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一种疫苗说明书

十一种疫苗说明书

十一种疫苗说明书
十一种疫苗说明书

卡介苗的使用说明书

【药物别名】结核活菌苗,冻干皮内注射用卡介苗BCG、B.C.G.Vaccine 。

【分子式成分】本品是由Leon Calmette和Camile Guerin首创,今是用卡介菌种在综合培养液中培养后,收集菌膜,混悬于适宜的灭菌的保护液内,经冷冻干燥制成。所得到的活菌制剂,具有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诱导γ-干扰素产生的作用。冻干菌苗活菌数每毫克应在100万以上,皮内注射用稀释后,每1mL含0.5-1mg。

【制剂规格】粉针剂:0.5mg~0.75mg菌体。本品冻干粉针剂为乳白色疏松固体或粉末,加入1mL注射用水应于2分钟内完全溶解为均匀混悬液,残余水分不应超过3%。冻干卡介苗注射剂10人份/支。贮法:保存在2-8℃暗处。效期:1年。卡介苗口服混悬液10mg:1mL。口服用卡介苗1mL:50mg。划痕用卡介苗(1)0.5mL:37.5mg (2)1mL:75mg。皮内注射用卡介苗(1)1mL:0.5mg (2)1mL:0.75mg (3)2mL:1.5mg。本品注射液为乳白色混悬液,pH值6.8-7.6,放置后菌体下沉,经轻摇能均匀分散。

【药理毒理】结核菌是细胞内寄生菌,因此人体抗结核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接种卡介苗是用无毒卡介菌(结核菌)人工接种进行初次感染,经过巨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将其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使T细胞分化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当机体再遇到结核菌感染时,巨噬细胞和致敏淋巴细胞迅速被激活,执行免疫功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释放淋巴因子是致敏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之一,其中趋化因子(MCF)能吸引巨噬细胞及中性多核白细胞,使其趋向抗原物质与致敏淋巴细胞相互作用的部位移动,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F)能抑制进入炎症区的巨噬细胞和中性多核白细胞的移动,使它们停留在炎症或病原体聚集的部位,利于发挥作用。MIF可使巨噬细胞发生粘着,并使吞噬反应显着增加。巨噬细胞激活因子(MAF)主要作用是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能力,并加强巨噬细胞对抗原进行处理的能力,从而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作用。因此在结核菌侵犯的部位,出现巨噬细胞的凝聚,大量吞噬结核菌。在分枝杆菌生长抑制因子的作用下,还能抑制细胞内的结核菌生长,及至消化,最后消灭,形成结核的特异性免疫。在卡介苗进入机体后,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同时,还产生了比较广泛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这与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T细胞本身的直接杀伤作用及体液免疫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药动学】接种后4-8周才产生免疫力,免疫可维持3-4年。

【适应证】:

1. 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及用5IUPPD(PPD为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或5IU稀释旧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PPD或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后48-72小时,局部硬结在5mm以下者为阴性),皮内接种以预防结核病。

2. 现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或在肺癌、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根治性手术或化疗后作为辅助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3. 死卡介苗还用于预防小儿感冒、治疗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以及防治成人慢性气管炎。【不良反应】

接种2周左右出现局部红肿、浸润、化脓,并形成小溃疡,严重者宜采取适当治疗处理。接种中偶可发生下列反应:

(1)淋巴结炎症:接种后1-2个月左右,颈部、腋下、锁骨上下等淋巴结肿大(大于1.0cm)。反应过强者,淋巴结肿大明显,可形成脓疡或破溃,或在接种处有小脓疤。皮内注射者反应往往较划痕法者强,另外旧结核菌素(OT)试验呈阳性者,接种后也可产生较强反应。(2)类狼疮反应:与结核菌菌株剩余毒力有关。

(3)疤痕:因丰富的肉芽组织形成疤痕突起,有时呈疤痕瘤,多见于不作OT试验而直接皮上划痕接种者。

【相互作用】

1.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来氟米特、西罗莫司、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将导致免疫力降低,施以活菌免疫接种后将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

2. 糖皮质激素:按常规,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每日用量超过10mg强的松或等量的其它糖皮质激素,连续2周以上)致免疫力抑制患者,不应接受减毒疫苗免疫。大量类固醇所致的免疫抑制会产生对减毒疫苗的不完全应答反应。但糖皮质激素低-中剂量,短期(小于14天)全身使用;局部使用;或低-中剂量,短效糖皮质激素长期替代治疗及关节内、囊内、跟腱糖皮质激素注射不应视为疫苗接种的禁忌。替代疗法中类固醇剂量,诸如治疗阿迪森病,对免疫无抑制作用。

3. 茶碱:卡介苗接种能显着提高茶碱平均血浆半衰期。大多数患者会经历一个短暂和轻微的血浆茶碱水平上升期。

【用法用量】上臂三角肌外侧皮内注射0.1ml。儿童皮内注射

【给药说明】

1. 本菌苗严禁皮下或肌内注射。

2. 卡介苗接种时不可使用同一注射器,避免肝炎传染率增高。安瓿有裂纹或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3. 与其它疫苗同时使用时应不在同侧注射。

4. 本菌苗接种后还要和结核病人隔离2个月,以免在这期间受到传染。2-3月后再作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表示接种成功,阴性的应再补种。以后每3-4年复种一次,复种前也应先作结核菌素试验。

5. 对化疗后免疫力降低患者施以活菌免疫接种将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化疗停止及接受活疫苗接种之间的间隔期至少为3个月。

6. 若注射后出现疤痕,在处理时切忌手术切除,可采用局部封闭疗法,将醋酸氢化可的松12.5mg、异烟肼100-300mg、0.5%普鲁卡因溶液适量,充分混合后用消毒注射器将混合液作局部注射,每周2次,连续10次后,停2周,再继续注射,直至疤痕疙瘩变平为止。

7. 接种后2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若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可用1%龙胆紫涂抹以防感染,一般8-12周结痂;如遇局部淋巴结肿大可用热敷处理;如已软化形成脓疱,可用灭菌注射器抽脓;如已穿孔可用10%磺胺软膏或20%对氨基柳酸软膏处理。

8. 使用时制品应注意避光,活菌苗用时不得日光曝晒。

9. 皮内免疫注射时切不可注射到皮下,否则会引起严重深部脓肿,长期不愈。注射剂量过高可致接种处脓肿或淋巴结炎,应遵循推荐剂量。

10. 接种对象必须详细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菌苗批号及亚批号、制造单位和接种日期。

11. 制备本品者应戴手套、口罩,穿隔离衣。盛装过疫苗的容器、注射器及其它物品不得用作其它注射,以防产生化脓反应。丢弃前应消毒处理。

12. 冻干注射剂菌苗稀释方法:用灭菌的1mL注射器将随制品附带的稀释液按要求量精确吸至冻干卡介苗安瓿中,放置1分钟后摇动安瓿使之溶化,用注射器来回抽取数次,使之充分混匀。每支安瓿自稀释时起,必须在半小时内用完,以防污染。

【注意事项】

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心肾脑等疾病、极度营养不良、湿疹及其它皮肤病、HIV感染者不予接种。使用前须先作结核菌素皮试,呈阴性者方可接种。

禁忌症

(1)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免疫缺陷症、湿疹或皮肤病患者。

(2)急性疾病、烧伤患者、疾病恢复期(疾病结束及健康恢复之间)、近期接种天花疫苗、泌尿道感染患者。(国外资料)

(3)由于使用下列药物或治疗而致免疫应答抑制:烷化剂、抗代谢药、放射治疗、类固醇。(国外资料)

(4)由于下列疾病导致免疫应答降低:全身恶性肿瘤、HIV感染、γ干扰素受体缺陷、白血病、淋巴瘤。(国外资料)

(5)由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或未知病因的发热不得使用卡介苗。(国外资料)

(6)免疫力降低的婴儿或儿童。(国外资料)

慎用

(1)结核菌素反应强阳性的患者慎用。

(2)哮喘患者。免疫原性物质可引起哮喘发作或过敏反应。

脊灰疫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疫苗简介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研究历史

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脊灰疫苗以后,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人类已经看到根除这种疾病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髓灰质炎项目负责人大卫·海曼表示:“在我们看来,在预定期限内消灭这一疾病是现实可行的。”然而,由于贫困和战争等诸多问题,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工作在一些地区经常受到干扰,甚至出现病毒死灰复燃的情况。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脊髓灰质炎病人莫过于富兰克林·罗斯福。1921年的夏天,他在一次游泳之后染上了脊髓灰质炎,最终造成了下肢瘫痪。1938年罗斯福建立了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用于救治脊髓灰质炎患者,并促进疫苗的研制。在基金会的扶持下,Jonas Salk医生用了近9年的时间,于195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继天花疫苗、白喉疫苗和流感疫苗后,疫苗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种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后制备成注射使用的疫苗。Jonas Salk也在自己、妻子和孩子身上进行了接种实验,结果他们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并且没有患上脊髓灰质炎。这种疫苗保护儿童免受脊髓灰质炎侵害的有效率在80%到90%左右。随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疫苗成为了对脊髓灰质炎标准的预防手段。IPV疫苗效果很好,但还不是足够好,它还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在20世纪50年代,辛辛那提大学的Albert Sabin同样也在小儿麻痹症全国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疫苗的研究。与IPV不同,Albert Sabin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Vero细胞及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致病力较弱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这种疫苗取得了巨大成功,Albert Sabin的研究小组也因此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医学奖。2005年,全球范围内有6个国家存在脊灰野病毒的流行,其中与中国接壤的有3个。而且印度尼西亚、也门等一些已经消灭脊灰的国家相

继发生了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造成局部地区脊灰重新暴发流行。自2004年以来此类输入事件已在全球18个无脊灰国家重演。一旦条件适宜,脊灰野病毒仍可能卷土重来。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区域,标志着中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但周边国家仍然存在不少脊灰野毒株病例。中国局部地区由于免疫规划工作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我国继2004年贵州省发生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事件,2005年在安徽又发现VDPV。而三个存在野毒株的邻国对中国也构成输入性威胁,因此我国的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中国的脊灰疫苗已列入儿童免疫程序,儿童免费接种。于195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个成功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这种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后制备成注射使用的疫苗。这种疫苗是一种灭活疫苗(IPV),即把病毒杀死后制备成注射使用的疫苗。1955年美国引入脊髓灰质炎(脊灰)灭活疫苗(IPV)并广泛应用,在20世纪50年代,口服脊灰疫苗(OPV)研制成功,与IPV不同,Albert Sabin把脊髓灰质炎病毒在猴子的肾脏细胞、Vero细胞及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一代又一代的培养,直到筛选出致病力较弱的毒株。得到的疫苗称为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目前广泛使用口服(减毒)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组成性状

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采用脊髓灰质炎I、Ⅱ、Ⅲ型减毒株分别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制成的三价疫苗糖丸,

疫苗规格

本品剂型为糖丸,每人用剂量为lg重糖丸1粒,所含活病毒总量为5.95 Lg TCID50 (或PFU),其中I型为5.8 LgTCID50(或PFU)、Ⅱ型为4.8Lg TCID50(或PFU)、Ⅲ型为5.3Lg TCID50(或PFU)。

用法用量

口服糖丸剂:婴儿一般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丸。1.5岁~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直接含服或以凉开水溶化后服用)。口服液体疫苗:初期免疫3剂,从出生第2个月开始,每次2滴,间隔4周~6周,于4岁或入学前加强免疫1次,可直接滴于婴儿口中或滴于饼干上服下。

影响因素

3次服苗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血清中3型抗体阳性率可达95%以上。同时抗体可阻止野病毒在肠道生存。腹泻、冷链保存情况均为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注意事项

若有发热、体质异常虚弱、严重佝偻病、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病疾以及1周内每日腹泻4次者均应暂缓服用。HIV感染、异常丙种球蛋白血症、淋巴瘤、白血病、广泛性恶性病变以及其他免疫缺陷者(如服用皮质激素、抗癌药、免疫抑制药或接受辐射等)均属禁忌。1、此种疫苗只能口服,不能注射,患胃肠病时最好延缓使用。2、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糖丸或液体的剂型,怕热,遇热会失效,因此不要用热水服药。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冷开水(不得用热开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3、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可用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4、如果在服用时出现呕吐应重服。5、服用后一般无不良反应,仅见少数轻微胃肠道症状。6、高烧、免疫能力受损、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者不宜服用脊髓杰质炎疫苗。7、对有禁忌症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毫升/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续2~3天。8、一旦发病,应及时去医院隔离治疗,并报告卫生防疫站,做好疫点消毒,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0天,对未服过疫苗或服疫苗不全者应立即补服。

不良反应

可出现发热、头痛、腹泻等,偶有皮疹,2~3天后自行痊愈。极少数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为疫苗相关性麻痹病。

疫苗储运

OPV对热敏感,应在低温条件下储运。-20℃以下有效期为2年;2~8℃有效期1年(疫苗包装标签只能规定一种保存温度及有效期)。

预防措施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良好。(一)自动免疫最早采用的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Salk疫苗),肌注后保护易感者的效果肯定,且因不含活疫苗,故对免疫缺陷者也十分安全。某些国家单用灭活疫苗也达到控制和几乎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显著效果。但灭活疫苗引起的免疫力维持时间短,需反复注射,且不引起局部免疫力,制备价格又昂贵是其不足之处。但近年改进制剂,在第2个月、第4个月,第12~18个月接种3次,可使99%接种者产生3个型抗体,至少维持5年。减毒活疫苗(Sabin疫苗,Oral polio-virus vaccine,OPV)目前应用较多,这种活疫苗病毒经组织培养多次传代,对人类神经系统已无或极少毒性,口服后可在易感者肠道组织中繁殖,使体内同型中和抗体迅速增长,同时因可产生分泌型IgA,肠道及咽部免疫力也增强,可消灭入侵的野毒株,切断其在人群中的传播,且活疫苗病毒可排出体外,感染接触者使其间接获得免疫,故其免疫效果更好。现已制成三个型的糖丸疫苗,可在2~10℃保存5个月,20℃保存10天,30℃则仅保存2天,故仍应注意冷藏(4~8℃)。2个月~7岁的易感儿为主要服疫苗对象。但其他年龄儿童和成人易感者也应服苗。大规模服疫苗宜在冬春季进行,分2或3次空腹口服,勿用热开水送服,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

糖丸疫苗分1型(红色)、2型(黄色)、3型(绿色)、2、3型混合糖丸疫苗(兰色)、及1、2、3型混合糖丸疫苗(白色)。自2个月开始服,分三次口服,可顺序每次各服1、2、3型1粒,或每次服1、2、3型混合疫苗1粒,后者证明免疫效果好,服用次数少,不易漏服,故我国已逐渐改用三型混合疫苗。每次口服须间隔至少4~6周,最好间隔2个月,以防可能相互干扰。为加强免疫力可每年重复一次,连续2~3年,7岁入学前再服一次。口服疫苗后约2周体内即可产生型特异抗体,1~2月内达高峰,后渐减弱,3年后半数小儿抗体已显著下降。口服疫苗后很少引起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发热、腹泻。患活动性结核病,严重佝偻病,慢性心、肝、肾病者,以及急性发热者,暂不宜服疫苗。有报告认为经人体肠道反复传代后疫苗病毒株对猴的神经毒力可增加,近年来普遍采用OPV国家发现瘫痪病例证实由疫苗株病毒引起,大多发生在免疫低下者。故目前都认为减毒活疫苗禁用于免疫低下者,无论是先天免疫缺陷者,或因服药、感染、肿瘤引起的继发免疫低下均不可用。也应避免与服OPV者接触。也有人主张这种病人宜先用灭活疫苗,再以减毒活疫苗加强,但多数主张只采用灭活疫苗。(二)被动免疫未服过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后,若与患者密切接触,应及早肌注丙种球蛋白,小儿剂量为0.2~0.5ml/kg,或胎盘球蛋白6~9ml,每天1次,连续2天。免疫力可维持3~6周。(三)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二天,地面用石灰水消毒,接触者双手浸泡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用0.1%过氧乙酸消毒,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隔离观察20天。(四)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与其他疫苗的区别

1、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在使用脊灰活疫苗的国家,在儿童服用OPV后或接触服苗儿童后可以发生疫苗相关脊灰病例。脊灰减毒活疫苗是减毒活疫苗,加上受种者个体差异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儿童在服用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病例,但其发生率极低。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每服用250万剂-1000万剂脊灰减毒活疫苗,可能发生1例疫苗相关病例,且主要发生在首次服苗的儿童中。

2、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VDPV):该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的差异介于1% ~15%之间,称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多被发现于脊灰野病毒传播被阻断的国家。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抵御脊灰野病毒,就不能阻止自然界中疫苗衍生病毒株的存在。所幸的是,VDPV株只能威胁未服用脊灰疫苗免疫的个体。

3、脊灰疫苗重组株病例(VRPV):脊灰疫苗重组株(VRPV)是指服用OPV后,不同型别的疫苗株病毒在服苗者体内发生的毒株间重组。多发生在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

乙肝疫苗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乙肝疫苗

英文名称:hepatitis B vaccine

一种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即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浆中分离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处理后而制成。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概述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目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已相当成熟,中国自行研制的疫苗经多年观察证明安全有效,亦已批准生产。乙肝疫苗的发展与应用,将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起重要作用。人类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当安全、有效、足量的乙型肝炎疫苗提供接种使用时,肯定将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已实施新生儿国家免疫规划,乙肝疫苗即是免费且强制性接种的疫苗之一。

为何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三十几块钱,民众都能接受。乙肝疫苗能预防乙肝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乙肝疫苗其实就是制备乙肝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抗体)来对抗乙肝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乙肝疫苗制备

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CHO乙肝疫苗,其主要成分是乙肝病毒的表面

乙肝病毒

抗原,即一种乙肝病毒外衣壳蛋白,并非完整病毒。这种表面抗原不含有病毒遗传物质,不具备感染性和致病性,但保留了免疫原性,即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乙肝表面抗原曾经是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经纯化灭活等严格工序制备而来,即血源性疫苗,该疫苗由于安全、来源和成本等原因已被淘汰(如,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嫌疑和浪费大量的血浆)。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即构建含有乙肝表面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然后转染相应的宿主细胞,如酵母、CHO细胞,生产乙肝表面抗原蛋白。利用重组酵母生产的叫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利用CHO细胞生产的叫重组CHO乙肝疫苗,剂量为每支5微克。它们都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都可以放心选用。

正确使用方法是什么

中国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来源于新生儿及儿童期的感染。由此可见,新生儿的预防尤为重要,所有新生儿都应当接种乙肝疫苗。这是因为新生儿对乙肝病毒最没有免疫力,而且免疫功能尚不健全,一旦受染,很难清除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次,学龄前儿童也应进行接种。第三是HBsAg阳性者的配偶及其他从事有感染乙肝危险职业的人,如密切接触血液的人员、医护人员、血液透析患者等。第四是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如意外地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于眼结膜或口腔黏膜,输入HBsAg阳性的血液等,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新生儿的接种部位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

(1)如果新生儿的父母均没有乙肝,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尽快(24小时内)给予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支肌肉注射,注射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此方案称为0、1、6方案;儿童和成人打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如果乙肝三系统检查均为阴性,转氨酶正常,可以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成人一般剂量加倍)。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保护时间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接种者可定期复查乙肝三系统,

只要表面抗体依然存在,证明免疫能力依旧。(2)对于母亲一方为单纯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就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乙肝疫苗的使用方法依然是0、1、6方案,有报导认为第一针可打2支(10微克/l毫升)效果更好。

乙肝病毒病理切片

(3)对于母亲一方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具体方法是新生儿采用注射2次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后立即及出生后1个月各注射1支,每支200国际单位)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0微克,生后2、3、5月各注射1次);也有采取出生后立即注射1支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及3次乙肝疫苗(每次15微克,生后立即及1月、6月各注射1次),2个方案保护的成功率都在90%以上。(4)对于意外暴露于乙肝病毒的人,在意外接触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a.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个月内复查。b.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 和6 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 和第3 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5)青少年是HBV 的易感者,也可接种乙肝疫苗,也要按“0、1、6免疫方案”进行接种,即先注射第一针,一个月后注射第二针,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成年人、老年人、孕妇都可以接种乙肝疫苗。只不过年龄越大,接种的成功率相对小一些。其实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一是成功率较低,二是感染HBv的机率不大,或老年人可能早已感染HBv。但是,如果老年人确实是一位HBv易感者,家里和周围又有HBv感染者,和他们密切接触,接种乙肝疫苗还是有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接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一些,抗原剂量越大,免疫原性也越强,刺激免疫系统,更易于产生抗体。[1]乙肝疫苗的接种需视具体情况并遵医嘱进行,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部分人可能出现低热、接种部位红肿、压痛等症状,一般均在1~2天内消失,乙肝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有可靠的保证。从免疫效果看,大量研究表明,受种者的抗体阳转率在90%以上,接种疫苗后三年,保护率在80%以上;而且,只要疫苗合用方法适宜,疫苗HbsAg含量足够并稳定,疫苗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不产生抗体

(1)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被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2)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

接种疫苗后,多长时间需要再次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一般接种疫苗,注射3针后1个月97%的人都可测到表面抗体;第2年仍保持在这一水平;第3年降到74%左右,抗体滴度也下降。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主要是要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后,决定何时再打乙肝疫苗。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应在半年内接种。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可在6年内复种。中国的很多医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

乙肝疫苗能和其他疫苗同时使用吗

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卡介苗、白百破、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接种程序按照计划免疫所要求的顺序进行。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1)对未接种过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3)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接种乙肝疫苗会不会传染上其他传染病

接种肝炎疫苗不会引起其他肝炎发生,也不会被传染上其他疾病。目前的乙肝疫苗都是基因工程疫苗,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不会污染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经过临床观察是安全可靠的。值得提出的是,使用不合格产品如注射破损、变质疫苗,或注射过程不按无菌要求操作,共用注射器或针头,可染上肝炎或其他传染病。还有一部分人原来是隐性传染者,病毒呈低水平复制状态,“两对半”检查正常,需要用核糖核酸增殖法检出病毒(HBVDNA阳性),这种人注射疫苗后不会有表面抗体形成。

如果无法做到乙肝疫苗的普种怎么办?

至少要对以下处于乙肝病毒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全部新生儿和幼儿园的孩子;危险职业的工作人员(传染病、口腔科、血液透析室、血站、保育员等等);使用血液制品者;新入伍的军人;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人、性接触者。

乙肝患者有没有必要打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对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都无预防效果,无论打多少支乙肝疫苗,都不会产生相应的保护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只是浪费疫苗和经费而已。对由于以往感染乙肝病毒而现在已经自然获得有效的保护性抗体者(乙肝“二对半”检查表面抗体呈阳性),更没有必要再接种疫苗,不过接种后也不会产生不良副反应,其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可能会有所增高。如果是急性乙肝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完全治愈并康复,检查乙肝病毒“二对半”表面抗原已阴转,只剩下核心抗体为阳性,而保护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又始终不能自己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注射乙肝疫苗,促使表面抗体产生,使自己以后不再得乙肝,如何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未感染乙肝,应尽快接种疫苗,最好全程免疫接种。目前一般按照0-1-6方法注射,即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0-1-2的接种方法已经再应用的比较少了。如果已经感染乙肝,则注射疫苗无效。疫苗没有治疗作用,只有预防作用。如果曾经注射过疫苗,并产生了抗体,考虑抗体会随着时间减弱,所以有必要在成功接种后的5年内因该考虑再次接种加强针。目前国内已经实现对新生儿免费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而成年人一般要付费,各地防疫部门均可以接种乙肝疫苗,费用大概在五十元左右。全程接种后1~2个月应该复查乙肝两对半,如果曾经接种过,只是打加强针,没有必要再次复查。乙肝疫苗的有效期是多久?接种后多久能产生抗体?一般乙肝疫苗接种成功,抗体可以维持12年左右,但是这个年限因人而异,有少数人1~2年抗体就消失了,有人则可以维持十几年之久。如果一个人注射了乙肝疫苗后长时间没有接触到乙肝病毒,那么注射乙肝疫苗形成的免疫就会慢慢消失(过3~5年再注射一次就是为了让免疫细胞再次接触到这种灭活病毒并再产生抗体)。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打疫苗容易产生抗体,而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种后有50%~70%左右,第三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而有的人注射后没有抗体,需要加大剂量注射,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遗传的原因,在多次大剂量注射后仍是无法产生抗体,这类人群要避免和传染源密切接触,以防发生感染。一般要通过注射疫苗来产生抗体,至少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注射后有什么副作用

一般情况下,打了乙肝疫苗后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至今尚未见有关于注射后引起严重副作用的现象,只有少数人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手臂酸重或

发热、恶心、呕吐、乏力、皮疹等与一般疫苗接种大致相仿的轻微反应,多在1~3天内不治自愈。

需要注射与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

哪些人群必须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者(未感染过HBV的人)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①全部新生儿及幼儿园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孩子;②传染科、口腔科、血液室、透析室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工作人员;③新加入某一群体的人员,如新入伍的战士、新入学的大学生;④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⑤发育障碍者,收容所中的患者和工作人员;⑥血液透析患者;⑦使用血液制品者;⑧器官移植前的患者;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⑩注射毒品成瘾者;长期教养机构中的犯人。

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

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禁用。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暂时不宜接种乙肝疫苗。虽然乙肝疫苗对这部分新生儿并无害处,但因其自身的体质状况易发生偶合事件,因此最好推迟接种时间。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共3 针,按照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 针疫苗后,间隔1 及6 个月注射第2 及第3 针疫苗。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 h 内接种。接种部位新生儿为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肉内注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 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 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 监测,如抗-HBs< 10 mIU/ml ,可给予加强免疫。注意事项:1.注射前必须半安瓶内的疫苗摇匀,变成透明乳白色。2.接种前询问过敏史和病史,过敏性体质和患有变态反应性疾病者慎用。3.接种时间: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越早越好。如出生后48小时以后注射,预防效果降低。

WHO关于乙肝疫苗的立场

迄今为止,为了对抗HBV诱发的疾病,在婴儿中实施统一的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成功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将逐渐减少在高发区肆虐的HBV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和HCC。接受疫苗初免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效力可持续终身,且不需要接受强化免疫。目前,全球已有160多个国家采纳了WHO的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近年来,随着乙肝疫苗价格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幅下降,乙肝疫苗已被进一步推广到许多HBV高发区。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在许多国家都已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不过,在一些乙肝流行率极低的国家也有例外---在这些国家,根据所使用的不同经济学模型,经济评估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结论。

有效期

国当前临床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制品,副作用小。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体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统计资料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一HBs)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很低,达不到保护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另外,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随时间推移,滴度会逐渐下降,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HBs滴度。若抗-HBs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l,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抗-HBs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 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抗-HBs;若抗-HBs在1001~10000mIU/ ml时,应在2~4年内复测;当抗-HBs大于100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抗-HBs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患了肝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

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国产与进口的乙肝疫苗有什么区别?

1.二者的主要区别:因采用的毒株和培养工艺不一样,所以会引起:产生抗体数量的多少,防疫时间的长短,副反应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国内的疫苗一般可维持5年左右的免疫(保护)作用,进口的可以达到15年以上。就进口乙肝疫苗所称的保护效果达到能达到15年就是在偷换概念,这里所讲不是我们老百姓所说的保护性抗体存在15年,而是人体的细胞记忆,就像我们认识某个人一样,只要认识了,终生不会忘记。如果这样讲的话所有乙肝疫苗只要阳转了,都是终生免疫的。而且就算他讲的是细胞记忆那也存在问题,进口成人乙肝疫苗是2005年才进入中国市场,不知道对中国人民的15年保护数据从何而来?有什么依据?做过什么样效力试验?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误导消费者。

2.价格的差异:价格相差很大。国产每支价格在17--35元左右(要打3针:医学上把第一针和第二针疫苗称为致敏接种,使接种者产生抗体,第三针称加强免疫,使产生的抗体效价更高,预防效果更为持久)。进口的儿童肝炎疫苗价格在284元左右。

3.医生说国产的不过关,那是骗人的鬼话。现在,国内乙肝疫苗用量最多的是康泰和天坛的乙肝苗,他们两个都是20年前从美国默克公司引进的,包括技术和生产线等.所以质量绝对过关,但与进口的比起来,会有上面我提到的那些差异。生物制药是一个很严谨复杂的行业,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设备以及生产方面都大大领先于国内,再加上运输税收等方面的因素,就造成了价格的差距。国产

的疫苗一般可以3年预防,进口的可以达到5年预防,同样的一针进口可以比国产的多2年的预防时间.左右。主要是提纯度要高于国产疫苗,在一些药物反应方面也要优于国产疫苗,价格上相差较大,本人认为用国产也就可以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的,现在国产的乙肝疫苗一支价格在:20--80元左右。北京生产的疫苗每针价格在三四十元左右,深圳康泰生产的疫苗每针价格也在三四十元左右,大连生产的疫苗每针价格在七八十元左右。以剂量分也在两种,一种是5μg×3支/人份的,另一种是10μg×3支/人份的。剂量不一样,大家看仔细。(注意:有时免疫无应答时,医生一次多针加量注射,这是不科学的,实验证明人体耐受最多120微克,无应答可具体查找原因,切勿轻易添加剂量。)进口的乙肝疫苗现在价格一般在:85元左右。

甲乙肝混合疫苗月底面世

一种最新甲乙肝炎混合疫苗将在本月底面世,据称,该疫苗一针两用,市民只要在第零、一、六个月内接种三剂二合一疫苗后,体内的甲型肝炎保护效能可达百分之九十七,而乙型肝炎则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今之后,只需接种一种疫苗,便可获两种保护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时全球约有二亿人感染乙型肝炎,至于带菌者则约有三亿五千万,其中以华人所占比例最高,单是中国人大约已占超过一亿二千万,而香港约有一成人口为乙肝带菌者,约为六十五万。至于甲肝情况,全球每年有超过一千万宗病毒,除非洲及南美洲外,亚洲也属高度传染性区域。在香港,每年约有数千宗甲型肝炎病例。以甲肝为例,在八八至九六年间,所有呈报给卫生署的病毒性肝炎病发个案中,超过三分之二为甲型肝炎,而本港市民具有甲型肝炎抗体的人数则大幅下降,其中儿童及青少年超过九成均没有抗体。至于二十一至三十岁人士中,有甲型肝炎抗体的比例则由七八年七成半,下降至九三年约三成。由此可见,儿童及青少年最易受甲型肝炎威胁。至于乙型肝炎,数以十万带菌者聚居香港已是铁一般事实,令无数没有乙肝抗体者顿时坠入严峻境况。香港政府始自一九八八年开始为全港新生儿提供负责乙型肝炎苗注射,更于九二年把保护范围扩展至八六至八八年出生儿童。可是,在八六年以前出生的青少年人,其中有数以万计没有抗体;加上每日由中国内地移居本港的一百五十名新移民中,小童占七八十人,他们亦多没有乙型肝炎抗体,令陷入感染乙型肝炎威胁更多。对于社区及学校(中学及大学)来说,由于简单,又易被接受,故推行不难,可大大提高预防两种肝炎机会,减少肝炎病变和死亡所带来的沉重社会负担。

十七、乙肝疫苗接种禁忌

一:乙肝、麻疹疫苗不可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可以和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同时接种,但是乙肝疫苗最好不要和麻疹疫苗同时使用。最近注射过多价免疫球蛋白的小儿,6周内不应该接种麻疹疫苗;二:患急性传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患有严重心、肝、肾疾病和活动型结核病的小儿不宜

乙肝疫苗接种;神经系统包括脑、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种;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小儿不宜乙肝疫苗接种;有血清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荨麻疹及对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药物过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三:发热、体温超过37.5℃应暂缓乙肝疫苗接种感冒、轻度低热等一般性疾病视情况可暂缓乙肝疫苗接种;四:免疫缺陷或正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不宜乙肝疫苗接种。低体重、早产、剖腹产等非正常出生的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小儿不宜接种。五: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不宜乙肝疫苗接种。六:空腹饥饿时不宜预防接种。

十八、乙肝疫苗抗体产生

由于婴幼儿和成人的免疫应答敏感性不同,所以有的人打疫苗容易产生抗体,而部分人不会产生抗体。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大概有30%左右的人产生抗体,而第二针后有50%~70%左右,第三针后90%左右产生抗体。而有的人注射后没有抗体,需要加大剂量注射,但是仍有部分人由于遗传的原因,在多次大剂量注射后仍是无法产生抗体,这类人群要避免和传染源密切接触,以防发生感染。

十九、乙肝疫苗加强针

所谓乙肝疫苗加强针就是当注射乙肝疫苗后,体内就会产生抗体(一种免疫球蛋白),抗体有一定的半衰期,当下降到一定水平时,不足以起保护作用,可通过再次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这时注射的乙肝疫苗就称之为乙肝疫苗加强针。乙肝疫苗不是万能的,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会产生永久性乙肝抗体,让你一辈子不再感染乙肝。接种乙肝疫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内的乙肝抗体滴度会慢慢下降,如果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MIU/ML,就不能确保我们不会感染乙肝,也就是说我们失去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统计资料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一H )转阳率在95%以上,有效保护期在5年以上,乙肝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乙肝抗体滴度很低,达不到保护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因此,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乙肝二对半,若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乙肝抗体滴度。若乙肝抗体滴度最高值仅为10~100mIU/m1,最好在6个月后复种1次;乙肝抗体滴度最高值为101~1000mIU/ml时,应于首次接种后1~2年内复测乙肝抗体滴度;若乙肝抗体滴度在1001~10000mIU/ml 时,应在2~4年内复测;当乙肝抗体滴度大于10000mIU/ml时,可在4~6年内复测;当发现乙肝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应复种,复种仍按初种的剂量和时间方案进行。

还有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产生了高滴度的乙肝抗体,但仍患了乙肝,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高度变异的病毒,它发生变异后,可变成新结构、新属性的病毒变异体,原来体内的抗体对新的变异株没有免疫力,就失去了预防作用。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乙肝抗体滴度,并根据乙肝抗体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乙肝抗体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二十、导致乙肝疫苗不起效的三大因素

1.疫苗因素

研究发现,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疫苗,产生抗体的滴度与注射疫苗的剂量、种类等相关。此外,与疫苗的保存也有关系,疫苗的最佳贮运温度为2摄氏度~10摄氏度。一般而言,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而一旦冻结,佐剂胶体完全被破坏,疫苗也随之失效。有些人为图方便,一次性把三针免疫程序疫苗带回家中,但贮存方法不对,以致疫苗失效。

2.机体因素

研究表明,排除检测试剂因素,一半以上无或弱免疫应答者本身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一般体检仅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若呈阴性便注射疫苗。但是,研究表明,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阴性的占5%~10%,这类患者对乙型肝炎疫苗是没有应答的。如果检测乙肝两对半,提示抗-HBc阳性,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有必要使用敏感试剂复查,并且检测HBV DNA定量。有些甚至要做肝组织活检,才能确定有无乙型肝炎病毒的现症感染。人类对HBsAg的免疫反应与年龄、体重也有很大的关系。疫苗接种后是否产生抗体,与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关系密切,所以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如恶性肿瘤、糖尿病、肾透析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都会降低机体对疫苗接种的抗体应答。研究还表明,含某种基因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较差。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免疫效果,例如每天吸烟超过5支者,疫苗接种后抗-HBs应答率比不吸烟者低,嗜酒者亦然。

3.接种因素

实验证明,接种部位以上臂三角肌最优,臂部其他部位的接种效果则较差,这是因为除上臂三角肌外,其他部位的脂肪较厚,疫苗接种后一般仅在脂肪层中缓慢进入血循环,从而影响了疫苗对体内免疫细胞的刺激。在一定范围内,抗-HBs滴度随疫苗接种次数的增加而提高。经大量人群实验证明,目前使用的0、1、6个月的免疫程序效果最好,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方案0、1、2个月的免疫程序效果也不错,但最好在第12个月加强一针。

二十一、乙肝疫苗发展史

乙肝疫苗形成于1986年,为了得到乙肝疫苗,研究人员从研究复试病毒,到酵母,

并研究纯化的蛋白质序列。并经过了大量的诱导免疫反应。1991年,疫苗被应用于高危险人群。主要是一些儿童,因为儿童的感染率极高。2005年,美国推行常规的疫苗注射。给所有未注射过乙肝疫苗的儿童注射。

二十二、打乙肝疫苗前的注意事项

打乙肝疫苗前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1、有支气管哮喘和血清病的人、对青霉素等药物过敏者和过敏性荨麻疹患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2、成年人接种乙肝疫苗最好注射在上臂三角肌处,此处的接种成功率最高。3、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4、非正常出生的婴儿(包括剖腹产)和出生后体质较差的婴儿最好推迟接种时间。5、发烧患者和先天性免疫疾病患者或某些重症患者,应根据医院判断是否接种乙肝疫苗:6、新生儿第一针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以内接种,越早越好;除新生儿外,打乙肝疫苗需先做乙肝五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需要注射乙肝疫苗。7、打乙肝疫苗时,应做好登记,因乙肝疫苗需按接种程序注射。8、乙肝疫苗注射时一定要放松心情和保持肌肉不紧张,否则可能会导致注射不顺畅,吸收不好等问题,以及药物进入体内不适应而产生眩晕,脸色苍白,也就是俗称的晕针。9、注射后局部应保持卫生,最好三天内不要擦洗,以免抓破引起局部感染。10、目前一般按照0-1-6方法注射,即第一针后1个月接种第二针,6个月后接种第三针。为达到最佳的效果,应按时全程接种。

二十三、治疗性乙肝疫苗

什么叫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疫苗是指在已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已患有某些疾病的机体中,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达到治疗或防止疾病恶化的天然、人工合成或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的产品或制品。打个比喻:坏人要想进入边境,这时会有边防部队防守,不让其进入;一旦进入后,这主要靠警察、公安才能将其抓住制服。预防性疫苗(如我们现在所用的乙肝疫苗)就像边防部队,起到阻止“坏人”进入的作用,在初期阶段即将其消灭。而治疗性疫苗则是一种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药物,通过紧急动员,发现目标,追踪目标,到最后消灭目标。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分类:治疗性乙肝疫苗可分为蛋白疫苗、DNA疫苗和多肽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其不同于预防性乙肝疫苗的地方在于它可克服机体的免疫耐受,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对乙肝起到治疗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能有效地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因此,治疗性疫苗以打破免疫耐受、重建免疫应答,激发慢性乙肝患者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和以CTL应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清除肝细胞内病毒的目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效果: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世将为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希望和憧憬。但治疗性乙肝疫苗尚在研究之中,结构的改变、疫苗的稳定性、佐剂的选择、乙肝病人的个体差异、乙肝病毒的突变、疫苗的剂量、远期疗效、毒副作用等问题的解决尚有待时日,因此治疗性疫苗还不可能马上投入临床使用。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即使治

疗性乙肝疫苗问世后,疫苗疗法也不能取代药物治疗,最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综合疗法。最后要提醒读者的是,治疗性乙肝疫苗为乙肝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但它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问世,而且也并非“终极武器”。患者不能因为等待治疗性乙肝疫苗的问世而延误治疗时机。

二十四、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

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有且只有以下4种:①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估计二期B(IIb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现进度未明;②抗原抗体复合物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乙克60μg/1.0ml),三期临床试验开展中;③治疗性乙型肝炎合成肽疫苗,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④双质粒治疗性乙型肝炎DNA疫苗,2006年获特殊批准开展一期临床试验,一期和二期同时进行中,二期会在2009年中完成。中国另有数个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究中。高剂量乙型肝炎疫苗(60μg/1.0ml下文简称:KT60,2004L00065)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广州空军医院)全军肝病中心张宜俊教授(文职军衔少将)等人和深圳康泰生物汪恩浩等人合作研发,成份与康泰生物生产的预防用疫苗一致,同属于蛋白疫苗,HBsAg设计到生产技术都从美国默克公司(默沙东)引进的.与普通预防用疫苗区别是治疗性疫苗在铝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把HBsAg 浓度改为60μg/ml,普通预防用疫苗通常为5μg/ml或10μg/ml,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生产的安在时预防疫苗剂量是20μg/ml。60μg/ml的剂量为实验室优选确定的剂量,并且采用低铝和康泰自有的超低硫柳汞专利技术(该技术与效果无关,但提高应用安全性,康泰目前已实现无汞生产),目前两者均在研究比KT60更为优秀的药物。二十五、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怎么办

接种乙肝疫苗从免疫效果看,大量研究表明,受种者的抗体阳转率在90%以上,接种乙肝疫苗后三年,保护率在80%以上;但是有一部分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应该怎么办呢?肝病专家指出,注射乙肝疫苗后又没有产生抗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更换疫苗。对接种血源性乙肝疫苗无应答者,可改用基因工程重组乙肝疫苗接种,使之成为低应答者;对接种无前S蛋白乙肝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用有前S 蛋白的乙肝疫苗。(2)增加接种次数。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称为应答迟缓。对此可加注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可采用0、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3)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合用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4)卡介苗或牛痘苗能增加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可配合使用。(5)改变接种途径。有人对肌肉注射疫苗后无应答者可改为皮内注射,每两周一次,直到迟发型变态反应呈阳性为止。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的可靠方法,但也不是绝对的和一劳永逸的。接种后一定要检验接种效果和乙肝抗体滴度,并根据乙肝抗体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值时,要及时补种,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乙肝抗体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保护能力有多强

接种乙肝疫苗是目前预防乙肝最主要的方式,而且注射疫苗产生足够浓度的抗体才会产生很好的保护性。所以注射了乙肝疫苗(三针后)一定要去化验确定产生抗体,如果没有产生抗体或乙肝抗体的滴度没有达到可以保护的水平,就需要再打乙肝疫苗加强针。关于须从以下几点说明:1、抗体的浓度:抗体浓度越高,所能抵御的乙肝病毒的量就越多,保护能力也就越强。2、乙肝病毒的变异:如果乙肝病毒有亚型变异,那么可以逃避已有的抗体(免疫逃逸),仍然有可能感染乙肝。(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小)。所以说,注射乙肝疫苗产生抗体不能完全杜绝乙肝的传播,只能是最大限度的进行保护。3、感染病毒的量:如果有足够浓度的抗体了,那么一般性的接触就可以完全避免感染了。但是如果是输入乙肝携带者的血液,这种大量的病毒进入体内那还是无法保证安全的。

乙肝疫苗接种禁忌症:

一、患者有皮炎、化浓性皮肤病者,不宜接种乙肝疫苗,等待病愈后可进行接种乙肝疫苗。二、发烧感冒者,暂时性的不可接种乙肝疫苗。三、刚出生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疾病,正在治疗期间者,不宜接种乙肝疫苗。如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四、有哮喘、荨麻疹等过敏体质的婴幼儿不宜接种乙肝疫苗。推荐阅读;<<乙肝疫苗出现过敏怎么办>>,五、乙肝疫苗不可与其它类疫苗同时注射如: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疫苗、乙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六、不可空腹接种乙肝疫苗,另外,对于过敏性体质和孕妇也不宜接种乙肝疫苗。七、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接种乙肝疫苗并不能产生任何的作用,不宜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多久打一次

乙肝疫苗的注射,其中基础免疫为打3次每次一针,第二针距第一针一个月,第三针距第一针六个月。如果阳性滴度指数较低,可以打一针加强针,以后假如再打加强针则一针就可。对于乙肝疫苗多久打一次还有年限之分一般来说,国产乙肝疫苗的作用时间是4~5年左右,而进口乙肝疫苗抗体持续时间为9年左右。虽然持续时间不同,不过价格也不同,国产疫苗价格比进口疫苗要便宜很多。注射完乙肝疫苗之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乙肝五项,基本上为每年一次,当体内抗体(HBsAg)滴度降低到10以下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补种疫苗或者加强针来提高抗体滴度。

乙肝疫苗需要多少钱

关于打乙肝疫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有关专家表示,疫苗费用因品种、剂量、接种点、地区等的不同而价格不一,但这种价格差异不是很大。品种:乙肝疫苗进口的一般在50元以上,国产的一般10-30块钱,产生的抗体多数可维持3-8年,近一半的人有效时间可达15年。国产60微克乙肝疫苗298块钱。剂量:比如同品种的,10

2009-乙脑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方案

2009年大化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 项目实施方案 一、背景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重点地区乙脑等疾病发生,根据《2009年广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项目实施方案》,决定在我县实施乙脑疫苗群体性接种项目。为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有效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二、实施范围、接种对象、接种目标及时间安排 (一)活动范围 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接种乡(镇):大化镇、六也乡、古河乡、都阳镇、北景乡、岩滩镇、羌圩乡、乙圩乡、七百弄乡、板升乡、雅龙乡、贡川乡、共和乡、古文乡、百马乡、江南乡。 (二)接种对象和接种剂次 2002年1月1日~2008年8月1日出生的乙脑疫苗接种史不详或零剂次儿童,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三)接种目标 目标儿童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95%。 (四)时间安排 2009年4月11~15日做好人员培训、表格、宣传资料印刷等前期准备工作,4月15日~25日开展宣传动员、目标儿童摸底工作;5月7日前完成完成接种工作,5月20日前上报有关报表和工作总结。 二、群体性预防接种前期准备工作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直接组织领导开展本次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 (二)成立群体性接种工作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1、为了更好开展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成立大化县县级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韦爱銮(县统战部部长) 副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成员:覃阳(县广电局局长) 周锡瑞(县教育局局长)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唐江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林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2、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 为使乙脑减毒活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坚定办法》,成立大化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和诊断,其成员名单如下:组长:翁家周(县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覃礼德(县卫生局副局长) 李光耀(县卫生局副局长) 成员:段启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 韦文流(县卫生局疾控基妇股股长) 黄含秋(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 马妮飞(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 覃松碧(县人民医院内二科主任) 唐运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韦乃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科长) (三)社会动员和宣传 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政府和广电部门、教育

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2013年10月15日2014年12月30日乙脑减毒活疫苗JE-1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目录1简介2种类3预防的疾病4历史5接种程序6接种方法及剂量、规格7免疫效果8接种人群9免疫程序10不良反应11不良反应的处理12禁忌症1简介乙脑疫苗 &nbsp;&nbsp;注射乙脑疫苗(Encephalitis vaccination)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

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2种类1、乙脑灭活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 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乙脑疫苗2、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

乙脑防治知识

乙脑防治知识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体内感染了乙脑病毒,当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人的血液中,并随着血液进入大脑,然后在那里生长繁殖,使人得病。乙脑最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严重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肢体痉挛、视力障碍、痴呆失语等。 2.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但是,依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乙脑的流行季节也略有不同,如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都是因为这个时间蚊子感染力强,加上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气闷热也使得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3.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但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就是虽然感染了乙脑病毒,但却没有什么临床表现;反复多次隐性感染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4.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症状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就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发病早期治疗及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所以一出现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求治。 5.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非常险恶,可以造成终生残疾,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灭蚊、防蚊要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2.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3.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能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这种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4.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疫苗管理检查表

附件1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疫苗管理检查表 (卫生行政部门、疾控机构用) 检查单位:县(市、区) 一、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进展部分 1 基本情况 1.1 行政区划 辖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情况: 。 资料来源: 。 2 政策配套和保障机制。 2.1 政策配套情况(附原件或复印件) 2.1.2 2007年以来免疫规划部门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1)是(请附文件)(2)否 2.1.3 2010年是否将免疫规划纳入政府考核指标: (1)是(请附文件)(2)否 2.2 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 2.2.1 2007-2010年中央财政免疫规划经费使用总体情况(仅省级填写)

2.2.3 本级疾控机构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是否足够:(1)是(2)否 如不足,缺 %。 2.2.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经费是否包括接种补助经费:(1)是(2)否 如是,2010年补助标准:。 。 3 预防接种服务管理 3.2 预防接种服务形式 3.2.2 辖区2007年以来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

3.4 流动人口免疫规划工作开展情况: 。 3.5 麻疹常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 。 3.6 脊灰常规免疫工作开展情况: 。 3.7 15岁以下人群乙肝补种工作开展情况: 。 4 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开展情况 4.1 省级平台建设 4.1.1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平台状况(请选择) (1)未建设 (2)经费已到位但未实施 (3)系统正在开发中(预期投入使用时间)。(4)已建成,正在使用(投入使用时间)。 4.1.2省级平台经费投入万元,经费来源。其中服务器硬件万元、服务器软件万元、平台管理软件万元。维护经费(1)有(2)无 若有, 2010年万元,经费来源。 4.1.3省级平台个案收集情况: (1)个案总数;(2)2005年1月1日后出生儿童个案数。 4.2 免疫规划信息化实施情况(各级填写)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注意事项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注意事项 1、使用前应检查疫苗瓶,如有裂纹、瓶塞松动或疫苗稀释溶解后肉眼观察有异物和/或变色等任何一种现象,均不得使用。 2、疫苗溶解后,应按规定剂量一次用完,不得分多次使用。如未立即使用放置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应特别注意避免疫苗被注射入皮内、肌肉内或静脉内,因上述三种注射途径临床研究还未被确定是安全的和有效的。 4、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要慎用。 5、接种后留观15—30分钟,空腹和过度疲劳时不易接种,以防引起“晕针”。 6、接种后适当休息,多饮开水,不要带孩子逛街、洗澡等,不做较易激烈的运动。 7、注射本品时需要必要的安全监测措施,如出现过敏反应,肾上腺素注射(1:1000)必须能立即进行。 8、疫苗在2—8℃以下避光保存和运输,严禁冻结,并注意疫苗的有效期限。

乙脑疫苗定点接种现场要求 1、(1)接种现场必须宽敞、明亮、通风、卫生;(2)有醒目的标志(XXX乡镇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点)、宣传画、防治知识、禁忌症。接种点标识醒目,有接种后观察30分钟醒目标识;(3)有相应接种台、坐凳,接种组配有相当数量的疫苗、针管(1ml)、棉签、酒精、镊子、温度计、安瓿锯刀及纱布等。(4)所有工作人员衣着整齐,接种人员必须配戴口罩和帽子,正确掌握接种对象、疫苗保存方法、接种的部位、剂量、方法、禁忌证、接种异常反应判断、处理方法,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5)儿童家长凭缴费单到接种点接种,接种人员在收取缴费单后给予接种。 2、接种现场要有异常反应处置组,配足异常反应处理的药品及器械,如急救药品及器具:1:1000肾上腺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氧气袋、白糖和热开水等,急救药品要有明显标识。 3、接种时收回接种通知书并认真询问病史,检查儿童健康情况;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按接种方案的注意事项及疫苗说明书进行操作,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操作规程接种。接种后要告知接种者在现场留置观察30分钟方可离开并填写上证。 4、接种后清理器材、处理剩余疫苗、清理核对接种告知书及时上填预防接种卡。

乙脑疫苗及接种注意事项

乙脑疫苗及接种注意事项 什么是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乙脑疫苗包括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2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但是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蚊子不但是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 按照国家规定,乙脑疫苗属于计划免疫范畴,国家免费提供接种的疫苗。一般都会建议家长们定时给宝宝接种国家计划疫苗。 乙脑疫苗的接种时间 乙脑疫苗包括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2种,注射乙脑疫苗后,一般乙脑灭活疫苗的保护率为60%~90%。乙脑减毒活疫苗一次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可达80%以上,第二年加强后可达90%以上。一般注射乙脑疫苗就是注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这两种疫苗。两种疫苗的接种时间是有区别的。 1、乙脑灭活疫苗:国家免疫程序规定基础免疫共注射两针,出生后满6月龄的宝宝开始接种第一针,7-10天后接种第二针,1岁半至2岁龄(18月龄至24月龄)及4岁时各加强免疫一针,6岁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对于流行地区的宝宝,应对于6岁以下乙脑免疫史不详或未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的宝宝进行应急接种。 2、乙脑减毒活疫苗:1岁龄时接种第1针,2岁龄时加强免疫一针,7岁龄时再加强免疫一针。发热、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和既往对抗生素有过敏史者以及对过敏性体质的人均不可注射。 乙脑疫苗的副作用 乙脑疫苗都是经过国家检验过证明对人体无害才能使用,但是因为一般疫苗都是通过刺激人体机能作出某些反应而进行自我保护的,因此在注射疫苗后,部分人因体质问题会产生

2017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doc

发布日期: 2017-02-13 15:23:12 疫苗种类 名称 乙肝疫苗 卡介苗 脊灰灭活疫苗 脊灰减毒活疫苗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麻腮风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或乙脑灭活疫苗 1 A群流脑多糖疫苗 A 群 C 群流脑多糖疫苗 甲肝减毒活疫苗 或甲肝灭活疫苗 2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 接种年(月)龄 缩写出生时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8 月9 月18 月 2 岁 3 岁 4 岁 5 岁 6 岁HepB 1 2 3 BCG 1 IPV 1 OPV 1 2 3 DTaP 1 2 3 4 DT 1 MR 1 MMR 1 JE-L 1 2 JE-I 1 、 2 3 4 MPSV-A 1 2 MPSV-AC 1 2 HepA-L 1 HepA-I 1 2

注:1. 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乙脑灭活疫苗第1、2 剂间隔 7~10 天;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 (2016 年版) 一、一般原则 (一)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表所列各疫苗剂次的接种时间,是指可以接种该剂次疫苗的最小接种年(月)龄。 (二)儿童年(月)龄达到相应疫苗的起始接种年(月)龄时,应尽早接种,建议在下述推荐的年龄之前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相应 剂次的接种: 1.乙肝疫苗第 1 剂:出生后 24 小时内完成。 2.卡介苗:< 3 月龄完成。 3.乙肝疫苗第 3 剂、脊灰疫苗第 3 剂、百白破疫苗第 3 剂、麻风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第 1 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 2 剂:< 12 月龄完成。 4.A 群流脑多糖疫苗第 2 剂:< 18 月龄完成。 5.麻腮风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或甲肝灭活疫苗第 1 剂、百白破疫苗第 4 剂:< 24 月龄完成。 6.乙脑减毒活疫苗第 2 剂或乙脑灭活疫苗第 3 剂、甲肝灭活疫苗第 2 剂:< 3 周岁完成。 7.A 群 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 1 剂:< 4 周岁完成。 8.脊灰疫苗第 4 剂:< 5 周岁完成。 9.白破疫苗、 A 群 C群流脑多糖疫苗第 2 剂、乙脑灭活疫苗第 4 剂:< 7 周岁完成。

---市乙脑疫苗(蓉生)接种知情同意书(07版)

***市乙脑疫苗(蓉生)接种知情同意书(07 版) 【疾病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夏秋季发病较多。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残留有明显后遗症。 接种乙脑疫苗是预防乙脑的有效手段。 【使用产品】 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产品剂量包装为 /支。批准文号S1*******,本市统一的产品编码******,统一的产品简称〔乙脑-蓉生- 减活-艺1鼠肾冻干西林〕。 【推荐受种者】 ≥8月龄人群。 【接种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本产品属于***市免疫规划第一类产品,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如无禁忌症,必须接种本产品。

【接种程序】 接种3剂,8月龄、2岁、6岁各接种1剂。 【接种剂量】 每剂接种。 【接种部位和途径】 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 个别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红肿或中低度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应及时与接种单位联系进行对症治疗。 【禁忌症】 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结核或心肝肾疾病者;体质衰弱,有过敏或癫痫史者;先天性免疫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妊娠期妇女。 【其他注意事项】 每年6月15日至9月15日停用乙脑减活疫苗,可接种乙脑非活疫苗。 到目前为止,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少数人接种后未产生保护力,或者仍然发病,与疫苗本身特性和受种者个人体质有关。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看产品说明书。若本知情同意书的内容与产品说明书发生冲突的,以产品说明书为准。 如果本产品需接种多次,一般仅在首次接种时签署知情

宝宝打乙脑疫苗发烧的原因

宝宝打乙脑疫苗发烧的原因 宝宝打疫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注射疫苗之后可以很好的预防一些严重疾病的侵袭,乙脑疫苗就是一种,每个家长都需要带着宝宝去注射这种疫苗,最为麻烦的就是宝宝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发烧是每种疫苗都会有的症状,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宝宝打乙脑疫苗发烧的原因。 打乙脑疫苗后发烧通常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但是家长还是不能掉以轻心的,有些宝宝会出现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不可逆转的疾病。 预防注射所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成份:免疫抗原、溶液以及佐剂。 免疫抗原有些只含单种且纯粹的多糖蛋白质或类毒素(如白喉、破伤风疫苗),有些却含复杂的整株活病毒(如麻疹、德国麻疹、腮腺炎、口服小儿麻痹疫苗﹞或死菌(如百日咳疫苗)。

搭配疫苗的溶液可为单纯的蒸馏水、食盐水,也可以是含比较复杂成份的组织培养液,其中可能含有一些蛋白质、鸡蛋白抗原或其他种类的动物织(如日本脑炎疫苗)等,另外还有少量的防腐剂、抗生素、安定剂常被加入其中,以防止疫苗受到污染以及安定抗原之用。 佐剂是用来加强及延长疫苗的抗原性以及免疫效益的(如三 合一疫苗)。注射疫苗以后的不良反应可能和这三样成份都有关系。 几乎所有的疫苗都可引起发烧的反应。其中以三合一疫苗最为常见,约有一半以上的幼儿会有发烧的现象,多半是在一天以内发生,且很少持续二天以上的。麻疹疫苗的发烧则要在接种后五至十天才发生。 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关于宝宝打乙脑疫苗发烧的原因的介 绍了,出现发烧的情况可以按照一般的情况处理,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都可以,如果宝宝对药物比较敏感的话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这样不会给孩子造成副作用,也可以减少药物带来的伤害。

乙脑接种培训计划

乙脑疫苗培训材料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 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 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 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 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 神经系统后遗症。乙脑是一种由蚊类传播的人畜共患疾病,人和许多动物(家畜、家禽和鸟 类)感染乙脑病毒后都可成为乙脑的传染源。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蚊子不但是乙 脑病毒的传播媒介,而且乙脑病毒在蚊体内可经蚊卵传代。蚊与猪是本病毒的主要长期储存 宿主和扩散宿主。鉴于此,目前防蚊灭蚊是切断乙脑病毒传播途径,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之一;预防乙脑的另一重要措施是注射乙脑疫苗,以保护易感人群免受乙脑病毒的感染。 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 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 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 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 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 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 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篇二:2012 年乙脑灭活疫苗接种实施方案 衡山县新桥镇2012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虫媒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后,致死率、 致残率高,是严重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 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征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严重危害青少年儿童的 身体健康。据疫情报告,2007年以来衡阳市乙脑疫情呈现迅速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乙脑 发病率较上一年上升40%,为降低乙脑疫情,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现根据《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方案》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 以村为单位目标人群接种率达到90%以上,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控制乙脑疫情,防止 暴发流行。 原则:加强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知识宣传,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 关规定和要求,遵循群众自愿接种的原则,努力提高乙脑灭活疫苗接种率。 二、组织措施 1、新桥卫生院负责制定全乡实施方案、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物资准备、疫苗订购、分 发及监测评价。 2、乡村医生负责承担本辖区内乙脑疫苗接种、宣传、发动工作,并按常规要求填写“预 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册”。 3、成立乙脑疫苗接种领导小组,由曹伟同志任组长,李铁军任副组长,李文昌、李自龙 为成员;成立预防接种技术指导小组,李铁军同志任组长,李文昌、李自龙、任组员,负责

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的定义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黄病毒科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接种乙脑疫苗的作用 乙脑疫苗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乙脑疫苗的种类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剂量:0.5ml 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 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乙脑疫苗的接种程序 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六周岁各加强1针;乙脑减毒活疫苗按照08年实行的扩大免疫规划方案,将程序由原来的3剂次订为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剂次。

乙脑疫苗知情同意书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预检及知情同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姓名):村(居)您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适龄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其它疫苗家长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性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请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根据卫生部《儿童免疫规划程序》要求,本接种日您的孩子___________(儿童姓名)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请认真阅读相应疫苗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本产品属于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疫苗作用与用途】 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1.接种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2-3天内自行消失。 2.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治继发感染;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对症处理。 3.接种疫苗后,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罕见不良反应:重度发热反应: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极罕见不良反应:1.过敏性皮疹:一般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给予抗过敏治疗。2.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进行治疗。3.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药物给予抗过敏规范治疗,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4.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应及时就诊。 【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抗生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 5.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妇女。 2.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接种本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使用其他减毒活疫苗与接种本疫苗间隔至少1个月。 4.育龄期妇女注射本疫苗后,应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 为减少疫苗接种反应,避免偶合或加重其他疾病,医务人员在接种前需了解您孩子的健康状况,请您务必如实、完整地填写以下内容。 保护儿童健康,关注疫苗预防——让我们共同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家长填写以下内容----------------------------------------------------- 1、儿童出生史①早产②足月顺产③难产④剖腹产⑤不详 2、既往重大病史①有(病名:___________;发病时间:_____________;是/否痊愈)②无

乙脑疫情风险评估报告

?乙脑病毒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蚊虫传播 ?夏秋季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重症患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 ? 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 ? 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 人或动物受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 ? 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一般少于五日)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因此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不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为100%感染(仔猪),在人流行前2周,本病已在猪中广泛传播。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 蚊虫通过蚊卵传代,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疫情风险评估报告 【最新资料,WORD 文档,可编辑修改】

蚊虫吸血→蚊肠内增殖→唾液腺→叮咬人和动物→人和动物被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susceptibility: ?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 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呈隐性感染较多。 ?感染后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患病为10岁以下儿童多见。 ?近年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小儿易患是血脑屏障不建全, ?血脑屏障受了破坏,患囊虫病的病人易感。 ?疲劳,意外打击,淋雨等易患。养峰人易感。 ?虫媒病毒300多种,20多种引起脑炎,53%乙脑抗体Igm阳性。(四)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 22°C以上温度蚊虫活跃, 蚊虫繁殖适宜. 雨量多、蚊虫孳生密度大。 散发性、地域性,广州、海南多见。 北方地区为七、八、九三个月。 背景----历史乙脑疫情概况 2011、2012年我市报告乙脑病例各2例,2013年我市报告乙脑病例共29例,比2011、2012年

新一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新一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新一代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张卓光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成都610023)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疫苗可预防疾病,近年开发新的Vero细胞乙型脑炎疫苗是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五种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乙脑疫苗,它们的研制情况及特点。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Vero细胞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1935年在日本分离。乙脑病毒颗粒为球形、有包膜,直径45nm左右,其中核心30nm[1]。含有一条正链RNA编码一个多聚蛋白,它们分别裂解加工成结构蛋白C、PrM、M、E和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E蛋白是乙脑病毒的重要抗原,含有与病毒毒力密切相关的决定性氨基酸,能诱导产生中和抗体[2]。 它侵犯人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蚊为传播媒介,主要在夏秋季流行。全球每年有约50,000例报告,主要分布于亚洲。20世纪90年代以来,乙脑流行区域有所扩大,一些原来为非乙脑流行的国家或地区也发生乙脑流行。如1990年美属塞班岛(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3],同年7~11月在印度的西北部[4],澳大利亚最北部的托雷斯海峡(Torres Strait)的巴度(Badu)岛都首次报告发生乙脑[5]。乙脑不仅病死率高(30%),而且后遗症严重,约5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近年国内的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局部的暴发流行,现在对乙脑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防蚊和接种疫苗。

1954年,日本学者开发出乙脑Nakayama株鼠脑灭活纯化疫苗,86年改为北京-1株[6];70年代,中国学者开发出乙脑P3株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89年又研制出乙脑SA14-14-2株地鼠肾细胞减毒活疫苗。由于发现乙脑病毒适应于Vero细胞,而Vero细胞无外源因子和易于培养被WHO推荐做为生产疫苗的细胞基质,而以Vero细胞为基质已成功开发了狂犬和脊灰疫苗,并已广泛使用。因此,近年中、美、日三国学者都在以Vero细胞基质研制新一代的乙脑疫苗,虽然有乙脑的DNA疫苗(带有Pre-M+E基因)等新技术疫苗的报道[7],但它们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进展最快的,还是以Vero细胞为基质的新一代乙脑疫苗,而且它们有希望大规模应用,现在对它们做一个介绍。 1、乙脑P3株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丁志芬等,采用乙脑病毒P3株,在Vero细胞上传代适应,发现P3株在Vero细胞上传10代以后,免疫原性下降。故把P3株在Vero 细胞10代以内制备毒种和疫苗[8]。转瓶技术培养Vero细胞和乙脑P3株,滴度一般在7.0LgPFU/ml以上,病毒悬液经灭活、澄清、浓缩、硫酸鱼精蛋白处理、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制备成冻干疫苗。 其CF抗原在1∶16~32,相当于中国乙脑疫苗标准品(1∶4)和日本鼠脑提纯乙脑疫苗标准品(1∶4)的4~8倍,其蛋白含量在25~29ug/ml,低于日本鼠脑提纯乙脑疫苗标准(80ug/ml);疫苗效力高于中国乙脑疫苗和日本鼠脑提纯乙脑疫苗标准品[9]。 用此疫苗除初免第1针有一过性发热外(体温中强反应率为12.4%),无其他不良反应。免疫2针后1个月中和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00.0%和1∶27.7[10]。

乙脑疫苗知情同意书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接种通知及知情同意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长姓名):村(居)您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免疫规 划疫苗是适龄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其它疫苗家长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性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请 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根据卫生部《儿童免疫规划程序》要求,请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上午/下午)带您的孩子 ___________(儿童姓名)到(单位)接种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 1.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2。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本产品属于第一类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 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 偿费用由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 【疫苗作用与用途】 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乙型脑炎病毒的免疫力,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1.接种后24小时内,在注射部位可出现疼痛和触痛,多数情况2-3天内自行消失。2. 一般在接种疫苗后1-2周内,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其中大多数为轻度发热反应,一般持续1-2天后 可自行缓解,不需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治继发感染;对于中度发热反应或发 热时间超过48小时者,可给予物理方法或药物对症处理。3.接种疫苗后,偶有散在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 殊处理,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罕见不良反应:重度发热反应:应采用物理方法及药物对症处理,以防高热惊厥。 极罕见不良反应:1.过敏性皮疹:一般接种疫苗后72小时内出现荨麻疹,出现反应时,应及时就诊, 给予抗过敏治疗。2.过敏性休克:一般在注射疫苗后1小时内发生。应及时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进行 治疗。3.过敏性紫癜:出现过敏性紫癜反应时应及时就诊,应用皮质固醇类药物给予抗过敏规范治疗,治 疗不当或不及时有可能并发紫癜性肾炎。4.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应及时就诊。 【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抗生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 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3.妊娠期妇女。4.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5.患脑病、 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注意事项】 1.以下情况者慎用: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哺乳期妇女。 2.注射免疫球蛋白者应至少间隔3个月以上接种本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3.使用其他减毒活疫苗与接 种本疫苗间隔至少1个月。4.育龄期妇女注射本疫苗后,应至少3个月内避免怀孕。 为减少疫苗接种反应,避免偶合或加重其他疾病,医务人员在接种前需了解您孩子的健康状况,请您 务必如实、完整地填写以下内容。请您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儿童免疫接种卡(IC卡)及本通知书按 时前来接种。接种前请仔细阅读门诊内的接种告知。 保护儿童健康,关注疫苗预防——让我们共同做好儿童预防接种工作。 通知人:咨询电话:年月日 -------------------------------------------------------家长填写以下内容-----------------------------------------------------

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

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灭活疫苗是将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杀死后制成。用于预防乙脑。 1 毒种 1.1 毒种来源 P3株病毒,每3~5年应用新分离的乙脑流行株病毒检查P3株的保护力,以了解该毒株的有效性。P3株干燥毒种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发。 1.2 毒种检定 1.2.1 无菌试验 毒种启封和每次传代后均需做无菌试验,合格者方可使用。 1.2.2 病毒滴定 每正代必须用体重7~9g小白鼠进行脑内滴定,滴度 ≥9.0LogLD50/1.0ml可用于生产。 1.2.3 纯毒试验

生产前和生产末期用小白鼠做脑内法中和试验,以鉴定毒种的特异性。所用特异性抗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中和指数必须在500以上。生产过程中如对毒种发生疑问,应及时进行鉴定。 1.3毒种传代 分正亚代传递。从检定所取回的干燥毒种传递不超过15代称正代,由正代传递一代直接用于生产称亚代。每次用于传代的毒种不得少于3个鼠脑。 传代时选用体重7~9g健康小白鼠或乳鼠,脑内接种病毒,72小时后选眼结膜正常,有典型痉挛战粟、肢体麻痹的小白鼠,无菌取脑并进行无菌试验。 1.4 毒种保存 鼠脑毒种收剖经无菌试验后立即保存于-60℃以下,无菌试验通过后方可使用。亦可将鼠脑毒种研磨乳化制成10%脑悬液,分装小瓶冻存于-60℃以下,无菌试验合格后备用。 2 疫苗制造 2.1 细胞制备 2.1.1 地鼠

选用健康地鼠。如发现肾脏异常或有乳糜状腹水,应废弃。 2.1.2 细胞消化及培养 取肾剪碎,用适量的胰蛋白酶溶液消化。用营养液分散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分装培养瓶,于37℃进行培养。营养液中牛血清含量不得超过8%。 2.1.3 外源因子检查 每生产批细胞留5%(或不少于500ml)悬液作为对照细胞检查外源病毒。该细胞除不接种病毒外,细胞浓度和处理均与生产过程平行进行,至原液收获之日用显微镜观察,应无病变发生。并用0.2%~0.5%豚鼠红细胞(4℃保存不超过7天)进行血吸附试验,置4~8℃30分钟判定结果,再置20~25℃30分钟再次判定结果,均应为阴性。如有可疑病变或血吸附可疑阳性,在同种细胞上继续盲传,如传出病毒,该批细胞制备的疫苗应予废弃。 2.2 病毒接种和培育 挑选生长良好的细胞瓶,充分淋洗细胞后加入适量维持液,接种病毒,病毒量不得>7.0LogLD50/1.0ml。在适当温度下培育适当时间,弃去病毒培养液,换以新维持液,继续培育一定时间。 疫苗生产过程中不得加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黔南州乙脑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后流行性乙型脑炎控制效果分析

黔南州乙脑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后流行性乙型脑炎控制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5-01-14T16:58:14.247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0月第10期供稿作者:周禹芳黄娟 [导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作为黔南州常见病与多发病,在区域传染病分类上一直是虫媒及动物源性疾病中的重要成员。 周禹芳黄娟(黔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贵州都匀558000)【中图分类号】R5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 【摘要】目的:描述与分析黔南州乙脑疫苗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流行性乙型脑炎报告发病水平与变化趋势,为辖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效果提供评价依据。 方法:收集辖区2004~2014年疫情与专病报告系统流行性乙型脑炎个案病例和专题调查报告,应用流行病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结果:黔南州2004-2014年共报告乙脑发病525例,平均报告发病率1.19/10万。其中,乙脑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前的2004-2007年累计报告389例,平均报告发病率2.56/10万,乙脑疫苗扩大免疫规划后的2008-2014年累计报告136例,平均报告发病率0.48/10万,两组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相对比值为5.3:1,发生趋势呈递减走向。结论:黔南州通过开展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乙脑疫苗后,辖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由此说明,从预防角度的观点看,将乙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列入免疫规划工作内容,无疑是彻底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与流行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免疫规划;流行性乙型脑炎;效果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1]。在乙脑疫苗未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前,黔南州辖各县(市)均有病例报告,局部区域存在一定规模暴发流行[2]。2008年开始计划实行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控制获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就乙脑疫苗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前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生状况、分布特征等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为黔南州免疫规划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2004年-2007年分析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报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信息,2008年-2014年分析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疾病监测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个案信息,人口资料源于黔南州年度免疫规划基本信息报告数据。 1.2研究对象2004年-2014年列入专病监测报告系统、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所有临床诊断、实验室确诊报告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 1.3统计学处理资料的统计描述与推断参照李晓松主编《医学统计学》定性资料统计[3],数据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录入处理。 2结果 2.3免疫史调查2008-2014年报告的136例病例中,明确无免疫史43人,免疫史不详60人,有依据证明已接受免疫接种1剂次以上33人,分别占病例数构成的31.62%、44.12%和24.26%,不同免疫史构成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3,P<0.01)。 3讨论流行性乙型脑炎作为黔南州常见病与多发病,在区域传染病分类上一直是虫媒及动物源性疾病中的重要成员。据文献资料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