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当然,现在患有“爱无能”的患者除外。),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

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缘分的牵引,爱恋的错觉及无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许痛苦,付出的代价也许高昂,却都只是顺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获得真爱,则“必须让双方的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帮助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爱的激情过后,仍能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要两个人都付出艰苦的努力啊,想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特别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关于孩童的说法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比如我们可能会刻意追求成熟而摈弃幼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内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无依,另一方面却又跃跃欲试。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极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助。我们必须接纳这种流浪、迷失和无助。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停止生长,甚至必须后退,因为‘小孩’本来就意味着没有长大。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有观点认为婴儿是无罪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时他们也是不能独立生存的。“我们不是要变成牺牲自我,最后只剩下潜意识的婴儿;也并非要变成高高在上,远远超越日常生活,自以为所向无敌,对凡俗生活的弱点和缺陷也丝毫不感兴趣的少年;我们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养出成熟、自觉的自我,承担痛苦和责任,进而发展成神性的自我。”伟大的哲人也会让自己时而像小孩一样的放松和玩耍,“事实上孩童的‘无知’才蕴涵着无数可能,我们必须时而设法忘记那些阻碍我们领悟真理的知识”,这也就是禅宗所说的“空”的境界。我们追求理想,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面对现实,我们有时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必须控制自己的虐待倾向。

“我们不应该把人体视为机器,把思想视为一系列生化反应的结合,把人类世界视为人类智力与科技创造的奇迹,事实上,人的身体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我们应该体会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内心中的意象与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聆听身体与心灵的节奏、音调、和声与不和谐的音符,医生在治疗疾病时,也需要这种聆听,我们应该将身体从‘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重新与心灵融为一体。”看到这种观点,其实让我感觉很焦虑,现在的医生都已经演变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状输入电脑,从数据库中搜寻可能的疾病,然后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终得出可能的结论。如果让病人花钱买药更加有赚头,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励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获得更自然的康复,这种状态与“关怀心灵”差得太远了。

“探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但科学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样,在潜意识里,他们也希望为最复杂的问题找到最简单、最明确的答案。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因此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和其它宗教一样,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科学本身也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分清科学的领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带来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应时代需求做出的一个无意识反应则是,将政府、科学和宗教的势力范围按不成文的社会契约划分,正是这个划分,在确定科学和宗教的本质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问题是,这项不成为的社会

契约在今天已经毫无意义了,相反它成为了一种可怕的分裂工具,将我们的社会拆得七零八落。人类天生具有一种非常杰出的能力,他们能够把相互关联的事物分割在各个密闭的空间里,使它们彼此无法接近,结果导致巨大的麻烦。而联合,就是要求我们勇敢面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压力。所以,当我们综合考虑问题,并愿意承受随之而来的痛苦时,我们就应该经常问自己:我忽视了什么?或早或晚,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负责。”最后这句话,我到一直都很赞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人生苦难重重。”这是开篇的一句话,如果你能领悟这句话并有自己的感受的话,你的人生必定已经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当我们了解人生艰难背后的意义,我们也就会体味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开篇第一部分讲的是自律,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消除人生的痛苦,即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在自律部分,有讲到父母的过错,父母的关注与重视,将给予孩子自尊自爱,也就是建立良好的价值感。一个有强烈价值感的人才会去更好的约束自我,实现自律。

忽视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

很多人都有轻微神经宫能症和人格失调,所谓神经宫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都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这里面还提到了,缺少关爱的孩子自惭形愧,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他们从来不会想到,这是根源于父母缺乏爱和照顾。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神经宫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

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而我们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地图,才能循地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于观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选择后者。

人不仅对别人撒谎,也对自己说谎。但很多时候我们又需要限制性地表达个人意见。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实也就成了压抑,所谓自律其实是一种弹性的应对方式,正如对孩子的教育,惩罚性引导和关注同样重要,这样才可以建立正确的规则。万物无不是一种柔性平衡。也许《道德经》中的无为才是一种最高境界,没有控制与被控制,不强加个人的偏见,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为了放弃,首先必须拥有某种事物。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扬要过简单的生活,但是,你体味过什么是复杂,什么是简单么?这种无思考的吃饭、睡觉、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种无知呢?你无知,又怎知这种简单生活是最快乐的呢?这种选择仅仅表明你没有选择吧了。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机遇,也有很多挫折。“人生苦难重重”,派克先生在开篇先点明了这句话,意味深长。作为一名具有二十多年从业生涯的心理医生,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句话我很赞同。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读后感《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https://www.doczj.com/doc/499730415.html,)。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派克先生在第一章“自律”中提出了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方面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他在书中说“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这一环,你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困难。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忽略问题的存在,是人生的一大问题。”,“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自我反省的快乐,甚至远远大于痛苦”……,是啊,我想,一个在为人处事方面能够很自律的人,肯定是一个成熟的人。我在工作中也应当

做到自律,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爱是自律的原动力。派克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做出承诺,是真正爱的基石之一”。我非常赞同书中对爱情所阐述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爱情观发生了扭曲和变化,诸如近期江苏卫视播出的《非诚勿扰》所折射出来的拜金主义爱情观。在现实经济利益占很大比重的爱情下,可能情侣双方更在乎能从对方得到什么,却很少会考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和自己应做的承诺。追逐爱情的过程,其实也是心智成熟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爱,“真正的爱,是自我完善的特殊体验,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关联。陶醉在爱的情感里,我们感觉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我们希望对方成长”,这里的爱,可以理解成一种执着,例如作者所举的例子“有的人喜爱园艺事业,他“爱”他的花园,他从嗜好中得到无穷的满足感,园艺是他的一切。为了照顾好花园,他周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床去花园松土和施肥。他甚至宁愿放弃外出旅行,宁可忽视他的妻子。为花园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或许也正是因为对事业的爱好与执着,一个人会付出很多努力,做出很多牺牲,最终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与满足感。我想,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应该是享受自己的工作,拥有一个快乐、乐观、积极上进的工作心态是无价的。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章来讲述成长与宗教,我总觉得宗教对于我这样的无神论者太遥远,虽然我身边不乏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然而作者在书中提到“科学本身也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这句话对我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宗教通常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与"教"字有关联的事物。作者所指的宗教,显然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对信仰、信念与理想的总称。这加深了我对信仰的理解。是的,人生不能没有信仰。想想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袁隆平、华罗庚、李四光等等,他们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把之视为己任,刻苦忍耐,那是一种何等崇高的信仰。而我们,在小学刚入学之时,小学生守则中的那条“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学校即已帮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其实,加入中国共产党,何尝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年代、抗战年代、和平年代、改革开放年代无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奋战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为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康牺牲个人利益,这种精神永远激人奋进。我当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勤奋,

爱岗敬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我的能量,展现我的价值,处处自律、自强,逐步走向成熟之路。

假期读完一本书,他的封底写着“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做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本引起人们如此广泛的阅读兴趣,在大众中如此流行的书,名字却略显寂寞和疏离——《少有人走的路》。

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医师,他从自己数年的从业经历中看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从种种看似矛盾的过程和结果中试图提炼出普适的规律,指导人们如何促使心智成熟起来,最终迫近心灵的平衡和理想状态,或者说,使心灵达到我们自认为完全健康,不需要心理医师参与弥补和修复的状态。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便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看完一部电影,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镜头,会成为日后脑海中对于这部电影的回忆录的封面,在电影的名称突然在脑海中闪现时,随之共同浮现。我们把这些镜头称为经典。同样地,合上一本书,能瞬间联想到的书中的理论、概念、逻辑推理,才是这本书给你的真正启发。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大概也是同样的意思。

读完这本书,受到的启发——瞬间反应还是很多的。为了索清这些沉淀物的骨架,我又翻了翻书的目录,分为四大部分:

自律

成长与宗教

神奇的力量

那么我的梳理工作,就按这样的次序进行吧。

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它作为书的地基,显然让人先不自觉震颤了一下——这可是个深不见底的地基。但这又是一句大实话,谁能否认呢?经历过苦难的人走不出苦难的阴影,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恐惧苦难的来临,所以这个三段论的结论就是:的确,人生苦难重重。

我们的目的不是将地基挖得尽可能深,而是要建起高楼。盖楼的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楼顶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就是一直在期望中的理想结果。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的人不计其数,可最终能真正达到目的地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半途而废,因为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超越一般人的承受范围的,并且更加可怕的是随着旅程的深入而变浓变重的孤独感——就像登山者在接近顶峰时逐渐稀薄的空气,使人感到自己就像浸没在黑水中的纸片,慢慢被孤独吞噬而窒息。孤独感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旅途上每个人怀揣的“心灵地图”的路线各异,不管开始的伙伴能齐行多久,终会遇到分岔的路口。而没有依靠时的自我探索恰恰是人的弱点之一,这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

恶性循环的形成,往往就是人们无法进行自我否定而导致的结果。一旦心灵地图上路线把我们引入到某个困境,便手足无措,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那两位固步自封者,一直未能否定自己当前的判断,甚至任由这样的判断引导自己,还不断为这样的困境寻找溢美之词来

进行自我安慰。于是困境的险恶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直到压垮自己的精神力。我猜想导致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的原因有两个:自尊和侥幸。前者是生物进化中物种维持生命的勇气的来源,是许多一闪念间的固执的根基;而后者是一种逃避,或者更深入地说,就是懒惰。书中将懒惰作为许多人性弱点的罪魁祸首,我是很同意的。但这又引出了一对矛盾:懒惰和物种进化时的竞争行为。

这对矛盾,是我自己的看法。书中并未有相应的观点,也许作者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对矛盾,或是,自己总结出的“自尊和侥幸”本身就不甚恰当。但这对矛盾没有成为我继续思考下去的绊脚石,因为在我的思维中有一种对于因矛盾而自然产生的不适的解药,就是周期性。我认为事物的发展如果将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做成图像,应该成为正弦曲线的近似,时而高峰,时而低谷,低谷后又回到高峰,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周期。高峰和低谷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人们都能接受。导致我归纳出这种周期理论的原因就是世界上很多的现象。宏观上:地球的周期性冷暖、季节更替、潮汐、地球自转公转等等。微观上:人类的生理周期、思维周期(比如后悔行为,其实前后所做的都是人在某一情状下的最佳方案,本不应后悔。)等等。所以那对矛盾——懒惰和竞争,或者是自尊和侥幸,都是物种在生命过程中,在不同主客观条件下的周期性行为,它们共生共存,此消彼长,不断发展。

我猜想,这种普遍周期的背后有两只手在控制:能量守恒和相对性。世界原本处于最低能级的熵的状态(不妨看做波谷),由于某种改变引起了能量转移,使得高能级状态出现(看做波峰),但能量守恒,最终高能级状态又要向低能级转化,之后就产生了周期。而相对性的普遍存在使得各种矛盾的两端成对存在,如果将相对性量化为绝对值,这一值有大有小,但总是存在,两种或数种状态的更迭使得周期的轮廓变得更加明显。

以上一段,只能算作我的猜想,它涉及到了宇宙观的基本理论。这些人们争论不休,没有结果的东西,我又何能判定?只不过是对于已知和己知的演绎罢了。

所以,懂得自律,就是要积聚勇气,克服恐惧、懒惰、倔强和固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有独立的思考,忍受孤独,在艰辛中完成心智成熟的旅程。最终完成旅程的人,都是最初的勇者,他们由勇者变成了智者。

有一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的主题曲中有一句词:“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爱”的定义,广泛而又狭窄,具体而又抽象。有时我甚至愿意把这个概念当做使人们心中摆在高台上的一件圣物,是美好的向往,是处于困境穷于言语时解释的理由。它无形地存在于人们心中,甚至比有形的物品更加避制争议和异端。

爱的定义很模糊,没有确定的标准去衡量爱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爱着别人。我把爱比作矢量,不同的爱交织在一起,可能效果是0,甚至在反向伸出错误的长度。许多悲剧后的眼泪中是同一种声音:“我爱他”或“我爱他们”,这是抱怨,是委屈,却往往掩盖着本质上错误的伤害。

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他自已也保留意见的定义,大致是:爱的基础是使自己变得心智成熟,爱别人就是帮助别人走向心智成熟。在这样的定义中,还要做出认真区分的,是“爱”和“爱的感觉”。真正的爱自己和爱别人难以达到,因为使心智成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何况还要帮助别人实现。而在现实世界中泛滥的,更多的是“爱的感觉”。爱的感觉是沉迷,是缠绵,是无法自拔,是时时刻刻的想念,是全神贯注的执着。拿男女之爱来说,两个沉浸于爱的感觉中的人可能口口声声说着“我爱你”,但是他们未必真正地互相深爱(以上面的定义)。往往,爱的感觉如果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爱,就会带来负面的结果。

有的人将宠物视为自己生命中的至宝,全身心地爱着它,像对待不会说话的婴儿一样照顾那

只小猫或者小狗,甚至说他和宠物是心灵相通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二者都不能让彼此走向心智成熟。

母亲爱着女儿,常常在女儿取得成功之后首先的不是赞扬,而是忧心忡忡地感叹过程的艰难。这位母亲原来是在感怀于自己的身世和生活,只不过将愤慨和委屈表达在了女儿的生活之中。

一位职业是牧师的父亲在家中像主妇似的干家务,照顾孩子,从无怨言,也不提出什么要求,他本以为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是最伟大的默默的爱,但结果却使得孩子们变得只会逆来顺受。这位父亲并没有考虑儿女心智成熟所真正需要的,只是按自己的爱的方式去爱,导致孩子没有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爱。

其实书中在举出案例的时候,很多都涉及到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一点与我的想法相符。想想自己今天的种种性格和行事作风,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父母的影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早教班,许多家长都以不甘落于人后的心态把自己的骨肉送到别人的怀抱里成长而减少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当的浪费,浪费了天性中母体与幼体的联系。孩子可以识别母亲或父亲的体味,可以感知他们的体热,这本身就是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来源。每个人都曾发出过“不想长大”的感慨,不就是对于这种联系的留恋吗?父母的责任是如此重大,以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需要高质量。所以父母首先应当追求自己的心智成熟,才能帮助孩子的心智成熟。这是双倍的困难。

想到自己的父母,似乎在书中的案例中看到了某些他们的影子。只希望到自己身为父母的时刻,能够有更加成熟的心智。

爱是永恒的话题。这个字很容易勾出感性与诗意的思索,它的神秘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演绎的空间。我想,既然探求难果,就不妨把它放在主观的空间,为人们永远保有这一抹不断变幻的、神秘的颜色。

成长与宗教

很久之前我就在想,宗教是否是一种桎梏,入教和被洗脑又是否是两种概念?大多数宗教所追求纯明的境界是否可以达到?从书中的案例中浮现出宗教的形状,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在宗教的压力下迷失了自我,宗教的硬度对于他们是严酷的枷锁,将灵魂挤压以致变形。有的人自认为是无神论者,却在生活的波涛里失去了方向,没有了追求,这时,宗教的硬度对于他们是铁轨,会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读这部分的时候,兴趣很大。因为案例中的人物的心理的波动和起伏都是宗教投下的影子,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和自己独处时心理状态相符的过程。这是一种对于未来想未卜先知的行为——到底相似的心理会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但有时却对于书中描述的结果抱有侥幸式的怀疑,认为自己不会落得那样的结局,经历那样的痛苦——这或许是一种逃避,一种懒惰,一种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正如前面说的那样。

总而言之,宗教是辅助品,善于利用宗教,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心智成熟。当然,宗教的威严是不可撼动的,但是,我想,于个人的微观部分,自己独立的人格应当摆到首位,而当教徒上升到教众的阶段,宗教感就会翻番地扩大,所以宏观上看,宗教弥漫于虔诚祈祷时头颅深埋的人们头上空气的每一粒尘埃中,甚至会引起窒息——从人到众,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过程。我猜想,有的人就是因为看到了宏观上宗教的强大,才顺而推演到自己身上,也将宗教视为生命的模板,凌驾于生命之上。我虽然暂时还是无神论者,但我不会拒绝今后某一特定的时刻可能突然出现的皈依的冲动。但是我将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这位陌生的客人平起平坐,进行谈判,划归各自的领域,为自己保留自然的部分(宗教毕竟是人事的结果)。我不会将自己奴隶式地卖身给宗教——受尽压迫后的奋起反抗只会带来对自己的伤害。宗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不应是灵魂的枷锁,而应是灵魂的轨道。

神奇的力量

有时那些看起来意外的事情其实并非意外,偶然发生的也并非偶然。所谓“冥冥之中”的感觉使我们讶异和疑惑:仿佛有一位智者在指点我们的行动,他直接控制我们肢体和五官的神经,信息流好像不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一般,直接成为躯体的指令,在身处危机时,拯救我们。这样的感觉陌生而又熟悉,似乎已经伴随我们很久。我们不自觉地从这里受惠,却无法解释这种好运的来源。其实这位智者就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是另外一个自己。他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意识和潜意识组成了人的意识。原来潜意识并不是一个副词,而是与意识相对的存在体。令我们略感陌生的潜意识其实有着比意识更加广大的领地:如果意识是一张白纸中间不大的黑点,那么潜意识就是周围所有的白色区域。潜意识是不被我们控制的部分,所以觉得陌生。而意识使我们忠诚的听令者,随时听候指挥。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是模糊的,心智成熟过程中,意识不断与潜意识融合,或者说,意识将潜意识驯化为意识。就像白纸上的墨滴,不断浸染,扩大自身的范围。随着意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所掌握的越来越多,自己也就越来越向智者的方向靠近。潜意识就是这样做着贡献:从只在关键时刻现身的救星变成了一只守卫在身边的勇士。

至于潜意识中的宝藏是如何埋藏下去的,书中带着很不确定的感觉,将其归为遗传的秘密——DNA中尚未被我们所破解的那许多基因编码所携带。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就不得不说是人类艰辛进化过程中的馈赠。我猜想潜意识也是本能的来源。每个物种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就好像对于香臭的辨别,当闻到某种气味时,我们本能地感到喜爱或反感,然后被动地学会表达这种气味的语言,多次磨合后将语言符号赋予真正的含义并印在脑海里。这一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相似的,最终虚实结合的结果也少有偏差,大概没有人对臭味有着正常人对香味的喜爱程度。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一位教授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开车回家,突然很想看看海上的风光,就选择了平时少走的一条较偏的沿海公路。这条路一边是海,另一边有很多岔路,一路上形成了很多的丁字路口。他行驶得很快,一路直行,直到快到第八个路口时,他突然地决定应当在路口停下。更多的理性还没来得及帮助他分析这种想法的后果和逻辑来源,他踩下了刹车在第八个路口停了下来。而几乎在他停下一瞬的同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从侧路上疯狂地冲了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没有停下,两辆车必将撞在一起——在公路上高速的碰撞总是没有好结果的。而事后这位教授在回顾整个过程时,并不能解释当时那“突然的”决定的来源,各个路口的情况无异,也完全听不到来车的迹象。而这一项决定的笃定和坚决使得这位教授并不相信他逃过一劫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他似乎更愿意相信是潜意识又一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了。

事实上,我回顾自己记忆中一些危急时刻的记忆,似乎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侥幸”地逃过了灾难,而现在我也认为没有潜意识的暗中协助,那些潜在的危险就会变成现实。许多次埋头走路,偏偏在前面一辆车驶过时猛然抬起头,停下脚步,与车辆几乎擦身而过——难道厄运甚至是死神都是那么仁慈,保有怜悯之心?大概又是因为潜意识的强健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自己往往无暇涉足。荒草掩盖了路面,杂枝遮挡了视线,它周围弥漫的清寒的空气似乎发出了更加危险的信号,我们似乎更愿意闭上眼,把这乏迹之处想象成一片氤氲。但是当喧嚣忙碌得甚至把我们忽略,这一片最后纯净和清幽的领地似乎成了最自然的依靠。清冷的气氛洗涤我们的思想,与之前的自己交换想法,然后获得领悟和启发。所以人们往往是在独处时才变得理智和果敢,“最后还得靠自己”这样的论调也是在这种氛围中演生的。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地去寻找这片境地,只要我们能在色彩缤纷的混流中沉

淀自己的目光,鼓起勇气,相信自己的脚步。

书的装帧素白简练。封面上是迈向前方的身影,脚步坚定而轻快,空白的地方其实满是浑浊和复杂,但白色就是它们在行者心中的概念。脚步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踏出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第一次听到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时,心中便萌生一个想法,这肯定又是哪个成功人士的人生感想,少有人走的路便是平凡人不曾走的,而我一直深信着我只是平凡的一个学生,意义对我并不大,当得知我们要写读后感时便毫不犹豫把它拒之门外。原以为永远都不会打它的想法,可是却是在书店买书时看到它的封面就无法转移我的视线。心智成熟的旅程这几个字深深映在我脑海,此时又浮现出辅导员在讲座时曾说过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承担的责任,思想上应有的成熟。确实我还远远不够。 正如M·斯科特·派克所说的这本书并不是时髦的书,它身上带着刺,像一把利剑将那些我们一直逃避的问题全部挑露出来,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它,正视我们的心灵。 开篇的一句:人生苦海无边。M·斯科特·派克便道出我们心中的想法,让我们清楚了这一事实,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 M·斯科特·派克通过他做心理医师时遇到的种种,为我们讲述心理学的道理,如何让心智模式成熟,拥有健康心理。如:生活中遇到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解决它们,就会带来新的痛苦。各种问题结队而来,使我们疲于奔命,不断经受沮丧、悲哀、难过、寂寞、内疚、懊丧、恼怒、恐

惧、焦虑、痛苦和绝望的打击,从而不知道自由和舒适为何物。心灵之痛,通常和肉体之痛一样剧烈,甚至更加难以承受。正是由于人生的矛盾和冲突带来的痛苦如此强烈,我们才把它们称为问题;正是因为各种问题接踵而来,我们才觉得人生苦难重重,悲喜参半。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学校为孩子们设计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动脑筋、想办法,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的心灵渴望成长,渴望迎接成功而不是遭受失败,所以它会释放出最大的潜力,尽可能将所有问题解决。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能让我们得到最好的学习。美国开国先哲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面对问题,聪明者不因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而是迎上前去,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确实它深深地打击到了我,同时也让我认清了其实困难不可怕,它永远战胜不了那颗勇往直前的心。而逃避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正视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

读书心得-《少有人走的路》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美·派克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在书架上躺了快10年时间,我也早已不知道当初拿下它的初衷是什么?是书店的宣传,是扉页上名人的推荐,还是自我虚荣在某一时刻对双眼的蒙蔽……这些早已不重要。后来偶尔翻来阅读,倒也别有一番视界。 这本书的内容很庞杂,作者其实也有不小的野心想把这本书的影响力传播开来。他用他的专长在内容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笔法上也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描述,也易懂。 以下,便是我对他所写的“保持平衡”的一小部分内容来进行我个人的理解阐释。 作为社会工作人士,谁都想把工作、家庭、生活乃至个人情绪保持平衡,但其实谁都知道这是比较奢侈的想法。压力方方面面,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只能有所侧重。 不过作者倒也实在,给我们开出了一剂药方,那就是“懂得放弃”。 郭德纲在他的相声中曾经说道,“万事开头难,只要肯放弃”!一听一乐倒也不以为然,想想细细想来,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态度。 1、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工作的时间其实占据了半壁江山,由此引起的社交、心理波动、通行时间成本还是个无法定量的数据,所以我们在工作以外的行为方式很多都是工作思维模式的惯性使然,比如电话、比如微信群等;

2、在工作外的时间如果长期被工作思维占据,那么就会降低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换言之就是提高了家庭的沟通成本,其实也会导致工作期间心情的压抑,进而影响到工作的效率。 这里所说的放弃,不是放任自流,不是弃之不顾,而是在精力和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对周边的人事物有侧重点去进行情绪上的照顾和分配。 我也希望能够慢慢践行他的“放弃”理论,从“断舍离”开始,让情绪更加平和、让工作更有效率,让生活更加恬静……

励志好书推荐及理由

篇一:好书推荐经典、励志图书排行榜 好书推荐 经典图书排行榜 1、推荐书目:《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文化苦旅》 推荐人:张合 推荐理由:《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飞扬》理想,自信,行动,胜利,是本书的主题,一些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找到理想的支撑点,然后自信,然后行动,最后就是胜利。《文化苦旅》追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 2、推荐书目:《瓦尔登湖》《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推荐人:孙小织 推荐理由:《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生命一旦永久消逝,便不再重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他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没有任何意义。《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 3、推荐书目:《华尔街的阴谋》《威尼斯之死》 推荐人:刘志刚 推荐理由:网络泡沫破灭,7万亿美元消失,谁知道其中的秘密? “9.11”后,美国股市创下60年来最大周跌幅。这,并非全因“9.11”,更是网络泡沫破灭的最后一击! 谁才是“9-11”的真正幕后策划者?本·拉登只是中情局培养出来的怪物?永远也不会被找到? 恐怖分子被情报机构收买?情报机构被利益财团操控?。 《威尼斯之死》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 4、推荐书目:《在灵魂居住的地方》《平凡的世界》 推荐人:赵明扬 推荐理由:《在灵魂居住的地方》“有个地方,很近,也很远;很小,也很大??欢爱是它、痛苦是它、怨恨是它、不舍是它??”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栋栋的房子,一个让我们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本书不单是写房子构造的书,而是一本从“身体的心性”、“灵性”或情的角度,去写我们每天用来看、用来听、用来吃、用来走,乃至用来繁殖,延续生命的身体的书。《平凡的世界》中还有太多的经典难以言尽,像金成与孙卫红的纯恋,田润生与郝红梅的苦恋,孙兰香与吴仲平的妙恋,还有杜丽丽与古风铃之间的有些变质的爱恋,这些都在喜怒哀乐之间让我们思考,给我们感动。 5、推荐书目:《致加西亚的信》 推荐人:李晨生 推荐理由:“对老板和工作心怀感恩”“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天做一点”“不要只为了薪水工作”这种乐观积极,不求回报的心态,是我们迷失已久的真理,追求那份纯真与热情,做回灵魂深处的自己。 6、推荐书目:《包法利夫人》《莫泊桑小说集》 推荐人:毛连伟 推荐理由:《包法利夫人》在现实面前,梦想和许诺是多么可笑!生活还在继续而悲剧还在不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赏析: 如果说《少有人走的路》讲的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讲的是勇敢地面对谎言,那么这本《少有人走的路3》讲的则是:人生错综复杂。人生苦难重重:痛苦作为人生的一部分,从伊甸园开始就有了。人生离不开痛苦,它与生俱来。 害羞: 1.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人都是害羞的,产生自我意识后,害羞就一直陪伴着我们。 2.害羞让我们拥有了人性。 关于痛苦: “唯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富兰克林。 1.大量的人类精神问题,包括吸毒、嗑药等,均源于返回无自我意识的状态企图。 2.“第二童年困境”:作为“第一童年”的延续。表现为在生活中早早就停止了学习和成长,拒绝改变而固步自封,牢骚满腹、吹毛求疵、并且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人以陈旧而脆弱的成年作掩饰,拒绝成长,心灵仍停留在童年。 3.成熟:关键在于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4.逃避痛苦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5.痛苦分为两种:神经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

神经官能性痛苦:消极,防碍于心智的成熟。 存在性痛苦:积极,适度承受有助于心智的成熟。 对于其他心灵之痛也存在该形式。 6.治疗一个人痛苦的最好方法,不是设法消除痛苦,而是应该与他一起承受。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和分担他人的痛苦,这是意识成长的全部内容。随着意识到成长,我们能更加看清他人的把戏和伎俩,同时也能更深切地体会他们的沉重和悲哀。 方法: 1.判断:自问:“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官能性的?” 2.如果你确定正在经历的痛苦属于神经官能性痛苦,并妨碍了你的生活。自问:“如果没有这些焦虑和痛苦,我会怎么样呢?” 3.第三步:按照这一方法行动。就像匿名戒酒协会教导的那样,“拉开架势”或“假戏真做”。 我第一次领教这套方法的功效,是为了应付自己的害羞。在听某些著名人士演讲时,我常想提一些问题,一些急欲知道的问题,并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一不管是公开说,还是私下交流。但我常常欲言又止,因为我太害羞了,害怕被拒绝,担心被人看作傻瓜。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 - 心智成熟的旅程》,书名有点小矫情,看着也很鸡汤。但是只要认真看下去,会发觉这书很实在,里面满满当当,丰富而具说服力的心理案例。至于能否共鸣,就取决于个体的自我认知了。 这本书有几块内容,对我本人很有启发。 1. 关于自律,我写了很长的一篇感悟放到了博客里:《浅谈对自律的理解》 对老生常谈的自律有了更丰满的,更深入的认识,是我一大收获。 2.关于爱。书中对爱下的定义,比较偏向心理学治疗类,无法百分百认同(抑或女性更理想主义?)。不过,对于那些不是爱范畴的界定,作者表述和分类的相当清晰,甚至用了大量从业经验过程中的案例去分析和说明,颇具说服力。这部分对于经历过小半人生的女性,应该是具历史意义的。豁然开朗感,处处可显。譬如,爱与独立、依赖性、爱的幌子-自我牺牲,爱的自律……这些恋爱与婚姻中,常见的“非爱”现象,都被作者用案例一一

呈现,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又亲切又明理。这部分,如同一个爱的灯塔。在爱的路上,它能引导你前行,并告诉你哪里有风雨哪里有泥坑。 自然,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里面很多案例主角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自身兼具了人类的诸多共性,在从野蛮走向文明,从稚嫩走向成熟中,我们会不断重复一些错误,暮然回首,才猛然发觉,傻乎乎的我们没有思考过,也没有向高人学习过。([ ])至此才会对此书感觉“相见恨晚”吧。阅历带给我们,可能是跌倒的伤痛,但是这位大洋彼岸的侠骨仁医是在用自己的真诚和研究成果,帮助我们去找到缘由,并尝试温柔而理性的抚平大众的伤痛。这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 有一些细节,相当有爱,譬如谈到亲子教育的段落,每次作者都会把自己遇到的亲身经历毫无保留的给予读者。自己当炮灰,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强大心理,且这还需要牺牲精神,需要家庭成员的协同。所以,每每看到这些内容,总是会心生敬佩。感恩这位人格魅力卓群的心理医师,带给我们福音。 3.关于书名。此书一开头就是个大前提“人生苦难重重”, 这当然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好像跟佛说,苦海无边,回 头是岸。人的一生,本就是一场修行。稚嫩的孩子,充满各种美好幻想的人,期待精彩富贵人生的行者,自然无法认可。因为认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由出的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这几本书被封存了近一年,书页有些湿润了。但还是没有失去崭新的封面,也没有一点翻动的痕迹。 在这个新年,偶翻出这套书来,共四本,看看有点多,也没想能看完。不知不觉翻动中,却就这样看完了。我想主要原因就是这书值得一看。 第一本是心智成熟的旅程。看着里面的内容,我被吸引了,工作了近一年,心理难免有些趋向,而这书,直指心灵深处,剖析人性。人生苦难无边,而我们应该去承受这些痛苦,逃避痛苦,逃避问题,都将是心理曲化,只有面对痛苦,面对问题,才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正确旅程。然而,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没有面对,导致这是一个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生本是痛苦的旅程,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构成的人生,才能正视,才能解决,才能享受。文中讲的规矩,

并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人生尺度。先苦后甜,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是心理真谛。 第二本勇敢的面对谎言。从案例告知我们面对心理最深的脆弱,直击内心的谎言,我们能否勇敢面对。到这,必经的前提,那是一条爱之路,一条所有心灵末端的真实感知。在第一本后部分探究的就是爱。它让我们深刻领会内心的心智旅程,而不是简单的嘴角语言。谁不说谎?谁能拆穿自己的谎言?读过这本,你将明白怎样去面对自己的谎言,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停编制,成就谎言的一生,导致心理阴影,影响自己,家人,孩子。 进入与心灵对话,讲述的各个我们所害怕的一些性格,愤怒,害怕,责备一系列多数人明明不停表现却还毅然否决的心境。在这第三本书,让我们畅享心灵的不愿意。 很快书的完结本是一幅心灵地图,就像你所见的地图那样,有农村的乏味平淡,落后,贫瘠,同样有城市的繁华美丽,先进,富有。高低不平的山脉,就是那时强时弱的心脉,一望无垠的水帘,就是那心灵开阔的视界。只要认真面对心灵,认知这复杂错综的人生,哪里都一样美丽。

好书推荐语

七(8)班好书推荐 1.龚嘉鑫推荐: 《绿山墙的安妮》,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说了一个叫安妮的女孩,从孤儿院到了玛瑞拉和马修兄妹俩的家里。在那里,她有了她的知心朋友;有了一个自己的家;有了在成绩上可以作为对手的同学。她不断的犯着错误,虽然犯过的错误她不会再犯,但是她总会创造出新的错误。她有胡萝卜丝的红发,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喜欢连续说很久的话,但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的改正。 看了《绿山墙的安妮》,我的感受非常深刻,也希望大家去读读这本书。 2艾徐冬好书推荐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一高尔基 自古以来书籍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在中国古代各种表达书籍重要性的诗句有很多。比如说"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像这样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它们都是来表示书籍的重要性。 我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繁星》这本书是一本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这本书是冰心女士的得意之作,在这些灵动委婉含蓄的诗歌中输出,体现了冰心的创作信“仰爱的哲学”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希望大家不要错过!

3.魏紫萱好书推荐 《骆驼祥子》推荐语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告诫人们,城市贫农要翻身做主人,单靠个人奋斗是不行的。《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影响。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

少有人走的路

直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面对苦,面对饿,面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面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待成长就要面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对,然后接受。 作者说过,放弃人生的某些东西,一定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任何的放弃在一定高度上说都是放弃自我--放弃速度、放弃情感、放弃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一陽一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面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面对然后接受,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观后感)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面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面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陽一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面对,才可以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我的信仰》

读《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有感读这本书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M. Scoff peck(M〃斯科特〃派克)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这本书是他总结多年的工作经验著作的心灵之书。 人生是一个心智成熟的旅程。如派克所说,你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书中第一句话便是“人生苦难重重”,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承受着各种痛苦。生活就是这样,从没想过让你轻轻松松的过完它。其实遇见问题是痛苦,解决了问题会带来新的痛苦。而生命正是在这样不断承受和解决痛苦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样一个阶段正是我们心智成熟的旅程。之所以说是“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我们不够成熟,不成熟到我们不能理性的面对生活。所以人们害怕承受痛苦,他们选择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这便是人们心理疾病的根源。 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美国黑人作家)说:“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应该逃避问题,当你的人生处于懵懂时期,也许你看不清楚身边发生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你简单的理解这个世界的人情世故,这样的你随着年龄的增大,如果还不能看清楚、想明白的话,你就会渐渐与这个世社会脱轨,变得孤立。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心理年龄是指你人生某个阶

段应该拥有的处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这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熟的关键。如果你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那么就表示你还不成熟。 为什么我们要成熟呢?因为人生路就是一个成熟的旅程,这是你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对于不成熟的我们应该怎样让自己变得成熟呢?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自律。派克认为自律包括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我想这可以看做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标准。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有拖延事情的习惯,今天的事情如果不是很急的话,便会拖延到明天甚至后天再完成,这样的人往往会觉得生活很累。因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一开始便贪图享乐,把最棘手、最痛苦的事情留到后面,这样的生活方式只会给你增加痛苦和负担,倘若你最先完成这些痛苦的事情,后来轻松的学习和工作便会让你觉得快乐。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臵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问题,特别是在自己失败后,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把致使失败的原因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样推卸责任的行为往往让人觉得是可笑的。这样的人拥有一颗虚弱的心灵。如果是自己的责任就要勇于承担,果敢面对。因为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别人为我们的选择付出代价,唯一的是承受者只有自己。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原则。我们需要不断增加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了解尽可能多的事实,当我们手中拥有的筹码越多,我们就越有自信跨越前面的困难。书中说,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协调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臵,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

好书推荐(内容版)

作者 山姆·麦克布雷尼 内容摘要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子问。“噢,我大概猜不出来。”大兔子笑笑 地说。“我爱你这么多。”小兔子拼命张开双臂。可是,不管小兔子怎么比,怎么跳,他的爱总是比不上兔妈妈来得多、来得高、来得深、来得远。最后,小兔子终于了解妈妈对他的爱,是那么深那么远,他永远也比不上——在简短但纯真的对话中,展露无边的亲情,温馨感人。 推荐理由 孩子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图画书中的小兔子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小兔子认真的告诉大兔子“我好爱你”,而大兔子回应小兔子说:“我更爱你!”如此一来,不仅确定小兔子很爱自己,更希望自己的爱能胜过大兔子的爱。他想尽办法用各种身体动作、看得见的景物来描述自 己的爱意,直到他累得在大兔子的怀中睡着了。 《猜猜我有多爱你》

作者 朵琳·克罗宁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 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纪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认同。同时也在幽默诙谐的语调中,传达有关不同生物和地球的相关知识。 推荐理由 帮助孩子培养乐观、正向的态度,及多元思考的习惯。 《蚯蚓日记》

作者 劳拉 内容摘要 一只穿着背带牛仔裤、背着绿色小书包的小老鼠,走近一个坐在院子里吃饼干、看图画书的小男孩。 这时如果他给了小老鼠 一块饼干,会发生什么事呢? 如果你请老鼠吃饼干,他就会跟你要一杯牛奶。 你给他牛奶,他一定会跟你要吸管…… 推荐理由 相信孩子们在看完这个故事后,会有切身体会:他们就是那只可爱的小老鼠,不断地提出各种合理的要求,不断地折腾,不断地为我们增添这样、那样的麻烦。老师讲述时,可引导孩子们注意画面的细节:男孩在满足小老鼠的每一个愿望时,屋内那种凌乱的样子。可是,男孩生气了吗?面对真实世界中可爱的小老鼠们,我们老师、家长,是不是同样面临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 人们总喜欢用“光阴似箭”来形容时间流逝的飞快。时针在滴答滴答地转动,乍一看光阴并不似箭般决绝,只是在回首刹那才惊觉时光的稍纵即逝。转眼之间,一个人、一颗心也到了该成熟的季节。 一个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阅读美国M.斯科特.派克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仿佛踏上一段心智成熟的路程。若能在此书的字里行间、在这段旅程中找到些许关于成熟的答案怕是最好不过罢。 除去前言和后记,本书共有四大部分,分别是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每一个部分绝不是孤立地存在,同时每一个部分都会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和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是本好书,推荐阅读:(1)自律,从推迟满足感开始,比如,干完手上的活再去吃夜宵;(2)爱,是自我完满。坠入爱河、不能自已,皆因自我边界崩溃;(3)宗教是心理疾病之因,也是药,是脏水里的孩子;(4)心灵力量的不断积聚,会带来孤独感。所有走在最前面走的最远的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孤独。”前微软中国战略合作总监刘润如是说。在我看来,他能够很好地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想从几个部分分别讲一下鄙人收获的一些感悟。 一、自律

什么是人生? 有人说,人生无非是一场心的修行。人生中充满着重重苦难。斯科特说,人生是一连串的问题,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些话过于悲观了,可仔细想想,人生不正是如此吗?一个人之所以乐观是因为悲观。此话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一个人承认并接受了一件事 情中不好的一面,那事情好的那一面还会让他觉得痛苦吗?如此一来,事情于他而言也就可以泰然处之了。我坚信,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若你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也许是你所站的角度不对罢了。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斯科特如是说。 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不能 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在斯科特看来,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而所谓的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学会自律吧,莫把自己关进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笔下的“单 间牢房”——反复呼吸自己释放的恶臭空气,越来越沉迷于自己的幻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_2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和收获莫过于理清了两个概念“心灵”和“精神”。 心灵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也需要心灵的指引——内心深处的智慧,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热爱。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追求意识、觉醒和至高的价值;在心灵世界里,我们体验最美好的经历和最沉痛的感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调,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是互相吸引的。 在这段话里可以明晰的看到作者将“心灵”和“精神”做了辨析,心灵指向的是感性,精神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在理性的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心灵则只关乎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所以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学习知识,练习思考的能力,想要早日悟出人生的真谛。但是“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过度的理性审视就变成了思虑过重,陷入到痛苦的深渊。

所以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与忧伤。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在心灵的层面不讲求逻辑,不是你拿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心灵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于心理问题,普遍的观念还是要“解决”讲究的是疗效,而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关怀心灵”。关怀心理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怀心理是一个连绵不绝的过程,他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采取一种智慧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那就暂时放一放,比如你现在回想一下,五年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有些问题不必“根除”,总之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或者暂时忍受不能改变的。

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 世界级经典好书推荐

人一生必读的100本书世界级经典好书推荐 人生与书本,书本与人生,两者对爱读书之人来说,是分不开的一回事。如果人生只能读100本书,你该怎样去选择?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收集的一生必读的100本书,供你参考。 纵观这份书单,涵盖了文学、社科、经管、少儿、科技、艺术、生活七大品类。占据最多位置的,则是《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活着》、《围城》、《红高粱》、《倾城之恋》、《尘埃落定》等经典文学名著,以及《光荣与梦想》、《中国哲学简史》、《乌合之众》等社科巨著。这些书以各自非同凡响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品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阅读者,温暖着不同时代爱书人的心灵。 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致使浅阅读盛行,很多读者在选书时会无所适从,“人生必读100本书”就是想为中国读者量身提供针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典入门书籍,或许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

特,期望这份书单可以抛砖引玉,激发更多读者寻找、思考属于自己的必读之书。 此生未完成,愿总有一本书或深或浅地刻在每一位的记忆里…… 带着问题去读书:既可以避免空放子弹,也能高效地收割同类猎物。每个问题都能让你快速切入。 不做笔记枉读书:阅读需要高效,记录不仅便于回味,也利于二次阅读。徐特立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亦是这个道理。 跨界阅读最有益:人们总喜欢探险,而探索不同领域的奥秘且游刃有余,亦是一种探险的勇气和趣味。 读书如同访老友:读书如同访老友,每一次攀谈,都是一场心灵的对话,都是一番不同的体验。 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读过这100本书,你的人生将从此改变!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书籍的作用确实是无与伦比、不可替代的。书能够影响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一个人要想把自己打扮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 网上流行一篇“人成熟的四个重要标志”,我引用在这里: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可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1、”轻视异性” 能够“轻视”异性,不把异性当回事,这是成熟的标志,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条,因为它是人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这里说“轻视异性”,不是指性别歧视,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当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当回事。肤浅的人可能会有肤浅的疑问:不把异性当回事,这,这能行吗,这不是太无情了吗,其实,这里说“轻视异性”,主要是指能够用一种平和、健康、冷静的心态理解和交往异性。轻视,不是拒绝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情,而是拒绝见到异性就心惊肉跳骨头软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现。 少男少女天真单纯,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心、神秘感,而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一天你会明白男人不过如此,女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可以对异性怀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秘。这神秘感好奇感将导致人们情绪的起起伏伏,为之欢欣鼓舞,为之痛不欲生,为之幸福,为之痛苦。也许恋爱中的人们不能保持应有的清醒,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也能常常见到人们在异性面前的种种失态。不把异性当回事,不是让你对生活失去热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伤害,以及能够表现得自然和从容。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动,是出于对真理和对自我的认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

轻自贱。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触景生情”。只要你时时地反省和面对自己,你就会时时地否定自己。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样困难,人最容易自以为是和固执已见。在真理面前,没有谁有资格自负。有句话说的好,我们最需要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最坚持的东西。可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总是对的,把傲慢当作成熟,把固执当作个性,最后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实人们的认识本就浅薄,再加上一切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你们如何能够不改变,事物在变化,时局在变化,真理也在变化,这就要你们不断在改变自己原来的认识,否定自己曾坚持的东西。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幼稚的心从来不会宽容,他们偏激、暴怒、盲目行动、“疾恶如仇”,而且自己却屡犯不可“宽容”的错误,他们追求完美,却并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强权也从不宽容,他们心胸狭隘、噬血如命、杀人无数,最后,愚蠢只能导致他们的覆灭。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义,使“敌人”的观念在人们心里得到强化。实际上,没有谁是天生的敌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一片落叶不经过全树的允许,是掉落不下来的。同样,一个人所以沦为了罪犯,并不仅仅是个人之过,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况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所以敌人、罪犯都不过是权势强加的人为的定性,而并不是根据正义的标准。宽容不是容忍,因为容忍仍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这种并不明智的情绪其实是暗暗跟自己过不去。生活的阅历、生命的体悟,构成了宽容的前提与基础。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宽容不但是一种成熟,也是智慧。其实,这“不宽容”也是值得宽容的,因为他们的幼稚。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互相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4、重视简单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这本书的主题是跟我们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成熟。一个人是否成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是不是具有自律性,二是懂得什么叫真正的爱。 一自律的定义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自律的四个原则: 1 推迟满足感-如果你在吃蛋糕的时候先把上面的奶油全部吃光,那么在做工作的时候就会把最好做的事情先做,不好做的事情就会尽量往后推,一直推到没法再推的时候,就变成一锅粥。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延迟满足感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因为最困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会去解决。 一个孩子能够耐下心来把课程学好,这就是延迟满足感能力的一种表现。而那些不能够坐下来学习的孩子他分分钟都要求我要去玩,要去最愉快的那部分,所以在他的人生当中总会有困难就绕开走。 一个打孩子或者冲孩子大喊大叫的父母,就是不懂得延迟满足感的父母。因为他希望立竿见影,他希望吼一声立

刻就好了,但是事实上喊一声的方法时最糟糕的方法,而一个有耐心的父母是能够陪着孩子一起来面对困难,一起陪着孩子经历童年的痛苦。 为什么很多孩子延迟满足感那么糟糕,很多来自于他们的父母不自律。父母不自律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爱和照顾,所以会孩子就会忽略自我的价值。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浪费时间?那就是因为他认为时间没什么价值。 2 承担责任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会得两种病,一种是神经官能症一种是人格失调症。神经官能症的特点是把一切东西都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说我如果怎么怎么样就好了。祥林嫂就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认为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问题,他能够找到任何一个理由他就不会责怪自己,他认为都是你们的问题。 这两种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有,但是只要你不过分就不算病症,但是如果严重到伤害别人或者自己的话,就是严重的病症。 神经官能症让自己痛苦,人格失调症让别人痛苦。父母如果有人格失调症,孩子也会出现,上一代的问题会影响到下一代,一点都不罕见。所以我们要合理的承担责任,既不把责任全部推到外部,也不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理医师M?斯科特??派克所著。该书堪称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也没有特别有趣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学道理。 开篇书中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是,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本书第一部分讲到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具有非凡价值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自律主要包括4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该章节还提到很多人都有轻微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所谓的神经官能症就是把问题都归结于自身,而人格失调者则把问题推到别人或者其他环境等等上面。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经验,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当承担的责任。 在第一章中,我们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而在第二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过分的爱被成为“依赖”,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该书第三部分讲到成长与宗教,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广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里所讲的宗教,既是人生追求与信仰。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既是调整从而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四部分里,讲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神奇力量。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有些只是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时候却对事情本身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我们身边,给予我们帮助。但我们未必在生活中能注意到这一神奇的力量,或许就仅仅是归于好的运气之类的。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如果用心去发现生活,你会知道他的存在。正如《哈佛家训》中威廉所说:“如果你失去了太阳,你还有机会看见月亮;如果你失去月亮,你更容易看见满天繁星;若果星星也没有,你可以享受宁静的夜空。失去了预料的美好,我们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艰辛的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恰恰相反,他带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最高境界。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事实上“对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尽管如此,我想这条少有人走的路,会有更多的人去走。

品牌好书推荐:人生必读的十本品牌书

品牌好书推荐:人生必读的十本品牌书 作者:荣振环 人生处处是品牌。你个人可以是品牌,它决定到底是名人还是人名; 企业必须有品牌,否则消费者基本上不甩你,甩你也要看价格,你的产品就一个关键词:贱货。 如果要让你从人名变成名人;让你的品牌从贱货到上品。 你还真得懂点品牌知识。 下面这些品牌好书,是品牌爱好者、企业管理者、品牌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读的。其中前五本为直接相关的必读品牌书。 这些书,会帮你建立一个品牌知识体系,系统的提升你的品牌思维,让你懂得品牌化你自己,也让你知晓如何把你的产品卖得贵、卖得快、卖得多、卖得久。 1、《定位》 定位的目标是使某一品牌、公司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一个据点、一个认定的区域位置,或者占有一席之地。定位就是通过规划在你预期客户的头脑中做到独树一帜,成为某个品类阶梯中的第一。记住:与其占领市场,不如占领思想。定位就是创造心理位置并强调第一或唯一。 2、《品牌的起源》

作者是艾里斯,受到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启发,探究品牌的起源。达尔文的天才之处在于, 他认识到像猫和狗这样的物种可能有同一个祖先,但是它们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分支”或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达尔文称之为“自然界偏好极端”。 除此之外,与作者另外一本书《定位》不同,本书突出一点,分化胜过融合,品类驱动品牌。消费者是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的。所以如果简化品牌工作,只需做两点:分化和聚焦品类。1. 通过现有品类的分化,创造出新品类;2. 通过聚焦成为新品类中的第一个品牌。说白了,品牌具有价值在于一个原因,而且只有那么一个原因,就是它主导了一个品类。 3、《品牌建设10步通达》 品牌其实是一个从“一无所有”到“无中生有”再到“无所不有”的过程。它到底是什么,搞不清楚自然也就无法建设品牌。本书包含“品牌十堂必修课”和“品牌建设10步精要”两部分。 在“品牌十堂必修课”主要讲述了什么是品牌、如何理解品牌、品牌的本质、品牌地图等,配合相应的工具可以让读者掌握实操的技巧。 作者提到,一个产品,是我们想要卖什么,一个品牌是消费者想要买些什么。品牌的概念是品牌即是在顾客的心中完成注册后形成的烙印。品牌的本质就是“产品的顾客化”。简言之,就是“如何在消费者心中拥有一个名称”。并提出“愿架定核口,故形制计策”的品牌规划思路,帮助读者实现按图索骥的品牌建设之旅。 在“品牌建设10步精要”,作者结合多年的品牌咨询经验,将系统地教会读者

读书笔记分享——少有人走的路

读书笔记分享——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大畅销书,曾经得到很多学者、明星和读书平台的力荐,并长时间蝉联畅销榜销量前列。偶然得知好友那有一套,便立刻借来阅读。 作者斯科特·派克有近二十年的心理咨询经历。他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丛书,包括《少有人走的路1: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和《少有人走的路3:与心灵对话》。 上次说到,要面对问题、学会自律,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爱和自我设限的表现,那么,心智成熟除了爱、自我突破,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自尊自爱 自尊自爱,就受到他人尊重的前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在不涉及特定恩怨的前提下,你的行为举止就是他人判断怎样对待你、选择与你相处模式的基础。 自尊自爱,是避免受到伤害的方法。毋庸置疑的,我们会承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遇到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夸张放大、莫名其妙的发泄情绪的人,一位忍让、逆来顺受

只会让他人看清你。#如果是外人你大可以直接离开,或者打断他,明确你的底线;如果是家人或者好友,你可以暂时走开,等他平静下来,再去告诉他刚才的行为是不尊重的体现,但是你可以选择尊重自己不被伤害。 自尊自爱,是接受挑战的动力。漠视自由、抹杀个性、逆来顺受、徘徊在自己的舒适圈,宁愿忍受着逃避、拖延等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意破釜沉舟,实现完整的自我。和被动消极say no,不再墨守成规,而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关于感情 一、持久的情感关系可以让心智越来越成熟。 二、全身心的付出是感情关系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频繁遭遇感情失败或者婚姻存在严重问题的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童年时期从父母亲人那里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因此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深度的关系代表着失去的可能。于是他们也不会付出、甚至不会享受他人对自己的爱。他们习惯性的抛弃对方,其实也是放弃自己。不相信感情可以长久,于是先发制人,先抛弃对方。有保留的、目的性强的恋爱,是难以达到投入状态的,自然也就享受不到爱带来的快乐。有时他们会视财如命,他们认为,只有钱才能带来安全感,才不会抛弃自己,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可是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放手争取的人事物。没有必要过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