这些问题在进几年的中考中呈上升趋势,其命题的思路、内容有以下几点:以化石燃料的使用与环境污染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以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资源的保护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

2、方法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应在弄清课本知识基础上,扩大视野,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如电视报道的西气东输、08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神七飞船发射、燃气热水器质量差或使用不当导致的死亡事故等都可能成为中考题材。对应课本知识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1)化石燃料与环境污染:煤的综合利用;石油的炼制及用途;天然气;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采取的措施。

(2)新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

【例3】 (2008·潍坊)石油是—种重要能源,人类正面临着石油短缺、油价上涨的困惑。以下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法不当的是()

A.砍伐树木作燃料

B.利用太阳能

C.利用风能

D.开发核能

【答案】A

【解析】砍伐树木作燃料需要砍伐大量的数木,会危害人类的生存,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增多,气温升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

【规律小结】解决能源缺乏问题的措施,一是节约现有的资源,二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核能、水能、潮汐能等。

变式训练二

1、(2008·北京)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

A、氧气

B、氮气

C、氢气

D、甲烷

2、(2009·烟台)200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3、(2009·南平)下列关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B.在地球上的蕴藏量都是有限的

C.都属于混合物 D.完全燃烧时都有二氧化碳生成

三、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1、命题特点

此考点在往年中考中所占分值在5分到7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质量守恒定律是基本的化学规律,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历年中考的重点。其命题的思路、内容有以下几点: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化学反应现象或原因、推断反应物生成物的组成及化学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各物质质量进行简单计算;以研究质量守恒定律为内容的跨学科试题。

(2)化学方程式正误的判断;根据提供生产、生活、科技等客观事实和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2、方法技巧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即: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注意:○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2“质量守恒”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守恒,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也不包括杂质。

(2)明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找准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它们的化学式;二配平,三注明反应条件,四标注符号(“↑”“↓”)。

【例4】(2009·达州)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x的值()

A.50 B.40 C.10 D.70

【答案】

【解析】甲和丙反应后的质量减少,说明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分别为20g-0g==20g,80g-10g==70g。乙的质量增加了50g,说明生成了50g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所以丁为生成物,且生成丁的质量为20g+70g-50g==40g,所以x==30g+40g==70g。

【规律小结】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写出反应的表达式,确定未知物质的质量,以及判断该反应的类型。

【例5】(2008·黑龙江)金属钛及钛的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地壳中的钛矿石主要是金红石(TiO2),TiO2中钛的化合价是________。目前工业上制取钛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高温时,将金红石、炭粉混合并通入氯气(Cl2)制得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第二步,在氩气的环境中,用过量的金属镁在加热条件下与TiCl4反应制得金属钛(氩气不参加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TiO2 + 2C + 2Cl2TiCl4 + 2CO;2Mg+TiCl4 2MgCl2 + Ti

【解析】从题目信息中可知第一步反应的反应物为金红石、炭粉和氯气,生成物其中一种为TiCl4,反应条件为高温,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生成物为CO,所以其化学方程式为TiO2 + 2C + 2Cl2

TiCl4 + 2CO,同理可写出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规律小结】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可以按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步步的书写。即一找;二配,三注,四标。其关键是找准反应物和生成物,有时还需要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来确定生成物。

变式训练三

1、(2009·杭州)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月球制氧机”,这种“月球制氧机”可利用聚焦太阳能产生的高温加热月球土壤,制得氧气。据此可推测月球土壤中一定含有()

A.氧化物

B.氧气

C.水

D.氧元素

2、(2009·青岛)运载火箭的主要燃料是偏二甲肼(用R表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 + 2N2O4== 3N2 + 4H2O + 2CO2,则偏二甲肼的化学式是()

A.C2H8N2 B.N2H4 C.CH4 D.C6H7N

3、(2008·广东肇庆)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奥运火炬燃烧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能;火炬铝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它是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嫦娥一号” 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液氢作燃料除了单位质量燃烧的热能最大以外,还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

(3)汶川地震灾后搭建的板房材料铝塑板,是在高压聚乙烯的基材中加入氢氧化铝等物质而制成,这种板材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是 (写名称);震后救灾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我国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ClO2”,制取ClO2反应为:X+2NaClO2==2ClO2+2NaCl,则X的化学式为。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1、命题特点

此考点在往年中考中所占分值在4分到6分之间,难度系数在0.8左右。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是中考必考内容,其命题的思路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以密切联系实际来考察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为内容的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如植物的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的实验探究题,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在注重基础题的前提下,综合实验将是考查的热点,它将气体的制备、除杂、干燥、证明于一体,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这一部分主要以实验题形式出现。

2、方法技巧

(1)在平常学习中,多留意与化学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实际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这类问题。如:打开汽水瓶盖后有大量气泡冒出,新盖的房子“冒汗”等问题。

(2)对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与前面所学的氧气的制法进行对比理解,同时应对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动手操作一下,这样记忆的就比较深刻,做题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偏漏的现象。

【例6】(2008·海南)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答案】B

【解析】云雾缭绕的仙境指的是干冰升华吸热,造成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是指夏日喝的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形成的碳酸,奋不顾身扑向烈火是指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带给大地勃勃生机是指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二氧化碳。

【规律小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通常把固体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易升华,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的用途:作制冷剂;可作化工原料,用于生成尿素、纯碱、汽水等;“干冰”作制冷剂,用来保存食品和人工降雨;用作温室肥料。

【例7】(2009·江苏模拟)

A图 B图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写出锥形瓶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锥形瓶内的反应进行较长时间后,用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仍不熄灭的原因是。

(4)如B图所示,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着蜡烛的烧杯中,发现上层蜡烛先熄灭,试解释原因。

答:。

(5)实验室一般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试问能否用用排水法收集到二氧化碳?请说明理由。(已知:通常状况下1L水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

答:

【答案】(1)长颈漏斗(2)CaCO3+2HCl=CaCl2+H2O+CO2↑

(3)长颈漏斗未伸入液面,造成气体逸出

(4)因上层燃着的蜡烛先接触倒入的二氧化碳

(5)能。因为CO2溶解性有限,从导管口产生的气泡在水中能较快浮起而逸出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CO2的实验室制法及CO2的部分性质。从图A可看出,反应的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验满时火柴不熄灭的原因是长颈漏斗的下端未伸入液面以下,产生的CO2从

长颈漏斗口溢出;同理从图B中可看出,上层蜡烛先熄灭是因为上层蜡烛先接触到倒入的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易溶于水,所以实验室中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二氧化碳,但因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有限,所以用

排水法也可收集到二氧化碳。

【规律小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

H2O+CO2↑需要注意:用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较好。因为它们的反应速度相当快,且形成大

量泡沫;制取CO2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挥发性强;制CO2时,不用稀硫酸。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

的CaSO4微溶于水,会附着在的CaCO3表面上阻碍反应的进行;CO2气体中往往含有HCl气体和水蒸气;装

置中的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插入液面以下;锥形瓶内的导气管口只能稍露出双孔橡皮塞外。

变式训练四

1、(2009·肇庆模拟)区别CO、CO

2、O2三种气体,应采用的方法是( )

A、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B、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到三个盛气体的集气瓶中

2、(2008·泰州)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浇灌盐碱地的植物,其主要作用除改良碱性土壤外,还能 ( )

A、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B、加速植物的光合作用

C、增加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

D、代替碳酸氢铵等作氮肥施用

3、(2009·广东模拟)某同学用塑料瓶设计了制取并检验CO

2性质的简易装置

(如右图),拉动铜丝,把布袋浸入醋酸后有气泡产生。则下面叙述错误

..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B、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可验证醋酸比碳酸的酸性弱

D、所用材料体现了资源利用意识

4、(2009·河北模拟)如下图所示,

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阶梯上的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观察到蜡烛

熄灭,原因是;在这个实验中还观察到,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真题集合

一、选择题

1、(2008·重庆)2008年6月中旬,奥运火炬在重庆境内进行传递,以表达重庆市民迎奥运的热烈

心情。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有足够的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4使用

铝合金作外壳

A、○1○2○3

B、○2○3○4

C、○1○3○4

D、○1○2○4

2、(2008·自贡)能源短缺和温室效应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是人类

共同的目标。由此可见,最理想的能源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汽油

3、(2009·眉山)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烧时,主要反应为:

5O2 + X 点燃

3CO2 + 4H2O,由此可知X的化学式为()

A、CH4

B、C2H4

C、C3H8

D、C3H8O

4、(2008·盐城)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警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危害。现

已证实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 )

A.O2

B.N2

C.H2

D.CO2

5、(2009兰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源。下列能源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天然气 B.太阳能 C.石油D.煤

6、(2009·乐山)CO2和O2是自然界中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两种气体,下列对它们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都含有氧分子B.都能供动物呼吸

C.都不溶于水 D.密度都比空气大

7、(2009·苏州)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8、(2009·衢州)科学实验室的铅蓄电池中装有硫酸。如果不慎将硫酸洒到大理石地面上,会发出嘶嘶声并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

A.CO2 B.N2 C.H2 D.O2

9、(2009·常州)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热量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B.100g干冰完全汽化成100g气体

C.10gNaCl溶解在90g水中,成为100gNaCl溶液

D.一定量的煤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煤的原质量

10、(2009·晋江)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C.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浇水灭火

二、填空题

11、(2008·海南)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是让农民饮用清洁的自来水。ClO2是新一代饮用水的消毒剂,我国成功研制出制取ClO2的新方法,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如下:

(其中)

(1)ClO2叫做,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2)

12、(2009

(1)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1个徽粒(选填序号),

(2)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或“复分解”);

(3)写出符合徽观图的一个具体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13、(2009·厦门)右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简图,请回答

(I)含碳单质矿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

(3)植物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C6H12O6)和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4)人类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

..有两个方向:一是减少

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08·常州)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火炬、火种被送上海拔8848.43米的珠峰峰顶。象征着光明、和平、友谊、进步、和谐的奥林匹克圣火首次在地球之巅燃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之巅。而“奥运火航天芯”再次奏响了“科技奥运”的主题。

(1)“祥云”火炬设计有回热管,即用铝箔将铜棒贴在燃料筒外侧,使火炬上下的热量能够交流,这主要是利用了金属铜的性。

(2)根据火炬、火种所处的环境不同,各种奥运火炬、火种灯采用的燃料都不相同。

①悉尼奥运会曾使用丁烷(C4H10)作为火炬的燃料,请写出丁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 “高原火种灯”使用的是航空煤油,它主要通过石油分馏获得,分馏属于变化(填“化学”或“物理”);

③珠峰火种灯选用了固体碳作燃料,并且完全采用了传统蜂窝煤煤炉的设计,即将固体碳做成碳柱,一节一节填充在容器内进行燃烧,这种设计的优点是:

(3)“祥云”火炬的核心设计是“双火焰”燃烧系统,即使当外部火焰意外熄灭时,内部火焰仍能使其迅速再次燃烧,此过程中,内部火焰的作用是。

15、(2008·烟台)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一些异常气候(如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雪灾)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所形成的“温室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1)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判断,会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化学反应是 (填序号)。

①C+2点燃

CO2②CH4+2O2

点燃

CO2+2H2O

③CaCO3+2HCl===CaCl2+H2O+CO2↑④石油+氧气点燃

二氧化碳+水

⑤2NaHCO3△

Na2CO3+H2O+CO2↑

(2)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试判断,对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填序号)。

①CO2+2NaOH===Na2CO3+H2O ②6CO2+6H2O 光照

C6H12O6+6O2

③CO2+H2O===H2CO3

(3)根据对(1)(2)的分析,你认为,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以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

16、(2009·东营)据都市晨报报道,2009年1月13日一天徐州市就发生火灾19起。干粉灭火器是常用的灭火器之一,它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白色干粉来灭火。这种灭火器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其中干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它受热后生成纯碱、水和二氧化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氢钠的性质。

(2)灭火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点燃的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一种金属氧化物和一种非金属单质,因此金属镁着火时不能用干粉灭火剂灭火,请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4)专家提醒从火灾中逃生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其主要作用。

17、(2009·北京)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和常称为化石燃料。

(2)燃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

(3)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为减少它的排放,科学家致力于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是(填字母序号,下同)

A.甲醇(CH4O)

B.甲酸(CH2O2)

C.乙醇(C2H6O)

D.乙酸(C2H4O2)

(5)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是()

A.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三、实验探究题

18、(2008·福州)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装置进行实验。

图甲图乙图丙

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

(2)小林同学指出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丙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19、(2009·南京)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个条件,只要破坏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反思质疑门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1]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认为

叫做燃烧。

[反思质疑2]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会“火星四射”? [查阅资料2]含碳细铁丝燃烧时,其中的炭粒生成的CO2气体在熔融液态物质中形成气泡,熔融液态物质因气泡炸裂引起“火星四射”的现象。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细铁丝在纯氧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现象的原因,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1、(2009·四川模拟)今年入春至五月,我市旱情严霓,市政府组织开展不大规模人工降雨活动。下列物质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

A.食盐 B.干冰 C.蔗糖 D.面粉

2、(2009·徐州模拟)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

B.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

C. 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D.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

3、(2009·南昌模拟)同一种可燃物,在冬天比在夏天更难以点燃,其主要原因是在冬天时()

A.可燃物的着火点比夏天高 B.空气中氧气含量明显比夏天低

C.可燃物的着火点比夏天低 D.使可燃物的温度升到着火点需要更多热量

4、(2009·江苏模拟)为了建设卫生城市,市政府向市民征集到的下列措施中,你认为不可行的( )

A.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煤和石油

B.实施绿化工程,防治扬尘污染

C.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D.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

5、(2009·江西模拟)学了化学后,请给煤炭工人一个建议,在煤矿矿井里,为了防止发生事故,常采用的安全措施是()

A.进矿井前,先做灯火实验 B.准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C.通风并严禁烟火 D.戴呼吸面具

6、(2009·成都模拟)2005年10月,“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火箭所用的燃料为偏二甲肼[(CH3)2N2H2],其主要反应为(CH3)2N2H2+N2O4→X+CO2+H2O,由此可知X中一定含有的是()

A.碳 B.氢 C.氧 D.氮

7、(2009·泰州模拟)下列四个化学反应中,符合此漫画情景的是()

A.Fe+CuSO4=FeSO4+Cu

B.CuO+CO Cu+CO2

C.H2+CuO Cu+H2O

D.Fe+H2SO4=FeSO4+H2↑

8、(2009·黑龙江模拟)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6HCl+2Fe===2FeCl3+3H2↑

B Cu+2AgCl===2Ag+CuCl2

C Na2CO3+Cu(OH) 2===2NaOH+CuCO3

D 2NaOH+SO3===Na2SO4+H2O

9、(2009·南通模拟)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护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下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哪项()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植物的呼吸作用

C、用H2作燃料驱动火箭

D、含碳燃料的燃烧

10、(2009·广州模拟)有关的CO2实验如下,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

二、填空题

11、(2009·北京模拟)(1)将白磷放入80的热水中,白磷不能燃烧,再向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能燃烧。说明可燃物要燃烧,不仅要达到,而且还要与接触。

(2)“西气东输”工程,将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送到上海。我市居民已使用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3)木炭也是燃料,在冬天烧木炭火锅或用炭火盆取暖时,要防止中毒。

12、(2009·南京模拟)2002年12月,广西某地一辆满载砒霜(剧毒物质)的卡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使三十余桶砒霜散落在河床和河水中,有关部门采取了紧急有效的措施,防止了大规模污染的发生。已知氢氧化钠能与砒霜发生如下反应(砒霜的化学式用X表示):X+6NaOH == 2Na3AsO3+3H2O,请根据上述反应推断砒霜的化学式为。散落在河水中的砒霜 (填“能”或“不能”)用生石灰处理。

13、(2009·南昌模拟)“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投入抗震救灾中。

(1)国家给救援人员配备了活性炭口罩,活性炭起作用。

(2)救治伤员时,消毒用的“酒精”化学式为。

(3)灾区急需清洁的饮用水,防疫人员向水中加入一种消毒药片(有效成分为NaClO)对水消毒,其应用原理为:NaClO+X+H2O=NaHCO3+HClO,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为,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4)地震造成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内油罐车失火,抢险人员迅速将隧道两端封口,并就近从嘉陵江抽取大量的水喷向罐体。这样做的目的。

14、(2009·四川模拟)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海洋环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带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压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会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①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_________能量(填“释放”或“消耗”);

②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 。

三、实验探究题

15、(2009·黑龙江模拟)某校兴趣小组进行了“二氧化碳制备及其性质探究”的实验。试根据以下实验事实填空或简答。

(1)甲同学向分别盛有白色碳酸钠粉末、石灰石颗粒的两支试管内加入适量稀盐酸,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如下:

①盛白色粉末的试管内迅速冒出白色泡沫,片刻后形成平静的无色溶液。

②固体颗粒表面持续产生较多气泡,固体颗粒渐渐变小。

③反应过程中,用手握住盛白色粉末的试管底部,感觉微热。

④反应过程中,用手握住盛固体颗粒的试管底部,无明显发热感。

⑤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迅速产生CO2,难以控制。

⑥石灰石与盐酸反应,能持续、稳定地产生CO2,便于控制。

你认为甲同学的上述记录中,属于描述现象的是,属于实验结论的是(填序号)。

(2)乙同学取两支小试管,分别倒入约3mL蒸馏水,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内的蒸馏水中通入一会儿CO2,再分别向两支试管内各滴入相同滴数的紫色石蕊试液,观察两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你认为乙同学在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中,还需要的操作是;其中另一支试管内不通入

...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3)丙同学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持续

..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溶液先变浑浊后逐渐变澄清;向另一支

盛放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中持续

..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根据丙同学上述实验现象,再结合“碳燃烧时,若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而氧气充足生成二氧化碳”的事实,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08·肇庆)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的船舱里装滿了供战马吃的草料,航行途中突然草料着火,整个战舰瞬间变为火海。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草料舱没有氧气

B、草料舱通风不好

C、草料发生缓慢氧化积累了大量的热

D、草料温度达到了草料的着火点

2、(2008·无锡)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需要开发新的能源。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

A.煤

B.天然气

C.石油

D.太阳能

3、(2008·南通)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2008·徐州)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5、(2009·重庆).下列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B.图书馆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用点火法检查厨房内天然气是否泄漏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用燃着的蜡烛试验

6、(2008·肇庆) 储存烟花爆竹的仓库应贴上的标志是( )

7、(2008·烟台)如右图所示,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过了一会儿高的蜡烛

先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伏低身子逃出

D、淋湿衣服爬出

8、(2009·苏州)为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城市”,苏州市推出多项措施,其中不属于

...“节能减排”的是()

A.禁止生产、设计和使用粘土实心砖,以节约土壤资源

B.“龙芯”绿色节能电脑引入苏州常熟百所学校

C.加拿大太阳能有限公司将在苏州新区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

D.优先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减少小轿车尾气排放

9、(2008·乐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将于8月3日传递到乐山。团结、互助、友爱、勇敢、坚强!大灾之后,“祥云”火炬的传递增添了新的意义。“祥云”火炬燃烧时的主要反应为:5O2+X

3CO2+4H2O。由此可知,火炬燃料X的化学式为 ( )

A.C3H7OH

B.CH4

C.C2H6

D.C3H8

10、(2008·南充)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是()

A.1:1 B.2:1 C.5:1 D.4:1

11、(2008·咸宁)下列四个反应的生成物都是C,如果C的化学式为A2B5,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A.2AB2+B2=2C

B.3AB2+B2=2C

C.4AB2+B2=2C

D.AB2+4B2 =2C

12、(2008·北京)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不正确的是()

A、供给呼吸

B、用作气体肥料

C、用于灭火

D、生成碳酸饮料

13、(2008·临沂)下图分别二氧化碳的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其中错误的是( )

14、(2009·黔东南州)美国首颗“嗅碳”卫星在2009年2月24日在发射升空过程中因运载火箭出现故障坠毁,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全球二氧化碳循环地理分布图。下面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C.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消耗途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D.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紫

15、(2008·泰州)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等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建立如下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循环体系:

上述关系图能反映的化学观点或化学思想有: ( )

①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是守恒的;②燃烧时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和光能;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④光能或电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⑤无机物和有机物可以相互转化;⑥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共34分)

16、(2008·湖北)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极大不幸。为防止灾后发生疫情,必须对灾区进行消毒,其中的一种消毒剂是漂白粉,它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能与水和二氧化碳(把水和二氧化碳当成碳酸)发生复分解反应,请完成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lO)2 + CO2 + H2O == ↓ + 。

17、(2008·揭阳)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右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

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奥林匹克火炬(内部储有可燃物)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

①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通过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②北京奥运会火炬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保持燃烧。但要实现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还需要解决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18、(2009·福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酯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材料二: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利用氢氧化镁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酯泡沫塑料属于材料(填“有机”或“无机”)。

请回答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填标号)

A. 提供氧气

B.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 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答一点)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19、(2009·徐州模拟)(6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限制CO2等温室气

体排放量,以控制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

(1)绿色植物通过 作用吸收CO 2,通过 作用将CO 2释放到大气中。

(2)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CO 2 和H 2 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请在括号中填写该化工原料的化学式:2CO 2 +6H 2 ==1( )+ 4H 2O

(3)为了减慢大气中CO 2 含量的增加,以下建议可行的是(填序号) 。①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 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③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0、(2008·贵港)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甲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法收集氧气。反应结束后冷却,往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黑色粉末。该黑色粉末与过氧化氢接触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色粉末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乙装置制取并检验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试管里产生__________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沉淀后继续通入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沉淀溶解变成澄清溶液。为了确定沉淀溶解成澄清溶液的原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 沉淀为什么能溶解变成澄清溶液?

查阅资料 碳酸盐溶于酸,碳酸氢钙[Ca(HCO 3)2]溶于水。

猜想与假设 ①溶液呈酸性;②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

交流与反思 从探究中你得到的启示或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 a 乙

b 石灰石 稀盐酸

澄清石灰水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案 六合区冶山镇初级中学林开富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初三学生小明遇到的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相关的知识产生的疑问创设情境,寻求同学们的帮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为明线,反思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做到燃料充分燃烧及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为暗线,进行知识的整合,用问题引领,通过师生、生生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2.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4.知道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四、教学难点: 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 五、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播放视频 【提出问题】 这段视频,与燃料是分不开的,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常用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化石燃料? 请写出下列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煤气(主要成分CO)的燃烧; (2)天然气的燃烧。 归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燃烧和灭火知识。 (过渡)小明学习过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后,产生了疑问:二氧化碳气体一定能灭火吗? (演示实验:①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②燃着的镁条伸入二氧化碳中)反思1:如何认识燃烧的概念? (1)请写出实验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猜想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 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 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 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 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 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 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 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 B.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学案 新人教版 知识梳理: 将课本复习完一遍,然后填写完整。 一般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爆炸:条件 燃料促进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煤主要含_____元素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化石燃料石油主要含______和_______元素 天然气主要成分________ 化学式__________ 新能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典例分析 例1 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①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应采取的最佳灭火措施是端下油锅 ②秸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③熄灭酒精灯,最好用嘴吹灭 ④电器着火,最先应当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⑤汽油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⑥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抹布盖灭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变式训练:1、水可以使燃烧的固体物质熄灭的原理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 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电线短路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加油站、面粉厂贴有“禁止烟火”的标志 C.焊割金属时,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 D.做菜时油锅不慎着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例2点燃某气体,在上方找一个干冷得烧杯,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把烧杯迅速直立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则气体可能是() A H2 B CO C CH4 D H2和 CO 【变式训练】1、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完全相同的是() A H2和 CO B CH4和 CO C C2H5OH 和 CH4 D H2和 C 2、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H2O,若该有机物物的化学是写成CxHyOz的形式,则x:y:z=______________,该有机物俗称为_______________。 例3 环保部门对空气污染程度所作的监测报告,主要有:①总悬浮颗粒;②二氧化硫;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佟春姬 通过对2016年中考化学阅卷分析,总的结论是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紧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注重考察了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面性、灵活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生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一、试题分析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与2015年相比,总体比较平稳,紧扣教材,侧重基础,无偏题、怪题、难题,试题有一定的区分度,总体难度适中。试题能结合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偏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实验运用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 (一)试题的特点 2016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充分体现了我省中考化学命题一贯坚持的“稳重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纵观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四个特点:

1、紧扣双基,重视考查化学基本素养。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2016年6中考化学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基本素养。 2、立足教材,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试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自主复习学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记住常见化石燃料和燃烧的发生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知道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哪些,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燃料。 2、记住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原理、步骤、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检验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3、记住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相应用途;记住二氧化碳和那些物质发生反应。关注温室效应对人类可能产生的危害。 复习重点:1、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促进燃烧的方法2、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性质和用途 复习难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和装置的选择、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 1、燃烧发生的条件 和 和 2、灭火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3、化学爆炸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促进燃烧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今世界的三大化石燃料是___________,他们都是由________组成,都属于_______(混合物、纯净物),是 (再生或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有 。 6、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 味, 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 ,可用于 。 7、把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看到的现象是: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如果对它进行加热,则又会看到 ,有关反应方程式是: ; 烧杯内有燃着的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沿着烧杯慢慢地倾倒CO 2,观察到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______,上面的蜡烛______,说明CO 2的具有:①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8、二氧化碳的用途(1)、用于灭火:利用了二氧化碳的 性质。 (2)、参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 (填“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原料;(3)、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 。 9.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1)成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使全球温度 。对于这一现象的作用有两种观点:一是:导致两极 ,海平面 ,二是 (3)缓解措施:减少 的使用,使用 型能源;大量 ,严禁 等。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 收集方法: ,原因 。 验满方法: ,收集慢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 放在桌面 上,原因 。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应用 ,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 、 等气体。 典型示例 例1、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减排,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的是( ) A 、在我国西部和沿海地区兴建风力发电站 B 、力争少乘坐汽车,多骑自行车 C 、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D 、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例2、(1)如图,在一烧杯中注入适量的开水,水中放入一块白磷。在烧杯口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少量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块干燥的白磷,过一会儿会看到(注:白 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和240℃)。 ①铜片上的红磷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铜片上的白磷_____燃烧(“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③要想使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你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 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___能证明可燃 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_______。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 能得到妥善处理, 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境质量得到 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___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例3、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 2,并实验C02的性质。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实验前要检查装置A 的 。②A 中的药品 是 。 ③若要用装置B 鉴定CO 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 是 ,当导管①和②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 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 ④若要用装置C 证明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当导管①和③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⑤烧杯D 中放有两支燃着的蜡烛,当导管①和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证明CO 2具有 的性质。 例4、今有A 、B 、C 、D 、E 五种装置如下图所示。按下列要求回答问题(所选装置用其代号字母表 示)。 (1)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收集装置常选用 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的加热分解来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选用 。 (3)由此可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采用何种发生装置,取决于 _和 。采用何种收集装置,取决于 和 。 (4)硫化氢(H 2S )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实验室常用固体 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请写出 硫化氢的制取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取硫化氢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收集装置__________ 白磷

人教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复习导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 导学案 【温故知新·导引自学】 学生自己按照导学案完成复习提纲,然后小组交流。 1.完成学案中考点填空题。 2.小组讨论并纠错。 【考点一】燃烧的条件 1.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小结 1.概念:燃烧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________反应。2.燃烧需要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与____________接触; ③温度达到__________。

[注意]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______个条件,缺一不可。 【考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破坏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1、 2、 3、 [注意] ①降低温度和降低着火点不同。着火点是指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它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只能是将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②灭火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______________就可灭火。 【交流质疑·精讲点拨】 讨论一:燃烧的条件实验,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具有一定的毒性,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怎样对装置进行改进,避免危害? 资料:五氧化二磷相关危害 毒理: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急性中毒:经口:毒物进入数小时内,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数日内出现黄疸及肝肿大,或出现急性肝坏死,最严重的病例,数小时内患者由兴奋转入抑制、发生昏迷,循环衰竭,以致死亡。吸入:轻症患者有头痛、头晕、呕吐、全身无力,中度患者上述症状较重,上腹疼痛,脉快、血压偏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化 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对问

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七单元课题一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展示:各类图片体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展示:各类火灾的照片体现火灾带给人们的灾害 2、讲授新课 一、燃烧(板书) 设问: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探究:燃烧的条件 思考1: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 不燃烧的现象,说燃烧需要 什么条件? 回答: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 。C, 因此,烧杯上的白磷能被大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着火点的温度;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 。C以上;仅靠热水的温度很难达到的。通过对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思考2:烧杯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回答:热水可以使白磷达到着火点温度,但水中的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存在。 思考3:如果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那又会怎样? 回 答: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了 思考4:原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小结: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通过以上实验总结: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与启示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与启示 课程改革的理念已逐步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宜昌市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的思想已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在此背景下,中考试卷的命题思路和走向已经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试卷是否真正有利于各类高级中学选拔新生,是否真正有利于各初中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是否真正有利于促进师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一份中考试卷的命题是否很好地体现这些功能竟对我们的教学理念、教育行为乃至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1. 对试卷的分析 2009年宜昌市化学中考试卷在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设计及操作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等。充分体现了“能力立意,双基为本,学以致用”的命题思想。 1.1 试卷的科学性 (1)题量控制合理,卷面设计人性化 整卷六个大题,多数大题分若干个小题,题目长度适中,阅卷中发现绝大部分考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全卷。卷面设计人性化,在答卷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动漫卡通图“踏上探究之路,我们信心百倍”“反思探究旅程,展示更好成绩”,每个大题分别设为“我会选择”“我会填空”“我会说明”等富有鼓励意味的词语,这样一方面既能缓解考生压力另一方面又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2)难度控制合理,难易布局有序 统观全卷,无偏、怪和超纲题,试卷难度适中,且试卷中六个大题(共27个小题)均按照一定的知识台阶有序布局,让考生思考有方向,尤其使部分功底扎实,思路严密,思维灵活的考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品质。 (3)知识点考查多元化,注重实验探究能力 在考查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比如采用较开放性的试题形式加强对考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考核,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卷较好地突出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考查的力度,涉及有实验原理、方案设计、装置、操作、试剂以及观察、分析、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的要求,有利于学校在教学中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比如第22题和第25题就是对实验的综合考查。 1.2 试卷的导向性 (1)立足基础源于教材 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比如,化学变化,物质类别,基本实验操作,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第5题和第23题第4小题),根据化学式说出各元素的质量比,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化合价,根据质量守恒补全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辨别置换反应,根据稀释原理计算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的计算,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用语的含义,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信息给予题含答案

专题一信息给予题 一、选择题 (2018·江苏无锡)13.已知:Cu+2H2SO4(浓)CuSO4+SO2↑+2H2O为探究铜和浓硫 酸的反应及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部分性质,某同学设计如图实验(图中脱脂棉团蘸有紫色石蕊溶液)。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鼓气球相连接的导管需插入浓硫酸中 B.该装置便于控制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加快铜和浓硫酸的反应 D.实验中可观察到脱脂棉团变红 【答案】A (2018·山东青岛)11.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中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处理废弃物B.治理污染源C.深埋有毒物D.杜绝污染源 【答案】D 9.(2018?四川乐山)类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下列类推正确的是()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B.锌和铜均是金属,锌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则铜也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 C.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碳的单质,金刚石十分坚硬,则石墨也十分坚硬 D.H2SO4与HCl均是酸,H2SO4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H+,则HCl在水溶液中也能电离出H+ 【答案】D 9.(2018·浙江宁波)三氧化二碳(化学式C2O3)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草酸,且常温下不稳定,其他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说法错误的是() A.C2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B.三氧化二碳具有还原性 C.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二氧化碳 D.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盐 【答案】A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学案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 【情境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很多物质的燃烧,你能总结出什么叫燃烧吗?燃烧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燃烧的条件 【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 【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教材P125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观察】观察老师演示P124实验 7-1,并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点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 ;② ;③ 。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 2.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 【实验探究】(P 124 实验 7-2)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 ;② ;③。 【讨论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 【 思考】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哪句涉及到化学变化?怎么发生的? 【自学】阅读教材 P 128~129.思考下列问题: 1.爆炸引起的原因: 可燃物在 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 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像氢气、 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 也能爆炸。 【观察】书 P 128 实验 7-3 并进行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2.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有关的图标。 【归纳小结】一、燃烧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7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今年中考化学试卷整体来看,难度处于中等,但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各方面如分析能力,文字叙述及探究等。整体来看,试题坚持了“重视基础、突出能力、关注探究、联系实际、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有新”,既注重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考查,同时又注重科学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既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试题结构 化学试题仍然采用选择题、填空、实验(常规实验和探究实验)、计算应用题等几种题型。四种题型在考查和区分学生时有着不同的功能。选择题每个小题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增大了整套试题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对全体考生有一定的区分。填空及简答题比较基础,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能够把中上水平的学生区分出来。实验探究题和计算应用题对能力要求较高,能够把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拔出来。同一题型中的化学试题由易到难排列,利于学生答题。这样的试卷结构避免了学生因题型不确定而造成的答题障碍,能更好的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

与前几年试题相比,2017年试题较大的变化是实验探究题,更加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对于实验现象描述的化学用语等,使得整份试卷的阅读量减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充分,更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试题特点及措施 1.知识分布合理,学科重点突出。初步形成层次的全部内容,如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金属与矿物、溶液的有关知识、微粒构成物质、基本的实验技能、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化学计算等,突出了对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2.回归教材,指导教学 回归教材是今年中考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立意均源自于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教材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的内涵有很好的导向性。 3.突出能力考查,体现学科思想 试题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体现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能力结构见表3 4.强化知识迁移,注重联系实际 试题与现在最新的社会热点事件相连,试题情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化学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分析含解析版试卷剖析

2014年中招化学试卷逐题分析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运用题

以上是我个人对2014年河南中考化学试卷与《说明与检测》、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对照,指导今后中考复习工作,希望老师们用好《说明与检测》,同时,配以专题复习、强化训练、针对性训练。比如,今年的《说明与检测》与往年大不相同:1、增加难度;2、2012、2013河南预赛卷的题几乎都在《说明与检测》中找到;3、新思想、新方法、新解题技巧的出现预示着中考试卷的方向。所以,我即使捕捉到这些信息,没有数据的计算题、关系式法计算题、框图推断题(氢循环、碳循环、钙循环、铁循环、铜循环等),首次总结化学方程式出现氢氧化铜受热分解,我猜测今年一定有铜循环题,最后20天专门做《说明检测》上册,详细讲评特色的题目,一些知识点要求学生会背会写会描述。 总之,我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关注河南中考动向,多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更新 获得,搜集各省市的特色试题,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河南省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各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选项的标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1分)(2014?河南)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蒸馏B.升华C.爆炸D.燃烧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1分)(2014?河南)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是() A.S O2B.O2C.C O D.NO2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学案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学案 、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概念。 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 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的一种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燃烧的条件。 ① 有 _________________ ; ② 与 _______________ 接触; ③ 温度要达到 ___________________ 。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① 清除 ___________________ 或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 隔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使温度降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 爆炸。 可燃物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气体 的体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引起爆炸。 (2)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思考感悟】1凡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过程一定属于燃烧吗? 提示:不一定。燃烧一定能产生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产生的过程不一定属于燃 烧,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由于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不属于燃烧。 当心火灾一 禁止放 当心爆炸—— 当心曲 — ________ 爆蚱性物质 氧化物 _____________ 禁止带_ 2、能否通过改变可燃物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 提示: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性质,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可以通过改变 可燃物的温度,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来灭火。 3、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提示:不一定。一般地,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但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等 是由于气体迅速膨胀,压力快速增加,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 化。 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 禁止懸放鞭炮 煞止吸烟

广东省近几年来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报告

广东省近几年来中考化学试卷的研究与分析 一、试题总体评价 2009年-2012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试题,总体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基础,强调应用,试卷整体符合化学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难易结合得当。 二、试题的特点 命题体现了初中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命题既考查了学生所掌握的重要化学基础知识,又能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及相关能力的考查。总体上看,试题相对都比较科学、客观,试题情景趋向人文性,试卷在结构上也都相对稳定。体现在:历年来,中学中考化学卷面分都在100分,基本保持了14-16道单选选择题,4-5道填空题,2道实验题、2道探究题、2道计算题的基本模式。只有2010年试卷在比例上做了些改动,但基本考查的内容还是一样的。选择题一般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比如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一些生活常见的标志符号、复合化肥、化合价、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金属与合金材料,溶解度曲线的理解等等,覆盖面比较广,但内容比较简单;填空题一般考查化学符号,化学式,一些物质的俗称等等一些教材特别要求的内容;探究题与实验题,经常出现的有推断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知识,一些常见仪器的名称,常见的有色溶液的颜色,固体沉淀的颜色,检验气体的方法,实验装置仪器的选择,气体的制取与收集,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反应类型的区分,对实验现象的猜想与分析,例如木炭还原氧化

铜,氧气的制取,以及对生活常见的一些物质成分的探究等等是近几年来考试的重点。计算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以及接近生活实际方面的题,多利用的是课本要求识记的有关公式。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A 【解析】 【详解】 A. 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 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 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 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 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故选D。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概况 1、题型结构。今年中考化学试卷共六大题型,各题型的排列顺序与去年一致,题量也与去年保持一致,这也是江西省从06年开始对中考化学结构进行调整以来,连续三年试卷结构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考试内容及占分比例与《08年中考化学学科说明》基本一致,在内容上突出了知识的应用与探究创新,联系实际,密切关注重大科技成果及社会的热点内容,如08年春的雪灾,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及今年的奥运会等。 3、考试水平。试题难度较07年有所降低,与06年中考化学试题难度相当,其对比如下: 4、试题的基本特点 整份试卷既重视考查基础,又突出了对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综合创新能力,联系实际能力,理解与文字表达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

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及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①注重基础。试题紧扣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新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抽样分析来看试题中容易题、较容易题占了79%,也说明了试题注重基础,在整份试卷中没有发现偏题及特别难的题目。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②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从第一小题把化学变化的判断与生活过程相联系,到最后一小题,水垢的成分及其除去,所有知识点的测试,都尽可能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联系,力求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教育,智德并重。试题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对中国来说,2008掉不平凡的一年,从雪灾、地震到奥运会,无一不是全国人民关注的重大事件,而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知识都在试题中得到了体现。 5、对试题的意见 ①中考化学试题应当简明扼要,让更多的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在与实际联系过程中切忌牵强附会。如第4小题,题干中有三句话,我个人认为前两句与第三句没有太大的联系,对题目的解答也没有作用,可以略去。

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

新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 燃烧与燃料 一、知识脉络 二、知识梳理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燃烧的条件 .....:(缺一不可) (1)物质具有(2)与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 2、灭火的原理 .....:(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移走(或隔离)____ __ (2)隔绝__ ___ (3)降低___________ 3、煤、石油、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__________再生的化石燃料。 4、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变化。煤的气化、煤的焦化、煤的液化属于________变化。 5、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固体二氧化碳俗称 6、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不能。不能供呼吸 (2)CO2跟水反应:试液由______色变_______色,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O 2与石灰水反应: 现象______ ,化学方程式______ 。 7、 CO 2 用途: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来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稳定且没有毒性,可用作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二氧化碳是最好的 ________。二氧化碳还是生产尿素、甲醇、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等的_________。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________或________(主要成分_______)和_________。 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 发生装置类型 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 ____________,是利用了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不能用__________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 _。 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将____的木条放在集气瓶___若木条______则证明已经收集满了;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__________中,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三、典例解析 1.(2012肇庆市)鉴别O 2、CO 、CO 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 ) A .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B .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 .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 D .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2.(2013昆明市)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或 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