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
企业为主体创新体系瓶颈和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要瓶颈和对策研究

一、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走创新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是上海实现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特大型城市,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推动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因此,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产生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的速度,通过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走向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反哺先进制造业在高端领域扩大规模,加快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改造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能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可以满足新型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积极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到200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99户,其中股份制企业113户,外资企业4086户,港澳台企业1796户,国有企业343户,私营企业6214

户,有限责任公司1057户,以及集体、股份合作和其他企业1320户。

从研发投入来看,2007年上海全社会科技研发(R&D)投入达到307.50亿元,研发投入的强度达到2.6%。全市企业用于R&D活动的经费投入达到22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占本市R&D经费投入的72.2%。

全市企业研发投入亿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1.5%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研经费投入122.9亿元,占全市大中型企业科研经费的67%以上。这些企业销售总额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7%,利润总额占据比例达到86%。

2007年上海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4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04%。

2007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47205件,占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32.2%;发明专利授权量24481件,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3.3%。其中企业专利申请量达30636件,占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64.9%,企业在本市专利申请活动中“唱主角”的格局逐步形成。

从总体看,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逐步加强

目前,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建的各类技术中心和开发机构有558个,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覆盖面和辐射力的企业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其中包括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等3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展讯、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等2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85家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已

超过7万人,其中博士1293人,高级职称人员占技术中心人数比例约为20%。上海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加强。

(二)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支撑产业加快发展

上海制造业多数领域的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的重大成果。如上海电气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研制项目、直径15米的大型盾构;上海汽车集团公司的“荣威”自主品牌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展讯(上海)通信公司的自主开发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大型薄膜型液化天然气船;高速磁悬浮列车;面向下一代网络软交换平台;第二代身份证芯片等。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上海产业逐步由投资驱动转向投资与创新驱动并举创造了条件,不仅带动了本市产业发展,也推动了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的产业发展。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正逐步完善

本市产学研合作机制在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研究所、高校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在民用飞机、碳纤维、船用大型曲轴等关键领域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完善基础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企业技术中心与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结合,以产学研方式累计建成了252家联合研发机构。2007年,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六成以上拥有产学研合作项目,产学研经费投入占到了科技活动总经费的20%以上,并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四)技术创新融资渠道逐渐增多

2007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总量约为112.42亿元,比上年增

加17.53亿元,同比增长15.6%。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发展战略要求,能迅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项目。市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吸收消化和创新项目,推进建立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除了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上海还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参与技术创新。风险投资资金在上海逐步形成,用以支持成果转化,支持产业合作。如上海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互动,其投资控股的复控华龙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基带处理芯片BDSS及整套开发系统,打破了GPS独占我国卫星定位导航应用市场的局面。

上海汽车集团公司投资的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通过项目牵引,带动企业投资,结合上汽技术创新工作要求,实施集团性的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自主品牌、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研究。基金会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

三、现阶段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上海目前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四个中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海已经初步建立了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队伍。但相对于一些国际创新城市而言,上海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意识是技术创新的

原动力。而事实上,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对开展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07年12月对上海1500家企业开展的专项调查统计,只有45.8%的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占企业总数60%以上的股份合作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只有20%左右开展了技术创新。究其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技术创新投入高、风险大,短期内见效慢;部分企业抱有自主创新不如引进技术的观念;部分企业把技术创新看成是集团或上级公司的事;部分企业感到技术创新会影响对现有指标的考核,等等。从而使得企业自身缺乏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二)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低,总体能力不强

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企业往往因缺少资金的支持而投入强度不足。与此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缺少规划,很多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前提下,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导致企业内的研究开发机构较缺少,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不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实力不强。

以高技术产业为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虽然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在低位徘徊(见表)。某些重点发展的产业,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八至九成是代工产品,尽管规模越来越大,但缺少创新,缺少自主知识产权。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变化情况表

(三)现代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以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运用信息化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服务业水平,对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依赖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市的高端服务业企业,虽然在引入高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服务业发达城市的状况相比,仍然比较落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介绍和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向现代服务业的积极应用,从而加速我市服务业向高端转化的步伐。

(四)产学研协作能力不强,合作机制急需深化

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方面亟需进一步深化。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利益关系之间需要整合。代表不同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的技术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的现象客观存在。产学研合作机制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在有效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的创新活力方面还很不足。

产学研合作机制向企业聚焦不明显。各类创新资源,包括政策落实,在围绕产业发展,向企业进行倾斜方面还做得不够;企业在能够直接产业化的技术方面缺少创新资源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企业,解决科技成果二次转化问题等方面存在滞后。

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示范带动作用还很不足。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过程中,缺少优秀的合作示范典范。在通过成功经验带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方面宣传力度不够。产学研合作在机制在人才培养、人

员分配、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目前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矛盾。

(五)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亟需重视和鼓励

中小企业从数量上占据了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主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创造了相当数量和高质量的技术创新成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新技术、新知识反应迅速,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

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由于原有的惯性影响,社会创新资源更多的还是关注在科研院所和国有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大企业相比,处于不平等竞争的地位。这包括: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缺乏;中小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中小企业往往信息渠道不畅,难以把握机会;中小企业用于创新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等等。从整体上,反映出技术创新体系在针对中小企业创新服务方面存在滞后。

(六)新型产业发展中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不足

上海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方面正面临着较严重的技术创新人才瓶颈。

技术创新人才总量上缺失,难以满足当前创新型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技术创新人才在学科分布、行业分布方面很不平衡,若干重点发展产业,如光电子等,技术创新人才严重缺乏;技术创新一线应用型技术工人十分匮乏。据人民网报道:在我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比,相去甚远。

企业和科研院校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的机制还不完善,人才在引进、留住、培育、使用方面还有许多瓶颈和困难,缺乏人才储备和支撑体系;企业对适用人才的要求与高校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

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上海制造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在当前仍然存在众多瓶颈的现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我们未来中长时期的工作重心。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和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四个中心”的目标,充分发挥和利用好上海现有的创新优势和创新资源,建造能够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具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与社会支撑三结合,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通过聚焦企业主体,进一步优化配臵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突出产业重点,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和服务环境;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3年到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覆盖重点产业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二)主要建议

1、聚焦企业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社会支撑的三结合。政策重心由鼓励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转移,并根据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需要,更多实施间接优惠的财税政策、投融资政策;弘扬新文化,不断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和开放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和地方保护行为;限制企业垄断

和行业垄断,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2、聚焦国家战略、重大产业方向和产业基地,明确产业创新导向,提升创新能力

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状况及创新特点,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大飞机、TFT-LCD、大型风力发电、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重大项目及上海重大产业方向,不断调整创新方向。逐步提升上海企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国际竞争力。

抓住上海产业升级发展的机遇,围绕大飞机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是上海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平台。在产业化基地和工业区中,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平台,集聚各类创新主体,形成在产业和区域内目标明确、资源集聚、良性互动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具有高端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平台,推进上海各类产业的技术突破和跨越。

重视抓好区县工业中的开发区创新建设。目前,各区县都建设了一批工业园区,这是区县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园区创新服务功能,构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

3、建设和提升各类企业研发中心

完善若干重要产业链中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市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并联合各个区县政府,培育一大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开放式的行业技术中心;鼓励和支持建立一批中小企业联合研发机构,形成一批为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技术服务型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

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和交流的能力;重点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引导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逐步形成三级企业创新体系。

4、大力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

尽快出台《上海市鼓励重大产业产学研攻关的实施办法》;抓好一批重大产学研攻关项目;抓好一批重点领域的产学研示范企业;形成在产学研人才培养、人员分配、利益分配等方面机制的突破。

5、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引导中小企业在信息服务、航运物流、专业服务、文化服务、时尚创意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海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的专业化配套发展;在重点推进的产业集群中,每个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化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的“科技小巨人”。

明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制步伐,充分重视以人才和技术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制订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相关政策,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6、鼓励和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技术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技术熟练、创新能力突入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在总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而且各层次、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结构也要合理,这是确保上海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发展目标能否最终实现的根本保证。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

中面临的人才短缺瓶颈,应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臵。

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规划。针对重点发展方向的人才急需情况,积极鼓励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不断培育内生于企业的创新管理与研究开发人才;加强企业企业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之间的人才需求互动,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前的技术培训,引导其尽快与企业需求对接;从产业规划和布局的高度,与高校共同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从政策上,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适用人才能够导向企业。进一步加大科研事业单位改革和改制的力度,鼓励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自主创业。

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点方向,引导和发挥各类人力资源机构的作用,逐步建立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包括创新管理与研发人才的交流、培训及特定人才“猎头”服务等。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只是分享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建立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保证。 基本信息 主要特征 折叠编辑本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活动的整合体,必须具有系统性的特征。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组织系统、规则系统、资源配置系统与决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性质或行为都将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的每一要素都起作用,如果系统的某一要素有缺陷,失去了与它要素恰当地相互作用的能力,不能完成它特定的功能,就会影响整个系统。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某项要素的建设,而忽略其它要素,仅仅变革一个要素有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要把各要素建设看作是一个整体而等同对待,共同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有开放性特征。 按照创新体系研究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宏观层面上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观层面上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和微观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其中,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占有核心地位。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创新体系其他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开系统。微观层面的各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之间也进行着密切的联系与影响,相互之间进行着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广泛的合作。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还具有动态调整的特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向动态平衡。 自组织理论揭示出,开放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获得了足够的负熵,使系统向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发展,然后通过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促使系统向熵减方向即有序方向演化,从而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就是这样一种开系统,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获取资金、人才、信息等负熵流,从平衡状态到非平衡状态再到新的平衡状态,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 重要必要 折叠编辑本段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①依靠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 ②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世界著名企业的共同选择 ③依靠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大中型企业的现实选择 ④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公司研发体制建设

5.2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和能力建设 5.2.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 5.2.1.1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战略发展的必要选择 围绕公司的研发高科技战略,为把公司打造成为生物高科技集团化企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公司需继续加大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生物科技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在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R&D工作。以公司的研发机构为平台,在现有洋葱素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深化生物资源技术的研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研发,在蔬菜加工技术和冷链物流配送技术上实现完善和突破,这就需要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扩展研发人才队伍,创新研发管理机制,从而保证公司生物高科技战略的实施,创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公司的高价值,高利润,高增长。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积聚于科技的创新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公司现阶段的福星康胶囊的市场垄断地位为公司带来了高额的利润,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都得益于生物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在未来农业产业一体化和产品一体化建设中,为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应重点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生物保健食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深化,蔬菜生鲜加工技术的规范和完善,冷链物流技术的掌握,通过设立科研基地,加强公司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新产品投放市场的品种与速度,在产品和技术上构成一定的层次和纵深,形成企业的科技储备链,使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设想一代”的良性循环。 ●加强公司研发机构的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企业的开发创新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公司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则相对较弱,形成“倒金字塔”型的企业能力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 本页是精品最新发布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的详细文章,这里给大家。企业技术创新情况汇报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 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 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 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 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

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 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 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范文TOP100新产品的开发受 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 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 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 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 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动 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

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中央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积累时间最长、技术创新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最为完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一类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央企从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出发,坚持依靠技术创新支撑和引领业务发展,大力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如高速铁路、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西气东输等丰硕的成果,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认真归纳总结现有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强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典型央企的成功做法 为充分掌握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简称航天科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国家电网公司(简称国家电网)等10多家典型央企进行了现场调研和案例分析。依据对典型央企的实地调研情况,央企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成功做法可概括为以下六方面内容。 1.1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建立起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决策和规划体系一是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按照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

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公司实际,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驱动力为核心,制定公司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战略重点,确定年度计划,并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运用一代”的思路,制定有序接替的科研计划体系。二是设立科技决策规划与管理体系。设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各业务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公司重大技术创新战略问题决策。同时,为了落实公司科技战略规划、规范科技管理工作,央企集团层面大都设立了行使科技管理职能的相关部门,负责公司科研项目管理、科技规划计划、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科研成果管理、科技奖励、考核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科技管理工作,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在子公司层面,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对口部门,配备专职科技管理人员,负责组织科技规划和项目建议计划编制,组织科技项目实施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开展技术需求分析等。三是组建辅助科技决策的专家咨询团队。部分央企设立了专门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专家团队,对重大事项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有的央企在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基础上,还按领域组建专业分委员会,为公司各类技术决策提供咨询意见,支撑公司科技决策。以航天科工为例,公司建立了以顶层战略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图1)。公司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

A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七)-----A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宏观分析

A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制分析(七)----- A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 体系宏观分析 A集团公司已建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环境,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把握企业外部的创新环境,使企业的创新行为不断深入和向外扩展,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这里所说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正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因而,企业对目前宏观创新环境的把握,发挥企业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至关重要的。 1.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宏观环境 (一)市场环境。 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程度都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样也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来说,既存在着有利因素,又存在着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要素市场发展运行平稳。主要涉及:①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央行7次降息,降低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另外,1998年在证券一级市场,512家重点国有企业中有30家国有重点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筹集资金163亿元,其中9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筹集资金30亿元。在未来几年,国企的“股份制”改造仍然是国企改革的重点。②产权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日趋规X。通过并购与联合,使企业的规模得以迅速扩X,也为产业结构的重组、技术结构的升级提供了途径。如1998年5月,XX海尔集团与荷兰飞利浦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了“海尔──飞利浦技术联盟”。 (2)如“XX高新技术交易会”等市场形式的发展为企业的新产品与新技术提供了便捷的出路,也为企业展示形象提供了舞台。 (3)1998年各项启动经济、扩大内需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果将更多地在1999年及未来的几年这显现出来,市场趋势有望进一步好转,有利于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一系列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出台和监管体制的理顺,有利于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为以后的市场体系的发育以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法制环境。1998年11月,针对买方市场条件下出现的低价倾销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高于制止低价倾销工业品的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随后,1999年计委发布了《低价倾销工业品的成本认定办法(试行)》作为规定的配套文件。国家经贸委也出台了《关于部分工业产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还有,计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制止彩色显象管、彩色电视机不正当价格竞争的试行办法》,将彩管、彩电作为1999年的重点检查品种。另外,1998年的打击走私行动卓有成效,为企业的销售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一些重要产品的价格回升。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原则 (一)准确反映技术中心建设发展状况,强化引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四)评价技术中心与考察企业相结合。 (五)相对值与绝对值相结合。 二、评价程序 (一)数据采集。每年4月10日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要按照技术中心评价要求,认真准备上一年度技术中心的工作总结、《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见附件)及相关说明材料报地方经贸委。评价指标中的定量数据在《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中填报,定性数据在技术中心工作总结中详细说明。 (二)数据初审。各地经贸委对本地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和工作总结进行详细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于每年4月30日前报国家经贸委。 (三)数据核查。国家经贸委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负责对各地上报的评价数据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评价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数据计算与分析。评估机构负责对经核查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向国家经贸委提交评价结果。 (五)结果确认。国家经贸委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确认,并发布评价结果。 三、评价结果 (一)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评价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为优秀, 60分(含60分)至9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 2、连续两次评价得分65分(含65分)以下; 3、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三项指标中任何一项低于最低标准。

最低标准由国家经贸委根据技术中心建设发展情况每年予以确定并公布; (四)逾期一个月以上或不上报评价材料的,视同自动放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四、指标解释 (一)技术创新体系:根据经营规模、创新活动的特点,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应当包括多层次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健全规范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和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系统。 (二)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关于技术开发经费的核算范围,下列技术开发活动的支出可以统计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中间试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研究设备折旧,与新产品的试验、技术研究有关的其他经费以及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 (三)职工收入:指职工的工资、政策补贴、福利、奖金、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四)专职技术开发人员:指企业在统计年度内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实际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90%以上的技术开发人员。 (五)专家:指国务院、省、部和计划单列市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务院、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 (六)新产品:指下列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技术特性或用途具有显著差异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知识的应用。二是指其性能具有重大改进或提高的现有产品。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能作为新产品统计。生产资料类新产品自投产后统计3年,消费类新产品自投产后统计2年。 (七)技术贸易收入:指企业向国内或国外市场提供技术及服务获取的收入,包括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许可证、专有技术、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获得的收入,接受外部委托开展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费收入不计算在内。 (八)主导产品:指企业销售收入中销售额最高的一类产品。 (九)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指企业主导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国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市场份额。 五、行业系数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与特点分析.

1 国外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油气资源开发难度的不断增加,使 油气勘探和开发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协同[1]。为适应这一需要,一些领先的大石油服务公司逐步横向发展,一专多能成为多功能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世界油田服务业三巨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这三家大的综合性油田服务公司实力雄厚,优势明显。2000年这三大油田服务公司占据了全球物探市场的45%、测井市场的88%、压裂市场69%的份额,在油田服务市场上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力[2]。 1.1斯伦贝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 斯伦贝谢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技术服务公司,由斯伦 贝谢油田服务公司和斯伦贝谢Sema公司两部分组成。斯伦贝谢油田服务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在油田服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为国际石油工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斯伦贝谢 Sema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是一家大型的信息技术服务 公司,在智能卡技术供应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为油田、通讯、公用事业、金融、运输和公共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3][4]。 斯伦贝谢公司于20世纪20年代末提供测井服务起家,几年后成为测井界的龙头。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油田服务市场中扩大市场份额,斯伦贝谢公司开始了横向的扩张。先后收购、兼并了多家钻井、物探专业技术服务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公司完成了从勘探、开发到生产的一体化整合,形成了能够提供从物探、钻井、测井、完井到采油等系列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全能型综合油田服务与供应集团。 斯伦贝谢公司于2001年4月收购了Sema公司,成功进

入了信息产业。斯伦贝谢公司在全世界160个国家拥有7.5 万名雇员。该公司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约占总收入的6%)进行近、中、长期的技术开发,其多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始终保持领先。 斯伦贝谢公司最初的研发模式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的模式,将研究实验室设在远离公司作业区的地方,防止创新过程被日常生产问题干扰,所谓“蓝天”研究方式,将研究人员封闭在工作室。许多实验室建立了规章制度,不允许科学家发表他们的实验结果,一些实验室即使到现在也不许研究者上网。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伦贝谢公司为这种创新模式付出了很多。多个研究中心各自独立、封闭,作了许多重复性工作。这时斯伦贝谢公司找到了现代 Internet的创始人,请求他们帮助公司的研发中心设计一个 全球网络。该网络建立后很快扩展,超出了R&D组织,影响了整个公司。1995年斯伦贝谢公司开始重新考虑公司的组织结构,并于1999年开始改组,试图打破公司部门之间的壁垒,变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 斯伦贝谢公司以往实行集中决策,所有的决策都由公司最高决策层制定。这样做既不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场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近几年斯伦贝谢公司正在实现逐步分权,即便是员工也赋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工作有灵活性。同时,通过公司内部的网络加强总部与各专业公司的沟通。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支持,保证了公司整体能够对市场的瞬息突变做出迅速的反应。 斯伦贝谢公司有一个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研发体系。斯伦贝谢公司研发机构被组织成一种十分灵活的形式,能够及时捕捉新的科学和技术机会,满足公司的业务 国外跨国石油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现状与特点分析 高 建,董秀成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围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只有依托基础科学,瞄准技术轨道,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和自主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

新人才大量涌现。 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需要切实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按产业化原则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地位;二是如何提升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资源的效率。其中涉及政策体系、政策重点及政策执行机制等方面。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地位不明确。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创新是灵魂”,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缺乏在的动力,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没有成为创新主体。除了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大中型企业一是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管理与研发体系建设》课程大纲.doc

《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管理与研发体系建设》 程大 一、企研面的挑和 1.新品推出的速度没有以前快了(争手比我快) 2.新品的量没有以前定了(客投/ 退越来越多) 3.新品的种 / 型号越来越多,但的品却不多 4.品开出来才找客、找点,售人抱怨我的品从娘胎中出来就躺在担架上, 品没有,也不知道争手品的弱点,但我品的弱点往往被手抓住 5.了解市的不懂技,懂技的不了解市,不知道需求,缺少完的需求收 集、、分析机制 6.把市的品开理解市部开部,而售人反的需求往往是盲人摸象,开部 被的开很多柱子和耳出来,客又不要?? 7.企内部沟通的效率越来越慢(与公司内部人打交道比与外部打交道困) 8.研怨市提供需求不及、不完整、常更 9.市怨研承的品推出不、承的品功能却没有

10.项目经理 / 产品经理有责无权,调不动资源(产品开发只是研发部的事) 11.资源总是不够(研发人员整天忙于救火,还要开发新产品) 12.产品开发是串行的抛砖头式的开发,产品迟迟转不了产(制造部门在转产时 提出很多要求) 13.过于依赖技术能人(关键人物离职,产品线就崩溃) 。。。。。。 二、企业研发管理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1.产品开发管理的系统思维 2.技术、样品、产品、商品的区别 3.为什么要把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相分离? 4.产品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5.如何理解产品的市场成功和财务成功? 6.如何理解市场驱动产品开发? 7.案例分享:研发管理体系的系统架构、24 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1).战略绩效管理、变革管理 2).市场管理、产品路标规划、产品上市管理、售前技术支持、市场需求

管理 3).产品开发流程、产品决策与技术评审、技术开发与预研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研发财经与成本管理 4).基于流程的组织架构、研发绩效管理、技术职位体系和任职资格、资源池建设 5).系统工程、需求工程、测试工程、工艺工程、UCD(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CMMI 6).研发IT规划与实施 三、如何建立高效的产品战略规划体系 1.产品市场与产品经理 1). 产品经理的产生、定位及工作职责 2). 产品经理的能力要求 A)市场管理能力 B)产品开发管理能力 C)商业能力 D)跨部门的团队管理能力 E)领导力和人格魅力

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体系 一.创新组织架构 二.技术创新大会 1.每年举办一次技术创新大会。 2.各研究室及车间提交上一年度技术创新及技改技错报告。 3.各研究室及车间提交下一年度技术创新及技改技错计划。 4.对上一年度创新及技改技错成果表彰。 三.研究室运行机制 1.研究室采取室长负责制 2.各研究室室长由技术委员会任命并每年进行考核 3.各研究室成员由室长根据研究内容确定人选。 4.研究室职责:了解市场及技术最前沿,优化现有工艺,研究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 四.人员培训与选拔 1.对中层干部进行科学管理培训。 2.对车间干部进行生产标准管理培训。 3.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培训。 4.对生产员工进行精细化生产培训。 5.对销售,市场部进行市场调研,销售知识及产品生产工艺参数 培训。 6.对全公司员工进行团队文化培训,增强凝聚力。

7.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可破格任用及聘为工程师。 8.根据公司具体需要可定向委培专业技术人员。 五.对外合作及技术信息收集 1.由技术委员会牵头对外合作。 2.具体对外合作项目由研究室负责实施。 3.建立一套由市场部,销售部和技术品质部的联动技术信息收集体制。 六.经费 1.成立技术创新基金 2.各研究室根据研究内容可适当申请经费 3.各研究到车间实验产生的成本由研究经费承担。 4.车间的技改技错项目根据项目需求可立项,可申请适当经费。 5.各研究室研究内容主要以项目方式运作,需严格按照项目运行机制执行。 七.项目运作机制 1、适用范围本办法规定了技术创新的名词定义、组织管理、评审程序、建 议和改进的内容、奖励标准及考核。 2、名词术语及定义 2.1合理化建议: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 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 2.2技术改进:即过去讲的技改技措。是指对企业或系统的生产设备、装置、工具、仪器、工艺技术等方面所作的改进和革新,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物料的浪费,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延长设备寿命、降低运行费用,有利保 护环境、防止事故发生。并在并通过车间或班组得到实施并取得成功。2.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 以改进、或通过自主研发得到先进技术、以及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集成形成新 的技术,实施后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形成市场竟争力。 2.4管理创新:通过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改变做事的方式、及办事流程,最终取得好的 效益并增进组织的绩效。管理创新包括思想与理念创新、经营战略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与模式的创新、运作流程创新、技术与方式方法创新、 市场与产品创新等内容。2.5进步性:指所采取的方案和措施相对原有的方案和措施有所进步和完善,实施后可使效率有所提高。 2.6可行性:指建议和技术改进的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容易实现。 2.7效益性:指建议和技术改进项目实施以后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能 3.1公司成立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评审委 员会。负责审定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审议评定奖励项目,协调各种关系。3.2公司评审委员会组织机构组长副组长相关人员。3.3技术品质部是评审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主要办理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进项目的评审奖励项目的收集、登记、整理、传递、评审、奖励、异议处理、建档存档等日常工作。 3.4技术品质部负责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的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制定具体措施,经评审委员会 讨论后负责实施。3.5经讨论采纳后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技术创新项目由分管领导和有关单位负责人组织实施。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11月30日)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国内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和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作为老的国营企业,如何摆脱原计划体制下的条条框框,建立迅速敏捷、高层次的研究机构,成为企业培养和造就技术人才的摇篮,更是值得关注。为此,本文在研究技术中心的几种模式基础上,结合九洲公司的存在的问题和作法,有针对性地对国营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供商榷。 主题词: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跨国公司以强强联合为主要内容的兼并和重组,得以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拓展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此同时,跨国公司加快全面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纷纷在华设立研究开发中心,这标志着国外企业已从过去的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变为从整个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和对手展开了全面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国内企业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纷纷积极探索技术创新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自我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求和参和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的目的,就是要形成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开发体系及其有效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协调、运用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进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研究和探讨显得十分重要。 一、企业技术中心的产生及特点 (一)企业技术中心的产生 1、计划经济下的科技需求矛盾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技体制沿袭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一大批独立的科研院所,曾经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着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技术需求空前高涨,原有的科技体制的弊端十分突出,一方面,独立的科研院所成果很多,但绝大多数难以转化为生产力,浪费了大量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企业处于技术饥饿状态,急需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计划经济下的科研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公司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公司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郭金龙 郭金龙,男,汉族,1979年4月出生,本科学历,自参加工作以来,凭着自己对工作的热爱、对专业的钻研,始终以兢兢业业的态度,求真务实、勤奋进取、勇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履行岗位职责。始终坚信依靠科技兴企,结合公司生产实际,积极投身于科技创新,提高公司机电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和降本增效空间,参与实施完成多项科技成果。 一是注重业务学习,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岗位锻炼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专业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装备,参与开展机电工程技术改造,大力提高公司机电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近两年,组织参与了孔庄矿副井、姚桥矿主井电控系统的技术升级改造,在孔庄矿混合井和姚桥矿老主井推广应用了新型恒减速液压闸控系统,提高了立井提升系统安全可靠能力。参与研制的主提升绳新型防旋转悬挂装置在孔庄矿千米混合井的使用彻底消除了由于钢丝绳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旋转力对钢丝绳的破坏。参与完成四矿机电运输自动化集成建设,为公司减人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力提倡升级完善矿井自动化子系

统,推进无人值守功能建设,实现减员提效,目前矿井主排水系统和压风系统均实现了无人值守功能。积极推广变频控制技术在皮带机、给煤机上的应用,大大减少了皮带机机械部分的检修,提高了皮带设备使用寿命,降低了事故率。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是积极参加系统技术优化,研究探索提高矿井提升能力的技术途径。参与孔庄混合井提升能力的优化,缩短主井提升循环时间,增强系统提升能力。深入基层指导开展机电技术革新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参与研发了矿井提升机模拟培训系统,解决了矿区主提升机司机多年来技能培训不能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的难题。针对LED防爆灯设计缺陷,(散热空间小,容易发热烧坏,故障率较高)对其进行技术创新改造,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年节约资金20余万元。目前矿井提升系统是制约大屯公司公司生产能力提高的瓶颈,围绕如何优化提升系统提升能力,从各环节进行了技术性分析研究,通过提高爬行速度、缩短提升循环时间,对装卸载进行自动化改造。对安全保护装置进行完善,完成了防止超载、煤未卸尽保护、保护试验方法完善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是积极做好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工作。参与编制公司机运系统“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积极提倡利用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设备,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

科技型中小企业专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

————————————————————————————————作者:————————————————————————————————日期: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Syste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chnology-based E nterprises’ Support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创造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创新成果,而且创造了技术水平很高的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创新进化能力较弱,其创新与发展往往受到很大限制。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是提升其技术创新的能力,而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不优化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推动的瓶颈。 本文试图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研究,为我国各级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客观决策提供一定参考,其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决策与实施措施提供一些依据与可操作性对策。内容如下:第一,首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因素,找出了其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各项指标体系,并对支持体系的构建给出了具体解释。第二,设计其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评价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利用评价模型对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进行应用研究,分析安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及优化安徽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提供一些决策依据。 Abstract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二00一年山东省日化协会会员 大会技术交流材料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高在广李良美 山东华光日化集团有限公司 二00一年五月

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要求 山东华光日化集团有限公司 高在广李良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国人共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中,科技的作用愈来愈重要。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企业正在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来源,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动力源泉的发动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奠基石,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行者。 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即作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搞好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经济效益的根本源泉,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必备条件。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它应当满足如下要求。 一、对管理者、科技人才的素质要求 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成功与否,成败如何,取决于管理者、科技人才的素质。它要求管理者、科技人才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国家的产业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国际惯例,把握同行业及相关行业或涉及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科技发展水平,掌握和运用现代企业所建立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技术,具

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想象力,能够目光远大,独立思考,好奇探索,能够科学的深思熟虑,敢于冒险,坚定信念,坚韧不拔地不断进取,豁达乐观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能够团结、领导、激励有关人员完成制定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的目标。 二、建立良好的创新管理体系 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管理,又有微观管理。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体系,首先它要满足如下几点。 1.体制创新 体制创新就是企业实行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政企分开,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企业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市场经济规律科学的运作,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即成为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已进行多年,先后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在初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作为企业来说,不能一味地等待,等待意味着死亡,在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指导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抢抓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保证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 2 制度运营机制创新 管理制度是科技创新正常实施的保障条件,它包括决策制度、投资制度、科技制度、生产制度、营销制度等等企业经营制度。科技创新要求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在创新的管理制度下,创新运营机制,保证创新制度的

完善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体系

浅谈完善公司内部技术创新体系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竞争经济时代的主旋律,是不以主观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作为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要想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才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乔布斯说:“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雅致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集成房屋企业和集成房屋业的领导者,在技术创新方面要走在行业的前端,努力设计出引领市场潮流、畅销、低成本的产品。 一、技术创新类型 (一)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划分,可以将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是为了给产品用户提供新的或更好的服务而发生的产品技术变化。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活动。企业创新一般从产品创新开始。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 2.工艺创新也称为过程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工艺创新同样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工艺创新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技术创新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3.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①产品创新能制造产品的差异化,工艺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②工艺创新相对系统,而产品创新相对更独立;③工艺创新通常伴随着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重大变革,产品创新一般是独立于组织系统实施的;④产品创新主要是向市场提供产品,工艺创新只在少数情况下向市场提供;⑤产品创新的成本费用通常通过产品的销售收入很快得到价值补偿,工艺创新的成本费用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折旧、生产率提高后得到价值补偿;⑥在产品随生命周期的成长变化中,二者的作用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不同:产品创新频率由高到低递减,工艺创新频率呈峰状延伸。在开发初期,产品创新频率高于工艺创新频率;当批量化生产后,工艺创新成为主导。 (二)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1.原始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原始创新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其本质属性是原创性和第一性。 2.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以此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它与原始创新的区别是,集成创新所应用到的所有单项技术都不是原创的,都是已经存在的,其创新之处就在于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了系统集成并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工艺。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其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它与集成创新的相同点,都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单项技术为基础,不同点在于,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全新产品,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结果,是产品价值链某个或者某些重要环节的重大创新。 4.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原始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源泉;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利用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成长。三者不可偏废。但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者资金投入、创新周期、创新风险以及对技术能力和技术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